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丰富轻盈的色彩,描写一个盲人的世界。
不论剧情,这部电影色彩、构图、运镜都值得去学习。片中出现的小女孩身着伊朗民族服饰(我在此之前没见过这种服装,贸然猜测应该是伊朗的特色民族装束),耳边挂着艳红的樱桃,随音乐翩然起舞的镜头实在是绝美,可以为网上的很多摄影师提供参考。不过这部电影就像许多摄影师为网红拍摄的为展示美而美的画面一样,美则美矣······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男孩在集市的剧情,恕我直言不太理解,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对于这个情节我实在匪夷所思。集市上女人们排成一列,捧着自己所售卖的物品,等待男孩的逐一触摸、挑拣。集市上唯一的客人,这位盲童用手一一反复触摸过女人们售卖的饼,是否不太礼貌也不太卫生?另外我感到不解的是女人为何只是站在那里等待男孩的逐一挑拣而没有其他事去做,很大程度上这是导演为了画面的和谐与观众的视觉享受而特意设定的,俗称摆拍。当然画面是极美的,明亮柔和的阳光下,一排身着各色衣裙的女人,随风翻飞的衣袂,鲜红的樱桃从篮子里倾泻下来,倒进男孩装午餐的布里,简直可以作为美术联考里色彩的标准考题。
但要去谈这部电影的剧情,我不知道怎么开口。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未成年劳动力的镜头:母亲催促自己眼盲的幼子向其雇主提出涨薪以支付房租、街头铁匠铺里不停敲打着锅的少年、街上拉车谋生的孩子,但导演并没有着重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只是借其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影片所传达出的对于诸多未成年劳动力的司空见惯的态度,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伊朗等地区,青少年儿童无法接受教育,为生计过早开始工作成为常态?
对于我而言这情节绝对说的上是烂片一部,不过它的画面又确实充满美感。就像某个影评里说的:“形式大于内容”。与许多画面充满美感而剧情不过硬的影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虽言之无物,其剧情却十分有存在感,叫我看完心里跟吃了苍蝇一样。(观影建议是看的时候别想太多,欣赏画面,别老想着揣摩导演对情节的安排和故事的发展,看前面别想后面看后面别想前面)
从视觉美学角度,值得欣赏,可以拿来截屏练色彩。
1. 虽然是伊朗导演作品,本片拍摄地点并不在伊朗,而是在塔吉克斯坦(IMDB里的简介是“塔吉克斯坦某处的一个小村庄…”,但据本人目测,并不是小村庄,而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城市Khujand)。塔吉克斯坦和其它中亚斯坦不同,并不是突厥人为主的国家:塔吉克人属于伊朗民族,塔吉克语属于西伊朗亚语支,和波斯语高度互通,可视为波斯语的一种变体。中国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英文里一般叫Pamiri,讲的语言属于东伊朗亚语支,和河中地区的塔吉克人不是一回事。
2. 本片上映于1998年,拍摄于1997年下半年。当时,塔吉克斯坦刚刚结束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内战。内战爆发于1992年,由从苏联独立出来时各方争利引发,1997年6月签署停火协议。所以内战前脚结束,Makhmalbaf马上就跑过去拍电影了!内战期间塔吉克斯坦上百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濒临崩溃。2006年时塔吉克斯坦的人均GDP仅为1990年水平的85%。
电影28分33秒,Khorshid的妈妈抱怨战争造成的严重通胀。塔吉克斯坦内战中,电影拍摄地Khujand属于以北方旧精英(受俄国人支持的authoritarian secularists)为主的政府军地盘。
苏联完蛋后,由于内战和经济困难(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情况类似),大批塔吉克斯坦人出国打工,主要目的地是俄罗斯。目前俄罗斯有一百万塔吉克斯坦民工。。电影56分46秒Khorshid的妈妈钓鱼时说老公去了俄罗斯就一去不返,一起钓鱼的人说他也准备去俄罗斯。
3. 电影6分27秒,熟人小姐姐带着Khorshid去摘棉花。Khujand位于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畔(电影里频频露面的那条河就是锡尔河),属于中亚的主要产棉区。当地棉花的收获季节是九月、十月,大概就是本片拍摄的时间。
4. 电影7分16秒(电影后半部分又有出现),Khorshid和熟人小姐姐等公交车的地方,是Khujand城北的一处苏联时期大型浮雕。网上可以搜到游客拍摄的同一地点的照片。
5. 电影9分04秒开始的片段里公交车上小学女生试图背诵的四行诗据说是Omar Khayyam所作。原文及译文见这里。这个片段的完整台词。
