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系列是最经典的,后面换演员后我就看不下去了,总觉得那个有情有义骨子里爱国的大侠就该是李连杰演的那样。那个时候成龙大哥的功夫和李连杰的功夫相比我更喜欢李的,他的功夫看起来干脆利落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现在很少有这样的人了。不过我发现了一个人的武打动作也非常干脆利落非常好看,有点扯远了,拉回正题。这个电影里黄飞鸿和十三姨之间的爱情挺好看的,特别是十三姨教黄飞鸿英文我爱你还骗他说是打招呼的意思,让黄飞鸿一遍一遍的对她说爱老虎油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这个电影的歌听起来真振奋人心,歌词更好男儿就应该自强,国家也只有强大起来别人才不敢随便欺辱。
前些日子,网络上放出了徐克导演的“黄飞鸿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黄飞鸿之壮志凌云》的4K修复版的资源,看完后再度勾起童年回忆,于是便把三部曲中的另两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和《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找来重温,虽然在我的年幼时光中,曾经多次观看过这三部电影,但那时得我还是个孩子,喜欢的只是片中的武术动作,但如今看来,徐克执导的“黄飞鸿三部曲” 远没有一般武侠片那么简单,在商业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导演对历史对社会的深深思考。
这一次重看黄飞鸿系列,首先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兴趣,就是每一部发生的地点。在第一部中,虽然没有明确点名地点,但可以确定是在佛山、珠海一带;到了第二部,故事的舞台就搬到了广东的省会广州;而到了第三部《狮王争霸》的时候,故事的舞台则来到了大清国的首都北京。随着三部电影故事发生地行政地位的不断抬升,侠肝义胆的黄师傅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认识的人越来也多,眼界也越来越开阔。而这一切,也让武功高强的黄飞鸿和我们这些观众一起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一个国家想要富强,靠某个救世主的出现是完全不可能的。
整个黄飞鸿三部曲贯穿下来,让我看到的是黄飞鸿这个人物的不断成长,这在一般的系列电影中是难得一见的。前几年,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说习武之人在个人成长中要经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三个阶段,如今回看“黄飞鸿三部曲”时,我竟然觉得这个系列与那句台词有着相当高的吻合度,三部电影正好对应了这三个阶段。
首先是“见自己”。在系列的第一部《黄飞鸿之壮志凌云》中,作为黑旗军总教练的黄飞鸿所处的位置接近当时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因此他接触到的是地方黑社会、假洋鬼子和洋人。在这一部中,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思考并没有很深的影响到黄飞鸿,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的生命安危,此时的洋人在他的眼中是邪恶的存在,他的所有侠义行为也都是处于一个地方团练领导“保境安民”的思想。最后,黄飞鸿战胜了邪恶的洋人,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并且收了梁宽为徒,此时的他,满脸洋溢着笑容,这是对自己社会作用的认可。
