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讨论剧情人物性格,死磕历史请绕道)
西县城楼,上下遥望
他携壮志而来,要做忠义之士,要破孔明神话
他付出了很多很大的代价,才第一次取得了和孔明对峙的机会
他从孔明的琴声中听出,他身后是一座空城
千古留名,万世流芳,近在咫尺。
他熬过了武帝,熬过了文帝
他以为他终于可以一展宏图,施展抱负
可孔明问他
杀了孔明,然后呢?狡兔死,走狗烹。
魏少主多疑,曹宗亲嫉才
他身后,未央宫中,罗网已经布下
只待他杀了孔明,他再无可用之地
曹氏宗族便可以再无顾虑的除了这个雄才震主的人
他犹豫,他的抱负是匡扶大魏,此刻为魏除去孔明,蜀汉再无可虑之处。
他拿起刀,偏你孔明忠义?我司马懿也是峥嵘男儿,舍生取义,我也能做得。死了又如何?至少我对得起曹丕,我对得起曹睿,我对得起大魏!
你说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
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是毕其一生的成就
功成之际,死又何惧?
他举刀,只需一刀,孔明身死,他也将万劫不复
但是他顿住了
眼前孔明的身影化为了一个虬髯灰白的老人
那仿佛是在时间的尽头等待着他的苍老的生命
他终于发现,那不是别人,那是他自己。
老人手里轻抚着心猿意马,如此前每一刻的自己
老人开口,声音里是无尽的苍凉
他说,仲达
依依东望
望的不是毕其一生的成就
望的
是毕其一生
望的
是时间
他醍醐灌顶,放下刀,哭着跪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最后一哭 哭的是不甘
原来他还是没有得到能和孔明平等对奕的机会
他也不是自己心里想象的那个天下为公的忠臣
他不甘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
他哭的是那个阴暗的自己
他哭的是这蹉跎的命运
他哭的是这命运还是将那个阴暗的自己逼了出来
拍三国题材,就是戴着脚镣跳舞。人物如此耳熟能详,所有人物的行为路径和结局都知道的情况下,如何演绎出新意?而张永新和吴秀波主导的《大军师司马懿》,是目前为止,我心中三国题材的NO.1。
为什么这么推荐《大军师司马懿》呢?
首先,是编剧的切入点新鲜。
从司马懿的角度来陈述三国历史,是否有趣。虽然司马懿也是个帝王(被司马炎追封为晋宣帝),但把曹刘诸葛、官渡赤壁都推到背景里,把司马懿、郭嘉、杨修、荀彧等一众谋士拉到前台,这个视角几乎从未有过。
其次,是演员们塑造的人物很立体。
撇开了脸谱来谈三国中的每一个人物。历史人物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而他是如何成为他自己,则是冰山下的庞大经历所塑造。这部戏里的重要角色都是老戏骨,演员们对自己饰演的人物都吃的非常透,不仅仅是在表演台词,而是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体会历史人物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为人物在当前环境下的行为做一种合理化的诠释。看大演员们不撒狗血地飚戏,非常精彩。
再次,是主创们不拘泥于还原历史。
一旦拍三国剧,就一定会被三国粉们扛出来说——这个不符合历史。但是剧组对这点非常清醒,不能因为怕挨这种类型的“骂”就放弃艺术追求。衣冠服饰不是100%的还原东汉,从未发生的空城计、上方谷仍在剧中被保留,都是为了角色塑造考虑。
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追剧的过程会充满悬疑;
如果了解三国历史,且抱着“且看他如何编”的心态(而非挑刺的心态),追剧过程也会非常有意思:
当夏侯徽嫁给司马师,你真想跑过去跟她说:“姑娘,你嫁了个魔鬼啊,你老公以后会毒死你呐”;当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蜀军, 诸葛亮说要屯兵五丈原,你会心想“道具组快准备盒饭”。
当剧中司马师和夏侯玄称兄道弟,再想到后来夏侯玄会死的这么壮烈。又看到女装版的何宴和曹爽玩乐得这么开心,想到后来司马懿要让何宴来审曹爽案,也挺慨叹编剧怎么如此残忍,要在几十集的篇幅里面看到这么悲剧的反转……
当贾逵出场,你自然会联想到他有个儿子叫贾充,此人帮着司马昭杀了皇帝,还生了女儿叫贾南风,嫁给了“何不食肉糜”典故的发明者——白痴皇帝“司马衷“,还引发了”八王之乱“。
而柏夫人领着孩子出现,孩子说他叫“司马伦”,你就不禁联想到——虽然司马伦办了贾南风,还贡献了个“狗尾续貂”的成语,但要不是他,怎么会有八王之乱,又怎么会有五胡乱华,接着衣冠南渡,然后又分裂近300年……
司马懿啊司马懿,你怎么当时就没憋住啊?
