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片子比较疑惑这位Jesse 是谁啊,怎么那么有魅力?电影里他除了干掉一个同伙几乎没出手,倒是很神经质。为什么鲍勃那么迷他,为什么死后有那么多人来瞻仰遗容呢。
翻wiki,补一点背景知识。
Jesse 和他哥哥在内战时替南方作战,结束后成了强盗。他们是和平时期第一次白天抢银行的团伙,而且纵横16年。不过令他成为大众英雄的真正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几个文人的妙笔生花。
Jesse抢火车的时候通常直扑押运的钱箱,而很少洗劫旅客。这对他来说肯定有实用的理由,但大众喜欢当他是劫富济贫。
Jesse曾为南方作战,战后对抗的又是亲北方的政府,因此受南方百姓的欢迎。亲南方的议员多次阻挠提高对Jesse的赏金。Jesse曾打死一名公务员,据说此人战争期间枪杀了南方的一名著名将领。不过后来发现其实杀的不是那一个。但当地报纸依然大力吹捧,Jesse从此成名。
政府的做法也不地道。比如派平克顿事务所参与追捕活动,他们直接往Jesse家农场扔炸弹,结果炸死了他弟弟,炸掉了他母亲的胳膊。Ford 兄弟冲赏金杀了Jesse,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拿到赏金,而是被作为杀人犯判了绞刑。尽管Ford兄弟承认从来就没打算逮捕Jesse归案,州长还是直接赦免了他们。因此,当Bob被干掉以后,会有那么多人上书要求也赦免枪手。
到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Bob要被骂做懦夫和叛徒。因为他不仅吃住在Jesse家里,而且作为一个南方人,他打死了南方人心目中的英雄,不管Jesse事实上是英雄还是盗匪。所以,当兄弟俩演了那么多遍刺杀后,精神都崩溃了。
Jesse James 对美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他的故事也拍了好多遍电影了。因此这部必须搞搞新意思,从刺客的角度来拍,而且Pitt 着重体现 Jesse作为大盗的无情、神经、多疑、忧郁。对于中国观众,应该是有些认知差异吧。就好比我们拍一本关于武松的片子,也许会从孙二娘入手。
btw, 连看Casey 两部片子,表现都很不错。此片中他常常表现出洋洋得意又相当幼稚的笑容,让我忘掉Gone Baby 中的忧郁世故的表情。很棒。
几天前了,在一场酒后的夜晚,也就是听见隔壁邻居的声响的那个深夜。左右是睡不着,索性就看影碟。《刺杀神枪侠》,布拉德.皮特在威尼斯获奖的那个。 影片的开头就是我喜欢的那种感觉。男声低沉的旁白,夕阳西下的红日,泛黄的麦田中,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叫杰西詹姆斯的神枪侠盗出场,左手抚弄着过膝的麦穗。
恍惚间,场景像极了《角斗士》中马克西姆斯将军回乡,金黄色的麦浪翻滚,在微风当中哗哗作响。 神枪侠在夕阳的苍凉里,在美国的西部,一脸的阴郁和悲伤。角斗士里的大将军,在辉煌的午后,志得意满的回乡,喜悦仿佛将墩壮的身躯轻盈了许多。布拉德.皮特与鲁塞尔.克劳,两位英雄的演绎者。 其实,在这个季节的银幕上,这两位爷,真还有的拼。《决战犹马镇》,这是去年圣诞档,另一个西部片的重镇。克劳在其中以一个深受爱戴的匪首面目出现,不过表现平平。
相比而言,皮特这次的角色讨巧的多。落魄英雄,多赚了些许眼泪。
说实话,节奏,确实是慢了些。之前,我并没有看剧情简介之类的东西。所以,我的本意不过是想用些快意恩仇的畅快,来转移一下我酒后盈余的兴奋。看来,我失算了。 我不住地问一旁瞌睡的老婆,怎么样,能看下去吧。什么意思,就你品位高?老婆气极而笑。其实,我的想法是,有人不耐春困,我又何妨做怜香惜玉的绅士。好吧,触怒了淑女,只好继续装高雅。
真正的刺杀情节,迟迟无迹可循,更多的是沉默呆滞,琐碎的闲聊,莫名其妙的狂笑。太多的细节,在光影中流淌,没有惊奇。然而,很多感觉都是在影片结束时回溯到的。杰西詹姆斯牵着马踏冰而行的时候,回头问,你想过自杀吗? 他向罗伯特赠一把漂亮手枪,说:“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一切都无所不知,一切都意味深长。罗伯特,正是那个实施刺杀的叛徒,杰希狂热的膜拜者。一个卑琐的乡下小子,带着一顶破礼帽,满嘴口音的说话,露出一口的黄牙。不着调,但是坚持。从小就收集有关杰希传奇的漫画。以后跟随行走,在杰希坐过的椅子上沉思,在杰希睡过的床上体味,在沐浴的杰希背后窥视。
对这样一个狂热的Fans,杰希坐在浴盆里,冷冷的问他,你是想变的像我,还是想取代我?
