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这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记忆最深的一个镜头,在一场盛大的“生机勃勃”的年会过后,美方代表却哭了,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星球里,一个世界,稍微有点分裂,但我们是同一个世界。”可,他为什么哭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中美人民一家亲吗?
我之前其实不了解曹德旺,但从看到他琳琅满目的画像、雕塑,再到工厂车间小组报数的企业管理模式,我想他应该是一个非常传统型的乡镇企业家,老土,革命,务实,圆滑,领袖主义,但,对生意本身这一套很凑效。我开始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选择到美国办厂,美国工人可能美国人自己都控住不住,他难道真的是带着四个自信去征服美国工人的吗?然后帮助美国人实现美国梦吗?哼!男人!他只是要挣更多的钱,只是在最终目的前加了一些美好的修饰词。但他没有错。
曹德旺说“不要挂中国太多的东西,不要刺激他们”,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好笑,因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对中国人残酷对美国人同样残酷,中国人用了仅仅70年的时间让“中国劳工”变成了“中国老板”,而这种角色转变过于迅猛,本来自信的美利坚人民就有点懵逼,此时在不“入乡随俗”,那岂不真的是太刺激。可这句看似善解人意的话却又充满着嘲讽。因为他是成功的企业家他足够自信,他也没有错。
中国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很精辟。他可以让美国人自己说自己烂,我想这才是人类的本质!其实我不知道他是真的觉得自己人烂呢,还是为了金钱才说这句话的。其实都有可能,但就凭他那一口流利到几乎不带口音的汉语,说明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所以他应该很认同爱拼才会赢这个道理,毕竟他老板是福建人。而且我相信他肯定也明白中国人一向鄙视吃谁饭砸谁碗的人,所以大家可以自行体会一下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情世故文化。但是他依旧不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因为他忘了美国人开学的时候是不需要军训的,中国人军事化管理这一套你放到真正美国军营里都不一定管用,更别说工厂里了,所以最后只剩下隔着屏幕都尴尬的苦涩。
但其实我更多的是看到了美国人的忧虑,与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其实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的多,我不想评价美国人的劳动效率高低,因为毕竟中美两国之间社会环境差距太大了,文化差异也是巨大的,美国工人主张我们要“办工会”,听起来好像游行、罢工、要人权显得很“自由”,可是最终他们的目的是靠自己的“抗争”让老板对他们更好,但是自己可能实际上干的并不多,也是完全可以被取代的,当然这是美国的文化,没有对错,但人首先不应该是先努力做好自己吗?每天不上班光罢工,去上班了又无限开条件,但你本身又是可以被随时替代的,再最后直到被fire,继续进入到彷徨中,然后在找一份工作,再不满意,再继续罢工,在循环往复,人生的时间是不是就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了,而这是真正的自由吗?毕竟全球资本家本质上都是压榨剩余劳动力啊,这跟你的老板是哪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一旦压榨不成,他们就发明了自动化,这才是最令人窒息的。当然面对自动化,即使你是默默耕耘的美国老实人,最后依旧是会被代替,但往好的想,至少你是曾经靠自己双手努力生活的人。而在想的多一点,你需要想想你怎么才不会被替代,毕竟谁都可以去擦玻璃,但不是谁都可以发明擦玻璃的机器。
这部电影最恐怖的是提醒了我们真实的未来,面对自动化的未来,我们普通人怎么解决生计,靠工会?靠罢工?靠老板?其实不论你生在哪里,什么肤色,首先都是要活下去,我现在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要哭着说我们是同一个世界了,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同样艰难的世界,只是各有各的难。
“钱难挣屎难吃”是我对本片以及当今社会的高度总结。中美劳动人民每天为了自己的生计努力抗争,一个靠游行,一个靠拼命;但资本家其实不分国界,靠的都是画饼和忽悠!特朗普每天不也在电视里给全美国人民打鸡血!
