-->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
今天要说一说2007年的科幻电影《人类之子》。影片讲述了未来人类都丧失生育能力,男主角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世界上最后一名孕妇的故事。
此片在豆瓣上居然只有7.4,绝对是被低估了。
而在烂番茄上,这个成绩才算是比较匹配。
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段落就是一条近5分钟的长长长长长镜头。开始时看上去很普通,但越看越老卵(厉害)。
在这场一镜到底的戏里,男主角一行护送孕妇,驾车躲避各种疯狂的追杀。
而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是
摄影机到底在哪儿?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摄影机貌似就是固定在车头的位置。
但是突然间摄影机开始往车内移动,还转了90度。
这时我就想,估计是把前面的挡风玻璃拆掉,让摄影机伸进来。
假如没有挡风玻璃,那照道理朱利安·摩尔的头发应该会被风吹起来。然而并没有,所以这个假设又不成立。
那会不会整个都是在棚里面拍的,车窗玻璃全部是绿幕,后期把车外的画面再贴上去?
可是车外戏和车内戏有非常严密的互动关系,外面那些追打他们的人、还有摩托车的戏,都说明这辆车是在公路上实拍的。
那摄影机到底放在什么地方,是由谁来控制的?!
·
·
·
·
·
·
直到我看到了这张图……
这个场面真的是在公路上实拍的,整套摄影的机械装置被设置在了车顶。
实拍开车戏,一般都是把车放在拖车上,因为演员一边开车一边演戏是很危险的。
但是这里的拖车还更牛逼,因为它前后有两个驾驶员。
当演员需要倒车的时候,就是由后面的拖车驾驶员驾驶。
其实他们把车顶掀掉了,在上面做了一个支架,摄影机是由拖车后部的一个人用电脑控制的。顶上做了很多的机械装置,包括长轨移动,然后摄影机的支架可以180度甚至360度旋转。
和抓娃娃机差不多
如此兴师动众地拍一场车戏,是哪位导演吃这么饱?
准确的说,其实是两个在美国电影圈混的墨西哥人。
其中一位就是阿方索·卡隆,他是《人类之子》的导演。2013年还凭借科幻片《地心引力》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他还曾执导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第二位就是他的好基友、与他多次合作的摄影大神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也是墨西哥人。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最佳摄影奖,是奥斯卡史上极为罕见的帽子戏法。
你看看卢贝兹基获奖的三部作品,摄影一部比一部牛逼:
《地心引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我当时走出电影院都有种云中漫步的感觉,整个电影大概就是十个长镜头拼成的。一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比较有趣的是,这个片子还获得了最佳剪辑奖。 《鸟人》的长镜头更不得了,全片就是一个连续的镜头,不过中间用了一些“作弊”的技巧,以后有机会来和大家说说。 《荒野猎人》里大量使用自然光,你要知道自然光是最难用的,因为你不可能去指挥太阳。
据说阿方索和卢贝兹基,经常凑在一起打游戏。而游戏的画面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所以他们成天在想观众看到这样的镜头会有怎样的反馈。
他们就想玩死像我这样的人,这么牛逼的镜头让我绞尽脑汁去想到底是怎么拍的。
所以花那么多心思和人力拍长镜头,不仅是推进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那些创作者,尤其像卢贝兹基这样的人,他心中装着观众。
心中装着观众最好的表现就是:
时时与观众为敌
产生一种博弈的关系
想看《人类之子》的朋友们,欢迎添加客服关关(ktlfilmguan)索取全片资源~
更多经典电影拆解,请关注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
国内含金量最高观影服务公众号
最强电影评论短视频
合作联系:ktlfilm@ktlfilm.com 17701737139
不过是一些零碎的注脚。(但也算比较全的版本了,为了方便锁定艺术作品看了很多外网粉丝扒的,也没我扒得全嘛……)
太懒了不想写完整的作品索引格式,所以只写了简略版本。(因为背不住艺术家的全名和生卒年哈哈)
送子鸟,鹳,仙鹤。后来Jasper的笑话中也有出现,这不是艺术作品,只是想用送子鸟开头。
背景墙上的涂鸦是Banksy的Kissing Coppers
最难找的两幅画了,但总觉得眼熟所以想翻出来。 左边那幅太糊了,看构图和动作我倾向于是利皮的《圣母,圣婴及两位天使》,但仔细看似乎又不太像。右边应该是拉斐尔的La belle jardinière 。总之应该都是相关题材的画作。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但是断了一截腿……这段对话里提到米爹的另一个雕塑《哀悼基督》被炸毁了,这句话后面有呼应。
背景墙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关于战争的艺术作品中最伟大杰作吧(算是某种公认了吧)。
这个没有人能忽略,窗外飞翔的猪……当然是致敬Pink Floyd的充气猪,但充气猪不仅仅是Animals专辑封面上出现过,PF经常在巡演中使用充气猪做道具。 (懒得找图片了,害)
为什么Kee说自己怀孕不直接掀衣服,或者稍微比一下形状(像后面很多次一样),中间挡胸的手还换了一次,因为这里借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这句Shantih Shantih Shantih倒不是什么艺术作品,应该是梵文中表示某种祝福的颂词,标出来是因为同样出现在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中。
