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式電影院裡看電影是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黃秋生也是第一次。
香港的公屋是狹窄的侷促的,斑駁的黃牆和落灰的桌面上擺放著久久之前的合照,但早已物是人非,幾個穿插的鏡頭就把故事前節交代清楚,這種惜墨如金的拍攝手法我很喜歡,人總是往前看的,沒必要回顧太多對吧。
畫外音告訴Evelyn: 他是個好人,電影的細節也處處透露梁昌榮是個好人:他會盡力為小孩玩留氣球,他一手一腳扯大妹妹,他對初來乍到的阿輝加以照顧,隔著一個大洋也默默愛護孩子⋯⋯他會不聲不響地為她的夢想鋪路。
四季變換,窗外的木棉花貫穿整部電影,見證男女主人公從初識到離別,從陌生到熟悉,從語言不通到扶持尊重,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就在和風揚起的窗紗裡透露著角色的逐漸改變。
最讓觀眾拍手叫好的是導演藉著梁昌榮和Evelyn語言不通拋出一個又一個語言梗:真誠地道謝用一句「多撚謝」;比鍾意要多很多的叫「痴乸線」,而且都很巧妙地插在淚點之中,讓人攥著紙巾又想捧腹大笑,就連離愁別緒也沖淡不少。
再者,貼地的題材和背景離不開最地道的港產文化,偶爾彈出一句粗口(太多了),一句「茶煲」(即英文的trouble),甚至是有幾個特寫鏡頭的「花生煲雞腳」(廣東人飲食喜歡身體缺什麼就補什麼,因為梁昌榮沒法走路,雞腳寓意他能有朝一日重新走路)便能讓粵語觀眾會心一笑,自然不造作,讓人更熱愛兩分粵式文化。
同時天涯淪落人,但只要你還是一個人,你就能夠繼續追夢。謝謝你,予夢者。
最後:
黃秋生真的很有魅力啊!
(我喜歡「不能說的秘密」和「頭文字D」裡面的爸爸)
李燦琛飾演的阿輝和梁昌榮亦父子亦友也很讓人感動。
#时不时的戏
#沦落人
#淪落人
#stillhuman
浪漫的小品电影,之前从新闻中耳闻的电影,也是金像奖大放异彩的作品,宣布得奖的时候配上电影的温情BGM,让人觉得心平气和而又温情荡漾。
带着一定的期待去看的这部作品,所以成品分一定是小于期待分的,讲了一个非常平静的小故事,外来菲佣照顾香港本土一个瘫痪老人的小故事,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再慢慢推进生活的一点一滴。菲佣第一次去和同行见面的那个场景对我而言非常熟悉,她走到了熟悉的汇丰大厦雄狮前,穿过繁华的高级商场,一条街地上铺满了纸板,许许多多的菲佣围坐在地上聊天,旁边就是顶级奢侈品的店面,门口站着西装革履的安保人员,这就是香港最特别的风景,想起以前,我也曾经若然无人的经过过,这是第一个比剧情更先打动我的地方。
从最初的扮傻装愣,到在之后的生活之中,两人逐渐把心打开,人还是喜欢看些善良的东西,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老人被骗光钱,独居惨死,未免让我们对这个如何冷漠的社会更加失望了。老年给菲佣二度买相机的时刻,也是两人情感大跃进的时刻,香港电影的快速节奏删去了太多无需细话的东西,用最简单的场景描述了最多的时刻,之后整个影片的节奏开始逐渐加快,我们都能够看到我们期望的更美好的一些东西。当菲佣再次回到第一次买菜被坑钱的菜当口,伙同老人一起整蛊卖菜大姐,让所有观众都释然一笑了。
里面的粗口我不是特别喜欢,不是土地人的缘故,有些语言梗体会的不是很精髓,但七七八八能够感觉到那个氛围想要表达的语言。最后的分离,还是由老人作出的决定,在菲佣教会了他仍要追梦的同时,老人选择了助力菲佣一把去完成她的梦,也是对于自己的一种情绪释放,老人未必把菲佣当成了老伴,更多的只是他精神上的另一伴,借菲佣这个肉身也促成了自己的梦想,也印证了片名,同是天涯“沦落人”。
很简单很平淡的一部电影,菲佣诉说着爱与梦想时候让人尊敬,老人面对儿子的毕业旅行愿意时的情绪流露也让人动容,看完让我有些感动,但好像也没有特别惊叹的感觉,好像这样一种叙事完整又有温度的电影时不时几年就会冒出来一部,每次都会以返璞归真的方式,赢得许多的奖项和掌声,对于电影圈来说,似乎能拍出这样一部手法完整,逻辑清晰的作品已经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了,也让人不知如何感慨。
(文/杨时旸)
