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30年代,昆明。
有一个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乞丐,拄着木棍,混在难民中进了城...
他头发已经结块,风尘仆仆,就像一个刚挖出的芋头…更奇怪的,是他紧紧抱着一个咸菜坛子...
在一所大学门口,他遇上了刚出门的校长梅贻琦。
乞丐拉着梅贻琦的手,说:梅先生,我终于到了…
梅贻琦看了半天,才看出,这个人竟然是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赵忠尧。
而他怀里的咸菜坛子,放着一个铅管,是中国当时唯一的50毫克镭…
原来,北平沦陷,赵忠尧趁着夜色潜入日本人占领的清华大学,偷走了镭…为了躲避追捕,装成乞丐,千里走单骑,把中国核物理的重要家当,带到昆明...
此时,放射性极强的镭,已经灼伤了他的胸膛…
1937年11月,华北沦陷。
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清华、北大、南开,决定南迁,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存在不过8年的“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欧美教育人士称: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这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
壹丨闻一多的茶
1937年,武汉。
因为抗战局势,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决定搬往昆明。
出发前,闻一多抽空回了一趟武汉老家。
老友邀请他留在武汉,到教育部任职,他婉辞了。
老婆炸了:为什么不留下来?兵荒马乱!我们好不容易才能团聚…
当时家里4个孩子,最大的10岁,老婆责怪得不是没有道理。闻一多只能喃喃的说:学校太困难了,太困难了…
临走前,他叫醒两个儿子,说:我走了,将来,云南见吧。
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掉了下来。
从小在城市生活,出国留学的“假洋鬼子”,在国难之际,走过湘西村庄,走过长江河滩,走过贵州大山…
一路上,他唱着那首《桑塔露西亚》: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
3000多里路走下来,鞋底薄了,胡须长了,皮肤黑了,心眼也敞亮了…
有人说:这是闻一多走出殉道之旅的第一步。
到了昆明,房租贵,置办家具花了一大笔钱,闻一多很快用完了手头的存款。加上通货膨胀,堂堂的大教授,月薪不过等于战前的九块八毛...
他给妻子写信说:快一个月了,我没吃过茶,每天喝白开水。今天到了陈梦家那去,他把不要的茶叶给我,哈,我总算是开荤了…
贰丨华罗庚的房子
西南联大刚建校时,没宿舍,没教学楼,没办公室…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如何安置老师呢?
学校出钱租一个院子,上下楼各住几户人家。
那一年,华罗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家六口没个落脚地。
仗义的闻一多说:不如来跟我挤挤?
住了进去,华罗庚愁了:闻家人也不少,两家十几口人,挤在10多平米的小厢房,靠个布帘隔开,晚上打个喷嚏都能把隔壁吵醒...
后来,他在昆明城外20里,找了个便宜住处。
说是两间小厢楼,实际上就是猪圈牛圈顶上有个堆草料的棚子。全家人吃饭睡觉都在里头。
晚上,一个香烟罐子上放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就算是灯。
有时候,楼下的牛挨着墙擦痒痒,那就惨了,整个棚子地动山摇、危楼愈倒,猪叫牛叫乱成一团…人在楼上,跟喝了酒一样,站都站不直。
华罗庚自嘲道:别人说我是清高教授,唉…都不见哪里清高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叁丨费孝通的书稿
云南,昆明。
五华山上,明晃晃挂起了三个红球。意思为:紧急警报。
广播里又一次响起了尖锐的长鸣,刺着每个人的耳膜。老百姓们一边收拾着家里的金银细软,一边啐了一句:小日本,又要搞空袭了,烦人!
《生活》杂志拍摄的重庆空袭警报
据统计,战争期间,日军战机先后281次空袭云南,最多的一天,出动27架飞机轰炸昆明。
西南联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家,习惯了每天要跑警报。有时候他会带上一本书,在躲在防空洞里看...
