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塑料海洋这部纪录片儿的题目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他就是来报告给普通人,这个海洋被一堆塑料垃圾给污染了,我们需要拯救海洋。
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在海洋里的垃圾造成的生态恶果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这让我想起了卡森写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和那部影片儿真的应该搭配起来观看,他们是相互呼应的。
很不幸的看到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全球人类都在生产供应销售塑料产品,都在向海洋里倾倒塑料垃圾,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导致的。
我看完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的内心产生的是一种忧虑,一种焦虑,它告诉我们这个生态环境之间的破坏已经到一种关口,一种即将发生变化的临界点,它将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命运,而这就是将来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契机,是全人类联合的一个关口,这将是全球化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所有的塑料产品,因为它的经久耐用被生产出来,我们思考的不应该是如何去消灭这种塑料产品,因为这是太过于理想主义,我们应该找到它的一种替代品然后将这种替代品大规模的进行工业生产,将它的成本降低到塑料袋的成本之下。这才是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他的手段都是间接的促进这个方案的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者将塑料袋成批成批地生产出来,他们看到的是利润而不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这些厂家的劳动者看到的是自己的工资是自己能给自己和家人糊口的,必要的生存产品的来源。我们不能去攻击他们,他们这么做是一个自然历史导致的必然。
只有当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这些有钱的,上层的贵族精英和握有相当大权力的人物受到了这种威胁,看到了他们未来的可能性,他们的子女,他们的后代以及他们利润的来源,这些劳动者们自身的家庭,自己的健康,受到了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威胁,他们才会有所改变。
这才是他们改变的契机,而这个契机正在到来,已经到来,正在加速到来。而在这之前受到威胁,受到身体健康受到破坏而损失生命的无产者劳动者,普通的工人,他们是历史的牺牲品,他们是值得被铭记被反思的。他们的命运与历史捆绑在一起。成为了我们今天进步的基石。
由此我们需要像影片中一样,需要民间组织力量的国际联合,需要媒体力量的民间联合,需要科学家科研力量的民间联合,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当代最发达社会里头的无产群众当中的最有智慧的那部分人。那一种处在中间偏上或者是中间阶层的,处于科研岗位管理岗位或者服务业高层岗位的,制造业高层岗位的那一群人。
他们才是改变真正加速到来的促进者,才是我们所有环保力量的最终极的力量源泉。
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或者是由他们来帮助我们,促进我们提供金钱,提供其他各种资源和力量。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当中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国际之间或者国内之间非常非常重要的力量。
我们需要像这部纪录片一样,非常优秀的作品。帮助我们启迪这部分中间的这群人,或者是下层的这群人,或者是上层的一部分人,去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受到伤害,你们正在受到伤害,你们的利润来源正在受到伤害,我们大家的所有人的后代,我们所有人的未来正在受在巨大的威胁之中。但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所有的生产要素,所有的生产资源包括生产价值的最终来源都会受到破坏,无一例外。所有人的生活质量都会下降,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去对抗我们真正的敌人。
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将会帮我们加速这个进步的过程,在威胁真正到来或不可逆转之前,来帮助我们提升普通百姓的素质,这也是教育的巨大作用之一。
为此我们所需要的是跨国的联合,是国际力量和资本基金会的帮助,我们要让所有的上层人士意识到在未来只有环保的产品,环保的生产方式,环保的生态技术,才能够获得利润。
不环保的,高污染的,高消耗的,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所有产品,所有生产方式,所有运营方式都会被市场抛弃,都没有任何获得生育价值的机会,逼迫资本主义转型,这不仅仅是要靠资本主义自发的力量,他们的自发力量是无法靠得住的,他们是垄断的,只要获得利润,他们不在乎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所有人普通人的联合,所有跨国的联合。就是本片最大的现实意义。
