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整片可以分为五个故事,一个影楼老板,一对华裔夫妻,一对跨国夫妻,一对年轻农村夫妻,金婚夫妻补结婚照。
首先是韩国艺匠影楼的老板施先生——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所有能想象到的老板的油腻都能在施先生的身上体现出来。一开始施先生出来的时候,还是尽量和导演用英语对话,到了后面话都数不清楚,太难了,算了,改说中文,里面夹带着单词。这时候,我们很熟悉的成功人士的说话方式来了。性格上,施先生的好胜是溢出屏幕的。对影楼的营业内容,完全是落实到最细枝末节的。员工开会,每一个差评都要对分店老板进行罚钱;客户妆容稍微不对,罚钱;客户照片和样片的光线不一样,罚钱;要求做到客户的婚纱照完全和样片一模一样。这样的照片确实很美,没有创意,没有的个人特点,好像更受市场欢迎,大众市场追求的好像从来都不是个性化,而是美,别人口中的美!
以前我拿过一篇中国式婚礼的报道,说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做别人的配角,当要结婚的时候,终于亲朋好友的关注点聚焦到自己身上了,可以扬眉吐气的当主角了,一定要热闹,一定要风风火火的,引人注目的,面子上得足。影楼老板不也是利用面子心理,赚的盆满钵满。
一对跨国夫妻——在西方国家,婚纱照好像是结婚当天排的,所以,西方国家的男方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结婚前穿上礼服,影楼里富贵场景从俩都不是夫妻生活的地方,做作的拍一些不真实的照片。但是女方坚持想拍水下婚纱照,还是拍了,ermmmm,成片真的有点不乍样。
一对年轻农村夫妻——双方是最传统的媒人介绍结婚的。我惊讶都现代社会了,还有别人介绍这一说法。女方说:刚见面就那样吧,后来他对我挺好的,也就这样好了。他两到底有没有爱情我不知道,不过一起老老实实过日子,可能多年后也会有亲情吧。这也算是功利主义的一种选择嘛,毕竟婚姻牵扯的都是利益。然后拍摄了他们在农村热闹的婚礼,新郎接新娘,又是塞红包,又是给新娘洗脚,我就想问,所谓的男女平等呢?这不是把女方当商品一样的讨好嘛,只有女方的爸爸面无表情的站在一边,镜头给了特写还蛮有意思的。
一对华裔夫妻——女方的母亲是上海人,平时灌输的就是争强好胜,要那全班第一的想法,女方很爱她的母亲,但是这种压力,她和丈夫逃到澳大利亚。却发现自己变成母亲那样的人。澳大利亚都是树,人很少,这些树会让人感到自由,但是同时机会也少了。双方父母在结婚后都在催着要孩子,女方母亲有提到,中国社会像是蜘蛛网,根据血缘关系编织的网,如果有人要丁克,那网到你这不就断了吗?不仅你这断了,还会影响到你周围的亲戚朋友,所以要生孩子的,不然你父母也会收到周围关系的压力。影片最后,男方找了份工作要去上海,女方只能跟着回去。 很明显感受到女方被两种文化撕拉着,自己很向往轻松闲适的生活,但是又根生蒂固的带有母亲留下的那点上进心。个人内心不够坚定,一边听着外界的声音,一边又有自己的想法。有个细节,女方的母亲有提到,她自己是没有结婚照的,所以她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一个人去影楼拍婚纱照,只有自己一个人,也没提丈夫。光是这个行为,我觉得就太需要勇气了。
金婚夫妻补结婚照——刚开始画面拍的都蛮感人的,几对结婚50+年的夫妻,互相照顾生活,然后去志愿者中心,分别穿上西服和婚纱,化好妆了,手挽手走到镜头前拍照。这时候,观众就该感慨,这是爱情吧。但是仔细想想,问到爱情和生活的时候,说的都是要互相包容,要互相体谅,把自己的棱角磨平了,两人就合适了。这真的是我们20多岁说的爱情吗?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对方,换取的不过是别人眼中的生活几十年,这不是一种酷刑吗?