退隐之后的杰希,以前的大盗身份依旧与他如影随形。他失眠着,一边杀死可能背叛自己的同伙,一边又在半夜把同伙叫醒,诉说自己的痛苦自省。 一个多疑狂躁的英雄,还是英雄吗? 希杰半真半假的在与罗波特兄弟嬉闹,故作欢快的笑声苍白的在房间回荡。洞察秋毫的眼神在狂笑中,显出无限悲凉。 今后,帅哥皮特可以宣称自己是演技派了。
同样悲凉的还有罗伯特。当追随偶像的快乐被恐惧替代的时候,追星还会是快乐吗?他说:背叛,只是因为害怕,为了保全自己,为了生存。
也有人说,情深不寿,爱重成仇。
刺杀的一幕,这是最叫我心折的一个桥段。
皮特与罗伯特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他的哥哥可是大名鼎鼎的,饰演过《珍珠港》的本.阿弗莱克)之间的飙戏,平分秋色。镜头一直在追随着罗伯特的眼神:杰希手中的报纸,同伙招供的内容,杰希发现报纸…
直到杰希手里搅动咖啡的汤匙突然停滞,我们仿佛听见了罗伯特的心跳在那一刻的坠落。杰希来到窗口,看着院子里,女儿稚嫩的声音在读书,刚才嬉戏时脱落的小靴子斜躺在雪地上。
出人意料的,这个一生警觉的巨盗,突然就自己卸下了腰间枪套,把坦荡的背部出示给对手。或许,他在沉默中等待着的,上膛的枪栓声响,会帮助他解决困局。
“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在早些时候,希杰就对罗伯特做了怜悯的成全。命运的结局,仿佛一切都是来自杰希的自导自演。当他盯着画框玻璃上映着的,那两个正对着自己后背的枪口,脸上流露的那是一种什么表情?
明知是宿命,雄螳螂在最后看到在噬咬自己脑袋的,母螳螂的牙齿时,又在想什么? 不是绝望。绝望是在之前,悲伤之后。
杰希的妻子悲恸在问罗伯特:福特,是你做的吗?罗伯特在麻木的重复支吾。正如,在之后重复着几百场的演出:我就是这样杀死了杰西詹姆斯。终于,台下的声音在喊,懦夫!罗伯特的所有努力,就在于希望成为跟杰希一样的英雄。 杀死神枪侠,就会成为下一个神枪侠吗?
