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感,会觉得这个故事可以照搬到中国,高考、留学、孩子的教育问题、医生红包、走后门、婚外恋等。再想想,这个故事其实并不中国,主人公一家三口其实都有各自比较明确的道德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难的只是面对现实,如何选择,从而有道德上的挣扎。导演表面上在谈社会,底层上在谈道德困境。中国电影其实并不这样拍,一来我们的道德标准已经完全混乱了,无从谈起,二来我们更纠结于人物表面的行为模式,是用行为驱动剧情走,不太愿意深究道德困境。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可以很淡,我们的电影会浓烈很多,因为你既然靠行为驱动剧情,最后也只能靠戏剧化的行为来破题。作为一名中年父亲,我倒是对男主人公的行为和道德困境感同身受,颇为同情。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毕业会考》,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父亲们黑暗绝望的毁灭评价了!
墨夜轩:
The daughter’s success declares the father’s failure.
汤达人:
父亲这个角色已经做到他能做的,但是父亲依然是社会的“毒瘤”只是轻重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作为一个医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教育太过于压迫,女儿的选择有一股叛逆性,让人怀疑是否是她自己的选择还是单纯对抗父亲。无论女儿还是男孩都是心寒的。
薛Tony:
以小见大,很简单的故事却折射了整个社会的生存法则,社会的道德评判在一个家庭中体现。父母教育孩子,正如社会约束每一个置于其中的人。满口仁义道德,诚实守信,不断地渗入,导致他们也相信了那些不可能真正做到的标准。不断地说教与要求,却在真正需要将所认为的观念付诸现实时,背道而驰,还要你认清现实,怪你不懂世故,直至一切瓦解,微笑接受。ps:女儿都要大学了,父亲还在女儿洗澡时随意推门,真可怕。
日烦夜烦:
山雨欲来风满楼,直至分崩离析。焦灼而丰富的男主角形象;浓重的呼吸感,锋利的影像手术刀。台词过密很催眠。本届最有大奖相的选手已经呼之欲出。
淡水河边:
故事是对社会的批判,从中年危机的男主视角的写照去映射社会,以毕业会考为为引子一步步引出社会里的各种问题所在,细腻正确的刻画了不同年龄段里对于人生的选择和对于社会的认知,很多地方都算比较常见也很成熟,没有432给我的震撼感,这个故事在相似的社会里的我们会有比较深的感触吧。
我们敏熙:
说可以原封不动套用到中国社会的人不要忘了——中国许多寒门学子甚至没有这么一个人脉关系强的父亲。结尾再想,冷的可怕,女儿终于也如父亲般学会了如何圆滑地生存于这个社会,而这对父亲是毁灭性的。
Her Majesty:
蒙吉也是那种拍什么都能得奖的导演。对于反应社会问题的电影没有抵抗力,艺术要tm的为人民。社会主义国家(或者曾经的)里,一百年前的问题都未必解决完。中国梦要在美国做。
法罗岛岛主:
《毕业会考》、《无医可靠》、《四月三周两天》、《不要碰我》、《孩童姿势》,看过5部罗马尼亚电影,深刻感受到罗马尼亚人对这个国家的绝望。
fire_storm:
相对于蒙吉之前的作品,本片更加娴熟也更加工业化,剪辑流畅镜头也更考究。这次的选材有些普通,虽然是想以小见大带出对罗马尼亚社会的批判,但是过于普通的切入点也让角色的塑造没有之前作品那样犀利。
血腥爱情故事:
孩子的人生并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也不是能够给予父母第二次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影片并没有给整个故事一个清晰的结局,但是已经给了一个最好的答案。
斯诺-纳什维尔:
虽然电影里这个父亲的行为和动机看呕我了但我还是得夸一下这电影,毕竟编剧能创造这样一个复杂且高度整合又近乎真实的故事确实非常出色。尽管电影里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后依旧悬而未决,突然的结局也不尽人意,不过导演Cristian Mungiu也算揭露了罗马尼亚社会中的偏袒、互利贸易以及沉默准则。
