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这个电影,是看<<懂你>>的MV,一直觉得里面应该只是讲的母亲对孩子的一切,也有可能是懂你的MV可以忽略了里面九香和老关的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所以,当看到电影里面的九香和老关的时候,还是很意外的。
我觉得有时候孩子也是挺残忍的人,里面的老关对几个孩子那么好,而且是真心实意的对九香,好吧,已经是连邻居都看好的一对人,就因为孩子们不想找后爸,然后生生的被拆散。我觉得里面母亲的饿肚子,辛苦劳作,真的很戳中泪点,我一直在想如果九香选了另外一条路,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
也有可能是我还处在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一直觉得应该争取的就要努力争取,所以体会不到深处那个年代的九香所处的尴尬和无奈。
不过,真的觉得里面的母亲的伟大,也有可能这是中国典型的辛苦母亲的写照,自己受苦受累,让孩子们上学,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自己像只空巢的老鸟孤单的老房子,老院子,恋人也已经逝去,只留下自己的一片孤寂。
一直在想懂你那首歌里面的那句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我就在想里面的孩子真的懂自己母亲的心思吗?在他们房子破旧,饿肚子的时候,老关给他们修房子,送面和肉,让他们吃上饺子,大儿子却把钉子放进老关的鞋子,把老关送给母亲的发卡踩碎扔掉。当两个孩子上高中交不起学费的时候,老关帮忙交了学费,他们只知道把自己省下的学费带回去买东西,却没表示任何的感激。
对电影里面九香追火车没追上的那副失落表情很动容,里面的九香牺牲的不仅仅是一点点,而老关就是仅仅的一句他是个好人就带过老关对这个孤儿寡母的家庭的几十年的关怀。
虽然在最后孩子们都很后悔没让自己的母亲和老关在一起,但是又有什么用呢,留下的只是遗憾。
白雪茫茫的大地,一轮淡橙色的太阳升起。九香,和她的几个孩子,向地平线那边走去――那样凝重(是雪橇),一直到他们的背影与天地相接。太阳越发淡淡的,在茫茫的雪原――
(画外音)童声朗诵:
玉米粒,黄又黄,养活了爹来养活了娘,
养活了一群小儿郎。
站在高处回头望,玉米地里是我娘。
主人公:关正良 九香 徐天时 徐天宝 徐天雪 徐天华 徐天燕 等
制 片:长春电影制片厂
主人公九香:一位东北雪原上普通的妇女,刚强、善良、纯朴。
电影描述着她对孩子的爱和她那深藏不露的爱情。结局暗示了悲剧性,但画面剪辑仍然十分清朗、明澈。
同样是写到母爱,台湾的片子《妈妈,再爱我一次》与《九香》中,都有母子别离时撕心裂肺的痛哭,演员都具有相当深厚的生活感受。但我还是感觉台湾的片子缺少了一点东西――《九香》中,人们对土地的依恋,那是自土地上“长”出来的沉实凝重――无论大地怎样贫瘠,九香都顽强的生活着。而“王秋霞”等则显得单薄很多。
剧中,又出现了“舔碗”的镜头。“舔碗”是贫苦生活难免的印痕。电影《孔繁森》也用这样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的艰辛,也曾催人泪下。不过,观众潜意识中,不免早有防备“《孔》剧有一点政治因素的说教”,故而“舔碗”虽同,效果却相异。毕竟《九香》的观众是在不设防的心态中,被动地去感受影片。而孔繁森的艺术化形象,或许会被认为是编导一种有目的的感召手段。
《九香》没有明显的“政治意义”――它也反映了民生状态,但它几乎没有强加给观众什么。
影片是以回忆的手法叙述的。九香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她到住在城里的孩子家中,依依忆起十几年前,孩子们刚失去了父亲,其中两个读小学,最小女儿不过三四岁――都还很不懂事,那段艰难的日子,她一步步顽强挺了过来。
孩子们对母亲是敬爱的,但仍然有一层隔离(代沟),除了天宝,没有孩子能够理解,九香心底热烈、痛苦却饱含希望的爱情。即使是天时,虽已感受,却不能理解。而当母亲要去寻找关正良,小女儿天燕只有茫然。――直到九香自己寻去。
而关正良已死。
九香报望多年的心蓦然成灰。
孩子们独立了,都有了自己的前程。她要归去了――回到茫茫雪原上几间草房的乡间。……
医生说:“她活到现在,真是很大的奇迹”。是的,九香是因了某种信念的支撑才抵御了病魔的威胁。而这信念,必然包含了母爱和爱情。
看过不少乡村题材的影片了。能够像《九香》写得真实而不造作,实不多见。
1996.10.18昆山
偶然间在央视的电影频道看到了这部《九香》,听着这首《懂你》,又一次的泪流满面。其实以前也看过,再看一次还是那么的感动。感动着母爱的伟大,感动着人之间真挚的爱情。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个单亲母亲,照顾着五个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几乎耗尽了自己的一生,确为了儿女压抑着自己的爱情,难道世间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吗!
