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主人公克雷格拜访一间乡间小屋并对屋中众人有着似曾相识之感为因,从而借由屋内宾客各自叙述自身所遇之事而组成一部既独立又不乏共性关联的电影。不知是不是最早具有构筑环形结构意识的电影作品。放到现今看,这五个独立故事对于后世类型片及潜意识心理分析一脉的影像创作者来说真是影响颇深。 第一个赛车手格兰杰的自述故事最为简单,但在影像层面也最具视觉化的美感。当他在深夜看着钟表产生向窗外窥探的念头时,最简单的凝视空间变化以证时间真伪的绝对概念就应运而生了。随后照向灵车司机特写的快速变焦镜头处理的十分利落,配之诡异的预示性台词“先生,只剩一个位置了”,不免让人想起伯格曼《野草莓》的开场中也有此类亦梦亦幻的梦与现实交汇场景。当然,就借鉴而言,更为通俗化的剧情延展出现在了《死神来了》系列。而之后赛车手因此前灵车司机的预示而逃过一劫的结局,既有些梦境照进现实的偶发性,也减免了些乡间小屋内一众人“正在进行时”所遇困惑的严肃氛围。但在剧作逻辑内,则更像是用偶然产生的幻觉来反驳主角沃尔特向屋中五人因自身怪梦而发问的疑惑。至于格兰杰自身的不解,终因结果的正向而并未引起其他人太多科学性的辩证与遐想。 第二个故事,也就是由屋中唯一一名年轻姑娘莎莉讲述的《圣诞派对》,最讨喜,我也最心水。一个平淡无奇的圣诞夜,莎莉跟一众朋友在别墅里玩捉迷藏。而她作为藏的一方,是最先被提议玩此游戏的男生找到的。此后,男生向莎莉讲述了此房因百年前谋杀案而可能被诅咒的故事,并在烘托气氛之后又开了个略带嬉戏意味的玩笑,但被莎莉果断拒绝了。二人分开后,剧情进入下一个节拍。莎莉在另一间屋偶遇了一个小男孩,并照顾他入睡,但到最后却得知那个小男孩就是当年被亲姐姐在这间布置温馨的小屋所谋杀的那个孩子。此遭遇的惊奇程度想必会令这个姑娘终生都难以忘怀。 这个故事如第一个一样依旧不能验其真伪,但多多少少对于人性深处的善意,做了些意蕴悠长的描绘和乐观积极的肯定。从游戏开始后的被寻找,变为潜意识里想要寻找的一方,再到无意中抚慰那个幽灵未曾被满足的内心,如果依照佛洛依德潜意识心理分析的那套学说来看,遵循短篇叙事节奏的剧情走向无一不是探究主动与被动的本能博弈。但跳脱这一思维,把这个故事当做被梦境环环嵌套在其中的一段“记忆”来看,是否有反证小屋内“正在进行时”的各个角色并非处于梦境中的思想“静止状”,而是可以随彼此之间性格的差异化在主人公脑海里进行梦中的主观“移动”呢?姑娘率先逃离死亡之夜的动作安排似乎给了我们某种答案。 即便在不同维度空间里游弋,不觉间的善意流露也会有改变宿命的微小可能。这是这个短小篇章中所透露出的温情表象下所涵盖的乐观主义精神。《罗生门》、《内陆帝国》、《死亡幻觉》、《土拨鼠之日》等片均应有此意。 第三个《幽灵古镜》的故事最庄重,但也不乏煞有介事的叙述口吻。故事由屋内一位女士伊恩.奥美讲述。有一天,她为丈夫购置了一面古镜作为生日礼物。但这之后,古怪的事也随之而来。丈夫总在镜子里看到另一间屋子的影像,这令他疑惑,也在疑惑的同时被受欲所驱的念头渐渐控制。在向妻子讲述此事之后,情形虽有一定程度的遏制(受妻子鼓舞直面镜像以致怪像暂时消失)但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治愈作用。而后,妻子从古董店老板那里了解到一段关于古镜的故事。这面镜子的原主是百年前的一位伯爵,他因腿部受伤而无法行动,长时间面对镜子的投射(内心)使他对妻子在婚姻里忠诚与否起了疑心,最终酿成一出弑妻的悲剧。同样的情境在这对夫妻之间也有所上演,不过结局则是以妻子砸毁古镜成功“拯救”丈夫而告终。这个故事比之前两个看似更具有解读的价值,如自我与本我的意识对垒、两性关系不对等的事实辩证、潜意识里挣脱既定婚姻关系的自我欲望投射等等。而位居中间的此章,也更加直白的点出了这部电影叙事结构中所隐藏的可引申性,也就是潜文本的存在。(之前两章皆为开放式,不提供B故事的空间建立)但这个具有工整对仗意识的故事问题在于,所有的解读空间都是建立在镜中怪像这一强设定的基础之上才得以成立,脱离了这个以物喻人的文本框架去分析,一切多义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就可独立于影片整体之外的开放式构造而言,这章《幽灵古镜》放在现在看可说是略显刻意和创作保守。 