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达临界点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这是新冠疫情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可怕的事实,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12月31号发布通告,1月23号武汉封城,几十亿的民众在全球浑浑噩噩地干着自己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场灾难,然而到现在却是铁板钉钉的发生了,而且还会越来越恶化,气候变暖是不是这样的呢?我恐怕是的,这将是多么恐怖的未来。
那么有多快呢,他们将在什么时候到达临界点?什么时候我们全都会变成气候难民呢,什么时候气候变暖或者是生态灾难,气候灾难会让所有人像这次全球疫情一样十分的恐怖紧张,几十万人,甚至是几十亿人在家里深刻的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威胁。
全世界的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那些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他们拥有着最大的原料生产场地却拥有着最需要欠缺的,最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他们在整个全球的供应链中处于价值最低的地,被剥削压榨的最狠,但是他们却要付出最高昂的生态保护的代价,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如果这样继续的话,他们的生态环境会率先失败,率先出现危机,然后他们本国就会出现气候难民,进而影响到整个地球的格局,在未来的这50年当中,气候或者生态灾难还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
这不仅需要全世界政府,科学家,民间组织,联合国的团结协作,还有各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就是劳工阶层的中上游最有知识最有学问的,还有闲暇时间那部分人能关注一下。他们才是我们的力量来源,才是气候变暖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对抗化石燃料,有利于集团的唯一的。唯一的手段就是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气候灾难导致的问题。这需要不停的抗争,需要普通百姓持续不断的教育,需要越来越多像本次纪录片儿一样的人进行更多的宣传,这将是一个漫长痛苦曲折的道路。
这部影片包含的负能量太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将马斯克那样的电动加工厂,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的新能源,能够可持续利用的永续能源来帮助我们减少污染。
一个体系的溃败不一定非得从中心开始,也可以从外部开始逐渐蔓延到中心,最后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这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最后一天吧
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能做到这一点吗?我觉得他们能缓解啊,能纠正,能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能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能更加的敏捷,他们无法根本上去解决这一点。全世界的资本转移会导致更多的生态问题,更多的气候灾难,也是全世界在各个国家相继又发现了巨大的油田化石燃料,恐怕会更加的摧毁全世界的生态气候。
气候与经济,气候与争执将是未来很多年的主题,在对自己的碳足迹收税这件事情上,在国际上会引起非常非常多的争端。这里不仅有气候变暖这样的生存问题,还有国际间的政治利益分配,普通老百姓的人权,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议题。
河南暴雨,环球极端气候频发。找了相关纪录片来看,本想看谈气候科学原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议题的政治资本博弈。非常值得一看。
1.美国:民意被资本所控,化石燃料这一巨大产业背后的利益集团资助否认全球变暖,宣扬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的相关组织,扶持以人权为名义的傀儡组织,意见领袖出卖自己的公信力,阻止气候法案,选举人为了选票不敢主张气候改革。(很难想象这是可以直接揭露的)
然而,海平面不是民主党,也不是共和党,它唯一知道的是,上升,继续上升。
2.中国:碳排放第一,但同时清洁能源开发速度也是第一。(我本以为会因为意识形态而不去指出中国所做的努力,是我小人之心了)强调了中国媒体的定期讨论和数据公布为民众赋权,并倒逼改革。
“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公司”
“如果中国能做到,我认为其他国家也能”
我很感动,中国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扮演的还是一个引领者。
外界的好评让这一切努力显得更真切。
3.印度:印度的经济民生议题无法让位于环保“煤很便宜,无论你我喜欢与否。”并且尖锐地对身为美国人的小李子批评道:“中国在太阳能上的投资比贵国更多,你们有什么资格值得被效仿”,小李子也是一副反思的,克制的,谦逊的姿态承认并继续探讨。
4.欧美:
(1)养牛场的科学家说:如果你想要有所行动,不必诉诸政府高层,更改自己的饮食,就是最简单的一份出力。
(2)商科学子的老熟人曼昆老师:人性脆弱且复杂,寄希望于大众的不痛不痒的责任感,不如用实际的税收转移(工薪税to环保税)污染成本的痛感。要改变总统对碳税的观点,必须改变大众对碳税的观点。
5.为什么气候与我们息息相关,为什么如此紧迫
水资源有限,带来气候难民,争夺最终会升级为战争,极端主义将吸引无法生存的人们。
把握时机停止燃烧化石燃料,地球虽然会暂时惯性升温,但会再次开始冷却,北极冰层将恢复,地球可以自我修复。
6.瑞典科学家(片尾,太好哭了):
瑞典在公民团体自上而下推动下,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不用化石燃料的国家
地球仍然存在调整的窗口期,只是时机转瞬即逝。
我对人类有信心,事实清晰无比,一旦人们突破了对议题的不确定和混淆,就会迈出改变的团结步伐。
比起“天啊,没有希望了”,应该说,“好,找到问题了”,然后实事求是,寻找出路吧。
只要心怀希望,我们总可再调整步伐。
看完before the flood短暂性抑郁了
暂时性地真的很厌恶高碳足迹的人 包括自己
所以可能这就是为什么business要讲ethics,economics要讲environmental的application
政客的摇摆 利益集团的控制 个体层面的无知
NASA的癌症四期学者遥望融化的格陵兰岛
印度的农民蹲在淹没的农田里想着生计
什么是环境问题呢?
