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本文是我发在公众号“循迹晓讲”上的文章,也授权了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既然这篇文章讲的主题就是大和战舰,那就搬到豆瓣来吧。
89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侵占东北三省军事行动,东北军统帅张学良下令不抵抗,不到五个月时间,东北全境沦陷。
随后,国联派遣由英国人李顿率领的调查团赴中国东北。
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19国委员会关于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决议,重申不承认伪满洲国。
日本于3月28日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从此日本在国际上陷入空前的孤立。
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恶化,日本军部加紧扩军备战,面对未来与美国的战争,日本海军想到用举国之力建造“大和级战列舰”,妄想用大炮巨舰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决一死战。
大和号战列舰和她的姊妹舰武藏,在军迷和历史爱好者眼中可谓是一个图腾般的存在。围绕着这一级“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赞誉和诋毁的言论都是非常多的。
日本人亲手建造了这两艘战列舰,而他们在战后对这两艘船有很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日本人很为大和号自豪,现在去日本还可以去广岛县吴市参观那里的“战舰大和博物馆”,博物馆附近,当年建造大和号的船坞还留着,上面有现在日本人的题字——“战舰大和诞生之地”,言辞中的骄傲之情不难想见。
可是另一方面,战后日本人也对“该不该建造大和号战列舰”进行了反思,在民间的舆论中,战舰大和被誉为“昭和三大马鹿(蠢货)”之首,那言外之意就是“不该造这艘战列舰”。
日本人对战舰大和的矛盾心理在影视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5年,日本拍了一部《男人的大和》,那部电影聚焦的是大和号战列舰的最后一战。
而2019年,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针对“该不该造大和号战列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剧透了,电影里一个观点提的很有意思——“大和号必须死,日本才能活”。
那么,真的是这样么?
01造价昂贵的战舰大和
大和级战列舰在整个战列舰史上都算得上空前绝后的巨舰。
20世纪30年代,日本国会中公开的每艘大和级战列舰的造价是9800万日元,而实际上每一艘大和级战列舰的造价超过了1.7亿日元(有说法实际费用为1亿2898万3091日元)。
要注意当时的日元跟现在可不是一个概念,这1.7亿日元放到21世纪,这笔钱接近3000亿日元,也就是25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0个球星内马尔的转会费用,真的是一笔超乎想象的巨款了。
有人说,大和号不是日本海军的机密武器么,为什么要报备国会?难道不可以暗地里偷偷建造,最后来个“震惊!美国慌了”的大杀器?
这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现代国家理念,人们不再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皇虽然在名义上管辖着一切,但是任何的国家支出都来自于对平民财富的税收,造军舰当然也不例外。
所谓现代国家,“国家花的每一分钱都必须对国民有所交代”是一个深入人心的理念,每年的军费预算就算是走形式,国会也必须审批才能通过。
不过大和这样的战舰毕竟要在性能上碾压英美鬼畜,所以绝对不能让外国人从造价上推断出日本在造什么,不然这样的国之重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在造价上做手脚是必然的。呈现国会的预算上,一艘大和级战列舰的造价是9800万日元,这笔钱“看上去也就可以造一艘一般的战舰”罢了。
实际上,日本海军为每艘大和级战列舰虚构了三艘驱逐舰和0.5艘潜艇,还提高了飞龙号航空母舰建造的报价和金刚号战列舰的改造报价,这样一来,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的实际造价就在账上被平了。
对于当时深受军国主义影响的日本民众来说,看到自己的血汗钱被拿来发展了海军,自然也是没意见的,至于造什么军舰,反正大日本海军天下无敌就对了。
我们刚才说过,每一艘大和级战列舰实际的造价在1937年是1.3亿日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29%,或者整个国家预算的3%。
要知道整个1940年,全日本民间住宅总投资也不过1.38亿日元,道路建设费用是1.35亿日元。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加起来的造价,相当于全日本一年不盖房子不修路的成本。
实际上,在日本海军的计划中,大和级战列舰至少要建造四艘,这样的吞金巨兽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日本,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02大和级战列舰是否毫无必要?
