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看过了《血观音》后,对吴可熙的影视作品,有了很多的期待。
看到最后,不能说是失望,只能说是无趣吧。
电影主线不够清晰,但是有戏剧味道,缺戏剧的细节与渲染。
妮娜和KIKI,3号,究竟这三人,哪个是真的妮娜,或者这三人里面虚构的是几个人
3号和妮娜扮演狗互相撕对方衣服,是自愿又激烈的
妮娜最后扮演狗到被大佬做出一些行为是闭眼中带泪的,自知却又需要这种机会
所以妮娜的真实性格究竟是被迫,还是明知圈子特意而为之,这个部分是一个悬疑点吧
混乱的部分从妈妈需要心脏搭桥到KIKI的出现,这部分可能如此生硬就是为了引出KIKI
KIKI在老家作为老师,平淡而无趣的过着
但是从自己的家庭引出KIKI的这个部分 ,编的还不够好,不够丝滑,太过生硬
包括妈妈心脏搭桥,爸爸忧郁症还有败光爷爷家产这些梗说实话,硬串在了一起
单纯表演来看,吴可熙可圈可点,表演功力了得
编剧需要下功夫
究竟是要讲当代影视圈一些行为还是说妮娜作为女主多重人格下的生活
主线太不明确了,所以好多细节还不够
每年总会有几部期待的台湾电影。或许是因为海峡对岸的电影题材,已经到了一些更有想法的方向。从2017年讲述高速公路收费员生活的电视电影《川流之岛》,到2018年话题近乎持续全年的华语首部“同妻”题材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再到2019年的今天,这部以“Me too”为题的《灼人秘密》,好像这片岛屿上的电影工作者,总在自由地拓展每一个可能性。
而除了题材之外——最重要的两位主创自不用提,缅甸裔导演赵德胤,前年因《血观音》走进大众视野的吴可熙,都是影展的常客。配角里也有宋云桦、去年影后谢盈萱、郑人硕这样的台湾新生代实力演员,音乐和声效也是大名鼎鼎的林强和李丹枫分别负责……按说已经是星光熠熠,感觉光看阵容就已经可以断定本片不会太差。
于是理所应当地,《灼人秘密》也成为了我的年度期待之一。
但距离电影参加完各大影展、在台湾本土上映近半年、也已经上线流媒的现在,虽然GH给了七项技术类提名,但豆瓣评分5.8,烂番茄差评56%……这样的金牌团队,似乎并没有交上一个令大众满意的答卷。
首度跨界操刀剧本的吴可熙,曾坦言剧中发生的一些故事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虽然因为充满着对于《血观音》的影射而让观者模糊了焦点,但前半段那些主要来源于“工作压力”的故事,与戏外的各种八卦互相映照,反倒是契合了绝大多数社会新鲜人的心态,也没有给杨雅喆带来什么特别的污名,倒也是一种挺有趣的写法。相信在原剧本中,这个角色也会与那个更加孱弱的迷奸受害者形象更加接近,但是在赵德胤的迷影情结影响下,这种感觉荡然无存。
对于《血观音》的影射倒也算一种迷影情结,但《灼人秘密》的崩盘来源自后半段开始致敬《黑天鹅》的同性情节。突如其来的往事,又是“大胆”又“熟悉”的LGBT关系,想得都挺好,但实际上做的也还不够多。没有铺垫的情感关系,只会让观众产生疑惑,从而直接被思考拖出戏外……就算是梦中的虚虚实实,但仍让人觉得是在迎合同性议题和硬是要满足导演想要安插上的迷影情结。
同样做的不够多的,还有引起话题的撞脸双生花宋云桦和夏于乔。其实在原剧本中,并没有将她们写成“一个人”的打算,只是在网友贴图对比后,才把剧本和角色修改成了现在这副模样。只是这对不是双生花的双生花,在过于实的描绘下,变得更加分明,反倒没有如同导演意图中想表达出来的“层次”。