纪录片没有给出任何判断,甚至没有总结导演想描述的问题,非常感谢导演的克制。这是一部真正想要引导阅者思考、使荧幕外也向着弥合冲突努力的纪录片。不同人的理解会处在不同层面,但导演的克制和尽量中立、曹德旺的开明、奥巴马夫妇的投资、各个人物的真诚,让我自己重新组织了对于冲突的理解和认知。感谢他们。
《美国工厂》展开最核心的推动力就是交错层织的“冲突”。最明显一对冲突的双方,是两个一厢情愿的角色:以为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组织方式在美国生产盈利的福耀、以为可以不做改变就回到中产光辉岁月的破产工人。把一群人抽象成一个“个体”是会损失很多特征的,但在本片这两个冲突方的角色上,使用这样的抽象来方便于讨论是可以接受的,影片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开始的。
双方的关系像一对还不了解对方就匆匆开始恋爱关系的恋人。激情的爱恋开始双方都对自己和对方充满了理想化的想象、并享受着因此带来的愉悦。但是愉悦散去,现实里冰冷存在的不同却让双方都陷入失望、甚至困境。
福耀和工人们方向不一致,但其实在做同一件事:设定好对方应该做什么,随时随地每个细节都把对方拖进这个设定之中检验,当对方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矛盾就开始在各个细节展开了。从厂门的朝向、顶棚是不是要设置、车间里两个人的冲突、到美国工人群体和中方管理群体的冲突,都是双方对美好憧憬的幻灭带来的不满和发泄。矛盾本应该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却被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专横推向了升级,逐渐侵占了每个人的注意力。正如车间主管解决争执时的那句话,“他们不是想解决问题,他们只想确认错的是对方不是自己”。
双方具体的“专横”内涵并不一致,管理人员的专横是无礼、威压、逼迫,以开除威胁员工顺从;员工的专横是不合作、不改变、以造成损失威胁工厂应答自己的需求。无数大大小小的冲突当中,几乎所有人都不想让步或者至少以一个更高层面的视角去理解双方,最多是装作妥协,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强制推广给对方不论对方是否认同。
就像不甚精明的恋人互相冲突、甚至造成真正的伤害。但恋人可以分手,迟早一切痛苦都会消散。工厂和工人,在纪录片此时的语境下不能失去对方,即使对对方极端不满意。
对于双方来说,单方面内的本我、自我、超我(我对双方具体的“我”理解在文末)已经存在一定向内的冲突,更不用说当两个群体互相碰撞的时候、当工厂和工人需要互相接纳变成一个“个体”的时候,价值观和心理状态之间一定会向外猛烈地冲击、破碎和重建。内外双重的压力下,双方各自都非常煎熬。
当美方团队来到福耀总部,冲突最剧烈地爆发了。一套完全不同却也运转良好的观念及生活方式毫无遮掩地呈现在美国团队面前。镜头呈现的离奇怪诞场面,让作为本土观众的我也深感尴尬和不安,更不用说未曾触碰过这一切的美国团队。当成员情绪迸发、流下眼泪的时候,我的情绪也很复杂:这大概是一种对于陌生的无措,早已超越了双方之间的差异带来的本能不适和蛮横粗暴改造冲动。此时美国成员形成了对于冲突核心的最直观认知,“我们是那么地不一样,但我们是一体的,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一切,也不知道怎么接受、处理这一切”。“面对和我不一样的事物就要消灭对方身上引起我不适的差异”的本能,在如此强烈、摧枯拉朽的认知失调面前,非常幼稚和无力地直接破碎了,但是“我”没有找到新的答案,我能面对的只是最本能的无助、无知、无能、害怕、绝望、失措。
人类想尽办法、耗尽一切努力都没有可能真正理解对方,只会被关在自己认知的监狱中,这是多么让人感到绝望的事情。绝望到哭出来合理,绝望到哭不出来也合理。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层、微妙的问题,能精准地表达来源于导演的精致设置和深度思考。
然而现实是如此冰冷和残酷的,当双方观念冲突时,他们都用自己最熟悉的、但多数会把冲突推向恶化的方式与对方抗争。这是两个群体,始终不能简化成两个个体。两个人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沟通形成理解和默契、把各自冲突的观念无害化,建立一个足以容纳六个我的共同领地(就这个都非常难实现)。但两群人毫无可能。
于是刚开始消解自我的界限去容纳对方的努力纷纷失效,双方之间可以有空间的弹性及默契逐渐瓦解,力量不平衡的双方都开始追求更多控制权。
福耀的努力:“入乡随俗”、美方领导人负责 FGA、不设置加班、加薪 工人的努力:积极接纳中国资本、接受中方的管理方式和教育、刚开始默认不接受工会的要求
福耀争夺控制:监控并施压有工会想法的工人、辞退美方领导人换成中国人 工人争夺控制:形成管理层不满的群体性意见;开始谋求工会的帮助、起诉 (并不是全面总结,只是举例)
当中方领导向中国员工介绍美国人民的“过度自信”时,他的姿态和表达是排斥和拒绝的。也许并非他的本意,不过总是顺从了中方人员易于理解的方式。当我们和其他的群体发生差异,会发生“你和我某一点不一样,你不是我们,你是外部的、被我们拒绝的”,也可能发生“我们是一体的,我发现了你和我不一样的地方,这让我们的一体更加有趣和多样”。很可惜,多数选择了前者,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后者的存在。很多特点并不是有害的特征,但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解读会形成迥异的评价。有震撼力的材料能建造深刻的共识,也能铸造深刻的偏见。对于双方都是如此。
凡事的相对性、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矛盾性、欲望的复杂性和冲突性,驱动着工厂和工人把对方当敌人。即使合作有利于双方,但在这个大型囚徒困境当中,现实中从没有一个正面的例子诞生过。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无可逃脱的诅咒。
意料之外的是,结尾出现了冷漠的新现实:先前的矛盾冲突已经不重要了。机器人取代了低速、复杂的人力资源,工厂和工人的一体关系容许被断裂开来了,工厂能更高效迅速地建造只容纳“本我”一个“我”的空间。冲突从未消弭,冲突本身不复存在了。工厂和工人,以后也获得了可以直接分手的自由,只不过是单方面的。
经历了剧烈冲突、观念破碎的哑然和某些认知失调无法调和的绝望之后,“技术进步”的降维打击连问题带答案一起消解了,我感到另一个层面的失落:不用担心随处存在的人和人冲突带来的焦虑和不适了,在一部分人拥有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另一部分人的能力之后,后者没有任何可以尝试改变的选项。
整部纪录片在多个层面都占开了围绕“冲突”的叙述,包括:资本与劳工、中美差异(不限于:各自的传统、社会组织方式、政府管理方式、现代生活方式)、代际差异、不同角色自身的教育素质和个人经历冲突、某几个角色自己与自己内向的冲突、甚至一些抽象概念之间(效率与民主、公平与自由)等。因此整个纪录片呈现出非常多样、复杂、互相冲突、层次交织的观点样本,这是影片最大的优点,也是最感谢导演的地方。针对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细致充分地展开讨论,但每个细节都在提醒我最核心的问题:面对差异,是不是我们只能“什么都做不了,最后漠然地机械地消灭对方”?