“他们没有为我鼓掌。”罗伯特在对女友倾诉着,满心惶恐,满脸的哀伤。
其实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向杰希开枪。人们只知道,杰希是个英雄,杰希像个英雄一样的倒下,而罗伯特只是个在背后向英雄开枪的懦夫。说实话,我倒觉得罗伯特并没有那么可卑。虽说罗伯特的动机可疑,也像是有着噬父情结。不过要说杰希,却也就是个罪大恶极的惯匪,政府拿他无能为力,罗伯特杀了他,再怎么也算是弃暗投明,替天行道吧?设下机关擒虎豹, 撒下香饵钓金鳌。虽说背后开枪是有些不太光明正大,却也总算是以除害为要。枪声响起,一条生命转瞬即逝。有的人在枪响之后美名传扬,有的人却只能继续孤独抑郁。
旁白在继续:博比(罗伯特的昵称?)不会得到任何的颂扬,杂货店不会贩卖他遗体的照片,……手枪会点火,爱乐.梅会尖叫,罗伯特福特只会倒在地上看着天花板……随着干瘪老头,杰希的一个无名崇拜者的一声断喝和枪响,罗伯特猝然倒地,面容安详。
死亡,是不是也叫他解脱许多?
两个无奈的男人,最后都是以同样无奈的人生结局收场。
在最后,说个令人不解的事。饰演罗伯特的卡西阿弗莱特在影片中表现的光彩,实在是要比皮特炫目。而威尼斯电影节把影帝给了皮特之后,却吝啬的连一个安慰的男配角都不肯给他。
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走到哪里,仅仅有实力,还是很不够的。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神枪手之死》,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西部枪手们暗中博弈的评价了!
巴黎小情歌:不拿影帝说不过去。
曲有误:
很多年后,他才能真正面对放不下的往事。
George:
皮特把主角气质塑造得很迷人,有点像牯岭街里面的哈尼,但整体就不温不火。
我们敏熙:
可供对比的竟然是……《霓虹恶魔》。严重感觉刺杀前一天卡西的自摸戏应该更进一步。
莫扎特仑苏:
撕破偶像的面具后更是刺穿了自己的平庸。最后,他背叛了他,一个私生饭信仰的消亡。
Supremacyacron:
皮特周围这波人一会换一个的,弄的我是直迷糊啊。放完冷枪就完事得了呗,还逼逼赖赖的干啥啊。
Kai:
这部电影看了一个月,但我很喜欢最后半小时,那种被时代、言论的浪潮裹挟无法挣脱的命运,让人唏嘘反思。
Outisss:
摄影太美了,不愧是罗杰·狄金斯,光靠他的摄影我就能给这部电影很高的分,可惜光从故事性上来看,还是给整部电影带来了缺点。卡西的演技出乎我意料的精湛,对比之下布拉德皮特就显得有些花瓶了。
盆满钵满赵+: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一心求解脱的易先生和一个懦弱的王佳芝,这样的联想让我自己也觉得很奇妙。 “没人会为他写一部传记”,但是这部更像是鲍勃的一部传记片。卡西弟弟和山姆洛克威尔的表现也十分出色。
欧.尹:
两个男人的故事,两个忧郁又释然的结局,对崇拜与被崇拜的另类解读与深入剖析。影片摄影极佳,配乐精到,皮特、卡西、洛克威尔等人均发挥不错,但故事真的没必要讲成这样,形成对人物境况的共情与思索,何用如此冗长繁复。
杰夫江:
一部缓慢而富有诗意的西部传奇视觉小说。往往英雄死后故事就会到头,但在这个传奇故事里,读到末章你才会发现真正的主角。非常喜欢狄金斯用特制镜头模拟出的老镜头效果,nick cave和warren ellis的配乐也实在太棒了(nick客串酒吧歌手也很出彩)。
蝠蝠:
摄影无可挑剔的精致,配乐轻灵悦耳,有些装腔做样的布拉德·皮特演出了神枪手杰西的不近人情与孤傲,然而帅则帅矣,却还是敌不过天生忧郁气质的卡西·阿弗莱克,无论是在戏里或是在戏外,卡西都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自己的哥哥,拓宽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松野空松:
这么长,这么没完没了居然不感觉无聊,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谁才是那个神枪手,谁才会死,所以长达2小时,带着这个求知并不难看下去,并且皮特的人物总是具有一股希胖的定时炸弹效果,他没有真正杀死那个人之前,你永远不能放下心。当谜底揭开后有些乏味,不过好在卡西表演还行使得bob这个角色更为丰富弥补了解密后的看点。
