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可诉》——近期所看俄罗斯影片《利维坦》导演萨金塞夫的第三部。某种程度上,我更喜欢这一部。
人类呼唤爱,渴望爱。爱是宇宙间最重要的一种力量——对人而言。如果把世间的一切活动看作化学反应驱动的结果,爱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化学反应,对人而言。
宇宙间如果没有了人,宇宙便没有“意义”。人如果没有了爱,人的存在也丧失了一切欢乐。
因此,婚姻的基石是爱情。爱情的基石是“爱”。
但“爱”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爱”是一种能力。
“爱”需要你的内心是充足的。这时你才有能力付出爱。
《无爱可诉》讲述了一对正在办理离婚的夫妻,双方都各自有了自己的新欢。8岁的孩子在他们各自看来,都成为即将开启的新生活的“负担”,因此双方争论不休,都不想承担孩子的抚养权。
孩子偷听到父母之间的争论,发现自己是个多余的包袱,偷偷哭泣,痛不欲生。而父母在争吵中各自意难平,各自负气地睡下,根本没意识到孩子的存在,更没意识到孩子偷偷听到他们的谈话。
这对夫妻当初是怎么组合到一起的呢?
这位有点帅气的中产阶级男子,一向是个花心汉,喜欢活在花丛中,妻子是他的不知第几任女友,怀孕了。男子所在公司的老板是位恪守信仰的东正教徒,信奉并维持婚姻及生育的价值。男子大概不想失去自己的职业前途,于是劝女子不要打胎,把孩子生下来。
这就构成了一个婚姻,一个家庭。
打炮是爽的。两个肉体的颤抖,性的快慰,可以忽略掉许多其他侧面。但婚姻是一种更全息的相处。彼此的弱点、内心黑洞都会暴露出来。
婚姻需要爱的担当,需要全心为彼此的付出。
婚姻是件严肃的事情。
但失去了信仰的现代人,活得碎片化的现代人,活在强烈的自恋之中的现代人,其实早已失去了这种能力。
是的,简言之,现代人,失去了爱的能力。
两个人在家庭空间中的相处,最大的特点是各自不耐烦对方,各自都忙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什么是现代人的世界?手机呗。你可看到,两个人同处一个空间里时,空气沉默着,双方都心不在焉地,专注地划拉着自己的手机。和妻子为孩子抚养权吵架吵得很凶的夜晚,丈夫睡沙发,躺下前还不忘把手机打开看一看。
手机,使现代人成为奴隶。
无论走到哪里,你都可以看到拿着手机臭美自拍的人。
现代人,最爱的只有自己。
这位花花公子男随便地便与女人走向婚姻殿堂,其实一点也没做好准备。说白了,这种人,是没有资格走进婚姻殿堂的。他继续维持打炮生活就好。至少可以不断获得瞬间的快感。但为了工作,为了前途,他不仅选择了婚姻,还选择了生育。这种选择不是出于爱,不是出于对新生命的欣喜,而是出于一种利己思维。并未深思便踏出那一步。
没错,不深思便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进超市把货架上的物品轻易地扔进购物车去结账一样,现代人充满了轻浮的随意。于是,恶果和报应等着他。
他并不爱自己的孩子。
他对成为他妻子的那个女人其实也不爱,很快也失去了新鲜感。
妻子当然也不可能是一位圣人,“完人”。她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她的缺点跟男人一样多。
电影中我们看到她有一位可怕的老妈。只要她出现在老妈面前,老妈以最恶毒的语言跟她讲话。
太可怕了。家如地狱一般。
由于自己没得到生活美好的对待,没享受过爱,便以严厉和变态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这种歹毒比战场上的敌人的歹毒不遑多让。但这种歹毒往往是无意识的。当事人如果不反省自己对待子女的方式,把家庭搞成了地狱他都不知道!他还认为他为家庭奉献了一切,所以理应对命运的残酷有所抱怨,并理所当然地对没让自己满意的子女表达自己的怒火。
殊不知,这毒害了下一代的心灵。不能享受到爱的下一代、只习得了刻薄待人方式的下一代,在对待别人,甚至对待自己的子女时,是没机会“进化”的。也没机会让周围的人和自己的子女享受到爱。
这是悲剧的代际繁衍。
电影中可怜的8岁孩子不仅听到父母不想要自己而心碎,而且在日常相处中,他也未得到父母的爱,有的是习以为常的冰冷,恶言恶语。
于是,在夫妻吵架的第二天,孩子失踪了。
夫妻俩不得不开始着急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啊。
孩子的母亲报了警。警察上门了解情况,登了记。然后警察告诉孩子的母亲:按统计学概率,离家出走的孩子多在7—10天内会因遇到困难而返家的。而警察局积压着大量的案子。处理起这个案子来,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结论是:基本上指望不上警察快速帮助找到孩子。
这不知是一个讽刺,还是对俄罗斯现状的真实揭露。
但面对着急的孩子母亲,警察还是提供了一条建议:可以寻找民间互助组织,民间互助组织一旦同意介入,答应帮忙寻找孩子,效率会比警察高得多!