宋春丽的表演很真实,很到位,将一个母亲的真挚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那个寒冷的东北的小农村,这股爱感天动地。
联想着自己的母亲,在家乡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消除着我的后顾之忧,真的真的很感谢她。每每打电话,妈妈都叫我放心,叫我不要担心家里,真的觉的人世间也只有这母爱是不要任何代价,不要你的任何汇报!
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以前在电影频道看过,很感人。晚上和孩子看了一会儿《暖春》,讲述一个老人收养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孩子爱看,但是为了明天上学,只得早早睡了。突然想起《九香》这部电影,也很感人。在网上搜到一篇观后感。
坐在开往城里的车上,农村老太太九香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
一天,雪暴压塌了她家的草房,她从废墟里救出了五个年幼的孩子,没有多久砖窑倒塌,九香的丈夫被夺走了生命。万分悲痛的九香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她丈夫生前的好友关振良给了九香一家很多的帮助,他真心实意的提出和九香共同承担疾苦,九香也为之感动,但为了不让孩子受丁点委屈,她没有答应关的求婚。从此,九香的日子更加难熬了。小女儿在看人杀猪时不幸被撞成折骨,九香把自己的血输在她的身上。为了活命,九香忍痛将儿子天星卖给饭庄老板,但最终无法忍受骨肉之痛,又退了钱把儿子领了回来。九香含辛茹苦地供养五个孩子读书,孩子们一个个争气地考上了大学。随着孩子们的一个个成家立业,九香老了,小山村的草房里只剩下孤寂的她。为了五个孩子,她错过了老关的爱,并患了绝症。临终前,五个孩子赶到她身边,九香把自己年青时的照片分别送给孩子们一张。依照她的心愿,孩子们护送母亲返回生养他们的小山村。
在《家庭教育学》选修课的课堂上,我有幸看了这部1995年出品的电影《九香》,正如以上所述,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特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式母爱,时至今日,观看时心灵的震撼仍然非常巨大。
除了母爱之外,从家庭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影片中的所反映一些情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在影片中,九香不幸丧偶,这对五个年幼的子女来说,无疑在心灵深受到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孩子的尊严,她没有答应丈夫生前的好友关振良的求婚;让五个孩子吃好穿好,而自己却甘愿忍受饥饿,深夜独自舔食孩子们饭后的碗……
九香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女子,或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但是她的言行却符合了特定时期的家庭教育,她用实际的行动,为孩子们树立起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处处为孩子着想,尊重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努力为孩子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营造一个尽可能丰富的物质环境。这对树立孩子们的自信与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不足的地方我认为仍是九香的文化知识太少,由始至终影片中的九香都没有好好地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孩子与九香在思想上始终有距离。比如说在九香与关振良的关系中,事实上不少村民是鼓励他们结婚的,但是孩子因为受到个别孩子的嘲讽,而对关振良有所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九香能够晓之以理,或许能改变孩子们的想法,这对将来整个家庭的发展都是有所好处的。但是在影片我们却可看到,九香最终是放弃了这段姻缘。而多年之后,成家之后的孩子还为当年的偏见而悔恨在心。
