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美国女孩

HD

主演:林嘉欣,庄凯勋,方郁婷,林品彤,曾宝仪,夏于乔,黄镫辉,张诗盈,蔡嘉茵,蔡明修,张允曦,郭任峰,庞霈心,林苡涵,蔡斯亿,邱诗凌,吴廷华,林群,杨书岚,林真亦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21

 剧照

美国女孩 剧照 NO.1美国女孩 剧照 NO.2美国女孩 剧照 NO.3美国女孩 剧照 NO.4美国女孩 剧照 NO.5美国女孩 剧照 NO.6美国女孩 剧照 NO.13美国女孩 剧照 NO.14美国女孩 剧照 NO.15美国女孩 剧照 NO.16美国女孩 剧照 NO.17美国女孩 剧照 NO.18美国女孩 剧照 NO.19美国女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国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3年,移民美国五年的莉莉因罹患乳癌,抱病带著两个女儿芳仪、芳安从洛杉矶回到新店,与疏离多年的丈夫宗辉团聚。芳仪因为中文障碍在班上成绩严重落后,被同学戏称为“美国女孩”。横衝直撞的她面对母亲生病深感无力,最渴望的就是回到美国。随时担心癌症恶化的莉莉不能谅解芳仪的各种叛逆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係一触即发。在文化衝突、经济、疾病等压力之下,莉莉与芳仪的衝突节节升高,并在小女儿芳安于SARS期间被医院隔离时达到高峰。莉莉原本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因一场意外的疫情被迫面对彼此的心结,进而获得重新开始的契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漂流北极圈服从星之金币续集天才也疯狂我们的主题曲大漠悍刀行鼠来宝Diary圣诞树4楼王之迷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第一季谎言游戏第二季禁闭岛(国语版)地狱男爵:血皇后崛起阳光下的星期一沉默2011虎与龙 タイガー&ドラゴン破碎沙特职业足球联赛:踢出新纪元198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旋风魔术师我仍然相信火车座头市御用旅

 长篇影评

 1 ) !!!!

!一个是女儿想给马套缰绳马却不配合时,我一下子就哭出来,像极了拼命想找个情感寄托的自己。片中马的那个眼神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种又理解又同情却又恕难配合的感觉,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想要推开我却又下不去手的人。 二是爸爸对女儿说,如果你就是爱美国我砸锅卖铁也会送你回去,但如果你只是在逃避,到哪里都一样,瞬间泪崩,心被猛扎了一下。看看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直在逃避。

 2 ) 移民+疫情+癌症题材,为何做成了夹生饭?

1990年出生的阮凤仪,以长片处女作《美国女孩》拿了很多奖,被诸多影评人视为年度最佳。

影片备受瞩目,除了这位海归学院派女导演所带来的细腻影像感之外,更重要的是所切合的社会议题。一方面,2003年的非典与今日的疫情环境实现了某种时间和记忆的交织;另一方面,片中主角从美国返回台湾的过程呈现了人们熟悉的文化冲突。除此之外,围绕“乳腺癌”这一疾病隐喻(甚至不仅是隐喻)所展开的潜在话题或许更具普遍性。

按理说,以海归学院派的背景、女导演自身的细腻程度、林嘉欣的加盟、林书宇的监制,再加上三重议题的叠合,《美国女孩》本应是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立足不败之地的项目。但影片给观众的实际感受,却是聚焦凌乱、完全摸不到主旨,除了跟着导演的情感线路前行,别无他法。

将一手好牌打坏的原因,或许是阮凤仪忽略了一个核心的机制:图形与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影片的几重议题皆是“背景”,而中间的人物则是“图形”,电影的核心应该是以图形(人物)为媒介不断深入并显现更深度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此甚至需要将人物“隐没”。

图形/背景原则适合过往的任何移民题材(无论《喜宴》《面子》或《别告诉她》),并且都是这类题材的成败关键;同样,这也适用于任何疾病、社会事件的议题。除此之外,图形/背景还是世纪之交台湾电影最宝贵的遗产,这在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的电影中呈现的格外明显,这几位导演关注的不是人物本身,而是人物身后的更深度的背景。

《美国女孩》中的争执中可以隐约觉察到一丝背景的印记,但通常是台词说出来的,比如说庄凯勋扮演的爸爸说“这个景气留在这边是等死”,指向的无疑就是朱天文所说的“世纪末华丽”之后全台湾的普遍精神绝望,对此《一一》《千禧曼波》《不散》都能轻松以影像还原。但《美国女孩》志不在此,2003年的台湾对阮凤仪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时空标记,书店与网咖背景中的蔡依林和周杰伦的背景歌曲对挖掘背景本身来说几乎不起作用。

阮凤仪的策略是只重“图形”而不在意“背景”,这直接导致失去了文化冲突这一问题的有效支撑。和之前的短片《姐妹》不同,《姐妹》中的妈妈带一对姐妹移居洛杉矶,陌生的城市和华人教会自然构成了一个“背景”,因此能够产生最现实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但《美国女孩》表述的是“逆向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e shock),这两种冲击虽然都是主观的,但区别在于前者自带显性的背景,后者则需要人为建构背景。

梁芳仪这位姐姐的角色自然是以导演本人为原型,她身上的逆向文化冲击若要体现出来,需要一整套背景建构,除了学校之外还有传统文化、亲戚关系、邻里社群等诸众,以及无言的地域景观。比如说,爸爸的那位隐匿的“大姐”就很有可能成为盘活背景的存在,楼顶的那位喂鸟的邻居也没有得到挖掘,如此,影片得到的就是一个孤零零的“家庭图形”——文化冲突不见了,或者不显灵了,它纯粹沦为主人公内心的独白意识建构,并且进一步展现为纯粹的家庭矛盾。

