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观看感受,首先绝对是我看过二战题材最好的一部电影,故事没有战争,仅仅从两个孩子的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残酷,泪点很多,很感人,在很多地方也深有韵味,多刷才能看出来。
故事的开头的长镜头很棒,也很耐人寻味,引出电影名,小男孩明明知道是犹太人的标志还是愿意用一袋弹珠换,主人公第一次走的时候想拿但还是没有拿,电影在此处有特写,耐人寻味。
故事第一个爆炸泪点就会父亲问他是不是犹太人,扇耳光极具震撼力,接下来的好医生在男孩说了一句你知道怎么做,愿意救下他们,卫兵拉走的时候和医生的对视很震撼,以及逃亡在新的地方,男孩疯狂攒钱就是想为母亲买小提琴,母亲拉小提琴的时候的背景超级好看,一家人也陶醉其中,最后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巴黎解放了,为了救下自己暗恋的对象,选择站在桌子上大声的喊出自己是犹太人,这才是欲扬先抑,与前面不敢承认自己是犹太人有了鲜明的对比。电影在这里用了俯视角,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性都不会消失。
主角手里始终都拿着一个弹珠,一方面是和前面没拿的一袋弹珠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最后得知父亲的消息后放开了弹珠,这里的弹珠也是代表着男孩对于父亲的爱。父亲松开了,弹珠也就没了意义。
两兄弟一路斗智斗勇,机智果敢,前后差距明显,开始的时候爱哭,走不动路哥哥背着,后面看哥哥走不动路,自己提出要背哥哥,前面的胆怯,到中间的勇敢有胆识,有气概,真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到最后的成熟。给小男孩安排的暗恋戏份也很好,体现了成长的真实。
电影中的人真的很善良,但现实中一定不是那么顺顺利利,战争是残酷的,但不能泯灭的是人性。希望每个善良的人都可以平凡的被对待,就像电影中的父亲说道:一个好人的离去,会变成星星,闪闪发光,永不明晰。
没想到法国儿童,同样是是玩弹珠,而且支撑了一个苦难的童年!
二战题材电影,刚刚看过“波斯语者”,又看了这部“一袋弹珠”,同样是儿童、青年人的视角,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同样令人回味反思。
一家人为了躲避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分批逃离巴黎,最小的哥俩一起,经历各种磨难最终回到巴黎,一家团圆(爸爸不在了)。遇到很多好人,也最后回馈了帮助他们的人。
为什么选弹珠这个象征,一个是童心折射,另一个是代表星星,当一个人离去天上就回出现一个星星。最终爸爸的离去,就好像那个弹珠,留在屏幕上,留在天上和儿子心中!
看的第一部历史片 自己特别也喜欢历史。我看的时候一直觉得男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被迫长大。男主与哥哥在父母的安排下提前坐了火车的路上看到纳粹用残忍的手段杀害犹太人 。在逃跑的过程中纳粹无处不在,好在男主有着机智的头脑 还有强大的勇气,逃过一劫。在战争结束后男主也平平安安的回到家,与家人团聚吃一顿战争后的第一餐,但唯一遗憾的是爸爸不在了...
这个战争片没有激烈的炮火,没有宏大的场面,但是成千上万犹太人家庭的幸福美满瞬间就会被击碎……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原本玩弹珠年纪的男孩和哥哥为活命被父亲安排离家,历经磨难,他们勇敢机智,当然也遇到无数好人的帮助……躲过多场劫难,终于等到巴黎解放回家的真实故事。
看后感觉小小年纪没被纳粹恐吓吓倒,特别父亲用打耳光模拟纳粹的淫威!让人感到阵阵寒意!他们每一次逃脱魔掌都让我舒一口气!
影片也有温情的片段比如一家人嬉笑打闹在床上,在海边,小男孩打工给妈妈买小提琴🎻做生日礼物,妈妈拉曲子要爸爸诗朗诵,他和心爱的女孩聊天,他辛勤卖报纸……可是美妙的时刻总被纳粹的怀疑盘问打断,对比他们,今天的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战胜,都要像他们学习,坚强隐忍……等待黎明来临!
