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导演以写实主义为宗旨善用细腻克制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对于生活的某种深刻的哲思和认知,一些惯用犀利敏锐的目光审视剖析现实,通过光影深邃冷峻的艺术表达来唤起观众的反思情绪和精神,也有保有革命的信念推陈出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验性的发挥出影像的魅力和价值,对社会现象充满尖锐的批判意图,他们都会被冠以大师的头衔,深刻的主旨和巧妙的技术令人受益匪浅,但还有一类更能放开大胆玩转影像的导演会给予观众更加巨大的冲击,惊叹连连大呼过瘾的感叹早已是家常便饭。
他们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利用各种细节、烧脑情节和牛逼的构思打造出一场绚烂夺目的视听盛宴,形成自身独有而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脱离主流市场却在影坛依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的号召力,他们电影里那股激动人心的劲道会在你繁多杂乱的电影印象中留下清晰深刻的烙印,而林奇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其代表作《妖夜慌踪》绝对是一部天才般集各种聪明才智和电影技巧于一身的惊艳之作,看完后就像是喝了一杯加了各种酷炫神奇调料变得异常猛烈的伏特加,不会觉得怪异突兀得难以下咽,反倒意犹未尽后劲十足。
这部电影延续了林奇那股子深入骨髓的特有气质,妖冶迷离诡异的氛围不受控制的大肆弥漫,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引着你的好奇心和窥探心理,一步步走进一个精心设计透着危险和虚幻的复杂空间,会不由的感到新奇、迷人而可怖,作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导,无论是技术运用还是剧情安排上,林奇绝非是那种会一本正经乖乖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电影中那些绝妙的细节也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大多震慑心理的感官体验正是来自于其讲究的场景布局和设计,往往得益于视听方面的直观感受对于心理的强烈冲击和影响,每到紧张刺激高潮迭起时,迷幻的色彩加上动感刺激的潮范配乐,将观众的情绪完全调动了起来,令人沉醉入迷。(建议看过影片后再往下看)
服饰、窗帘、嘴唇、光效、血液等各种物品和细节的利用,林奇采用了大量红色的浓郁渲染,透着一种杀机、疯狂、鬼魅、妖娆的神秘气息,黑暗的大肆倾入同样摄人心魄,对于未知境遇和莫名危机下的恐惧和害怕得以加倍放大和凸显。通过尝试不同机位给予观众主观视角的介入和抽象虚晃镜头的运用,透着迷幻色彩的烟雾营造,一场妙不可言无与伦比将虚与实、梦与幻完全杂糅、混淆、融合而富有超现实主义的视听盛宴,看得人血脉喷张。录影带、镜子、小屋、相片、门牌、性、伤痕作为线索的暗示和象征性的符号,穿针引线般通过自我意识的感受和理解,将一个看似支离破碎混乱不堪的故事,进行一定合乎逻辑和因果联系的思考。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一头雾水,艰涩而迷乱,诡异而离奇,充满了脑洞大开的戏剧性和意外转折。心理和梦境,想象和幻觉一直是林奇电影里鲜明的元素,利用影像可以超现实多重可能性的直观呈现,林奇往往会将人性和精神的复杂多变利用巧妙睿智的手法和现实同步或交错兼容,就像是将潜意识中的“我”或内心不断压抑的“我”释放出来,与真实的“我”穿插或叠加呈现,完全革新了主流电影刻板规矩的叙事模式,就像一地打碎的陶瓷,得仔细耐心找到匹配的碎片才得以粘合,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悬疑恐怖片,来自于视效上的震撼和恐惧不过是辅助,重点在于心理因素的本能作祟,比起故弄玄虚的道具堆砌和美指伪装,这种深入精神层面的展现会让人更加的不寒而栗。
这部电影无疑能提供多种解读,林奇不过是画了一个奇异的迷宫,终点并非只有一条路可以到达,怎么走就见仁见智了。在我看来这片的主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欲望引发的一系列血案谜情,危险而致命的人性弱点,难以抑制的情欲,产生出占有欲的嫉妒和邪恶,一开始从男主不安而忧郁的行为和神色中,即可断定他对于娇妻另有所好的怀疑和猜测,加上生理的泄气,加剧了他内心的敏感、焦虑和紧张,别有用意的言行也可感知到潜藏在后续发展中的异常和隐患,这些为随后的惊天动地埋下了巧妙的伏笔,不明身份出现的神秘老头其实是压抑在男主心头对于自我断定女主出轨产生的愤恨情绪导致邪恶滋生的具象释放,作为男主精神分裂下的一个客观原由和罪魁祸首(由他串联和一手策划),当最后男主要杀女主的相好大佬时,神秘老头在递刀开枪后突然消失,转瞬枪却自然地窝在了男主手里,老头的身份不攻自破,之后被男主“杀死”的别墅男从之前他和女主的暧昧程度和特殊关系看来同样不难理解。