-------------------------------------------------------------------------------------
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倒觉得少反而不要看三国。
三国里体现的人性之恶劣,就算不教坏小孩子,也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 看看西晋的孩子们吧,全都心理不健康。
他们都是就看着父辈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长大的人;小时候随时有可能就被灭门,所以长大后就集体换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从上到下都刮着“及时行乐“、“清谈务虚“、“奢靡浮华”的歪风。
----------------------------------------------------------------------------------------
但是我们这些没经历过三国的少年们却特别爱三国:
我们总是能自动忽略“屠城”、“夷三族”、“全军覆没”这类词的残忍性,忽略英雄们要么亲手杀人,要么带着“白手套”杀人,而为他们较好。并未这些杀戮按上了“替天行道”、“你不死我就得亡”的正义性。
如果说战场杀戮是因为两军对弈,杀的都是士兵,及时杀害平民是为了解决粮食短缺和瘟疫问题,所以三国猛将们都尚且情有可原。那么,大量杀害非战场的非战斗人员的最无辜的人,是否还能被理解和原谅?
如果按照杀无辜者的残暴度排名,三国里最邪恶的要数孙皓;如果按照杀无辜者的数量排名,这个恐怕金牌要颁给司马父子三人。
先是屠辽东,后来是“高平陵之变”诛曹爽、丁谧、何宴及其三族,后来是“淮南三叛”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再后来司马昭任内还杀了个天子的同时,再把杀天子的成济诛了三族……
纵使之前四朝被压抑得再憋屈,也不能合理化后来司马家手上的鲜血累累。
--------------------------------------------------------------------
主创们合理化司马懿的“黑化”用的是莎士比亚式的隐喻。
司马懿杀人不是因为欲望,是因为恐惧。
这个动力是一以贯之的。
杀人和他当初跪曹操、跪曹丕、跪曹睿、甚至跪张春华一样的逻辑
—— 都是因为恐惧。
只不过,之前力量弱小,所以恐惧被对方“杀死”的方式是跪着;
后来力量强大了,恐惧被对方杀死的方式变成了杀死对方,并夷三族。
在空城计里,主创们设计了一个戏剧场景,在司马懿的内心虚拟出诸葛与司马的博弈。其中,司马懿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恐惧和欲望的博弈—— 最终还是恐惧战胜了欲望。
从恐惧自己被鸟尽弓藏,到恐惧家破人亡,再到恐惧自己背离初心,恐惧不能战胜自己……
大将谋反时欲望与恐惧的博弈心态,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莎士比亚《麦克白》中,而电影大师黑泽明也非常巧妙且合理地将莎士比亚戏剧进行了东方化。作为科班戏剧出身的主创来说,用这个方式来处理司马懿“黑化”也是一种对他们敬爱的莎士比亚和黑泽明的致敬。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古今忠馁有谁知?”
要是司马懿在当太傅时期就死了,或许是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的身份写入史书的。
要是阿斗像曹叡、曹芳、曹髦一样有进取心,且诸葛亮也高寿且多子,或许诸葛亮也会像司马懿一样,以白脸身份列入史册。
生在乱世,何来无辜。
如果我们心中的历史人物只是“被人精心设计过的”理想符号,那么他们真实的存在本来就是灰色的,如此哪里还来的“需要洗白”之说?
依依东望是人心,所谓黑与白,只是人心的需要而已。
在我看来,影视剧市场近来有两件大事: 一是《芳华》回来了,一刀未剪,一景未删。 真的是长舒一口气。
还有一件事章子怡和张震的《无问西东》也“失而复得”了。 《无问西东》从2011年宣布拍摄计划,2012年冬季开机,直到宣传发行,已经延期了5年了。 但随着此次“深情版”预告片的发布,上映时间也终于定了,2018年1月12日。
毋庸置疑,都是好事。 但最让我惊喜的还是,今天晚上《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开播。 可以说今年下半年,好剧扎堆儿上,《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再近点儿的《傻柱》以及现在正在热映的《生逢灿烂的日子》、《海上牧云记》。
所以,《虎啸龙吟》是今年最后一部好剧么?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虎啸龙吟,好大的口气。 看海报和标题不难看出“虎啸”指的是冢虎司马仲达,“龙吟”指的是卧龙诸葛琴魔。 至于幼麒和凤雏,估计片中提到的不会多。 演员阵容就像一万响的大挂鞭。 吴秀波、李晨、王洛勇、刘涛、张钧甯、唐艺昕 这种搞大事的阵容,就已经给你看什么叫做大口气了。 顔值、演技、人气,样样高配。
如果真要说的话,王洛勇老师可能因为小众的原因,仅被喜欢音乐剧的人熟知。 王洛勇老师是百老汇华裔第一人,并且是美国麻省艺术学院教授,上戏音乐剧中心主任。 被《纽约时报》等媒体赞为“百老汇的百年奇迹”,“填补了百老汇历史上没有亚洲人演主角的空白”。
还是吴秀波。 还是那具有标志性的狼顾鹰视。 一眼就能让人想到《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的那一跪。
不仅如此,在详细的演员名单中,我也看到几个太熟悉的名字。 刘欢光把脸往那一放,那就是腹黑多谋的魏明帝曹睿。
老戏骨小白龙王伯昭所饰演的蜀主刘备,礼贤下士,为人谦和,更多的则是腹黑。
特别是杜奕衡出演的大将军曹爽,神形具备,将曹爽的专权乱政一意孤行,神还原。
光看演员名单,《虎啸龙吟》绝对凑齐了一把七小对儿。 那七小对儿在手,剩下看怎么听牌,就看打牌人的玩法了。 我将《虎啸龙吟》的预告片反反复复看了好几次。 服化道看的出细致还原。 导演张永新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 我们核心主创团队在服装搭配上,从一开始就追求了一个目标,我们试图去寻找一种相对从影像构成上,让观众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它不再是一种艳俗的或烂俗的无原则无节制的使用颜色。我们的光影效果都是奔着能够传达出具有东方神韵的,东方古典气质的一种表达。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用心。 那他们有多用心?我们拿第一部中的杨修举例。 杨修的服装有点接近于青花瓷的使用,这一使用是关联杨修这一人物性格的张扬,包括杨修戴的冠,都比常人的要更长一些。
