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一个十九岁住在布鲁克林的男生Tony,他渴望获得认可,觉察现有生活的不对劲。这是部青春片,却也触动三十多岁的我共情。
Tony最主要的成就感来自迪厅。他迪斯科跳得好,被称为布鲁克林舞王,只要他上台,就是迪厅的视觉焦点。
通过他熟门熟路地进出舞蹈训练室,可以看出来舞技来自背地里练习良多。他还告诫舞伴,练习必须认真,不能玩笑对待。你会相信他是那种懂得如何痴迷的人,知道如何在热爱里扎得很深。
可问题就出在除了跳舞之外,他干什么都兴趣缺如。随着年龄越大,跳舞的快乐也越来越短暂、稀薄。他的出身和现有的环境没有给他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
当感到憋闷时,他会去Verrazano桥边做白日梦。这座联通布鲁克林和外界的桥,给他一种逃离的可能。出于同样一种自身特质,他像钻研跳舞一样,记住所有和桥相关的数据和逸闻。
真正让跳舞意义尽失,要等到他参加一个舞蹈比赛拿了冠军。他自知第二名的舞技比自己好太多,输给自己只是因为对方来自波多黎各,不可能在保守的布鲁克林赢过白皮的美国人,获胜变得索然无味。而这时他的朋友们还在盛赞他实至名归,他开始发怒,大概是感到了欺骗,自己在意的荣耀原来就是一个小圈子的自娱自乐的幻觉。
原本还有部分成就感来自打工的五金店。Tony干得不错,业务熟练,是店里唯一能哄好难缠的顾客的人。老板很赏识他,在裁员潮的大环境下给他主动涨薪,在他冲动请辞时拉下脸挽留。但这给 Tony带去的满足感更不可持续。看到其他干了几十年的老店员,Tony收到老板肯定后的笑容褪成迷茫,他并不甘心未来和他们一样。
Tony是一帮狐朋狗友里的精神领袖,深受女孩欢迎,他一边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崇拜和依恋,又因为他们的愚蠢和促狭而漫不经心。不到二十岁的人意识不到,即使是被动得到的情感,其中也暗含着巨大的责任。朋友指望着Tony给自己打通电话,Tony答应后却没有打,间接导致朋友的死亡。女孩因为得不到他的爱,放纵自己堕落最后被强奸。
原本聊可一过的生活一个角接着一个角地塌掉,结尾他逃往曼哈顿找到Stephanie租住的公寓。Stephanie是位年龄稍长于他的女性,和他一样成长在落后的布鲁克林湾脊区。前不久她搬到最时髦优雅的曼哈顿,做打字员。细数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演艺名人是她证明新生活超越原有的最主要的方法。
在Stephanie整洁明亮的小房间里,Tony打算像她一样,搬到曼哈顿,开启新生活,找份新工作,建立新友谊。虽然Tony之前认为Stephanie关于曼哈顿的吹捧都是大话屁话,但等到想要主动做些什么时,除了效仿她,他没有更好的选择。还是那句话,出身和现有的环境没有给Tony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
扮演Tony的约翰·特拉沃尔塔,既演出了人物在不同环境里的反差,又保持了内里性格的一致,观众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真实完整,就会喜欢上他。Tony给人的初印象是个粗鲁浮夸、游手好闲的不良青年:闪亮的皮鞋,吹得高高的背头,花里胡哨的衬衫,臀部紧绷的阔腿裤,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自恋和自大,在街头和迪厅左右顾盼。和朋友在一起时,扮演着大人,满嘴是粗口和性。但他本质是一个吵吵闹闹但温暖传统的意大利家庭里的小儿子,真诚良善是他的底色,其他特质都是在优秀的大哥阴影下成长缺乏存在感而延展出来,甚至性欲与他的同龄人比都不算强烈。于是和成熟的女孩在一起时会露出羞涩和幼稚;得到认可时藏不住眼里有泪,闪闪发光。
美国电影总能和流行文化互文,迪斯科的魅力在这部电影里尽显,看完大概就不用再问什么是迪斯科了。迪厅的名字是2001 Odyssey,比《2001太空漫游》少了一个Space。
本来想看一部欢乐搞笑的歌舞剧,结果却是一部青春残酷电影,那些美好的舞蹈段落与现实对比,总有点讽刺的感觉。(发现泰坦尼克号里面,jack和rose跳舞转圈圈的那个经典镜头,原来出自这部电影。)
BeeGees,阿尔帕西诺,李小龙,英国入侵,DISCO,种族歧视,父权在家庭地位的衰落……70年代的美国青年的迷茫呀。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DISCO舞步,话说男女主那段舞现在看来真的各种弱呀。
這部電影非常的通俗,想傳達的價值觀也是如此,能到富人區生活就是成功,bee gees的歌很悅耳,但實在讓人看得糟心,裡面的角色沒半個討喜的,無論是隨意以自己的價值觀論斷主角生活的女主,或是主角狐群狗黨的強姦犯朋友們,還有編劇不知道對Annette有多深的惡意,難道喜歡上不喜歡自己的人就活該被人作賤嗎?