1940年10月13日,西南联大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空袭,整个师范学院被夷为平地。而费孝通的家被炸毁。
四小时前,好好的一个院子,成了一片废墟。
前后房子都倒了,满院颓垣断壁,破烂的书报、玻璃…埋在一寸厚的灰尘下。
费太太哭了,费孝通却笑了,因为他在废墟里,找到了正在翻译的《人文类型》手稿。
他顾不上掸去上面的灰尘,紧紧揽进怀里…
肆丨李政道的求学生活
1941年,上海沦陷。
15岁的富家少爷李政道,沦落成身无分文的小难童,靠打扫茶馆吃剩饭,艰难求学度日。
幸好,四年后,他进入西南联大学习物理。
当时,西南联大的条件,并不比逃难的生活好。
宿舍,是建在坟地里的茅草屋,小,挤,乱,脏…一间宿舍40个人,上下铺,两个床紧靠在一起,翻个身,旁边的人都会被摇醒...
食堂的饭,被戏称“八宝饭”。
是哪八宝呢?除了红米、稗子、谷子、麸皮,还有石头子、老鼠屎…
最可怕的是,臭虫还特多,咬到人夜不能寝、浑身都痒。最后连女生都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人与臭虫和平共处…
西南联大宿舍内部
但是,此时的西南联大,堪称当时世界最好的学校之一。
中文有闻一多、朱自清…哲学有冯友兰、金岳霖…社会学有费孝通,历史有吴晗,数学有华罗庚,物理化学的有吴大猷、赵忠尧…
有一门课叫《欧洲名著选读》,9个教授轮番上课:钱钟书、吴宓、莫泮芹、吴可读、叶公超…
据说,因为老师太牛了,很多学生穿越整个昆明城,去其他学院蹭课。
1946年,李政道这个物理天才少年,通过教授推荐,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1957年,他和同是西南联大出身的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部《西南联大》首播于2018年11月,共5集,每集50分钟。目前豆瓣评分9.3,还在上涨。
有网友评论说: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管是任教大师,还是跋山涉水的学生,都是在艰难时局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
纪录片里最珍贵的,是摄制组横跨海峡两岸,远赴英美,采访了不少西南联大的亲历者。
他们中有学生,如杨振宁、许渊冲,还有联大教授的后人。
这些当事人,年纪最小的,都已80高龄…
当时的西南联大,哪有什么像样的教室,坟地里盖的平房,铁皮做的顶,泥巴垒的墙,窗户是拿纸糊的…
遇到下雨,雨水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当叮当,嗓门不够大的老师,上不了课。有一次,教授陈岱孙实在没办法,在黑板上写下来:下课赏雨。
满屋子的青年才俊,坐在木椅子上,静静的听着窗外的风雨声…
课本也是稀缺货,几乎没有一本新的…常常是学生之间,传抄“复制”课本。
有时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拿到的手抄课本,是从几年前的毕业生那里,一级级继承下来的…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气象学的学生要上课,可是连最基本的温度表和量雨筒都没有…
怎么办?上课的老师李宪之就教大家土办法:用手指蘸水,来感应风向。
他对学生说:手指哪面比较凉,风向就是哪边。
大名鼎鼎的教授,过着特别贫穷的生活。据说,当时昆明的乞丐都不找他们要钱,大家都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战前,校长梅贻琦的工资,一个月能买一辆小汽车。
来了昆明,入不敷出,不仅卖光了所有值钱家当,梅夫人还得上街摆摊,卖米糕补贴家用…
有一天,梅校长迟到了,原来是今天出摊晚了。他对学生感慨道: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冯友兰的夫人,在家门口支锅卖麻花;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变卖了家中所有藏书;闻一多干脆靠给人刻印赚钱…
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每天化妆成乞丐,到菜市场捡没人要的剩骨头、烂菜叶,回去给妻子熬汤…
这些人,本可以在沦陷区里,混一个高薪闲职,却偏要来这里受苦受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了我们中国文人身上的“风骨”二字...