之前提到被摧毁的米爹的《哀悼基督》,然后在战争区域里拍摄了以类似姿势失去儿子的母亲。虽然艺术作品被摧毁了,但历史仍然以某种形式重现。
背景墙的一部分是《格尔尼卡》的拆分重构。
用送子鸟开头其实就是想用送子鸟结束……
片子里还有好多零零碎碎的细节觉得应该是有出处的才对,特别是一些莫名给的特写。也许之后发现了再断断续续补充吧。(如果能发现的话。)
在电影《人类之子》的世界里,地球上的女性已经停止孕育生命将近20年。在世界人口逐年下降,末日的脚步悄然逼近之际,许多小国家已经礼崩乐坏,大量难民不断涌入其他大国。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就在全人类陷入一种极度虚无和绝望的环境下,男主角蒂奥意外碰到一位怀孕的少女,故事由此拉开序幕。在阿方索卡隆导演令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调动、极度精炼的叙事技巧和情节设计下,观众们目睹了人类面对“世界末日”时自我人生追求的绝望和放弃,还有全体人类对于新生命的狂热。
电影看似是在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下,男主角蒂奥孤军奋战反抗腐朽统治阶级,为了人类命运而自我牺牲的英雄故事。但是,当我们抛开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时,不难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曾经失败的父亲,通过拯救另一个孩子来完成自己作为父亲的使命和弥补过去心中的遗憾。其本质并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个人成长的故事片。如果将人物的成长线单独抽离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与大多数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是吻合的。公式的套用诚然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创作者改得好,那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创作者把自己的观念——“不原谅自己对孩子的过错”植根在主人公身上),做得一般那就是凯文·史派西的《九条命》(父亲意外变成一只猫从而慢慢了解自己的女儿,学会做一个好父亲)。
阿方索卡隆绝非一般导演,此前成功的商业片拍摄经验已经让他懂得如何将主流价值观无缝衔接进一个看似特立独行的故事里。电影中男主角蒂奥的人物设定是曾经拥有过一个孩子和一段美好婚姻的男人,可在孩子的意外离世和与妻子离婚后,他成为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工作机器。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当咖啡厅里所有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电视,看着关于全球最年轻的那个人去世的新闻,只有蒂奥冷静地买完咖啡就挤出了人群,他对于人类的未来已经不报任何期望。蒂奥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冷淡态度其实是和荧幕外的观众建立了首次情感连接。因为对于大多数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来说,我们很难直接进入电影设定的大环境去体会到影片里绝大多数民众的状态与情绪,以及对于这个新闻发生时的心痛。蒂奥作为电影的主角,同样抱着一种纯粹的看客心态,于是他与观众们便建起了一层情感共鸣的铺垫,这种铺垫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将更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和共鸣。
在蒂奥遇到前妻和怀孕少女后,影片以护送该少女登上一艘希望号大游轮为主线缓慢展开。而在前妻遇难和得知前妻的党羽对即将出生的孩子另有所图之后,蒂奥决定带着少女离开。此时,导演已经成功地将蒂奥、怀孕少女还有观众三者绑在一起。在影片叙述张力不断拉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递了一个观念——“孩子就是未来”。
这个观念看似朴实无华,却也正是小白想要讨论的重点。因为这个观念不单单只存在于电影中,更是渗透进全球主流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孩子的笑容是最纯真可爱的”到“只有生孩子才能使人生完整”。关于孩子与未来的各种政治术语正以许多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人类社会中被重复表达。Lee Edelman在2004年出版的书籍“No Future: Queer Theory and the Death Drive”里的文章“The Future Is Kid Stuff”提出了一个观点——Reproductive Futurism。
注意:"生殖未来主义"为小白个人翻译,本书目前没有中文译本。
reproductive futurism: terms that impose an ideological limit on political discourse as such, preserving in the process the absolute privilege of heteronormativity by rendering unthinkable, by casting outside the political domain, the possibility of a queer resistance to this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communal relations.
