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以“越狱”为题材的电影,多数导演都会采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花哨的剪辑,丰富的配乐来营造紧张的氛围。然而布列松却坚持一贯的简约风格,以简洁利落的镜头叙事。该片自1956年上映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这种拍摄手法直至如今都显得大胆,或许也只有布列松这样有足够扎实功底的大师才敢使用。 布列松始终追求纯粹的电影艺术,他深知音和影是构成有声电影艺术的两大基本元素。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乏味。事实上,《死囚越狱》的剧情十分简单,就是讲述主人公冯戴纳成功逃亡的过程。但是配合简洁的画面与节制的声音,该片非但不枯燥,反而富有张力。于是观众被悄无声息、不动声色地带电影中去了。 【画面】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死囚越狱》中有许多画面都是“不完整”的。画家出生的布列松讲究构图,甚至只截取物体的局部。尽可能地精省画面,因此焦点始终聚集在主人公身上。 布列松钟爱特写镜头。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就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特点。头一个镜头,冯戴纳手部的特写,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两个人,他们戴着手铐,同样是特写,说明他们是犯人。镜头反复地在冯戴纳的眼睛和犹豫的手之间切换,突然迎面开来一辆有轨电车,一个离开的侧影随后又被抓回车厢、戴上手铐。不到两分钟的画面便交代了冯戴纳公路逃跑失败的全过程。 整部电影基本都取景于窄小的牢房和公共的盥洗室。局限的环境下,展现了布列松极强的镜头控制能力。他没有过多的叙述刻画狱中生活,而是将镜头瞄向冯戴纳的手和他身边的物件。 通过他的手,吃饭的勺子被改造成划开木门的工具,床架上的钢丝被做成攀爬的挂钩,迅速地撕扯衣服将它们拧成结实的粗绳……他谨慎地处理每一个可能留下痕迹的细节。把破坏的木片插回门框,又将掉落的木屑填到缝隙中,用铅笔涂抹裂痕,轻抚之后又恢复了原状。大量的特写将这一切刻画得异常细腻,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一颗敏锐的心。 可以忽略的就不出现在画面上,能用局部的,就舍弃整体。具有高度概括力的叙事展现了强大的优势。90分钟的影片不是观众始终被动地跟随镜头,局部的画面让我们想象画框之外发生的一切。 【声音】 声音的运用在《死囚越狱》中显得尤为突出。生活在监狱中,说话时被禁止的。于是我们只能偶尔在放水的龙头下、行走的脚步声中听到些微被压得低沉的对话。而更多的声音则是来自旁白和噪声。 这些旁白基本都是由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有时只是简单的陈述。通过旁白,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中看不到的信息。 “这是我四天来吃的第一顿饭”“三个星期过去了” 简单的叙述让我们知道了时间的进程。 又比如环境的描述。 “这地方小的可怜,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一张铺着稻草的木床,上面有两床毯子,门后面有个便桶,剩下的就是一个固定在墙上的石头架子,我爬上那架子向窗户向外偷看,这个小院里三个穿戴整齐面容整洁的人,在那儿兜来兜去。” 这段叙述并不是多余的,冯戴纳越狱的许多工具正来自这些身边的事物。而后面类似寄信和一些缺乏的东西,都是通过与这三个男人进行交易获得的。伴随着冯戴纳改造工具时的旁白,整个越狱策划在断断续续的叙述中逐渐清晰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已经习惯了死亡的威胁,我宁愿痛快的死去”“我必须等待,我已经接近目标了,不能有任何疏忽”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即将获得重生却不敢掉以轻心的人,两段内心独白内心独白,让我们深入冯戴纳的内心。 而接近尾声的时候,冯戴纳却接到了死讯。在牢门被关上的一刻,他用力的扑到床上,伴随着剧烈的抖动。“我歇斯底里的笑着,这样可以缓解精神的紧张”。在我看来,这段独白最为出彩,想到之前的一切努力竟都是徒劳时,他已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心情。 “寂静也是一种声音”。这部影片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踩水泥地的声音,踩草地的声音,金属勺与地面摩擦的声音,勺柄划开门缝沉闷的声音,撕扯毯子的声音……在这些被加工、放大的声响的烘托下,监狱显得更为寂静与凝重。对门的狱友时而的咳嗽提醒冯戴纳有人来了。当听到看守沉重的脚步声时,配合牢门上猫眼一明一暗的变化,我们与主人公一起感受到神经因紧张而绷紧。其间的枪声是含蓄的隐喻。当枪声响起时,周围的人会下意识地低下头,预示着又一个人被执行了枪决。 伴随着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冯戴纳和狱友的背影渐渐远去,影片就此收尾。这一是该片唯一的配乐。 在布列松独特的音效和画面的配合下,影片的气氛变得压抑。观众的内心竟都不自觉地与影片一起紧张起来。也许正如保罗·施拉德所说的:“看其它电影你可能会流泪,而看布列松的电影,你会觉得情绪被抑制住了,直到最后才会得到释放,释放之后得到一种平静。”