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建成服役之后长期充当联合舰队旗舰,在后方无所事事,最后被美军航空兵炸沉。
站在后世的角度,很容易得出“大和级战列舰大而无当,毫无用处”的结论,除了让美国人浪费了一些鱼雷炸弹,它们还能干什么?(关于大和级二号舰武藏的最后一战,我在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写过一篇小文,请点击《歌利亚之死:战舰武藏的沉没》进入阅读)
而且不仅后世批评大和,在决定建造大和之前,日本海军内部就有很强烈的声音反对建造这样的巨舰,比如山本五十六、大西泷治郎,他们都是主张“未来的海战都是要用飞机去打的”。
大西泷治郎的态度更加强烈,说“把造大和的材料给我,我能造几千架飞机,把美国的军舰都给炸沉”。为这事儿他还想找海军军令部当面陈词,但被拦住了——“天皇也是要排场的啊,大和战舰就是天皇陛下的排场。”
似乎山本五十六和大西泷治郎有先见之明。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去指责前人是容易的”,而任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都不具备预测未来的能力。
决定建造大和级战列舰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那会儿整个世界上,大炮巨舰主义是海军绝对的主流,纵然有一些人看到了航空兵潜在的能力,但这些“洞察”是基于一些演习,而不是任何实战的经验。
接受新的事物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而20世纪30年代的海军军人们又都是从小目睹着几次舰队大决战成长起来的,想让海军主流接受“航空主兵”的概念,在飞机还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确实太难了。
不惟日本海军,整个世界的海军,那会儿都这样。
对日本海军来说,情况可能更严峻一些。这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日本海军的传统。
这个传统可不是说说而已,自打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海军历次海战的胜利都是建立在军舰的大炮之上,对于他们而言,并不知道除了“大炮巨舰”之外任何获取胜利的可能。
日本人的性格凡事认真,但很容易走极端,换句话说,他们很容易把过去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并固化成一些教条主义的东西。也不能说“这些过去的经验”是不对的,但是一旦把这些东西固定成教条,去指导将来不确定的未来,那就会导致深重的灾难。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他们从经验中提取的教条就是《海战要务令》,这个要务令并没有给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留出太多的空间,大日本海军的主力只能是战列舰,不能是别的——这件事情也不是没人提出质疑,但是思维的惯性十分可怕,说起来这样思维的惰性也是人性的弱点。
既然有现成的指导,我为什么还要挑战权威啊。所以,我们站在后世的角度来讲能看得出大和级不合时宜,但在当时主流的意见中,大和级战列舰必须造。
其次,比“精神传统”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经济实力。
日本海军很清楚,凭借自己的国力想和假想敌美国比拼战舰数量非常不现实,那就只能在质量上取胜,凭借着几艘超级战列舰扭转乾坤。
当时的日本是第三海军强国,但其综合国力比之于英美差的很远。对于英美来说,战舰之外再造几艘航空母舰虽然也要花费巨大,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对于日本而言,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资本同时建造超级战列舰和足够多的航空母舰,这就是个二选一的选择题,不存在“我都要”的可能。我们带入当事人的视角,既然日本海军过去的成功都是靠着大炮巨舰,那有什么理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改弦更张呢?
所以站在当时日本海军决策层的角度来看,大和级战列舰是必须要去造的。虽然在后世看来,“两艘大和级战列舰的花费足够造四艘翔鹤级航空母舰了”。
问题是,就算把大和级战列舰的资源都拿来造航母,能造的出来么,造出来能有战斗力么?
造船这件事情不是说有钱有材料就能造的(更何况日本这些东西都缺),总得有场地吧。
当时全日本能造大军舰的船坞都是有数的,如果这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改建成四艘翔鹤级航空母舰,那么能找得到四个大的船坞容纳这些航母么?
别忘了,当时其他海军的主力战列舰也在进行现代化改造,也要占用船坞资源。当真“航空主兵”造航母去的话,日本的船坞是不够用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除了船坞之外,还有熟练工人呢,日本真能找到更多的熟练工人造航母?真能找到更多的熟练工人造更多的飞机?就算有了航母有了飞机,那么,日本真的能找到更多的精英飞行员?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比船坞更难解决?
日本到了二战末期,其实也是有航母的,也不缺飞机,但他们没有合格的飞行员了,于是许多的飞机只能去神风,那些个航母也就只能在港口里挨炸。
说白了,真要航空主兵,意味着整个海军的深层架构进行变革。这绝不仅仅是“造什么船”这么简单的事情。所谓的改革,组织和思维的革新是最难的,纵观历史,从来如此。
所以,大和也只能是这样的大和,在当时,没有任何别的选择。
03大和号真的毁了日本吗?