整个家庭景观由此显得过于自我封闭,呈现为父亲去大陆做生意、母亲患癌受洗、女儿盼望回归美国的纯生活/心理争斗,将一切问题还原为琐碎的争吵:妻子埋怨丈夫只知道飞来飞去,买不起房子;女儿埋怨母亲,这个生病导致全家鸡飞狗跳,并且断送了自己的美国梦;丈夫埋怨生活,自己任劳任怨牺牲自己,但也成不了理想的提款机。

似乎唯有学校,构成了仅有的背景因素,但这种背景过于直白,近乎于对那时台湾古板的教育和校规的痛斥,胖教师的体罚和那篇控诉母亲的演讲稿,构成了全片精神之浓缩,似乎就落了下乘。这自然而然会通向影片最后有点不负责任的解决方式:女儿趴在妈妈腿上,妈妈摸着女儿的头说:“妈妈也很爱你”——这是爱能解决一切的庸俗解围之神的回归。

正因如此,影片中的非典背景和故事没有擦生出如何实际关系,而那位妈妈的乳腺癌问题也仅仅是驱动因子,影片既没有揭示出疫情对人造成了何种影响,也未能面对疾病之于人的绝对影响。关于后一点,造就了《瀑布》中贾静雯融入度极高的表演,但却让演技明显更高一筹的林嘉欣手足无措,这一差别来自于导演对剧作母题的理解,和演员无关。

林嘉欣的劲,显然不知道该往哪使,这一状况让她在影片后半段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之中,她与女儿的争吵、打骂似乎是为了制造矛盾升温而制造的矛盾,就如结尾是为了和解而制造的和解。当然,你不能说这其中没有铺垫,但因为导演固着地将图形视为第一要义,背景就无从倚靠也无法发挥作用。

看重图形,一方面体现在技法层面,阮凤仪给人物过多的近景和特写,造成了角色的精神封闭,自然也就隔绝了画面意义上的背景;另一方面,导演将力道过度聚焦在人物尤其是梁方仪身上,以至于背景就在意识中隐没了,在单纯的“图形游戏”中,一切只能展现为“争执”——她与母亲的争执、与父亲的争执、与妹妹的争执,这些都无疑是吵架的重复形式。

就我个人来看,影片当中似乎只有两个段落镜头值得称道:一处是梁方仪出门倒垃圾,小区楼下一群人横向排列,各自双手提着垃圾袋等着垃圾车到来;另一处是母亲和妹妹在阳台上给外公外婆烧纸钱,当妈妈说受洗之后不能烧的时候,小女儿说了一句“那样他们不是会很穷吗?”。这两处,都属于“无意义的镜头”,但从深度上构成了图形/背景的可能或潜在冲突,如果影片能够在剧作主题上深度加工,将类似的情境与相关议题,那么《美国女孩》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这种以“剧情或人物动作的无意义”呈现的段落,恰恰在于让人物隐没并让潜在的背景呈现出来,林嘉欣在晒床单时候突然哭了,也可以视为这一类——这场戏似乎对应着德西卡《风烛泪》中女仆洗着盘子哭泣的一幕。从细微技法上而言,阮凤仪或许能理解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动情细节”,但她没搞懂新现实主义的精髓也是图形/背景的隐现游戏,如果德西卡不够明显,那么罗西里尼的《火山边缘之恋》《游览意大利》则再明确不过了。

阮凤仪在访谈中谈到她的美学来源是达内兄弟、法哈蒂、小津、是枝裕和、侯孝贤、杨德昌、李安、安德里亚·阿诺德等等,但问题在于她学到的可能是上述人的形式精简风格,但没有领会本质上的图形/背景之整体建构。当然,这一切或许也和影片本身的素材有关——《美国女孩》讲述的是阮凤仪自己13-14岁时候的故事,她呈现了对自己的大胆解剖乃至是忏悔(且看起来并无保留),这赋予了影片明确的“真诚感”,这种真诚除了能在部分时刻抓住观众外,也成全了女主角方郁婷的精彩表演,她的光彩实际上盖过了林嘉欣,出演影片时未满16岁的她甚至可以算是近五年来台湾影坛的最大发现。

但换个角度来说,方郁婷光彩的代价是其他人的黯淡,连林嘉欣都无从幸免,因为图形游戏本身就是一个零和游戏,有赢便有亏。这种单一倾注也指向了导演的“自我”,因为方郁婷扮演的正是她本人,《美国女孩》便是一种主观记忆中的生活事件,缺乏客观视角,自然也缺乏背景。无论是因为源于记忆重现还是着力于忏悔,这部影片都成为一种封闭自我的产物,丧失了背景生产的力量。

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是过多的自我感觉——部分是自恋、部分是自怨自艾、部分是自我忏悔——的综合造物。除了阮凤仪之外,本片监制林书宇也有这个毛病,从《九降风》以来,他的影片陷入一种过度自我感的牢笼,以至于走不出图形游戏的世界,质量每况愈下,甚至连最初的真诚感都沦丧了。

我不希望阮凤仪成为第二个林书宇(当然《美国女孩》似乎也没有达到《九降风》的水准),唯一的忠告是,若不能理解从新现实主义到台湾新电影的“图形/背景”这一剧作整体原则,那么《美国女孩》之后的道路着实堪忧,因为自我的真诚感无法维系一切,更打不过时间。

【虹膜】

 3 ) 看完《美国女孩》自己写给自己的故事

很意外的一次观影,被拉进群里的B站直播间看的《美国女孩》,原本以为是一次惬意的休闲,但是剧情却让我陷入了我从高中开始的不堪的回忆...