纪录片没有给出一个答案,而我自身也是如此的幼弱和无知,有限的认知无能于抚平一个如此宏大而复杂的冲突,更没有资格出于“为任何一方好”进而把自己的判断当做真理让所有视角都接受。“没有答案”,大概是人类生存中的常态。
我对双方的心理动力学理解:
如果把双方只当做个体来看待: 对于福耀, 本我:不计条件地盈利 自我:在现实世界中盈利,并且满足员工的需求 超我:让跟工厂有关系的每个人(客户、员工、拥有者)都获得自我的满足和自我的实现,当工厂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和拥有者创造财富的时候,大家都能获得满足
对于工人, 本我:不用付出地享乐 自我:通过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获取优渥的收入,实现自我生活的理想 超我:个人的实现、工厂的盈利、社区的发展全都符合道德的要求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如果知道一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看这部片子会认识得更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很有感触,有一些浅薄的认识。
1、雇员的薪资和其他待遇必定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中国和美国的人均生产力确实有差距,所以中国工厂和美国工厂的工人生存现状并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不能单纯地批判中国工人的休息时间和安全环境都得不到保障,这些都是我国生产力、供求关系和市场决定的。据我所知,目前中国工人的薪资待遇正在一步步提高,并且很多工厂经常招不到人。
2、福耀玻璃在美国想要生存下去并且盈利,必须是要遵守美国法律的,这点毋庸置疑。美国是一个比我们市场经济更加成熟的社会,我相信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一定会促使FUYAO GLASS AMERICA成为更加成熟的企业,同时将来也能为中国福耀提供一些好的帮助。
3、资本是有逐利性的,不仅仅是福耀美国会和工会做抵抗,全世界的资本都会和工会相互协商相互谈判,工会和资本之间的微妙抗衡会使得工人权利有所保障的同时增加企业效率。
4、尽管目前中国工会已经沦为形式毫无保障工人权益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目前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好的流动性也是保障雇员权益的隐藏方式。市场会给雇员的权益设置最低限度,虽然肯定比工会的差很多。
曹德旺是有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并不仅在于赚钱。此前我并不了解其人,只知道A股福耀玻璃涨势不错。福耀玻璃在美国设厂对中国文化的标杆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利润,通过影片我们真正能看到中国和美国普通人之间的淳朴交流。
曹一定知道此片会获得不小的争议,他敢于通过美国的影视制作方把这个现象这个过程展示给所有人,了不起。
片中有一位“希望强制美国人周六加班”的比较偏激的中国福耀员工,希望他能在美国工作的时间找到一些自我的含义。
另外一位Wong,认认真真工作、加班无怨无悔,同时又能与美国同事友好交流的那位,才是真正大多数勤勤恳恳工作又善良的中国人代表。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腾飞的基石,他们当之无愧可以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有人说,片尾表达的机械自动化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是我们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推动力啊,正是因为不断的自动化推进使我们普通人能够获得更多个人时间、提升更多个人享受。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之下,我相信对于被辞退雇员或者无力生存的底层人民的保障也会越来越到位。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世界更公平,但是很遗憾,利益至上是人类世界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只能努力在利益和道德/人权之间寻找平衡。
2019.08.25
今天看见2016年的报道:曹说美国除了人力贵,税费、地、和能源都比中国便宜。真是唏嘘,完全想不到。
8月20日,国内多家媒体竞相报道了一部名叫《美国工厂》的纪录片,这部片子即将在一天后全球上架Netflix。无论是在微博和微信都可以检索到关于本片的诸多报道,标题关键字离不开两个人:「奥巴马」和「曹德旺」。一位是美国前总统,一位是福耀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这两位看似没有关系的两人因为一部纪录片产生了连接,这成为了大家争相报道的重点。各类「奥巴马转行为中国企业家曹德旺拍纪录片」的标题层出不穷,事实如此吗?或许并非这样。
作者 / 戴旭 编辑 / 介末儿
《美国工厂》是奥巴马的处女作吗?