在这样的条件下,吴大猷写成了《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陈寅恪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写好了《贞元六书》、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吴宓用英文写就了《世界文学史大纲》、费孝通试图构建社会学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有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周培源的《湍流论》…
他们治学严谨、要求极严,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中,只有3882人能顺利毕业。
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文学家,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汪曾祺、许渊冲…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高尚,乐观,苦难,聪明,自由,坚韧…
当我们回望历史,深情地注视着这个乱世里矗立于红土高原上的学校,我们可以知道,它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出产了多少的著作、多少的院士、多少的奖项。
而是:在炮声和空袭的侵扰下,在臭虫和蛀虫腐蚀的政权下,在时局的动荡中,在生活的贫寒中,它竟然奇迹般的,保留下几千年的文化种子。
它让一批学术泰斗没有变成流亡海外的亡国奴,让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这种倔强的皮实劲儿,在火的洗礼中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这样一句: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如同网友所说那样: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总有人想要站起来,他们只能靠知识改变中国,一国的担子压在身上又怎能不努力?
评价我们中国文人,离不开“风骨”这个词,将“风骨”一词分开,就是“风度”和“骨气”。风度,源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骨气,则来自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天下为公的坚守。(引用自: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炮火中的西南联大,颠沛流离的文人大师们,他们的身体力行,让亿万中国人看到了“风骨”二字的真意...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西南联大渐渐远去,但它的传奇故事,将以图文、影像、口口相传的方式,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
《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人文系列纪录片,讲述了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联大的永恒魅力和那个特殊战争时代中人们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以第三集《大学之大》为例
第三集《大学之大》的讲述方式是板块式的,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分成了许多不同内容的板块。从各地学生颠沛流离地到来到学校生活到对许多的教师的回忆到那些出色的学生们的贡献与精神再到最后的回忆,每个板块的讲述都十分生动有趣。本纪录片的许多手法都十分生动,比如黑白的绘画、老场景的现代还原、实物资料(照片、视频)、采访等,还原了历史,也拉近了观众与那个时代那些人的距离。在第一个板块,从外文系学生杨苡的求学经历为开头,再讲述其他学生各自的颠沛流离的故事里都运用到了许多手法,因一些实物资料的缺少,许多场景无法用照片等来展现,于是本片很好地运用到了黑白绘画,黑白的颜色更加接近照片的质感,通过绘画来还原,很好地填补了实物的缺少,配合上解说,极大地增强了真实性,在杨苡阐述自己去往西南联大的路线时,每当讲到某一城市,画面都会有照片资料,还有在地图上重现学生的路线,这些手法都有很强的真实性效果。本片的采访片段十分丰富,采访的大量运用可以使影片增强权威性与真实性,且采访对象都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更加利于叙事。本片讲述的另一大方法就是运用到了大量的真人采访,再根据他们的陈述来进行剪辑使讲述更加真实生动。比如他们谈到教室的样子谈到曾经被臭虫咬以及谈到曾经的老师们,对于一件事物或一个人,都通过了不同人的阐述然后加以剪辑来展现,使曾经的联大生活更加完整展现,也使闻一多、吴宓等教授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本片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解说词。一般的纪录片解说词几乎都是制作方编写的,而本片很好地利用到了实物资料,也就是文字记录,是来自于那些联大学生的文字回忆。有的来自回忆录有的来自散文集。如当描写到联大文学系时,解说词里便运用到了汪曾祺先生出自《人间草木》的文章《西南联大文学系》,因为我本人看过所以十分熟悉,解说词,配合上画面的寻用,如闻一多先生的照片、闻一多先生的黑白色绘画,也如沈从文先生的笔记等,通过这样的画面加解说的叙述方式,将一个画面、一个人物可以刻画地相当淋漓尽致,闻一多先生的知识面之广,教书的认真,沈从文先生的幽默风趣。更加重要的是真实可信,因为是他们的亲身经历。
本片的叙述手法还有现代的实拍等,叙事手法十分丰富是本片最精彩也最吸引人的一点,在《大学之大》这一集里,完整又令人可信地完成了叙述。本集名叫“大学之大”,也许并没有十分明显、明确地告诉观众本集就是在讲西南联大这所大学有多大,而是十分隐晦的地表达。当你看完时,你会清楚地感受到西南联大的人物之多,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本集没有偏心地记录了西南联大物理系、机械系、外语系、文学系、政治系的学生教授们,隐晦地展现出主题。除此之外在本集的后半段,讲述的是来自联大的学生们的未来。从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开始,再到结尾结束,这一段里的内容有邓稼先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核心、来自西南联大两弹一星元勋的介绍,到后面还有文学系外语系学生的著作等,体现了联大学生的创造力之强,贡献之大,也进一步展现了“大学之大”,很好地展现了本集的主题,同时也表达着一整部《西南联大》的共同主题:对于联大的永恒的魅力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赞扬与追忆。