那是高中前夕,我妈妈生病了,于是家庭所有的重担都转移到了爸爸头上,原来井然有序的家庭进入了梦魇;爸爸是个很自私的人,没有什么责任感,喜欢逃避,这也是妈妈过于操劳生病的原因;因为爸爸的压力突然增大,我变成了他的出气筒,没有缘由一批咒骂,没有因果一顿毒打;十几岁的我生活几乎没有尊严,那时叛逆成了我那个年纪全部的情绪,对的,我要复仇,我不会让你好过的!高一开旭一开始,我便进入了堕落,翻墙逃课,打架,网吧,足球,在外边漫无边际的晃荡,只要不回家,怎么都可以,我告诉我自己我不会好好学习的,三年后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高中那会有从初中和我一块升到高中班的同学,见过我都在说一句话“王X,你怎么会变成这样”。我看着他们满是失望的眼神,我对我自己满是迷茫和痛苦,那时,我心里难受极了;直到高三结束,一个要好的同学给了我一个留言“强者生存”,我那时知道他的好意,自己内心也满是无奈,我亲手毁了我得青春,仅仅为了愤怒;从按时起,我似乎习惯了别人的轻蔑,习惯了埋藏自己的存在;高考是理所当然的失败,但是好于预期,也能马马虎虎上个三本,我没有去;我记得那年暑假,妈妈带着我去找补习班,看着她的背影,我满是悔恨和麻木,你知道么,人最可怕的不是悔恨,是麻木,我恨我当时的自己,恨自己的无知;直到现在,我还在做一个无线循环的梦,我回到了高中,重新学习,重新高考,在梦里我似乎记得我高考了无数次,我也没办法名正言顺的再回到班里坐下,我傻傻的站在空旷校园,不知道该去到哪里。

补习的时候,我住校,远离了家庭,心情好多,成绩也在向上,然后一个人去考试,填写志愿,上学...

上了大学,大二的时候,刚考完四级,那年我记得有流星雨,我在宿舍的阳台上也看到了它,像一道道划过天空的飞剑,但是流星对于我并不是好兆头,爸爸脑溢血住院了,家里经济直接崩溃,那会又赶上家里拆迁,刚买了两套房子,我说卖一套吧,妈妈默不作声,其实她不同意;我知道爸爸得脑溢血之前和他们单位一个女的暧昧,傻子才看不出来,也知道爸爸当时打算要和妈妈离婚,有那么几年,我经常会从梦中惊醒,以为爸爸要杀死我,现在我知道了,那时候我对爸爸是极度的不信任,还有自己极度的不安全感;那会我还在想:现在好了,他得病了,遭到了报应,也没法离开妈妈了...直到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一切都如我所愿,但是代价太大了,可能要用我的一生去亡羊补牢;

大一在文艺部呆了一年,大二是学生会主席和之前的部长问我要不要竞选文艺部部长,我那时懒洋洋的对他们说“没兴趣,马马虎虎干个副部吧”,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没有钱,请不起底下的干事吃饭;后来有在大三开始当班里团支书,其实里面曲曲折折这里不说了,其实都是因为钱;

大四毕业前,家里要我考研,我其实没有心思去学习了,当时内心的消极能量太多,完全没有动力去学习,自然又是一败涂地,我已经习惯了失败了;大学四年,周围的朋友和同学总是问我:“你为什么不笑啊”,我对他们尴尬的一笑,算是一个回应,内心在对他们说“其实,我,已经笑不出来了”,是啊,我的人生多么可悲,居然已经笑不出来了,脸部的那块肌肉早已找不见当初的记忆,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伴随着莫文蔚“盛夏的果实”,我的人生早已发生了转变;姥姥那时候一直念叨,虎虎你长大了就赶快出去吧,不要在家里,出去了,你就好了...

毕业后第一个春天,自己去西安找工作,在那边的城中村的廉价出租房里,冻成了狗,家里一直有股臭味,我以为有死老鼠,直到有一天,在床底下发现了一脸盆的尿;我无奈的笑了笑,把脸盆扔了出去,又看到了在城中村飞檐走壁的小偷,那个地方,阴冷潮湿,龙蛇混杂,夸张招牌是大红大绿的霓虹灯,照着我半边的脸和半边伤透的心,那里是我心中的“九龙城寨”;

培训完成后,我就去了湖北,盛夏湖北,火炉的湖北,没有空调的湖北,那里有下不完的暴雨,还有睡不着的酷暑,还有工作的漫漫长夜,近乎半年的昼夜颠倒的生活后,得以让我逃离了那里,逃到了寒冷的东北,那里有松花江,那里有零下三十度的雾凇,那里有千里冰封和万里雪飘,那里还有我慢慢融化的伤疤;(那会的日子其实有有意思,深夜迷失在梁王墓的山里,汽车被拒马石挡住去路,我摸摸索索的用手机照着看上面的字,赫然写着“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当时还以为进了阴曹地府;在江陵的长江边睡了一夜,后来一艘江上游轮在这里遇到了大风沉没,淹死了好多旅游的老头老太太;在靠近湖南的边界的山里,看到动画一样的桥,下面是奔涌的河流;我们驾着车在东北的老林子里飞驰,我当还合计着这是大兴安岭还是小兴安岭,冬天里,我套着两件羽绒服,区分着那里是雾凇那里是雪花)

写到这里,电影忽然结束,看上去他们家庭忽然和谐了,我笑了笑,怎么会那么简单,我知道他们一家的生活还没有结束,女儿以后可能会高考失利,上了大学因为妈妈去世会自卑,进入社会会有各种问题,生活没有一步到位,问题还得慢慢解决,逃不掉也躲不开;

将近20年,我内心的恨在慢慢消融,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忍耐和宽恕是两个不同的境界,我以为忍耐就是谅解,但是我内心的恨并未消失,宽恕对我内心的广度挑战太大,我也只是初入门径,慢慢尝试,像煎鱼一样,反反复复,焦灼着我的人生;看着爸爸日渐萎缩的身体,他总是懒洋洋的躺在床上刷抖音,不在愿意出门遛弯,妈妈看着我总是一脸歉意,让我心中总是不好受,家里总是刻意去跳过那个历史,谁也不愿多说一句...