心是孤独的猎手:
怎么说呢,确实是好电影,但是我心里蒙吉的最佳作品仍然是《四月三周两天》。
我略知她一二:
“我们以为会有改变,以为能大展宏图,可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倒是不后悔,我们至少努力过了。但如果你跟我们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经验教训将毫无意义。”
三十年来罗马尼亚社会的变迁让人到中年的父亲对这个迷茫的国家彻底失去希望,所以他转身把沉重的期冀全部附加在了女儿身上。或许是叛逆,或许是不忿,当事情的发展逐渐失控,陷入困境的父亲却引来了更多的麻烦。
看似是光明和黑暗的两个对立面在最后却逐渐改变,女儿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了父亲的强求,父亲看似得到了一切却远离了赖以支持的生活。没有赢家的黑夜是罗马尼亚的未来。
大大大大大白猫:
尽管有《四月三周两天》珠玉在前,但依然足够具有冲击力,足够精彩。
了却烟硝:
罗马尼亚电影一直在世界影坛上有着一席之地,而克里斯蒂安·蒙吉无疑是其中的焦点人物,这次的《毕业会考》鞭辟入里地剖析了罗马尼亚社会地重重乱像,让人震惊更引人思索。
其实全篇情节并不难懂:夫妻感情早已破裂的丈夫为了让遭遇袭击而考试发挥不佳的女儿达到目标,铤而走险贿赂相关人员,结果还不如女儿在考试结束后的一声大哭。看似荒诞的情节里却是最真实的社会现象反应。
与之前的《水瓶座》类似,导演也通过一个小事件为主题,辐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不过本片较好的一点就是情节丰富性更强,本身的摄影机位也十分具有特色。而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也许更会引起我们的思量。
#FIFF6#DAY5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1 《毕业会考》的所有焦虑,似乎来自一个父亲的过度操心和操劳轴转。 他自信、成功、有社会地位。他东奔西跑,上蹿下跳,确保整个家庭离不开他——一切必须以他为圆心,才能正常转动。最终,他被轰出了家门。他不再干涉女儿的人生大事,他发现自己无法替她抉择。 倒过头来,竟然是女儿安慰了他。
如果接受不了这个推动故事前行的缘由,那再看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时,观众一定会被道德医生的爱管闲事给击溃。巧合的事情出现了,在那部电影里,主人公的职业,也是一名医生。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一上来使了个坏,安排不明人士砸了块石头,给这家人的玻璃留了个大窟窿,导致电影时时刻刻,存在着这一家人被危险侵袭的可能。 时常贴身紧随,一不小心就准备要给你脑后一棒的手持摄影,手忙脚乱之际的电话铃声和手机呼叫,更是传达出中年世界的窒息压迫。 2 表面上,《毕业会考》好像只是一起强奸未遂案件,引发了愈搅愈乱的会考风暴和无法收拾的家庭大战。 这部电影里最小的一件事情,大概是发生在公园玩滑梯处。两个家长起了争执,一方要求另一方得按规矩排队。另一方不觉得理亏,说孩子小,要是排队的话永远排不上。 然后,砸石头出现了。 比这件事情更大的,是来自体育生口中的特殊关照,学校保安的不愿放行,考试卷子上的标记,一颗等待被移植的肝脏,还有一个滋生腐败的社会。 指认强奸嫌疑犯的画面中,借助视线纵深关系和巧妙的镜面反射,不难发现导演的“不良居心”。这固然只是一个电影人物的必要在场。可在玻璃的倒影中,警长和父亲,他们是与四名嫌疑犯是并排在列的。而背对着观众的女儿,并没有指认出犯人。