隔离中偷了半天闲,开始看这部心仪已久的纪录片,一发而不可收,竟一气看完了五集。
社会上提起北大,第一印象总是“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但也有副作用,对于北大学生,偶有“眼高手低”“浮躁”之类的负面评价。
但是,北大学生也有“刚毅坚卓”的一面。这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北大唯一有校训的一段时期。
在昆明,联大师生头顶上是日机轰炸,脚底下是尘土飞扬;穿的是从北平、湖南带过去的旧棉布袍,吃的是混杂了砂石、稗子、糠皮、老鼠屎的“八宝饭”,住的是40人一间的茅草顶“大通铺”,经常还要靠两条腿“跑警报”。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还是完成了学业,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脊梁。不必说他们中有多少两院院士、各大奖项得主,也不必说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仅仅将中华文脉传承下来这一项,就是莫大的功劳。
印象最深的,还是田曰灵教授回忆自己在联大化学系做实验:用煤球炉子加热,手舀水槽中的水做冷凝。不过这部纪录片对联大理工科师生教学科研情况的介绍还是太少,不得不说是美中不足的憾事。
如今的条件,与当时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理应更当好好珍惜。而我前几日、前几年的表现,着实有愧“刚毅坚卓”四字。汗颜。
1 17年的《无问西东》热映,让"西南联大"突然闯入大众视野,引发一圈热议。 之后,央视推出了更为详细的纪录片:《西南联大》。 纪录片全5集,刚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下了9.3的高分。
很多人都知道西南联大很厉害,但到底有多厉害呢?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都遭受波及,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甚至直接被日军炸毁,家底全无。 同年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传来密谕: 在未来的九年中,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柏苓,将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三常委的身份,共同领导这所战时联合大学。
这三所国内一流顶尖大学,开始“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陆路完全徒步,要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水陆也要绕道越南,然后进入昆明。 这所由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的战时联合大学,被称为:西南联大。 它将三校的精英师资整合在一起,也将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汇集一处。 从1938年5月4日开课,到1946年7月31日结束,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载,弦歌不辍,这是在全国抗战中,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 八年时间,入学800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但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可见考试之严格,教学之严谨。 虽然毕业人数被腰斩,但他们却代表着中国顶尖的学者水平,放眼世界范围,也是一流的。 从这3882名毕业生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获奖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位人文大师。 在那个时代,联大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条件都极度贫乏,但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赞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2 西南联大的厉害,不仅仅在于它带出来的这批学子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它之所以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最关键的原因是在于它所开创的联大精神。 在梅贻琦、蒋梦麟和张柏苓的带领下,整个联大充满了民主,开放、活跃向上的气氛: 学生和老师之间针对某个见解打辩论,互相论证; 老师和老师之间,也会出现各开同一门课,拿出看家本领分享真知灼见,吸引学生去听课,甚至教授之间也互相旁听; 教师做学术也有极大的自由,上课讲什么、怎么讲,全都由老师自己决定,他们自己注重创新。 19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回答了2个字:自由。 是的,是自由。那时候的联大,让众人知道,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教授们不仅传道受业解惑也,更是身体力行,培养出学子们刚毅坚卓的文人风骨。