Pincent:
很适合用来诠释希区柯克关于麦格芬的定义,通往死亡的路途充满诗意,由坦诚细腻的内心戏和人物之间的精彩角力构成,能够一直吸引人看下去,最终回馈给观众的刺杀戏,表演、音乐、用光、剪辑、室内空间布置…一切关于电影的元素都是有效的。人们需要英雄或偶像吗?杰西•詹姆斯也可以是一个人内心的耶稣/宿命/美国(梦)的象征,两人之间这一组角色关系多值得研究啊。
Bwheat19920313:
导演似乎想拍出一种史诗感,结果不知怎么变成了小家子气的争斗。或者说,导演可能本来就不想拍那么宏大,结果不知怎么竟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史诗感,导致整部电影显得不伦不类。另外对于重点和非重点的把握也不对劲,尤其是刺杀的原因和刺杀之后的后果这两个明明最应该突出的点,前者感觉糊糊涂涂就说完了,后者用的时间实在太短,导致英雄变懦夫的过渡相当生硬,呈现的效果十分空洞,并不能在其中挖掘出人心的复杂甚至于险恶。这样对于整体结构失败的处理,使得表演成为了最大的亮点。卡西·阿弗莱克完整而又生动的演绎将这个人物完全立了起来,是一个彻底的S级表演,而布拉德·皮特虽比想象的好,但依然显得有些icon化,不够出色。最后再夸赞一下罗杰·狄金斯的摄影——看到了没,大神就是这么出来的。
子夜无人:
皮特太帅太有魅力,卡西青涩鲜嫩中酝酿阴郁风暴的危险气质也是自成一派,人物之间的关系普遍都比《教父》更加迷人,尤其是罗伯特和杰西的这一组。我对你崇拜又充满畏惧,我是引路我的光明而我要去更高的灯塔上照亮地上的你,我的目光牢牢盯穿你宽阔的裸背再情不自禁地学你一样折起中指,只有我真正懂得且亲历了你所有的故事所以最后我必须用自己的方式才能真正将你据为己有。可从你在壁画的倒影里窥见枪口却没有闪避开的那一刻,我就输了。原来榜样是无法被杀死的,他连折堕的那一刻,都在用余晖发着光热。“没人在雨天涌上街头看他的葬礼,没有人愿意花二十五分钱参加他小时候的房间,他只能躺在地板上看着天花板,光线越来越暗,而他连遗言都没说。”世人皆看轻我,我不在意,唯我真正共有着你。看得见的英雄和看不见的悲剧,这也是偶像和大众的关系。
#FIFF13#DAY6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美片流行叫全名。在奥斯卡赚得盆满钵满的老无所依中,演员和旁白们就开始操着弥漫着牛屎味道的西部腔,跩头跩脑的叫人家的全名,名字的叫法此刻似乎变成了比服装道具场景更好的时代背景指南。
无独有偶,懦夫罗伯特福特行刺杰西詹姆斯。看看吧,片子还没开始,名字就开始卖范儿。
这部电影拗口的名字里,提供了一种貌似简洁明快的判断,杰西是英雄,罗伯特是懦夫。然而如果真的用这种直读法去看待本片,未免就太过乏味了。看到很多豆友都对这部片子多有评论,我搁笔多年,有些不同的观感,胡乱抛砖,娱人自娱。
此杰西并非英雄,彼罗伯特也非懦夫。
布拉德皮特是一个姜文式的演员,帅,有型,霸气十足。到哪里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扭下屁股就能在四周画一个摄人心魄的气场。从燃情岁月到搏击会,他扮演过很多各种类型的英雄。加上大名鼎鼎的杰西詹姆斯本身就是历史上南方罗宾汉式的人物,所以很多人可能先入为主的认为,皮特扮演的杰西就是一个英雄。
与此相对的,凯西。阿弗莱克扮演的罗伯特,还没出场,就被冠以懦夫的前缀。整部影片中便活在杰西强大的阴影下。他从小处处崇拜杰西,模仿杰西,甚至在斗胆杀了偶像杰西以后,还没能走出这样的阴影,被人嘲笑,被人刺杀,被人遗忘。
那些认定了杰西和罗伯特英雄/狗熊身份的同学多半是没有耐心看完全片的。因为当你看到题目的时候,你就已经了解到你想了解的全部内容了,再花两个多小时去看正片,无异于谋财害命,自我屠杀。
而那些认真看完全片,由衷的感慨杰西英雄迟暮,罗伯特从小读英雄爱英雄学英雄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同学,不由得让我想起葛优老师在某部电视剧里摸着曾明哇亮的脑袋瓜说出的一句台词: 英雄那,那就不是一般人!
