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的神奇之处在于,电影中很多看似夸张虚构的情节,居然都是真事,或者说,是Chickie(全名John "Chickie" Donohue,下简称唐纳修)老爷子记忆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故事始于1967年11月的一个晚上,唐纳修和朋友们正在纽约曼哈顿上城区一家名为Doc Fiddler’s的酒吧聚会聊天。这里的酒保名叫乔治·林奇,由于曾经在二战中服役的缘故,当地人都喜欢称他为“上校”。
这位老兵一向对战场上归来的孩子们爱护有加,所以当他看到电视上那些关于反越战游行的报道时,非常不开心。抗议者们骂够了LBJ(时任美国总统)和William Westmoreland(越战争期间美军最高指挥官)之后,将目标转向了普通士兵。那些应征入伍的年轻人,以及已经退役的老兵们看到的不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张张写着诸如“杀人凶手”、“婴儿杀手”等等字眼的标语牌。
“你知道这会让他们在前线时士气多么低落吗?” 他咆哮着。“我们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
“是的!”唐纳修和其他在酒吧里聚集的人一样高声附和着。
那时唐纳修生活的Inwood(英伍德)社区中前往越战前线并牺牲的年轻人已经有26位之多,这些人都是唐纳修的好友或是邻居,他们的母亲走在大街上,每天都在提醒着你她们的孩子已经死去的事实。因此对唐纳修来说,这无关政治观点,也无关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他只是觉得,这些男孩都是因为响应自己国家的召唤而死,不应被自己的同胞这样对待。
因此,当“上校”接着说,应该有人去给社区的这些英雄们带去一听啤酒,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时,唐纳修也跟着欢呼起来。但是,当“上校”一脸严肃地问自己借海员证时,唐纳修吓了一跳。
他没想到,“上校”居然是认真的。
这个想法太疯狂了,没有军事命令,平民不可能在战争期间驶往越南。况且,自己是一头红发,比上校年轻十多岁,这个计划根本行不通。
“这样吧,下次我去越南的时候会请小伙子们喝一杯的,你就别担心了。”
唐纳修这么说并不完全是在信口雌黄,此前他作为商船海员曾经去过越南两次,两次都风平浪静地回来了,既没有跟敌军交火,也没有挨过飞机轰炸之类,所以他认为,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你把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和所在部队列张清单给我,我来试试看。”
唐纳修记得自己当时说的是,“我会试试看”。但是第二天,消息却已经传遍了整个社区,等当他再来到Doc Fiddler's酒吧的时候,汤米·柯林斯的妈妈带着她儿子的地址,以及一百元美金正等在那里。唐纳修知道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没有退路了。
于是,他从“上校”那里拿上了一个装满啤酒的行李袋——大多是蓝带啤酒(也因此蓝带还曾经出品过一部与电影同名的纪录短片),然后在前往越南运送弹药的Drake Victory号商船上找到了一份油工的工作,开始了这场所谓“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之旅”。
为了有时间找到清单上的所有名字(共6人),唐纳修不得不在船上帮其他船员顶班以争取假期。他最初预计只需要2-3天的时间即可完成任务,于是胡编乱造了一个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告丧的悲伤故事来换取船长的同情,没想到这招居然奏效了,原本驶向西贡的货船中途停靠在了归仁(Qui Nhon)港让唐纳修下船。
此时奇迹出现了,唐纳修看到登船检查的宪兵头盔上印着MP127的字样,而这正是汤米·柯林斯的连队番号。
多年后,汤米还记得自己见到唐纳修时,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见鬼,你到这儿来干吗?” 柯林斯回忆说,“他身处战区,却到处走来走去,就像是要去打高尔夫球或者什么一样。”
“我给你带了几罐啤酒。” 唐纳修说,“你妈妈让我告诉你,在这里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弥撒(编者注:爱尔兰裔社区风俗),就像她在家乡为你每天六点钟做的那样。她就跟我说了这么多。”
“你在逗我吗?!”