帝国主义边缘对中心的反噬就从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始。最底层的人民群众受到的危害最深,所以我们决定启发他们将会是一种巨大的帮助的力量,但绝对不是主要力量。
我们能不能跨过联合,用民间的力量去资助他们,用生态补偿的方式赔偿他们,把这部分人真正的现代化起来,而不是让他们在污染上生活。
将来最主要的竞争力,资本主义市场最重要的生产力就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绿色的技术用来发展生产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发展,所有的这种治理排污的技术,能恢复生态环境的技术将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不仅将制造巨大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将制造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将是世界是世界竞争的一种高的标准,我们将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力来消除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危害。这是历史前进的必然。
我们必须坚持联合的机制,将这种生态环境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打破知识垄断,平均的分享给所有的国家,而不应该垄断在某些国家里头。
人类必须赶在生态环境彻底恶化,威胁到最有力量的那群人之前,将生态环境扭转过来,其实看这部电影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努力了。
我们将利用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强大的力量中所生产出来的一切生产力,去补偿我们的生态环境,去发展我们的绿色生产方式一种环境保护的经济方式。其中军事技术的民用是值得非常关注的。
民间组织的力量,人最有坚持,最有力量的那部分人的力量及团结起来,去对抗资本主义,对抗资本家阶层,保护最底层的人民。有媒体的力量去介入科学家阶层的力量去介入去影响社会文化。去建言献策这才是正确的对抗方式,所有的权利都是用手用力量去得来的,任何人不会给予你们,因为所有制造污染消费污染的人,他们是不会意识到的,如果他们意识到最先受害的就是最底层的人,而最高层的人能够改变的人是不会主动去改变的,除非我们去对抗他们。
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趋势,都开始行动起来都开始做到这种手段,更是用各种各样的力量用旧有的力量来进行一种转化,但这是不够的,是一种片面的,我们要开发出一种根本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去修补和保护生产自然力。
由于极简,也关注了可持续生活。渐渐的了解了关于可持续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每天的生活充斥着各种一次性用品。口罩,手套,塑料口袋……它们之中的许多东西都无法降解,仅仅只是为了方便。在连锁性的大超市塑料是最多的集散地。人类为了利益而不自知的使用着大量的塑料,从未思考过背后的everything。这部纪录片塑料海洋,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塑料正在一步步的侵蚀着我们的星球海洋,无数的海洋生物都因为无法辨别模样像水母的塑料口袋而吞进肚子无法消化而一步步的靠近死亡甚至灭绝,而这一切的原因是我们人类自己。
不要因为无法看见真相而逃避,全世界的生命因为塑料而改变,我们人类自己如果依然如此,那么星球的寿命只会逐渐的衰减,一步步的毁灭。
“如果鲸鱼会说话,它们会问我们,你们人类在干什么?全世界都在努力。”这句话,我看到后,为之一惊。鲸鱼可能是痛恨人类的,我们真的对不起它们。它们体内的几十公斤塑料让它们再也无法呼吸……
不点外卖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现在也会开始减少网购,网购也会购买用纸箱和玻璃瓶的物件,去超市也一直自带购物袋。未来,我也会继续践行,也会鼓励身边的人。我知道这一切并不容易,但关心就孕育着改变,加油。
前段时间因为情绪不咋的而接触极简主义,勉强做到了电子产品极简,发现获得了久违的情绪自由。
从极简主义的豆瓣小组了解到“塑料海洋”这个纪录片,真的非常震撼,震撼之余感到深深的无奈。
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大意大概是 塑料是21世纪最好及最糟糕的发明。
确实如此,大量的塑料制品充斥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现在的网络如此方便。
网络的便利性刺激了大家对物质的渴望,买买买成为时尚。而买买买势必会增多一些一次性制品的使用率,如此循环,我们愚蠢地认为:事不关己。但整个地球是一个整体,海洋是流动的,那些塑料不会自行消失,只是不被人看见如“掩耳盗铃”,只是成为更小的更易被生物误食的碎片。
看解剖海鸟的尸体,我觉得像是解剖未来的人类。人类不会像“愚蠢的动物”那样把塑料视为食物,可当我们的食物受到塑料污染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不吃吗?