生活怎么样,冷暖自知吧。但是很明确的是,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困境,没有最优选择。
然后我想提一下三种关系。
第一种呢,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恋爱关系只是两人的交汇,即使失去对方,依旧是完整,独立的个体。
第二种呢,是我们平时提到最多的关系,两人拼凑起来,才是完整的。这种关系一旦失去对方,整个体系就不完整了,是需要寻找下一个来完善的。
第三种是不平等的包裹式,一方完全压倒性的在优势地位。
没有哪一种是正确选择,只有你想要那种选择。
当然从功利主义角度,当然是第一种风险最小。
中国婚前拍婚纱照、婚礼蜜月一条龙等婚庆产品数不胜数,中国婚庆产业的日渐壮大,在我们自身看来,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直到在广州纪录片节展映上看到这部《中国式爱情》的影片,影片作为一部长篇观察纪录片,导演跟随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一群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们,采访三辈人对于婚纱照与婚姻的观念,并通过婚前摄影行业的窗口,带我们进入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婚姻幻想世界,追溯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中国式爱情之下的困扰、当下火爆婚庆产业的未来。
爷爷奶奶辈
爷爷奶奶辈由于深受文革影响,万事谨慎防备,面对婚纱照这种西方的产物,望而却步,他们的结婚照,是两个人简简单单、朴朴素素、恭恭敬敬的合影,从二人和和气气去拍结婚照的那一刻,好像也注定了二人后续几十年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相互扶持、爱护、尊重。影片中的上海老爷爷老奶奶很幸福,他们说“等磨去棱角之后,就变成一个完整的家庭”,平平淡淡就是真,他们一辈子没拍过婚纱照,志愿者帮爷爷奶奶们化妆拍婚纱照,他们拿到的时候特别开心,最后合影的时候,一位老爷爷偷偷的抹眼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们,一生历经了太多,这一纸迟来的婚纱照,一下子把光阴留住了。
爸爸妈妈辈
爸爸妈妈辈更多不善于相互表达爱情,走过改革开放的他们,一部分或许能如老一辈一样平平淡淡,另一部分似乎更关注房子、户口、工作、地位这些现实问题,他们会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之后,思考对方还是不是合适,有的人就算不合适也会凑活着继续走下去,有的人不合适就分开了,这是一个更开放的年代。影片中的一个典型就是娜拉妈妈,娜拉妈妈说她一个人居住,一个人去追忆拍婚纱,弥补年轻时的公主梦想,一个人过得独立与自得。这是渐渐开放的时代带来的婚姻观的变化。
8090辈
我们这一辈人,是更自由谈情说爱的一辈,也是中国800亿市值的婚庆摄影行业的贡献者。拿结婚来说,婚礼、派对、蜜月;拿婚前婚纱照来说,棚拍、外景、旅拍、美妆;拿恋爱来说,首饰、鲜花、约会,构成了婚庆全产业链。东方人的仪式感与爱面子,西方人的浪漫与形式化,充斥着当今的婚庆行业。
在中国,几乎每对新人都会去拍婚纱照,拍不同的几套造型和场景,准新娘在公主、女王、时尚女郎的角色间过度,而西方人的婚纱照一般都是在婚礼当天拍,想要一种真实自然的感觉。生活在上海的几对跨国恋人,外国男朋友为满足中国女友的需求,在结婚前去拍婚纱照,娜拉与她澳大利亚的男友去拍了,另一对情侣也拍了一组水下婚纱。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新人也会去拍婚纱,置办新房的时候,会把婚纱照艺术照摆出来。婚纱照就像这是婚姻的见证,也是浪漫生活、美好梦想的折射。
但婚纱照始终只是定格的瞬间,之后应该怎么过?老一辈人催促结婚、催促要小孩,娜拉说“我又不想走一条传统的路,所以才会这么累”,这句话就像我们这一辈对待婚姻的一种缩影,年龄的增大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娜拉逃离了家庭,跟随男友去了澳大利亚,然而在影片结尾,娜拉又说了一句话“机会和自由比起来,机会更重要”