加上同性,再加上相像的双生花,或许也可以强硬理解成“接受潜规则”与“不接受潜规则”的关系,但就从结果来看,这段纷杂的人物关系让整部电影变得非常散乱。可能处理方式会让人想到《穆赫兰道》,但赵德胤却没有像大卫·林奇那样的逻辑支撑这段在原剧本之外新加的剧情,从而也让人没有更多的遐想空间。
除了《穆赫兰道》、《黑天鹅》,本片还被评价像《未麻的部屋》。但很显然,仅仅只是题材上的相似而已。在等待的这么长时间里,我看到了先行看过的人评价道“同学在银幕里夹水饺给吴可熙”这样的句子,当下就下意识把“同学”理解成“宋云桦”的角色,还以为会以这样充满今敏式想象力的镜头来构造这个故事。结果真的是意会错了,也高估了本片镜头的想象力。尽管戏场、病房的两场长镜头的环视感做的是挺好,整体的技术水平也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指摘的部分,但对于一个以“在幻想和梦中寻找现实”为主题的电影,风格实在还是太现实了。而且真的难以想象,那个在《再见瓦城》中用蜥蜴隐喻嫖客的德胤,居然会这么没有想象力。
通过过于夸张的试镜争夺和“3P”桥段,可能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会被满足。但恰恰能打动人的,反而是最后那段突如其来的、犹如实录的迷奸画面。在本片中,吴可熙一直为了与剧本相辅相成,一直以那个B级片的女主角来展现过犹不及的表演,而在最后的那段,她终于变回了那个吴可熙。她以那个我们最熟知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个会在工作中隐藏外在情绪,在遇到打击会崩溃、不知所措的普通女人,也让这个故事得到了一点点升华的空间。
而赵德胤,好像也终于变回了赵德胤。在最后这5分钟之外,他试图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试图是今敏,试图是大卫·林奇,甚至试图是李安、侯孝贤……但唯独不是他自己。
但这5分钟真诚的实录,真的能改变这部片的整体评价吗?
或许每个人在看完之后,都有各自的回答。但我的回答是:不能。
是的,那五分钟的细节有很多,足以推翻前面所有给人带来的多义性。就好像一个标准答案,给你解开前面所有的疑惑——但如果说前半段还算有趣,后半段发生的一切就根本不算一个“题目”。你会被故事本身赶出去,会为不合理的桥段折服,从而根本没有任何想认真解开这道题的想法。于是到最后,这个标准答案虽然好,但反而让前面的部分显得特别无意义,更加令人体会不到女主角Nina本应有的哀伤——就算有,也是这个桥段本身带来的,把这5分钟剪成一个短片,应该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而根据访谈,这个片子剪了十三个版本,最长的版本是145分钟,而目前上线流媒的戛纳·台湾地区公映版的时长是103分钟,甚至在马来西亚上映时,还有修改了结局的特供版。预告物料里也有不少正片里没有使用的素材,比如说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车崩溃”镜头也不见了……103分钟减去5分钟,是98分钟,那些被弃用、但又不想被弃用的素材,肯定比98分钟更多得多。
那赵德胤,真的知道自己这次想要表达什么吗?又或者是,其实知道想要表达什么,但是为了商业需求,盲目地加了不少觉得会“流行”的元素?