总体而言,《沦落人》是一个底层人拯救底层人,失败者慰藉失败者的故事。破碎的人、破裂的心、破败的房屋,却生发出一种超越俗世的神性光辉。一个生活无着的外来菲佣和一个高位截瘫的香港土著意外相遇,在彼此试探、厌烦、抵牾之后,彼此和解,相互成就。它没有任何大开大合的场景,甚至黄秋生出演的男主角梁昌荣连动作都无法做出,他只能“使用”自己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用眼神、嘴角和肌肉抖动呈现一些内心的变化,而那个菲佣Evelyn自始至终在这间逼仄的公屋里,在自己隔断的房间内,在狭窄的浴室,喧闹的菜场,卑微的生活。而这两个人就在这样的“狭窄”之内演绎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阔达。
从现实层面去看,《沦落人》真切写实,一件件家常物什,一场场细碎对话,让它看起来真的像是在公屋里摆放一台摄像机收录一切,而从精神层面去分析,这个故事又非常巧妙地布置下众多隐喻。最初,菲佣Evelyn只会说英文,而老港梁昌荣只会讲粤语,他们鸡同鸭讲互相凑合,Evelyn的那些菲佣朋友告诉她,永远不要学粤语,即便懂得也要装傻,这样才能少干活,这是这个圈子内的生存策略。但Evelyn还是开始和梁昌荣学习粤语,他们之间有了真正“交流”的可能。语言作为媒介,让彼此的生活开始交融,温度上行,气氛缓和。他们开始因为对方有了笑容,一同出门购物,一同面对彼此的难题。感情产生了,最微妙的内容开始氤氲。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女人日复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男人,男人一心一意想让女人实现梦想,他们的相濡以沫在这俗世所定义的关系之外辟出了独特一种,像是母子,像是父女,像是眷侣,像是家人,像是故旧,却又绝对不是这上述种种,他们超越肉身欲望,没有血缘纠葛,无需共同背景,建立了一种情感的乌托邦,并且真的实现了它,最卑微之人,最粗陋之地,却幻化出柔情万丈光。
Evelyn是一个身体健全但精神被困住的女人,而梁昌荣却是一个精神自由身体被困住的男人,他们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全者,这是故事的精神核心,所以,梁昌荣为Evelyn买了相机,报名摄影比赛,推着她去实现梦想,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女人成为了男人的精神延伸和愿望投射,她的成功和圆满变成了梁昌荣自我实现的替代。这两个沦落人都是无人在意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自我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在这世上的意义,一个截瘫患者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底层佣人的意义是什么?前者是耗尽一生,等待死亡吗?后者是存够钱财回到故土吗?他们的焦虑、愤懑、失意都是因为无法看到前方通路,而两个人的相遇,让彼此确认存活于这世上尚且有意义,通常,我们将其命名为希望。
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核心讲述的是一种高蹈的精神之梦,关于人本身的存在、价值、自由与无限可能,这一切特别容易沦为虚伪的说教,但它却叙述得如此真切扎实,它大大方方地叙述一种绝对清澈的,纯粹的,精神意义上的美好,并让人们相信了这样的美好存在于世。
这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涩,那些苦涩都被省俭着交代,除了主角这一对男女,还有那个哭丧着脸的妹妹,那一群看似势利但实际善良的菲佣,梁昌荣的那个朋友,他们都有苦甜交织的过去与当下,他们有时铠甲加身,有时也让软肋示人,只不过在大多数时候,他们不能丢盔弃甲,所以只好穿戴整齐继续冲锋陷阵,煞有介事地一天天扮演起生活里的甲乙丙丁,就像我们每个人。香港无非和其他那些大城市一样,有冷暖阴晴,就像这故事里的四季流转,这座城不只有符号、旗帜、写字楼、巨贾政客与呐喊、棍棒,更多的时候它不过凡尘俗世,日常烟火,就像这个故事中呈现的那一切安静动人又不为外人所知的日与夜,它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它写就的是一曲香港凡人歌,是每个卑微世人低头谋生之外也有抬头望天的一瞬。