不过要说对于后世类型片的启发,希区柯克的《后窗》可算是对这一章做了较为成功的修正与延伸。 第四个《高尔夫的故事》,着实有些顽皮。两个因同爱一位姑娘而在高尔夫球场上“决斗”的莫逆之交,都演绎的颇具喜感,也都透露出些执拗的可爱体态,但实在难说他们固守的胜者为王价值观放在时下的美国影史来说有何可取之处。其结果是,一人取胜抱得美人归,一人败后默然走入水中自我了结。之后的剧情带有些科幻的成分,但却也有些意趣。婚后的那位再遇入水那位的鬼魂,驱而不散,散而不得,达成某种表面互不侵犯的共识后干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在了一起,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是不是创作此章节的导演怀着对于二战刚结束后的隐忧,从而将这个从结构到类型都与前文后语搭不上关系的戏谑故事担上台面,以消解戏内戏外那些倾听者某种潜在的不安情绪。 而故事结束后,我们的想法应该跟片中另一位女士笑着所言一般,“你的故事既不可信,又不可能。”它似乎只能借于某人口述的表达方式来供人一笑,因为我们体会荒诞情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在这个故事里,声画并不是那么的同步而又和谐。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在剧作中最显精妙。揭开压轴故事的是小屋内的一位心理医生,他讲述的是一位知名腹语表演者迈克斯韦和另一位腹语专家西尔威斯特.奇之间交锋的故事。在迈克斯韦的一次表演中,西尔威斯特不合时宜的加入了“操控”人偶雨果的战斗,让前者有些难堪。而出乎他们二人意料的是,人偶雨果像是有了独立意识一般,用言语一面引诱西尔威斯特将老朋友取而代之,一面诱导迈克斯韦将来者视为敌对。在人偶雨果的挑拨下,迈克斯韦开枪射伤了西尔威斯特,后者也因此行为被关进了监狱,最终演变为迈克斯韦和另一“附着”于人偶之上的独立人格雨果之间争夺意识主导权的精神战役。 这个受潜意识欲望支配的腹语表演者最终在狱中砸毁了人偶雨果,释放了自己对技艺渐退这一事实的怨戾,但也因此剥夺了超我本我一体两面的共生权利,彻底让后者的本能冲动欲望击毁了前者泛道德化的规范壁垒。他最后躺在病床上喃喃自语的样貌像极了《惊魂记》中安东尼.博金斯所饰的那个任由自我在体内肆意徜徉的精神病患者。看得出,希区柯克应该也受此章节的概念化处理影响颇深。亦或者说,后世所有想将精神分析学说视觉化的影像作品,都离不开本章所论述的心理动力论中个体本我、超我、自我精神三大部分互相纠缠钳制直至衍生背离可能(负向能量驱动的作品)的概念具象化落地过程。 第五个故事结束后,克雷格因五位叙述者在讲述完毕后的种种暗合自身梦境的行动,终于承受不住梦中之想逐渐转化为现实之实的重压,将心理医生勒死。但这个因潜意识作祟所产生的满足感并未持续多久,幻觉就接踵而来。随后五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带着各种意象登场,轮番折磨克雷格的神经。那个心怀善念的女孩莎莉诚邀克雷格加入捉迷藏,但未能换来《圣诞派对》里的美好结局。随后古镜的出现则变为了克雷格想藏匿其中的逃避通道,但镜像中心理医生的惨状果断打消了他的念头。腹语者西尔威斯特的诘问使克雷格的罪恶在观众面前无从遁形,也将它顺利引入牢狱,直面灵车司机在第一个故事中救人一命、但在此刻变的多义起来的警示性台词:只剩一个位置了。最后,人偶雨果在狱门外观众的注目下掐住了他的脖子,向他道了句晚安,随之终结了克雷格的噩梦。(此景的氛围营造在希区柯克的伸冤计中可窥一斑)而有趣的是,变焦后的叠化转场至“现实”中克雷格的醒来,只是为了告诉你,下一个梦境已为你备好,循环往复的宿命亦可为之期待。 最后这个章节的超现实处理不但趣味十足,也在精神分析探讨的主题层面有着完成各类型统一性体现的必要作用。纵观影史,虽有众多效仿者意欲构筑环形叙事结构的同时并兼容类型元素统一性与作者表达,但大多却因缺乏对于类型分支的有效拆解能力和将两者有机融合的意识而滑向概念化落地后的空洞。《恐怖游轮》算是一例。小林正树的《怪谈》很是不错,但个人认为,还是具有启示性的本片更胜一筹。
看了《死亡之夜》才发现,这些年看的悬疑惊悚电影的鼻祖竟然是它。一个主故事串起了五个短故事,而把五个短故事单独拿出来也都可以拍成很好看的悬疑惊悚电影。