而那名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修车男,从其和男主同等位置的的头部伤势和头痛欲裂的症状来看,林奇有意而为之的让他们之间产生相似的联系,不过是男主自己虚幻出的另一个“我”,而那张前后有明显差异对比的照片,可以明显体会到男主对于女主几近病态的爱欲造就其分身的幻想(以黑发和金发作为区别),以及男主变成修车男实为虚幻的事实。男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爱欲借由修车男的身心得到了强烈满足,加上最后欲火被推向高潮,金发女主却冷漠的说出那句“你永远没法得到我”后,修车男变回男主,神秘老头再次出现,愤恨和邪恶占据了主导,随后男主眼见娇妻(黑发女主)出轨,相继杀人灭口。可以说男主精神分裂出了自我的三重身份,“我”、“神秘老头”和“修车青年”,一边是无能为力压抑苦闷的自己,一边是憋在灵魂深处的人性宣泄,一边是爱与欲的奢求渴望,看完从头回顾一遍,其实就像一个大回环,一切事件的发生不过是男主精神世界的痴狂臆想。
从开头听到那句狄克罗(女主有染大佬)以死,到最后前后呼应实际的凶手并说出这话的正是他自己,再次指向实际为虚构幻想的事实,最后难辨身份的镜头预示男主开始坠入更为分裂的世界,变幻莫测的精神世界拥有的无限可能就像片中那条幽暗、神秘而无止境的高速公路,让人永远没法预测下一秒的结局。从男主听到那句话加上神秘录像带的出现到坐牢前和做爱后从修车男变回男主之后发现女主出轨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加上中间修车男的一段,就会发觉实际是双重幻想的叠加,林奇不过是用了各种各样炫目的花招(牛逼设想和氛围营造)将现实与虚幻纵横交错,模糊了两者的界限。这一系列事件,不过是男主想要通过想象无局限的契机突破道德的束缚和身心不给力的现实,借由合乎情理的杀戮和畅快的性爱成全自己,一切因欲而起,情欲、占有欲、利欲..以及人性的不可捉摸,林奇就像是站在心理医师的角度通过影像奇妙生动的还原了男主毫不掩饰和不受禁锢的另一个“真实自我”,通过自己独树一帜的手法,如梦似幻十分鬼魅的给予了观众无限的快感和惊喜。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
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19/《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也许全国所有大学的心理学课上,老师们都会引述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时你会发现,这部被引述的电影肯定是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无一例外!我很想告诉老师们,世上除了《爱德华大夫》,还有成百上千的心理学电影;这世上还有一些能让希区柯克靠边闪的牛×导演。整天唠叨《爱德华大夫》,让人们以为世上就只有希区柯克一个导演懂心理学。其实希区柯克所擅长的,只不过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最直白的引用。而有一个导演,却是不着刀斧地用精神分析的原则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让观众觉得处处与精神分析暗合,却又难以把握暗合在何处。这家伙的名字叫大卫林奇。(疯狂钻石@mtime原创)
《妖夜慌踪》是迄今为止最值得玩味的大卫林奇作品。看似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一旦理顺情节,就发现每个镜头都意味深长,几乎可说是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如果《妖夜慌踪》是个心理病患,那么我就冒充一次心理医生,看看这支离破碎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剧情 分析报告
我坚持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玩味《妖夜慌踪》,都得从剧情入手,只有当影片的情节浮出水面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导演安排的每个细节的用意、才能理解演员们的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表情。
如果想不太费力地搞明白这部看似混乱不堪的电影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建议你把电影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影片开始直到男主角Fred杀妻入狱被判死刑——这段是现实,也是故事的结局;
第二段从男主角Fred在狱中头部变形变成修车小子Peter,直到在沙漠中Peter重新变成Fred——这段其实是男主角Fred在狱中做的一个梦;