港片的“小”趋势
上个世纪,香港凭借地理位置与种种优越条件在经济上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伴随着经济发展,大众对于娱乐、文化的需求也变得旺盛起来,而香港也恰好可以接触到先进的剧作理念和技术,如此一来,造就了港片、港剧、歌曲等流行文化的繁荣,眼花缭乱令人晕眩着迷。
不得不承认的是香港确有优势,作为华语圈,他们可以尽可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大胆地借鉴外来成熟的模式和经验,金庸的成功便是很好的佐证。
于是乎,我们也有了很多的大开眼界和不可思议,连续剧里的孙悟空竟可以这般的凶残丑陋,警察与匪徒的斗争和追逐中竟可以生出奇怪的情谊,男男女女的痴缠爱恨情欲纷纷竟能以虚无动人的姿态展现……
遗憾的是千禧年之后,港片逐渐没落,但幸运的是还有《无间道》、《功夫》、《买凶拍人》、《天水围的日与夜》,往日光芒不再,却还是偶有亮点表现,正是因为这样尤其讨厌“港片已死”的说法,不妨猜想一下,那些叫嚣着“港片已死”的人恐怕也并不怎么看港片。
印象中近几年值得称赞的香港电影是《树大招风》《桃姐》《踏血寻梅》《志明与春娇》《点五步》以及这部在第38届金像奖上大放异彩的《沦落人》。
纵观这些电影,几乎都有一些共性: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和场景,专注于小人物与小格局。不知是否有意为之,但恰恰找对了方向,香港电影的精髓就在于“小”,愈“小”愈能展现立意与深刻,刻意追求大反而失去了力量。
反面例子是吴宇森的《赤壁》,号称投资6亿,电影拍得倒也中规中矩,但时过境迁,能够让我记住的,还是林志玲的那句台词,“萌萌站起来”。或许可能只是导演的玩笑,但对于一部追求造型、服装、道具都契合三国时期的电影,这样的台词表现堪称灾难。
追求“大”也不仅仅表现在资金投入、宏大场景和叙事上,也包括了力求深刻。《沦落人》这部电影无疑是聪明的,聪明之处则表现于有自知之明,不求“大”,拍得直白浅显,把复杂的问题留给观众,也让观众多了一分思考的余地,这是电影的加分项。
“触不可及”的本土化
2011年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上映,讲述了一个刑满释放的黑人男青年给一个瘫痪富人男性当保姆的故事,两个人的背景、习惯、思考方式几乎没有共同点,却在相处过程中建立了基于真诚之上的友谊。电影之后被翻拍成了美版,又名《上行》,而故事的核心在电影《绿皮书》中也可看到。
《沦落人》几乎是一部改编自《触不可及》的香港本土电影,“行动不便的雇主与问题多多的保姆”,富有的贵族男性成了单身独居没什么钱的梁昌荣,黑人男青年成了来自菲律宾的年轻女佣阿莲。
“你有你的问题,我有我的难处,我们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这是电影的内核和温暖。
梁昌荣,遭遇意外导致瘫痪,离异独居,妻子带着儿子在国外生活,有一个情感不好的妹妹,还有一个相交多年不离不弃的朋友。
阿莲,来自菲律宾的女佣,不会说广东话,想摆脱糟糕的婚姻和家庭,想继续上学读摄影系,学习摄影并有所作为。
两人相处必然会有矛盾,第一就是语言问题,梁昌荣要学英语,阿莲则要学广东话,但语言问题并非不可调和,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解,让电影多一分趣味。
更深层的是歧视问题。两人在聊到梦想的话题时,梁昌荣一句“你?梦想?菲佣说什么梦想?”便将这其中的矛盾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句台词也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没有直接表达“看不起的意思”,而是随口一言,因为你的身份便轻视你的梦想,杀伤力更大,也显露了说话者的落后观念。
正是因为矛盾,电影才有了意义,瘫痪中年男人梁昌荣在思想上有了进步的空间,并且后续为用行动支持阿莲做了铺垫。
《触不可及》的电影模式关键在于生活、背景、习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所展现出的冲突,如果冲突过于肤浅,那么后面所建立起的友谊则令人怀疑。《沦落人》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将两个都很“艰苦”的人放到了一起,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令人动容。