第一个故事里赛车手因为黑夜里的奇异事件而心生疑窦,没有上那辆公交车,从而逃过一劫。但死神会就此放过他吗?
第二个故事里小姑娘遇到了被姐姐杀死的小弟弟,小姑娘天性善良,让小弟弟感受到了温暖,小弟弟愿意安然睡去。那假如换成一个恶迹累累的人,这个人还可以安然走出房门吗?
第三个故事里的镜子是悬疑惊悚电影的老朋友了,它可以反应现实,也可以扭曲现实。镜非镜,则人非人。镜子可以轻易的被打碎,但人心不会被轻易破坏。
第四个故事里两个高尔夫球员的故事是唯一诙谐幽默又带点讽刺的故事了。除了一个高尔夫球员的自杀以外,整个故事都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第五个故事里人偶和傀儡师之间发生一切让人寒毛一竖。幻想会投射到现实,现实也会回应幻想。业务不好的傀儡师心情郁闷,便诞生了一个自信满满并且喜欢恶语讽刺的人偶人格,一个是自卑怀疑而无所适从的傀儡师人格。傀儡师逐渐失去自我,人偶不再任人摆布。两个人格的主客场转换简直就是完美的傀儡艺术。
主故事里面克雷格觉得对眼前的场景很熟悉。但他想不起来全部的事情,只有到事情快发生的时候他才能摸索出一点细节。他说的预言基本都实现了,除了最后一个。他想起了什么,然后选择勒死了医生。他想藏起来,于是在五个故事里都藏了一遍,最后被人偶掐死。满头大汗的克雷格惊醒在床,然后抛硬币选择是否应邀,最后还是开车前往目的地。目的地是一栋熟悉的房屋,房屋里有熟悉的人。克雷格觉得对眼前的场景很熟悉。克雷格还能醒来吗?
在今天看来,有很多电影和这几个小故事很类似,《死神来了》、《倩女幽魂》、《禁闭岛》、《致命ID》、《盗梦空间》、《恐怖游轮》等等,这份电影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可在1945年,这样的电影形式无疑是一种开创性的举动。梦境与现实,真实与虚幻,本我自我与超我,对于1945年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头脑风暴,更别说可以拍出这部电影的几位导演了。历史上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百废待兴,但人类文明仍然能够诞生这样的果实,也是挺让人欣慰的了。
第一个故事:赛车手的死亡预像
《死神来了》《降临》等故事广为运用,科幻片中、恐怖悬疑片中、鬼怪灵异片中、梦境中……
第二个故事:与幽灵相遇
这个更普遍了,远至我国古代的很多志怪小说,到日本很多故事,到现代各类恐怖片;与鬼怪相遇,产生各种事,本以为是正常人,后来才知道竟然进入了鬼怪的领域。
第三个故事:镜子寄魂
镜子也是一个充满意向的东西,相关的灵异说法也很多:
镜子可以照见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镜子会摄取小孩魂魄;
身带怨气的主人的魂魄、怨气会寄居在镜子等东西;
以及可以根据镜子能照物的特点,需求自创,一些特殊镜子的特殊功能:
白雪公主里的魔镜;
神话中的照妖镜;
心理悬疑片中心中有鬼的人不敢照镜子、有如恐惧等神经症的人不敢照镜子、害怕自己长相如电视剧《天涯明月刀》公子羽不敢照镜子;
科幻中的镜子通道(空间、时空);
灵异世界的入口;
……
第四个故事:身带怨气鬼魂显灵后忘了回鬼魂世界的方法
鬼魂带有怨气来找生前的人,和第二个故事性质相似;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其实隐含构建了一个鬼魂世界——人在死亡成为鬼魂后,都会接受鬼魂培训,从而获得各种鬼魂的能力,如显灵,如返回异世界等等;而这个鬼魂着急与显灵而在重返异世界的功课上不重视,导致没法返回鬼魂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如同《寻梦环游记》一样可以打造一个异世界。
第五个故事:人偶师双重人格
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片,本片后这样的心理片也是越来越多,人格分裂、精神分裂广受电影人喜欢;拍出如《致命ID》《惊魂记》的人格分裂片,如《禁闭岛》《K星异客》这样精神分裂片无数,现在也还是一大电影类型,只不过现在拍的很多都拍不好。
.