其次是“见天地”。在系列的第二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黄飞鸿团队从广东乡下来到了省城广州,此时的他眼界一下子开阔,接触到的社会群体也变多,既有满清帝国最忠心耿耿的官员,也有一心想要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党人;既有高举爱国旗帜的白莲教,也有专心学术的洋人。在这里,黄飞鸿接触的人群所代表的社会层级也在提高,让他也开始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开始有所思考。
这一部中的黄飞鸿一方面意识到了西方世界并不是完全邪恶的,有些问题其实只是高级生产力社会对低级生产力社会的碾压;另一方面,白莲教和“兵行险著”的满清官员也让他意识到了这个国家的问题似乎并不在于民众没有力量保家卫国。为什么对朝廷俯首帖耳的白莲教对毫不相识的西方事物充满了极大的仇恨?为什么百姓们对一眼就能看穿的谎言坚信不疑?为什么有人会为了“但愿朝阳常照我土,不忘烈士鲜血满地”的理想百折不挠,甚至甘愿牺牲自我?这些事情黄飞鸿并没有想明白,但他又有了一些懵懂的思考,窥见了一丝光明。因此,在这一部的结尾时,他的脸上充满着疑惑,这疑惑既是对他个人的思考,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
最后,终于到了“见众生”。在系列的第三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来到京城的黄飞鸿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接触的社会层级也不断提高,甚至到了国家级的层级,身处于整个帝国权力中心的黄师傅,他的见识也在此达到了极致:中外差距、上层想法、底层人民疾苦皆被黄飞鸿看在了眼里,这一部中的他终于见了众生,也由此,彻底成长为一名“为国为民”的大侠。
而这一部电影也终于为我们展示了满清帝国的全貌。上层在想着如何用自作聪明的手段“以夷制夷”,中层事不关己花天酒地,下层为了蝇头小利丧失人性,整个社会都在用一种极为短视的方法去取一时之巧,仿佛糊弄过这一阵,洋人就能自己转头回国。面对眼前黑洞洞的枪口,大家都在寻找着各自的宏伟画卷来遮住双眼,此时的黄飞鸿,才终于想明白了那些事。
“俄罗斯帝国和大清帝国一样,都避不开这个历史的命运” “既然避不开,大家都不要避。能否改变命运,就要看人跟蒸汽机谁能战胜谁了”
片中的这段对话在回看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当年不懂,如今看来却觉得这句话意义深刻。历史大潮浩浩汤汤,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了的,人能战胜蒸汽机吗?当然能,但前提是人对蒸汽机的运作十分清楚,才可以驾驭蒸汽机这样的钢铁巨兽随历史一同前进。而要是根本就不愿意去了解蒸汽机,光想着视而不见、耍小聪明、高喊几句口号自欺欺人,那么人的血肉之躯就一定会被机器所碾碎,抛弃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现在金牌在我黄某手上,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显我民神威而举办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这金牌,留给您做纪念吧。告辞了!
这是《黄飞鸿》三部曲中,黄飞鸿说出的最后一段话,而这段话也说明了黄飞鸿终于对众生有了认识,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答案,因此他才能眉头舒展,一身正气的转身离开。这个国家缺的不是名和利,缺的不是救世主,而是民众对国家和前途命运思考的意愿和能力。
当年,身处日本的鲁迅先生在见到了国人的种种愚行后恍然想明白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道理。而如今再看徐克当年指导的《黄飞鸿》三部曲,满篇都在说着“学武也一样救不了中国人”,这个系列一直都在向我们展示主角武功的高强,但想表达的却并不是尚武精神。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富强,靠的不是某个英雄豪杰或是天降伟人,而是作为社会基础的每一个人的自我觉醒与思考。落后就要挨打,闭眼就要被捶,爱国口号喊得再惊天动地,外国商品砸的再起劲,都不如头脑清醒寻找差距,脚踏实地一点点的追赶。只要每个人都做到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开天辟地,繁荣富强。