文/薏小桦
我记得台湾有导演拍过一部关于新人拍婚纱照的片子,内容却记不得了。
上一代人结婚怎么都想拍一张结婚照。
这个世界没有穷人,只有穷人思想。
感觉婚庆公司(尤其片中这家婚纱照公司)跟全球最大的钻石公司类似,包装婚纱照(钻石)是一辈子一次的梦想,让人(尤其是女人)不惜一掷万金去“圆梦”。老板的眼里只有钱,满脑子就是如何激发员工赚更多钱(他给员工也是在造梦——百万、千万富翁),而罚钱是他最有效的手段。
老外只在结婚当天拍的照片才认为真实。而中国拍婚纱照被包装成一个梦想。说到底还是虚荣心、面子在作怪。
上海街头骑共享单车的人不少啊。
剩女。相亲公园。
婚房。
女儿嫁人了,父亲很不开心,是啊,好白菜到底是让猪给拱走了——上辈子的情人要离开,谁舍得啊?可是剩女不嫁,父母更焦虑。所以,在中国做父母很难,要给儿子买房子结婚,要让女儿嫁个好人家。
远嫁离开上海离开中国。上海的女孩不少涉外婚姻吧,嫁给洋人,也是面子的一部分。
在面子面前,洋人也开始接受中国式文化。
一起赚大钱。
2018悉尼电影节
首先肯定一下导演是试图真诚地,不带偏见地去理解中国。但终究还是显得单薄了一些,就好像是一个西方导演在看新鲜的角度。其中涉及的中国婚恋观,都像是老生常谈了——上海的人民广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娶老婆要买房子,28岁嫁不出去人生就玩完了,结了婚不马上生孩子简直是要天打雷劈。
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可以当做闹剧看的场面。比如各式古怪的拍摄婚纱照的过程;片中JIAHAO老板如何给员工洗脑,企业文化中渗透的一股子成功学的金钱气味。
也有不错的温馨的场面——志愿者们给老爷爷老奶奶补拍婚纱照。走出影院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老奶奶,一边走一面抹眼泪。
导演在片中探讨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中国这几十年的巨变。从婚纱照产业就可以看出。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由恋爱根本就是一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观念需要警惕——到现在每个人结婚都得上天入地去拍摄一套花式结婚照。这背后,最主要的推力当然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繁荣。
但也就是如此,使得我们再也不可能和当年包办婚姻那一代一样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以及对自由和自我表达的需要也在迅速扩张。而中国式家庭和婚姻观对个人主义的压抑是尤其之大的。这一点对女性来说尤甚。
所以诡辩的说,其实不是我们这一代太挑剔了,而是当你成长于这样的文化环境,自幼习得了这一套价值观之后。当你再被要求去服从于集体,为了家庭而将就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变得特别困难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像我们看到越来越少的幸福的婚姻了。
那又怎么样呢,不是有首歌大家都会唱的么——爱一个人没爱到难道又会怎么样?
从一个外国摄影师的视觉看到中国人的婚姻观,不算全面,但不失为主流
和《剩女》差不多相似的角度切入,也是以小见大;从婚纱照再漫谈到爱情择偶观、中国式代际沟通(甚至往远了扯独生政策、“那段岁月”)...开头看下来思路较为清晰,可算作是婚庆文化比照、向外国人更多通识介绍的“管中窥豹”;中间开始全然搞不清楚重点,胡乱发散了。作者对于选择的主题有热情,但却没有足够耐性。
都是低级黑
以中国人追崇拍婚纱照热情为主题,带出中国婚姻爱情观与西方的差别;选取的跟拍对象各有特点,观点直白让人看着哭笑不得又难以否认。片中节选了过多嘉豪集团董事长的个人演讲,略嫌走偏。但挺欣赏结尾那段独白,很多人希望婚纱照永远定格幸福,但现实终归是现实呢。从男性观众角度看,涨了见识受教了,3.5星。