这是一个讽刺吗?
公益组织效率远强于国家机器部门?
国家机器的力量只是用于维稳的么?
互助组织的负责人来家里了解了孩子失踪的情况,果断接手,开始帮助寻找孩子。
接下来真是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啊。
电影花了大量篇幅,展示互助组织是如何帮这对夫妻寻找他们的孩子的。
搜索队有二三十人。队长带队,分成几组,分头搜索。
搜索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经验丰富。
在寒冷的冬天,搜索队成员义无返顾地踏足每一片可疑的丛林和都市角落。那仿佛是在寻找他们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此刻在某处偷看到搜索队的努力,应该感觉到一股浓浓的爱意。
搜索队还联系各个医院是否接收了不明身份的儿童,队长还询问了孩子的同学,孩子可能去的地方,这个询问由队长本人进行,非常专业,富有心理学智慧,并终于问出一处孩子可能藏身的地方。
看着队长非常专业、非常用心的表现,我感觉他是一位民间英雄!
家庭和夫妻之间所缺少的爱与关怀,反而在互助组织的搜索行动当中,体现了出来!
他们那么有耐心,帮助别人寻找孩子,其细致程度甚至超过了孩子的父母!
比如搜索队一位女队员跟着孩子的父母来到孩子外婆家的房子里寻找孩子的踪影时,夫妻俩基本上只是在与孩子的外婆聊天、询问,而女搜索队员则四处查看。当搜索队员打算进入一间被封闭的屋子查看时,孩子的父亲说:“这里显然没有孩子来过的踪迹。”女队员说:“我还是进去看一看。”说完,自己走进了房间。
你甚至感觉到,那位女搜索队员,是一位更称职的母亲。
这部电影无疑在批判作为个体的俄罗斯现代人,失去爱与耐心的人,沉迷自我,注意力分散,缺乏爱的能力的人,与这些个人相对应的,是充满官僚气息的、不作为的政府机构。
你甚至可以想象,这些政府机构的人,回到自己家里时,与这些缺乏耐心与爱的夫妻、父母,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电影里还是树立了如此光辉的典范——民间团体。他们简直是最称职的神的事工。是携带着爱的能力,散发着神的光辉的人。
电影仿佛在暗示,现代人是烂透了,但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虽然电影展示了专业而感人的搜索队员们的工作,但并未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电影的最后,搜索队队长带领夫妻二人到达一家医院的太平间。那里有一具儿童的遗体。在医务人员打开尸体上的覆盖物时,队长说:“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可能会很令人难受。”多么体贴。
夫妻看了遗体后,情绪崩溃了。
电影没直接展示遗体是不是他们的孩子,但通过他们的反应,可以推出,孩子死了,而且死得很惨。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孩子究竟是怎么死的。只冷酷地甩出一个结果。
然后,镜头一切,多年之后。夫妻俩各自与他们的新欢组建了新的家庭。离婚后的丈夫在新的家中,与新一任的妻子在一起,膝下是他们新生的孩子。家庭空间里同样是百无聊赖的气息。妻子做家务,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嫌孩子太吵,将他抱到婴儿车里,任其哭泣,自己依然自顾自地看电视。这对曾经在床上有过热烈情爱表达的新夫妻,如今已显得麻木,而失去过一个孩子的丈夫,并没有因此对孩子更加地看重、更加地细腻。