舞蹈占了电影的很大比重,而关于青春的叙事完全被弱化了。
最后的结局不落窠臼~~~
并不是完美的电影。经典的音乐和舞蹈,John 令人信服的演技和舞技都是兴奋点。然而电影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对青春,对社会,对人性的挖掘,要么浅尝而止,要么弃坑而去。不如当部歌舞剧看看罢了。毕竟一部电影承载不了太多东西。而大多数情况下,观众只求象喝雪碧那样的观感就够了。导演过于贪心。
70年代的DISCO,老爷车,男士高跟皮鞋,高腰喇叭裤里的电臀,迷人的黄金岁月。冲Bee Gees和Travolta打满分。剧情什么的。。。只觉得深刻警醒了6分女不就要妄想王子了,王子们都在被看不起他们的女神耍着玩
其实并不狂热,反而像是一场青春期的高烧(fever)。各种成长(还是移民家庭)的残酷与烦恼(意大利家庭真是和中国一样传统啊)。迪斯科本来是一种表现成熟感的舞蹈吧,因此片中才多次出现主角19岁的身份和迪斯科之间的冲突,而爱上成熟女人、车震、堕胎、死亡都是开始进入成人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其实是在探讨家庭和社会的问题。估计到了80年代,毒品泛滥,黑人、拉丁裔的帮派林立,这里的意大利裔的问题都算不上个事了。片里的舞蹈又像广场舞,又像广播操。以现今的眼光看,没什么兴奋点。屈伏塔在年青时也不算靓仔,而女主角比他还显老,还难看。[TVB]
舞池里光芒万丈高烧退去是迷惘,走进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少年内心。迪斯科比吉斯李小龙帕西诺盛行,闪过的同性恋种歧堕胎碎片背景。五金店老板给他涨了四美元薪水,托尼心情突然很开心却无关金额。哥哥辞去了家人引以为傲的神职,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拿他们比较了。他享受在舞池里被人肯定的感觉。他身边有一帮狐朋狗友打架撩妹,在练舞房时搭讪了一个高冷女孩,她在追求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看着店里做了十几年的中年同事,一直被狗朋们忽略的同伴坠桥了,他说不出来又确信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总是渴望被人在乎有人倾诉,渴望没有人拿我们去和他人作比,渴望能有人解答我们遇到的困惑,渴望自己所爱的人也那么爱自己,愈是年少时这种渴望就愈发强烈。塞林格式的收尾,我们做朋友吧。
迪斯科舞池里的少年维特
他还未满二十,他是油漆店的伙计,他是家不受重视的那个儿子,他是舞厅里的国王。他认识了一个已经在外面扎根的女生,而他自己的世界也在一点点崩塌。他要到外面闯荡,要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和女生做朋友
在disco的舞步里恣意挥洒奔放的青春,尽情释放19岁的荷尔蒙,这也许是青春片最美好的部分,钟情于心爱的女子,有一堆无所事事的狐朋狗友,穷得叮当响但也要为橱窗里的衬衫预付5美元定金。在70’年代,disco曾被视为异类,被视为摇滚乐的搅局者,但他依旧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2001舞厅的曼妙的舞姿,狂放不羁的反叛,脆弱不堪的心灵,对未来的迷茫。纽约依旧是那个纽约,曼哈顿的大桥依旧矗立,只是这群周末夜晚燥热的年轻人需要一番捶打才能历练出成人的模样。【AMIABLE,英语特效字幕,12.1GB】
一大堆电影都找得到这片子的影子,比如最近的幸福线一小段舞直接拷贝了(其实整个剧情线都差不多)。另外,把七十年代美国Disco背景改成中国文革,这片子基本上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了,所以除了Disco的花架子很漂亮,对青年一代的反思也很深。最后,屈伏塔的这个角色真的是直男吗。
什么时候disco舞厅成了富二代的天下了,去的时候得开豪车,开个酒好几千没了,为什么没有给穷小子和穷小姐去的舞厅呢?为什么舞厅不能就是个跳舞的地方,酒水价钱能正常点么,中国年轻人只工作然后宅在电脑前,无处安放的青春可不都献给坏人了,我报告!我找到了社会不稳定的解决办法。。
低俗小说是那段扭扭舞大赛印象深刻,没想到约翰屈伏塔竟然是本色出演。一直喜欢他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这次霹雳舞真更是大开眼界。要不是我的老腰这几天要断了,我肯定会一起扭起来( ̄▽ ̄)
BEEGEE。。。。。。。。。。BEEGEES,大陆的80年代对DISCO也是如此狂热
70年代的美国电影喜欢拍穷街陋巷,因为穷街陋巷里有美国精神,这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这句话本身没错,错的是不该让川普说出来,哈哈——何为伟大?不过是真实、质朴。所以直到现在像伊斯特伍德,科恩兄弟这样的世界级导演拍得最多的还是“薪尽而火传”,他们传递过来的火可是“新潮”或是“高端”?唯不装而已。中国现在的导演应该学学70年代美国的穷街陋巷,那里的内城穷人是真实的,而不是蒙着一层面纱或者某个特定的学术符号,中国的电影让穷人都不知道该怎样做人了。唯一的败笔是结尾,爱情和理想,最后全都从布鲁克林集中到了曼哈顿,和70-80年底美国街头文化攻陷电台和博物馆的史实不同。
你不想看约翰特拉沃尔塔跳DISCO吗,跳得真是太棒了,他用两条长腿征服了1977年的纽约小妞
呈现消极的结果以及抱有希望的落幕。影片针对对待舔狗式女配的男性混混们的描写很真实啊,他们没有自己的职业没有抱负也很不尊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