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 “够了,你不是在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 昨天整理硬盘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吴奇隆版的《梁祝》,想起小时候看它,晚上睡觉在黑暗中掉眼泪,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种感觉,于是打开来拖了一下,正是楼台相会的那一段,杨采尼演的祝英台穿着宽大的衣袍,长长的头发垂下,在梁山伯面前微微笑着低下头。我马上冲动地决定重温这一部电影,结果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泪如泉涌,直至结尾了还不能停止。 其实我这个人,本来对于言情类的东西有超强免疫。我会觉得琼瑶很搞笑,韩剧很罗嗦,哥哥爱妹妹很无聊,富家公子爱灰姑娘很假。连看传世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也找不到感觉。 能够毒害我的言情剧大概就只有两部,一个是泰坦尼克,之前说了很多次,另一部就是《梁祝》。小时候看完这两部的片子的反应,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听课非常恍惚,脑海里时刻萦绕着里面的调子,对白和表情一次次回放,会忽然对着老师泪眼朦胧。 觉得这样一部怀旧的古装片,谈不上深刻,也没得过什么国际大奖,连演员都是青春偶像派的,可是比起最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大片,显得是那么简单而真诚。喜欢吴奇隆憨厚的样子,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的美好,也喜欢杨采尼一点也不性感的,有点像清秀男孩子的少女的美。 我对于古典中国有一些理想化的想象,在没有工业污染和人口压力时代,山水更灵秀,充满了东方大地天人合一的神韵,青山绿水间有先哲的痕迹,有诗词和古画的意境,有乌发披肩轻吟浅笑的女子和白马轻裘的少年。 这种想象是如此亲切,胜过所有西方的美景。 《梁祝》里的场景更加刺激了我的想象:幽静的书院,苍翠的竹林,白衣的少年书生,溪水边的僧人,古琴的回响,他们秉烛夜读的古籍。 其实哭泣,并不是因为伤心,而是羡慕。关于儿女痴情,男女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讨论,但是梁祝的故事不需要这种讨论。我一直认为,有默契的关系,命中注定的知己,是根本不需要追求,表白,权衡这样的过程的,完美的感情就是两情相悦,一拍即合,所有的情话都是废话。 半载同窗,形影相随,心心相印。片子里梁山伯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其实他早已喜欢了祝英台,她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表白和仪式泛滥的年代,他们之间那种脉脉不得语的眼神纠缠,欲说还休之间的心神荡漾,比什么都深邃诱人,绝对年轻而绝对清澈的眸子,流转着悠悠千年来最美的情欲。 其实心有灵犀的两个人之间,所有的感情不仅仅是爱情了,还有友情,亲情,同道之谊,惺惺相惜之情。天造地设的一对,不可能有落单的。我羡慕这种极端的感情,如此坚定,如此确信的生死相随。 人不轻狂枉少年,也有诗言:此花堪折均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一点也不觉得发生在梁祝身上的是悲剧,他们在势力黑暗的年代里,得到了人生最好的东西,在最好的年纪,化蝶绝尘而去。追求中庸柔和的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崇拜自杀,所以传说不会让渴望生活朝气蓬勃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自杀,只会让善良地让他们化作自由的生灵。 这些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会知音,尽管形式各异,但本质上一脉相承,都是关于精神上的合二为一,共生共灭。 完美的情人都在故事传说里去了彼岸,剩下我们这些充满瑕疵的平庸男女,在凡尘中争争吵吵,哭哭笑笑。 最打动我的几个片段: 桃花灿烂的院子里,年少不识愁滋味的英台探出天窗趴在屋顶上吹着风,想着快乐的心事,不知道命运的转折和判决就在不远处;上学去的马车离开深宅大院驶向郊外,英台探出头来看,好像一个无限清新广阔的世界在向她敞开。 英台替山伯罚站,山伯在一边弹琴给她听,懵懂少年忽然开窍,琴音变得格外不同,声声入扣,英台听得发痴,又悲又喜,忘记了身体的劳苦。 