一个缺乏爱的能力的人,纵使有了更多的经历,也依然没有学会爱。
离婚后的妻子也与自己的新男友,住在更豪华、更宽敞的房子里了。显然借助婚姻,在物质条件上,她有了一个明显的跃升。然而两个人也不再有当初约会时的你侬我侬,在与丈夫共处时,空间充满了沉默,新任丈夫一如他当初的丈夫。妻子独自来到阳台上,在跑步机上开始锻炼起来。
如果此刻房子外站着一个人,看到这个房子里的一切,会认为,她真是一个长得漂亮、活得幸福、令人羡慕的女人。
然而她的脸上依然是漠然的神情……
电影镜头从在阳台上锻炼的妻子身上摇开,摇到户外,一棵树上,挂着一条塑料带子。天是灰蒙蒙的。那条带子,是当初的孩子在失踪前,放学后独自玩耍时,扔到树上的。那条带子,告诉这个世界,他这个生命,曾经是多么落寞,多么缺少爱与关怀。
失去了信仰的现代人,堕入了自恋和碎片化的深渊,成为一个个虽然互相需要、却无法提供爱的个体。现代人满眼喧嚣,却注定孤独。
回顾2020看过大约60部影片,印象比较深刻可称为伟大的影片,应该是俄罗斯安德烈·萨金塞夫导演的《无爱可诉》。
影片以父母土崩瓦解的婚姻、各自寻求生活的重建为背景,寻找一个失踪孩子为主线,讲述中年男女在婚姻中的失败、迷失,以及外遇之于生活捉襟见肘的尴尬,而孩子作为这种失败的产物,沦为消失的牺牲品。爱之于人生是雾中的风景,而人生的常态是“无爱可诉”,不得不重蹈的覆辙。
一直寒冷的、阴霾的、飘雪的俄罗斯,比起父母显得更热心去寻找失踪孩子的社会公益组织……家庭并不能成为一个人温暖的港湾,想起《欲望号街车》里导演借主演之口表达的“我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木心说:中国文化讲究大团圆,理解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人对陀氏一知半解,欧洲人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木心推崇陀氏,哲学上也最为看重尼采,这并不矛盾,可谓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是什么让一个人能逐渐在人间乌托邦海市蜃楼的梦境里清醒,拜倒于陀氏的伟大:彻底的悲观,也是一种巅峰。
男女主角是一对夫妻,他们要离婚,为了如何安置儿子的事激烈争吵。儿子很伤心,离家出走。男主角因害怕离婚而被宗教狂的老板开除,所以很快让新女友怀孕,以便快速有个新家庭,不被老板发现离婚。女主角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有钱人,两人同居,感情很好。他们两人都没注意儿子失踪,直到学校通知他们才知道,然后赶快报警,又在网上找志愿者帮助寻找儿子,但是经过多日搜寻也没找到。最后有人通知他们去停尸房认领儿子的尸体。