生殖未来主义是指那些在意识形态上对政治话语体系施加限制的词语。这些术语指代着那些不可想象的内涵,并在政治领域之外表达这些酷儿群体对传统群体关系组织原则的反抗,通过这些来维系异性恋正统主义的绝对优先。(友人方炜宁翻译)
(此文暂不讨论关于酷儿群体在生殖未来主义环境下的境遇)
简而言之,生殖未来主义是一种将人口延续作为最根本目标的政治术语,其主要表现在控制生殖欲望的呈现和生殖的权利选择,还有对孩子形象的重新包装和宣扬。在人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国家把“孩子”与“未来”筑起一种紧密的关系。这样便可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而保持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Lee Edelman指出,生殖未来主义目前作为一种全球主导性的、公认的政治视野,已经侵入人类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的每个细微末节。
孩子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主要劳动力和创造力,比起已经稳固了甚至工作能力可能出现衰退的中老年劳动力,其潜藏的发展可能性是无限的。因此,一个国家不但需要有促进公民生育的政策,还要有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律(如青少年保护法)。在部分国家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21世纪,提倡和鼓励生育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就像这几年矫枉过正的女权主义衍生成田园女权,生殖未来主义也开始暴露其本身的霸道与不公(如美国今年开始实施的反堕胎法,正是生殖未来主义的一种过度表现)。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到了人类有让自己基因不断遗传下去的欲望。而人类这种繁衍后代的最原始欲求,无可厚非成为生殖未来主义能播撒于全球文明土壤的原因。为了让这株"蒲公英"飘得更远,文化的传播作用就像狂风般助其蔓延。
正如上文所说,生殖未来主义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整个社会都在塑造一种“孩子是最纯真”的形象。无论是广告海报上天真婴儿和可爱小女孩的笑容,还是席卷全球的大众主流文化,整个人类社会都在营造孩子是未来唯一希望的潜意识。疼爱孩子的母亲是伟大的,有完整家庭和稳定工作的男人是成功的,就连在政治上,某些政要甚至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来维护起公众形象。而作为世界电影工业中心的好莱坞,自然也在不断地给民众灌输这个潜意识。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孩子的形象往往是天真、善良、无公害的。在某些电影中孩子甚至充当着让反派改邪归正的重要作用(如2004年的《撞车》),或直接为了孩子而做出自我牺牲(如2016年的《釜山行》)。换言之,孩子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成为生殖未来主义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最好的代言人。
回到《人类之子》这部电影,最高潮的戏份莫过于当蒂奥抱着孩子穿过难民和军队时,刚刚还在彼此火拼的反叛军和政府军都停下枪火,呆呆地看着正在哭泣的婴儿,世界瞬间安静了,只剩孩子的哭声在空中飘荡。民众安静且神圣地注视着一个襁褓婴儿的场景是导演对神化孩子符号的象征。在这种极端的社会环境之下,人类社会唯一的婴儿自然而然被幻化成人类最后的希望。最后,当蒂奥把少女和婴儿一起送上小船,看到了那艘传说中叫做希望号的大船,才慢慢低下头死去。那一刻他完成了对于这个新生儿的献祭牺牲和生命的延续,同时也完成了导演为生殖未来主义的政治表达。或许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表达,但这恰恰才是最不寒而栗的地方。
虽然基因是自私的,但是理查德·道金斯在书中也提出:因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人类可以做到不屈服基因的支配和影响。如果我们将生育看成是一种人类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即生育权),而不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和目的,那么,对于一些想要选择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的人,生殖未来主义无疑是一种令人感到压迫的力量。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愿各位都有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