杨修是弘农杨氏,也就是华阴杨氏,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父亲杨彪历官“司空、司徒、太尉”,祖上更是能人辈出,像他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名(士)N代。 像他这样的一个地位,他肯定不会穿所谓的等同于一般士子的衣服。 所以他出场的时候,穿的就是一身蓝白相间的衣服,他戴的冠也明显比士子还要更夸张的冠。
等他进入了曹植的幕府以后,他变成了公务员,他整个的环境使服装有所内敛。 随着他的进度条要挺不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进入了“鸡肋事件”。 那个时候的杨修更为成熟,不再有当年那种轻浮,那种草率,所以他的服装色彩渐渐走向了色彩偏重的一种逻辑。
你看,导演并没有拘泥于固执的完全克隆或者复原,他其实带有一种现在意识的整合与提炼,却又不无节制的乱尬,一种适当的夸张。 那这种夸张,为什么团队没有放在司马懿身上,因为这不符合司马懿的性格,司马懿就是以隐忍著称。 那这些诸种的艺术实践,其实都要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一种统一的辩证关系。 诚然,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转变,不可能简单的用三段体结构来给他切成前中后三段,但是从戏剧结构上,大体还是能够成立的。
精工制造我们见的也不少,更让人好奇的则是本剧的叙事。 看的出预告片中时间的跨度,带有截然不同的“司马懿”的烙印。 都有哪些状态呢? 文帝末期。 有着曹丕的压制,中年的司马懿依旧有着常人所未有的隐忍。 隐忍不发,避其锋芒。 明帝初期。 已无文帝压制,却依然有一大批曹家的老臣,尽管有司马懿有外放的趋势,但也竭力克制。 我曾经压断过我自己的双腿,那天我跟自己说,我要是再站起来,我要跑过所有的人。我跑过了武帝,我也跑过了文帝,但我总是跑不过,跑不过我自己心里的恐惧。
时间到了曹芳。 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 灭曹爽,夷三族,杀了七千人。 做了半辈子别人的手中刀,此后终于变成了执刀人。 此时的司马懿好似疯魔一般。 孔明,你告诉我,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什么?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最终疯魔已过,齐王曹芳继位。 经过了张春华、柏灵筠两位夫人之死,兄弟阋墙,连最忠于自己的家仆候吉都对自己破口大骂。 众叛亲离但军政大权尽收己手的司马懿的内心也产生了自我疑问。 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望的就是毕其一生,是时间。依依东望,是人心。
你们可能会糊涂,这四种时期单拎任何一样,都会独立成为一部剧,四种融合到一起真的能讲好么? 我不知道,我也很期待。 不同时期,不同故事,导演却肯定会寻求一种共通的联系。 这种联系,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恐惧。
你看吴秀波演的司马懿。 预告片中,他有两个形态:一个是还算年轻的他,努力克制,恐惧中踽踽独行,但也有心中的理想、抱负和追求。
另一个是须发皆白,看似意气风发,却头发乱飞不整齐,手拿一把沾满鲜血的剑,在惶恐中大肆屠杀。
突然想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感觉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有些匹配。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 司马懿两种形象的转变,已经暗示了,那一场压的他抬不起头的灾难,已经从他身上碾过去了,他曾是恐惧者,现在却依然恐惧。 你能看到前后眼神的变化,从小心翼翼到色厉内荏,尽管做事方式变了,恐惧却依然存在。
全剧给了他两个字:恐惧。 什么是恐惧? 我理解的恐惧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有无事情发生,时刻都感觉有一把利刃悬挂在头顶。 就像被蛇咬过的孩子,哪怕长大之后身强力壮,见到绳子时还是会产生强烈的恐惧。
说到这,我们可以来拆题了。 虎啸龙吟 虎在啸,龙在吟,两位惊世大才相互感应。
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 司马懿一腔心曲,犹如无数根风针同时穿过针孔。
吟,抑扬顿挫的念与叹息,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叹。 诸葛琴魔内心抱负,但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只好以宣郁而写哀。
这种恐惧要比惩罚更坏,因为惩罚可谓多少有了定论,总要比可怕的未知的东西强,比这种恐惧得没完没了的紧张强。 说到这,你是不是有点儿隐隐的小触动。 三国,阵容大、故事大、题材大,人物线复杂......这一切让人担心。 但通过《军师联盟》,我却又有些放心,导演在第一部成功,那么第二部或许也可以抓住司马懿“毕其一生恐惧”的小内核,能给我们一个漂亮的故事。
龙虎攻心空城计、运筹帷幄上方谷、生死激将五丈原。 如果说《虎啸龙吟》讲的究竟是什么故事,更像是: 1800多年前,一个姓司马叫懿的男人,打了一辈子五禽戏的故事。