但结果就是,无论最初的表达是怎么样的,这个故事已经被搅得杂乱无章。
在不久前的11月23号,第56届GH奖拉下了帷幕。而在GH奖上,《灼人秘密》终于拿到了一个值得拿出来一说的奖项——“最佳音效”。李丹枫所领衔的音效制作,虽然还是被人诟病如同电影一样过于“杂乱”,但比起导演、剧本……电影本身,好像音效团队为了配合电影的调性,从头到尾用“音效”安插线索,这样大胆的尝试,的确更值得鼓励。
在GH奖公布提名之前,每个人都会觉得本片或许最能被提名的奖项是“最佳女主角”。吴可熙通过这个自己设计的角色,若能终于补上《再见瓦城》、《血观音》未能拿奖的遗憾,对于她一直不讳展露的事业心而言,似乎也是最好的安排。可为什么这么一个大胆的角色,会连提名都无法获得呢?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提名。吕雪凤、柯淑勤都是台湾戏剧界的熟面孔,在往期金钟、金马都有数次入围和斩获。最为大陆观众熟知的李心洁,此次以严肃历史题材入围,也以“鬼后”称号闻名的她,和以话题惊悚新片入围的王净,恰巧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传承”关系。而最终摘下桂冠的新加坡女演员杨雁雁,这次凭借《热带雨》入围的角色与令她在两岸三地声名鹊起,恰好也是同导演的前作《爸妈不在家》完全不同,与吴可熙这次的角色一样,同样也是个需要牺牲些什么的角色。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陆观众,我恰好也只在平遥观看了《热带雨》一片,可能不足以妄议吴可熙本次未能入围最佳女主角的原因。但假设吴可熙在本片中的发挥,与吕雪凤、柯淑勤旗鼓相当,那她或许缺的是资历;如若拿她与李心洁、王净对比,可能又欠缺了一些名声和话题度;如果拿她和杨雁雁对比……
杨雁雁在《热带雨》中饰演的角色,是一位饱受中年危机困扰的女教师。在片中,她需要掀起自己的衣服,给或许绝大多数女星都不敢露出的肚子打上无数针催产素;而在《热带雨》的另一面,她又需要隐忍地扮演那个外表光鲜的成年人,学生眼中贤淑的“好老师”。但可能这个同样大胆的角色,并非能是拿她与吴可熙对比的根本原因。
在平遥观影后,几乎是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对《热带雨》好评如潮。有个朋友甚至还对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似乎是见证了新加坡李安的诞生!”杨雁雁的表演温柔、细腻,但这也需要影片本身的调性能够让她去自如地发挥。可以说杨雁雁和《热带雨》,是相辅相成。
而吴可熙和《灼人秘密》呢?虽然《灼人秘密》着实有非常多前人优秀作品的影子,但可能更多人看完还是会想起今年年初的《新喜剧之王》。虽然类型和调性都有根本上的不同,但《灼人秘密》和《新喜剧之王》有非常多相似的影子:娱乐圈秘闻、夸张的拍摄现场——还有郁郁不得志的女主角。
在《灼人秘密》里的吴可熙,跟《新喜剧之王》里的鄂靖文的角色和表演方式,几乎是完全一致的。鄂靖文扮演的如梦,与吴可熙扮演的Nina一样,在充满着机遇的都会中打拼,两者郁郁不得志的根本原因,或许只是因为她们各自的实力。
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根本上来说还是一部喜剧,如梦作为一个悲惨的小人物在里面的一切遭遇,和最后“如梦”一般的结尾,好像都能找到一定程度的解释,并为这个不甚出彩的故事带来更多的受众,让更多的如“如梦”一样拥有梦想、但却又不够好,没有机遇的普通人感到共鸣。而《灼人秘密》的野心之大,是要对标上《穆赫兰道》、《黑天鹅》的,后两部名作或许也会有关于主角“实力不足”的描写,但重点描绘的,还是女性演艺从业者在经历种种变数——最重要的是事业给自己带来的焦虑。