可惜,这个答案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令人遗憾。
其实,罗伯特就是杰西,杰西就是罗伯特,他们两个除却都有牧师的父亲,相同的身高以及相同的中间一个兄弟的名字外,还有太多太多的共同点。比如对金钱和声望的贪婪,比如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变得紧张猜疑嗜杀,比如他们在杀人的时候都无法正视对面的眼睛开枪。。。比如。。。
慢着,用搏击俱乐部的谜底来解释这部电影,似乎有很多硬伤。比如杰西的老辣和干练是罗伯特不具备的,比如杰西的最后放弃抵抗束手待毙的姿态和颤抖着开枪的罗伯特形成了英雄和懦夫的巨大反差,比如杰西身后有无数的人关注而罗伯特则只能靠贩卖他和杰西不得不说的故事来扬名。这一切,如何自圆其说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风气已不同。
英雄并没有迟暮,只是时代已经不需要英雄。苟全性命于南北乱世的杰西詹姆斯,已经很难再扒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腾的骏马了。使他放弃这无本买卖的并不是年迈的身体状况。当统一逐渐被各方接受,战乱远离人民的时候,绿林好汉很快就要不吃香了。杰西詹姆斯的算盘和当年杜老板的差不多,干一票赶紧消失,颐养天年去鸟~
可惜天公不遂人愿,金盆洗手的杰西夜夜梦见蒙德公,天天被教育“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于是四处走访当年的狐朋狗友,看见人家露出点蛛丝马迹便疑心人家要害他,接着便做出些背后放黑枪这样不上路子坏名声的事情。
花开两朵,各表一只。这边正当杰西为了铲除后患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罗伯特却因为英雄退伍而产生了长足的失落。因为既然没有机会参加有组织的打砸抢暴动,那么自己天天在英雄身边耳濡目染,等待有一天取而代之成就一番功名霸业的机会也打了蛋花汤了。在跟随英雄变成英雄的希望破灭以后,杀死比尔(哦不对,偶像)来成为英雄似乎就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于是,在那个芳草莹莹的下午,罗伯特扣动了班机,这是他第二次杀人。和第一次毫不犹豫的抬手瞄准命中一样,他再次显示了作为一个英雄必须有的沉稳的心理和好枪法。单从这点上说,他那个一直嘲笑他的哥哥就完全要靠边站。罗伯特杀死了杰西,他幻想着自己终于成为了新时代的英雄。
可惜,那个人民群众对英雄喜闻乐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英雄的不可模仿性并不在于他出生时天上有万道霞光地上有紫气千条,而在于属于他的英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杀死了杰西的罗伯特在短暂的高潮之后失落的发现,成为英雄的旧梦只有通过在舞台这个虚拟的世界才能重温。他一次又一次的射杀杰西八百多趟,直到审美疲劳的观众在台下嘘声四起臭鸡蛋西红柿乱飞。更有卖唱为生的流浪艺人拿他这个活着的英雄开涮,四处用半真半假的民谣招摇撞骗,坏他名声。(窃以为这一段正是点题的高潮潮潮潮潮潮潮潮~~~~啊)
罗伯特最终被人射杀了,他到死也没有成为杰西一样脍炙人口的英雄,杀他的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也同样不可能沾上这位尸体身价五万美元的英雄半点光。