本来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几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虽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还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带感啊~~“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见到你”,李晨的那个手啊,表现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本剧富含大量镜头语言与留白,精妙绝伦。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展现出吴秀波把控高难度复杂人物的极高水准。苍老的体态,阴鸷的眼神,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权倾朝野心入魔道。画面闪回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让人唏嘘,时间终究摧折了人心。
我爸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给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妈问,你们两个怎么还不睡……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的演员我很喜欢,演出了武侯的忠义,却又没有多智近妖。
第一部虎头蛇尾,第二部蛇头虎尾,最终加起来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剧作上涉及诸多三国名场面,但都采用了较有新意的处理方式,导致多次罔顾历史、造成谬误,是三国题材“全面权谋”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过于聒噪。但如果这是正剧...估计时至今日也无人想看。国产剧在篇幅上的优缺点一览无余:用86集的篇幅来展现司马懿的一生,最终是如何成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这过于冗长,却又做到了“漫长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为权谋,但每局之间都细微改变人物塑造的走向,与《甄嬛传》同构,司马懿的形象被不断360度扭转,到最终老年之时已臻入化境。吴秀波演得真好,也许能排到上个十年中国电视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过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了...
第二部的野心明显要更大,完全是照着权谋战争史诗的拍法,没了于和伟,来了王洛勇,本剧真的发现了不少老戏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幕后团队的创作诚意,尤其是空城计一节改编的好,终于跳出了过去国产历史剧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现代感的戏剧张力,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这剧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还我杨德祖,还我曹子建,还我荀文若,还我曹孟德!我没有司马懿的胸怀,我也不想跑赢时间,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当年的河山。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近乎病态的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肯定是憋坏了吧
斗曹操走脑,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肾了。
如果有人看到司马和诸葛成为了好友或者诸葛战斗力下降了,嗯点下我,木有也可以点,反正我就是不喜欢连三国志都不要的三国时代
如今,这样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没有五星片了。
我希望看到的历史剧是在史学界公认的基本史实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扩充改编的而成的,并且这种改编具有起码的史识眼光。因为我认为在某个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小说刻意安排的情节还要精彩得多。很遗憾,经受过严格史学训练又深谙影视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司马懿凭借着华佗教授的五禽戏,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诸葛亮。
刷了六集有点想弃剧了。跟上一部一样,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刘欢变态般的演技炸裂
何其壮观的一生,不知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究竟是忠还是奸。四朝皆信赖他,事事于国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确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着刀开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骥依旧笑春风啊……
看过上部感觉是再给司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剧情并没有太出彩,但是《虎啸龙吟》看到现在还是很满意的,也没有了洗白的感觉,并且感觉司马懿的人物性格会在下部有个很大的反转。身处乱世何来无辜,编剧并不是想洗白司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观点。
终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说再见了。
这剧编剧水平有限,将大时代的变迁的笔力不足转嫁到家庭矛盾纠纷,家庭伦理纠纷喧宾夺主。细节考究,大局抓瞎。司马懿作为政客的老谋深算被强行写成了网文白莲花的强行黑化之路。国剧终于在漫长的大女主玛丽苏剧时代后迎来了新的剧种:变性大女主玛丽苏剧。看在马桶的楠木材质上能给到及格。
这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