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人死的时候大脑会在几秒内快速回忆自己的一生,当时我忽然震撼,我对自己说,我要好好的生活,为了那最后精彩的几秒钟...

(五张面净纸,说了你们可能不信,一个大老爷们)

 4 ) 近期口碑第一华语片来了,哭着也要打五星

刚刚过去的冬奥会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一举斩获多枚奖牌,成为了本次冬奥会最耀眼新星。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她,即使是说惯了英语,在接受采访时,也非常努力的坚持着用着自己略带北京口音的中文回答。

即使身在异乡,仍不忘赤子之魂,令她吸粉无数。

今天要讲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也是这样一位从小跟随妈妈去到美国长大的——

此片提名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在本周口碑榜位列第一,讲述了一个动人细腻的家庭故事。

03年,莉莉罹患乳腺癌,已经在美国洛杉矶生活了五年的她,带着女儿芳仪与芳安回到台湾,接受治疗。

两姐妹刚下飞机,踏上祖国的土地,相互之间还用着流利的英语交流,

一旁的莉莉提醒她们一会儿见到爸爸记得说中文。

显然,芳仪、芳安对突如其来的返乡有些束手无措,

同样,面对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以及与丈夫宗辉多年的分离,回国的莉莉经受着生理心理的双重折磨,情绪极端消极

阴霾不止笼罩了莉莉一个人,这个墙上爬满了壁癌的小家一时间都变得风雨飘摇。

丈夫宗辉因工作原因不得不常常往返大陆与台湾之间,工作繁忙的他在上班间隙还在看抗癌的书。

心系生病妻子的他面对不断地出差也显得心烦意乱。

和许多粗神经线条但心系家人的丈夫形象一样,

与妻女分离多年的他早就已经忘记了女儿们已经过了喜欢去动物园的年纪,也不知道芳安最讨厌番茄酱

他会在面对女儿要东要西的时候勃然大怒,也会悄悄的把脚踏车买回来;

会抱怨妻子信仰基督无用,但在朋友送他观音时,他却会因为莉莉的信仰而拒绝。

面对成年人如山的压力与挑战,女儿们的烦恼显得稚嫩又无奈。

芳仪回到中国的第一场战役就是面对没有发达互联网的老式电脑

除了互联网,芳仪其实时时都记挂着美国,记挂着邻居家的朋友杰西和她的小马水花,时刻想要回去

因为在美国成绩优异才可以转学进当地中学的芳仪,还没入学就被来了一个下马威。

上学需要穿统一的制服,甚至是一样的发型,在自由成长的环境下长大的她,一时间难以接受。

同样面对身份认同困惑的还有更小就在美国长大的妹妹芳安,

被路边的小孩讥讽“英文好了不起啊,不还是要补习”。

妹妹更多的难题是源于家庭的分崩离析。

作为在家中话语权最小的“旁观者”,她试图揣测着这个家的一切风吹草动,

叛逆的姐姐试图激化父母的矛盾,使他们离婚后,自己得以回到美国。

对死亡的恐惧,对新生活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家中的各位无一不是精神敏感,在爱与恨之间游离徘徊。

爱与恨是矛盾,也是共生

莉莉会无端地向女儿抱怨,甚至将自己生病的原因都推卸到女儿身上;

但是面对家长会上,其他家长对芳仪的指责,莉莉也会跳出来当众据理力争

03年,一个与当今时代背景烙印相同的年代,SARS的蔓延也侵入了这个小家,但他却成为了这场家庭矛盾的粘合剂。

妹妹芳安因为一次发热,在医院里被要求集中隔离治疗。

宗辉取消了大陆的工作,芳仪也失去了自己努力了很久的演讲机会。

在脆弱到极点,只有爱才可以将家庭凝聚在一起。

面对在阳台束手无策的莉莉,躲在一旁的芳仪第一次直面妈妈的脆弱

她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对妈妈的担忧,自己的脆弱展露给妈妈。

从以《妈妈我恨你》为题,却不愿说与妈妈听的演讲稿,到主动让妈妈帮忙掏耳朵的促膝长谈,

家人永远是最特别的存在,血缘关系是彼此不可分割的纽带,而沟通才是加固这一纽带的唯一方式。

《饮食男女》中朱老曾说:“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美国女孩》选择了最能代表台湾电影的家庭片风格。

说到台式家庭片,我们最先回想到的应该就是80年代台湾电影新浪潮时期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

他们将镜头主要集中在家庭的年轻人身上,

尖锐地观察台湾青少年由现实所导致的心态上的变化。

在对于家庭的表达上,他们采用冷静沉闷的镜头书写家庭叙事主体的变化,

对于台湾“在地性”的表达也由政治、经济、社会转移过渡到文化领域。

《一一》杨德昌

侯孝贤《童年往事》等作品以两代人的视角探寻“大陆的意义”以及“根”究竟在何方

以“我”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对“大陆”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状态。

