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瞬间,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自己是谁呢?你对自己了解多少呢?你知道“LGBT”代表的含义吗?不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谓LGBT群体吧! “LGBT”第一次于1988年在美国出现。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性少数群体在国际上也被称为“LGBTQIA+”,是女同性恋(Lesbian)、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跨性别(Transgender)、酷儿(Queer)、间性人(Intersex)、无性恋(Asexual)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简称“LGBT”。 电影《人生密密缝》中的伦子便是跨性别者,虽身为男儿身,却心系女孩心。处于青春期时,内心对女性身份的认同感更加强烈。她向妈妈倾诉也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胸部。妈妈没有责怪和嫌弃她,反而温柔地安慰她。送她女孩穿的内衣,并亲手将做好的海绵球放入内衣里,伦子开心的无以言表。伦子是幸运的,拥有一个如此开明和包容的妈妈,用她所能在保护着她的孩子。 和伦子妈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片中侄女友子的同班同学小海的妈妈。小海对比自己高一年级的大野君抱有好感,对于自己的这种喜欢,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当妈妈发现小海的秘密,她撕碎了小海写下的那些记录着喜欢的纸条,同时撕碎的还有小海内心的一点点希望。他选择吃药来了结自己的生命,幸而妈妈发现及时,才索性并无大碍。在小海妈妈的传统观念里,小海的这种喜欢是不正常的,是有违人伦常理的,是不被世俗所接受和认可的。 片中两位妈妈对待性取向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其实所谓性取向,没有任何人可以以自己狭隘的标准来衡量正确与否。世俗的偏见、世人的旁观本就让处于这个圈层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你不经意的善良与温暖,带给别人的也许就是夹缝中的那一抹光亮。 友子与妈妈相依为命,而妈妈却时常不着家,甚至不知所踪。片中有一幕,友子太思念妈妈,错把恍惚中的身影认成妈妈的喜悦转而一场空的失落本不该是由她这个年纪独自承受的。谁也不是生来就成为父母,都是在成为父母的这条道路上不断修正与成长。但是,当你选择孕育一个生命的同时,思考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是你的必修课,也更是你的责任所在。 在片中,我们能听到贯穿三代人的一首童谣。在各自角色的哼唱中,安静祥和,生命律动的美好大抵如此了吧。爱是可以在无声中延续的。小到一首童谣的传承,大到品格价值观的影响。人终究是感性动物,不可能脱离于家庭关系而独活于世上。这大概也是家之所以存在的真正意义吧! 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烦恼、愤懑、委屈与不甘,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负面情绪的出口,比自怨自艾惶惶度日要有效的多。就像伦子一样,将所有的烦恼缝进毛线球里,等到织满108个,再将所有的毛线球一把火烧成灰烬,那些人生的苦痛也在火焰中随之而去。有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苦难本身,也许仅仅只是少了直面它的勇气罢了。 我们都渴望成为自由而不被束缚的人。成长的自由空间,独立的人格空间,在享受自由的快感时,也要学会去接受自由背后需要承受的代价。人生密密缝,这一生,我们面临的抉择、挫折与磨难在不断试探着我们的底限,面前等待的是惊喜亦或惊吓,谁也猜不到。但不管是什么,你的人生,需要你自己去把握,去治愈,只因为你无可取代!
(腿残+感冒实在是写不出有逻辑的长评...先占个坑写写观影感想吧...没有剧透!)