从一开始,《灼人秘密》的制作方针,就没有像剧本一样,让Nina成为一个为了梦想误入歧途的普通女子。被完全打散的叙事架构,女同情节,1408房间,甚至连“Nina”这个名字,都让这部电影的迷影情结更加浓厚,也能看出在制作过程中,肯定是想朝着前面所提到的种种名作的道路上走的。
但这种制作方针,恰好跟“Nina”的角色设定起了冲突。并不是说普通B级片角色就不会做关于经典电影的梦,只是这两种看上去调性相反的元素,在这部“类型片”里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
自己撰写剧本的吴可熙,自然是忠于自己的想法,但她或许也没有意识到,在决定制作方针的“那个人”的一厢情愿下,忠于原初想法的表演——扮演一个B级片演员——会更加的不讨喜。但又恰好是因为前面这98分钟 “刻意糟糕”的表演,才又让最后5分钟的她,看起来是那么的熠熠生辉。她用自己的演出成就了这部电影,但这部电影并没有配上她疯魔一般的甘愿。
无论是讲女人和男人,还是讲上下属关系,《灼人秘密》似乎也有关于“阶级”方面的论点,这点好像能与同样在本届戛纳电影节展映、并最终拿了金棕榈的《寄生虫》进行对比。其实从赵德胤的前作来讲,似乎他比奉俊昊更善于去描绘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但因为影片焦点的模糊,这个优势还是被他自己的野心磨灭了。
而凭借本片第一次入选戛纳的赵德胤,不像凭借《寄生虫》入围“主竞赛”的奉俊昊一样。《灼人秘密》靠着对女性的关注,入选的是“一种关注单元”。而本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赢家,则是之前因删减画面在影迷圈子引起讨论的《看不见的女人》。
写到这里,我又觉得——或许也不用太担心。吴可熙是第一次写剧本,而赵德胤也是第一次拍摄“商业类型片”。对于第一次,似乎空有野心也不是坏事,重点还是要如何去学着认识自己的弱点并改进。好像能继续写下去,继续有尝试的机会,就会有更多的希望。
但我还是失望的。因为制作方针,因为杂乱无章,这部因题材、因班底备受瞩目的电影,最终还是模糊了自己的焦点。虽然因为制作素质入围了各大电影节,但成果就如凌乱的创作倾向,不尽人意。
而比起这样的创作成果,其他更多更好的电影人,应该要有更多的机会。
医美仪器好高级, 场景布置的也是有点诡异, 突然间出现蟑螂这些奇奇怪怪的场面
💁好像人换个发型衣服,角度 感觉就好看起来
💁演员受伤太正常了, 这就是工作吧
💁导演这么钢的吗、这样带入情绪的, 不过这样才能演的好
💁这个按摩有点恶… 我知道是有的,心理有点不接受
💁3p的画面也是比较刺激 很色情
💁我感觉台湾电影好色q 女同 男 都是挺开化的
💁女主穿紧身衣库,在这个头发,好像特工啊
💁我也好想去看看现场电影是怎么拍的, 感觉挺有趣的
👀是不是有时候记忆比较美化一点, 其实现实是更加残酷的
👀有人觉得kiki和那个抢角色的女配有点像吗
选角提出过分的要求, 其实也是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不用演的太肮脏吧, 而且本来演员就演世间百态的,所以应该接受各种要求,也是一种突破, 去尝试不同的人
一.关于角色 要看懂这部电影,必须先看懂电影里的三个女性角色。 1.吴可熙扮演的女主—Nina(也是戏中戏《蝶恋》的女主) 2.宋芸桦扮演的女二—Kiki(Nina的同性爱人) 3.夏于乔扮演的女三—与Nina竞争抢夺《蝶恋》女主的对手 Kiki是Nina心中的天使,所以每当Nina有什么心事的时候,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跟Kiki倾诉。 而女三是Nina心里的恶魔,她讨厌恐惧她,但事实上女三也是Nina的另一个自己。 导演选角比较绝的是女二和女三长得太像了,不能说一模一样,但也至少是接近双胞胎的水平。 不管有意无意,反正导演让我们感受到了“天使是她,恶魔也是她”。