《风柜来的人》里青年一代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边缘人物的挣扎,

伴随着台湾子一代人精神与身体的尴尬处境

《风柜来的人》侯孝贤

时间来到90 年代,以蔡明亮、李安为首的“新生代导演”延续对台湾家庭中青年一代的“注视”

并加入了一种“跨文化”与“跨地域”的冲突描写,对传统社会与中国父权文化的思考和探寻。

对于“在地性”的情感表达也趋于平静、温和。

《喜宴》李安

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所塑造的三个“父亲”都由郎雄饰演,实则为同一形象,

从《推手》中父亲老朱对传统伦理的坚持,

到“跨地域”《喜宴》中的高父内敛沉默、妥协退让,

再到最后回归台湾的《饮食男女》中朱老爸彻底无力放弃父权。

原先电影中展示的绝对性的“父权社会”的形式被打破了

《推手》李安

侯孝贤、杨德昌、李安到近几年新生代导演张艾嘉、钟孟宏、林雅喆等台湾影人,

均以不同的身份体和个人情感倾向,直击东亚社会的内核。

从宏观角度看,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单位,是人类生命进程的起点,情感建构的基础。

“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家庭片的“复兴”好像悄然来临,

《孤味》横空出世,一举冲上了豆瓣21年评分最高华语电影的榜单;

由钟孟宏执导的《瀑布》(之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的)也长居口碑榜;

更不必提,《你好,李焕英》以54亿人民币春节票房,跻身中国影史前三。

《瀑布》 钟孟宏

后疫情时代带给大家的生命的感悟,成为了家庭片复兴的助燃剂。

与此同时,令我们如此近距离接触到生命,更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才是我们最在乎的事

*本文作者:浅浅

 5 ) 难得来人世间一趟,理解万岁~

电影讲述妈妈5年前带俩姐妹离开台湾去美国,后来因为生病,美国看病太贵了,就带着她们回新店。片子拍的很好,没有说教,从细节出发:要剪头发才能去上学的校规,需要拨号才能的网,唱片店里播着jolin的歌,香烟弥漫的网吧,非典的新闻,把你拉回2003年。

记录几个感想比较多的场景。

1 当她们从美国回来的第一晚,妈妈洗完澡,问爸爸:

“你还好吗?”

“不好又怎样?”

“你这几年到底是怎么住的?”

“就这样住啊,怎么住”

异地分居是感情杀手🥷,但很多时候家庭为了赚钱,为了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异地。上一辈很多都是这种选择。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想,要不要带小朋友出国。但是这意味着我和老公会分开,我可能会受不了孤独。即使我受得了,对方呢?

距离产生生疏

2 爸爸带着姐姐买书桌,结果买了个化妆台,当化妆台运回来的那一刻,妈妈甩脸,叉手表示不爽,跟姐姐吵完后,对着爸爸说:“你们以为我的梦想就是整天伺候你们啊,没有你们的话,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你在讲什么嘛”

“你想去大陆你就去啊”

“这跟这有什么关系”

“我去哪你们都不用管”摔门进房间,跟她刚刚女儿摔门进房间如出一辙。

接着下一幕爸爸出差,妈妈和姐姐在阳台不舍。回到屋内,妹妹对姐姐说:“你就是希望他们离婚,然后你就可以回美国了。”

电影好玩的地方是姐妹两年龄差距有点大,妹妹似乎更懂事,也可能是因为姐姐正好在青春期,两人对家里的变故反应不一样。

人间清醒妹妹

3 芳仪和思婷在唱片店里

思婷说生病也是芳仪的妈妈能控制的,芳仪说,是不能,但她能控制要不要随便乱生气。

当妈的才知道,控制生气真的好难,但是我已经努力在学冥想🧘‍♀️深呼吸了,貌似有一点点用。

这真的挺难的

4 家长会上,当思婷妈妈表示不想芳仪和自己女儿玩,芳妈妈霸气发言:“有谁乐意考最后一名?成绩不好就是坏小孩吗?如果我的女儿因为成绩好,才配拥有朋友的话,我宁愿她没有这种朋友。”

妈妈在外还是很维护自己女儿的,但是这种时候小朋友一般都不会知道。其实我们应该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多夸夸他们。当他们主动在说学校取得什么成就时,无论多小,也好好夸夸。让爱被看到。

霸气妈妈

5 老师让姐姐参加演讲比赛:“有时候恨和爱是一体两面”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是不是多爱自己比较好?想想又不对,其实当我们爱时,人会产生一种幸福感,那种感觉会使自己快乐,那就够了,少去期待什么回报,那个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了。想起之前看的一本书《一念之转》,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天的事。我能控制的只有我的事。

6 妈妈和妹妹一起烧纸:

“你要像这样对折哦,这样外公外婆才能拿到钱”

“这些够买新房子吗?”

“应该够吧”

“妈妈受洗后,就不能给外公外婆烧纸钱了”

“那这样他们不是会很穷吗?”

妈妈看了看妹妹说:“妹妹,过来,妈妈想要抱你一下”

7 妈妈看到姐姐的书的每一页的页脚都画了马,明白姐姐想念美国,就带姐妹俩去西餐厅吃冰淇淋,跟她们说想吃什么就吃吧。

这一餐她们真的只吃冰淇淋。当妈妈想拍下这个幸福的瞬间时,姐姐说我现在很丑,不要拍。妹妹说,拍我拍我。

甜甜的幸福

8 爸爸无意中翻到妈妈的临终关怀手册,妈妈又和爸爸提起如果她死了,要让姐姐回美国,爸爸选择了逃避,说,可不可以不要讨论这件事情。妈妈说你以为我不害怕吗?爸爸就想出去抽烟,说今天不是好好的,你硬要讲这件事情,就不能开开心心地过一天吗?