塑料污染是不是杞人忧天,看这纪录片你就能找到答案。
而对于这些,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不使用塑料制品,具体为不叫外卖,外卖装食物的容器大部分是塑料(而且外卖吃多了易发胖,易得病。)出门自带杯子,尽量不网购,我发现我并不是很追求美丽,只要能用就好。(这点很好,线下能解决就线下)选择多样化大概是好的吧,只不过目前的我不太需要。我希望我能一直记得今天看的《塑料海洋》的纪录片给我的冲击并严格执行我上面说的。
我们对不起所有的海洋生物,是我们把塑料带入海洋。
“这个小孩正在放塑料风筝,从背后看他,和世界上的其他孩子好像没什么不同”。
当我看见无数的塑料碎片从海洋生物的肚子里被取出时,甚至隐隐作呕,如果我们保护不好它们,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保护好自己?
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终会自食恶果。
我们受到的关于环保的教育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新世纪的00一代,我们对于环保的意识依旧薄弱到几乎没有。
这个世界是被“蓝色”统治的,如果这片“蓝色”污浊,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垃圾桶,人类只会被淹没在无尽的垃圾中自生自灭。
真的是有被震惊到!从名字看得出来,在讲海洋中的塑料,但是你知道当亲眼看着镜头下,从海鸟肚子里剖出占它们体重四分之一重的塑料垃圾的触目惊心感吗?整个胃满满当当都是塑料碎片,大约是两百多块……那个瞬间带给我的震撼,比深潜海底发现酸奶瓶还要大! 100分钟的片子,三次提到,从你开始看这部片子到现在,有多少吨垃圾被投入海洋…… 更令我震惊的是有的人居住在塑料垃圾堆上建造的房子里,从出生到长大一直在那里,在此之前我真的想象不到有人会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 所以整个观看过程我一直都在思考,一直一直在思考,关于塑料,我能为地球做些什么?答案往往令我感到沮丧,我能做的太少了。影片最后,提到的德国对塑料的回收所做出的切实可行的循环真的令我感到欣喜,真的希望这样的技术可以早日推广到更多的国家!这也让我对德国这个国家有了更多的好感!还有奥斯汀这个城市,卢旺达这个国家,他们禁塑,真的让我肃然起敬!很难忘的一个片段,中石化出镜,泄露了大量的塑料原料颗粒,给那片海域带来了深切的灾难。 最后的最后,那只被重新放回大海的海龟潜入海底的瞬间,真的好感动!它因为误食大量塑料无法在海中自由浮起和下潜而被人救起,它可能将海洋中漂浮的塑料袋当做了水母而摄入,所以在它胃里的塑料得到清理重回海洋的时候,看着画面中美丽的水母在下一瞬变成了塑料,感动的感觉还未散去就突然好难过,只要我们人类继续向海洋中投入大量塑料垃圾,它终有一天可能会重新因为这样的问题而面临生存困境。 是呀,我们凭什么把我们不要的垃圾投入海洋,投入他们的家园?相信吧,我们人类投入海洋的塑料,终有一天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体内。而我,能做的便是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尽量对超市的购物袋,餐厅的打包盒,说不。这是15年的纪录片,而现在马上2022年了 ,六年过去了,蓝色的海洋是不是变得更加让人心痛了呢?