山伯赶考离开书院的时候,从竹林上的小道经过,英台急切地要把那首心曲弹给他听,他一次次驻足,她弹得结结巴巴,有心无力,然后失态地大哭。周围的同学都笑起来。 十八相送,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要缠绵的诱惑,于是很紧张,很焦虑,动作很神经质。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这样亲密的距离,跑到大雨中淋着,试图恢复理智,她跑出来,一言不发地望着他,他紧张地大吼:你跑出来干什么! 楼台相会,她的笑容明媚,安详,坚定,好像即将来到的大婚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像什么也伤害不了他们的感情。 之后的我就不用强调了…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礼拜五的时候不知怎的搜到了豆瓣的一篇《梁祝》的影评——让我泪如泉涌的梁祝,写得非常动人,让人忍不住搜来电影看,一看就爱极,这几天把这个94年的老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辗转反侧,忍不住自己也要写一点东西。
关于爱情的电影,在这个年代可谓泛滥成灾,但是能真正把情欲表现出来的电影却很少,大都是三言两语间男男女女莫名其妙就爱上了,然后没几步就滚起了床单,这样粗制滥造的快餐爱情,只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感情廉价。真正懂得情欲的导演不用靠任何裸露的镜头,就能让人看过之后永志不忘、一想起来就耳根发烫。
像《洛丽塔》中躺在草地上的少女,纤薄的湿衣紧贴着她的身子:
像《情人》中女孩在中国男人车窗上留下的那一吻:
然而这些西方式的爱情固然热烈动人,却多少不太符合我这种东方文艺青年对完美爱情的期待,它们总是显得粗鲁聒噪了。而徐克导演的《梁祝》,在泼墨山水画中,演绎出了真正的东方式的爱情,含蓄、细腻,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百转千回、隽永绵长,这就是我梦中所能见到的爱情。
故事发生在东晋,关于时代背景,电影中梁山伯在书院的僧人好友有一段简洁描述:
汉人枉称有几千年文化,总是希望感化蛮夷外族。结果现在北方被胡人霸占了,汉人被迫南渡过江。先过江的就霸着大官来做,排挤迟来的人。仕族要互相拉拢,所以婚嫁讲究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有躲起来,我是站在门外观看他们而已。
那是华夏文明偏安江左、第一次衰微到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年代,社会风气黑暗,世家大族靠着婚姻互相拉拢,排挤寒门庶族,把持统治地位,凭借长江天险醉生梦死。男人们服食着五石散,跟女人一样化着精致妆容,空谈玄理,对于实际的军国大事却不屑一顾。电影开场时,祝英台的父亲便只算计着把英台嫁到太守马家攀亲来巩固家族地位,只是因为小英台活脱脱一个女汉子,生怕她嫁不出去的父母才想把她丢到书院去学习几年。其实今时今日很多的父母对女孩的期盼又何尝不是如此,《泰坦尼克号》里Rose的母亲把她送去读大学就是指望她在大学里钓个金龟婿挽救没落的家族。不论古今中外,对于从未品尝过爱情的人来说,爱情并不是他们的必需品,钱和权势才是。
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有些地方是人间的肮脏还没沾惹到的,总有些人还有着纯洁的赤子之心。
特别喜欢杨采妮演的祝英台,并不是通常演绎的祝英台那样娇柔,反而浓眉大眼得像个男孩子,走路生风、英姿飒爽,对于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这样有个性的女孩,才会是那个为了爱情对抗全世界、决然牺牲一切的祝英台,而吴奇隆演的梁山伯,憨厚可爱,外柔内刚,温和得像个女生,内底里却是和英台一样的刚直。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个唯物主义者,从来不相信什么宿命,唯独在情之一字上,我相信缘分天定。梁祝骨子里是一样的人,所以爱情的产生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天性、一种本能。正在梁山伯因为弹琴没有神韵而被老师讥笑不知情为何物时,祝英台从高高的山道上走过,他们遥遥对视,微微一笑,所谓目成心许,所谓一见钟情,这便是宿命。
而徐克也为这一对璧人大方地铺设了一个天堂,在我想象桃花源该长成什么样的时候,小英台就已经离开家步入了真正的世外桃源,山林掩映的书院,落英缤纷的琴台,羽扇纶巾、仙风道骨的长须老师一会儿讲解着诗经,一会儿又嗔怒于不解风情的学生,白衣飘飘、青春帅气的少年书生们则读着古籍、弹着瑶琴,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初恋呢?