结论应该是「《美国工厂》奥巴马的高地制片公司发行的第一部纪录片」。
去年5月,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成立的高地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同Netflix签署了一份的内容协议,项目涉及7部系列的纪录片、电影和电视剧的合作。
这份协议将为高地公司带来数千万美金的收益,为此奥巴马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培育和发掘那些有天赋的、鼓舞人心的和有创造力的声音,他们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我们希望帮助他们与整个世界分享自己的故事。」
纪录片《美国工厂》正是该公司发行的第一部作品,于8月21日以28种语言上架Netflix。
本片年初首次亮相圣丹斯电影节美国纪录片竞赛单元,同此前D纪录报道过的《独生之国》《阿波罗11号》《午夜急救之家》多部纪录片同台竞技,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
之所以会拍出《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两位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和朱莉娅·赖克特也受到事件发展的牵引,从短片发展成为了长片。
短片《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关注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通用汽车公司的倒闭,导致当地社会的动荡。而此后因为福耀公司的到来,倒闭的工厂再度开张,导演两人继续追踪事件发展,制作出了《美国工厂》。
此前短片《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曾提名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新片《美国工厂》在奥巴马发行加持之下,也被视为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有力竞争者。
对于奥巴马将第一部发行作品定位《美国工厂》,新京报评论:「在经济上,奥巴马是全球化的主张者,《美国工厂》的光明结局也在昭示,全球化不是美国经济的毒药。选择这部电影作第一个投资品,是奥巴马对于他的继承者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击。而且,他找到了一个发出声音的好路径。」
至此,奥巴马之后是否会借Netflix传达政治诉求,让人拭目以待。
《美国工厂》自从8月21日上线以来,在IMDb上超过400人评分给出了7.1的均分,在烂番茄网站上有45人给出「新鲜」评价收获98%的评分,在专业影评人网站metacritic上由19位专业影评人给出85分的均分。
但是在豆瓣上《美国工厂》有近900人看过,超过3000人标记了想看,达到了8.3的均分。各类参差不齐的豆瓣长篇影评,在纪录片报道之外已经有16篇之多。
这样看来,反倒是Netflix没有入驻的中国,给到了纪录片《美国工厂》极大的观看热情。按道理说这确实是一部看不到的纪录片,至少就目前而言并没有版权方引进本片。
@远鉴字幕组 在8月21日18点上传本片到B站之后,也被删除。但众多「科学看片」的观众仍旧看了本片。
那看过本片的观众给出了什么评价呢?
@同志亦凡人 给出了四星评价: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落 给出四星评价:看下来福耀公司整个就是一个红色环境下生长的中国企业,企业实行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宣称福耀是一个大家庭。但我奇怪的是福耀中国工厂的员工全部都是年轻人,那么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假如说在福耀工作了几十年,老年或者只是中年(手脚不灵便,效率低了)之后,家长福耀会不会管?我不了解,还是到一定年龄一脚踢出去?只要你年轻奉献,中老年不管死活。福耀美国反潮流建工厂还以为有什么秘诀,结果只是照搬中国这一套,看的挺大跌眼界的,如果没有高科技机械臂,结尾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想在一个发达国家靠工人苦力实现盈利,真是看笑我了。
在好评占86%的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声音:
@猫叔Mack:题材挺好,但拍的还是太肤浅。这并不是简单企业文化差异和冲突问题,也不是由奢入俭难或机器人专治各种不服问题,其背后影响的因素很复杂,片子并没有深挖。
@苏晓:从影片的内容来说,无法做简单的价值判断,两种价值观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碰撞,只是这种单调的高重复性工作终将被不怕辛苦、可以24小时连轴转、没有任何安全负担的机械手所取代。从影片的制作来说,前半部分节奏还好,到后半部分就开始乱了,完全没有叙事逻辑了。不过看到一千多小时的素材量剪成近两个小时也是犯难了。不过福耀真是对纪录片团队拍摄毫无顾忌。
@酱之:很冷静,这个国家的「世界工厂」模式很难复制,它可以为了效率把个人尊严降到最低,而人们又欣然接受薪资足以养家糊口即可的现实,算是长久以来的小农思维和工业化生产结合的异形体?美国老哥留的眼泪我相信是真的,他见证这种一体性,多么残酷啊……
对于《美国工厂》来说在总体好评的同时,观众还是给出了相对正面的讨论。
《美国工厂》到底是一部怎么样的纪录片呢?