这种“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的筑成,同梅贻琦、蒋梦麟和张柏苓3位的早年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梅贻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开中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归来任职清华校长。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梅先生多次和清华教授多次筹商,配合国家抗战,做出一系列准备: 清华在湖南长沙筹办无线电等特种研究所; 在岳麓山下兴建校舍,将部分贵重仪器、书刊、档案逐渐向长沙转移; 在南昌与航空学校共同进行航空工程的研究实验。 在梅先生眼里,知识分子们更是要团结起来,用自己的力量配合抗战、与国家共存亡,用科技兴国、保留民族文化血脉。 蒋梦麟在《西潮》中记载,当年他在日本留学,在一个展览战利品的战绩博物馆里,看到甲午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简直使他惭愧得无地自容。夜间看着游园的几万盏电灯照耀如白昼,他却孤零零站在假山顶上,望着游行的队伍,不禁泫然涕下。 1908年夏天,他参加了浙江省官费留美考试,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深造。在那里,他某天领悟到了: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如何培育人才呢? 于是他毅然决定转到社会科学院,选教育为主科,星星之火,也要燎原。 张柏苓则是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后来在“通济”轮上服务时,目睹国帜三易,悲愤填胸。 “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再教育。创办新教徒,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 41岁的张柏苓,辞去天津南开中学校长职务,赴美考察私立大学,研修心理学、教育行政学、近代教育史。他希望在天津亲手创办一所私立大学,与欧美的著名大学一试高下。 于是,后来有了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 3位校长的经历,是融进了他们的骨血里,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周围的教授们,教授们再逐渐影响了学子们,这才有了被众人赞誉有加的联大精神。
3 那样的时代,民族生死存亡,国家风雨飘摇,3位校长同心合意,共创联大自由民主开放的校风。 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因为大家只有一个利益,就是国家利益。 他们求学兼治学多年的学识、眼界和胸怀,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一腔热血,都是促成这八年联合到底的关键。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说: 三个学校联合,有一个象征意义,象征着在国难当头,在面对着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再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这其中当然不容易,心酸亦难以为外人道。
正如蒋梦麟给胡适信中所写:我发恨时很想把你们三人一棍打死。
但字里行间,仍能品出他在“大我”面前牺牲“小我”的那份气度和胸怀。 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不但是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校长和教授们的学识眼界,让他们能突破人性的桎梏,在艰难的境遇里彼此退让包容。 不但让他们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绝地反击,写出多部旷世巨著,开创国内某些无人涉足的学科先河,更是为民族培育出一大批顶级优秀的人才。 西南联大是当时从军人数最多的一所大学,曾有大批的外语系学生紧急参军做翻译。那时候日本人想要切断云南和越南之间的交通线,当局商议后决定支援,有些学生随军在越南参战,把生命留在了越南的急流边和丛林里。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联大学生查良铮还将自己的从军经历写成诗句《森林之魅》: 在阴暗的树下 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 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联大培育出来的这批学子,不仅在抗战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中坚力量,让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水平迈向世界一大步。 古往今来,无论在哪个时代,读书都是改变命运的利器,对个人是如此,对民族国家更是如此。 人生总有一些迷雾要靠自己去穿越,人生总有一些低谷需要自己去跨过。而学识、眼界和格局,是下好人生这盘大棋的关键所在。 我自己其实也是这样,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之外,也会读很多课外书刊,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大学,大学的前两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也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那个时候,我哪里知道将来会有一个新媒体行业如新星般升起,我又哪里会知道我居然可以靠写作码字这种“不靠谱”的职业富养自己,成为写作培训师,开新媒体公司等等。 但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些读过的书,不仅仅让我在写作上有了更扎实的根基,更是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 那些书籍里启发给我的智慧,成了我人生的财富,一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影响着我的做事思维和格局,甚至让我在很多低谷里,召唤出绝地反击的勇气。