你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警长和父亲就是思想上的侵犯。至少,他们在面对这个社会制度时,他们自己也去坏了规矩——即便事实上可能未遂。 3 这是一部很容易产生观看失焦的电影。 很多人会觉得,《毕业会考》跟《孩童姿势》还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山之外》那样,大讲社会阴暗腐败,简直就像是发生在当下中国。也有人可能会脑洞更大,联想到难民兴风作浪社会新闻不断的欧洲,就像《无名女孩》。每一个不幸死去、遭受暴力侵犯的女孩,她们都拉扯着知识分子的敏感神经。 这部电影,当然可以做相似的解读。 对我而言,《毕业会考》只是围绕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共存,老一代与新一代的争执说事。父母辈说一套,强行推给儿女的却是另一套。他们抱怨着没有规则,却不遵守规则。 正如全片好像一直想找出那个凶手,在女儿放弃指认后,父亲还追随其中一个嫌犯,从街角闯入到一片凶险黑暗中。 他从一个正义,有担当,想将罪犯绳之以法的父亲,变成了被危险所笼罩,随时会被放倒的恐惧猎物(正如之前他已经被年轻人一把推倒)。 你很难把父亲一脚踢进精致的利己主义大坑,但是,他作为1991年归国的中产阶级,遭遇了现实生活的幻灭(显而易见的婚姻破裂),希望女儿欢脱于伦敦海德公园的松鼠蹦蹦跳跳,并不是全没有道理。 每个人当然都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时帮助下一代去实现它。 但是,这个父亲不知道得罪了谁,不知道为什么会越帮越忙。他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叛逆,为什么会不想出国。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面对的,竟然是罗马尼亚的社会体制。
在那个家庭中,还有其他几个人物。信奉公平原则的妻子,身体羸弱,精神不佳。她不愿苟同丈夫的做法, 但也并不干涉或制止丈夫的所作所为。倒是摔倒在家的老奶奶,会跟孙女说,也许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大又圆,罗马尼亚的小山城也是不错的。 4 砸玻璃,装监控让我想起了哈内克的《隐藏摄像机》,结尾居然也是形同《白丝带》的结尾——这是一个罗马尼亚孩子的故事。你很难轻易把自己放在哪一边。因为答卷子的,可不只是小孩子。一心向往正常生活的中年男子,却滑向了不正常生活的烂泥沟。 蒙吉镜头框住的人物和事件精确无比,他甚至不太想打光,逼近现实但又保持了审慎的距离。 看似不重要的检察官,女儿男朋友等角色, 不管把整个故事穿得更加紧密,也不断呼应了电影所要陈诉的主题。 如同动辄十年后你肯定会后悔的言论,它们直接暴露了这个生活在罗马尼亚阶层的巨大不安。 电影的结尾,通过一首迪斯科风的《Ani de Liceu》所流露出来的甜丝丝明亮,却是异样真实的。 无论黑夜如何漫长,无论长夜如何凶险,希望都在下一代,在这些面带笑容,要迎接未来的罗马尼亚孩子身上。 体内有永不黎明的黑夜,眼睛因此睁大。【刊载于《大众电影》 木卫二专栏】 -------------------------------------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中产阶级的父亲,为了不让亲身女儿重蹈自己的“失败人生”,满心筹划女儿出国之路,但随着一件件隐藏事件的暴露并发酵,最终土崩瓦解无力掌控,不得不释然接受的故事。
可故事的外相和内核怎么如此熟悉,又如此不同呢,观影过程中多次感受到,这也太中国了吧,首先,升学压力,高考,这个不陌生吧,举全家之力供孩子上重点大学,稍稍有点能力的一定会安排孩子出国,本剧主人公,最起码是公立医院副主任医生,单说这个工作就可以认识到许多高端人脉,家境殷实,女儿学霸,并有望拿到剑桥大学的通知书,他们有能力安排子女的一切,剧中父亲从小让她接受外语教育,补最好的补习班,是不是特别的熟悉,而且教育语境也是一摸一样:我和你妈已经这样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已经这样了,不值得你留下来,也不希望你重复我们的道路,我要安排最好的给你,你应该过我认为你应该过的最好的人生...
然而,这并非中国版的子女升学记,故事的表相下隐藏了很多不堪,母亲患有抑郁症,整天烟不离手,头痛脑热,看似三观超正的父亲,却是劈腿男,在精神上已经背叛家庭了,这已经是个支离破碎的中产阶级家庭,只要女儿一出国,马上土崩瓦解。
但因为女儿考试前的意外遇袭,让这一切矛盾提前到来,父亲尽力维持表象上的美好,他带着知识份子最后那点倔强,做着他认为生命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一拼,只要把女儿送出国,一切都后果他来承担,可问题他能承受的了么?