影片最后,当压抑很久的人们要用同样方式殴打折磨房东时,他站在桌子上,勇敢说出他是犹太人,宽容地帮助房东一家。
回到巴黎后,久别重逢的喜悦很快被爸爸的失踪冲散,那个挚爱的爸爸教会他们如何闯过难关,如何生存下来……
2021.06.21
当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开始露出歧视犹太人的端倪时,聪明的犹太人就纷纷逃离家园,莫里斯和乔的父亲显然也是那种比较聪明的犹太人,犹太星的出现让他敏感的意识到犹太人将要大难临头了。尽管他家没有多少钱,无法逃离到美国、瑞士这样的世外桃源,他们还是选择了尽量偏远的法国山区。无奈纳粹的铁蹄还是让他们无处藏身,也只有随天由命,他已经尽力了。一家人除了爸爸以外都活到了解放之日,不能不说是爸爸的智慧和先见之明,之后的日子,爸爸一直小心翼翼提醒家人和周围朋友别说意第绪语,不可泄露是犹太人的秘密,和意大利军官调侃“你们不杀妇女是肯定的,你们伤的是她们的心”,好个深刻有哲理的玩笑。相比那些一直犹豫不决故土难离直到全家被送上集中营的犹太人,这一家人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
战争状态下的法国百姓大多数还是淳朴善良的,无论是偷渡的向导、过路的汽车司机、医生、神父,甚至作为轴心国的意大利士兵也表现出对犹太人的宽容。善良终得到回报,“好好利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点让你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正是医生临别的这句话,让乔勇敢的说出自己是犹太人,间接的保护法奸老板夫妇。
法国人的浪漫是深入骨髓的,泡妞从少年抓起,遇到爱情不躲不藏,不遮不掩,大大方方,勇敢追求,充分享受。乔小小的年纪就暗恋上了大他很多的东家女儿,并得到了哥哥的鼓励和支持。以至于同样浪漫的意大利男人感叹“谁让法国女人这么有魅力呢,动不动就生气,太让人兴奋了。”
当我们还在为亲子关系焦虑,为孩子的成绩担忧,为孩子的顽皮愁容满面时,可曾想过有一群孩子正独自在路上为活命而逃亡,他们来不及去学校学习,来不及体会亲情,甚至来不及过完自己的童年,因为他们身处战乱,不逃随时会有生命危机。
每一场战争都是不该出现的,不仅对于成年人来说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电影一袋弹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根据法国当代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改编而成。电影以孩子的角度讲述,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国,犹太人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乔一家为了躲避德国士兵的追杀,全家分散逃走。期间相聚,分开,最终再次相聚。
反战的影片很多,类型也都各式各样,以犹太人为题材的也层出不穷,《犹太人苏斯》、《钢琴家》以及《一袋弹子》都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每一部都侧重不同。一袋弹子是以孩童的视角,让我想起《西线无战事》同样是以青少年的视角看待战争,在儿童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否,他们不明白战争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不明白战争会带来死亡。他们本该是要沉浸在美好时光的年纪,却被迫东奔西逃。同样也因为这样的年纪,在逃亡路上才没有沉重的心情,反而像是在旅途中,他们为了能早日跟亲人相聚,战胜了不属于他们年龄的困苦。
战争往往让人想到人性,也让人害怕人性。整部影片也通过对比善恶对比,凸显了人性的两面。整部影片故事情节简单,没有正面拍摄战争的残酷,却让人不由自主想到连孩子都要受到这样的影响,何况是身处整个社会的大人们?每一场战争都是不该发生的,无论你是谁,以怎样的理由!