除了展现了文化差异、地域和身份歧视,《沦落人》也关注到了女性权益、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本土化做的不错,能够撑起电影的血肉,且有分寸感,不追求过分的深刻。
聚焦底层人民与人情冷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身患残疾无法自理,一个心怀梦想但迫于生计和家庭,各有各的悲苦,但聚到了一起,又是一番气象。
但电影《沦落人》并非完美无缺,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着过分煽情的嫌疑,一旦情绪泛滥那么值得称道的分寸感便少了。同时,我也很怀疑在真实的生活中,是否真的会出现类似梁昌荣和阿莲这样关系,因为电影实在有些理想化了,犹如某种童话,他们似乎已经超脱了雇主与保姆的关系,变得更像是父女。但话说回来,这是导演陈小娟的第一部电影,能有这样的表现,作为观众很难再去苛求更多。
电影表达有时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事情,力求深刻反而不够深刻徒增复杂,直白浅显一点反而会有深刻的余地,给看的人留一扇窗户,窗外的风景如何让大家自己去看去想,这是电影结束后的另一层趣味。
电影《桃姐》讲述了一位为一个家族服务了六十年之久的女佣的生活状态,同时又借她的视角展现了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踏血寻梅》取材于真实事件,以调查杀人碎尸案件展现底层年轻人的悲惨生活;《点五步》借体育竞技运动反映年轻人的困境、迷茫与抗争……
港片拍得越小才可能拍得越好,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的一些经典作品,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电影也还是“小”的,周星驰孜孜不倦地扮演着搞笑底层青年,王家卫热衷于表达浪漫虚无的小情调。
越小越有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来源则是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和人情冷暖,这种通俗性和世俗性拉近了电影和观众的距离,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也给予了香港电影更多的灵感,甚至成为了整个世界电影界的一种独特景观,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香港电影从来没有死,尽管荣光不再,但依然继续以似曾相识的方式带给人们惊喜,这便值得开心。
文/王栩
(影片信息:《沦落人》,导演:陈小娟,编剧:陈小娟,主演:黄秋生、姬素·孔尚治,中国香港,2019年)
梁昌荣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半身不遂,从此与轮椅相伴。他换过好几名菲佣,直到好友替他物色到了Evelyn,梁昌荣频繁聘请菲佣才告一段落。
菲律宾女生Evelyn到香港来当菲佣有着迫不得已的现实需要。Evelyn爱好摄影,准备报读大学的摄影专业,同时,又在应付着令她身心俱疲的离婚诉讼。可无论是追求艺术上的深造,还是成功的解除婚姻,都需要投入一笔不菲的金钱方能实现学业有成以及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窘迫的Evelyn带着对现实的考虑,毅然来到香港,当起了菲佣。对Evelyn来说,她将现实的考虑已悟得极透,那就是“生活不能等,但梦想可以”。
踏入菲佣这个行业的Evelyn从菲律宾同行小姐妹们那里学到了不少应对雇主的经验,那些经验的传授足以说明菲佣和雇主就是一纸合同维系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让菲佣的工作同其它工作相比一样充满了不少圆滑的变量。Evelyn将那些小姐妹们传授的经验学得像模像样,却仍然不经意地展露出自己如同璞玉般纯良、朴实的一面。