第三段从Peter重新变回Fred直到影片结束——这段仍是Fred的那个梦境,但半真半假,其中大部分细节在现实中曾经发生而且发生在第一段之前,其实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所以《妖夜慌踪》的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男主角Fred发现妻子Renee经常跑到沙漠的一个“Lost Highway”的汽车旅馆和一个叫Dick Laurent的人幽会,而且发现她以前可能是一个和Dick Laurent有染的色情片明星。Fred在一次妻子和Dick Laurent约会之后杀掉了Dick Laurent。(这是第三段交待的)
Fred因为杀人的恐惧开始极度焦虑,并开始产生幻觉,还产生了另一重人格——一个可怕的神秘老头,而且还在这个人格的驱使下潜入自己家中偷拍录像。令Fred更无法容忍的是,自己杀死Dick Laurent后,Renee似乎还和一个叫Andy的人有染,Fred了解到Andy也认识Dick Laurent,这增加了他的焦虑和对妻子的不信任。于是终于在精神崩溃中把妻子肢解。之后被判了死刑。在狱中失眠,医生给他吃了药之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是第一段)
梦的一开始,Fred把自己替换成一个修车小子peter,与和妻子Renee一模一样的Alice相爱。但梦境变得越来越真实,清醒时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也开始出现在梦中,甚至peter也重新变成现实的Fred,美梦变成噩梦。最后,警察在高速路上追他,无路可逃,脸又开始变形,代表着噩梦的醒来。等待他的是已经不可逃避的现实。(这是第二段和第三段) (疯狂钻石@mtime原创)
导演 分析报告
如果你同意我对剧情的分析,那么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就很简单了——无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准确的说,是“日有所虑,夜有所梦”,那些日间引起焦虑的负面情绪体验(恐惧感等),最容易被带入梦境中。即使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俗语仍是解释梦境的最基本原则。我觉得大卫林奇就在这种想法指引下,用《妖夜慌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并带着我们和梦者一起体验梦境之前的那些现实中的焦虑。
不过大卫林奇只负责呈现给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梦境和现实,却没有直接它进行任何注解。所以不论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子、从火中还原的木屋,还是神秘的录像带,大卫林奇把所有这些诡异、晦涩的细节统统留给观众来玩味。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却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以我觉得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看,大卫林奇在表现心理悬疑的手法上,比希区柯克还高明得多。希区柯克无疑非常喜欢弗洛伊德的理论,所以在《爱德华大夫》中原原本本依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造了一个梦境,还煞有介事地进行解析;希区柯克甚至经常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借角色之口引述弗洛伊德的观点。不过这样显得太过刻意和直白。至少我不会觉得《爱德华大夫》里那个怪异的梦境有多大的感染力,相反《妖夜慌踪》带给观众的焦虑和恐惧是那样真实,以至于让人觉得它真的是大卫林奇曾经经历的一个噩梦。
演员 分析报告
本片所有的演员中,饰演男主角Fred的影星Bill Pullman表现相当出色。如果你同意我对剧情的解析,那么你也会发现在影片第一段,Pullman将行凶后的极度焦虑和随之而来的精神衰弱、对妻子不忠的怨恨表现得相当到位。例如影片第一个正式镜头就是Fred心事沉重,十分不安地抽烟。这时候的情节其实是Fred刚把Dick Laurent杀死,Fred正被笼罩在行凶后的极度焦虑中。可以说,从影片第一个正式镜头开始,Pullman就完全融入了Fred这个角色,影片第一段的情节几乎全靠Pullman的表演来推动。从这点来说,最相似的表演是《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花》的情节几乎就是靠梁朝伟的眼神推动的。(疯狂钻石@mtime原创)虽然国内几乎没有人看到梁朝伟的眼神里复仇的冷意和悔意,也几乎没有人真的看懂《花》的情节,但我觉得嘠纳的评委看懂了,否则他们不会把奖颁给梁朝伟。Pullman就没那么幸运,由于《妖》本身的极度晦涩,一直以来不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观众似乎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演什么。