唐纳修的任务听起来太疯狂了,不光是他的朋友们,甚至他在越南遇到的所有士兵中都很少有人相信他。很多士兵认为穿着灯芯绒裤子、格子衬衫,满嘴部队“黑话“的唐纳修一定是某种美国政府派来的特工。一开始唐纳修还试图分辩,但后来却发现如果顺水推舟的话反而对自己有好处。
一些低军阶士兵因此而兴奋地跟着唐纳修一起行动乐在其中,而在与高阶军官交谈时,唐纳修只是简单又含糊地告诉他们:“如果我告诉你真相,你是不会相信我的。”
没想到这种把戏居然起了效果,唐纳修最终在自己这种“秘密身份”的掩护下,得以搭乘军方车队、军用飞机,军用直升机等等交通工具前往他的朋友们所在的战斗区域。
唐纳修找到杜根的时候,这名大兵的驻地正处在北越军队的包围中。当稀里糊涂地从伏击点被召唤回指挥所的时候,杜根花了很大力气才相信眼前唐纳修所说的真实性。
“等一下”,在得知唐纳修在做的事情后,杜根的一名战友喊道,“你是在告诉我,你其实根本不需要在这里,但你还是来了?”
杜根不得不扔给唐纳修一支榴弹发射器,让他和自己一起在工事中待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们在周围发现了四名美国大兵的尸体。这一刻,唐纳修才终于开始怀疑自己的这趟旅程是否明智。
在为唐纳修找了一罐军用罐头填饱肚子之后,杜根催促唐纳修赶紧离开这里。对于唐纳修来说,情况确实变得很危险。因为当他回到西贡时,带他来到这里的货船提前离开了,没有等他,唐纳修被困在了越南。而此时北越军队发起了著名的“春节攻势”,西贡也一同陷入火海。他一度在街头的交火中被抓住,压在美国大使馆的墙上,看着他周围的美国士兵死去。
但是最终,唐纳修幸存了下来,历经8周,他找到了名单上6名男孩中的4人,最后成功活着回到了纽约。
“‘上校’在上班时从不喝酒,但那天他给自己和其他人都倒了一轮啤酒,然后举杯”唐纳修回忆道。“‘致Chickie’,他说,‘他为我们的孩子们带去了啤酒、尊重、自豪——还有爱,该死的!”
在这趟旅程之前,唐纳修对反战抗议者感到不满。
然而,当这个疯狂的“啤酒运送行动”结束时,他却开始改变了想法——不是他对客死他乡的年轻人的尊重,而是他对这场战争的感受。他依然并不完全同意反战抗议者的行事方法,但他已经能够理解他们想要阻止一场“不值得”的战争的意图。
唐纳修多年后在回忆录中提起,越南战争是一场“政治争端”。“他们试图用美国年轻人的鲜血来解决他们的政治争端——这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巨大的伤害。”
但这场战争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唐纳修和四名当年喝到啤酒的士兵们至今仍然是好朋友。五十多年后,他们仍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聚在一起,当然,还会讨论当年唐纳修的那次盛大的啤酒探险之旅。
“他们还活着,我们现在能够坐在一起回忆当年的事情,这已经很好了”,他说。“上帝待我们不薄。”
参考资料
1. Memoir tells tale of one man's 'Greatest Beer Run Ever' to friends serving in Vietnam //www.wbur.org/hereandnow/2020/11/11/beer-run-vietnam
2. Meet the New Yorker who brought beers to his buddies in the Vietnam War //nypost.com/2020/11/07/meet-the-man-who-brought-his-buddies-beer-in-the-vietnam-war
3. When an Irish American ex-Marine risked his life to bring beers to his buddies in Vietnam //www.irishcentral.com/culture/entertainment/john-donohue-beer-run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实在很值得现在看,就是当下的语境和情绪,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电影里。
故事是越战背景下,一个纽约的喷子被喷子兄弟们怂恿着去越南,给前线的发小们送啤酒,家乡的味道。真人真事,结尾还有照片和当事人现在的合影。就如电影的说的,不担心你身体怎么样,担心你脑子。就算这兄弟脑子被酒泡了,还是做出了这件事,比怂恿他去,却呆在纽约的人强多了。至于反战还是反智就无所谓了,因为战争是别人在打,两杯啤酒下肚,跟着宣传导向骂骂敌人和反对战争的人就好,毕竟不耽误自己喝酒。