《黄飞鸿》年代:在我心中,徐克加李连杰创造的黄飞鸿才是广东十虎,民团总教头,佛山城南大街8号,专医刀伤跌打,赠医施药,发扬国术精神,长驻候教,儆恶锄奸的宝芝林第二代传人黄飞鸿!在很多观众心目中李连杰就是黄飞鸿。 较之以前各个版本,这个系列电影涉及的情节、武术打法、思想意识,都非常宽泛,设计繁复精巧。据说为了写活感情戏,剧组还特地请了的女编剧助阵。可以肯定的是拍这个系列从一开始就不惜工本,不惜精力,精益求精的!这里想根据拍摄的顺序陈述要义。 (一)心如鹿撞,纠结无奈: 《壮志凌云》的横空出世令所有电影观众眼前一亮。大银幕上新一代黄飞鸿就此产生。扮演黄飞鸿的李连杰成为当时的焦点。刘德华那句话最一针见血:“别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豪气面对万重浪,热血象那红日光。这位黄师傅儒雅刚毅,风度翩翩。面对强敌从不畏惧,智勇双全,看着他都会觉得自己充满勇气。 然而面对一个叫十三姨的女子,这位英雄也不免心如鹿撞。记得这样一幕,灯光中十三姨趁黄飞鸿出神地想象外国到底为什么先进时,用手的影子轻轻抚摩他的影子。飞鸿转身问:“外国什么都好,还回来干什么?”十三姨即刻收手羞怯地俯身装做写东西说:“这里有的东西外国没有。”飞鸿:“外国没有什么?”十三姨转过脸看着他,急于表白的心思跃然于眉梢眼角到:“人呐。”一句话引得黄飞鸿倒吸一口气,即刻转回身望着墙上。他看到十三姨的影子靠近过来,好似在背后要亲吻自己,马上再次慌乱的转身,却发现她是要给自己量衣服。看到这里我不禁抚掌而笑,黄飞鸿,你也进退维谷,春心动矣! 可是温馨到令人心跳的感情戏非常短暂,因为镜头一转只见黄飞鸿把手中扇子打开,这把扇子横在了他跟十三姨之间,上面赫然写着“不平等条约”。 电影在用扇子提醒观众,飞鸿家国天下的荣辱感使他无法全然放松去接受小儿女的恋情。看到满目山河在风雨中动荡,看到外国的侵略和朝廷的无能,而身边这个身着洋服摆弄洋玩意的女子又时时触碰着他的忧国之心。 十三姨觉得西洋的东西要学“不然人人都会就我们不会。”照相机、铁路、蒸汽机...早晚都会来避无可避,所以她积极甚至迷恋地触碰“洋玩意”。这是她爱国的方式,也是她天真的体现。她看到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可以使国家进步,却没意识到这些“洋玩意”是随着外国的枪炮鸦片一起进入国门的。而这另外的一面却是黄飞鸿所看到的,他的抵触最终在十三姨顾着照相,使扇子上的"不"字被火烧掉时爆发了。 这是我所见的黄飞鸿发的最厉害的一次火。这比他在被人挑衅或迫害时的反应都更强烈。如果十三姨长辈的名分,是使他对她尊敬、保护又望而却步原因;那么她思想的洋化和对西洋事物的喜爱,就是飞鸿忍而难发的愁苦。他爱着她,却要一肩担义、一肩担愁,真真“深情博爱两为难。”十三姨是个天真又柔情似水的女性。一腔柔情倾注到这样一个刚毅、内敛的英雄身上时,就注定了她的无奈。不过,她的可爱也恰恰体现在对这份感情的执着追求。 这部戏里人物繁多,如初到省城的梁宽,飞鸿的几个徒弟,戏院老板和沙河帮。而我最想说的是铁布衫严振东。 这是个有心争名夺利,却又为自己开脱的武师。他说,等站住了脚就可以做侠义之事,分明就是借口。从功夫上看,他已经够强。多次比试之后相信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然而个性让他不容有人强过自己。于是一路打下去。据说徐克当初写到他时有收不住的感觉,我觉得编导是真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才会如此。严师傅是个为名利而战的人,初看起来没有大的过错,可编导告诉我们他会为了名利抛弃尊严。到了洋人的船上做沙河帮的师父,实则是助纣为虐的鹰犬。另外,他的铁布衫功夫是武术中刚猛的代表。如此的好功夫却死于洋人的枪炮中;“黄飞鸿,你我的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他的这句台词,伴随飞鸿愤怒悲情的眼神撞击着我的视听,震撼着我的心灵。香港的制作群体在这个系列电影中体现出来强烈的民族意识让国人慨叹!(未完,后续见黄飞鸿系列其他电影的评论)