当然,虽然长得很像,但也有办法区分。电影里,女二是长发,女三是短发。
二.关于恶魔 女三只与女主在走廊有一面之缘。其余的故事都是女主虚构出来的。 真相或许是女三根本没有为了角色而放弃尊严,没有学🐶叫,没有对制片人摇尾乞怜,而这么做得就只有女主一人而已。 女主为了得到角色做了很多疯狂的事,而她为了心里好受,才虚构了女三。 证据一: 女主拍戏的时候,那个来给她送凉水饺的工作人员是女三(水饺是女主很喜欢的食物,在片子也不止一次出现。所以当女主饿的时候,她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水饺,她想象有人给她送去水饺。但水饺居然是凉的,而女三正好在此出现,证明女三其实是女主心里那个负面的自己)
证据二:女主不开心的时候遇到了曾经的爱人Kiki,Kiki走进街巷,她追了上去,但追到街角转弯处,Kiki一回头她突然看成了女三,顿时吓得不知所措。这证明女主的精神已经不正常了 ,她总觉得女三在她身边。
证据三:女主妈妈生了重病,女主在医院陪护,晚上醒来她突然发现女三潜入病房正在杀死自己的母亲。其实女三不过是女主的另一个自己,不是女生想杀死妈妈,是她自己,或许是因为觉得妈妈是沉重的负担?谁知道呢
证据四:Kiki来女主家里包水饺,包着包着,Kiki又变成了女三。其实Kiki和女三都不存在,都是女主幻想出来的。又或者说Kiki和女三都在,只是女主的两面。
三.关于真相 真相很简单,女主主动放弃自尊换到了角色。 但因为心里始终过不去那道坎,导致精神失常。 细节1.台灯里的蜥蜴 当经纪人跟女主说完《蝶恋》里的那个角色,女主就看到了这个蜥蜴。蜥蜴象征着事业,其实那时候的女主已经决定不惜一切往上爬了。
细节2. 照片里的那条蓝裙 经纪人给女主说完《蝶恋》选角的当晚,女主给Kiki打了电话,电话没有通,转到留言信箱,她留言现在有个女主角的机会,她很可能会选上。然而镜头一转,转到了家里的照片墙。墙上的蓝裙照明明是她拍完电影的红毯照。这就证明那时候她已经疯了,其实后面的事情都是她的回忆+幻想。
细节3.导演画得❌ 第一次正规的试镜,导演在她的照片上画了叉。 说明她其实是落选的。 最后得到这个角色,完全是因为她私下去联系了制片人。
怀揣明星梦的女主角终于得到一个在谍战片里演女一号的机会,谍战片里的台词也暗合现实中女主角的心境:我实在受不住了,他们不止摧毁我的身体,他们也要摧毁我的心。带我走,到哪里都可以。只有跟你在一起,我才会有自由。我爱你。而男主角的回应更像是来自于这个世界的回应:我没办法,我们走不了,我也爱你——可这个世界不爱我们。
逃无可逃,退无可退。这个世界是个大监狱。它困住了我也困住了你。无论戏中还是现实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欲拒还迎,退步不成进。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此处与彼处、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也千头万绪、暧昧不清。因此焦虑,因此虚无。
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没考过类似的电影,不明白这部电影之所以评分这么低的原因,如果以我个人的客观感受来说,正常情况下6分往上一点点是应该的!
看完电影,就直接想四星了,因为没看明白!然后看了很多影评,又做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就是添加了自己的一些疑惑,记述自己看过这部电影!
灼人秘密是什么?