这是从开拍以来就十分关注的一部电影,因为主演是生田斗真(一个超爱小孩的boy还没演过爸爸就先演了妈妈),因为题材是跨性别者(日本乃至亚洲电影都鲜有涉足),也因为导演是荻上直子(喜欢她拍的海鸥食堂)。
一转眼我已经站在柏林电影节的世界首映现场,比想象中还要气氛热烈。为了抢签名而挤破头的迷妹终究只占少数,八百名肤色年龄各不相同的现场观众才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幸好主创团队在放映前就上台问候了,要不然等放映结束长达8分钟的鼓掌完了哪还有时间上来。ZOO PALAST 1号厅的巨型银幕比平时在伦敦电影院看的小破银幕好一百倍,然而我为了看舞台问候坐到第一排还是太靠前了,结果看银幕上每个人的脸都变形了呵呵。
激动过后沉浸到电影本身,色调如想象中一般清新,节奏如预告中一般日常,有小虐小甜也有小波折,总体给人愉快的观影感受又处处引人深思。结束后没有像一起去的妹子一样嚎啕大哭,而是站起来一边努力鼓掌感谢导演和演员们一边感慨“真是一部好电影啊”。
从柏林回来没几天又得知该片获得“泰迪熊特别评审奖”和“全景单元观众选择奖No.2”,监督的获奖感言说道,"并不打算单纯为了反映跨性别者的烦恼而拍这个电影,而是希望描绘作为女性普通地恋爱、工作、生活的她,如果能够借机改变人们目前为止对于”普通“的认识就很高兴了。"
在我看来,改变每一个人对于“普通”的认识是很困难的。被“普通人”视作“不普通”而无视而排斥的人,哪怕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真心理解和支持自己,比如像makio这样的好伴侣,像tomo这样的好朋友,或者像fumiko这样的好妈妈,也许就能拥有接近“普通”的生活。
虽然电影题材是关于LGBT性少数群体的,但是导演并没有大张旗鼓地为跨性别者声张平权,而且在各种温柔的背景音乐中缓缓轻柔地展现着伦子的成长和日常。导演的表现手法和另一位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很相似,特别擅长通过在缓慢节奏中的人物对话来诉说情感和引发观者思考。而我从此片中每位人物的对话里得到了如下的思考:
“我对你的性向表示吃惊,但我也给予尊重。” ——美贵,小友母亲
每年的3月31日是“国际跨性别现身日”,在性少数群体即LGBTQ里是其中T的存在,即transgender,意思为性别认同障碍,和性取向无关。transgender在人群占比差不多是百分之0.4,恩,这样一经计算,全国差不多有4,200,000跨性别者。LGB分别代表男同,女同和双性恋。他们和T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喜欢啥性别的人,而后者是对于“自我”的认同,即自己想成为啥性别的人。美贵对于弟弟的这一句话其实反映了她对这一知识的盲点,弟弟其实是直男——即性向为女,如果不是对伦子一见钟情,也是会喜欢上其他女人的。而伦子也并不是什么“怪人”,心之所向而已,就像她自己所说,“老天大人犯了个错误”。
"在我丈夫的棺材里,放满了我这么些年织的东西,他被我的怨念包围着。"——小百合,美贵母亲
小友渴望母亲为她织些东西,但是美贵没有。美贵母亲在美贵幼年时期倒是编织了很多,三年编织了五大框,但是美贵却是极不乐意去接受这些编织品。说白了,这些编织品里没有携带一丝母爱,而是母亲对于父亲的抱怨和憎恶。小友有次问了伦子一个问题,“在无法消化愤怒的时候该如何化解”。伦子回答道他会表面平静,埋藏负面的情感,然后将负面情绪倾注在编织事物中。同样是将负面情绪转移到编织事物中,小友姥姥和伦子又有什么不同呢?姥姥会将这些充满怨念的编织品强行给与自己的女儿,让周围人对其望而却步;而伦子会选择将其火化,让内心恢复平静,然后继续对他人温柔以待。
“普通就是普通,没有异常的意思”——直美,小友同学的母亲