放假在家看徐克的电影,特别喜欢徐克的武侠,91年的电影,现在再看,依旧很新。几个其他人物给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色彩,最喜欢那个胖胖的猪肉荣,直来直去,被师傅喝了一顿就不敢了,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雨中跪了很久,黄师傅出去让他进来的时候。还有牙刷苏,一开始觉得是个结巴,结果是因为去了欧洲学习医术,英语说得很流利,中文说得结巴,后来在救人的时候,看着一个病人失血过多死去,却帮不了,难过得在地上痛哭,当天晚上剪掉辫子,准备再去西方学习。还有严师傅,他的命运可怜可悲,最后死在了洋人的枪下,那一句:“我们的功夫再好,也比不过洋人的洋枪。”这也是电影中对于当时中西文化的一个思考吧, 这部片子有许多的细节, 放进主线里却不突兀,电影讲的是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入侵,,黄飞鸿要面对着的,不仅仅是外国人,还有一堆发国难财的土匪,还有满清衙门,小小的巷子很像小时候的那种老街,开头西方传教士与民乐相互提高声音很有趣,西方的传教士在这里很出彩,他宣传着基督教,黄飞鸿问他上帝能不能替他作证?后来他为黄飞鸿做了证人,又替十三姨挡过了一枪。 记得去年有个实践调查, 是关于武侠这个主题的,小时候看《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射雕英雄传》,对武侠更多的感觉是里面的快意恩仇、绝世武功,直到看到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黄飞鸿》 电影中,这句话更容易得到体现。
——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吗? ——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那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 ——徐克《黄飞鸿之凌云壮志》
文 / 杨大侠
如同武侠小说是中国人独有的小说类型,武侠电影,亦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电影类型。
在所有武侠片中,“黄飞鸿”三个字,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1991年,徐克导演的《黄飞鸿之凌云壮志》(以下简称《黄飞鸿》),在香港上映,票房仅排当年第八,因为当年优秀电影太多了:《逃学威龙》《跛豪》《纵横四海》等,让《黄飞鸿》很难有太大发挥空间。
然而,在第二年的金像奖颁奖礼上,《黄飞鸿》却力压所有高票房电影,一举拿下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动作指导等四项大奖。
为什么一部票房一般的类型电影,能够在一大堆高票房的主流电影中脱颖而出?
因为它把武侠片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并重新定义了武侠片。
早在1991年之前,有关黄飞鸿的电影,就已经多如牛毛,泛滥成灾。
1946年起,关德兴一口气拍了77部黄飞鸿的电影。
1976年,刘家辉饰演了《陆阿彩与黄飞鸿》。
1978年,在袁和平的指导下,成龙在《醉拳》中,饰演黄飞鸿一角。
打小喜爱武侠小说的徐克,对这些武侠片自然不会放过。
然而,没有哪一部,让他觉得特别满意:
“早期武侠片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侠类,一种是怪侠类。所有的黄飞鸿,都没跳出这两个圈子。”
并且,除了成龙的黄飞鸿加入了搞笑成分外,其它的黄飞鸿则是一个模板倒出来的:绝不轻易动武,一出手则弑神杀佛,战无不胜,神化成分太过严重。
这种千篇一律的故事设定,让香港人对武侠片丧失了兴趣。
另一方面,徐克发现,新一代的香港年轻人对历史无感。
“他们是厌烦历史的一代人,他们并不想听也不想了解近代历史,或者他们的祖先或祖父时代所发生的事情。”
因此,在80年代初,徐克就动了拍黄飞鸿的念头。
“我当时看了一些黄飞鸿的历史材料,发现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东西方文化交锋的边缘。他应该是一个受挫的角色,而非战无不胜,因为他一方面无法摆脱中国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为西方思想而动摇。我想通过一个崭新的历史人物形象及其故事,让香港人重拾对历史的兴趣。”