当初男主角是为了保住工作而结婚生子,因为他的老板对宗教很狂热,没家庭的人不录用或被开除。后来要离婚了,怕被老板发现,又赶快让新女友怀孕,这样很快又能以一家三口人的样子出现在公司聚会里。妻子和孩子对他来说是保住工作的工具,所以片尾他把和新女友生的孩子很粗鲁的放到摇篮里。而他和前妻生的孩子对他不再起到道具或工具的作用,完全成为负担。女主角有了新男友,儿子对她来说也是个负担,那个新男友肯定不欢迎她带着儿子一起来。所以她想让儿子去寄宿学校,毕业后参军,这样儿子从现在到成年都不需要家庭照顾了。如果能这样,对男主角来说也是好事。但学校毕竟还要放假,儿子在假期的时候,他们还是要在各自的新家庭里照顾孩子一段时间,他们肯定都不想这样。儿子的死亡,让他们都解脱了,他们不再需要为了孩子的事见面争吵,不再因为这个孩子而影响各自的家庭。丧子之痛中对他们来说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多年以后他们或许都记不起曾经有过这个孩子。
孩子死了之后,那所公寓也终于卖出去了。新业主重新装修,小男孩的那间卧室里,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和气息已经荡然无存,窗外那片他曾经默默注视过的风景,已经从深秋变成严冬,那些树木明年还会长出新的绿叶,小男孩的生命却戛然而止,永远不再长大。
片尾的电视新闻里报道乌克兰的顿涅茨克问题,乌克兰政府炮击要独立的顿涅茨克地区,一位年老的女人控诉乌克兰政府的暴行,她的情绪似乎和女主角的妈妈相似,但女主角的妈妈并没有处在那种极端情况下,所以这让女主角不想看电视了。女主角的妈妈一直对女儿很严厉,男主角则形容女主角的妈妈是穿裙子的斯大林。女主角妈妈总是爱抱怨,又对亲人像统治者那样很严厉,这也影响了女主角,她对儿子也是这种态度,他的儿子情绪肯定也一直不好,父母离婚让则他绝望了。
不知道小男孩的死是意外,还是自杀。我觉得自杀的可能性很大,他在那个废弃建筑里留下夹克,肯定是故意的。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脱下夹克,只有要自杀了,才会不在乎天气。他留下夹克既是给找自己的人留一个提示,告诉大家他在这附近,也是暗示找自己的人,他已经自杀了。
片中买了男女主角公寓的夫妻,那位妻子也怀孕了,他们将来的孩子也会住到小男孩曾住过的房间里,希望他们一家能避免公寓前主人的悲剧。
之前看了《回归》,被影片冷峻风格惊艳,今日看这部,领会了理,却未能心有共鸣。人间的冷漠和亲情的淡泊,与其间种种遗憾,还不是我经验里接触到的情感。 对车里两人吵架的戏记忆深刻,关于音乐和抽烟引发的争吵,写的细腻真实有力。镜头语音沉稳缓慢,冥冥中攥着一股劲,却一直收着,末了,仍未全部爆发。只是树上一根彩条轻轻飘着,一个意向,呼应了多重的意味。 此片中,景成了表达情绪、塑造氛围、交待情节的一重要手段,存在感不亚于角色。比如黯淡的雪林、幽深的绿林、窗外飘起的雪、水、张贴寻人启事海报的各个街道。 镜头调度跟随人物,在丈夫偷情戏中,始终缓缓地跟随丈夫的位置,不仅有摇、推,甚至跟随丈夫站着到坐下的动作,缓缓下移,接着慢慢推至窗前,将两人做爱的动作由远景收至中景。是全片较吸引人的长镜头。推的镜头挺多,多和人物情绪与戏剧张力有关。
看这部电影,影片外还有故事。
昨日恰逢建党100周年,看了《1921》。看之前,眼镜已丢失好几个礼拜,想到,既然要去大银幕看片,就去配副眼镜吧。之前也看过片,也去过眼镜店,但眼镜一直没配。于是,便配了一副心仪的,但当天拿不了,要第二天。
第二天,约着五点去拿眼镜,我想着既然要拿眼镜,就再看部电影吧。档期里没什么好片子了,我又离中国电影资料馆近,便看了资料馆的排片,看到这部《归来》导演的作品,时间合适,片子也不错。于是欣然前往。