主题故事:无限循环庄周梦蝶
首尾相接无限循环庄周梦蝶,后来很多好片都用这种方式,如更为现在很多人知的《致命游轮》、《黑镜第二季》里的白熊正义公园、《西部世界》里的无限循环在一天(无限循环在一天还有不少电影)
这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理解:
一.无限循环的梦境
建筑师一直都是在睡梦中(植物人、永久催眠、意识滞留、死亡时刻、时空停滞……),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梦:
开始阶段:从床上噩梦而醒、接着接电话去农场,接着感到似曾相识,然后慢慢记起一些东西(“好像一片黑暗中偶尔一道闪电闪过,一个画面显现”这个比喻非常好);
发展阶段:在场的人纷纷开始反应,有的怀疑有的开始说自己的事,逐渐引出大家一个个故事;
高潮阶段:建筑师感到深深的不安要离去,被劝留下后和医生开始“咨询”,然后勒死医生,接下来建筑师进入之前每个人讲的灵异事件里,喧嚣与混乱,最后一幕被众人投入“牢房”然后惊险而不记得梦境内容;
接着,接入开始阶段,从床上醒来……
二.无限循环的内容、无限循环的一天
这一切都是现实的,被人布置来无限循环这一状态,如《西部世界》,如《黑镜第二季》白熊公园,而布局者动机可能是某种谋利,可能是某种惩罚;
三.一场潜意识之行
如《催眠大师》类的催眠意识中,如《黑镜圣诞特别篇》中的意识场景中,如《禁闭岛》的现实布局;
……
一般我看到电影标签里有“恐怖”的时候都会躲得远远的,不过死亡之夜除了木偶有点恐怖谷的影响,没有什么惊吓场面,跟我一样害怕看恐怖片的同学们可以放心食用。
在这部1945年的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后来经典惊悚电影or鬼故事都喜欢用的梗,像是被困在一天里循环、碰到一个奇怪的人结果其他人都说这个人早就死了、死亡预言事件、古董灵异事件、人格分裂等等,所以虽然是很老的电影,剧情也比较老套,还是很值得考古一看的。
在这几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腹语者的故事,它带有几分惊悚,却也能用现代医学、心理学去解释。腹语者由于对自己的才华不自信,导致他幻想自己的合作伙伴——人偶要离他而去,另谋高就,进而分裂出一个人偶人格。人偶人格不受他的控制,在观众看来,他不是在表演,而是真的有两个人在对话。他对另外一位腹语者奇心存敌意(心疼这位),总是觉得奇在勾引自己的伙伴,最后竟开枪导致奇受了伤。他也被关进了监狱里,但声称是人偶在操纵他犯罪,不久他变得意志消沉,混混沌沌。为此,心理医生请来了被他开枪打伤的奇(再次心疼,被打伤还要去直面心理阴影),认为奇应该能唤醒腹语者的意志。见到了奇,腹语者好像苏醒了过来,神情变成了人偶的模样(这里要吹爆这个演员)。有一种说法是,人格分裂患者体内的多个人格会“打架”,或者出于自我保护,让那个更“坚强”更有存在的合理性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我想这里腹语者的原人格已经经受不了强烈的自我怀疑,所以最后,人偶人格存活了下来。
影片是蛇啃了自己尾巴的结构,最后主角在一系列混乱之中醒来,发现这一切只是一场噩梦。妻子前来安慰他,让他去朋友的庄园散心,他驱车前往,故事又回到了开头。如果要我回答知乎上“讲一个无限循环的故事”的问题,或许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如果这部电影在刚讲完木偶故事之后戛然而止,那我可以说这是一篇不错的电影,但最后的一串高能剪辑让我直呼神作了,45年啊,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看完这部电影该有多么的震撼啊 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工来到了一个梦中的房子进去见到了梦中的一群人,每个人都分享了一个切身的故事后主人公暴走杀了精神病医生,逃到了五个故事中每个场景中,在场景中被木偶掐死后,在床上醒来,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此时又接到了电话,投了硬币发现又是正面,又出发去了木屋,至此就结束了。 