本片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中国人去美国开工厂,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但因为「工会」问题造成矛盾。
全片结构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曹德旺在美国俄亥俄州开办了福耀玻璃美国工厂;
第二部分讲述了美国员工来到福建福清的福耀玻璃集团参观;
第三部分就「工会」问题,导致工厂管理遇到了内外矛盾。
藉由「中国人在美国建厂」这一事件驱动,两位导演捕捉到了这个工厂从上到下员工们的各类感受。不同于单一的人物驱动叙事,导演没有停留在例如创始人曹德旺一个人身上,而是展现了这一事件下的不同切面。
福耀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设厂之后,有人为此得到工作机会。同时从中国到福耀美国公司工作的员工,学着通过微信翻译与美国员工交流。在彼此生活工作交互之后,美国员工邀请中国员工到家里过感恩节,第一次尝试了使用手枪……
纪录片前半段以相对轻松愉悦的方式呈现了新设工厂之后的变化,在福耀邀请美国管理层到中国参加年会之后,集中呈现了中美两国在工厂文化上面的差异,有的美国同事在新年晚会因为感受到「世界大同」而流泪。
亲眼所见中国近乎军事化的管理方式、高效率流水线的工作模式、非专业化的玻璃分类等现状,让美方管理层一方面会说出「美国员工很懒」的同时,另一方面觉得福耀中国工厂的疯狂。
当他们将从中国习得的这一套管理方法实践到美国工厂时,使得矛盾升级。「追求结果不阐释理由」的中国工作模式,让美国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且不说工资水平低于通用公司时代的标准,为人的自豪感在强压的管理之下被大大打击。
企图通过引进「工会」来协调的方式,导致公司内部对立加剧,中方开除了原本由当地人担任的管理层,向员工传达工会到来将会降低效率而间接影响每个人的收益。支持引进工会的员工在工厂外集会,为那些因为生病被开除、受到工伤以及工作场所安全标准不达标的情况声援。
在「是否引进工会」的投票中,以868否决票比444赞成票告终,领头支持「引进工会」的员工被各种理由辞退。
影片最终导向全球化和自动化的讨论,在2030年前将会有三亿七千五百万人因为自动化需要另谋生路。
两位导演以相对中立的视角呈现了这一事件,通过现象的展现来呈现两国文化上面的差异,但在部分片段仍旧能够看出导演明显的指向性意图。中美员工在该事件下所经历的变化挖掘深度不够,在这一场商业行为中,沦为其中齿轮一部分的他们应该有更多话想说。同时对于曹德旺这位公司总裁的呈现也相对扁平化,他对于设厂管理的想法等等在中美翻译的发号施令中被消解。
对于本片不足的地方,或许也受制于导演想讨论的「中美差异」这一问题巨大的体量,但也不失是一部立意新颖的作品,能够瞥见全球化常规讨论之外的另一种变化。对于中国去美国开工厂这一事件目前看来还是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兴趣,至少激起了很多国内观众的热情。
信息及图片来源:
新京报:奥巴马转行拍电影,居然讲了曹德旺的故事
//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07311895494691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流媒体生猛!一部纪录片花6700万,奥巴马也来寻合作
//mp.weixin.qq.com/s/ZK40TMx9UBJKh1t-eWNJMg
英国大家谈:奥巴马电影处女作上映,讲中国老板让美国工厂重生,美国人太感慨!
//mp.weixin.qq.com/s/EV7cyGQdSl5TrUve-jGsug
豆瓣:《美国工厂》
//movie.douban.com/subject/30390700/
这种片子有一个好:批判起来看似酣畅淋漓,根本性的东西其实避而不谈,完全不触及实质问题。所以看过之后笑笑就算了,要是真的跟着片子节奏走下去你就输了。
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很简单,你看片子里又是工会又是中国工人不重视劳动保护的,你有没有考虑过片子里这些美国工人的薪水是多少?
我女儿给人做美甲,一年能赚4万美元,而我(做工人)一年只能赚两万四千美元。
很显然,假如一个社会里做美甲的薪酬水平显著高于制造业薪酬水平的话,那么正常人都会选择去从事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制造业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逐渐下降,到了21世纪更是被服务业反超。
在传统经济学里有个东西,叫奥肯定律。这个定律认为就业得依赖于经济增长,也就是说GDP每增加2%,失业差不多就能减少1%。当然,经济学的东西你懂的,上下波动肯定是有的,但是大体来讲,产出增长率和劳动失业率之间呈现负向的关系,这个是比较稳的。
然而老美天才的地方在于,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打爆了奥肯定律,搞出了高失业下的经济增长。这个套路是这样的:上层搞金融,搞虚拟经济,需要的人力资源少,资本增值快,于是钱蹭蹭的就过来了。那么资本向虚拟经济流动之后实业部门自然受到冲击,然后咱们双管齐下:
一方面大力推动全球化进程,把实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不在国内顶着巨大的人力成本跟严格的监管挣辛苦钱了;同时全球化程度越高、资本流动越自由也越有利于资本增值。
二是用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转移就业。
所以假如咱们讲的粗糙一点,美国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提高全球化程度和资本回报率,然后上层分账,下层靠上层漏下来的残渣喝汤。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只要美军还能吊打世界其他国家,这个模式就十分稳妥。而中产阶级要么搭上上层的班车,要么试着管理下层,但总体来讲,他们的生存空间是被挤压的。
这个模式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美元依靠自己的国际货币地位,拼命发行美元并依靠贸易逆差输出美元。82年之后美国的经常项目年年逆差,资本项目年年顺差——这个逻辑就是我花美元买你的实体货物,然后用债券跟股票这些东西回收美元。
这个模式咱们简化一些,最终可以这么来理解:资本不断扩大自己的收益率、同时想方设法地压低劳动回报率,最终达到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的。
美国现在的GDP结构里,前三位分别是金融房地产、政府服务跟职商服务,2010年三者的人均GDP你猜是多少?金融地产是38.78万美元,政府服务是7.71万美元,而职业服务是10万刀,餐饮什么的更低,不到4万刀。
然后你猜猜人均GDP高的是谁?
