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脸庞,村庄》这个记录片,观赏起来像公路片一样,随着镜头走过很多地方,一路上的风景旖旎,没有特别的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你感受到的,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老一少的搭配,奇怪却又莫名的和谐。JR不肯摘下的眼镜,就像阿涅斯的老友,哦不,多年好友,这样显得对老年同志更加友善,——年轻时的戈达尔。感觉他们站在一起就是一幅画,我可以看很久,欣赏很久,有种自带背景音乐的浪漫。
记忆深刻的片段,就是海边的礁石了吧,或者说是那个从悬崖上坠落的碉堡残骸。他们一起费劲心思的选照片,甚至有意见向左的小插曲,用心测量残骸以及记录潮汐时间,最后费劲心力将照片粘贴好。贴好后的远景,美得不可方物,把他比作像一个摇篮里的婴儿,比喻的真恰当,但是面临了一晚上的潮水,第二天早上再来的时候,已经是毫无踪迹,像竹篮打水一场空。生活大抵也都如此,时光稍纵即逝,红尘滚滚一场梦,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人生似乎也是如此,用力的做事,用心的生活,但最后都化为一抔黄土,归为大地,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就像阿涅斯说的那句“海总有它的道理,还有风,还有沙。”我觉得这句话好浪漫,海、风、沙,无情胜似有情,总有它的道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所谓存在即合理。阿涅斯最爱的:一个是猫,一个是山羊。但山羊生性好斗,斗殴打架容易弄伤自己的蹄子或肋骨。奶农就在山羊小时候把角给去掉,只需20秒,据说不疼。这样来换一生的安稳度日吗?可是没有角的山羊,还是山羊吗?这真的存在吗?这些确实都值得思考。但是也有人会留着山羊的角,她说,山羊有角就要给留着,不会锯掉卖钱或者烧掉,没有合理的解释,尽管它们会打架,可人类也会打架。是啊!人也是会打架的啊,也不能因噎废食把手都砍了吧。
充满艺术气息的纪录片,感觉每一帧都是艺术,都很灵动甚至神奇。原来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当矿工的照片贴了满墙,看着心中觉得非常震撼。尼娜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大了那么多倍贴在墙上,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差点哭出来,我也是。可能是那一瞬间的冲击,原来,似乎艺术这个东西也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高远,那么触不可及,平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艺术光照普及。
再回到电影名字《脸庞,村庄》,每个脸庞都有一个故事!我觉得最动人心弦的是那个75岁的老艺术家,拿着自己都不知道是最高还是最低的退休金,住在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说的那段话却格外浪漫:“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量,还有宇宙给予我住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么大的生活空间啊!”月亮为妈、太阳为爸、宇宙住所,哪怕住在山野小屋,自己布置却格外温馨舒适。捡到的纽扣做成艺术品,叉子挂在枝头做装饰。风铃叮叮作响,随风而动,敲响的好像自由灵动的乐章,那飘然自在的灵魂就是我最向往羡慕的!无穷无尽的创作想象,日子过得安逸满足,天大地大,何处不能为家?
最后,希望自己可以拥有更加单纯的灵魂,更加自由的灵魂,更加艺术的灵魂。做一个像阿涅斯那样有灵魂有趣的人!