全篇主场景并不多,一个屋内的内景,基本上人物都没离开这里 。 本片中可以看到N多恐怖片的影子,属于恐怖片的鼻祖了。 观看体验来说,在最开始会有些无聊,到第二个故事中稍微有点意思,高尔夫球也没想到是一种幽默的方式,木偶那里是有些吓人的,恐怖谷效应吧,再最后主角在病房中醒来看到木偶扭头看自己,我注意看木外是什么,居然是一群人挤着头,带着诡异的笑,哇一下打到我了,恐惧感突然生出来。
总的来说,现在看虽然有些过时,导致一些剧情没太大耐心看,但做为老电影,享受那份韵味还是很不错的。
4.5,随着观看者质疑前几个故事的扁平化,低质量,恐怖不足灵异有余,甚至可以被简单概括之后,《死亡之夜》才真正开场,影片的前半(大半)部分是一个封闭的暴风雪山庄式的精神分析-心理剧,一方面展现伊灵系导演的不同个人风格,另一方面积聚强度,逐渐引入复杂结构,如最后一个人偶故事(甚至在某些方面很像希区柯克,鉴于《惊魂记》改编自通俗小说,未尝不可能有间接影响)的主观镜头与多重嵌套,它提喻了整部影片,并在最后十分钟内将真正意义上的“恐怖”噩梦召唤而出。但《死》的真相并非仅仅如此,the end以及credit的出现并没有终止画面,而是正在重播我们在第一幕看到的内容,在其时代的语境之下,是机器性。用较为当代的数字媒介观念来看,在影片中,虚构叙事的积聚产生并暴露了一个被算法驱动的,自我递归生成影像的程序。
几个小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就还行,但直到结尾那一段才真正显示出这片的经典啊~被震住了!后世各种拿来用~
这是一部会被现代观众因片名而一度误以为丧尸片鼻祖的“超前&滞后”的电影。所谓超前,是指过去十年间全球影迷当中享有崇高地位所谓烧脑神片,诸如梦境嵌套或情景循环之类,其实从概念上说都是人家英伦伊林玩剩下的。要知道那可是二战刚结束,距今七十多年!但为什么又说是“滞后”呢?因为你必须承认,概念无论如何超前,这四个“鬼”故事,从预见灵车/反射换景/溺毙复活到腹语惊魂,叙事张力几乎完全建立在概念和结构之新奇,视觉上并无多大建树,其中最有挑战的特效也不过就是自己转圈的高尔夫球。别说以今天的视觉标准,就是与更早十年的隐形人等特效片去比也颇为不及……尽管获得成功,死亡之夜却是伊林的一道绝响,此后它再未曾涉猎过恐怖。该类型也大多转入地下,直至汉默时代的来临。
1945年9月4日,二战刚结束两天,这部包含了以下元素的影片上映了:环形叙事、分段式恐怖片、喜剧恐怖片、玩偶恐怖片、多叙述人、连作线索收拢、梦中梦、(叙述性)诡计、人格分裂、既视感……第五篇傀儡师更是一个拥有多重解答的拿着今人之笔才能写出来的推理故事,联想到影片主题和创作时代,让人不寒而栗。
英式围炉怪谈,五个故事各有侧重,各有风格,几乎成了后来惊悚/悬疑片的范本;最妙的是结尾五个故事串联成一个真实恐怖的梦,首尾相连,难辨真假;手法朴素,但玄妙感重重;不见血腥,但冰冷感丛生,真喜欢这样洋溢着古典优雅的黑白小品。
精神分裂,夺命玩偶,镜中凶灵,命运轮回,异界密室,甚至还有恐怖喜剧,难以想象题材和叙事结构影响过后世多少电影。光结尾主人公逃亡的场景就能联想到《傀儡人生》《盗梦空间》《红辣椒》《未麻的部屋》。最喜欢里面逗比高尔夫兄弟那故事。
除了吸血鬼系列,后世被抄袭(致敬)最多得一部恐怖片。最关键的是,几个灵异涉及人性和鬼怪各个方面的小故事,一个周而复始的大框架,一个永远醒不了的噩梦,让后世恐怖片导演逃离这座五指山,真难!