拥有最高生产力的群体对落后地区的人实施着等同于犯罪的消费行为
此乃群体不公
资源的匮乏导致民众暴动
危及国防安全
人类现有的运行机制能否承受来自自然的考验
温度上升0.7摄氏度时的我们尚且如此
走到预测的4摄氏度时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仍有数以亿计的潜在煤炭用户
Everything we cherished will become history
一是价值观的出入
二是利益集团的博弈
三是信息的壁垒
四是改变的速度能否阻止不可逆的趋势
行未必将至
但需要更多人醒过来.
这部电影和我所学的专业挺贴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全球变暖我以为是人人认同的一件事可是在美国财团的控制下 颠倒黑白 左右社会舆论 川普也大放厥词 这些所谓的国家首领 社会精英 居然还在嘲笑小李子杞人忧天 这就是美国的现状可以说是自由民主 但在美国大财团的控制下 普通大众 的声音显得那么苍白 这部纪录片以一种客观角度出发探索真相 并没有故意黑某个国家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污染的确很严重但中国做出的改变 办事的效率 却是美国所不能及的 中国人对政府的认可率也比美国好的多 那些只看到美国好的人 大概是跪习惯了 作为美国的纪录片 能播出印度指责美国假正经 这也可以反映出美国在媒体这方面是具有兼容性的 中国还得向美国学习 同时小李子作为一个演员 确一直在关注着社会问题 就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 而不是像我国的娱乐圈高高挂起 看不出一点对社会做的贡献 他们只会在地震或者社会关注的问题上捐点钱发个微博证实一下自己虚假的爱心博一下人的眼球 之前我还真没想到 全球变暖的形式这么多 治理得从方方面面入手 任重而道远 我的专业知识也希望能为地球做出点贡献
2016年的纪录片,现在是2020年,我平静地看到片中残酷的现实依旧猖獗,寄予厚望的会议政策一地鸡毛,担忧恐惧的未来正在步步实现。
纪录片开头结尾运用了宗教画面呼应,大洪水来临前我们该如何自处?小李子作为有社会影响力的明星来呼吁人们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但是地球上混乱的利益群体导致达成一致的目标并不容易,近乎不可能。就像《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提到的“平庸的恶”,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戴罪之身。
小李子向奥巴马提问:如果下一个执政的人不相信有关气候变迁的科学理论,他们是否能解除你努力达成的一切?我感到苦涩和荒唐,特朗普2019年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片中迈出的一步又给退回去了。
人类将何去何从?我很佩服那位身患癌症的科学家的乐观:现在开始行动人类还有机会。但是当看到#全球变暖恐不再受人类控制#又让人沮丧和绝望。
我23岁,之前和朋友开玩笑的时候说:目标是成为活过三个世纪的人。那么30年,50年,100年后人类的处境如何?地球又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也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whatever happens,“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到今天還有人認為氣候變化是西方邪惡勢力搞的騙局!?這片是不是又“敏感”了?