我在2017年的最后几天里,看了「脸庞,村庄」这部纪录片。
而它成为了我的2017年度最爱。
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我觉得是平等。
不管是影片的叙事方式,还是创作内容本身,都令人感到自在和平等。
正因如此,我在观影时产生了奇妙的参与感,仿佛我不是看客,而是一场旅行的同伴。
故事是平易近人地展开的,不绕弯子不装逼,有种直率的可爱。
这种可爱不是来源于未经世事的天真,而是历尽沧海桑田后,仍保有的赤子之心。
这是最难得的生命力。
影片的两位主创,一位是法国新浪潮祖母瓦尔达,
一位是街头艺术家JR。
两人之间55岁的年龄差,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独特火花。
一个已经经历了多彩人生,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一个刚到而立之年,生命对他来说仅仅只打开了篇章。
共同点是,两人都对世界抱有好奇的探险之心。
主创们在出发前就达成共识——这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
一场冒险就这样开始了。 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都是随机。
过程中,虽然两人也会争吵,但没有人会拿出年龄和阅历来说事。
他们就像两个孩子一样。
能看出年龄的不同,是在两人对待死亡的看法上。
死亡是瓦尔达会多次提及的事。她说这场旅行,很多初遇都是最后一面。
而JR虽然不愿直面死亡,但总是以他的方式在安慰瓦尔达。
在影片里,两种年龄带来的不同心态,也在互相影响。
成长与老去,正在同时进行着。
影片中,他们会为偶遇到的人们拍肖像,再放大数倍贴在墙上。
这些面孔有群像,也有独照。有些有故事,有些仅仅是为了有趣和美。
他们不是伟人或领袖,都是平凡人。没有标签和符号,简单的脸庞只是每个真实的自我。
看着自己的五官被数倍放大,被更多的人注意和端详。这些艺术的参与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影片中也一一记录了下来。
有些人感动,有些人抗拒。这些反应也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
一次拍摄中,瓦尔达和JR偶遇了一位老人。
他一生未曾工作,靠领低保金救助。他可能没有子女和家人,一个人住在林中自己搭建的小屋里。
他非常兴奋地邀请两人参观他的地盘,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座最棒的房子。
这座在他看来最棒的房子有些简陋,但被他用别人丢弃的瓶盖精心装饰着,挂着风铃,缤纷的色彩竟然有着孩童般的浪漫感。
老人对他拥有的一切很满足。甚至发表了一段让瓦尔达称之为“文学家”的看法。
他就这样安然坐于四面透风的屋内,带着他充满天真的快活神气。
这是片中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脸庞。
两人很喜欢拜访农庄。而不同的农场主,看待农业产业化的态度也不同。
他们先是到了一个半自动化的羊庄,里头的羊都失去了 角,也温顺地接纳了流水线的机器挤奶。它们被关在狭窄的圈内生活。
而另一个农场主阿涅斯的羊被放养在天地间,有着长长的角,它们的看管员是一匹马。
尽管利润不多,阿涅斯还是坚持保护山羊的天性,也坚持用手挤奶。
有着羊角的羊会打架,不免会造成伤亡。但没有了角,它们还是山羊吗?
影片内平静地诠释了两方的态度,没有偏颇。就像阿涅斯对待山羊一般。
而感情上有,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山羊,带着它骄傲的角, 会一直站在阿涅斯的农场里。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瓦尔达说服了JR。
他们决定在悬崖边的海滩上 ,在一个海浪不断拍打的断石上,印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瓦尔达的故友,几十年前,瓦尔达曾为他在这片海滩上拍过照。
而如今斯人已逝,而海浪依旧。
尽管这个少年仅仅存在了一天。第二天,海水带走了一切。
两人坐在狂风大作的海边的这个画面,是全片最美,也是最有哲学意味的。
海浪,沙滩,生命。哪一样不是流动着消逝了,又重逢呢。
旅途的最终,我想他们大概也理解了对方。
瓦尔达理解了YR不愿摘下墨镜和帽子的坚持,就像山羊拥有它的角。
而YR拍下了瓦尔达的眼睛和双脚,把它印在了一辆火车上,让它们代替瓦尔达去看更多的风景。
当一旁的围观的工人问起瓦尔达,艺术是什么的时候。瓦尔达这样说,
我非常喜欢影片里的艺术观,轻松而平等,简单而纯粹。
因为我也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寻找自己的方式而已。它不需要被标榜任何意义,也没有既定的方式。
创作艺术是寻找自己。艺术家们慷慨地展示自我和想象力,那些被实用主义标榜为无用和疯狂的想象力,是宏大而独特的。
而欣赏艺术也是寻找自己。通过艺术去理解另一个灵魂,撞到了其他的想法,才了解了自己。
创作和欣赏,都是平等的。
一个可爱的老奶奶,一个调皮的街头艺术家,开着一辆巨大的拍立得卡车,穿梭游荡在法国的各个村庄之间。这便是《脸庞,村庄》的故事。
老奶奶阿涅斯·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老祖母」,已近 90 岁高龄,依然留着两种颜色的蘑菇头,一举一动都显得可爱至极。热爱街头艺术的年轻摄影师让·热内(JR),喜欢把各色人的脸庞贴在巨大的墙或者地板上,他的小货车是个巨型拍立得,车厢可以打印巨大的照片。这次他找到了瓦尔达一起搞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去逛逛法国的小村镇,记录下那里的人们。
他们一路拍了很多最底层的劳动者和最普通的路人,用大拍立得打出来贴到房子上、墙上、集装箱上。而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人,背后都有着让人感慨的故事和独一无二的世界。
JR 喜欢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表情。他把这些表情和姿态都印到建筑上,化为实体,以便让更多人看到、记住。瓦尔达喜欢乡村,喜欢默默无闻的劳作者,他俩让人物的影像与生活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讲述着那些他们觉得不应被遗忘的故事。
他们将矿工的群像贴到废弃的矿工住宅区墙面上,最后一个不愿搬走的矿工后代看到自家墙上的自己,不禁哽咽。他们将码头工人的妻子印到集装箱上,然后让三个女人坐在自己巨大全身像的心口,和各自的丈夫合影。他们把在咖啡馆干活的姑娘印到小镇的墙上,让她的美丽成为人们驻足的绝佳理由......