经典的分段式叙事但又互相有内在深入的线索连接,多位导演联合执导却又无缝衔接,意识内景,梦境维度,做到了教科书般的精准。
高爾夫球的故事雖然好笑可愛,但沒能扣到結局,好像只是拍來中和全片調性,實在很可惜,不過整部片還是很驚喜。夢中的夢,故事中的故事,夢之後的夢,故事之後的故事。
3/1/2008 7:30pm hkfa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很多经典惊悚梗的出处,但拍摄年代上确实赢了。仔细想想过去的人脑洞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这么多年技术进步了终于能把前人的脑洞拍出来了,实际大部分还是在玩弄老梗,能玩出花样挺不容易的。
40年代作品现在看起来结构没什么新意了但很完整没有故弄玄虚,桥段很经典或者说老套但还是挺好看的,颜控对前两个故事主角没兴趣于是略无聊,但是镜子的演员就很好,高尔夫幽灵很好笑~木偶师是michael redgrave美人儿还有啥好说的~求俩木偶师同人~><
长注释..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1556882/
被影史遗忘的神作。如坠地狱的环状叙事,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梦魇。精分的设定早于《精神病患者》,更是被后世无数导演致敬模仿(《恐怖游轮》《致命id》《死亡幻觉》等)。鉴于拍摄于1945年,我给10星。
完全被齐泽克给坑了。。。。。作为一个恐怖片迷,里面大部分故事都显得太无聊了(我指的是第1、2、3、4个故事),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五个关于腹语师和人偶的故事。妈的齐泽克就单挑最后这一个故事分析,让我对这部片子发生了极大兴趣,专门找来看,唉,早知道就看这一个故事就行了。
前面几个故事都好弱,但是这几个故事本来就是按照越来越接近“心理现实”的顺序排布的,腹语木偶的故事正好可以连接上发狂的主角、梦的主题。
一群人的恐怖故事最后组成一个人的噩梦,更绝的是如此前卫的结局,一个1945年的悬疑电影,不知道被多少部后来出现悬疑恐怖科幻电影借鉴,不能怪热评第一说“这种片拍出来就是贡人抄袭的”,特别是这个结构,拍案叫绝。
这种片拍出来就是供人抄袭的
勉强及格。到最后一镜时幻觉又要再播一遍了,这种环形结构先想起的倒是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四导演分工明确,但彼此能力还是有高低,高尔夫球手跟镜面凶宅两段较弱。快语速的机锋对话更美国范儿一些?累积出了躁郁的氛围。这种山上有个庙的循环故事有玄妙的趣味
#TGC #1YearAnniversary 长评-扼杀自我,走向毁灭。影片由男主讲述一场梦开始,最后梦醒的男主回到的开始达成情节闭环。男主看似在整部电影中是缺失的,但我认为影片是利用梦境中不同角色的“经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及阶段构建了男主这个人物。 片中故事都可以用荣格心理学解释,尤其是个体潜意识地展现,人格面具的木偶化呈现,阴影的镜面化呈现。所以我认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如何一步步扼杀自我走向毁灭。从小女孩看小男孩的死亡映射男主童年阴影,从自我对于死亡的恐惧映射出的幽灵马车,从朋友的视角展现对于某些事执拗的自我,从爱人的视角勾勒他我对于婚姻的恐惧,最后从医生的视角展现精神分裂患者自我的死亡。超级精细的室内运镜和焦距调整,大量的推拉焦结合剧情效果也极好,结尾处的梦境穿越剪辑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