看电影的时候除了眼帘中的苍松翠柏、清泉流水,耳朵里环绕的悠扬琴声,最令人念念不忘的便是徐克对东方式爱情那种欲迎还拒、心照不宣的小儿女态的精致呈现:
英台睡觉的时候悄悄回头看山伯读书,眼里带着光,含笑入睡。
两个人夜晚一起在文库读书时,背对而坐,却忍不住互相回眸看对方,烛光映照下,看到对方也在看自己时,甜甜地笑。
英台为山伯罚站时,委屈地忍不住哭泣,山伯在一旁给她弹琴,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老师口中的“情”为何物,琴音饱含深情,英台听得发痴,又悲又喜,忘记了身体的劳苦。
山伯生病时英台给他熬药,捧着药罐时两个人都怕对方烫着,于是你接我、我接你,都烫得捂耳朵。
中秋佳节时,山伯给英台化妆,从恨屋及乌的厌恶(英台痛恨她爹化妆)到柔情万种的心动(心上人给自己小心翼翼地拍腮红、画眉、涂口红,任哪一个女生都要沦陷),这一场妆,让英台彻底表露了对山伯的心意:“你一定要回来找我。”
还有谈过恋爱的人都懂的情侣间可爱的小吵小闹:
英台和山伯约定谁碰翻他们之间的水杯就要被打一拳,然后英台和山伯比较了一下拳头大小,强词夺理说山伯一拳等于她三拳,所以山伯不打都欠英台两拳……
英台听到山伯参加科举就要离开书院,以后再见面就难了时,突然发脾气,忍不住拿树枝打山伯:“科举!科举!就知道科举……”
终于到了十八相送,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要缠绵的诱惑,于是很紧张,很焦虑,动作很神经质。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这样亲密的距离,跑到大雨中淋着,试图恢复理智,她跑出来,一言不发地望着他,他紧张地大吼:“你跟来干什么?快进去啊!”终于拉着她跑回山洞,于是无可奈何地理性崩溃:“乱就乱吧。”早就深种的感情终于爆发,让人脸红心跳。特别可爱的是他们亲热时忽然回头瞧见山洞外一尊洁白的观世音菩萨雕塑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们,于是害羞地找来树枝堵在洞口遮挡菩萨的视线,可是不久树枝又倒下了……其实佛渡有缘人,这样纯洁干净、至死不渝的爱情无愧于天地,观世音菩萨也只会微笑着祝福吧~最后离别时,浓绿的树林背景下,已经折腾得把白色衣衫染上满身污泥的他们深情对视:
烂漫的少年时代在这一刻结束了。
后面的事情让人不敢看第二遍,有情人被硬生生拆开,山伯被祝家打得重伤,被祝母逼迫写离别信,写着写着一口血吐在纸上,终于暴病而亡,而英台瞬间憔悴、眼泪流光了接着流出血来,让最铁石心肠的人也瞬间泪崩……
祝母在去劝梁山伯的时候说:“你和英台相处不过半载,感情不会太深,很容易放下的。”
其实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多少,和认识多久根本没关系,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祝母又说:“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你跟英台的命运?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是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祝母当年就曾和英台一样女扮男装去读书,山伯的僧人朋友彼时是书院的一个学生,和祝母也曾有过一段缘,甚至可以说祝母和僧人就是上一世的山伯和英台,可他们一个最终选择嫁入豪门,一个逃避现实出家为僧。祝母这段话说得这么凶狠,与其是在说山伯和英台,不如是在说给她自己听,为自己当年放弃爱情、投降于世俗寻找借口。