键盘侠古来有之,信息茧房也不是啥新鲜东西。在信息茧房里享受自己的世界观太正常,因为没有打破消息茧房的能力。就如电影里那些在纽约喝酒的朋友们一样,要他们去趟战场,肯定怂了。所以他们这辈子只能在那条街上的酒馆里喝酒指点江山。
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共勉吧,无论纽约圣彼得堡基辅伦敦巴黎北京。
越南战争的产生实际和朝鲜战争一样,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政权和民主政权两个体制之间意识形态的较量。这里所述只依据史实,不做任何偏袒。
越战和朝鲜战争首先发动的都是社会主义阵营。朝鲜战争的发生是因为北朝鲜无视二战后划分的三八线边界协定,首先进攻韩国,并攻占了韩国首都汉城,引发了联合国投票多国出兵。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日本占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于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国的支持下在西贡建立了越南临时政府(南越)并就任国家元首。 1954年5月7日,法国军队在奠边府被越南人民军包围,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代表又在日内瓦签署了法越停战协定,1955年2月,美国从法国接手了南越。 1955年10月26日,吴庭艳组织了公民投票,结果有98%的人支持废除保大的王位,于是废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国。南越得到法国、美国、英国和台湾当局的支持,北越则得到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南北越和朝鲜三八线一样,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划界,南北分治并采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
1959年,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推翻越南共和国,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越南共和国,组织武装颠覆南越政府。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支持推翻越南共和国政府的各组织组成,实际上由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控制。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对越南共和国进攻。 美国基于亚洲战略的考虑,从遏制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预防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渗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出台了 《美国对于印支的立场》和 《美国在东南亚的目标和行动方针》,认为印度支那冲突是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根据这两个文件的建议,美国有责任在东南亚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阻止共产主义进一步扩张保护民主体制。
另外,越战主要发生在南越,主要是北越对南越的渗透和进攻。
电影刚开头就给我一种不适,因为男主此时还是站在保卫国家的立场发言,然而他的啤酒之旅开始之后,转眼间剧情进入轨道,男主的旅途正式开始。 战场不是电影,不论是乐天还是傻乎乎终归是要亲眼见证死亡甚至接近死亡。正如第二个兄弟场景中说出的,“这是几个月一来见他们第一次笑”“回去之后我发现我适应不了,于是我回来了,战场才是我的家”“离开战场比进入战场更难”,男主态度也在开始改变。 由于飞机上来自于“同行”的误会,男主只得自身前往,而与自于小女孩的对视更是加深了男主对于战争的理解。春节反攻,军方的托词,记者的选择,这接下来的情景与台词相印衬,“战争就是大屠杀”,“战场就是大型犯罪现场”。 男主回家,电影走向结尾,“我应该少喝一点,多思考一点。” 整观全剧,我在怀疑喜剧的走向和安排是否会弱化战争的思考!