“你是什么垃圾?” 这样一句玩笑话,在今年,却成为了上海市民见面必备问候语。 7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到底是否有效,又有多少垃圾真正地被回收利用,我无法妄下评论。 但关于「垃圾」在地球泛滥的事实,却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危机。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每一帧画面,都让人触目惊心——
A Plastic Ocean 导演:Craig Leeson 编剧:Craig Leeson/Mindy Elliott 主演:戴维·阿滕伯勒/Sylvia Earle 上映日期:2016-09-22(雨舞影展) 片长:102分钟
豆瓣9.1,却仅有千来位观众看过。
「垃圾」给地球带来的危害,早已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常识范围。 在位于夏威夷和加州之间的北太平洋上,有一座“垃圾浮岛”。 面积近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46个香港。 其中的「塑料垃圾」更是高达8万吨,并且它还在不断扩大。
五条环形海流驱动形成的“环流”,将漂浮在河里和海岸的垃圾渐渐收集,并随着时间流逝,将这些海洋垃圾推向了环流的中心。 汇集之后的垃圾,越来越多,也就演变成了如今巨大的“垃圾浮岛”。 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广阔无边、蔚蓝浩瀚的海洋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 人类制造的那么点垃圾,广袤的大海想必也有自我净化的能力。 然而,真正的现实是—— 每年有大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威胁着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健康。
纪录片《塑料海洋》揭露的,正是这鲜为人知,却迫在眉睫的现实。 影片的导演,是一位生活在香港的澳大利亚记者,克雷格·利森。
起初他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是为了追踪拍摄罕见的蓝鲸。 但未曾想,这片神秘的海洋中,却隐藏着更惊人的现象。
在封闭了30年的斯里兰卡海域拍摄蓝鲸时,他发现海面被油脂和各种垃圾覆盖。 本应纯净蔚蓝的大海,却漂浮了无数塑料垃圾——
就在这成片的垃圾旁边,有一只幼年蓝鲸。 这只幼年蓝鲸,竟然一次吞入大量的海水,通过过滤其中的鱼虾和浮游生物,得以进食。 我们无法想象,身处遍布垃圾的水域里,蓝鲸吃进肚子里的,会有多少塑料垃圾。
在发现了海洋塑料垃圾这一惊人现状之后,克雷格花了整整4年时间,前往全球20多个地方,调查关于海洋塑料污染的情况。 他发现,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制造的塑料,比过去一个世纪都要多。 超过半数的塑料制品,都是“一次性的”。我们以为,只要把塑料垃圾扔进垃圾桶,它们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不见。 但事实上,塑料是一种难以分解的物质,它们仍然会在别的什么地方,继续存在着。
就算你不住在海边,你的塑料垃圾也可能会进入海里。 海洋里超过80%的塑料,都来源于陆地。 它们可能被风吹,或随着河流漂进大海,缠绕在一只刚好路过的海豚身上。 亦或者是,套住了一只小海豹的脖子。 又或者,被鲸鱼不小心吞进了肚子里……
一些堆放在湖泊沿岸的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也会进入运河和河道,最终流向大海。
海面的情况如此,那么海底呢? 当摄制组潜入西地中海,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惊,到处都是塑料垃圾。 经过数千年的农工业发展,地中海成为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水体之一。 在西地中海,塑料和浮游生物比例是1:2。
不仅有大量塑料垃圾、旧降落伞,甚至还有未爆炸的炸弹。 而很多的海洋生物,就生活在这些垃圾中间。 继续下潜至1600米,日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中塑料垃圾更多。 它们是涡流和洋流带来的大量塑料瓶,恐怖的是,这些塑料可能会永远留在这里。
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被倾斜到海洋中,70%的海洋垃圾会沉入海底。 我不敢相信,这世界上还有不存在塑料的地方吗?