就在那段时间,他看了《少林寺》和《少林小子》,通过荧幕认识了李连杰。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关注他,他很符合少年宗师的形象。”
然而,李连杰出道后很快成为邵氏旗下艺人,而徐克隶属嘉禾公司,合作的愿望就迟迟没实现。
再反观其他功夫演员,要么都不再年轻,要么形象不符,要么都在邵氏——比如成龙,徐克始终没找到能代替李连杰的人。
既然目前没有机会,那就先放一放吧。
徐克把精力投入其它影片的拍摄中——《刀马旦》《英雄本色》等,都是他在等待李连杰的过程中,通过导演或监制身份完成的高水平作品。
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停下《黄飞鸿》的剧本写作。
写着写着,他发现主题越写越大,东西越吸越多,已经不能只用中西方文化冲突来囊括了。
首先,黄飞鸿所处时期,正值清朝末期。
大清江山摇摇欲坠,谗臣、奸臣当道,但当中也有一部分有骨气有傲气的忠臣。
这当中,有个叫刘永福的人。
《清史稿》中有一段关于刘永福的记载:
“永福骨瘦柴立,而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尽死力云。”
短短数十字,就让徐克决定将这个人加入剧本中:
“一个民间英雄的诞生,必将有一个大名气的大豪杰做引,刘永福就很符合这种大豪杰。他曾在一场战争中腿部受伤,来宝芝林看病,从此跟黄飞鸿结下缘分,这也很符合历史本身。”
刘永福在黄飞鸿身上所投射的,是中国历来的爱国思想。
当时,虽然中国受到列强欺凌,但如同中国有好人,外国人中,也有好人。
徐克将这个外国好人设定为一名传教士:“要在一部短短的电影中体现西方思想,传教士无疑是最有效的。”
这名传教士,就成了左右黄飞鸿传统观念的人。
乱世之下,有人为国出力,也有人趁机发国难财。
于是,徐克又写了沙河帮:“他们是乱世中‘窝里横’的代表。”
有人捣乱,就得有人镇压。
于是,徐克写了镇压民团的官员:“他们有劣根,下手也狠,这为后期的官民对垒做了铺垫。”
有人在国内发国难财,就有人发外国人的财。
于是,徐克写了贩卖中国人的掮客:“那时候,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人毒害同胞,说海的那一边,有一座金山,遍地是金子。掮客的加入,将河山破碎下的故事更为真实饱满。”
戏曲的兴盛,也是由明清开始,当时遍地是梨园。
徐克就构思了一个梨园班子,作为当时主流娱乐文化的象征,也烘托出时人面对国破山河时,仍醉心于靡靡之音的悲凉。
在这样的乱世里,还有一种角色不可缺少,那就是落拓江湖的卖艺人。
“因此我塑造了严振东,一名武林高手。在枪炮等杀伤性武器闯入中国后,这类人不仅吃不上饭,也丧失了原则和尊严。”
当然,一部成熟的电影,爱情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于是十三姨诞生了:“历史上的十三姨叫莫桂兰,是个广东本土人。我要把她塑造成一个留洋回国的人,并且是黄飞鸿的远房亲戚,以此代表现代女性的爱情主张,并能更好与东方的黄飞鸿产生矛盾冲突。”
一路写下来,徐克前前后后,在《黄飞鸿》剧本中埋了不下于十条线:
有家国大义,有中西冲突,有黑帮当道,有官民火并,有国人颓靡,有靡靡之音,有残害国民的掮客,有列强与清廷拉锯,有传教士带来的正义,有落拓江湖的悲情,有动人爱情,还有“男儿当自强”的发聩声音……
就这样一直到1990年。
那年,李连杰正在美国拍摄他在邵氏的最后一部电影。
一天,嘉禾老板跟徐克聊天,聊到李连杰:“李连杰还能否在电影界做出更大的突破?”
徐克说:“你应该找他回来,他是个很优秀的演员。”
于是,嘉禾把李连杰请回香港,徐克给他看了剧本。
在这样的剧本面前,李连杰想也不想,直接答应了,并在美国拍完电影后,跟嘉禾签约。
酝酿了近十年的《黄飞鸿》,终于开机了。
演员确定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武术指导。
徐克将首选目标确定在刘家良和刘家荣身上。
刘氏兄弟的父亲刘湛是林世荣弟子,林世荣又是黄飞鸿的徒弟,曾跟黄飞鸿学艺20多年。
作为黄飞鸿的传人,刘氏兄弟是不二人选。
两人是兄弟,但性格却很不同。
刘家荣会接纳徐克的意见,刘家良则不行。
“他出生武林世家,崇尚真刀真枪真功夫,并坚定此观念。”
而徐克呢?