电影《阿基米德大战》当中,反对建造大和号的观点是这样的,“如果这样的战舰真的建成了,日本就要同美国开战,到时候日本就万劫不复了。所以,不论如何,都必须阻止这样的战舰建造计划”。
真是这样么?
我们应该知道的一点事实是,日本海军很早就把美国当假想敌了。多少年以来,日本海军就是这样子向议会要军费,虽然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也知道,真要同美国打起来,日本无论如何都不是对手,“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但在许多情况下,谎言说着说着自己就信了,于是昭和时代以来,日本屡次在国际上制造事端,更是慢慢地蜕变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政府不能控制军队了,军队当中的中下级军官更是屡屡“下克上”,先搞出个大新闻再说。
这样子,日本军队是越来越狂妄,而国家在国际上愈发孤立,这才是日本滑向万劫不复深渊的根本原因。
就算没有大和号战列舰,山本海军大将不也计划着用航空母舰偷袭珍珠港么?历史中的山本对于日本的国运并不无辜,但是他也清楚,面对一场怎么看都赢不了的战争,第一次偷袭就取得决定性战果是他唯一的选择。
换句话说,只要日本是那种军国主义体制,有没有大和号,结果其实没什么区别。
咱们中国人对吴越争霸的故事不陌生。吴王夫差是怎么灭亡的呢?有人说是勾践卧薪尝胆,有人说是美人计,等等等等。但是《国语》中记载了一段魏文侯君臣的对话,很有意思,这段对话不难,全文摘录于此。
“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对曰,“百战百胜。”
文侯曰:“百战百胜,国之福也,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对曰:“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以骄主,驭疲民,未有不亡者也。”
这段话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昭和年间的日本身上,都不用改动一个字。要不怎么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呢。
所以,军国日本的灭亡,有没有大和号其实都一样,有些事情是早就注定的,不是一艘船能够左右。
04大和必须死,日本才能活
电影《男人的大和号》当中,有一个镜头给我印象很深刻。
当时船上的官兵接到了出击命令,也知道这是一次必死的任务,有人就觉得“这样去死很不值”,在船上还爆发了小小的骚乱。一名军官面对这样的疑虑,这么给大家的赴死去找理由——为了日本的新生,你们要做赴死的先驱,这不是你们的夙愿么?
类似的话在《阿基米德大战》中也有出现。大和号的设计师(以平贺让为原型)坦白地说,他也知道日本跟美国打仗必败无疑,所以,他要让大和号替日本去死,这样才能迎来国家的新生。
真是这样的么?当时的人果真有这么高的觉悟?恐怕未必是这样的。
但确实,大和沉没,日本战败之后,的确这个国家迎来了新生。这样的新生,是建立在彻底战败,无条件投降的基础上的。面对祖国的战败,有的人走不出来,但更多的人“拥抱战败”,这才有了战后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日本。
所以,说“大和必须死,日本才能活”,也不能说错。但这里的大和,指的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
1945年4月7日,战舰大和携带着单程燃料向冲绳方向做决死突击,途中被美国舰载机的饱和攻击击沉。
十年前,我看到过旅日华人俞天任先生写的文章,提到战舰大和的沉没,他说了一些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
“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的象征,更是东亚人民苦难的象征。没人说得清战舰厚厚的钢板,有多少是靠着东北老百姓卖儿女的钱凑出来的,也没人说得清战舰高耸的桅杆上的雷达天线,有多少是来自日本娼妓的卖身钱.......如今,这些都没了,沉在了太平洋的底下。”
只有这些都彻底没了,一个国家才能迎来新生吧。当时的人未必有意识,但的确,大和之死才是日本新生的开始,只是,这个代价太过于沉重了。
所谓会发生战争就是指和美国打战,和中国的就不是战争了。之所以避免战争(与美国的),是因为知道这样必败无疑,对中国的侵略就无所谓了,对日本人来说那都不是战争。作为中国人看这部电影实在气愤!所谓的反战是指反对与美国打战,根本不是反对侵略中国,更谈不上对侵略中国的惭悔!对于侵略别国的罪恶,日本人完全无感,这是最无法原谅!