我觉得真的,让战争和政治犯都去死吧!最后为战地记者致敬,前辈的荣耀不要成为后辈的托词。
并不像一部分观众评价的那样,它给我的观感是极小部分的诙谐和恰如其分的煽情。是清醒,和狂热,是硝烟和战火,是谋杀,还是谁口中的真相 不论谁是受益者,我看到了太多受难者,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太多无能为力的,太多为之献身的。太多战争本可以被遏制的理由,也看到了这部电影应该被拍摄的理由,和我们理应深深思索的和自我检讨的 对这电影的第一印象就是另一本绿皮书,另一面镜子。一面镜子,除了眼前看得见的,就只是身后,视线不可及的,光线下的,空间极有限处的。依旧是狭隘,依旧穿不透尘世迷障。更遑论深处,另一番景象 自以为是,一目了然,道貌岸然,果不其然,深以为然,兴味索然,不期而然,戛然而止 镜面倒映着光和影,动和静,身躯和肢体唱和,是行为的声和响。纷乱地喧嚣,刺眼地聒噪,穿透瞳孔深处的声线,荧幕静待着双眼的光亮,于无声处,惊雷炸响 心悸割裂了心迹。这一刀掺了太多好似声讨的和嘲弄的,看似嘈杂的和混沌的,十分穿透地和十分锋利地 起因看似狗血的真实事件,也可以叫荒诞,历程意料外,似是情理中,起承转折,每一次颠覆,在窒息中坠落,平静中挣扎。内心深处寻求慰藉,在真相中救赎信仰。不同国籍,不同样肤色,不同种职业,不同份工作,每一双别人的眼睛,是过往某些容不得不反复捉摸的深邃,源自道德感知与社会关系夹缝中难以捉摸的,沉甸甸的重量 在重压下沉降,在难以呼吸中溺亡。在余烬中往生,为未亡者指明方向 这一幕道德感的敌人是本不该现身此处的爱和国家,象牙塔崩塌,信念倾轧。多可笑的立场。经历短暂且复杂,每一刻事件主角的接触中摩擦出的不同化学因子,正是它的难以捉摸。正如生命之脆弱。更可笑的是你给了观众和每位亲历者一次在记忆体验中重归故地的选项,却也只是一次看似答案开放的单选题。最可笑之处,看起来呈现者就只是你而已 “世事无常” 绿皮书的愚昧来自与生俱来的盲目高傲,这片重在揭示对强迫我们分担道德谴责的祸首——政治及其安身立命的斑驳杠杆。好在我为此买单的代价不过是被五次悲痛裹挟的无声泪目。哎,好在?这是我该庆幸的我生命在承受的轻吗,那我另一面的,其他生命本不该背负的重呢 难过,如何做到避开那不自觉萌生又难压制住的冲动,对生而为人感到抱歉的强烈自责。这一切的根源究竟从何而来?是文明,阶层,还是人这个物种本身?或者,是这一刻你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的另一样东西? 海面上突如其来的风和浪 山间初升的太阳 一朝和一夕 他和你 余生 ——默先生
得知和绿皮书是同一个导演,难怪风格这么相似。
战争的残酷不一定要靠军队作战来表现,平民视角下的战争更加真实和残忍。
这句话看起来真的很好笑,我在片里第一次笑出声。
对,“没有脑子的”的Chick,也只有他能干出这么荒谬但是却又合理的事情。
我在这里笑的有多大声,后面小交警死的时候哭的就有多大声😢
这是Chick来越南之后,第一个对他好也是对他最好的越南人,两个平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并没有因为战争而产生隔阂。可惜他最后也没有去到美国。
在战争里,受伤最严重的永远是平民,所有牺牲对于高位者不过是一个手段罢了。
来时飞机满满当当的人,回去时飞机只有Chick&Body
人生真是荒谬啊,少喝一点,多想一点。
这真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了,无论逃命的过程多么惊心动魄,Chick始终紧紧抓着他装满啤酒的包。
+,内容和呈现形式的强力共振,一种珍贵的笨拙姿态。
我不喜欢彼得法雷里的一点是,他总是轻轻碰触,最终还是让故事滑入无害的安全区域。但无论如何这是个好故事,或者它本应该是。
这么蠢的好故事居然是真的!