还没睡的姐姐站在他们的房门口听到了谴责妈妈:你一天到晚只说你要死。爸爸摔门,留下妈妈一个人在房内。

妈妈害怕,她放不下,想把死后的一切能处理好,而爸爸不想面对,可能爸爸也怕吧。

这一段让我想起前两天听的樊登读书介绍的《善终守护师》,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有三样幸福,这三样幸福是活着的时候体会不到的,只有在临终的时候才会兑现。第一个幸福是,当你能够接受死的时候,会有一股幸福涌出来。当一个人放下了对生的执着,接受了事实之后,才能坦然地与家人告别,卸下肉体安然离去。第二件事叫做“迎接使者一定会到来”,可能也是说做好了某种准备。第三件事是自己计划临终。

片中妈妈的手术很成功,但是她心理上还是很害怕,一直做着死的准备,但是家里人并没有准备好她的离开,希望她能更乐观点。

死亡这个话题太沉重,没有人愿意开启,讨论。逃避也是一种选择。

9 姐姐参加的演讲主题是《影响我最深的人》,她写的是妈妈:“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想成为的是我的母亲,因为她的恐惧,会成为我的恐惧,而她的软弱会使我软弱。”

她的朋友说:“你这样写,真的好吗?你到底在气你妈什么?”

“我只是觉得她可以做的更好。”

“但,这如果已经是她的最好了呢?”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求别人,我们拒绝接受,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孩子永远没有心目中的或别人家的那么美好,老公永远没有心目中的或者别人家的那么优秀,老婆永远没有别人家的那么漂亮那么厉害。我们忘记了每个人都在努力,努力比昨天更好点。

10 妹妹住院后,妈妈和姐姐说不能去上学,要跟老师请假,姐姐不爽,因为第二天有演讲比赛,她们的吵架把影片拉到高潮,姐姐责备妈妈说因为她而得癌症,把问题推给别人。妈妈说“你觉得我有选择吗?”姐姐说:“你总是能选择的”妈妈气的去她房间把马的照片扔了,姐姐怒了,两个人打起来。爸爸回来看到指责妈妈,为什么不能和小孩子好好讲话,当姐姐说“你想死就去啊,反正你也没有好好活着,”,爸爸气得开始打姐姐。当妈妈看到爸爸打姐姐,妈妈慌了,抱住了爸爸,打完爸爸走了,妈妈对姐姐说:“妈妈看一下,妈妈对不起”。姐姐摔门出走。

在我自己小时候,妈妈会把选择权交给我,然后说,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开始,我害怕做出选择,因为我害怕我负责不了。每一次选择都要在心中思索很久,或许如果妈妈再说一句,如果你负责不了,还有妈妈,我会更勇敢一点。现在我每次做选择前,会用LG的方法,最差的结果你能接受的了吗?

片中姐姐有一点是对的,她对妈妈说“你总是能选择的。”妈妈为了孩子选择了夫妻分离去美国,为了自己的病,选择了回国。而生病只是意外,但是也让他们一家团聚了,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马的眼睛能读懂人的心

11 姐姐的演讲稿最后被爸爸发现 了,爸爸说“如果你还是觉得美国比较好的话,就算穷到脱裤子我还是会想办法把你送回去,但是如果你是逃避的话,到哪里都一样”

姐姐回到房间,用手按住了墙上的手印,这一次,她真的回家了。

有一说一,这个爸爸很不错了

12 电话通知妹妹只是感冒的肺炎,可以接回去了,妈妈喜极而泣,慌乱的想应该煮什么,爸爸镇定的说去接她,走在楼梯上突然停下来,卸下了所有的压力,坐下抽泣着。

男人压力也大啊

13 妈妈帮姐姐挖耳朵,姐姐问

“妈妈,你还记得你下辈子想当什么吗?”

“不记得了”

“你说你想当男生”

“妈妈,你不要死好不好”

“妈妈很爱你,你知道吗?好爱好爱”

妹妹回来,姐姐下楼接妹妹,The end!

 6 ) 又一场自我感动的东亚式伪和解啊

短评不小心写长了……

有宝岛特色,有一些很真诚的呈现与表达,但总体上我不喜欢,没有被打动。

我觉得是剧本的锅。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失败的,最大的失败在于方向错、重点错。小阮导演把自己这段由美返台的亲身经历的冲突核心指向“母女关系”,这个认识肤浅了、狭隘了……我不禁大摇其头。

事实上,这里根本是整个华人/东亚家庭观的问题。

首先,只有华人/东亚人能把夫妻长期分居视作家庭常态、甚至甘之如饴。为了什么?——“为了孩子!”准确地说,为了孩子能在美国更便利地当资优生、更容易地上好大学。

那么夫妻关系怎么办呢?从家庭事务到思想交流、到情感沟通、到生理需求,统统不值一提,统统忽略为零。

那么另一半的亲子关系怎么办呢?也不重要,上大学比较重要。

这种以生存繁衍为唯一目标的前现代家庭观堪称可悲,这种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石上的跨洋分工合作的家庭模式可谓病态,但小阮导演对此毫无反思、毫无批评。

由此延伸到第二点,健康的夫妻关系是健康的母女(亲子)关系的重要前提。一对不安心不快乐的父母很难养育出安心快乐的子女。伪单亲家庭比单亲家庭恐怕是更容易滋生情绪障碍、更容易激发心理问题的。

小阮导演对此仍然毫无反思、毫无批评。

第三,片中父亲这个角色温暖得可疑。女儿的愤怒尽数指向母亲,而对她的理解与宽慰又全部来自父亲。这好像确是事实,不可否认,但同时让人感到很不公平,很困惑。

小阮导演有在文章中坦言她比较“偏心”爸爸:

但這個偏心來自於,爸爸跟我有距離,所以有審美空間。媽媽太貼近了,沒有審美空間。當彼此太靠近了,愛恨糾葛就會變得很混濁。

而我认为,上述理由只是部分真相,小阮根本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更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这并不是单纯只是“审美空间”的问题!