所谓的反思战争,只是反思不要以卵击石,而不是反思这对世界和平与他国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对他国造成人间惨剧,这不是最需要反思的吗。可这部电影从头到脚都是认为不可与美国发生战争,对中国的侵略则提都不提,不为所动。也是,因为侵略、掠夺他国享受的是日本,根本不会对日本造成打击或影响国民生活水平,更何况可以掠夺财富和资源,对日本是件好事。而进攻美国就不一样了,那会家破人亡,所以主人公极力反对开战。对中国等侵略,因为对日本有利所以根本就不反对,哼,反对战争,真是讽刺。在这里,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最该反思的不是自己犯下的滔天罪恶,而是不赞成发动战争的决策,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当初不偷袭美国,日本的结局说不定就不一样了。说不定日本还在享受国上之国的待遇,日本人还能继续享受亚洲人上人的骄傲。这也正是二战结束后大多日本人的想法,对他国的侵略和因此造成的灾难没有一点悔悟,这真是从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人最大的悲哀。
另外,决定日本投降的不是大和号沉没,而是原子弹。
再另外,抛开这些价值观不谈,影片确实热血,也确实中二傻逼,一股满满动漫风。也就是说,这部电影不谈价值观的话给人的感觉是既觉得愚蠢,又觉得确实有些深度,好似硬币的两面,只能说好坏参半。
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
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
一部98%都在讲文戏的战争片,一个想阻止建造超强军舰、看到大和号远航就已预见国家战败那一天的数学天才,还有各怀鬼胎想用军舰实现各自抱负的军人。
有些台词真的有意思,“军队干的事一点都不美”,“巨大而美丽的军舰对国家来说就是诅咒”,“日本人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输的民族,所以到死为止都只会一股脑地战斗”,“大和号就是日本的缩影”······山本五十六兴致勃勃地在那边策划偷袭夏威夷,而平山忠道知道日本必败的根据是和美国因为国力悬殊。
所以,如果国力相当他们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打别人了?我真的好奇当年大和号沉没的时候日本人在想什么,是觉得强国之梦幻灭了吗?部分日本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反思二战反思的不是“为什么要打输”而应该是“为什么要干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要侵略别人”?
关注点不同的人可以找出不同的亮点的片子。个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是讽刺官僚主义的部分,当权力掌握在手握兵器的人手里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会和平呢。
之前和社会学教授闲聊,他说二战到后面日本看似是要征服其他国家,实质上已经变成海军与陆军之间、各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你占领了这里,好那我要占领那里)。
这一点在片子里也有很好的揭露出来。山本五十六表明自己野心的时候他的上级说:“我都忘了你也是个军人呐。”军人这个词在日本和在中国带给人的情感完全不同,军人、军队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是令老百姓厌恶和抵触的存在(右翼除外),是不愿被讨论和提起的。二战的日本侵略战争,包括它给后来的日本人带来的种种影响,真的没有我们想的(或者说被告知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
刚刚在家看完这部电影。
题材很棒,角度也很新颖。
日本人对于二战的反思,有很多方面,当然,可能不是《环球时报》要的那些方面。
不讨论政治,只是谈论电影,感觉可看性很高。
我老婆对二战一点都不了解,但是仍然是饶有兴致的跟我一起看完了,而且,看懂了。
对于太平洋战争比较感兴趣也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的死宅如我,这部电影更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当年日本海军内部航空派和舰队派的斗争。
同时,作为一个造船专业毕业的人,我对这部片更有格外关注的理由。
就是觉得男主角用一个晚上搞定了我大学学了4年的课程,实在有点……
反正用一个公式就算出战舰造价这种事情,我大学老师看了肯定会骂娘的。但是这种槽点,非专业人士不用理会就是了。
嘿嘿。
不太多剧透了,推荐这段大家在家闲着的时间,都去看看这部电影。
说点有趣的。
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IJN海军军官的身份。有趣的是,片中出现的海军军事军官,都是真实名字,大角岑,岛田繁太郎,永野修身,山本五十六。
读过老冰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的朋友应该对这些名字在那些年的IJN中的作用都有一些了解。
有趣的是两位优秀的舰船设计师,用了化名。
在片中名为“平山”的大和号设计师,就是当年舰政本部造船部的部长平贺让。
有意思的是这次演员的选取,也十分形似:
真实的平贺让:
剧中的平山忠道(不知道为什么要用陆军将军栗林忠道的名字)
是不是还挺像的?