在影厅,竟遇到之前小剧组一起合作的朋友,乔,女生。我开心极了,想上去打招呼,一看她旁边有个长发男子,便收了手。看人家聊的开心,我打断自是尴尬。于是我找到自己的位子,拿手机发消息给乔,告诉她,我看到她了。她没有看手机的习惯,于是电影开始,我们便各自看电影了。
后面不说了,总之,我以为她和该男子偷情,有些醋意。她是有男朋友的,两人挺好。我就想着,是不是头发长一点比较能吸引文艺女孩,让她们为之疯狂。后来,又看到该男子,扎起头发来了,又看他的气质,认出来了,原来他就是她男朋友,只是,散着头发我认不出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极有可能昨天不配眼镜,有这眼镜也极有可能今天不来这看电影,而且这还是我第一次来资料馆。如果我的眼镜之前不丢,也不会有今天。
事情的因果总是这样不经意间联络起来,让我感受到一股神的力量。也不知道今天为何有次安排,我是错过了什么,还是得到了什么,又会导向一个什么未知的结果。
影片大量使用隐喻:影片开头小男孩走在林间,从一棵大树根部捡到一条红条纹的丝带,(大树的根部粗壮裸露盘根错节裸露在外,象征家族和传统的无可回避的强大,而大树根部被孩子抽出的长长的红白相间的条纹丝带,仿佛是一种带着问题的希望)孩子把它用力甩起来挂在树枝上,影片结尾时这根丝带仍在风中凌乱,却没有红色部分了(存在的问题没有人重视和看到,希望也就消失了,而问题依然在那里飘荡……)
(文/杨时旸)
像那部阴沉磅礴的《利维坦》一样,导演萨金塞夫的这部《无爱可诉》同样冰冷又沉郁,万物寂寥,人心枯索,这个有关家庭和爱情溃败的故事一直在这样的语境下缓缓推进。它不只讲述了一个分裂的家庭和一个走失的孩子,更多的,它涉及了信念的断崖和崩塌,从一个家庭内部,扩展到每个人人心的底部,然后指向庞大的社会基数。
男女主角共处一室,要么落进尴尬的沉默,要么陷入无尽的辱骂,这对正在办理离婚的夫妻身后有一个被戾气裹挟的男孩,有一天,男孩突然不知去向,家人开始巡查,终究未果。悬而未决的一切终于分崩离析,但终于来到的新生活也未见清朗。这个故事全部悬疑都系于那场寻找,但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萨金塞夫沿袭了《利维坦》中将一件小事植入宏大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典型做法,试图用一次情感和私密关系的崩溃折射一个社会的撕裂和内部精神的溃散。实话讲,上一部作品中的“事件”和“环境”的关系会比《无爱可诉》紧密很多。而《无爱可诉》当中那些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更像是长期的、浮散的,隐匿的、无处不在的肇事者,那一切并不直接激发什么,但长久的浸润和腐蚀更加致命,仔细想想,到底是这些环境造就了人心的封冻,还是死去的人心造就了冰冷的现实呢?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个故事更多的有关于人的失魂和人心的失血。
妻子厌弃丈夫,丈夫讨厌妻子,父母疏远孩子,而他们似乎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是一次错误的结果,企图重新寻找,男人寻得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女人找到了一位自认为爱自己的中年男人,故事在平行地推进,双方分别寻欢,各自厌倦。但实际上,一切都在复制他们之前生活的原貌,一样的疏离的裂纹,一样的慢慢扩张的孔洞。这故事有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明目张胆地把新生活正在发生的一切描述为旧生活的翻版和重演,这对夫妻争吵中抱怨和悔恨的过去,在新恋情中重现的时候,却都被当做一种崭新的拯救,他们即便经历过一次痛彻心扉,但仍然愚蠢蒙昧无所察觉。这个故事的主题已经愈渐清晰,那就是“不得救”。