剧中有个细节,他晚上开车回家,半路停下,在一个花丛里痛哭出声。
虽然他在剧中不止一次对他女儿说,结果比过程重要,可是当他不得不为女儿去找关系托后门,他的内心其实是有道德负疚感的,在他同妻子那一通谈话中,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安,人总是为自己不安的内心找出口,为不确定的东西去强调,为代价找去理由,如果他本质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根本就不会同妻子去商量,讨论,跟女儿去解释,去强调,只有当你心安理得,你就真的没有任何羞愧感,并不屑于去找理由。
剧中我们至少能够看出,他是个有职业操守的人,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和医患关系,都处的不错,他有作为知识份子的骄傲和诚实,并把这份骄傲言传给了自己的女儿,虽然他内心里对这份坚守已经失去信心了。
他结交了权贵,他跟他讨厌的社会产生了“交易”他已经把自己变成讨厌的人了,因果倒转,他已经无力自洽了,后面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当她女儿在情妇家找到他时,他知道,他和她女儿所有的言传都失去了价值,以前正常的关爱和沟通极有可能崩解!
回过头来,这事儿要是放在中国,托关系,结交权贵,走后门,钱权交易,送红包,已经不是潜规则,而是明规则了,中国人早就形成了道德自洽,而且心安理得成了生存工具,拼爹,拼名额,有后台,这事儿用起来得心应手,哪有羞愧感,哪有交流,哪有自省?
明明是大医院的医生,结交权贵不是应该的么,大家都有不方便的时候,你帮我我帮你,你帮他他帮我,大家都尽力帮一帮,社会更和谐,收红包不是应该的么,为了让患者放心,毕竟他们命都在我手上了?
是吧,反正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不这样,别人也会这样,理由一找,就变得心安理得。
这太熟悉了,熟悉的让人觉得可怕,警长同学人脉丰富,了解到副市长急需换肝治疗,于是把副市长介绍给了他,他可以提前安排副市长的换肝计划并亲自操刀,副市长一个电话打给会考委员会的会长,因为副市长保住了他妻子在市政厅的工作,当他第二天去找校长时,校长不遗余力的计划着作弊的细节,前后根本不需要谈钱的事情,熟络的像跟他的同学警长一样,而当事情有败露迹象,校长唯恐避之不及,车窗仅摇下来了一半,就斥令他不要再接触了。
这一切是不是太熟悉了。
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病根,他真正讨厌的的根源,谁把这个国家变成这个样子,人人自私且势力,女儿光天化日下险些被强奸而过路人视若无睹,没人做目击者做人证,那女孩的男朋友就有可能是这路人中的一员。
为了逃离这个社会让女儿出国接受更高段位人生历练,就必须通过作弊,通过暗箱操作来把自己变成这讨厌社会中的一员,然后自己自暴自弃,这就是剧中父亲,乃至整个社会家长心中的逻辑症结所在。
但最终能让我欣慰的是,我看到他有羞愧,这羞愧里有对底线最后的坚持。
剧中父亲在检察官严重威胁之下,仍是拒绝在副市长病危之际的审问,这是对自己职业最后的坚守,在四面楚歌之下,坦然面对了家庭的解体,为自己犯的错付出了足够的代价,给妻子给情人最后的交代,最终坦然接受了女儿的决定,和声细语间缓解了女儿内心的创伤,而不是以爱之名歇斯底里对女儿“恣意任性”横加指责干涉,从而进一步加深父女之间的沟壑。
谁都有错,谁都会犯错,只是有很多人不自知却引以为豪,因为社会就已经这样了,也有些人逃避代价,从而把责任转移到妻儿身上来,对婚姻对亲人毫无感恩珍惜之心,更有人自甘堕落,明知犯错,还把自己的子女也往错误的方向上引,因为结果比过程重要!