公共服务业,人均GDP47.71万刀。
所以问题很明显了,掌握资本跟稀缺资源的上层人吃肉,然后下层人被大量填入服务业里喝汤——这汤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中产那里分过来的。然后上层努力从国外再捞一波钱回来,日子越过越好,下层挑动群众斗群众,每年几万人死于枪战,黑命贵你们撕逼去吧,不耽误老子挣钱就行。顶层压缩中产与底层的生存空间,这总体来看是个大的趋势——我这有个五等分的美国家庭收入分位数份额,大家可以看一下。
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拦不住的。所以到了2016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而且两极化极其严重——低端制造业,也就是片子里那种顺脖子汗流、机械重复劳动的制造业工人薪酬水平越来越低,低到比在麦当劳打工多不了多少的地步;高端制造业工人成本反而不低,因为制造业就业人口基数变小了,有经验的工人也少了,所以高端制造业倾向于多付点薪水,让这些人稳定工作。
起重机操作员是工厂里工资最高、最具技术含量的职位。——David Reese·波音埃弗雷特工厂观光体验运营主管
咱们回到两万四千刀这个数字上,两万四千美元,这个收入水平高吗?考虑到美国人2018年收入的中位数差不多是3万刀,两万四显然偏少——不过这是在铁锈带,我们可以认为这属于一个“中等偏下”的收入水平。然而在中国,福耀基层的平均工资大概在4000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将全国居民收入分成了五组:第一组是“高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月均5412元;第二组是“中等偏上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月均2879元。
你给我一个“中等偏下”的工资,然后指望我为你做牛做马?这现实吗?我想组建工会维护自身权益,不对吗?
反过来想想,你给了我一个“中等偏上”的工资,然后我“工会与工厂紧密结合”不合理吗?
资本想的事情都一样,那就是如何有效的剥削工人、压榨劳动力。只不过中国发展的比较慢、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所以现在富了一部分、还有很多人没富起来,工厂依旧可以用“比较高”的工资来吸引这些人流血流汗,搞军事化管理。而美国的社会发展已经基本稳定了,资本的逐利性会慢慢侵蚀普通人的生活,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利润。假如你拒绝这种侵蚀,那么好,我直接撤资,毁掉你的生活。一般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资本主义优越性”有多残酷:
这是一份领取救济金的员工数量排行榜——美国的巨头们对人力成本的削减已经降低到了必须由社会负担一部分、否则一些员工就吃不饱饭的地步了,而就算是这样,大家也还在琢磨着怎么进一步降低用人成本、用AI和自动化取代真人员工。
这就是资本的逻辑,它只考虑怎么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只要全球化与发展不均衡还存在一天,美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一定是缺乏竞争优势的,川普的贸易战可以阻止这种趋势,然而却没法阻止资本去寻觅利益。普通人在资本面前,只有一个下场:
16年4月投产几年后福耀美国工厂(FGA)依然无法实现盈利,美方代表到福清总部参观流程运营,希望借此找到产能不足连连亏损的解决办法,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片刻不停歇的流水线,沉默高效的工人以及因此带来每天高达7千片的产量。
美国人面对这些陌生场景有些无所适从,他们不理解整齐口号里所包含的民营企业狼性文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工人不戴安全防护镜防割手套蹲在废垃圾堆里“就这样挑拣这些该死的玻璃”,而包括曹德旺在内的中方管理也很困惑“你们一周休息2天每天只工作8个小时这么爽为什么还要罢工”、“怎么样才能让美国人理解并接受我们在这边投资”。
纪录片关于中国工厂拍得很少,也许他们不愿意过多地向全世界展示这个更为真实残酷的部分,而我对缺失的这部分恰恰非常熟悉。过去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不仅看到了工人的日常工作内容,也熟知国内某玻璃大厂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思维。
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所熟知的这部分,以便于观影的朋友参照。
美厂质检员提到在通用时薪29美元而在福耀是12.84美元。每天工作8小时,双休,每月休8天。
而在国内工厂,工人时薪14-19人民币。早8晚8,每天工作12个小时,14休一,每月休两天。
在讨论如何更好管理美国人的会议上,中方管理问,“可不可以强制让他们加班,反正在那边(国内)都是强制的。” 美国人?加班?与会人员都忍不住笑出声。
在国内,劳动法也规定8个小时上班制,但工人甚至不需要强制,自愿上满12小时。因为8小时之外的4小时加班是1.5倍工资,而周末8小时外的额外加班是2倍工资。这也导致一个很魔幻的现象,在美国工厂,管理无法要求员工加班,而在国内,加班有时候更像是权利而不是义务,如果得罪了管理,你甚至连加班的权利都没有,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同事的三分之一,完全不足以养家糊口。