当研究人员来到太平洋,放眼望去海面清澈广阔,波光粼粼,表面上似乎看不到一块塑料。 而当他们放下拖网采集水样,拖网中捞上来的,却是很多细小的塑料碎屑……
人们总以为塑料是可以降解的,其实它们只是破碎分裂成很多小颗粒。 比垃圾浮岛,更为隐蔽的污染叫做“塑料烟雾”。 大块的塑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太阳紫外线、海浪拍打和盐分腐蚀的共同作用下,被分解成更小的“塑料微粒”。 “塑料烟雾”就是由这样的塑料碎屑组成的。
塑料微粒表面粗糙不平,水中的化学物质很容易附着在微粒表面,把它们变成了毒药。 毒素附着在塑料上流入海洋,当鱼吃掉塑料,毒素会被鱼吸收,最终被端上人类的餐桌。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研究表明,海鲜爱好者每年可能吃进11000颗这样的塑料微粒。 塑料,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
而大部分海洋垃圾来自6个国家—— 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
在中国香港,曾经发生过一起严重的“塑料灾难”。 台风导致了6个运塑料原料的集装箱落水,数以亿计的塑料原料,散落在香港南部海域。
附近海域捞到的鱼,肚子里都有5到7颗塑料颗粒。 这些吞食了塑料颗粒的鱼,因此无法进食而死。
在全球,超过26亿人,主要依靠海产品来摄入蛋白质。 而这些给人类提供营养和能量的海产品,却都有着塑料的痕迹。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分别检测了来自印尼的76条食用鱼,以及来自加州的64条食用鱼。 他们发现两组样本中,约四分之一的样本,在市场上25%的鱼类体内,都发现了塑料和其他人造碎片。
而很多人钟爱的贝类,也未能幸免。 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沿岸的蓝贻贝养殖地进行检测,结果在每一个有机体体内都存在塑料微粒。
预计到2025年,每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将是现在的10倍。 不光是海洋里的生物,鸟类也受到塑料垃圾的伤害。 很多海鸟,因吞食塑料而死。 研究人员剖开海滩上死去海鸟的腹部,发现很多塑料垃圾。
这些海鸟不光是自己吃塑料,还会把塑料叼回去喂雏鸟……
而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袋常常被海龟误以为是水母,水母是它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它们会因此吞进很多塑料袋,而这是致命的。 全球每年使用大约一万亿个塑料袋,而我们还剩有多少只海龟呢?
当鱼吞食了塑料,也就吞食了附着在塑料上的毒素。 如今在一些海豚的体内也发现了塑料,因为它们以吃塑料的生物为食。 这也间接地意味着,一部分人类体内也已经存在塑料。
没人知道海里堆积了多少塑料,但是有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堆积的速度在变快。 塑料的发明,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曾经的电视里的广告语都宣称,塑料使我们看到未来生活的样子。
然而,仅仅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看到了塑料给地球环境带来的污染,对其他生物造成的伤害。
马尼拉湾的一处垃圾填埋场“烟雾山2号”,建于1998年。 面积约0.5平方公里,相当于200个网球场。 每逢刮风下雨,这里的垃圾就会流向马尼拉湾。 这些地方,就成了垃圾入海的海道。
而垃圾处理问题,对于面积小的岛国而言,就十分成问题。 像图瓦卢这样的小岛国,简直就像是地球的缩影,现在它上面堆满了垃圾。
有些人,甚至在垃圾堆上盖房子居住。 2010年至今,这里的30位居民有8人患上癌症,其中2人死亡。
垃圾问题难以解决,但也并非毫无办法。 美国海军航母处理垃圾的方法,就值得学习。 船上部署4500名船员,每天产生的垃圾数目巨大。 美国海军一直在寻找不必停靠港口,就能处理船上垃圾的方法。 在最新型的航母腹部,将会装配上复杂的钢管网络,处理船上的垃圾。 蒙特利尔的热创公司受美国海军委托,开发了一种清洁工艺来处理船员生产的垃圾。
该工艺的核心是一个等离子体炬,它能将放入其中的物体的分子结构还原成核心元素,更好的是它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 自行产生能源,而且价格实惠。
如果能把设备缩小到能够装进船运集装箱里,运到这些被垃圾困扰的海岛,就可以把岛上所有的垃圾都放进去,把它们转化成惰性或无毒物质。 这样,或许有望解决太平洋岛屿的环境问题。 但难题,还是成本和技术。 而塑料制品本身,对人类健康也存在威胁。