在我看来,kiki,和女3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他们与女主的关系就如同你想到的那样。
kiki,只能留言,而且不回消息。当女主在台北的时候,有什么事情都给kiki打电话,发留言,可是对方总是不回。为什么?在女主母亲生病的之后给出了解答,她是女主的爱人,深爱的人,难以割舍的人,怀念的人。女主可能为了自己得发展,为了表演,为了钱等等,以一定合适的理由离开了那个乡下,离开了那个她,那个和女主一起演小王子的她,那个也同样爱着女主的她,那个乡下的小学英语老师的她,那个把小王子当成全部的她。但是对于女主来说离不开的是那份爱情,那份超出常人观念的爱情。离不开的是那份怀念,那份人在台北,身份抬高后对于家乡的怀念。
3号,一个总是出现在女主幻觉和生活中的对手。她都干了什么?一次演戏刚结束时开车撞女主,掐死女主的母亲,走廊的相遇,美容院的两次出现(第一次让女主吃护肤品,第二次直接摊牌),还有就是送饭(我对这一部分保持怀疑,感觉不是很像),最后包饺子的情节。女3更大一部分是女主的宣泄口。自己事业的宣泄口,情感的宣泄口,女3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女主做的,或者想做的,她是承载女主微笑和高尚道德面具下肮脏的心灵寄托,从女主最后和女3和kiki,一起包饺子并且报以微笑的和睦关系来看,女3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且女主很需要她!女3的大部分都是幻觉,只有在走廊里见面是真的,监制桌子上的照片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
从这三个女人的关系和女主的幻想来看,真正称得上秘密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女主被潜规则,一个是女主是同性恋!而灼人的地方在于,自己被潜规则的主动!之所以说她的潜规则是主动,是因为从她开始选择学狗和狗叫时,在最大程度上已经放弃了自己作为演员的一部分自重且这一行为本身就带有一种暗示,一种我愿意付出一切的暗示,一种愿意诚服的暗示。尤其是她摇着尾巴接到那杯红酒的时候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她的主动,狗吃到了主人给的饭就要执行主人给狗的任务。之所以灼人,首先是因为女主背叛了她的爱情,同性的爱情,所以在回到乡下之后在追kiki的时候,当kiki回头的时候才会看到女主自己的邪恶(女3),因为她已经背叛了这份爱情,也背叛了她自己!其次是因为女主作为女演员的羞耻,酒杯没有碎,女主在演狗的时候鞋子没有掉,但是最后鞋子却在一边,还有就是衣服,并没有特别的凌乱,一部分放在距离头不远的地方,一部分压在身下,相比较而言我个人更加偏向于女主的主动。当然,也有可能是被迷晕了,酒里有药,有两个酒杯但是只有一杯有酒,这杯酒监制还没喝,正常情况下请人喝酒不应该用一个新的杯子么?怎么会使用个人的杯子?还有就是女主苏醒后的表情和苏醒本身也可以说明她是被迫被潜规则的。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她最后都没有反抗而是接受事实,她终究要为自己的行为所不耻,终究要为自己曾经纯洁的爱情所悔恨,她只能怀念曾经!这是女主最为灼心的,灼心于对爱情的背叛,也灼心于个人行为的羞耻以及从事行业的悲哀。
整部电影发展到最后,我甚至还以为女主得了忧郁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幻觉,或者说她因为演一个多重人格的戏导致自己也患有多重人格了!仔细想过以后才觉得不对,如果都是都是幻觉的话,那么有些地方解释不同,而且最后的结尾很明确的表达了被潜规则的事实!