另外永野修身和山本五十六那边的造舰将军叫藤刚喜男,这个人应该就是历史上平贺让的前任造舰大臣,藤本喜久雄。
这个人和平贺让是死对头,片里戏份不多,但是立场还是没错的,反正跟平贺让对着干就是了。 。。。。。。。
影片最后,借平山(平贺让)的口,说了一大段拔高立意的话,算是这部电影的初心吧
舰队派中坚平山(平贺让)中将,对日美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日美开战,日本必败,但日本人不懂得认输,很可能战至一兵一卒,亡国灭种。
日本人死不认输,怎样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
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巨无霸,一旦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绝望,很可能会让狂热的日本民众恢复理智。平山认为,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美丽的巨舰永不沉没,让他们期待,让他们狂热,最后被击沉,这就是它的使命。
这艘战舰将作为日本的象征,代替日本去死,因此,就叫它“大和”。
。。。。。。。。。。。。 我当然不会相信这会是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对话。
不过把它当做如今日本人,或者说是编剧和导演,对80年前的社会思潮的一种反思,就可以理解了。
曾经屹立在世界民族的东方,迎来大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日本,毁灭了。
日本的毁灭,同时波及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导致了东亚、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数亿军民的惨剧,几百万日本军人的生命,还有一亿日本老百姓的苦难,以及广岛、长崎人民的鬼魂,还有战后日本两代人的艰辛……等等等等。
当年的人,也未曾想数十年的时间之后,日本又有了毁灭之后的重生。
没有一个数学家能算出这中间的得失,留给后人的,只有自己脑海中的思考罢了。
一个国家需要天才,但是,天才并不能挽救一个国家。
根据三田纪房同名漫画改编成《阿基米德大战》的电影,其中人物的塑造。从人设、对白、细节、情节的处理还保留了二次元色彩,电影描述的是日本在1933年,日本海军内部到底是造舰还是造航母争论不休。一位叫棹直的数学天才,是财阀家的家教,因数学好被送到大学深造成,又因为与财阀女儿来往而被勒令退学。失意在酒馆,被山本五十六相中并任命为审计,在海军内部决定会议前期,致力要揭露以平和中将为首的“大和舰”低报预算、勾结财阀暗中腐败交易的行动。棹直以为凭一已之力挽救国家的命运,避免战争爆发,哪料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
棹直只是一位没有毕业的数学系天才。因为财阀讨厌他跟自己的女儿来往,才迫使他退学。在与艺妓狂欢的小店中与山本五十偶遇,经过调查后山本觉得他是个人才,可以为他所用。遂说服棹直为他工作,山本坦诚直言,战争即将爆发,建造一艘中看不中用的战舰,将来必是一败涂地。
棹直开始进行他的测量计算工作。谁知,山本请他来计算的原因,只不过是想弹劾掉以平和为首的战舰派而拿到预算,用于建造自己认可的航母,以便构建自己的航母战斗群,在以后的太平洋战争上,抢到亚洲的霸权,拿到谈判的砝码,抗衡生产力大于日本50倍的美国。
结果也如他所愿,在第2次谈判中,棹直及时用自己独门公式准确计算出大和舰的建造预算,揭露了平和将军的预算比实际少了一倍,平和将军却一口道出了自己虚报预算的原因,是为了迷惑美国情报部门,保护日本,防备美国为了战胜大和战舰,而选择建造更大的战舰以及超级武器来对付日本,打的是情报牌!这一下,与会人员都傻眼了,会议决定使用平和的战舰计划。
然而很快,棹直又发现了漏洞,平和设计的战舰,出现了明显的设计缺陷,棹直再一次推翻了平和将军的的狡辩。
时间推到了一个月之后,平和将军将棹直请到府中。棹直进屋后立时惊呆了!平和将军已经将大和战舰,做出了一个1:20的超大模型,这个美丽的巨无霸,象征着日本精神和武士精神,平和将军还说,给这个舰起了一个完全符合日本灵魂的名字就是“大和”。
他说你作为一个设计师,这个战舰已经在你手里活过一次了,如今我想请你说出万能计算公式,使大和战舰再一次活过来吧,我知道,日本战败是必然的,但是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战舰,一旦日本民众看到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和绝望就会击碎人心,让狂热的好战份子冷静下来,悬崖勒马,是不是就不会导致日本的毁灭呢?这就是这艘巨大美丽战舰的最终使命,你的能力没准儿能挽救这个国家,国家与民族大义的棒子再一次被高高举起,大和第二次被意淫。
棹直被感动了,深深地为大和的名字、眼前美丽模型、以及民族大义震憾。珍珠港两个月之后,大河战舰投入了战场正式服役。山本五十六,坦然接管了大河战舰,这时他已是日本太平洋战争的最高指挥官。
望着美丽的大和战舰渐渐远去,棹直流下热泪,他是为这艘战舰最终的命运留下了热泪吗?其实,日本是不愿意也不可能承认自己失败的,他们会战斗到一兵一卒,最后一支枪一发子弹。所以,不管大和战舰是否入列日本太平洋舰队,当时的民族性、侵略性是不会改变的,平和将军让战舰代替日本去死的说辞也是自欺欺人的。
只要侵略战争还在继续,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争夺还要继续,日本必将走向失败,这是他们的命运。一个小人物,即使如天才棹直,在国家机器面前、在军阀统治的昭和时代,武力象征着一切,海洋岛国向外扩张,是他们多年的夙愿;地处小岛,渴望大陆、渴望对一望无际的海洋都归他们所有。因为他们看见了,通过侵略会得到最高的利益,美国的土地与财富是抢来的,英国的土地跟财富也是抢来的,荷兰、葡萄牙都是因为海洋霸权取得了大量的财富,所以有这么多靠战争起家致富的楷模,日本能不效仿学习吗?