徐克虽然喜欢武侠小说,但更喜欢仙侠小说,他把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
因此,他拍电影,绝对不愿意按照书本上的一招一式来,而更愿意加入自己天马行空的幻想。也因此,人们叫他“徐老怪”。
徐克说:“我不希望黄飞鸿是传统武师,希望他是个‘顽皮小子’,招式不一定要符合武功路数,但一招一式一定要漂亮、有观赏感,让人一看就觉得他是一代宗师。”
对此,他还给黄飞鸿构想了一个响当当的腿法,叫“佛山无影脚”。
刘家良听完,很不满意:“这样的电影放出去,我们洪拳十万弟子都会笑死!”
徐克说:“我的电影拍给全世界的人看。”
电影才开始拍,武术指导就和导演分道扬镳了。
徐克并不气馁,他找了另一名武术指导——袁祥仁,也就是《功夫》片尾那个乞丐。
袁祥仁的父亲,是北派功夫高手,因此袁祥仁的功夫也可圈可点。
然而,袁祥仁的设计理念,跟不上徐克的奇思异想。
但袁祥仁为人大度,自己不行,就介绍了他的哥哥——袁和平,而自己则负责打下手、干体力活。
袁和平也是个喜欢创新、天马行空的武术指导,跟徐克一拍即合。
“他的武打设计节奏感极强,而且非常赞成我的用威亚展现高超武艺的理念。”
也是从他们合作开始,武侠片有了很大的改观:变得非常有观赏性。
从前的武侠片,都是真刀真枪的对垒,闪展腾挪基本上不借助威亚,因此很难见到飞檐走壁、兔起鹘落的场面。而且,不借助威亚,动作很难展现出巨大威力,也难以行云流水。
当一切准备妥当,李连杰登场了。
电影拍摄一开始很顺利,李连杰的武打配合也相当到位。
但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出事了——李连杰摔断了腿。
那场戏,李连杰撑一把伞,从楼上跳下。
工作人员觉得这个高度不要紧,就没给他绑威亚。
他们没有考虑到,其实李连杰本来有旧伤。
十年前,李连杰还是国家职业武术运动员,张鑫炎看上了他,叫他去拍《少林寺》。
在一场打戏中,李连杰不仅小腿断了,而且内侧韧带、两根十字韧带、半月板全部断了。
剧组见势不对,立马把他送去医院,只手术时间,就花去7个半小时。
手术做完后,医生对他说:“停止一切剧烈运动,否则早晚会瘫痪;如果还拍摄动作电影的话,结局会是:晚年为自己买一辆轮椅!”
为了电影票房,《少林寺》班组集体对外隐瞒了李连杰受伤情况。
但国家武术队知道了这件事,李连杰不得不结束自己的运动员生涯。
《少林寺》之后,李连杰又拍了好几部电影,但因为身手都不如《少林寺》,反响越来越差。
从1986年到1996年,李连杰持续陷入事业低谷,甚至呈现出半退休状态。
因此,当徐克叫他拍《黄飞鸿》时,他立马答应了——
那是最后证明自己的机会。
腿摔断了,缠上绷带,打上石膏,李连杰坚持要继续拍。
没多久,他的腰部又受伤了。
“无法给李连杰用近景了,所有的踢腿、翻腾、全身镜头,他都无法完成了。”
无奈之下,徐克开始找替身。
他找到了熊欣欣——也就是《狮王争霸》中的鬼脚七。
熊欣欣跟李连杰经历相似,12岁开始练武,多次获得全国武术冠军。
而且他的身形胖瘦,跟李连杰相去不远。
因此,我们看到的《黄飞鸿》,实际上是熊欣欣一己之力演出的。
回忆起当时场景,李连杰说:
“他在台上进行武术表演,我却装成一代宗师的模样坐在那里。”
然后到镜头特写的时候,徐克马上换上李连杰;后者的脚上吊着石膏,脸上还得表露出或坚毅或调笑的神情。
就是这样一个老弱残兵似的剧组,在疼痛、流血、跌倒、爬起中,最终完成了新武侠时期的开山之作。
电影完成后,只剩最后两步:剪辑和配乐。
剪辑是徐克完全不用担心的问题,他有御用剪辑师——麦子善。
1989年,徐克第一次跟麦子善合作,让他剪辑《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
徐克做事是急性子,期间,他不断催促麦子善抓紧时间;另一方面,他又对麦子善能否在短期剪辑好而有所怀疑。
看完剪辑成品后,徐克放心了:
“没想到他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还能剪辑得这样行如流水。”
1991年亦是如此,徐克留给麦子善的时间很少。
《黄飞鸿》剪完后,徐克看了叹道:
“简直波澜壮阔,太有爆发力和速度感了!”