这几年已经不怎么写影评了,特别是在当了编剧之后。反倒是从去年开始,开始尝试做自己的独立影评播客。慢慢发现,比起冷冰冰的文字,用语音来表达观点的形式反而能让观点更具有温度和个人特色。
做这个播客的目的也十分简单纯粹,不为盈利,用爱发电,单纯希望通过这个播客来认识更多喜欢电影,喜欢创作的朋友。
特别是在我们无法做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的日子里,一起聊聊电影,或许就是对平淡生活最大的慰藉。
Anyway,这是一个“从创作者角度聊电影”的播客,每一期结尾我们都会一起大开脑洞,魔改电影故事。无论是对电影,或者对创作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关注一下。
——2022.2.26
走出大楼的那段忍不住就要流泪了!繁衍生息!长镜头!原声带!Ruby Tuesday!难民里头还有中国人的说……
诸多世界末日的电影,各有各的原因,不生孩子是最扯蛋的一个。
齐泽克在《暴力》第一章分析道:英国变成一个自由派共产主义村庄,享乐主义纵容加上新式社会隔离和建基于恐怖感的控制,是今天社会的写照。当西方文明走向The last man,过一个长寿、充满物质和文化财富的一生的时候,这与第三世界为某种崇高事业牺牲自己之间发生断裂。本质是两种虚无主义。
我觉得是我看过最厉害的长镜头……膜拜!
情节一般,摄影真牛!
截至目前卡隆观感最佳,属于那种每个环节都得巨厉害且要做到几乎毫无纰漏才能拍得出来的电影。技术上的强大弥补了故事的羸弱(但纵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灾难片和科幻片所能达到的范畴)。车内追击戏放在任何一部动作片中都能够独领风骚,巷战一场戏与任何一部战争片放一块儿也足以一骑绝尘。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类并未灰心失望
非常真实的科幻片
最终既没有深挖也没有流俗,见好就收的结局让整部片子止步于不好不坏、见仁见智的呈现层面上。其中绝对难忘的必须是迷影以来看过最变态、最牛逼、最震撼、最密集的长镜头,在此加持下,也成为我心目中最具美感的末世写实电影。设定非凡,炫技有余。
跟《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对照来看。不过在这里,没有前因后果,只有现在,让你思索。没有未来的世界还值得我们继续吗。
No children. No future. No hope. 没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实乃遗憾!
有生以来所见过的场面调度最无敌 最科幻 最血淋淋 最扫荡人心 最叹为观止 最牛逼至极的几个长镜头全拢聚在了一块儿……狠!
阿方索·卡隆代表作,威尼斯技术大奖。1.细节精湛,表演也堪称完美,残败黑暗的末世氛围直击人心。2.卢贝兹基的斯坦尼康与导演神级调度:26~30,1h23~30m的车内与巷战长镜。3.开放式结局:浓雾中的"圣母与夏娃",明日号巨轮。4.每件事都是在信念与机运间的奇妙争战。5.飞猪,假肢大卫,格尔尼卡。(8.5/10)
技术上的胜利,情节上的扯淡!
末世之殇,充满了对宗教与世事的隐喻和反讽,连续不断的高难度长镜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教科书级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完全是一部把镜头拉长了的饥饿游戏3,信息量之少与其不分伯仲。徒有其表的长镜头,片子拍的很纪实,又有无法抹去的设计感。人物的功能性太强,缺少态度,连诉求都像是片尾主人公穿越的那场大雾,令人一头雾水。
好看,末世寓言中的佼佼者
惊为天人。大部分的投资都放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背景演员,暗淡但是充满层次感的美术设计,让世界活了起来。每场戏都是充满张力的。把政治问题放在背景里,反而比放在聚光灯下更能引起人的思考。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微妙关系看着真是太爽了
人文感情和技术力量的完美结合。
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掉那些个长镜头了,电影因为大量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显得像伪纪录片,在这个大背景下导演并没有忽视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点墨,很多配角都令人难忘,阿方索卡隆真心是个天才!五星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