本片的一开头就是1945年坊之甲海战中,经过美国战机、轰炸机、攻击机、鱼雷等多次蜂群进攻,大和战舰被击沉的精彩画面,大和被击沉的后黑色的浓烟200公里之外都能看见。战舰沉没,也带走了3000日本人的生命,不可谓不悲壮。虽然本片中有很多逻辑不严谨、自话自说自话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讲这部片子还是近几年来,日本片里头比较积极的一种拍摄手法了,摆脱了一贯的小清新路线。与棹直搭档的本份木讷少尉是绝配,一个聪明,一个耿直,一个义无反顾,一个刻板守礼,相互映衬地很妙,而山本五十六的凶狠老辣,也可窥见一二,他心中的那盘棋是硕大的,而且目及多年之后的战场形势。平和将军则要逊色很多,他只看到了军舰的命运,却没有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民族有清醒的认识,反而是纵容了大和的生建造,耗损民脂国力,说到底也为了满足了自己的一点私欲,满足了一个设计师希望自己设计的模型被生产出来的强烈渴望。
棹直开始先被山本骗来计算大和预算,去用来弹劾平和将军,后又被平和说动交出公式,生产出大和,一再天真上当。试想一个刚出头的20多岁的风华正茂的少年,胸中笔墨万点,但是,他的人生阅历与抱负都是肤浅的,一个小孩子怎么敢参与到成人的战争游戏中来呢,大人们不骗你,骗谁呢?
看过了这部影片,也看了许多影评,允许我列举几个细节,这是若干影评人都忽略了的部分。1.山本五十六明知男主对战争的消极看法,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山本五十六隐瞒了航母与战列舰争夺预算的事实,以建造战列舰会引发与美国战争为由劝服男主2.平山造船中将明知男主反对建造大和号战列舰,又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平山造船中将大意说:每个国家都必然走向战争,大势如此,不如用大和号战列舰绑架日本,以大和号的失败带来的绝望感唤醒国家。看明白了这两处,就基本明白了影片的脉络:大势所趋的情势下,政客是如何将平民忽悠上他们的战车的,即便是天才也不能例外-君子可欺之以方。我理解导演的意图就是通过这部影片来剖析日本全民狂热参与二战的成因,洗脑(如桌直的副手),洗脑不成就骗,到最后大家都必须骑上战车,一起走向不归路。
有些台词真的有意思,“军队干的事一点都不美”,“巨大而美丽的军舰对国家来说就是诅咒”,“日本人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输的民族,所以到死为止都只会一股脑地战斗”,“大和号就是日本的缩影”……山本五十六兴致勃勃地在那边策划偷袭夏威夷,而平山忠道认为日本必败的原因是“和美国国力悬殊”。所以,如果国力相当他们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打别人了?我真好奇当年大和号沉没时日本人在想什么,是觉得强国之梦幻灭了吗?部分日本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反思二战反思的不是“为什么要打输”而应该是“为什么要干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要侵略别人”?
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战”,而非“反战败”,这一点真是难得。苏打稳,柄本佑更稳,至于美波,负责可爱就好了。
都是人祸,强行洗白?