除Pullman之外,饰演神秘老头的Robert Blake是片中最大亮点。这个谁看了都浑身发冷的老头在聚会那一段的“惊艳”亮相已成为大卫林奇电影的一个标志性画面。这个角色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除了成功的造型设计外,Blake出色的表演功不可没。
关键病征 分析报告
①“Dick Laurent死了”到底是谁说的
这是让大多数观众的逻辑陷入崩溃的情节。影片一开始,Fred听见门铃响,有人对他说“Dick Laurent死了”,然后还听见了警笛声,但从窗口望出去却什么都没有;但是影片最后,Fred自己按响了门铃,说出“Dick Laurent死了”。于是影片进入一个逻辑上无法自洽的死循环。
不过,这个奇怪的细节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影片开始时Fred听到“Dick Laurent死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他自己的幻觉!那时Fred刚刚开始出现幻觉,他越是怕自己杀人的事被人发觉,心底就越有一个跳出来跟自己说“你杀人了,别以为别人不知道”。听到警笛也是因为Fred害怕自己杀人的事败露。因此这个情节与在聚会中和神秘老头交谈是一样的,都是Fred自己的幻想,而第二次出现这个情节其实是Fred的梦境。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走投无路,于是在梦中告诉现实中的自己,Dick Laurent死了,现实已不可挽回。
所以第一次是现实中的幻觉,代表的是焦虑和恐惧;第二次则是梦境,代表的是绝望。它们并非同时发生。
②神秘老头
那个神秘老头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其实都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这个人格是他自己心中的恐惧、不安的化身,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时刻提醒他现实无法逃避,越是焦虑,这个人格就越是出现。同时他也是Fred性格暴戾的一面,每当Fred起了杀念,神秘老头也会出现,例如在杀Dick Laurent时和在聚会上见到妻子和Andy暧昧时。在影片最后,当Fred和神秘老头一起在梦境中再次将Dick Laurent杀死,Fred希望逃避现实的愿望被彻底的绝望代替,于是神秘老头就消失了,与他自己合二为一。
③录像带
前面两卷神秘录像带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拍摄的,其实就是Fred自己。这个人格通过录像带警告Fred“有人在监视着你,有人知道你的所作所为”,这正是Fred心中最恐惧的。如果仔细看第二卷录像带,会发现拍到的卧室中的Fred和他妻子根本就不像真人。录像带中的“Fred”不但身体僵硬,而且没有头!很明显是个模特。(疯狂钻石@mtime原创)
那么第三卷录像带怎么解释呢?一个人怎么可能用运动的镜头拍到自己肢解妻子?——其实根本就没有第三卷录像带!第三卷录像带只有Fred自己看到了,看这卷录像带其实只是Fred的幻觉,或者说是另一个人格的浮现,用这种方式让他记起了杀妻的事实。在狱中,当Fred脑中闪现这卷录像带的画面时,画面变成了彩色,可见这只是他自己的幻觉。
④木屋
在《妖》中,从大火中还原的木屋总是成为梦境和现实的转折点,木屋第一次出现是在狱中Fred进入梦境前,第二次则是梦中Peter变回Fred之前。由此推断,Fred是将Dick Laurent的尸体在木屋中烧掉了,行凶的地点成为行凶事实的替代品出现在幻觉和梦中,告诉自己现实无法逃避。“从大火中还原”则代表了Fred希望事实可以挽回的愿望。
⑤镜子
影片中有两个照镜子的情节。其一是Fred走入家中那条幽暗的长廊,照了镜子之后一脸阴沉地走出来,第二天他就发现自己把妻子肢解了。长廊和镜子都颇具象征意味,走进幽暗的长廊象征走入了自己人格中黑暗的一面,然后在镜子里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当他从长廊中回来时,不如说回来的是镜中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对妻子充满怨恨、失去理智的Fred。第二个照镜子的情节是在梦中Peter照镜子。这是梦境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Peter可以说春风得意,轻松自在,完全是一个美梦,这是Fred逃避现实的愿望的体现。也许Fred也意识到这和现实差距太大了。“这真的是我吗?”于是他从镜中看到了自己。果然,轻松自在的不是现实的Fred,而是梦中的Peter。从这里开始,恐惧不断地侵袭这个美梦,把它一步步拉回到现实的深渊。(疯狂钻石@mtime原创)
水平所限,分析到此为止。其实这只算一份很不完整的分析报告。这个病人的内心其实还隐藏着太多秘密等待挖掘。
也许有一天,大卫林奇终会成为电影界的曹雪芹,世上也会出现很多“林”学家。不知道那时玩味起《妖夜慌踪》来,是否还有那么多乐趣?