我认为,剧中的父亲仍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感到羞愧,羞愧让你自知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任何理由去嫁接给任何人。该放下,就必须放下。
我相信好人就有好报,女儿在他多年的教育下,仍保持住了最初的坚守,她没有作弊。
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新作《毕业考试》是一部格局相当工整的电影,就拿上一部作品《山之外》来对比就不难发现,蒙吉在本片中变得更不偏不倚了,收起了锋芒,也收起了他赖以成名的长镜头,风格更圆润也更世故了。导演本人在访问中透露了一个细节,我们如今看到的结尾,其实并不是原剧本中的那个,并且暗示,原先的结尾比现在这个要突兀和残忍许多。说到这里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影片接近结尾处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恐怖片”桥段了。 在我看来,《毕业考试》最精华的地方在于剧本,戛纳颁给他最佳导演奖,(当然因为金棕榈和最佳编剧他都已经拿过了),多半也是冲着这个好剧本去的。一个其实可以压缩到100分钟就能把故事讲明白的剧本自然是很有魅力。教育,道德准则,社会机器的运转,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期待和失望,太多或大或小的东西,都让蒙吉像包饺子一样捏合在这部电影里,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罗马尼亚社会敏锐的观察和讲故事的能力。 我们从小写作文就被教育说要“以小见大”,但真正做到其实是很难的。尤其在电影这样的媒介中,如何在为观众呈现十足“生活化”“真实感”和避免流于肤浅说教的双重任务下做到见微知著,是很见功力的一件事。作为都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我们来说,从《毕业考试》里找到共鸣不是难事,父母的殷切期待,他们在背后所做的努力,还有在个人愿望和父母“规划”之间的分歧,想必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时刻。 但我要说的“以小见大”并不仅仅着眼于此,当我们开始仔细分析罗密欧费尽心机也要把女儿护送到国外的根本原因时,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呵护和关爱,还有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的复杂情感。影片中段,罗密欧向女儿倾诉,自己其实十分后悔当初回国的决定,导演在这里举重若轻地把个人,家庭和社会串联在了一起。也是从这里开始,《毕业考试》便不再仅仅是一部讲家庭讲教育讲父女关系的电影了。 其实导演本可以选择把这条暗线继续强化和发展下去,片中有不少和罗密欧一样身居要职可称作社会“中流砥柱”的“官人们”,他们大多身怀良知,更深谙处世之道,还多少明白“东方”与“西方”的异同,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片中还有戏份不太多的母亲,一位被刻画成“坚守道德准则”而“失去”了其它东西的母亲,跟着罗密欧回到罗马尼亚的二十多年来,她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蒙吉并未让影片朝这个方向发展,后半部分女儿男友 Marius 戏份开始增多,使整个故事发展继续“紧密团结在”父亲和女儿周围。我们这次看到的是一个野心不那么大的克里斯蒂安·蒙吉。 放映后的访谈,有一位东德背景的观众问到类似的问题,而蒙吉自己也说,罗密欧这样的角色的确是千千万万罗马尼亚那一代人的缩影,(我想他也在说他自己吧)。自1991年后,他们从对新国家满怀憧憬到渐渐地和社会“本来的规则”融为一体,不是一句简单的“无奈”就可以概括的。而这种源于理想主义的失落,又进一步融入到对下一代人生观的灌输和教育之中。然而,下一代的“花朵们”早已不像他们那样肩负那么多家国和情怀了。 在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追求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两代人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蒙吉在《毕业考试》中通过教育这个母题,和“高考”这个切入点巧妙地给挖掘出来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海报上是父亲和女儿两个人,但事实上片中只有父亲罗密欧一个主演,甚至几乎就是他的独角戏。不管是戏份还是表演功力,女儿的扮演者 Maria ——这位曾出演过迈克尔·哈内克《白丝带》的长在德国的罗马尼亚裔演员——都要逊色不少。没有一个血肉更加丰满的对手与罗密欧对戏,这比影片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结尾还要让人遗憾。 距离导演借《四月三周两天》摘取金棕榈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十年,如果以伊纳里图的《21克》和《鸟人》,或者锡兰的《三只猴子》和《冬眠》,作比一个当代导演在十年里可以演变多少的标杆,那么蒙吉无疑是要失色几分。《毕业考试》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或许放在十年前一样可以摘得金棕榈的桂冠。但今年只抱回最佳导演这个安慰奖,也算是说明了些什么了。