当直美看到小友和伦子在一起时,她立马就劝告自己的儿子不要和小友继续玩耍,原因是小友和不“普通”的人在一起。而此时不明缘由又懵懂纯真的儿子向母亲询问“普通”的定义,母亲的回答让他深陷思考并加深了自己的罪孽感,原因是他自己事实上喜欢上了一个学长,而他也意识到这点有些异常,因为身边的男生喜欢的可都是女生。但是他还是最后鼓足了勇气决定写信向自己心仪的学长表白,可事与愿违刚写完信就被母亲发现并撕毁。最要命的是,母亲斥责他为罪孽深重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他决定轻生,毕竟有一个完全不包容自己的母亲活着会极其痛苦。直美和伦子母亲的鲜明对比使得影片极具张力。影片对于亲情的爱以及“普通”和包容的探讨也就此展开。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本身具有独特的属性,有些人很高,有些人不爱吃香菜,有些人则喜欢同性,每个属性都有其“普通”和“不普通”的占比,在大众眼里,占比最大的被冠以“普通”称号,但“不普通”其实也绝非异常,因为本质上也只是和“普通”相比较选了个另外的选项而已。我觉得不只是亲情,只要是爱,包容和理解永远是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而得到包容和理解的人们往往会内心变得柔软又可爱。片中伦子得到其母亲的包容,长大后温柔待人并收获美满爱情。小友母亲最后得到小友的包容开始进行自我的反省,开始整理房间。小海得到小友的包容后,心情变得开朗,得到她赠与的硬币后消除了其轻生的念头。
“就如同我手的大小无法改变,有的事我无论怎么努力,靠我自己的力量怎么也做不到”——伦子
伦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给心爱的恋人生孩子,但幸运的是,小友的舅舅牧并不介意,因为他爱伦子爱他的全部。人生其实布满遗憾,有些是自己没有努力,而有些则是尽了自己所有努力仍然没有达成。然而无论怎样,人生总归还要继续。是选择原地踏步,消极怠工还是隐忍遗憾带来的悲伤负重前行都取决于自己。伦子在片中发现了小友的悲伤情绪,于是通过纸杯做的听筒诉说自己的遗憾打开小友的心扉,这一段既温柔又夹杂着悲伤。而大众看到伦子这样的“异类”,往往会像小友母亲和其同学母亲那样觉得他们异常,却不会对他们内心的伤痛感同身受。若真能换位思考,理解伦子和牧先生的选择,即使伦子的遗憾依然在,但她的内心必定是更加喜悦和开朗。
2017年,日本当红实力派男星生田斗真,突破自己的以往阳光、硬朗的荧幕形象,首次饰演了跨性别者。尽管角度猎奇,但是影片的陈述方式沉稳平淡,把跨性别者及其家人所面临的处境平铺开来。没有苦大仇深的哭诉,没有鸡飞狗跳的对峙,只有亲人、爱人、朋友间的脉脉温情。
跨性别童话
片中的女主角伦子(原名伦太郎),从小就感到与身边的人群格格不入。中学时因为上体育课的尴尬,再也不能隐瞒自己其实身体是男孩,但是内心是女孩的事实。
幸运的是,他的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并不是因为男孩可以传宗接代才爱,也不是因为女孩美丽的外表可以带来财富和社会认可才爱。这位母亲的爱是对自己的孩子的自由选择给予支持和鼓励,当他面对外界的诋毁和攻击的时候,这位母亲勇敢的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看到的,当家庭中有子女性取向不同或跨性别的情况,大部分人采取的态度是逃避或打压。
剧中的,伦太郎在完成了变性手术成为伦子之后,就职于一家养老院做护理员。由于她工作尽职尽责,得到了一位老人家属的爱慕,获得了意外的幸福。尽管这样的爱情无法生育亲生子女,但是从她对侄女无微不至的呵护也可以体现出她无比渴望成为母亲。
在这部电影中,尽管遭到世人的嘲笑,尽管医疗体系并不认可跨性别者无法正常的就医,但是伦子在亲情、爱情和事业上可以说都是非常的顺利的。因此,这部电影美好地像一个童话。
回归现实
在中国,变性手术是合法的,在手术完成后,可以在公安部门修改身份证上面的性别。性别转换后就可以按照正常的流程在民政部门进行结婚登记。
由于我自己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禁感慨:养老院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集中,互相帮助、抱团取暖的地方,与其他的社会单位相比更具包容性。
在失业率很高的日本,一些没有高学历、没有社会资源的年轻人或者失业的中年人,在养老院中寻得一个职位,认真地照料老年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职业。我在做关于日本养老机构的调研时发现,日本养老服务人员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认同感,让我深感不可思议。