疯狂钻石
http://www.mtime.com/my/wzcjojo/http://wzcjojo.spaces.live.com/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
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19/影片前半段是爵士乐手费德在审讯室里对杀妻行为的回忆,回忆中不断寄来家里的录音带让我想到了哈内克的《隐藏的摄影机》,只是本片里的录影带里是以一个幽灵视角在呈现着费德家里的一举一动,直到最后费德杀妻的模糊影像与紧接着的审讯室画面切换交代了他为何在此。前半段的神秘主义画风倒是相当的典型,同床的妻子的脸突然变成煞白的男人的脸,这个诡异的男人不断出现在他的潜意识里,床上、宴会上、荒野里的小房子里,那座不断出现的倒放着燃烧画面的房子隐藏着费德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邪恶。前半段最重要的信息交代段落来自于舞会上,舞会上第一次出现了白脸怪男的真身,他让费德给自己家打电话,然后发现白脸怪男即在眼前又在自己家......这场戏里还出现了和妻子眼神肢体暧昧的风流男安迪,费德在与安迪的交谈中得知白脸怪男是迪克的朋友,而费德表示迪克已经死了,似乎也只有费德一个人知道迪克死了,回家的路上费德又质问妻子为何认识安迪这样的烂人,妻子表示她和安迪在一个叫墨客的地方认识,安迪给她介绍了工作,这一系列的信息都散发出暧昧、嫉妒和愤怒。后半段费德人格分裂后,自己变成了皮特,完全是另一个人,一个修车工,有女朋友,认识了一个叫安迪的黑帮大佬,这个安迪是一个肥胖中年人,爱上了大佬的金发妻子爱丽丝,爱丽丝与前半段的妻子一摸一样,从事着色情演员工作,在墨客认识了一个安迪的手下,这个手下就是前半段的风流安迪,并且名字也叫安迪......爱丽丝是个风骚的女人,即和安迪为伴,又和手下安迪有一腿,还与皮特打得火热。这样的人物关系与前半段有着隐秘而朦胧的联系。手下安迪头插桌角的怪异死法对于皮特来说相当具有发泄作用。爱丽丝的风骚形象和混乱关系也与前半段舞会的段落呈现出的暧昧与嫉妒气息相契合。皮特杀死手下安迪的段落,别墅里的客厅放映着爱丽丝的A片片段,而爱丽丝身穿内衣出现,一副糜烂景象。随后皮特和爱丽丝在荒野小屋外做爱,完事后皮特变回了费德,并在酒店房间里发现大佬安迪与妻子偷情,他将安迪带到小屋外,白脸怪男把一个录像视频给安迪看,视频里的安迪与费德妻子一边观看色情录像一边亲吻调情,旁边站着手下安迪,最后白脸怪男杀死了安迪,费德驾车逃脱警察追捕时又开始了人格分裂。其实故事并不复杂,就是费德发现妻子偷情而大开杀戒的故事,只不过林奇用不加说明的象征和毫无铺垫的转折让逻辑无法连贯起来,就像梦境里东一榔头西一棒让人摸不着头脑。白脸怪男在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出现,最后甚至帮助费德杀死了安迪,他似乎就是费德内心的杀戮形象。而前半段的不曾露面的迪克应该就是后半段的大佬安迪,只不过他的形象出现了但名字却消失了……最后警方在别墅里看到的费德妻子与迪克和安迪三人的合照算是对故事彻底的开诚布公。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这是部神秘、极端的林奇主义式风格的黑色电影。
