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戏里的和珅已经步入晚景,不仅是年龄的老去,更是权势的飘零。即使是在这一阶段,和珅走向了自己权势的最高点,但这个高点、这个峰顶的来临也意味着高无可高,低却势在必行。 这部戏的和珅演得非常得好,或者说编剧处理得非常到位之处就在于,一个明明已经走到人生辉煌顶点的人,却时时显露悲怆、惶恐的印迹,正是福兮祸之所伏。和珅似乎应该志得意满、应该骄傲自豪。乾隆成为太上皇,和珅倚仗老主子的天恩成为整个大清朝堂上最大的权势者,年轻的嘉庆帝羽翼未丰、也不敢丰,三省六部哪个不是和中堂的门生,王侯将相哪个不巴结着和相——但为什么剧中和珅眼角的皱纹越来越密、脸色越来越阴沉、心情越来越惶恐? 在庞大的王权面前,强大如和珅,亦不过蝼蚁一只,亦不过天家的“产业”。二十载盛宠不衰,乾隆爷称为须臾不可离开的人物,乾隆爷口中真心喜欢的人物,也不过是个很大的产业,给儿子留的产业。剧中和珅从沐浴天恩、倚仗天恩、怀疑天恩,到从赵三发子嘴里真切地听到产业论,从胜券在握到五内俱焚、枯槁一身的强大转折,令人无限感叹。灵前宣旨那一场戏,将和珅的悲剧推到了顶点。那不断闪回的乾隆对和珅的嘉奖溺爱,与今时今日冰冷的产业家业,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能承受。和珅从迈出太庙之后,戏里再无镜头,三尺白绫挂上梁头的时候也只一个简单的背影。是的,在主子的眼里,和珅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在和绅眼里,自己的死去早已是定数,没有什么可再感叹,也没有什么天恩可祈求。 我想的是,宫门开启,太庙之前空无一人,这个为什么空无一人的原因,可悲的却不是嘉庆口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是强大的王权以及不得不依附于王权之上的人身。近日翻看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秦先生指出所谓封建社会,就是个人依附于强大的共同体,这种依附有着温情脉脉的一面,但这温情脉脉背后却是生杀予夺的肆意、却是永世不得自由的代价。 在李传卫(赵三发)身上,上演了微型版的天子与臣子的关系。在我们观众看来,李侍卫是嘉庆跟前的红人,是立了大功的人,是嘉庆掌权后应该大大奖赏、大大信任、大大倚仗的人。但是和珅刚倒,天子怀疑的目光就凝聚在他身上。这种怀疑,掩藏在“郑将如父王一样绝对信任粘杆处”口号下面,掩藏在天子身边的家臣小肚鸡肠、暗中给人穿小鞋下面。但这种怀疑实际是来自天子心中,嘉庆在赵三发子救了自己之后,承认自己不该怀疑李侍卫(赵三发),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合格的帝王诞生了,也许他文无治武无功,但在维护权势、权衡之道上,却绝对是独孤求败级别的人物。 如果没有结束专政,天子还将是一样的天子,臣民还将是一样的臣民。
终于把周易的李卫系列收尾之作《大内低手》看完了,看完终于可以评论一句,三部曲最佳还是《李卫辞官》,《大内低手》应该只得3.5星,但是,豆瓣没有半星机制,最终给了4星。
这一部如果单独出来看,其实还不错,但是做为李卫系列的续集,就差了些。李卫系列还是重点在官场之上,但是到了《大内低手》这里,就更像是徐峥自己的江湖传奇故事了,朝堂的戏份更像是一个为了突显赵三发这个小人物的背景板,乾隆,嘉庆跟和珅三人斗法的戏份本来应该很精彩,当然,剧里仅有的戏份拍的也很不错,但是,限于戏份的关系,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少了点意思,为了凑李传卫与赵三发双胞胎的戏份,巧合太多了些,使得剧集流畅度就没有那么好,最后整部剧集,格局还是小了点,立意也比《李卫辞官》差了些。
徐峥拍完李卫1后,自己拉班子做了李卫2,中间还拍了《爱情呼叫转移》,《疯狂的赛车》等多部电影,应该是很红了,接这部戏,不知道是不是还有点看在前作的份上的意思。咖大了呢,似乎连整个剧集的重点,也都转移到他身上了。片头出演员表的时候,他的两个角色是分别列出来的,占在演员表的第一页,周易家的亲儿子于波也只能往后排,甚至都不够格跟他并列排的。
最后整剧看下来,就觉得剧情不是太流畅,并不像是李辞那样,分成几个单元剧的模式,大概就只有第一个单元还是单元剧的模式破案,接着后面的二十多集,就都只有一个大主线在走,还包括徐峥一人饰二角来的两段无聊的感情线,都没有啥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大概就是乾隆死前,跟和珅斗法的那一点情节,让我比较喜欢了。
其实,这部戏最精彩的剧眼,就应该是嘉庆如果兢兢业业地伏低作小,伺候着最后几年的乾隆爷,跟和珅斗法,但是,过多的戏份却放在赵三发跟李传卫怎么两边糊弄,怎么追戏子去了,显得格调不高。
再说徐峥的演技,可能为了演出两个角色的反差之处,他的赵三发,有时候油腻的有点过了,让我有点不适,不过那股子机灵劲儿,还是演的好,浑然天成。他的两段爱情戏,特别是跟文采衣的,真的是来的太无厘头了,三发子爱上文彩衣完全是见色起心,李传卫跟文采衣类似于印随效应,真的是挺无聊的。