起初,梁昌荣并未在意Evelyn同之前辞掉的几名菲佣的不同之处。相反,梁昌荣一开始就打心眼儿里不喜欢这个连广东话都不会说的菲佣。不过,不会说广东话让Evelyn看来也许不像那些会讲广东话的菲佣那么聪明,况且,还当过护士的Evelyn肯来照护梁昌荣,在雇主和菲佣双向选择的用工环境下算是梁昌荣赚到了。
自从靠轮椅支撑着自己这具苟活于世的残躯,梁昌荣一直都活在阴郁的心境里。出了事故后,妻子离自己而去,带走了在纽约留学的儿子。亲情的崩塌让阴郁的梁昌荣变得更为古怪,古怪的在狭窄的居所里随意抛置自己半身不遂后对以往悲伤的回忆习以为常的陈述。陈述中,梁昌荣经由泪水的浸泡所哀叹的命运的不公让他陷身在回忆里难以自拔。这个住在公屋里的男人,原本就是沦落着的底层普通人,不幸的生活遭遇让其沦落的处境更具有了一种悲催的指向。这个指向在影片里有一个同现实生活大致相符的情节设计,Evelyn的小姐妹们听了Evelyn照护的雇主是一个住在公屋的半身不遂的人,纷纷大感吃惊。好心的小姐妹劝告Evelyn换雇主,肯定了菲佣作为打工人的话语权得到提高的同时,也突显出底层普通人的艰困处境在他人眼里的现实反映。
Evelyn 没有听从小姐妹的劝告,而是继续回到梁昌荣的身边,在这居住在公屋的普通人的居所,选择同善良的昌荣为伴。昌荣,是Evelyn 应梁昌荣的吩咐,对雇主新的称呼。在这之前,Evelyn 都是对梁昌荣以先生呼之。先生,强调了雇主和菲佣的主仆地位,昌荣,则主张出蕴含了情感的亲近关系。在情感的生发下,人与人之间生硬、僵冷的境况被温暖融化,它提示出对温情的关注和需要。温情,让已经搁置了梦想的Evelyn 内心激荡着梦想的激情,它让这个追梦的女孩在当菲佣的日子里未曾蜕变,未曾被工作中那些圆滑的变量所降伏。可能就是这种保持了本色的一双眼睛,发现了生活中与众不同的美。
“予梦者”,是Evelyn参加摄影大赛的入围作品。照片上的梁昌荣,满眼期待地看着一只鼓涨的气球。它被轻轻地拈在梁昌荣的指间,像是由后者郑重地给予出去……给予一个梦,一个不能等的梦。
在Evelyn照护自己的日子里,梁昌荣知悉了Evelyn的梦想。那是Evelyn以泪水埋葬了的爱好,它让梁昌荣为之惋叹之余,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Evelyn开启一个不同的人生。因为尽管如Evelyn对生活所悟到的那般,“生活不能等,但梦想可以”,可是在日复一日单调、繁琐的工作消磨下,既往那个美丽的艺术之梦总会被稀释的激情全无、色彩暗败,落入创造力乏绝的境地。故而,梁昌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Evelyn重新走上追梦的艺术之路,饱含了一个赐梦者秉持良善无怨无悔的大爱之心。
这是播洒四季的大爱。电影里四季更替,辉映出四季的烟火人间,大爱,就在人间烟火中流淌出春的生机。当春天迎来万物欣欣向荣的勃兴,梁昌荣和Evelyn同时得到了生命的升华。他们一个不再颓丧的活着,生活有了新生的转机。一个开启了梦想之门,朝向生命的裂变全力地奔赴。爱与温情在这一刻的启示在于,相信它,它所创造的奇迹不在上天的眷顾,而是凡人努力的结果。
(全文完。作于2022年4月3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没在大陆上映,这电影就像一场细雨,悄么声的。
故事也能称得上清爽简单。这位第一次拍长片的导演也没有大的野心,就是一位菲佣和老人的故事。
它的动人之处并不是小火慢烤的温暖,而是像在下雨天嗅着水汽喝一碗热茶。
心就像一块浸透了冷水的布,然后被一点点地熨平。
怎么做到的?首先,导演先造境,再取意。
影片的开头,黄秋生饰演的荣哥在车站等新保姆。
街道干净,没有什么行人,港岛上的海风很柔和。阳光也并不刺眼,投下来的影子是青色的。
镜头铺开来,让人惊觉生活是温柔的。
这样柔和的“境”在电影中大面积地铺染。荣哥的家在香港的老公房,只有阳台上有大面积的光,还有青翠的植物。
阳台上挂晾的衣服被风轻轻地吹起来又慢慢落下,窗帘也晃了两晃,好像把心里嘈嘈切切的杂音都抚平了,让你静静地去听风的声音:
它好像从香港飘飘卷卷而来,从屏幕里流了出来。
这样的“境”让你整个人都静下来了,
为什么要造这样甜美柔软的“境”?难道生活不苦吗?
不,生活当然是苦的。
但是如果导演直接把这部电影的灵魂塞给你,太干巴巴,噎得难受。
所以她先做好口感柔和的汤底,再加入主料和调味。
其实生活怎么会不苦呢?