我不是我,我是你,我是他;我不是你,我不是他,我就是我;我到底是谁?高级,高智商碾压;有些观众挑电影,有些电影挑观众,大卫.林奇就很挑,他就是能把观众变成“睁眼瞎”,看到了所有画面,却看不清故事,不知道虚实、真假的逻辑边界在哪里。其实,为什么非要纠结看不看懂呢,去感受,去感受难以言表的氛围不是很好吗。
大卫·林奇晦涩难懂程度排第二的电影(比《内陆帝国》低一个层级)。配乐全是重金属和摇滚大神(Marilyn Manson,Rammstein等)作品,林奇把梦境、臆想与现实混乱交叠,融合暴力、凶杀、色情等元素,制造出诡异迷幻的观感,首尾连接的封闭环状结构更加大了解读难度。不过本片还是不如《穆赫兰道》(8.8/10)
“你永远也得不到我”。好像是第一次感受大银幕的大卫林奇,惊悚且神秘,荒诞又诡谲。你甚至还不知道狄克是谁,狄克却已经死了。林奇说,他想要的绝对不是混乱,而是神秘。
看的脑袋疼,为自己的智商捉急
包括双峰在内,林奇的大作基本上撸完。发现,那些敢于剑走偏锋,在大众眼里小众,在小众眼中又没有太特立独行的导演其实都有自己叙事的三板斧。原来总结了库斯图里卡和洪尚秀,这次可以明确林奇的“套路”了:现实和梦境的抽象分离和亦趋亦同,性爱和凶杀的二元交叉和原始兽性。镜头和色彩的乖张暴戾和迷幻迷离。
我的智商不够用啊
乱..片中的变态是我见过的长得最变态的变态
维修工因一手出色的修车技术深得黑社会老大器重,这时,他发现老大的女人竟然和他的妻子长得一摸一样,只是头发颜色不一样。老大的女人主动勾引了维修工,两人携款潜逃。当他们来到荒漠公路时,维修工与女子疯狂做爱,之后他又变回了乐手
适合脑子好使的人 但是真的很好看 烧脑
一部电影如果不能让观众在走出电影院之前就完全看懂,那它一定在叙事上犯了重大的技术性错误,当一部电影需要观影后的解读才能让观众看明白,那编剧和导演一定是不称职的。
大卫林奇就跟大麻一样调戏智商玩,他是非常非常会用光的导演,音乐无敌了,除了他和蔡明亮,所有自说自话故弄玄虚的导演都不喜欢,他们有他们方式,别较真,较真也较不明白
4.5 有魄力的投资商可以找林奇来拍一版西游记
晦涩令人发狂,简单来说,可能是太高深,我看不懂,😂
梦境、现实、臆想的交杂,宗教、色情录像带的混入,精湛的配乐,多么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个电影话费了好多脑细胞😂不过确实烧脑
性、暴力、金钱,永恒的主题,比较起来还是昆汀拍得好。林奇兄就这点能耐,每部都差不多,故弄玄虚。
导演端上来一份干锅手撕鸡 然后对观众说:嗨,要拼回一只整鸡才好吃
云里雾里看完胃疼觉得自己也要神经分裂列了其实没有必要搞的那么迷幻,不就是梦境分析+精神分裂吗!ps大卫林奇很喜欢那种奇怪的发型,从橡皮头到lost highway~再到他本人
闭着眼睛一条路走到黑~成功秘诀:典型的野路子+不讲理+一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