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安静。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 感觉上,整个上海只剩下我们两个人。 你看那水里的灯,好像...好像梦中的景象。 好像一切都停止了。一切是停止了。这夜晚也停止了。月亮也停止了。街灯、秋千、你和我、一切都停止了。 2,有时候我在想:你在昆明待了三年,而且还在联大念的书...真是不可思议!我家离联大那么近,我怎么会没有见过你? 或许我们在路上曾经擦肩而过,可是我们居然在昆明不认识,跑到上海来才认识—这么大的上海,要碰到还真不容易! 如果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不晓得会怎么样? 3,我恨不得现在就把你带走,离开这个破地方,离开这个破日子! 哪儿都不重要!只要我们俩真心相爱,哪怕是要了天涯海角,都是我们自己的园地! 我有一个伟大的抱负!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已经看见了我们绵延不绝的子孙,在那儿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一个个只有这么大。
隔了好多年再看,到第6分钟江滨柳说“老了,也很美啊”,大哭不止。 1992年,距离林青霞息影还有两年,她的最后一个清纯角色。
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喜与悲,等待或追寻,事过境迁,成追忆~
许你向我看,愿你经年之后,还记得我曾是你生命的出口,有一处乌托邦无悲无喜地守候在岁月尽头。梦中相见,生命尽头,你曾想过我,青葱岁月化作苍苍白发,南山落满了桃花。
桃花源在寻找生活,台北在等待爱情。理想碰上现实,仅存美好念想永藏心底,再也回不去。曾经与现在,梦想与现实,人生永远如此,站在此岸,眺望彼岸,而一旦落地,再回头惘然如梦,怅然若失,最后在剧院等待戈多(刘子骥)。8.2
寻找,两个荒诞的故事,画面不停的在现代和古代转换。人人都在寻找爱,话剧一样的台词,关键在于意义。寻找和爱的意义。人人心中有一座桃花源。也许自己内心中最真实和纯净的部分。我一直相信人人都有最柔软的部分,只是不轻易向外人泄露的。我也想去桃花源,找寻自己的内心。与刘子骥的回忆是神秘女子的桃花源,与春花的回忆是老陶的桃花源,与老陶的回忆是春花的桃花源,与云之凡的回忆是江滨柳的桃花源。戏剧散场,人生散场,不过是烟花一梦,刘子骥不过是梦里见到的那个人。
这一场你不好好演,下一场,你老了,就没有回忆啦!【好想看厉害的现场版TAT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小小一个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电影版竟丝毫也不出戏,就像在舞台现场,周星驰的悲喜风格都有这里面搞笑部分的影子。古典含蓄的爱情,忘了归路的桃花源,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竟然青春是如此短暂,暗恋才如此绵长。等待催人老,许我向你看
原本不搭界的两部话剧,再加上寻找刘子骥的陌生女,串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叙事,连相互的台词都水乳交融,不愧是舞台剧的翘楚之作。“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一句听到泪崩。
3.5星强,形式上很特别,处理上戏剧腔和电影语言的结合还可以更柔和。苦情戏好催泪,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联想起龙应台大江大河里写的一些故事。有机会去看舞台剧。
几位话剧演员演的极好,可以打满分。可这是电影,你把话剧拍成电影是什么意思,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不是梅兰芳金少山李少春,有必要复刻成胶片吗?
能在如此吵吵闹闹的喜剧中表演出来的悲剧最后还能令我掉泪,剧本很强大!林青霞虽然很有文艺女神的风范可惜若是再年轻一些就更符合云之凡扎两个辫子的造型了。不过为数不多的现代装很不错。电影中的《许我向你看》的旋律歌词怀旧缠绵。
86年戏剧处于戒严与解严的交界,一个故事是为纯洁感情走进强权政治与文化桎梏的台湾,另一个故事是为躲避肮脏的家庭走进世外桃源,嘲弄政治谎言与理想泡沫。电影版将文字/剧场/镜头三种语言编织到一起,是戏剧行为向电影行为的成功过渡
老陶离开桃花源,江滨柳失去了云之凡,一场大梦,谁也找不到刘子骥。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不过,相对电影版,我更喜欢话剧版。★★★★
同台的悲喜剧。悲伤爱情的桃花源,但桃花源在何处?
这是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别把话剧版拿过来说
暗恋不填山河苦,世间更无桃花源。
个个演技派,一条主线,两个故事,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寻找,或是一个人、一份情,或是一个出口、一份解药!太过巧妙的结构,交杂的故事让整个故事更加搞笑也更有深度,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