6. 电影13分16秒,Khorshid走失的菜市场,是Khujand市中心的Panjshanbe巴扎(youtube上游客发布的近况),建成于1964年。Panjshabe的意思是星期四。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Dushanbe)的意思是星期一。波斯语里Panj是五的意思,Du是二的意思。苏联时期Khujand曾改名为Leninabad,Dushanbe曾改名为Stalinabad,真是难兄难弟。
7. 电影16分55秒,让Khorshid迷失的音乐是这首,词是Rumi的一首诗。
8. 电影24分50秒,乐器店老板打的算盘,是为俄制货币计算量身定做的俄罗斯式算盘。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附属网站上有一个互动版。
9. 电影29分58秒,公交车乘客演奏的乐器,是热瓦甫,和PRC境内维吾尔人的热瓦甫基本是同一种乐器。热瓦甫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颇为流行。电影34分37秒,Khorshid抱着被小学音乐老师退货的热瓦甫在雨中奔走,摔倒,雨打热瓦甫的场景很有意思。
10. 电影37分45秒,乐器店的工匠正在制作的乐器是tar。tar一般被视为伊朗-阿塞拜疆的乐器,但貌似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最近被该国政府以“是外国乐器,不乌兹别克”为由禁止在正式场合演奏?)和塔吉克斯坦说波斯语的人群也玩tar。注意到中亚的tar的形状属于阿塞拜疆款式,和伊朗的tar的形状不太一样。youtube上有一个关于tar的制作过程的伊朗纪录片。网上还搜到一个制作过程图解。
11. 电影58分,Khorshid好不容易找到的弹琴高手,是一位土库曼牧人,弹唱都塔尔。这就是传说中的土库曼Bakhshi音乐(文字资料)。有意思的是,据说Bakhshi/Bagshy的词源可能是汉语“博士”,蒙古征服中原后该词进入蒙古语,然后通过蒙古语进入中亚语言。伊朗政府为伊朗呼罗珊地区的Bakhshi传统申请了UNESCO非遗,其实历史上现在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部分地区也属于大呼罗珊地区。土库曼人的大红外套和telpek帽子超有辨识度,是该国国民服装。
电影中的土库曼Bakhshi的扮演者是一位伊朗土库曼人。很神奇的是居然在youtube上搜到了同一个人十几年后弹唱都塔尔的几个视频!这位并不是名人,真的很神奇:视频1 视频2 视频3
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做作且毫无灵魂。越强调某个动作,越去“经营”画面的美,就不可能纯真,不可能自然。要拍女孩的樱桃耳环和鲜花指甲,女孩要侧过脸,将手放到脸颊上。一个像杂志封面摆拍的姿势,刻意展示给镜头。莫森的控制欲太强却不会藏。这点阿巴斯才是浑然天成的。
熱瓦甫、都塔爾,瓶身與鍋底的《命運》。在生活場景中穿梭,馬克馬爾巴夫全然不掩飾深度個人化的"妝感"。講退無可退的困境、在貧亂交加的國時,可每個人是要齊整美麗地入鏡,巴扎上果蔬飽滿閃亮,就連瘦到爆骨的馬也潔白俊逸,拉車男孩虛脫著咬牙的臉,是唯一的一根明刺。 《萬籟俱寂》
看到一半,暂停,出门拿快递。回来发现3岁儿子在看,很难相信,他居然说喜欢。剧终时,他说要“重来”,索性我也跟着重看。期间需要不停回答他,诸如“什么是盲人?”、“小男孩为什么要闭着眼睛,伸直手臂行走?”之类的问题。可能是艳丽的色彩,和有趣的声音设计吸引了他。本片的视听确实颇具想象和魅力。只是...在这样一个燥热的下午,还在为生活焦虑的我,着实不太想思考家国命运这样的“大命题”...
原来并不是关于盲童题材的绝赞,盲童克尔斯特人物设定的就不合情理,音有优悦噪杂之分,但盲听凭何判定物之优劣。剧情编排更是漏洞百出,导演因为有意渲染故事,而忽视孩子天性,这片也就小学音乐课上放放的水平。
色彩艳丽;音乐动听,确切的说,真是美,且独具匠心,无论是前段那个收音机,尤其是那把跌落的琴被雨滴桥当的声音;小女演员们都很PP。
或许是我没有在合适的时间遇到这部电影,看完后只感受到别具一格的美,艺术色彩十分浓郁,但却不适合我这种想看故事的人。
一部试图描述听觉的电影,打动人的却依然是视觉层面的东西,雀斑女孩半边脸的特写以及伊朗女人那花花绿绿的裙子。
居然在这里找到了这几个月观影以来最好的视听享受了!失明但不失聪,对声音敏锐的伊朗小男孩会用一双局促不安的手去摸索空气中声音的旋律,然后感受与声音融于一体的快乐与欢愉,自然之音实属天籁,乐器之音涤荡心灵,小小指挥家的成长是要在困难的生活面前依旧有自己的追求和提升。美的场景非常多:男孩与女孩靠听摸着声音在走散后找到彼此;男孩和乐器趴在滂泼大雨里;男孩诗意地躺在落叶铺满身体的秋天阳光里和最后感受敲击乐器里天人合一的指挥合奏等等,能在伊朗的下层人的困苦生活里活出诗意和美好,在有声嘈杂的世界里觅得“万籁俱寂”的境界。叙事性确实弱,很多刻意倒也因为孩子们的灵性而成了最棒的组织和编排。
这种东西真好啊......尤其在被投资人制片人和责编策划们折磨得体无完肤的情况下再看......去他妈的类型!