——父亲因为缺席、因为不需要承担更多具体育儿事务,所以避开了无数琐碎冲突,少做少错。

——因为人性慕强,孩子对“一家之主”bread earner更容易产生敬畏与赞美。

——父亲因为男性享有更宽广的生存和活动空间,也更容易在亲子关系上表现出豁达和理性。

——父亲因为疏离造成一定程度的歉疚感,更容易对子女付出柔软时刻(其实机会很少,但子女偏就总会铭记于心)。

所以你看,小阮导演对父亲的“传统性”的缺席不但没有批评,还多加美化和宽容,她说:

爸爸在我們的文化裡,總是做得很多、但說得太少。

我想说,其实小阮导演在美国不过生长了短短5年(从7岁到12岁,她大学毕业后赴美读电影学院就不算了),实在也称不上什么“美国女孩”——她并没有真正受到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洗礼。

相反,她自己根本是被华人/东亚家庭观的精髓“你永远不够好”洗脑洗到骨子了。片中这段台词无疑是对《伯德小姐》(Lady Bird)的映射。但她对母亲的责难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领悟后的释怀与和解呢?

我看只不过是一场自我感动罢了。片中母女温情和解,但有篇报道里提到,现实中小阮导演与母亲这么多年来仍然“纠葛如昔”。

其实,更现代的思考难道不该是——为什么要执着于那种亲密无间的大团圆/大联欢式和解呢?母女(亲子)之间,由于天性差异、由于个体差异、由于历史伤痕,也许就是没有必要强行粘合在一起,也没有必要强行“成为朋友”。为什么不彼此退后一步,承认差异,拉远距离,保持边界,更从容、更舒适地相处呢?

最后一点延伸思考可能有点跑远了,但我还想指出,台大毕业的小阮导演及其她台大毕业的父母(从片中父亲的台词“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推测)始终散发出我们这岸同样熟悉的功利主义“精致”气息。在抒发个体的层面上,不乏真诚,不乏动人,但这种表达很难向外辐射深远,我感受不到太多的更普世的“关怀”。

基本上,我不看好小阮导演这样的创作者,他们过于依赖自身个体经验,过于局限于自我表达,又缺乏坚实的现代价值观基础,缺乏深度思考,缺乏宽广视野,因而注定缺乏超越个体的普遍意义。

 短评

我们总是生气自己的母亲做得不够好,但或许她们已经尽力做到她们的最好了。

9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2.5 始终停留在吵架-和好的循环结构剧作模式很难触碰到真正的人性痛点,甚至有肥皂剧的嫌疑,文化冲突之类的议题也没有真正展开。以这部电影架设的母题与叙事结构来说,整体的毛病是缺乏一个类似杨德昌式的对台湾社会犀利透彻的剖析视角。

12分钟前
  • LOOK
  • 还行

掏耳朵的时候,你问我还觉得这里不是家吗,我说你不要死,你说你很爱我。你看,我们没有一句话是在回应对方,就像父亲用错误的马鞭抽打我,我用错误的理由责怪你。在炒饭上浇了错误的番茄酱,往桌上端来错误的果汁。像医院不愿被隔离的病患,马厩不愿被牵走的白马,却明白恨不是爱的反面,恨是爱本身。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初回家夜晚被墊高的兩個枕頭,醫院看病放在他手被推開,手術後喂水不注意灑在她身上,開場三場簡單又高效的戲馬上塑造出一個「不貼心事事都幹不好」的丈夫形象。結尾處他瞬間發飆拿起衣架打女兒,對應回上課老師的體罰,再次構建出一個典型的東方式觀念的父親。以賺錢為藉口,自私,突如其來的暴力,卻又在一些微小的時刻,會寵溺女兒的父親,比如給女兒買的腳踏車,以及放棄買書桌買梳妝臺給她。這個長期「缺席」的父親,只能用單向的方式和自己的女兒交流,從未真正理解她。結尾弄耳朵那場戲很厲害,因為前面鋪墊媽媽有幫爸爸弄,同時又是極日常行為。『耳朵』意味著母親與女兒開始真正互相「傾聽」,同時用一種自然的方式拉近身體上的接觸與距離,怪不得海報以此作為視覺,是全片最重要也最核心的一場,靈感〈一一〉?即使這個轉折來得有點不夠自然。

20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大概華人看了都會有點頭和感同身受的時刻吧,不管是在校園還是家庭,甚至是千禧年周杰倫金曲,以及與華人甚至亞洲環境始終無法斬斷的連結。在Covid19下看SARS背景有些奇異的重合感。

22分钟前
  • 塔图因种树露西
  • 推荐

挺同意波米那句话:当电影的剧情远远落后于现实世界且没有更深层次的表达时,那它就不是合格的。导演消费了太多现实基础,诚然细节设计和表演高于其他同题材作品,但也仅此而已