荣哥被路边的脚手架砸到,高位截瘫,妻子离他而去,儿子上学在外。
连曾经照顾过的同事拿来鸡脚汤,他都说,给我这种人喝不是浪费么?
菲佣阿莲原来是一个大学生。她热爱摄影,都拿到了摄影系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婚姻不幸,父母吸血,让她只能来香港打工。
生命的这场大雨倾盆而下,躲在屋内的人只觉得温暖舒适,而走在生活里的人,都是沦落人。
除去极端情况,人生是停不下来的。生活一下下地鞭打,日子还要一天天地过下去。
阿莲的家人总是向她要钱、不许她离婚、要她回家。她还是撑下来了;
荣哥半夜摔倒在地上无人理,清晨起来裤子上全是屎尿。
那又能怎么办呢。好活赖活都要活,晴天雨天都要过。不一样的是,有没有一个理由,让你抬起头好好过。
就像雨天人人都要打伞一样,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你也可以叫它,梦。
肉体可以淋湿、腐烂。灵魂却要干燥耐潮。
一个高位截瘫的人能有什么梦想?很久以前,荣哥攒了一笔钱,想和儿子去毕业旅行。但是在疾病中沦落,让他怕见人,不想给儿子丢脸。
阿莲也放弃过梦想。为了打赢婚姻无效的官司,她把荣哥送她的相机卖掉,将钱汇回了菲律宾。
但是为什么,他们又把梦想捡起来,展开,抚平又挂好呢?
因为他们遇到了彼此。
开始看这部电影时我想,这样的选题和《触不可及》《桃姐》甚至是《绿皮书》有什么区别?
可是仔细一想,哪一个故事不是由人和人碰撞、编织在一起组成的呢?
在原本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如此不一样。孤独时原地打转,多数时间在浮沉挣扎,日子久了,就连挥挥手的力气都没有,连笑一下的想法都没有。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和改变,如果我们不曾因为一个人而起伏澎湃,那又叫什么人生呢?
“沦落人”出自哪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生确是苦的。就像抓一把盐倒进嘴里一样,就像下雨天走在街上一样。但是在沦落的日子里,有一把琵琶扣住心弦,有人像毛呢大衣一样裹住你,也不枉费独自撑了那么久。
梦想只是衍生物。比起梦想,明明我们更需要彼此。
我们需要彼此,就像亚当向上帝伸出手。
电影的最后,阿莲接受了摄影助理的工作,带着行李从最初相遇的车站离开。
生活的苦难当然不会停止。但是他们已经再一次被充满。在人生这条小船上,他们还可以继续乘风破浪。
生活像一把矬子一样,会继续地锉每一个人。只不过每次相遇、经历、分开,都会让我们更坚硬,更强大。
所以不要害怕分别。
要谨记,保持滚烫,保持骄傲。要像火花扑向夜空一样扑向未来,不要畏惧相遇和相爱。
只要眼睛还能睁开,就又是做梦的一天。
3.5 好地方佐助梦想,也留给沦落人疗伤。
有血缘的亲人比路人还陌生,没知觉的肌肉比疼痛还难忍。出门遇到的是触发灵感的气球,还是从天而降的钢板。装傻送去的是征收信任的护照,还是改变命运的影集。撞大运的关系并不常有,触霉头的人生倒是常在。不要把福气吹跑,倒着贴的梦想才会实现。人生就是一树花开的木棉,种子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
秋生已入无我之境,没有表演痕迹。
坏人年轻的时候,开饭店卖人肉叉烧包,随地吐痰传播埃博拉病毒, 又当警察又当黑社会,又拍三级片又当人爸爸。坏人变老了,半瘫坐在轮椅上,暖老温贫起来。香港不会沦落,老港加油,香港加油
小娟說劇本的創意來自於她在街邊,看到了一個菲傭推著坐著輪椅的老人,兩人笑得場景十分甜蜜。她產生了DISS,這樣的僱傭關係合理嗎?再又想,也許背後存在一段故事。小娟沒有迴避香港正在發生的事,對這個世界有想法要講,故事也就誕生了。尊敬她創作者的初心。一些台詞和細節都設計得十分工整巧妙,黃秋生的完美演技讓人看得扎心啊。
可能是近幾年最好的純港產片,以首部長片來說做得很好。小人物也是人,溫馨感人。有些拍照的片段似乎可以做為Canon廣告。 @南方影展
多㒄謝!! 我好黐㒄線呢套戲!! 好多爆笑位, 最後卻讓我滿鼻滿嘴都係鼻涕淚水......每個粗口位都變成爆笑及爆哭位!! 神奇.......多㒄謝陳小娟導演陳果導演!!