总的来说,九香为孩子们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在当时的特定时期而言,是成功的,她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用一种朴素的方式,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这对他们一生而言,都是受益匪浅的。
在当今物质丰富的社会,家长应该从九香中学到经验,那就是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应该对孩子进行德智的教育,理性对待孩子,培养勤俭作风。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应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和及时性的教育。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 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 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父母的言行身教,对孩子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母子之情是中外诸多影视作品常见的表达主题 本片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影片 着实是深深地打动着观众 这位普通农家妇女在丈夫不幸遇难后 以顽强的性格 博大的爱心 无私的献身精神 坚定的毅力将五个儿女抚养成人 宋春丽老师的表演不华丽 不修饰 不奏作 完美的诠释了这样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 是值得推崇的佳作
典型的中国式母亲,一生只为子女,孩子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伟大的母爱!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上辈人喜欢的
13809 - 个人观感:前好于后,曾经好于现在。演员整体表现挺赞的,某些戏份都有种本色演出的真实感。如此漫长的人生故事感觉都可以展开拍成类似《福贵》那样的长篇电视剧了。然而受电影时长有限的缘故,童年还好,长大乃至成年的部分就蛮跳跃的,结尾也收得挺仓促。另外,九香作为一个独自养育五个儿女的单身母亲,家里贫穷到吃饭都存在问题,能把儿女养大成人尚且不易,其儿女还能有那样的教育程度与成就,个人表示有点怀疑。在我们农村老家有些家境比其好的父母双全的多子女家庭,好些子女没钱上完小学(更别说上初中)就辍学出去打工了。
只能放在特定年代里(现在看来,对母亲的付出缺乏了反思),细节是真好。
补标~
还是老片能看得过瘾!说实话天宝对关太过分了!而且,娘心里还放不下关,只是为了孩子,不得不分手💔到老了,身边却没一个孩子照顾!哪怕早几年也好,能让娘了了这个心愿!最感动的就是舔碗和娘追火车的片段!泪流满面的是娘说关已经去世了……
小时候电视上放过无数次,再看竟然有点批判意义,守旧思想害死人。卡司演技都绝了,三波小演员一个掉链子的都没有。甚至还有杀猪放血这种cult画面,看他们吃苞米面糊糊可太香了……
老电影的细节是永远无法复制的。(比如破旧的衣服房屋。杀猪这都是极其还原的。作旧十分到位。)题材很常见。就是靠细节靠表演砸也能把你砸哭。
小时候看的~~~
还记得 小儿子出门去上学了 忘记东西回来取 看到妈妈在舔碗边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 这会想起那镜头眼睛也迷了 妈妈和小儿子 小儿子把玉米饼从军绿书包里掏出来 塞到妈妈嘴边 哭着说妈妈你吃你吃 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也哭了 唉~感触很深 记得那个小儿子好像后来是个军官
小学时看的...看完后学会舔碗= =|||被我妈批评好多次
爱人死了,孩子走了,剩下的,也只剩些碎纸片一样的念想了。也许,正因为母亲失去的太多,得到的太少,人们才把那个伟大的虚名献给母亲,而把实际的好处留给自己,若不是这样,又怎能做到心安理得…
上个世纪的感人电影。不过在主题上有些自虐式的奉献,接近于《渴望》那种把自己的痛苦展现给大家看,获得道德上的制高点。
1998
献给普天下的母亲!
炒石子下酒印象最为深刻!
2001.10.28 cctv6
大陆就喜欢拍这种让人看完难受的要死的电视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