他们的生活由此进入了一场无法挣脱的死循环,都企图重启,但终究无效,无法具备爱的能力,即便他们和新人之间有着性,调情和期盼,但终究,落入了既定的轨道。心被极寒冻伤,犹如片中那些枯枝丛生的树和寒气密布的湖。他们曾在争吵中说起孩子,“如果当初打掉,对谁都好。”而到后来,孩子自己将自己“打掉”,自我流放,自我驱逐,自我消失——从一个无爱的家庭中。但什么都未曾改变。
《无爱可诉》中能看到太多让我们熟悉的影子,家庭中的冷暴力,伦理的废弃,外部环境中的虚妄和倦怠。这电影到处都是扮演、心斗和各种算计的伎俩,男人小心翼翼在办公室隐藏自己婚姻破裂的事实,只是因为老板声称自己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失去婚姻可能会导致失去工作,但老板是缺席的,这一切也从未被印证,而每个人都在默默传送这个信息,彼此加固,女人终日辗转于美容店和高级餐厅,利用残存的姿色和屈就换取一点生活的资本,并把一切涂装上爱情的说辞。人们都企图用一些东西装点生活的门面,完全不顾内里已经全然腐烂。
电影从开场就有意识地交代了一次新旧交替——房子被挂牌出售,恩爱的新夫妻前来看房,交恶的旧夫妻晚上在客厅吵架。一页即将被翻篇,迎来新的一页。然后,男人和新欢在超市选购,在床上缠绵,女人和男人在餐厅互相凝视,彼此挑逗,他们都在奔赴新生——一种自以为是的,即将获得救赎的新生,只有那个孩子,被残酷的滞留,或者说,被遗忘在旧世界里,独自抵抗某种不知道原由的,莫名降落于他头上的悲剧。那失踪的孩子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像样的台词,寂寥地留下和伙伴的一次告别,一场不出声的痛哭,一帧独自玩耍的背影,最终从生活中遁形,这行为是对于生活的利落宣判,即便直至最终,那两个成年人也未曾理解生活和命运为自己下达的判词。
相较于不负责任的母亲和渣男父亲这种浅表的、个体化层面的解读,这生活周而复始的、一次次徒劳无望的重复才是这故事寒凉的根底。房子被出售,剥落了墙皮,重新装修,生活被重置,一个家庭接棒另一个家庭,一段痕迹覆盖另一段痕迹。旧屋住进新人,旧人也各自安了新家,新生活的尘埃和俗常开始一点点堆积,再度令人窒息。那男人把新降生的孩子厌弃地抱去一边,这些冰冷铸就出新的刺和刃会不会把这个婴儿塑造为第二个走失的男孩?
爹妈各自做爱日,男娃离家出走时,萨金塞夫不太冷,俯首甘为奖下臣。
3.5;隐匿在转述信息里的社会背景显得刻意,设计感较强,东正教的契机插入、水的意象(神似《潜行者》的废弃楼)、爱的式微幻灭,一切都像是自我重复,但凄神寒骨的基调和格局沉稳的构图加分;原生家庭的不幸像携有病毒的基因复制到下一代,废墟(末世)场景隐喻的无爱,玻璃窗后无法交流的隔阂。
一冷到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尤其寒冷。萨金塞夫对西方社会为人父母的会心一击,站在孩子的视角看该是多么悲伤啊!虽然新闻时政植入得太生硬,但整洁肃杀的构图依然是大师级别,俄罗斯的天空永远都在飘雪...