浸會扳回一局,城大請再出招。
为什么都说像《触不可及》呢?除了都是瘫痪和看护,其它哪儿像?《触》是《傲慢与偏见》,是挑战后又靠近的友谊,而《沦》是日久见人心的近似爱情,慢慢靠近又远离(却已经改变了彼此),也是借由主角的关系,同时讲了兄妹情、朋友情、父子情,异乡人的生存状态。细致的剧本、精湛的表演,恰到好处的音乐,连同不必多说的感人剧情,导致此片格外煽情,影厅里哭成一片。某些细节点到为止,导演没有把观众当傻子,很好。尤其喜欢糖水店的那段对话,悲喜相间的节奏简直完美。最后的钢琴曲伴着片尾字幕放完,大部分观众才起身,善良总是打动人的。(电影节)BTW,真的是脸盲,只觉得叶童和李灿森面熟,完全没认出来!!
棉絮飘满了城市,昌荣之前说的,这种子播下了,换个地方就能继续生活。Evelyn跟他,两个沦落人,在各自不敢相信的天涯,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勇气,这样微末、动人的明亮,虽然确实too good to be true,但真的很让我“黐乸线”了。菲佣在港片中,以符号化的身份出现过那么多次,就连我们这些穷白之徒,打小也跟着叫宾妹,把自己踩高了一层似的,但终于,有了一个平等看待的视角。自《幸运是我》后,总算又有一部苦中作乐、细嗅蔷薇的作品。要“多撚谢”《沦落人》,温柔,细腻,纯港片千万要留好这方天地。话说,虽然很爱《无双》,而且没看《逆流大叔》,但这部电影要是能在金像奖登顶,也许更赞。好喜欢黄秋生和孔松希的演绎。回想会有很多设计,但真的很吃这一套。@北影节,安贞UME
明年金像 可以给一个影帝提名了
2018年最好的港產片,他不是沒有缺點,有些直白台詞需要修飾,但這部電影拍出了香港外籍勞工的perspective,實屬難得。黃秋生的演出沒話說,講起粗口來怎麼就讓人流淚了。那張紅氣球照片是在拍得太好太好
评价这种电影真的好难。。理智告诉你这是cliché大合集、香港读者体、对人与人关系的过于童话式想象、摄制上也完全没野心的新人作而已;但生理上,黄秋生稍微演几下我就泪流不止了,前后哭了三轮。。真的没法控制。。
《触不可及》的短评再用一次:对于过于完美的想象,我总是心怀恐惧。
类似黄秋生和李灿森一块看A片这样的反童话情节太少了
虽然有些稚嫩,后15分钟不太好,但整体是值得推荐的。很真诚,很善良,有生活细节的说服力,港式英语玩的轻松有趣,人物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特别是看到黄秋生和李灿森两个我童年记忆里的恶霸流氓变态混混脸上那慈祥动人的光辉,太不可思议了,可是又无比真实。老黄演的真不错,明年金像奖来一个!最重要是香港新导演拍小众人群不控诉社会没有野心勃勃,而是聚焦在两个人物和彼此间的情谊,简单,真切,特别值得鼓励!
6/11/2018 @ AMC金鐘 [hkaff]。非常非常窩心和感動,尤其家裡也是有位感情很好的菲傭姐姐就更加被打動了。煽情和笑點也用得很適當,可能有人覺得中尾段太理想化了,但我總覺得現實社會甚至近年好幾位新導演的電影都已經有夠黑暗鬱悶了,偶然來點童話的正能量也值得寛容一下吧。黃秋生和女主角的互動很好看,李燦森很少演這類老好人角色也意外不錯。
看完后好希望能有个黄秋生推开门进来,怒气冲冲地问我:Who makes you cry? 我就可以用手背抹抹眼泪,回答说:You!You made me cry 呜呜呜
陳小娟的第一部作品就拍得如此流暢動人 也在眾多新導演想揭露香港社會陰暗面的電影中帶來一絲溫暖 演員們都做得非常好 應該會是2019年最好的港產片
黃秋生值得全人類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