从青少年的视角切入战争,是一种弹塑性更大的类型,更像鸡蛋和墙的二元对立。可以残酷如《自己去看》,可以涅槃如《明天会更好》,可以灰暗如《感化院》,也可以乖张如《小兵张嘎》。无论如何,请战争远离孩子,请别把成人的失败传导。
清算法奸的部分过于真实
看完听见后排小孩问妈妈:“Maman, pourquoi tu pleures?”"Qu‘’est-ce qu'il y a?"看见巴黎解放的消息传遍小城还是感动。
确实如同很多人说的,毕竟涉及了三年左右的时光,对于十来岁的孩子而已正是巨变的年纪,从头演到尾让我有点出戏的感觉。片子是改编真人真事,并且有一个七十年代的版本,对于我来说,这部17年的电影是自己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
大部分太平淡。结尾男孩为了救心上人的家人,跳上桌子为对方作证,高呼“我是犹太人,他们藏了一个犹太人”,那段戏还挺强烈,但这对父子的确是德国人的附庸(译为附敌分子而非叛徒),儿子还枪杀过抵抗运动成员。战争胜利后是彻底清算叛徒还是宽容处理呢?
3.5 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一丝不苟三集成套的法国迷你剧,平实温吞水。即便暗藏了几个以往没看到过的二战表述,基本还是包围在主旋律的框架里。视角开得小,很容易就做到言之有物,也没往苦大仇深的路子上走。
法国MAS-38式9毫米冲锋枪,美军P-38“闪电”式战斗机,一个二战故事背景的非军事题材电影,却在小众的道具上如此认真,足以让你国各种抗日神剧汗颜到渣!
前面用力太猛... 导致后面变得相对平淡舒缓,少了点冲突。 影片三观很正,仿佛是在营销法国政府的论调。很多的符号暗示,潜移默化的灌输... 4星
门外阴影,抵抗枪决;车中苹果神父,林里追捕引路;一袋弹子换掉了六角星,一头名为希特勒的猪;为拯救被清算的一家,高呼丢失的身份。挺不错的,就是煽情有点过
第14届法国电影展西安站看的影片,意外非常优秀。叙事流畅、景色优美、镜头灵巧、细节足料、感情细腻。虽然剧情是简单的犹太家族坎坷逃难,配合战争创伤二战背景,纳粹的暴虐与刁难,与一路上热心的人物,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尾“我是犹太人”一幕呼应全文,很能打动人心。
类型片里算小清新了,没有用苦难换取眼泪,更多是温暖的情感和人性的思考。但所达到的动人效果确实一样的。#2017BJIFF#
3.7 开年法语片领头羊,制作走心,连特效也很质优。没看过原小说,没看过老版片子,故事本身感染力很高,全厅哭成一片。主角全家高颜值,哦不,所有演员颜值都不差,妈的连来理发的德国士兵都是帅的,而且全片为渲染感情时不时来个卡头大特写光晕效果慢镜头,快赶上dolan了,微反感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小儿子Jo的视角讲述一家犹太人二战逃难的故事,节奏把握很好,煽情点到为止,小演员演技可。片末Jo站在桌子上大呼“我是犹太人”是全片的一次大爆发。PS,算Happy Ending,Jo和妈妈、3个哥哥巴黎大团聚,但核心人物爸爸死于集中营。旁边的人都看哭了。
我们是阿尔及利亚人,所以我们有割包皮,不管你是不是犹太人,你该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事。
即使是二战犹太人逃亡的故事,法国人都能拍出一种自然清淡的克制感,不狗血,不胡乱煽情,不煽动民族主义。
犹太人一直命运不好,所以这个民族危机意识很强。索罗斯(那个金融大鳄)的父亲提前预知了危险,早早就带着家族跑了。而他传递给孩子的也是生存意识、风险意识。或许这也为什么犹太人多为富人,我相信他们有些根植在民族性里的特点正在帮助他们。其中一点就是对风险的敏感。
怀念意大利占领nice的时候融洽的一起打牌。
为了保命而必须说谎的时代,纳粹恐怖统治下的善与恶。
从孩童的视角,讲述从美好明媚艳阳天到黑云压城城欲摧,一路逃亡的公路片,着重于温情,叙事有些平缓。
这部电影真该放给所有德国的新纳粹主义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