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照顾老人的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薪酬低,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然而,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比如有工作能力的残障人士、或像女主角这样因为跨性别而无法进入普通社交圈的人士,在这样的环境中谋求一个职位,自食其力地工作,与老人、家属、同事共同面对生活的琐事,养老机构也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领取雇佣残障人士应得的补贴,而老人支付的服务费用成本也相对降低,其实对于每一个参与方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
当然这个想法非常不成熟,我只是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养老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单位中潜藏着的更多的可能性。
从内容上看的话,《人生》算一部很「满」的电影。
有跨性别的伦子、因为取向自我挣扎的小男孩,也有惺惺作态的邻居、毫无担当的母亲,甚至浅浅地涉及到了校园冷暴力。其实算一个略压抑的故事,讲起来却悲而不哀,有的只是樱花和便当,人物们因为编织和拥抱闪着柔和的光。
片名直译是《当他们认真编织的时候》,主人公伦子的编织贯穿了整部影片,她在最后变更性别记录前,用毛线织起了108个丁丁在海边燃起,火星从烧着的架子上升腾而起,飘荡转熄,充满了难以言说的仪式感,像告慰又像无声告别。
日本的各种作品里时常看到社祭的影子,人们在夏夜穿起浴衣,跳舞高歌,燃起烟火。
评论里都说影片温柔,大多是讲无论是伦子的母亲还是爱人政男,都把她护地紧紧的,母亲在第一次见到Moto时也习惯性地炸起全身的毛,来警告她不要伤害伦子,有些像那句“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你会为他挡下全世界的子弹。”是只希望她能以自己想要的姿态生活。
友邻短评里有人说“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性别」像阶级、国籍等差异一样成为个人可自主选择的自我标签 。”
选择从来都是奢侈的,对少数群体尤是。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说自己从来都没得选又似乎实在任性了些。
---
再说一点Moto母亲。所以像片中的她,以及《无人知晓》里You饰演的惠子,这些母亲对孩子究竟是否尚怀有感情呢,许是有过的,但也在生活的麻木与难堪里消磨殆尽了,所以才连舍弃都可以这么轻易。
她们不喜欢孩子,可能也谈不上喜欢自己。看似总在爱情里自我燃烧着、追逐着,为某个男人抛掉一切,而对小孩子来说,意识到“自己也在可抛弃之列”的过程着实残酷。
片尾Moto哭喊着质问母亲长久以来的失责,母亲吼“我也想啊”,自辩因为不曾得到过关爱就不懂得如何去陪伴和给予。道理是认的,也相信她真心且诚挚,但并不影响观众反感和抵触。
想到一句别处的话,情境未必合适,但情感大抵是一样的。
“你看这个人,嘴上说喜欢我,又让我这么难过。”
除了人设边缘外,片子没有任何大胆的地方。都是过度美化的错,谁规定伪娘就得贤妻良母,就得逆来顺受。
細節非常多,將性別教育多元成家以編織形式超渡,結合佛教手工將煩惱忘卻,女孩的外冷內熱紅藍衣服是關鍵,還有胸部胸罩的概念明顯,色調討喜溫暖,觸動人心
原来我们人生的本体生来就是破破烂烂,所以才会穷其一生不停地在缝缝补补。
孩子在幼年时对母亲的那种思念真的是……导演拿捏的特别精准……仑子其实蛮幸运的,身边的人都爱着她……整部片子有笑有泪,还是那句话,这样的片子只有日本人拍得出……最后小朋打开礼物全场都惊呆了!导演用心良苦啊……
不想给它什么同志啦,变性啦之类的标签。因为本身讲的就是一个巨甜巨温情的故事,虽然执行起来有些让人出戏的点,但娓娓道来的日式叙事还是充满着温暖动人的细节,和欧美电影有本质的区别。樱花,便当和火锅好治愈!