PlastiPure(塑料清洁)是一家解析和检测塑料制品的机构。 他们发现大多数塑料制品,都会产生雌激素活性。
从奶瓶到吸管杯再到食品罐头内的涂料,甚至水杯,消费者们置身于一种叫做双酚基丙烷或双酚A的根化学物质中。 这种人造的性激素是核心构成成分,存在于现在市场上近70亿磅的塑料制品中。 生活中处处是塑料制品,当问及如何避免这种激素伤害时,专家的回答是无法。
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尽量选择那些不用塑料包装的食物和饮品。 尽管很难,但哪怕做出一点点改变,对改善环境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例如买塑料包装食品的时候,尽量买大份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制造更多的塑料碎片垃圾。
但对于已经存在海洋中的塑料颗粒,我们已没办法过滤。
或许停止塑料包装,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努力,在改变。 经济并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卢旺达,是少数禁止塑料袋的国家之一。
除了“禁塑令”,回收塑料也是一项有效的处理措施。 1991年,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制塑料生产商,回收处理自己生产的一切包装的国家。 他们建立了一个绿点公司,负责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回收并有这个绿色标识。
在德国慕尼黑,所有的大型超市里都有回收塑料瓶的机器。 你只需把塑料瓶放进机器里,它会扫取瓶身上的条形码辨别塑料种类,每放进一个瓶子就能得到25分钱。 零售商将得到的塑料,以不错的价格卖给回收站。
尽管对技术要求颇高,但是回收塑料再加工利用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今,回收业是个利润颇丰的产业。
塑料银行的创立者戴维凯兹和肖恩弗兰克森,在海地建立了一个社会塑料回收体系。
人们可以用塑料换取太阳能手机充电,清洁炉灶和现金。 而且他们的回收价格高于市场价。
贫困人群可以去收集塑料,靠回收赚点钱。
塑料银行收集的所有塑料,都会经过再循环处理,作为“社会塑料”出售。 再由环保理念主导的品牌,加工成新的塑料产品。
新技术,意味着垃圾可以变成能源。 西娜尔是一家位于爱尔兰的垃圾转化能源公司,他们设计出一种“热解”技术,能将通常无法循环利用的糖纸和零食袋等塑料转化成柴油。 每台机器每天处理20吨塑料垃圾,转化成18000升柴油,相当于每天113桶石油。
全世界的生态系统,都建立在健康的海洋环境的基础上。 如果这部分机能失调出了问题,全世界的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地球,这颗美丽的星球是我们的家园。
不能指望把垃圾丢到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它就真的会“消失”。 这种“反正不在我家后院”的说辞,是自欺欺人的。 海洋是所有人的后院,或者说生活空间。
如果鲸鱼会说话,它们大概会问我们:“你们在想什么?” 想想影片开头的那只幼年蓝鲸,人类欠它一句抱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只有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改变,世界才会随之而变。 在每次扔垃圾之前,请想一想是否可以循环利用,而非用完即扔,尽量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也许因为你的一个小举动,就能挽救一头海龟,或一只雏鸟的生命。
*本文作者:RAMA
之前曾在Reddit上看到一条高分留言,那人说:“作为一个长期养殖生蚝的,我都不敢用手直接去碰那玩意儿。”当时觉得那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看完本片后,真的胃里翻江倒海。
电影开头那些在斯里兰卡海域打捞海洋塑料垃圾的人和后来在斐济做烟雾检测的人都带着一次性蓝色塑料手套。直到,詹妮弗莱维斯Jennifer Lavers,她用剪刀把死去的海鸟胃部剪开展示里面的塑料,全程都是裸手,没有带一次性手套。原来卢旺达是少数几个禁绝塑料袋的国家之一。
特别是从死去动物的胃中清理出的大量塑料,触目惊心
只能说尽量不用塑料产品毕竟现在的商品大都是塑料包装的 每天提布袋出门!讲真德国瓶子回收这个真的可以借鉴下啊 这样一来真的没什么人乱扔瓶子了 毕竟都能换钱呢 片里有句话“人类就像是地球的游客” 太多人都抱着反正就活几十年 地球变成什么样也和我没关系的心态 真的是对不起那些动植物了