到现在,你应该明白了。讨论杰西为什么放弃抵抗从容就义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他即便不死,到此刻也必然落得一个无不同的下场。说得玄一点,他早就看透并放下的这个英雄梦,被罗伯特信心满怀的捡起,如获至宝的捧在掌心,再被一阵时代的微风吹的无影无踪。
写到这里,再把大热老无所依拿出来做个陪村吧。其实愚以为,此两部电影有着完全撞车的主旋律。所表达的都是对特定社会/社会阶段的纪实性回顾。刺杀一片的优点在于,虽然片中多次出现光线全灭的黑暗场景,但是导演并未将自己对于英雄的个人怀念凌驾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上,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结束了,对于怀有英雄梦的天才来说,这是噩耗,对于渴望安宁生活的百姓来说,这是福音,噩耗也好,福音也罢,都不因谁的好恶而有所转变。象形之下,老无所依则无处不透露出科恩兄弟对于社会的兽性回归,秩序不存的种种不满,在不满之外,又似乎无法摆脱暴力美学的解决之道。从镜头和配乐来说,刺杀也完全不输给老无所依。如果真要说作为欣赏电影和参与评奖的不利之处的话,我列举几个因素如下:
1.皮特星光太耀眼,妨碍主题。
2.故事在英美文化圈太耳熟能详,做颠覆性解读难度太大。
3.叙事诗式的描述方法已经如同旧日的英雄一样,不容于世了。给剧情片培养的三分钟要看一个包袱,五分钟没有刺激场面就打瞌睡的观众已经很难有心情看到最后的高潮了。。。。
刺杀这部电影,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和小金人擦肩而过。但是因其戏内扎实的功底,深邃而值得玩味的旋律,必将成为在未来站得住脚的佳片之一。(想想关山飞度吧。。。。。)
晚3:25,于卫老家2米长的大床上。
这导演是谁?影片魅力的明證之一,是叫人產生急慾認識下蛋母雞的衝動。IMDB上显示,写过两个本子,然后則僅导了这么两部片子。中间時隔七年。七年。此人在做什么?只磨一劍,而出手路数不明,招式不凡。翻看其首部作品《chopper》的剧情提要,发现前后作品间似有一脉相承的母题:少年英雄梦的狂,乱,慌。
《刺杀神枪侠》,诗性。沉静。悲伤。
敛潜的抒情段落,徐缓平滑的细腻叙事。
画面干净,戏却很满。人物开口则必有火花碰击。不说话的地方全都是内心戏。旁白的设置,保证每个人物有最精炼的台词。而旁白本身,已经提炼得有诗情。
Jesse,与其说被刺杀,不如说是假他人之手的自杀——也不过是聆取宿命的声音,而后顺从,主动择一安息日求死。正如他向刺杀者赠一把漂亮手枪,说:“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仿佛请那行刺者帮助他解决困局。正如他破天荒自己卸下腰间枪套,把坦荡的背部出示给对手,沉默等待枪上膛的栓响。
可见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像他,对生命那么警惕,对死亡那么尊重,对天意那么通晓,对命运那么自知与配合,对卑懦那么嫉恨、又那么怜悯成全。
而对行刺者bob来说,他一向有个无限卑小,而又被自己无限放大的,以至自己也无以面对的,虚矫的自我。——对他而言,他自己成了问题之所在。
刺杀,不过是向Jesse,向这个世界屡次求欢未遂后,一次爽到巅的自慰。以及往往爽过之后,那随之而来的寂寥虚空、狼狈羞惭。虽悔恨,不能自已。虽不能自已,却深知将把悔恨无尽循环——他在一场场根据刺杀事件自编自演的戏剧中,700多次的重复,重温那段时间的种种,细节来回反刍,以期帮助自己再次找回幻觉中的高潮。
20130907在资料馆看的拷贝放映。摄影、表演、音乐、节奏,都是上品。