23分钟前
  • 陈以泉
  • 还行

无法言说的愤怒背后是一汪汪泪水。很多年里,我和妈妈也不能好好说话,甚至到现在,我想我也没有给她对陌生人般的宽容和耐心。评论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种不能好好说话的状态,可有的家庭真的就是这样相处,因为种种原因每个人似乎时刻都是紧张和应激的,母女的愤怒是对命运的愤怒,而不是对彼此,可是我们的情绪总要有个出口,往往最后都是出在了最亲近的人身上。和影片里一样,我们的和解也是从妈妈的屈服开始的。电影里嘉欣最后看着女儿却只有沉默,在被呼唤的时候才回应,让我想起曾经我也是多么混蛋,让妈妈做到这样。孩子的委屈比天大,那妈妈的委屈呢。想到妈妈总有一天也是要离开我的,忍不住哭了很久。过年的时候一个人生病发烧,每天担心得寝食难安的也只有妈妈。即使我们没能从一开始就用最好的方式爱彼此,这种爱也已经是终生都无可取代。

24分钟前
  • 暴风雨使我安睡
  • 推荐

很有意思的,最好的幾個地方,都跟「身體」有關。被打那裡,那位一直格格不入的爸爸才真正像一個爸爸,那也是力度最強的一場。然後她跑去看馬,也是先摸它,要套上籠頭,馬不要,才有了那個對視。她很敏感地,用「身體」感受這個世界,然後在創作裡復刻這些感受,所以不管其他問題,總歸是真誠的。

26分钟前
  • 林西拿
  • 推荐

我十分想念杨德昌。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女儿想去美国快乐,老公想去大陆挣钱,我身体残破,精神压抑,我怎么办,我保留着家的温存和理想,有人要,我就给他。

3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虽然电影院里不时传出窸窸窣窣的哭泣声,但感觉也就仅限于好哭…感觉很多没有深入聊,只是一笔带过。

40分钟前
  • 承平
  • 还行

吵架吵的很真实,每位角色的困境也很真实。但从头吵到尾,剧情白开水,全靠演员的演技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的。林嘉欣演出了妈妈的脆弱,方郁婷演出了“美国女孩”的“不同”。另外,周杰伦的歌放在网吧当BGM太合适了。

41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比預期好看很多,同樣是家庭衝突,處理的比某兩字片簡單有力/劇情鏡頭台詞都很舒服自然,兩位女主角不慍不火的表演我很喜歡/另外也很喜歡年代感的呈現,MSN、部落格、5566護貝卡,蔡依林周杰倫的歌、體罰、排擠、保守的校園風氣,生活在那個年代尾巴的我也有些許共鳴

42分钟前
  • 渲染離別
  • 推荐

也是奇怪了,甚至很难描述这部电影好在哪,并觉得遗憾还挺多的。但是,在看的时候,却又数度落泪。或者,只能说,电影太细腻了,会让人想起很多,她描绘出了很多生活中很常见的真实以及困扰。移民所带来的文化背景问题,其实只是一个设定,但成长的困扰与亲情关系,却是想通的。小女孩确实演得非常好,她让你完全进入了这个故事。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文化冲突与代际冲突的深处,其实还是控制与逃避,就像剪不断理还乱的结,牢牢地捆着亲子关系,《美国女孩》细腻之处在于,将家庭里的那些没来由的拧巴悄然地传递给了观众,大多数华人家庭里的人,谁没体验过那种无名的怨气呢!

4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台湾女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内容展现很有生活质感,可惜只开了个好头,家庭人物之间的情境刚描绘完,还没有发展和深入,就简单地结束了。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動之以情,家庭每個成員也沒有錯對之分,不煽情寫這個家庭故事,留白處有很多、同一時間有很多伏線,每個人都為家庭付出,只是人有盲點管不了誰高興誰不高興。家庭無論怎樣也要運作,dysfunctional也要運作都要生活,生活很苦但轉化成光,愛大於一切。家人的確是很麻煩的東西,電影觸及到個人的成長、年代,對制度的不滿。阮導的長鏡頭與攝影師拍出一部好作品,遠遠觀察不打擾,喜歡。片尾用到陳綺貞的歌更愛,林嘉欣大愛,林書宇的《百日告別》本身大愛,再監督這部戲要有多細膩敏感才會有這部電影。阮導未來可期,方郁婷有機會成為日後的桂綸鎂,媽啊,成長年代全都是周杰倫。回憶殺

51分钟前
  • Dorothy
  • 力荐

妈妈我恨你 恨得写了一篇演讲稿想告诉全世界你有多可恶。妹妹说了“你知道妈妈爱你” 在网络不通 成就不好 被体罚很痛 马儿不肯走很郁闷的背后 这份所谓的爱 我全看不见。最后你又说了一次你很爱很爱我,我才了解 我应该是恨你的 恨的不是你带我去美国又回来毁了我的生活,恨的是你总把自己会死挂在嘴边——大概躺在你大腿彼此第一次身贴身了我才知道 我比谁都更不舍得你死。

55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03年的《爷爷泡的茶》在网吧里作为若有若无的BGM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模糊的非典状态~可能是那时候和妹妹一般大的懵懂无知,也可能是当下这个状况的反复无常,一时恍惚。什么中国美国,什么大陆台湾,什么俄罗斯乌克兰,我只记得,那时候,我去网吧,能不搬梯子看到整个世界,那个时候在QQ上随意加个网友都很友善,那个时候能过一个鞭炮此起彼伏,烟花绚烂的年,那个时候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电影电视剧没有删减。可能那时候真的没什么钱,但吃一包夹着辣条的干脆面就能开心一整天,爸妈也没有为了房子哀怨连连。我就看着院子里的那个槐树,想像自己能变成奥特曼~

5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什么是家?上宀下豕,同一屋檐下吃喝拉撒嬉笑怒骂都在一起的一群猪。事件来了又走,而在经历各种事件后屋檐和猪都还在,这便是家。从这个意义来看,移民、疫情、癌症和日常睚眦都只是黏合剂——正所谓无仇不成家人啊...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