@影志 什么叫纪录片说的都是已知的事情 这些已知的没做好就是无知的,所以依然要强调和重复,你要的震撼感我宁可不要,因为破环环境造成的震撼影响不是你我可以想象的。这就是一部纪录片,没有什么陈不陈旧,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都不算陈旧。
中国有柴静,美国有小李子。小李子的待遇明显比柴静好啊,不过,fossil fuel 后面的利益集团实在是大啊。#20161125
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要怕麻烦,买东西吃东西用东西以前多了解一点产品生产背景。
小李子讲的这些,我们早都知道了...所以看这一部感觉就是复述和强调一些已知的东西,不管是环保生态方面、还是政治意识层面…新鲜感和震感度打了很多折扣。即便是《海豚湾》团队打造,在剪辑、故事性上下了很多功夫,依旧是一部陈旧的纪录片。
三年制作,全球170多个国家、40多种语言,免费播放!你们相信在国内找不到资源吗?!(国内敏感话题) 幸好可以翻墙!!
为什么要关注全球变暖?我可以很浪漫地希望,后代们能够看到冰封的格陵兰,看到深蓝的海冰;也可以很现实地审视它,不久它便会导致地球的剧变,抹杀人类的城市,激化人类的矛盾。当艺术依旧能够用浪漫来阐述一个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我们尚且还可以纠正它。
小李子基金会是最棒的环保基金之一,请关注!(这部同样很乐观,传达了些最需要的态度。(真希望小李子当总统!Elon Musk也超赞!
“现实不是电影,我们不能假装不知道结局。”看到后面好想大哭一场。
小李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是一朝一夕了,片子以小李的视角,像是小李对自己在环境保护这条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而路还漫漫,几场访谈,几次实地探寻,都比较有感染力,小李是真正地在借助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呼吁大众恳请大众重视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在如今无数明星作秀的现状下,莱昂纳多身体力行做环保,明星盈利是一方面,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怎样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大众带来效益,也应是所谓明星的义务之一。当然,除了对莱昂纳多明星效应的关注外,大家更应对这部纪录片本身的主题给予高度关注,环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存或是毁灭,全握在自己手里
我想大哭一場
不如当年第一次看al gore纪录片来的震撼,但是已经决定take action了,少吃牛肉薯片,从自己做起。另:天下最贪不过奸商,天下最黑不过政客。
从摩根弗里曼,到克里斯蒂安贝尔,再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好莱坞的艺人的确不一样。
因为胆小懦弱一直不太敢接触环保、灾难和战争类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但是这部纪录片不是说一味的在恐吓你这个世界有多糟糕,而是告诉你现状,政府的政策和现在你可以从哪些小事中为环保做出贡献,面对各种领导人物小李不卑不亢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人人都能做到的两点:少吃牛肉,少买东西,尤其是成分含棕榈油的东西。Piers Sellers,NASA那位胰腺癌晚期、曾经在太空中飞过五百多个小时的科学家的话最感人。小李子真是不喜欢奥巴马啊,;)
虽然环保是一个老旧的主题,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美国人,对全球变暖并不认同,对此,小李子想出的说服办法是言传身教,跑遍世界,与不同国家的不同阶层的人群对话,再辅以环境恶化的切实影像来敲响警钟。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奥巴马的采访,把奥巴马问的有点傻,关于继任者的问题令人发笑。
能感觉出来,小李子本人很悲观。身处选出了特朗普的这个白痴国度,逆大势而大声疾呼是件既不讨好,也很容易徒劳的事情。有人先死,有人后死,最终大家都会死。或许聪明的凯恩斯是对的,但小李子更有心,更像个人。
印象深刻的是对几个发展中国家的访谈,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讲了中国的污染,小李子并没有沾染上传统西方纪录片对中国的苛刻态度,说了污染第一也说了开发新能源的速度和能力世界第一,最怕的就是在教育别人的时候还顺带把希望也扑灭了。印度直接了当地批评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在新能源的开发领域停滞不前
没有一味地批判,对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带着傲慢与偏见居高临下地审视。接近公正与客观。莱昂纳多在我心里不仅是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Actor,更加是依靠自身影响力来践行责任的Environment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