大半夜的,耳机里传出未央歌的旋律,想到最近潘际銮先生逝世,心中又只有无限惘然惆怅。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让我这样回味悠长 ,看了还想看,错过的每一幕都要反反复复多看几遍。看完之后,心里各种情感交错复杂。 首先肯定是敬佩,动乱不安的年代,只是为了寻找一张平静的书桌的一群人,不远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创立联大。联大是自由的,无数新的思想无数看似遥远的梦想,都能在这里得到实现;联大是崇高的,艰苦环境下,每个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只要梦想还存在着,就永远位置而奋斗的坚持令人动容。联大让我触动的,还有优秀得出类拔萃的学生们,他们不是因为优秀所以报国,是因为一颗报国的心所以不断变得优秀,不断寻找自由,不被混沌的现实所围困。 其次,则是惘然,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真的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可是联大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有的留在了内地,有的去了香港台湾,有的远走他乡,曾经在同一片自由天空下生活的他们,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更远的远方。而到如今,大多数联大师长学子已经长眠,在世的联大学子们,似乎成了联大在现实世界中唯一的一点印迹,不是书籍里的联大,不是讲述里的联大,是真真实实的联大。所以,每当最后仅剩的那点光变得更暗淡时,我总是感到无限的悲伤。
最后,应该是遗憾吧,再也不会有联大那般的大学,再也不会有联大老师学生们那样的人们存在了。那样纯粹,那样自由,那样有梦想,那样远大的人们与精神,从一团火慢慢慢慢变成几缕烟,消散在人海里,不会再回来。
我们能干什么呢?哀之叹之。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将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我始终不遗余力的在热爱里求索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一文一赋,一字一词,那是民族文化的铺陈,是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民族气节的外现。未央未央,千秋万世,长乐未央。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纪录片《西南联大》 宅家一天,纪录片《西南联大》相伴。 故事很短,竟泪眼婆娑。 本以为枯燥满篇学究气的论述却意外充满希望和能量。以此觉得“先生”一次格外有深意。这群特殊年代里的大学,上至教授下至学生都可称谓“先生”。正如邓康延在《先生》一书序中所言:“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的正面。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有人在远方忧伤。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已经百年。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念书时读的那些文章,有必要拿出来再读,再读,再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第三集黄舒骏《未央歌》!!!《未央歌》影视化会不会是有生之年?!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终于理解晓松说的名校,国之重器的意思了。也明白他为啥对找工作之类的问题那么生气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内最聪明的人,最顶级的学者,教着,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未来,看着那些九十多岁一百岁的国宝们,真的是,热泪盈眶……人终其一生,如果能如此,才不算白活一场吧?……
1948年冬的南京机场,胡适面对三架从北平飞回来却空空如也的飞机时,嚎啕大哭。
时代剧变,风急雨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西南联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已哭瞎。作品一般,真正的伟大是生活本身
4.5;前三集看得心潮澎湃回肠荡气,当值五星。群星闪耀,大师云集,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荣光年代,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从三校合并渊源始,及至抗战白日化,最终返平津,穿插西南联大师生的诸多出镜回忆或文字记录,调用多方影像,资料较详实,配乐动人,但囿于篇幅有限,某些名字的未提殊为遗憾。下午读到巫宁坤文革时收到沈从文的勉励信,在本片中他忆起老师的精神感召,唱起《松花江上》,真是令人泪目,与闻一多遇害前问及窗前竹子、金岳霖重写《论道》、穆旦诗风的转变,都让人无限怀缅昔日文人的铮铮风骨。
“办大学就是要民主,自由”。我在想,促成西南联大的因素里,除了优秀的教师之外,是否也有政府的未干预(无暇顾及)。很难想象有这么多影像资料,而且清晰度很高
承包全年淚點……
我虽依然可以自诩为知识分子,可我这一辈人,已经没有了赤诚之心。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不能忘记。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真正的乱世佳人。
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了一起。第三集,当《未央歌》的开头在纪录片中被朗诵出来时,当黄舒骏的歌被当做背景,而影像中闪现的是一位位联大的学生时。联大精神,永远未央。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如今之所闻失望透顶的讯息,叹息一声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西南联大的历史,可说是中国学人“抗战”史的缩影。旧中国之学者精英,在艰难险阻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出镜的联大校友都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说到兴起时,仍激动不已,可见对当年岁月记忆之深,对一生影响之大。
牛,太牛了!此等学者,死去不需一秒钟,再生产一位,却要几十年!!泪目……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