就是还有几点疑问,一个是疤痕,女主左胸上的疤痕,在一定程度上是表示反抗么?还有就是两次出现在美容院的时候都展现了她的左胸上,但是只有第二次的时候才有伤疤,而按照正常推断,这两次美容院都是发生在被潜之后,但是这样不同的结果是为了告诉我第一次美容院的虚假么?还是说第二次美容院是假的?伤疤应该在女3身上的,但是却出现在女主身上,那说明之前的两狗相斗是幻觉,真实的应该是女主被伤了,那说明女3大部分都是假的,就是在进门之后的一切女3的出现都是假的!这个两者有冲突。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有暗示女主被潜的,哪有一个演员演戏要导演手把手教的,而且还一步一步的教,还有就是导演对她的态度,一开始已经画ⅹ了以后又用,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等等之类的线索。
电影的把故事讲的很不容易懂,时间有错位还很大。
其实夏于乔是不存在的,她是吴可熙幻想之中从宋芸桦身上分裂出的另一个人格。又或者说宋芸桦和夏于乔两人都是不存在的,她们是从吴可熙内心幻想出的一组对立的镜像的分裂人格。这才是影片的“灼人秘密”。
吴可熙看似夸张的演出,女2与女3相似的面孔,整体相当明艳的production design,共同构成了一部极具风格化的作品,赵德胤标志性的对主观声音的利用与长镜头调度也再次大放异彩。不过虚实之间的切换还可以做得更顺畅一些
用《穆赫兰道》和《未麻的部屋》的方式,讲女性追逐演员梦的得失,并对受“Me Too”发酵的电影工业提出控诉,用现实与梦境交错表现。这片好玩的是用“Kiki"和“3号”外貌上的相似性,来分别代表主角妮娜的过去—演艺事业的初心(小王子),和未来—潜规则的误入歧途(言听计从的狗)来做镜像化的勾连。尼娜夹在中间是现在(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同时狐狸外形又与狗类似。想法有趣,可惜部分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时刻没有掌握好衔接与节奏,中后段尼娜回乡的段落也有点多余。
#BIFF 三星半。吴可熙根据哈维·温斯坦的经历写作了剧本,使电影的整体感觉有别于Midi Z的前作,但风格的延续仍依稀可循:(主观)声音的处理,动物的意象作为心理投射等。Nina Wu和素芬的名字即有多重身份感,而Les的人设加强了角色的合理性,心理惊悚的部分融合(主要依靠戏中戏/梦境/幻觉)得无缝些就更好了。
问题同样多到可怕的表演就不提了,吴可熙这个剧本太土太幼稚,像初级影迷或电影学生聊以慰藉的“笔记本涂鸦”,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对几位名导和名作的挪用,因熟悉而烂大街的,因过时而无活力的,都凭借创作者(除了吴这里很大成分也包括赵德胤)自以为新鲜高级的架构而被引入影片做着无价值填塞,观众早已洞悉一切,翻着白眼看编导自嗨,几层情节嵌套除了短暂的迷惑与失败的对仗外,仅满足了初级入门创作者(这就跟赵德胤真没多大干系了)最常见的一种错误欲望:用一个简单且只有自己觉得牛逼实则本身没别的了只得靠此撑门面的不堪一击的表皮花招来蒙骗心中对整个叙事的布局期待,而这也是这部愚蠢电影的问题根源。
吴可熙的表演可以入选迷惑行为大赏
一个字:乱,想要的太多,轻重颠倒。采吴可熙的时候,听她讲metoo、演员行业乱象,没想到成片内容更复杂,还有同性恋情和人格分裂。影片用很多隐喻和鼓点来烘托惊悚气氛,但手法并不高明,不断的故弄玄虚,到谜底揭开的瞬间,已经让人很不耐烦。如果不是片尾标导演赵德胤,还以为是吴可熙拍的。
3.5 前半截特别好,后半截相对差。有点遗憾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电影体制,赵德胤看似是要做出反抗,但他还是反被这种体量的制作驯服了。对人物内心恐惧的探索使他成功丢掉了他所熟悉的生活和行动,如果丢掉了初心,再见瓦城可能就是他的终结。