老哥稳。《奇遇》式的失踪,《镜子》里的雪原,《潜行者》的迷宫,《冬眠》中的沟通困境,直到《回归》的国族隐喻,萨金塞夫用一如既往的阴冷色调和简笔绘画般的镜头运动在俄罗斯土地上勾勒出一幅“生无可恋”图。影像震撼,寓意深刻,水平高于甚至高于利维坦
萨金塞夫镜头下的情感关系以及转折爆发还是依旧让人揪心。民间救援机制的大篇幅展示,看似是在表现莫斯科当下社会组织之暖时,更揭示高离婚率的现实创痛。警方再是配合,志愿者再投入,也盖不住冰冷凛冬一个个家庭的无爱可诉。一个个年轻女子和路人甲乙的废戏有些多,干扰到本来非常明确的灰暗主题。
如漂着浮冰的冬河般的摄影,凝视的是这片大地周而复始的悲哀。一直觉得萨金塞夫内心是矛盾的,既想克制,又想拍出老塔的诗意,结果就是越来越重的设计感,看到后面基本失去耐性。各种浅白的“注释”非常令人讨厌,说到底还是拍给“外人”看的电影,就差把“我想拿奖”写在额头上了。
电影讲述的不是婚姻因儿子失踪陷入更深的困境(多么老套),而是儿子作为让婚姻真正结束的祭品必须被死去。
从一个很小的婚姻失败样本,剥出了与之关联的暴君母亲和尴尬新生,性爱戏工整得像教学片。一场关门戏,更倾尽了童年的孤独阴影。大费周章的搜索阿廖沙,更像为摄影而生。语焉不详的爸爸去哪儿,和吵架撕逼恶斗的儿子消失了,都是同一个导演。一点都没变。至于电视新闻,想看的人才会抱着电视机看啊
你不爱他、不爱他们、不爱任何人,既然如此,又何必疲于奔命、苦苦寻觅呢?你们都不要他,甚至想送他去寄宿学校、去当兵。这样岂不更好?“活着不能没有爱情”,或许最后的最后,获得爱情的反倒是阿廖沙,他离开了、自由了,而你们表面上开始了新生活,实际仍旧被冰冷的雪花囚禁,停滞不前。
孩子们都去哪儿了?
过于对仗,以至乏味
没有爱的能力的男女拼命做爱,享受性爱的刺激与欢愉,对性爱的产物这个孩子几乎是厌恶的,这凭空而来的要去爱的义务让他们非常不耐烦。爱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多少人不配为人父母。俄罗斯的艺术水准还是高,无论是中产阶级的公寓,还是高端人士的郊外别墅,水准都远超北京的千万公寓,上亿豪宅啊
用电视新闻点透政治隐喻太没意思了。
俄罗斯现代大师的新作,好悲观的社会描述啊!依旧保持了导演一贯的冷峻眼光,富于视觉表现力的银幕感觉。只是中部成了“民间救援队”工作的流水式展示,离开了人物发展。比起他的《利维坦》、《回归》等巅峰之作,还是弱了许多。
对中产阶级婚姻失败片有点审美疲劳,导演感觉拍着拍着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去了连个路人都能把他给带跑。
三星半,萨金塞夫正常发挥。家庭关系、国家寓言、仍然严肃、有距离感的冷静观察。倒未必非常精彩,但这样的电影总该有一席之地。
胸口的痣、阴处的毛、一个寡言的孩子,都是多余的。梦中掉落的牙、有死角的监控、无人呼应的呐喊,都是无用的。婴儿在推车里嚎啕,体会到了欺骗;父亲在视频前沉默,感受到了忽视。不是所有爱都能被抱起,不是所有思念都有回音。彼时交颈缠绵,此时呼噜震天,屋外漫天风雪,只有寻人启事在控诉与祭奠。
这对父母实在是太过于庸常,以至于在伦理(儿子)和政治(乌克兰人民)两个层面上,导演去概念化的努力都显得如此牵强。不过,故弄玄虚视听(所谓斯拉夫大师范儿美学)倒是成功蒙住了那部分鼓掌的观众(甚或是评委:)。我真的没有在说范冰冰。
这种电影看大银幕的话,简直就像文艺片里的视觉大片,抛开直白的社会新闻,故事本身的绝望和悲凉也已经足够了,全方面立体的呈现一个病入膏肓的世界,这应该是今年最丧的一部电影了吧。
年度最心碎电影镜头:父母半夜争吵,孩子躲在浴室门后哭还不敢出声。倘若有类似经历,即便已经模糊,也会因这段全部记起,伤到浑身发抖。小时候其实也会暗中希望自己消失了可能世界就太平了,看完电影才更为深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萨金塞夫喜欢拍的父辈与子辈)用这种断裂方式最为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