中方管理抱怨美厂员工整天嘻嘻哈哈聊天。国内工厂在严格监控下,不允许带手机入厂,除了质检品保包装等少数工种有凳子可坐,其他岗位每天在机器面前站12个小时操作,除了午餐时可以休息走动一个小时。
美厂员工投诉朋友因为病假超过一个星期就被辞退她担心自己是不是也会这样。在国内完全不必有这种困扰,因为普工根本请不到这么长时间的病假。请假和辞职流程一样,需要经过组长——班长——主管——经理——总监——人事部重重审批,工期不忙的时候可以请到一两天,赶交期的时候就算家里着火也不能耽误。也可以选择辞职,但同样不会批准,这时候只能自离,自离就意味着放弃当月工资,除此别无他法。
片中中方管理很平静地说自己在下面(车间)有耳目,和某员工很熟,然后反手就把他辞退了,这一幕令很多人惊诧人性的恶意。福耀在美国处理工会助力的罢工显然有些水土不服经验不足,但这些中国工厂在应对本土罢工已经有很成熟的流程。亲历几次罢工,因为劳动时间太长待遇不满足,工人们聚集在办公楼外沸反盈天。先让他们选出代表发声,然后约谈几次,允诺提高待遇。事态平息后,把挑头的员工全部调岗再找理由辞退,去了领头人,其余一盘散沙不足为惧。
曹董事长询问最近工会没有声音了是不是。
答曰:我们有目标地淘汰了很多工会的人,做了很措施还是很有效的。
曹:后面就招优秀的人进来,年轻的,培养这样的文化,把局面巩固下来。
只要回过神来,国内的这一套完全可以移植过来,安抚—约谈——提高待遇——开除刺头——招聘新人——巩固局面,重新开始,水过无痕。
引入机械臂后可以大大节省切割、开料、研磨、超声清洗等流程的人工,但上料、取料、摆料、包装等等目前依然离不开工人,工人权益和资本的冲突暂时并不会随着自动化迎刃而解。
观影时不止一次想,福耀这次投资实在太不明智了,在美国他们不仅连年亏损还遭致无数非议,如果改为向内地不发达地区投资,或许同样的投入能获得双倍的产出。中国人更吃苦耐劳,也更容易因为一点加薪就对老板感恩戴德,你们这一套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快回来吧。
但电影过半,罢工的处理、868票反对工会进驻美国工厂,才发现这一套在美国原来也可以行得通。不管中国工人还是美国工人,不管时薪12.84美元还是19人民币,如果下岗,就什么也没有了。谁都知道这是剥削,但我允许你/盼望你来剥削。为了饭碗,中国工人一直在忍耐,而现在美国工人也开始妥协了,资本面前,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原来主人公就是营销“涨200倍还严重被低估”的福耀玻璃!作为小股民,有幸吃到点上涨时的小红利,所以看的时候有点希望它们跨文化的尝试能找到一个出路。美国人给中国人“拿枪”,中国人暗戳戳说“他们就是懒”,但同样也是“We Are One”...行尸走肉般打卡下班却又回不到中产生活的Dayton人,两点一线两班倒的福清人,最脆弱的是工人,是老实人。
看下来福耀公司整个就是一个红色环境下生长的中国企业,企业实行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宣称福耀是一个大家庭。但我奇怪的是福耀中国工厂的员工全部都是年轻人,那么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假如说在福耀工作了几十年,老年或者只是中年(手脚不灵便,效率低了)之后,家长福耀会不会管?我不了解,还是到一定年龄一脚踢出去?只要你年轻奉献,中老年不管死活。福耀美国反潮流建工厂还以为有什么秘诀,结果只是照搬中国这一套,看的挺大跌眼界的,如果没有高科技机械臂,结尾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想在一个发达国家靠工人苦力实现盈利,真是看笑我了。
任何貌似客观的纪录片背后,都一定有坚定的立场,否则纪录片制作者无法制作出一部具有力量的纪录片。全世界无产者面对的是同一种资本家,但无产者注定无法联合起来。我们有不同的过去,但我们可能只有一种共同的未来。
社会主义国家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更“社会主义”,两者都是基于之前相反的措施的一种调整,最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并没有对错,也无关道德,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种一正一反的博弈互动中前进的
梦与梦不同,韭和韭同悲。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这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这是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冲突,是“昂纳克寓言”的鲜活例子。
作为一个福清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确实,我们所谓的中国速度,是牺牲了多少人权多少自由多少利益换来的,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思想却趋于习惯,累啊,但是习惯了。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