徐克对这场爱情悲剧的认识显然要深刻得多,通常被视为直接凶手的马文才在这部《梁祝》里根本连个脸都没有露,相反他花了很大的篇幅阐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以及英台父母的所作所为。两汉之际,中原王朝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威震四夷带来的自信和朝气,于是彼时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隋唐之后科举发达,文化繁盛,书中自有颜如玉,山伯这样的人才豪门反而要抢着巴结,元稹便轻易娶了宰相的女儿。可是梁祝所身处的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却容不得这样跨越门第的爱情。越是脓包的朝代和国家,狗屁规矩就越多。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同样是东晋时期的另一场毁于门阀政治的爱情: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子敬,就是王献之,字子敬,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和郗昙的女儿郗道茂青梅竹马,很早与她结了婚,但是因为王献之本人才华横溢、英俊潇洒,于是惹来了新安公主的觊觎,一定要嫁给有妇之夫的王献之,哪怕王献之狠心烧烂了自己的腿也不肯罢休,皇帝只好下令让王献之休了郗道茂改娶新安公主。离开了郗道茂之后,王献之一直郁郁寡欢,四十多岁就死了,弥留之际,道士来他家作法事,问他:“生平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事么?”他回答道:“想不起来别的什么,只记得和郗家离婚。”
分别之后他曾写信到郗家,这封信无头无尾无落款,被人称作《奉对贴》: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即使和你面对面这么多年,在一起的时候却还是整天都那么高兴。和你额头碰着额头,什么话也不说的日子永远也不嫌长。正想和你像当年一样白头到老,没想到我们居然就这样生生分开了!我真的好难过,什么时候才可以再见你一面啊?我连抬头低头这么一会儿都难受,都想哭,都想见到你,也许只有我死的时候才能停止对你的思念吧!(感谢知乎 @鸿澈 让我对这段故事印象深刻)
与王献之相比,梁祝反而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仅是现实,更化成了传说,可以在传说里摆脱一切束缚、超脱死亡,化作自由的蝴蝶双宿双飞,这是中国的文化和最广大的善良人民对他们的怜悯、同情,不忍心让他们就此灰飞烟灭,于是给他们这对苦命地年轻人一个自由的解脱。片子里祝母一直对英台念叨着“没有选择”,可是只要我们肯,永远都有选择,嘴上说没有选择,只是因为软弱到不能付出做选择的代价。英台对山伯最初产生爱意,便是山伯那一句:“有时候,应该做、不应该做两者,总得有个选择嘛!”
我爱中国的地方也就在于此,它永远都给人选择。只有在这里,一个普通的民妇孟姜女能把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哭倒;只有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农夫牛郎能对抗神祇的旨意,和心爱的人鹊桥相会;只有在这里,一对苦命的情侣能跨越千年,在人民的记忆中化蝶永生。
其实英台在没有遇到山伯之前也一样快乐,假如她从未遇见过山伯,按部就班嫁入马家,也不见得就会过得多么不好,顶多就是日子无聊点,因为一场意外爱上山伯之后却酿成了悲剧,从祝母的角度,又或者从知道结局的我们的角度来说,可能梁祝相忘于江湖反而是对两个人都好的事。然而他们毕竟相爱了,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如果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情,我们也能活着,可是得到了再失去,我们就也活不了了。