法雷里重复了《绿皮书》中将种族隔离矛盾与消解植入进公路片的手法,很好地让数字高清时代观众,尤其是Z世代们去温习被电视直播改变的越战,并一定程度改善越战片从胶片时代亚类型电影沦为数字高清时代叙事工具的现状。影片通过Chickie与战区各色人等的接触,几乎将越战面面俱到,其在戏剧化平民三日战区之旅中拉出了比《全金属》《七月四日》《早安越南》等经典更为直白的,从拥军爱国者到坚定反战者的人物弧线。本片也是战争悲喜剧,台词金句频出、越战专属包袱成为构筑批判越战的砖瓦。第三幕西贡惊魂夜跳出了原著,加入历史上大幅扭转战局、打破越战谎言和改变美国公众越战认知的“春节攻势”一役,在越战片中少见,而将Chickie拟作电视直播镜头这一处理,成功将观众拉回到现实,也扣回命题——真实的越战/战争究竟是怎样的?
我只能说这种安全又温和的旧时形态情节剧多多益善
荒唐愚蠢得不可思议,竟是基于真人真事改编。从普通平民的视角剖开越战的真实面目,剧本工整讨巧,故事主旨虽已陈词滥调但永不过时,和导演前作《绿皮书》在剧作结构上几乎如出一辙,皆是以诙谐基调讲述严肃话题的公路轻喜剧模式,无论是充当司机保镖护送黑人雇主还是远赴前线战区运送家乡啤酒,主人公起先都被迫踏上了并不那么情愿的旅程,随后通过路途中的亲身经历与见闻逐渐动摇并转变了长久以来固守的刻板认知。真相并非伤人利刃,谎言才是恶毒快刀,这世上从不存在绝对正义的战争,只有被政治宣传包装美化的旗号,被虚假信息蒙蔽洗脑的民众。影片伸出了手去触碰敏感地带,最终还是自觉地缩回了安全区,结尾温吞拖沓的处理削弱了力道,也令所谓的反思与控诉变得飘在云端。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看完克劳演《雷神4》再演本片,说他是最棒的男演员之一不为过吧
其实这股“傻劲”和“离谱”,完全可以更荒诞更刺骨一些,这些反差/落差相信是非常巨大的…结果就着喜剧打的都是安全牌。
故事很好看,好笑又有反思,估计也就是真人真事,一般编剧不能这么胡编。一个粉红的战场之旅,通过慰问前线的儿时伙伴,看到了国家的虚伪、战争的残酷,以及同代人牺牲的无谓。最佳啤酒(或戒酒)广告
和《绿皮书》其实共享一个内核,即“亲眼所见”,只有亲历才能击碎沙文主义、种族主义这些成见;虽然故事结构其实还是比较老套,但是我们都清楚,现在隔壁正在老套战争,国内的右翼也在老套舆论;个人认为还算是成功的改编。
还不错,Farrelly依然从最擅长的喜剧元素入手,喜剧泡泡与战争现实而残酷的真相碰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靠着前者的真挚和后者的厚重留下无穷余味,尤其是上了战场之后,原著里的单调重复变成了一叠又一叠的情绪渐进和高潮。剧本工工整整,艺术处理也都恰到好处,但就是结尾处理得不太好,有点泄,不过改编也没什么办法,跟真实情况相比还是有点仓促了。总体来说超出预期。多一星给努力的Zef,真的比他以前演的所有东西都要努力。
“真相会损害这个国家吗?不,谎言才会。”
还行 ……看完感觉米国拍这种电影 只是西方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我错了我反思一下”的自我感动,除此之外依旧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想干谁就干谁,you shut up……
啊?我看有人问怎么现在还在拍这种土死了的电影,那请问为什么现在还在打这种烂仗啊?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用很美国的方式反思越战,但很肤浅。罗素克劳的戏份很少但很严肃,似是强行植入,与电影风格不融合。结尾的控制不好,既不戏谑也不深刻。
结尾把原本蓄满的荒诞清了个干净
有史以来最高估的《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最悲哀的地方在于,这片子搁在之前四十年里的任何时候公映都不错,唯独现在显得不合时宜。所有的战时连锁反应都在重演,清醒的人一直清醒,狂热的人依旧狂热。哪怕把这样的片子拍上一万部,也无法阻止战火重生。这其中,包含了善良与天真,终究无法融合的意识形态和总能把圣心变成傻缺的极端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