不敢说最好,但一定是近年来日本拍的最有趣的商业战争片,即使是枯燥的数学题材并且满篇文戏,都能拍的惊险刺激。山崎贵依然是亚洲现役最会拍特效商业大片的导演。传达出的“宁为玉碎”的价值观非常让三观很“正”的中华民族惊愕,却非常大和民族,也让人惊讶于日本人在自我反思时到底开了多少脑洞。永远的零里缺少的反思它点到为止,起风了里宫崎骏另外没有深入的它也表达了出来,而又同时拥有前者的技术流与悲怆和后者的人物刻画与人文关怀。民族性,这个非常局限于他们日本人本身的词,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大褒奖。当年认识苏打的时候他还是初出茅庐的假面骑士和各种小制作的咆哮派小配角,现在看到他能以这么好的表演状态主演这么好的大制作电影,百感交集。
抱着必败之心、必沉之念建造一艘日本的象征,太悲壮了
描述了一位想改变世界的数学天才的故事。喜欢这类故事的人可以一看。
服化道还是挺有二战烟火气的,可一惊一乍的电视剧演法太雷人,苏打说实话驾驭不了历史人物,一干老戏骨倒是都很养眼。最后的包袱有点雷人,把战争行为艺术化了。看完感叹,玩政治固然是各国通病,可这种尊重数据和资料的作风,大概才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差距所在。
前半太拖,最后三分之一才好看起来。本以为是统计学家的胜利,最后突然变成加速主义者的揽炒……另外这函数过拟合了吧怎么可能error这么小?!我觉得既然船的不同类别差别很大那得用random slope去做。
困扁头:【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犀利。
超棒,即保留着漫画的热血感,又有着正剧的严肃感,通过一个计算战舰造价的故事诠释着山本五十六和平贺让的军事理念之争,数学家以为数字中隐藏着世间的真相与正义,却在最终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棋子,以保家卫国名义建造的巨大武器事实上才是促成战争的“元凶”,代表着日本帝国的大和号建造的意义就是最终被摧毁,战争这场游戏,没有输赢,只有代价。
Interesting premise, 能把数学拍得这么有意思。剧情反转也恰当。强行洗白max,说是人民意愿什么的也是能装
从一开始就是畸形的日本历史观 不过建一艘注定会沉的船来警醒注定会战斗的最后的日本人不注定还是失败了吗 就除去苏打整个剧情让我想骂人
聪明的民族但凡极度追求一种目的往往会产生畸形美学,日本就有非常明显的表象。对立的双方往往尖锐到无法自控到过于美丽而说服了自己的对立阵营。这是一部一开始看是数学后来变成战争再变成政治最后变成哲学的电影。(心态上来讲是值得我强国借鉴和反思的故事,毕竟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假繁荣的世界)
制作很精细,片尾连众军官从大和号上岸后的摆渡船都想到了,问题是,历史题材里,一路都是这种热血少年漫的逻辑太坑了。
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
如果不能阻止它睡着,至少让它赶快醒过来…吗???
二战日本海军大舰巨炮想法根深蒂固,我并不认为战舰大和的意义如本片所示是为了让日本人从盲目的军国主义狂热中清醒过来。最后,数学真的可以证明一切!
20190728@shibuya谢谢好友步子请客来看!苏打演的非常非常精彩。电影镜头处理的很流畅。一开始的战争场面更烘托出了结尾。最后苏打望着开始服役的大和战舰留下热泪那里真的呼应的非常好……能感受到老百姓的那种无力和悲愤。还想起他第一次坐艇去看战舰在闪着阳光的海里出发的样子。整个故事对“美”的定义的贯彻,对当时所谓“大和”的战争观的批判表达的很完整。得亏我不是日本人。
还是那句话,做科学的为什么要懂政治?为了不被人当子弹使
关注点不同的人可以找出不同的亮点的片子。个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是讽刺官僚主义的部分,当权力掌握在手握兵器的人手里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会和平呢。之前和社会学教授闲聊,他说二战到后面日本看似是要征服其他国家,实质上已经变成海军与陆军之间、各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你占领了这里,好那我要占领那里)。这一点在片子里也有很好的揭露出来。山本五十六表明自己野心的时候他的上级说:“我都忘了你也是个军人呐。”军人这个词在日本和在中国带给人的情感完全不同,军人、军队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是令老百姓厌恶和抵触的存在(右翼除外),是不愿被讨论和提起的。二战的日本侵略战争,包括它给后来的日本人带来的种种影响,真的没有我们想的(或者说被告知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最后表白苏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