又哪怕以今时今日的社会风气看,英台和山伯也是典型的白富美和凤凰男的结合,放在哪个网络论坛上都是要被劝分的,就算他们真如愿结婚了,不同的家庭背景、亲戚关系等等世俗的方方面面也会折磨他们的婚姻……今时今日有多少人以给别人自以为是的幸福而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呢?又有多少披荆斩棘修成正果、被世人艳羡的璧人在婚后洋相百出呢?所以我甚至很羡慕英台和山伯,能在最好的年纪收获最热烈的爱情,然后在一切走下坡路之前化蝶绝尘而去,摆脱了一切被柴米油盐庸俗化的可能,永远留给世人最美、最酷的一面。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之前开会,讨论片子的近期宣传计划。某外援公司代表说:宣传就是得结合潮流啊,目前什么片子会火,一定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策划一个“那些年,我们一起干嘛干嘛”的专题,把咱们这片融在list中…… 可能是我多少沾染一点职业敏感,几乎差点脱口质疑:贵公司难不成是《那些年》的内地宣发?想我们宣传片子的同时顺便帮你们也宣传了?丫水够深的呀。 事到如今,捆绑着“那些年”台头的合集搭乘强劲东风各自翻出旧账,也许也称不上有什么过分的野心,谁让“那些年”归根究底是种情结呢。 一闺蜜和高中要好的男同学看了《那些年》,回来说感觉很好。我问,重修旧好了?闺蜜否认。我说,那,片子火力还远不够啊。孰料,凌晨,闺蜜就上线说,男生对她说愿意等她两年。 另一个是大学室友,前前男友在《那些年》上片后,忽然出现穷追不舍的对其进行骚扰。说一直想着念着的都是她。害室友无法淡定。当然无从考证他是否也是去看了《那些年》并受其影响。 近日,偶然看了徐老怪的《梁祝》,浪漫、青春、美好之类的小字眼儿顿时劈头盖脸而至。让人心发麻,让人心生痒。我觉得片子前一个小时比《那些年》要“那些年”吧。看过之后的整个晚上都不忍心再去看别什么的片子,生怕心上这美好情愫一不小心被冲淡。 很多段落我都爱,尤其是吴奇隆监督杨采妮背书与第二天补考的片段简直是大爱。吴奇隆在另一侧拉着系了杨采妮头发的绳子,帮她头悬梁。瞌睡,吴干脆把绳子套在自个儿脑袋上。补考考场上,杨正欲打盹间,一个激灵,想起吴手中的绳子。奋笔疾书,如有神助。 十分镜像化,毋需语言缀饰。 第二天马上搜来演职员表里有同样配置:徐克、许莎朗、吴奇隆、杨采妮的另一部片子《花月佳期》来看。片子很花哨,对故事“合理性”的编排上有一些刻意。但我非常喜欢片中的一场戏是,吴奇隆、杨采妮穿越回来时因为挨得太近,于是粘在了一起,成为“一个人”的正反两面,在唱戏班子后台惹出一小串意外。徐老怪这种“背靠背”式的设置真是太欢乐、太有想象力了。(偏巧,上文提到的《梁祝》吴奇隆人工杨采妮头悬梁的桥段也是背靠背式的。) 自此,徐老怪成为我心中的又一枚大神。 长久以来,令我感慨青年、青春、青涩又清清楚楚、干净透亮、惹人怜爱的美好年华的文艺作品,还要属当年的毕业论文——沈从文。为了论文,《边城》一个月内我反复看了十八遍。做梦想的都是翠翠和二老。首见,她误会他作势对他凶,他笑笑离开,嘱人送她回家。他请她看他赛龙舟,留出最好的位置给她,她听了关于她的议论和关于他的谣言,于是又是误会。他一心表现,却跌进水里,她下楼、他上楼,在促狭的空间里相遇,然后离开。都是因为太过年轻才会有的青涩模样。何况连文辞都是那么美:雨落不止,溪面一片烟。 《边城》和《梁祝》都是悲剧作束。也许一切只是因为开始时分太过美好。也许戏中人和看戏的人都该懂得,此后的生命不过是为了慢慢磨平这些美好记忆才存在的。 所以我们才都该放弃反抗、放弃挽救,因为之后的每一次企图模仿甚至超越的努力都化作一种拙劣的无力感,使得现实的平淡和回忆的美好中终于酝酿出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回忆终于成为理想,与现实彻底撇清,似乎那不再是亲历过的日子,而是一个没人舍得唤醒的梦。 PS:当然有时我也做这样的猜测,比如,导演是先谋划出这些美好的小细节,但是仅仅细节还远构不成故事,于是才想着把它们放进一个大框的故事中。而这个作为大框的故事又恰好是梁祝。所以我们看电影的人不要太在乎这个外部的故事才好,是喜是悲,它只不过是为了这些美好的细节们才存在着的。 PS2:杨采妮男扮女装好像林依晨啊。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