影片中一直在不厌其烦地用独白解释当下动作。动作一看就能明白,为何还要再解释一遍?当仅有画面时,影像便有无数的阐释可能性,但当画面配上语言时,影像的意义便被语言所锚定,变成了单一意义。这样拍法的可能原因是,导演想要拒绝观众去阐释。再加上演员无论做什么都面无表情——当然是被导演强制要求的——这样也就是拒绝演员去阐释。既拒绝了观众,也拒绝了演员去阐释,这样影片的阐释权只能旁落到了导演手中,而影片也显得“相当纯粹,毫无杂质”。我想,拍这部电影的导演一定是位不苟言笑、严厉克制的宗教徒。
“熨平画面,影像服从音响”景深和空间是由声音制造出来的。
类型片在这部面前瞬间变成垃圾
2012年3月@影城重看;一种全新的、无法复制的电影语言,刻意间隔、淡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另一种戏剧化的表现;心理台词虽多,但相比于今天之简洁剪辑,忽视亦无所谓。
施拉德说布列松的电影是“一个灵魂从限制到自由的渐进”,但到底是哪一个灵魂获得了自由?也许都是。布列松在电影中始终强调对观众视野的控制,“强迫”观众和主人翁站在同一立场上,但绝非重合。电影本身是一次让世界逐渐明朗的过程,对于戏中人而言是争取自由,对于观众而言则是体会解放自我的震撼
精密又静谧,有趣的是,看似多余的内心独白居然让影像更朴素厚重。用声响制造景深,开拓画外空间的范例,自我限制才能自成风格,我甚至怀疑人物的每个动作导演都自行操作过。至此,一种素描风格进入电影史。
不错的越狱片,可以打8.5分。只是如果说这电影要比《肖申克的救赎》要好的话,这话一定是***说的。
精练有力,通过局限视角来创造张力悬念。
很文学化的叙事方法,人在核心位置,连监狱仿佛都是为其而设。精简直白的镜头语言和从不离题的内心独白,布列松以这种目的性极强的清晰和专注来剔除一切杂质,在核心的人物之外包裹一层紧密的事件,事件之外的场景搭设也全都不存在浪费,恐怕是我看过最“功利性”的电影了。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另外一种纯粹。布列松是一个源头,我个人偏爱的哈内克和杜蒙,都可以上溯至此。
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篇阐述电影叙事中多与少、简与繁关系的完美论文;当布列松简洁快速地推动发展的同时却又事无巨细地刻画着细节,其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击得人颤抖。
布列松真是精准又冷酷,音效尤其细致,特别棒。电影节奏这么好的情况下,他还不允许观众过分激动,我每次坐如针毡地换个姿势坐,心想,刺激的要来了!又被他生生按回去😂… 另外:肯尼斯罗纳根(及其他很多人)必须好好跟布列松学学古典音乐做配乐的用法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一直是在做加法。回头看来老电影更像是命题作文。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是肖申克救赎的极简版,老片重在内容的高度概括,现代电影重在形式的细化。本片忽略了前因后果戏剧化的表现,繁锁的表现了越狱方法,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自由
一场越是成功的越狱,就越需要不动声色的观察,就越不得不隐匿自己的情感。这种不断的削减与简化,完美契合于布列松电影美学观。在这部不带温度的电影里,它所制造的悬疑与惊悚,是与表现主义无缘的,与现实主义不同的,充满逻辑学的明晰与几何学式美感的细思极恐。
偏纪实性的越狱片,相比《洞》要闷很多,特别是前面的铺垫部分,冗长又无趣。好在结尾紧张感营造出来了,不然都快睡着了……
在布列松的《死囚越狱》中,“战争”语境之于视觉退化为囚室与周围的狭小区域,而诉诸听觉的“话语”还有产生于银幕外延伸区的音效指向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与对抗—囚室设施以及紧得令人窒息的构图相对立,扩充。形成几近“室内战争片”的语境,并将动作赋予抽象甚至精神性的对抗。
简朴、干练、冷静,让我毛骨悚然的好!看到后二十分钟,我必须双手捂住胸口才能平缓心脏的剧烈跳动,画面外的信息太强大,很怕突然间跳出一只枪扼杀了希望。。。ps.从《扒手》到《死囚越狱》,布列松终于完全俘虏了我,下一部《乡村牧师日记》
干脆、紧凑的越狱,没有一丝累赘。你没必要看到的场景,导演一眼都不会让你看到。
http://shooter.cn/xml/sub/266/266567.xml旁白太多,镜头再克制极简也没用啊
完杀[肖申克的救赎]。人的力量。布列松可以用最简练的方式讲一个最惊心动魄的故事。人的力量,磨炼之后的获救。布列松式的特写。当然比较坑爹的是这个监狱貌似建在郑州火车站旁边……
【上海电影节归来】罗伯特·布列松代表作,越狱片鼻祖。1.叙事极简,但对越狱准备的细节描写极为详尽;2.限制观众视角:大量工具与囚犯面部特写,却无狱卒,军官正脸及监狱全景说明,制造未知和紧张气氛;3.声画接力,对荧幕外声音的重视:脚步,锁门,拷打;4.非职业演员+旁白;5.简明,高潮张力满满。(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