“当你真正迷上一个人,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 生活鸡鸡大,人生咪咪缝。当你愤怒时,你就去编织,这不就是《怒》的续集嘛~哈哈哈
总之 不剧透!偶像敢接这部片子 无论如何都已经很厉害了 这个角色真的很难演@2017.02.10. berlinale
世界上有太多人需要被认同,是不是自我认同最重要。慢慢发现,自我认同的路上已经够难,无法想象拿着破碎的自己去正确世界的认同。鸡汤也好,矫情也罢。但最最讽刺的还是满场影院爆发的阵阵笑声,不是嘲笑,也足够刺耳。而所谓不健全的我,笑不出来。#2017BJIFF#
我覺得中小學要放這部片當性別教育的教材。去從小建立"理解、尊重別人不同"的基礎。很溫柔的電影,寫情感細膩,但並沒因此避重就輕,呈現了LGBT人群,不,應該說只要"有點不一樣"的人。在日本所謂主流社會會遇到的困境,生田斗真表演下了功夫,童星柿原りんか也十分出彩
生而为人,能按自己意志活着,是多么容易也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片子温良,有耐心,像一件贴身织物,拍LGBT群体,没有浮夸渲染,依然是日本电影最擅长的庶民日常生活,生田斗真演这个戏精细入微,迈着小碎步,温柔眼神,打毛衣,做可口、可爱的便当,比大多数女人还具有母爱,应该拿个表演奖。
今天看的两部日本电影有一个共同的微小泪点:《圣之青春》里男主得了绝症但不想做手术的时候,母亲和他说的是“对不起是我没能给你一具健康的身体”而不是“你这不孝子”;《人生密密缝》里男主想做女人的时候,母亲说的也是“对不起是我没能给你生出胸部”……唉。
发明啤酒的人应该得诺贝尔奖!
你们首先是一群粉丝,然后才是影迷,最后才关注/关爱/关心LGBT群体。
年初北京电影节的时候没有抢到票,有些小细节还蛮动人的,娓娓道来最后从一个“男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母爱。
柏林电影节最爱。叙事手法非常细腻,主题深刻,包含家庭关系,亲子观念,变性人,同性恋,青少年烦恼。有深度,有温暖,有态度。仿佛走进邻家小屋一同体会人生的每一个特别瞬间。神似且不低于是枝裕和的水准。整个电影节唯一感动到想流泪的电影
#Berlinale 好生气自己又睡着了 感觉是非常温馨的片子 最后Q&A提到为什么不找tansgender的演员出演linko 导演回答日本这方面还远远不够开放 找不到合适的变性演员 之后有观众补充如果真的找变性演员出演容易养成stereotype 应当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一听全场鼓掌小泪目 toma作为偶像真是厉害
7分,荻上直子的温馨美好与治愈,连美食也是一如既往的诱人。其实关注的还是这些不同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同,以及家人、朋友如何帮他们适应。有些细节会有小感动。另外,也顺便聊了两代关系的话题
男主小时候的经历和感受几乎和童年的我一样,后半段看哭的不能自已....并不觉得生田斗真表现的有多好,比较回味的是那些细节....#最近日影看太多了,真的好想吃日料啊#
好安静好温柔的片子,却点出了几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身与心)、什么是母亲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母女什么又是真正的家庭关系?当作为母亲的女人与作为女人的母亲两个身份发生冲突时,欲望与责任哪个该优先?父母与子女的联系与个体独立性等…toma演得不错,好爱桐谷健太的雰囲気
lgbt不是怪人,他们也是人。家庭会成就一个孩子也可能会毁了他。不同人的不同命运时刻还在继续。希望岁月能将他们温柔对待。作为青少年部门的电影没毛病。Rinko柔暖的心让人想落泪。Toma也很厉害,为了演好这位小姐姐一定下了不少功夫。 @20170215 Berlin Zoo Pa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