因为色彩画面而出彩的电影,讲的是盲人寻找音乐的故事,取名却叫万籁俱进,这三个矛盾体融合,看到了很多。伊朗的苦难,路上小孩拉车,女孩应该是被包养了,盲童也要支撑起家里的经济支柱,青壮年都没钱在游荡,老年人也是自己买不起面包,通货膨胀加剧苦难,不是很直白但却坦诚给你看。但是人人都很善良,互帮互助,女孩爱美,她聪慧懂得循音找人喜欢音乐跳舞,喜欢打扮,掌握老板情绪,她也有自己的苦只是不说。路上拿枪的士兵也爱音乐,男孩对音乐热爱胜过现实苦难,音乐世界里是美好的,他沉浸追逐,但最终命运无情,让他面对现实,工作没有了房租付不起只能流浪,流浪汉就是他的未来,这个色彩明艳人人漂亮的民族,因战争而如此破败穷困,但依旧热爱艺术,不知道,该让人赞叹的是那份热爱乐观,还是该让人喟叹现实无情残酷。女孩起舞太美了
严格意义上的塔吉克斯坦电影(与维吾尔族真像),小女孩都是美女。1.影像稀释—特写(浅景深、水作背景)—脸—心灵。2.莫森的电影语言:简单、笨拙、质朴(与阿巴斯的质朴区别)。3.色彩的临近感:民族服装上的色调。4. 民族诠释的第五交响曲。
万籁俱寂只剩下音乐~美的不可言语
一出关于声音的蒙太奇,行走在路上的耳朵和心灵,万籁俱寂,沉默如海,世界再喧嚣不过是舞台;大量特写,简单,纯净,就这么不加修饰地、定睛望着镜头,一组组叠加的“描述”镜头制造出童稚的质朴之美;很喜欢女孩浆果为耳坠、手指染嫣红、曼妙舞身姿。
Get lost to find. 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视听表达,纯真美好,同时有背景有层次。PS. 那个大市场空间很难忘,水晶宫的感觉啊
有音乐的方向就不会是地狱的方向。先裹好头巾,自然的就被领过去了。
声音的完美运用。 黑暗世界里五彩般的生活。伊朗片子总是在困苦中寻找温情。
耳朵有时也会欺骗你。就像最长一日中那很悲催的两声“响板”。相对而言,由于耳朵比眼睛更敏感颠覆了人们的习惯认知而更适于出现在思辨气质的文艺片中。当然总难免小有争议:用以看为本的电影载体(纯听算广播)来表达听觉至上的玄妙理念?……“布列松是一位不属于任何电影浪潮的真正传奇。他就是他自己。艺术、道德、人性与纯电影的完整浪潮。今日世界极为罕有。布列松对他人苦难自觉有责,力求用自己拍的每一部电影去减轻他们的痛苦。”——莫森·玛克玛尔巴夫2015威尼斯电影节罗伯特布列松奖之获奖感言。
很纯粹的一部电影。盲童眼睛看不见,上帝却给了他敏锐的听觉。用心用耳去感知这个世界,而声音给他构建的世界也是无比丰富的。导演用视觉去表达听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节都可以是有韵律的。很喜欢电影里的小萝莉,随着音乐舞动,用樱桃当耳坠,用花朵染指甲,感觉是形式大于内涵的电影吧。
对比与《魔毯》而言,除了小孩子本身的表演灵动性,我更喜欢《魔毯》,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莫森导演的伊朗电影是从《魔毯》开始的,给了我比较大的思维冲击,相较于《万籁俱静》,就没有那么多让我惊喜的地方,影像风格上,景别构图固然是独具美感的,但并没有太多创造性的场面与设计,因为这次主要是放在了声音上。
万籁俱寂。只识得好声音。看之前没想到是这样美的电影。诗意自然而然呈现其中。几处细节甚至非常美妙。。只是不太喜欢小男孩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