5分,相比之前的赵德胤,这部明显更戏剧化了,包括整体美术设计,风格也偏心理惊悚片,有几个长镜头还挺有意思的。前面电影部分的互动更好,讽刺且有力量。电影拍完之后的部分,其实有点乱了,人格分裂和幻想部分,都没那么顺。
台湾女孩,被缅甸男孩守护到学狗叫。
7/10 女性主义题材,女主/编剧吴可熙非常的勇敢。用了很多的大特写,拍得她很不好看,也许是刻意为之的、被“逼”出来的效果。影片里有很多值得玩味的桥段和细节,放在一起又显得有点凌乱。不过还是很值得鼓励,虽然完成得并不完美,但还是有趣且有戏的。看的是结局秘密揭晓的那个现实版版本,太赤裸裸,不够高明。或者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也能在大屏幕上体验被潜规则了一次。如果是拉拉情节的结尾也并没有很想看,觉得这对拉拉不是很搭。一层一层揭开秘密的过程很爽,期待最后还有一些秘密之外依然不够透明能抱有想象的朦胧感。视听棒。忽略所有的低分——有时候觉得写影评的人有些悲哀,当创作者在尝试新的创作不管会否成功,影评人只会毫无作为的坐在那里高姿态的叨逼叨。戛纳前北京私映。05/06/2019
3.5 吴可熙的剧本建造了一个如迷宫般的叙事结构,首尾回环,需要不断正推、倒推和留心细节才能发觉无数隐藏的蹊跷,比如那袭早在前半部就出现在照片中的蓝色长裙。但问题在于具体情节时而用力过度,时而羸弱,打磨得不够。视听上有大量浓墨重彩之笔,配合暧昧、支离的心理分析,与迷宫结构达成了出位的效果。宋芸桦×夏于乔的选角太绝了,很好地诠释出了影片的创意点,可惜戏份太少。毋庸置疑是赵德胤目前最差,它在美学与主题传达指向性上是如女主角一般分裂的,一旦想要兼得,就只能导致卯足了劲却失去一切。只能说编剧和导演都处在不太适合自己的领域,即便再努力,也很难有突破的。
在电影节看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华人演员的表现都太弱了,还是华人的生活就是如此无趣,无法滋养一点给表演艺术?影片既不精致也不放松,越是紧绷绷地傻气地让观众别走神,越是无法赢得观众的认可。
[3.5/5.0] 吳可熙吃水餃時,看到人家跟導演說她沒考到潛水執照要找替身,的風雨飄搖聲(類似船桅的嘎吱)、在家看到宋芸樺煮水餃噗通聲。
无情绪动作,小王子狐狸,无常游街,非人之犬,1408,梦魇轮回;形式大于内容的演艺圈剥削片,还成
赵德胤离开故乡,还是不太灵呀,是老侯看错人了吗,再见瓦城、灼人秘密都好做作,吴可熙是导演的爱人吗,这张苦情脸这么拼,就差全果出镜了。赵导可能还是继续拍缅甸比较好,像陈英雄一样,至少拍一个认真的故乡三部曲,再去玩其他。
适合拍成短片 或者动画片
没有之前作品的灵气,显得笨拙生硬。电影质感更浓烈,戏剧冲突更明显,但是情感却缺失了
和赵德胤前作截然不同的当代表达,一个残酷的名利场世界,充满高饱和度的令人不安的色彩,戏里戏外精神的分裂与影响,躁动不安地蔓延到银幕之外。吴可熙从演员到编剧的成长,令人惊喜。不过表演上,还是略缺层次,后半段有拖沓之嫌,如果更集中地讲述娱乐世界摧残人心的残酷,会更有力。
(纯吐槽)不喜欢,太可怕了,辣眼睛...开始冲着MeToo题材和吴可熙编剧来看的,结果发现就是个噱头,全片充斥着笨拙的末流电视剧手法,比如表现吴可熙有个前男友就是给他发语音留言说你好吗然后朝镜头展示手机合影?学生拍作业都不会这么生硬吧?前半段还能当新喜剧之王看看,后半段完全乱了,家人各种狗血遇灾,一会乡下一会台北,一会又冒出个拉拉(是的吴可熙跟宋芸桦有床戏),看扯远了就打个电话叫回来,你到底想拍什么啊…主线的“一个R级女演员的自我修养”也讲得没头没尾,3P五连拍和学狗竞选角色我笑了,其他都好无聊啊,拜托不是瞎插几个幻想镜头就黑天鹅了。赵德胤让我好失望啊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