把人蛋看碎的一部片。最精彩一幕:妈妈反对安排女儿考试“作弊”,高尚地说那不公平,爸爸问你有别的办法吗,妈妈说没有。爸爸:你明知道你没有办法,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你知道我会解决的。妈妈:公平是需要代价的,我可以承受这代价。爸爸:你能承受得起是因为我都处理好了。
不要再说这很中国了,片中的医生,或者一次别离或者达内兄弟某些片的主角们之所以让人移情,是因其身陷道德选择的困境时仍有强烈的自省能力,而很多中国人行恶时是不以为耻的
我们都是一点点被改变,从一个事件引出多个事,被揭开的社会一角,最终引申至深层的社会问题,蒙吉这部片子关注的是更近的当代生活,相信很多人也会更多共鸣吧。
功利性十足的人物设定,枯燥乏味的镜头语言,罗马尼亚社会新闻剪切板
天啊这剧本也太不明觉厉了吧,感觉完全可以直接移植到中国!蒙吉已经很克制的在削减戏剧性了,但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却一点没减少。一场为时三天的高考,父女都在熬出自己的成人礼;人际关系如网,动辄有蜘蛛出没。必须二刷~
每一个人都是好人,这个社会却不是个好社会,到底哪里错了?蒙吉的剧本将一张严密人情社会关系网铺开,破洞的恰是毕业会考的女儿,她是打碎这个网的希望。[B+]
剧作一如既往地滴水不漏,父女关系刻画很真实,很多台词都有真切感受。不过蒙吉拍成这样也只能算是水准内发挥,对社会的观察感觉反而不如前作。而且今天突然想到剧情有巨大漏洞:欧美的学校都可以轻松申请到延期入学的,女主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先入学再补考,既然走关系,怎么这一步都想不到...
透过妇女关系窥探了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爹跟女儿说的那些话,我爹也曾经跟我讲过。如果这一代努力的根由,只是为了下一代逃离的话,那该是个什么国家啊。
它的社会议题可以引起一些共鸣,但它却不是那种艳惊四座之作,人物设置很出色,性格刻画也非常的到位,但是故事的力度还是不够,表现手法也较为窠臼,很多时候会让我感觉像是又看了一遍《流浪的迪潘》似的,只是它所反映的并非是移民的问题,而是更接近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病态的一面。
蒙吉狂倒苦茶三部曲,终于在Ani de liceu的片尾曲中,露出了一些亮色。砸玻璃装监控想起了《隐藏摄像机》,结尾居然是《白丝带》,电影大串片药丸。91年归国的罗马尼亚中产阶级,扮演了操心过度忙走关系的家长,岂不料生活越捣越乱。镜头框住的人物事件精确无比,答卷子的可不是小孩子。
这部电影就像电影里的那个女儿,优秀、诚实、自律,但是不太招同龄人喜欢,得出国才行。
本届#戛纳电影节# 少有的扎实杰作,蒙吉把达内秒成渣渣啊,这片完全可以原封不动移植到中国。
杰作!滴水不漏的剧本,拍出了我的心声,我差点看哭。如果我有孩子,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教他既要诚实地生活也要遵循游戏规则。剧本牵涉了若干条并行不悖井然有序的线索,结尾非常有寓意。影片没有任何一处是我不喜欢的。
和《我是布莱克》连着看,把肯·洛奇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电影很好,很私人性质的不喜欢。不喜欢这样太稳妥的电影。
“我们是怎么变成敌人的,你还记得吗?” 毕业会考都不算什么,背后的人心人性是人生更大课题……祸不单行, 万劫不复,但比《狩猎》还是有较大差距。
蒙吉果然稳准狠,再次用影像匕首刺破罗马尼亚一系列社会问题:升学压力,高考走后门,医生受贿,治安堪忧,人情冷漠,婚外关系,太中国了。不似旧作432凝练精悍,而用大量旁枝末节拼起一个焦虑中年男人形象,展现如何在这样环境中苟且生存。没一点废料,自然光手持长镜代入感强,主竞赛最打动我的一部
他要讲的其实不是事,而是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的某一面,呈现一种生活的状态,什么都点到即止。蒙吉的发挥很稳,足够让人满意了。
社会主义血缘就是你说发生在中国或者中国导演拍的我也信……
有点失望,感觉像在看阿斯哈法哈蒂。一个控制狂父亲,和一个绝望主妇母亲,场面调度和音效设计依然是亮点,但台词铺得太满,各种细枝末节令人分心,像是所有人物都约好了集中在这几天表明立场袒露心迹。最主要还是核心事件的力度不足,这点上和四月三周两天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