作为纪录片并不算上乘。看到评论里那些反复强调“两种文化不分对错”的声音感到可笑,你如果是站在上帝视角你大概可以这么讲,但你明明是其中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便你没有亲历过中国工人作为a human being的辛苦,你至少应该为片子里的所见感同身受,说这样dehumanized的文化无错的人,如果不是有心在为自己的文化遮羞,那就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还是个human being了。
经济萧条,连美国都不可避免再次上演人吃人。民族主义者会感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资本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国经济的叙事逻辑,看到中方员工更胜一筹的勤劳、高效,左翼则能发现福耀美国的实质是军事化管理的反人权血汗工厂的输出,传奇的曹德旺一样有伪善油滑的一面,美国的领导如何在利益认知的驱动下成为剥削者的帮凶,中方管理层如何以胡萝卜加大棒的三十六计冷笑着残酷地瓦解员工对工会的支持以及最后,普通员工是如何向资本低头的。当然,讽刺的是,无论是心甘情愿解释剥削、甚至为工会倒台欢欣鼓舞的中国工人,还是因为饭碗含泪投降的美国工人,无论是为之辩护还是与之抗争,大家的结局都是被结尾令人几乎呆滞的机械臂代替,成为失败者。哪怕加班再勤劳的工人,在机械革命面前也是弱者,这不得不说非常讽刺。 @2019-08-24 18:58:37
奥巴马投资的Netflix纪录片,这时候看太有意思了。片子纪录了中国土豪拯救美国倒闭工厂,中美企业文化激烈碰撞:中国工人一刻不停重复高效机械劳动,美国人又懒又慢,呼吁工会人权,被中国人的晨会口号和年会颂歌震得一愣一愣。后来支持工会、效率低下的美国工人被开除了,中国人无法理解:有工作就很开心了,怎么还要挑三拣四呢?一部会让双方都有所反思的片子。老罗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写到美国产业空心化,说现在底特律人撅腚哈腰干活已经觉得不过瘾了。感觉美国工人从来没真正吃过苦,中国工人从来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而未来谁都不会比谁好过,他们终究都会被机械手取代。中国一定会崛起,但也应该清楚付出的代价,不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世界永远都在不停地平衡、交替、变革中。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出乎意料的好看,久违地在纪录片里看到了真正客观的视觉。
我靠太恐怖了。这是美国人的灾难片吧???中国老板连天气都能控制。太可怕了。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不想评价美国工人 只想说中国人实惨,你勤奋努力上班跟资本家谈合理时薪和加班费他和你谈情怀谈奋斗谈狼性,表面高薪实际996压榨下来的时薪令人尴尬,等你步入中年想跟资本家谈多年奉献他和你谈效率谈利润想方设法不赔偿就把你赶走。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下的资本家。
这片子最好的部分是语气上的举重若轻,轻盈又简短的拍摄类似于片段的东西,但海面之下的冰山每个人都能自己看见。美国的工会最初起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底层劳工最基本的权益,到如今客观上变成了阻碍效率的障碍,中国这边效率高得令人咋舌,但一些劳动者也让人心酸,维护人基本的尊严不应该被嘲讽,就像在法律框架内于美国与工会组织“斗争”也只是策略一样。我们自己应该想的是如何维护基本权利,如何在基本权利得以维系的前提下有效的工作,权益保障和效率有部分天然冲突,但在冲突出现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世界上在奴役般做工与赖在制度保障的懒汉之间还有很大的光谱。这纪录片不偏袒只呈现,呈现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或者在左边或者在右边。
坐等3年后elon mask当主角的《中国工厂》,讲述中国制造如何帮助特斯拉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工会帮助协调两国雇员增进友情的故事……
曹主席一开始以为美国的filmmaker可以为他拍出一支大型企宣片233无限趋利带给他膨胀、歉疚,还有巨大的虚无感。就冲那些孤独的抽烟镜头,我想这位信奉爱拼才会赢的资本家内心很可能住着一个受伤之人。组建公会的后果是“政治的”他十分明了,过往的历史经验无数次教会他工运带来的瓦解力量,所以这不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真人秀,而是两大人类生存前提在具体情境下的博弈:活下去,有尊严。那么,到底哪个前提在先呢?有趣的是,在中国工厂看了一场华美的晚会之后,美国管理者突然感到这个失意世界实际上“对立统一”,到头来,We are one,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意识形态阵营一向各自承担着选择的后果。只是今天,马克思笔下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见踪影,到底谁来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阶级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呢?
这就是秦晖说的,中国和美国的对抗是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