一个快递,一个外卖就把当年的限塑令当屁放了,垃圾分类也半年了,希望不要光喊口号。
这么说吧,就凭小李子这么多年关注,数据起码肯定比xx统计局准确,乳化怪歇歇吧
了解才会关心,关心才可能改变。
😢😢😢
看过《渔业阴谋》以后再回来看这片,连片末最后的一点点对未来的美好畅享也变得像政治宣传和营销手段一样让人失望。
看过那么多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 最大的感受就是 如果没有人类的话 地球哪里还需要保护啊…也许人类最光荣的使命不是保护地球 而是瓦解人类
故事由蓝鲸引入很好,由广及微,又由微及广,世界是无数个个体组成,污染是一点一点扩大的,也可以一点一点改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并重视起来。真相太可怕了,涉及中国的那段还是比较正能量的。
看到卢旺达是第一个禁塑的国家震惊了……
环境保护 保护的是人自己
片中没有提及的两点:1. 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后绝大部分是被卖给发展中国家了,真正在本国获得回收循环利用或者被转化为能源或其他材料的塑料垃圾只占极小一部分,所谓 “成功解决塑料问题” 不过是将垃圾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以后产生的错觉罢了。2. 纸袋的制造和使用比塑料袋多产生70%的空气污染物和230%的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水污染物比塑料袋多50%,在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可能造成的污染则是塑料袋的14倍;制造食品杂货纸袋所需的原料比塑料袋多40%;生产纸袋所需能耗是塑料的4倍,回收纸袋所需能耗是塑料的85倍,而在再生循环的过程中,比起废弃塑料,纸袋的处理也会排放出更多污水,进一步加剧环境负荷。此外,纸袋在垃圾填埋场占据的空间也比塑料袋大得多了。塑料制品确实需要减少使用,但纸制品并不见得就是更好的替代品。
最难得的是,并没有只抛出问题,德国和卢旺达,你选择那种模式?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揪心是,有那么多的海鸟、海龟等动物因体内塑料囤积过多而痛苦死去;震撼是,海洋中的塑料,所谓的分解,不过是变成更小的碎块,碎块塑料又吸附大量毒素,被鱼类食入后,毒素溶入脂肪、肌肉,最后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类体内……很讽刺,最后吃塑料的,是当初丢塑料的人类……
海洋 环保
片子追踪了很多,但还不够深入激进。虽然是个最让人绝望的主题,还会越来越严重,现在也已有很多技术在尝试清扫海洋垃圾。但微塑料是最无能为力的,最有效的还是直接禁和限很多塑料生产,继续努力回收,改变一次性消费习惯。另外吃鱼有风险,几乎一定会将丢出去的吃回来。
很久前,我一直试图告诉身边的人,少用一次性用品、塑料物品……其实一个普通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圈子超不过500,能沟通的可能100,认真听你讲话的可能20,觉得你有道理的可能10,能接受并去做的,可能只有2人…所以现在我更明白,我可以改变的只是自己,少去污染,少受伤害。那些不爱叫外卖,自带水杯,喜欢帆布袋等爱好,都是我保护自己的习惯,会延续。那些觉得地球又不是我家后花园的人,也只能接受这个世界回馈的无处不在的塑料颗粒。德国的回收机构太棒,美国的生产和污染惊人,彩色塑料比无色塑料更有害,那么多受塑料污染死亡的小动物太可怜,食物链顶端的人吸收了更浓的塑料物质。对于我等于复习,但还是打5星。
震撼又揪心。无数次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然而只有这部纪录片带给我极为深刻的共情感。多么讽刺,人类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最终却会随着食物链回到人类体内。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不幸的,无数次被人类破坏,却始终得不到人类的重视与参与。那些捡垃圾的孩子们,他们做着世界上最脏乱的活,在我眼中他们却比那些口口声声说人类离不开塑料随手扔垃圾的富人们光鲜亮丽得多。这部纪录片,更适合疫情时期的我们,多少N95口罩在现在被投入到海洋,而那些小动物们又做错了什么呢?我想,从今以后我都会努力做好塑料垃圾分类,哪怕一个人改变不了很多,毋以善小而不为啊。真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