由此,麦子善在香港影视圈多了个称号:香港第一剪。
剪辑完后,只剩配乐。
期间,一直由戴乐民负责全套配乐把关。
然而,徐克觉得差点感觉:
他需要一个主题音乐,那个主题音乐只要一响起,就能让人感觉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身为一个中华男儿而自豪。
他马上就想到黄霑。
从1987年监制《倩女幽魂》开始,徐克就跟黄霑合作,对他的武侠配乐的才华,太了解了。
徐克把黄霑带到剧组,跟他商量做主题音乐的事儿。
这时,录音机里正好传来古曲《将军令》。
当时天气寒冷,但所有剧组人员都不由精神一振。
黄霑一拍大腿:“就是它了!”
他回去后,一阵捣鼓、改编,用大鼓、唢呐、小提琴等中西乐器,熔炼成了那首鼎鼎大名的武侠音乐——《男儿当自强》。
他把歌词填好后,心想:“找谁来唱呢?”
黄霑把他哥叫来一起商量,两人一致决定:整个香港,除了林子祥,没人能唱。
“我跟子祥说,请幻想有千军万马,有唢呐、小提琴、鼓、中国鼓、南北所有鼓!”
结果,林子祥一开口,不仅达到了黄霑想要的效果,“他还主动在尾段加唱了八度的高音!”
徐克听完之后,长长舒了口气——
想了十年的《黄飞鸿》,今天终于落下句点了。
第二年,《黄飞鸿》夺得四项金像奖。
这四个奖项分别给了谁?
最佳导演颁给了徐克。
最佳武术指导颁给了袁祥仁。
最佳剪辑颁给了麦子善。
最佳配乐颁给了戴乐民、黄霑。
此外,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张学友)、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都获得金像奖提名。
而在一年前,台湾的金马奖上,戴乐民、黄霑也获得了最佳配乐。
我想,如果当年李连杰不受伤,从头到尾拍完整部戏,“最佳男主角”的奖项花落谁家,还有待商榷。
这部电影到现在,已经过去29年了。
29年里,武侠片已经从传统的武打,变成了争强斗狠的动作片,再变成无需肢体接触的“气功”片,最后变成了隔空斗法的魔幻片。
武侠片不断创新,不断更迭,却几乎再难超越这部29年前的电影。
为什么?
因为再难有一个导演,可以把一个武侠的梦想,埋藏十年。
再难有一个剧本,可以通过一部电影,反映一个时代的众生。
再难有一群工作人员,可以为了一部作品的最优化,争执、吵架,乃至分道扬镳。
再难有一群演员,可以身怀绝技,可以流血、断骨、拼命,也不皱一皱眉头。
再难有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XX第一剪”“配乐第一人”。
因为所有这些精神:长年酝酿、不断完善、大吵争执、流血拼命、天马行空、勇于变革,都随着这代人的老去,而逐渐消散了。
这种消散的东西,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是一群人的真诚。
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一个场景。
打斗结束后,黄飞鸿和一个提督站在船头上。
他们望向远方。远方,遍布的乌云,正在慢慢散去。
提督说:“金山?这世界上有金山吗?”