油画般的色彩质地,节奏缓慢,细致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在看到后半部分渐入佳境。杰西一早就知福特要杀他,但他已经懒得挣扎,只是像陌生人那样注视自己的生命一点一点置于危险。Cassey Affleck演得很好,甚过Peter。原声很不错,一个西部片竟配上大量的钢琴独奏。
“刺杀,不过是向Jesse,向这个世界屡次求欢未遂后,一次爽到巅的自慰。以及爽过之后,那随之而来的寂寥虚空、狼狈羞惭。虽悔恨,不能自已。虽不能自已,却深知将把悔恨无尽循环——他在一场场根据刺杀事件自编自演的戏剧中,700多次的重复,重温那段时间的种种,以期帮助自己再次找回幻觉中的高潮”
皮特饰演的杰西是一个有着乖戾感的名人形象。他的“英雄”性,只是通过旁白以及很有限的几个片段被间接表现。那是被虚构的一个底层文学寄托。作为匪帮领袖,杰西更接近一位令人敬畏的孤独君主,始终对周围人抱有深深不信任。猜忌、冲突以及帮派内部的争端、外部的威胁,都令他身心俱疲。最后选择信任死亡。而杀死杰西的背叛者则是渴望替代国王的平庸男孩。他的政变没权利可图,更无法换取声名。他一次次贩卖背叛的光彩、并沉溺其中,遭人厌烦、可耻、唾弃,被复仇。死的时候仍旧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哪里。
本想过这是一部Brad的电影,没想到它名副其实是一部Casey Affleck的电影。
极富诗意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尼克·凯夫的配乐充满强烈的宿命感,那种无可名状的忧伤仿佛有着渗透骨髓的力量。
一个濒临崩溃的绝望男人,皮特奉上了最好的演出。
真的很强大,看到最后真的挺好。演员演的很棒,很绝望的感觉。不过看前半部的时候真的有点坚持不下去额。Casey Affleck 很有才
片名和片长那都是相当的长,但看下去了绝对不觉得闷,并且那些有重影的摄影加配乐真是无法名状的喜欢呐!对于儿时偶像的复杂情绪展示,卡西阿弗莱克的角色确实很出彩(当然似乎是皮特得了威尼斯影帝)。文艺西部片呐(其实我看西部片很少),很不错~(有人说他们是基友。=_=)
太冗长了,还有明明Casey Affleck就比Brad Pitt演得好为什么不是他得奖--2007年第64届威尼斯最佳男演员
看完心情很复杂。160分钟慢慢撕磨人心,每一帧影像都是精心雕琢的,箭在弦上的气氛从第一秒就开始凝结,是为了等待枪响后头撞碎镜框的瞬间,还是最后一秒迟迟都没有响起的枪声?无名小卒终究无名。OST增色不少。anyway,新年前,神枪手终于死了。
拍得,就像静物。
摄影+音乐一流,表演一流半,叙事手法三流。
节奏慢是有它慢的道理的,用心体会就能发现它相当唯美,意味深长。没有激烈枪战,取而代之的是细腻优美的画面,印象最深的是那片微风中枯黄的田野。人物内心感受也把握的很准确,恐惧、犹豫、怀疑。btw,佐伊果然是跑了个龙套啊~★★★★
但凡英雄,总是带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那什么,卡西皮特,你们其实是……嗯……相爱的吧
这个片名要直译才行!!
诗性。沉静。悲伤。敛潜的抒情段落,徐缓不惊的细腻叙事。画面干净,戏却很满。人物开口则必有火花碰击。不说话的地方全都是内心戏。旁白的设置,保证每个人物有最精炼的台词。而旁白本身,已经提炼得精绝。
这是一部反西部片:摄影和配乐都十足惊艳;这是一个人的断代史:儿时偶像的坍塌,突如其来的成名,遭人唾弃的下场,稀里糊涂的消亡;凯西的表演实在是好。
Casey是一个控制情绪的高手,好多戏藏在眼神里
这才是《不可饶恕》之后最好的西部片,同时也是近年来最好的艺术电影。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