这部戏,导演的镜头跟李辞也完全没得比,李辞里长镜头非常常见,镜头的安排,场景布罩,演员走位都精心设计过的。海关道一案里,几个贪官逼死另一个小贪官的时候,那压迫感,真的是看的让人捏了一把汗。这样的场景,李辞里面可以数出好些个来,但是,到了李卫3里面,连乾隆死前,告诫和珅跟嘉庆一起吃饭的那场戏,明明应该是最后几方势力在平静下的暗涌,但是镜头剪的细碎,哪怕三位好演员,都没法发挥出来。至于李传卫跟三发偶而几个稍微有紧迫感的场景,也全被插科打诨过去了。
这部剧也没有去横店故宫拍,就在怀柔拍了,这就导致很多场景看起来,不够大气,室内戏会比较多。虽然周易之前的水月,把酒也就是在苏州几个地方拍拍,但是毕竟题材不一样,江湖里几个小门派斗斗,转来转去场景差别不大,也不太影响。但是拍起宫廷戏,几个宫不够气势,真的很影响观感,不容易入戏。所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嘉庆哪怕继位后,也还是住在自己的府邸,并没有搬进宫去,宫里的场景,也多是室内景,不像李辞那样,有多个不同的宫殿内外的取景。
在盘点李辞的时候,我特意盘点了李辞里面,对戏曲元素的运用,但是,到了李卫3里面,就很不讲究了。偏偏李卫3里面,其实戏曲元素应该比李辞更重,因为文采衣是四喜班的当家花旦,有不少唱戏的戏份。而嘉庆本人,也是很喜欢听戏,也有听戏的戏份在,在这两处,戏曲都只被随便当做背景来用,而没有起到,铺垫剧情,或者辅助剧情发展的功用。整个剧的心思啊,比起李辞真的是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再说人物的塑造,这部戏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秦焰饰演的和珅了。因为王刚饰演的和珅应该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和珅的形象了,但是实际,历史上的和珅死的时候也才49岁,而且据说长的其实应该还挺不错的,并不是像王刚老师一样是个中老年胖子。在王刚老师饰演的王刚已经如此经典的情况下,秦焰却仍能把和珅演出自己的风格来,着实厉害!在徐峥一人分饰两角,戏份比重极大的情形下都盖不过他去。徐峥跟秦焰对起戏来,根本不够看。
对比起李辞,里面李卫家人,石榴,李小卫,小满,李卫娘,官里的有乾隆,傅恒,都塑造的很鲜活,还有海关道单元里,给人印象极其之深的九公。但是在李卫3里面,却连文采衣跟陈馨儿两个女主角形象都很单薄立不起来,真的是让我有些失望。
再说说服化道,虽然服化道一向是周易的短板,但是,李卫3也太拉了,怎么能穷成这样。沿用戏服这种也就是周易常规操作不多说了,但是,两个女主角,居然头顶光光啊!!!!一点发饰都不给用的,就是扎了个辫子,或者直接堆个假发髻接披发啊!这也太不上心了啊!!!!!搞的看起来特别小家子气!
不过,虽然说了这么多不好的地方,但也算是爱之深,责之切吧,毕竟对李卫系列太喜欢了。再者,也是因为有李辞这部佳作在前,才显得李卫3不那么优秀,单独拎出李卫3来看,还是能打过现在诸多的电视剧了,再次怀念一下电视剧佳作频出的那个年代吧。
剧情不错,徐峥演技很好,赵丽颖本色出演,可爱。年轻徐峥真适合演韦小宝。
有点韦小宝的味道 发现个小美女赵丽颖 另外看过才知道乾隆是禅位的 长知识了
剧本差了点 想模仿鹿鼎记的 可是经典不是那么好超越的 只看徐峥的表演了 总的来说 内地里算不错了
李卫当官系列都挺好看的,没想到这一部有于波。徐峥不管是做演员还是导演都挺不错的。
年轻的小赵演技还可以哈
一直看下来已经十几年了,小的时候喜欢李卫1中的那种正直而又有些小滑头的感觉,年纪越大越喜欢李卫3。相对于前两部皇帝的高贵,李卫的“国王忠犬”,这种严格的社会阶层设定,3中所讲的更加贴近现实也更加具有人性,人确实非生而平等,但是我们可以活的豁达有意义。
演员演得真实、情节曲折、笑料频出。
李卫系列的编剧真是把官场研究透了,很腹黑很强大。深沉版的徐峥很魅力,痞子版的徐峥依旧可爱,人物表现跟当年的李卫相比少了圆滑多了无知,完全没雷同,只有脸还是那张脸,没皱纹没变化~完全逆生长~~娃娃脸的好处!
如果徐峥出演韦小宝,大陆版鹿鼎记绝不会是现在这个鸟样子,最后赞编剧生对了时代,再晚几年恐怕也难通过审查
李卫当官系列的电视都不错,很喜欢李卫这个人
BUG很多,但有些剧情衔接得非常巧妙,比如和琳自杀那段。一正一邪两个角色,徐峥演绎得很好。。老戏骨们演技都很过硬。。还有因为这个结局,给五星!
小时候很喜欢这部剧啊,特别搞笑,徐峥一人饰两角也很历害,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赵丽颖啊。
挺逗的
徐峥搞笑啊
这么好的片子才看到呢!
658
难看,女丑
对历史改编的很精巧而有趣,徐峥在这一部剧中分饰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相比于前两部此时演技已是炉火纯青了,赵丽颖也比前两部的女主更加可爱,个人感觉比前两部更加好看!
这时候的李卫应该深知为官之道了吧,还懵懂就假了;还混不吝就应该完了!
特别喜欢这部剧,李卫当官的三部都看了,徐峥太有喜剧天分了,那时候的喜剧启蒙吧。那会的徐峥还是小鲜肉,不油腻,淡淡的爱情,仗义的行正道,三观很正。突然间看到,就想再刷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