黄飞鸿说:“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那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
他顿了顿,接着说:“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
电影中,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金山”。
而武侠片的“金山”,却永远停在了29年前。
徐克很多年前看过《美国往事》,英文名叫“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于是,他将自己很满意的《黄飞鸿》,翻译成“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Once Upon A Time”,翻译过来,就是很久以前。
而武侠片——
真正的武侠片,那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END)
李连杰版的黄师傅虽然年轻,但也不乏坚强的意志。牙擦苏,梁宽,严振东等人演的都非常出彩。前半部分,店里奏的民间小调与外面牧师领着唱诗班之间的声音分庭抗礼很有意思,徐克是非常懂得在细节部分抓住观众的。后面雨夜,竹梯的打斗也很好。
杀气重重地说一声:中国最好看的电影有两个(系列),一个是黄飞鸿,一个是古惑仔。
很大气的功夫片,当《男儿当自强》的歌声响起,真的很让人热血澎湃~~
多好的电影。多好的思想。不是单单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么简单。中华男儿,顶天立地,当自强不息。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
当年电影制作方临时决定为《将军令》配上歌词,黄霑填好词后,找林子祥来唱。但林子祥当时只有一天时间,他第二天要飞美国,而且当时只有钢琴demo。监制于是告诉他:你唱的时候,就想象千军万马,有鼓,有唢呐、琵琶等传统乐器…………额
每次听《男儿当自强》我都热血澎湃,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我都看了,超级喜欢,打戏过瘾
徐克镜头下的《黄飞鸿》,将一个清末民不聊生背景下的侠者形象生动立体的展现而出,这不仅在于电影所先天便有之奠基的家国情怀,更源于徐克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透过种种人物细节的塑造,令观众在这一人物上找到了处于变革中的时代缩影,使李连杰所饰演一代宗师的形象真正深入人性。
一直认为他比成龙的动作大气
1,当年的香港武打片是照着晚清史诗片标准拍的。2,遗憾自己出生太晚,没赶上最水灵的李连杰。3,严镇东这个角色很丰满,他一讲山东话我就想哭,那是孔子的乡音也是义和团的乡音。他就像古雅、保守、认死理、会投机取巧也会阿Q精神,有很多能耐却还是守不住门户保不住尊严的古中国。
中央六一天播7回
“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么?”黄飞鸿答:“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呢?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
十三姨好洋气好漂亮,黄飞鸿既武功高超血气方刚又有少年调皮的一面
徐克对于外族的态度比20年后单纯宣扬民粹的《叶问》系列要暧昧许多。黄飞鸿的两根手指抵得上一把洋枪,但是最后却也不得不穿上一袭西装。
曾经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男儿当自强》,李连杰的黄飞鸿太经典了!
1. 故事差强人意,更喜欢欢脱的方世玉,这个时代设定有点窝心。。2. 感觉片头和片尾看过无数遍。3. 梁宽从出场就是一副小人模样,可还知羞耻、知是非。严振东可惜一身好武艺,却甘任人羞辱,和人生地不熟无关。4. 现在再也拍不出这样的武侠片了,美。一代宗师、聂隐娘再怎么好,也没有这样的质感。
严振东:打通了任督二脉却没打通思维的开化,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洪流面前纵有十八般武艺也要为一文钱低头,在强的硬气功在生存面前也没了骨气,一个巨浪就将铁布衫拍成了一粒沙。国人不该为打而打,男儿当自强该知道为何而打。这也是我觉得本片比一般功夫武侠片更好看的原因。
“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么?”黄飞鸿答:“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呢?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除了好看的武打场面,片中的很多地方值得深思。我始终觉得黄霑的音乐是最符合武侠的,关之琳很美。
打洋鬼子,弘扬民族气节的电影实在不能多看,一是容易被绑架情怀,二是大多都是滥竽充数之辈。但又是中国电影偏偏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所有这类电影中,当以黄飞鸿为首。袁家班的武指堪称一绝,今天看来依旧热血沸腾。杰哥功夫皇帝自不必说,梁宽十三姨猪肉荣牙擦苏等配角都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而不落俗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现在才算是认认真真地看这部片子,才晓得了徐克作为港片黄金时代的旗手的辉煌。不只是新派武侠的创新,还有对中西碰撞的思考。洋人靠不住,朝廷靠不住,黑社会猖獗,内斗正欢,名不聊生,人民能依靠什么?惟有“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