对婚姻这个重要题目在多地从多角度采访跟拍,各种套路,司空见惯,估计只有老外会有新鲜感。对于婚纱照,感觉真是千篇一律聊胜于无,但似乎又有其“孔雀开屏”尾大不掉的合理性——结姻的“对赌”、流水线生产、规模效益……建议Olivia跟拍白事相关,相映成趣。
虚荣大观
full of cliché + 各种莫名其妙的预设立场 + 非常让人不安的statements 以及让人不得不怀疑企图的主观叙述
7.7分;5.6G;保存32
这个主题彻彻底底表现了我国青年想要一副美丽面具的虚荣心理,当它不再是一种仪式或者真实情感的记录,而变成了一堆堆装饰品时,就已经没有最初的意义了。每次在街上看到有人拿着那么沉那么大的婚纱照时,我的心情都很复杂,很自然的想起了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国式婚姻的解读,只是两人合作分工完成家族繁衍,生存的手段,所以男的更喜欢小妾或者妓院的风尘女子。中国人眼中的婚姻代表了除了爱情之外的所有东西,香火,延续,谋利,生存,社交……那婚纱照是什么呢?可能是摆设的掩人耳目的一片花布。有几许人看到那个精修的容颜会想到与你此生共渡或休戚与共?大抵想的是看看你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婚纱照上的那个人去哪了?毕竟婚姻对于国人来说是社会事务,不是个人主张。
jiahao看得我热血沸腾,很真实了,中西方思维对比很有意思
一個蠻正向的紀錄片. 雖然討厭人類,但看到老人們選婚紗照時發自內心的幸福笑容還是會莫名覺得很感動
【16/300】婚庆硬广,起这么大个名字,缺乏任何意义的深度思考,取了很多北京的镜头,通篇却是上海故事,而且那个女孩也太不能代表中国女孩了吧....半年找不上一个工作,满口说家人的压力影响到她的健康,我看是作
西方人对中式婚纱照、中国婚恋观的介绍,中国人自己看难免会觉得有偏颇片面的地方。西方视角是不可避免的,但即使导演不是外国人,固有的问题依然在那,我们自己也该好好想想。
81分钟版,不知道删去了哪些内容。“中国式爱情”的帽子显然太大,充其量也就是“中国式结婚”。怎么说呢,这个片子里差不多集结了所有我难以下咽的现象和观点,从头到尾都是一团泡沫,资本的剥削、幸福的幻影、落后的观念,以及一种在我看来对于某种虚妄的幻象的某种病态憧憬,当然我明白片中呈现的仍然是现在整个社会的集体写照,我只能保持尊重但永远无法接受。给两星其实主要还是觉得,作为一部纪录片而言,它的剪辑和素材编排还是比较有问题,所要强调的主题也有些浮光掠影,摇摆不定。虽然可以理解是出自外国人的视角,但说实话我的生活已经够焦虑了,真的不想再次通过一部纪录片来感受被冒犯。
新一代婚前拍“结婚照”的虚荣和上一代催孩子结婚生子的虚荣都是传统。这些照片背后是不匹配画面的简陋拥挤的拍摄环境,大规模的复制粘贴,被创造出来的异域景观,模型,甚至摆放着喝过的红酒瓶。5年后的今天婚庆产业不可同日而语,那些又厚又重的结婚照跟随离婚率都去了哪里呢?和镜头里满屏的小黄车一样
嘉豪婚纱摄影集团创始人施嘉豪:没有穷人,只有穷人思维,他们不知道如何赚钱!要努力,不能消磨时间,不能甘于平庸!很乐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婚姻观:要结婚,婚前男方要买房,婚后要早点生孩子,挺有意思。
你别说,我也跟看西洋镜式的。片子本身也是为澳大利亚做的,所以有很多为西方人科普背景的字幕。看西洋镜是,自己没拍过也没想拍,原来别人这么想啊,好像也挺开心的。以及原来韩国艺匠是嘉豪集团的,个么是可以理解了。然后老伯把夫妻比喻为热水瓶,里面热的,外面可能还是冷的,挺有意思。viona的mist可能中国式家庭的小孩或多或少会遇到,每个人的反应不同。但终究来说,没有人能真的逼你,但pressure是存在的。
很明显的西方视角。婚纱照就能实现梦想?真是可笑。消费主义生产的泡泡。
@广州树德之光20181216 #金红棉# 结尾不错。
1.居然看到我大学同学了(Will)2.后面居然看哭了我!3.佛系男朋友也被感动哭了!!OK不给满分都找不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