进入镜头的人们都很开心地和自己的影像合影,他们以这种方式成了当地的红人,个体的生命由此站上舞台,变得鲜活起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而只有自己足够有趣敏锐,才能发现其他人身上的有趣之处。
比如片中那个领着低额退休金的老人,一个来自底层的普通人,却用一大堆废弃的啤酒瓶盖贴出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他带他俩参观了自己打造的艺术空间,如诗人一般介绍自己:「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情,还有宇宙给予我居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么大的生活空间啊。」
瓦尔达和 JR 的互动也挺好玩,很多灵光一闪的想法。他俩在水产市场开心地拍着各种鱼,然后将其组合起来,贴到工厂的水塔上,非常调皮。瓦尔达想起《法外之徒》里戈达尔让三个角色在卢浮宫里奔跑,于是 JR 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瓦尔达,飞奔在卢浮宫里,瓦尔达一路呼喊着文艺复兴画家们的名字,开心得飞起。还有 JR 拍下瓦尔达的眼睛和脚,贴到火车上,火车慢慢驶向远方。「你的脚和你的眼睛在讲述着一个故事,这列火车将踢你去许多你已无法到的地方。」真是非常浪漫的礼物。
瓦尔达最后也送了 JR 一个礼物,就是带他去见自己的老朋友,新浪潮大师戈达尔。但这次鸽子王戈达尔故意放了一个大大的鸽子,只在门上留下了让瓦尔达忆起往昔的暗号,自己却不知所踪。那是戈达尔两口子和瓦尔达两口子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是新浪潮电影的黄金时代。如今,瓦尔达的丈夫已经去世,她也已经五年没见过戈达尔了。她知道他想念她,却讨厌他这样调皮,泪水在瓦尔达眼里打转:「感谢你的回忆,不感谢你紧锁起的大门......我喜欢你,但你还是个大混蛋。」 瓦尔达买来戈达尔最爱的奶油小圆面包,挂在门上,老奶奶这小小的温柔让我动容。
JR 安慰瓦尔达:也许戈达尔不出现是想故意打乱你的电影叙事,以这样一种预想不到的方式让两人的创作彼此交汇。就这样,没有现身的戈达尔在影片中留下了自己的惊奇一笔。看到内心五味杂陈的瓦尔达,JR 终于摘下了他一直戴着的墨镜,就像年轻时的戈达尔一样。瓦尔达感动地轻声道谢:「谢谢,你真好,其实我看得不太清楚,但我看见你了。」
我真爱这个结尾。
想象一个患收藏癖的上帝:他从我们生下来开始,就将我们度过的每一个刹那,每百千万亿分之一秒切下来,做成一个薄薄的切片,一个标本,一串无穷长的珍珠项链。
数十年后,当我们回望初始,会发现在两个时空之间横亘着无穷无尽的切片,无数个“我”,无数张相互对望的脸孔。这就像两面镜子对照形成的无穷反射,纪德管这个景象叫做:“镜渊 Mise-en-abyme”,意思是两面镜子之间有一整座深渊。
瓦尔达55年前拍的《5至7时的克莱奥》里面就有这么一座深渊。
大明星克莱奥从小活在男人们的视线中,欣赏的、奉承的、占有的,久而久之她也习惯了用同样的视线观看自己: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这场幻象——因为重病,她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不再被需要:
她从医院的楼梯走下来,在廊上望见两面相对的镜子。
那一刹那的景象应该这样来描述:克莱奥看见了自己在看自己。或者说,她意识到了自己在被观看,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而是在扮演着他(男)人期待中的自己。
人类长久物化女性的历史让这一命题变得纷繁复杂,连用文字描述都莫名饶舌,硬要较劲的话,标准的描述应该是: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
这就是深渊。
人的脸孔是会讲故事的。
瓦尔达89岁了,这年她遇到了34岁的摄影艺术家JR,他们决定坐着JR的小卡车在法国各地的村庄旅行,并为他们遇见的脸庞拍下照片。
他们把这些照片放到很大,贴在建筑上。比如翻拍煤矿工人小时候的照片,盐场工人的照片,小镇女孩的照片…… 那是一张张面无表情的照片,张贴在本不起眼的墙壁上。可是当两者合而为一,一切却变得不一样了:
他们的脸成了全镇人观看的对象。
黑白打印的巨大脸孔附着在凹凸不平的墙上,变得仿佛更加粗糙苍老,经历了更久的岁月。
这唤起了矿工们久远的回忆,“说起来56年的时候,我快满14岁了,那时我是矿井小学徒。”
他们看着自己的影像,影像则回以凝视,就像两面镜子隔着时空望向对方:“我遭受了难以想象的一切”,他们望着照片说。
看着自己的脸,让·妮娜哭泣了,她是这座矿工小镇最后一位居民。之所以不走,是因为她“没办法在别处安置,这里有太多的回忆”,她告诉瓦尔达和JR。
就像珍珠项链被人拉扯,深渊里的每一个切片轻轻颤动,呼之欲出。
他们想起了什么?遭受了什么?切片上的画面是什么?电影无意去叙述,那是无尽时空里永远的迷。
瓦尔达晚年拍的几部纪录片,《拾穗者》、《阿涅斯的海滩》以及今年这部《脸庞,村庄》,有人给了它们起一个怪名字,叫“自赏”电影。
“自赏”电影在瓦尔达这里,感觉上是比“作者”电影再进一步的东西——她拍的就是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自己居住的达盖尔街、死去的丈夫雅克·德米、自己的电影。
这有点像最近流行的Vlog,是一种即时、即兴的记录与发散。“自赏”其实是难的,最重要的是,你这个“自己”首先得足够有趣,把生活过成艺术,成为艺术本身,成为电影本身,然后再来赏。否则就容易滑向自恋了。
所以说瓦尔达是在世的电影之神就是这个意思——她就代表了电影。
在《阿涅斯的海滩》开头,瓦尔达在海滩上横七竖八地摆了许多镜子,间杂着自己童年各个时期的旧照片:
《阿涅斯的海滩》跟瓦尔达其他作品一样,像是毫不费力气地承载了那个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一生的回忆——
如何当上了导演、如何与雅克·德米相爱、如何失去德米、如何渐渐老去。
在《脸庞,村庄》里,她也翻起了自己拍过的老照片:
照片里的人叫盖·伯丁,瓦尔达的老朋友,当时还是个小子,后来成为了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时尚摄影师。瓦尔达给他拍了许多裸体照片,在废墟里,在海滩上。
在同样的地点,她也给JR拍了一张:
他们将巨大的盖·伯丁贴在了海边残破的堡垒上,像个婴儿躺在摇篮里:
一夜之后,潮水洗刷掉了照片:
瓦尔达在尝试着用电影重演她的个人史——一个好友的消逝。以及她自己即将面临的消逝。
曾有一段时间,她反反复复地怀念丈夫雅克·德米(新浪潮另一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导演)。她甚至拍电影重演她未曾经历的德米的童年时光(《南特的雅克·德米》)。在电影里,她是旁白,是见证者,是亲历者,你永远不能忽略在现实中她是什么角色,她与影片的关系又是什么。
每一部瓦尔达的电影都是瓦尔达自己。
电影史上有两个瓦尔达:瓦尔达的电影与瓦尔达,都留着俏皮的西瓜头。
看到纪录片结尾瓦尔达拜访戈达尔的一幕,突然让我觉得《脸庞,村庄》有可能就是她的最后一部电影了。
戈达尔当然不会见她,见到她要怎样?相拥而泣吗?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呀。
戈达尔87岁,正在制作一部将由明年完成的新片《影像与语言》,半个世纪过去了,他还在死磕着这些苦涩的哲学命题。瓦尔达说他是个孤独的人。
之所以想到去找戈达尔,是因为片子的另一位主角JR的脸跟年轻时的戈达尔像极了,也跟戈达尔一样一年四季戴着墨镜。
瓦尔达想去找戈达尔,重现他们62年拍的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里的场景。但戈达尔没有出现,他是拒绝跟瓦尔达见面呢?还是拒绝跟这位长得像自己的JR见面呢?
他是不是也像那位矿工一样,无法去言说这漫长、漫长的,自有电影以来的,属于他们这代人的历史?
就像亚当拒绝了夏娃。因为他意识到,她就是他,他就是她。或者他们什么都不是,只是在镜像的尽头,两个颜色已经黯淡的切片。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转载请联系巴塞电影微信(MovieBase)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