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抱着打狗血的心去的,却被一碗冷鸡汤滋补到差点营养不良,走出影院的一刻似乎受到了某种感召似的感觉需要扯点什么。这并不是一部如《疯狂动物城》一般无可挑剔的影片,也不像《荒野猎人》一样充满话题性。在这个档期里,它无声无息地就上映了。作为一部进口分账片,它的成绩与它的主人公艾迪如出一辙,毫无悬念地垫底,却也无可争议地值得我们为它鼓掌。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面说:“喜剧人物的显著特征就是盲目执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对梦想执着到让人感到不可思异的公认废柴。Imdb上对本片的一句话梗概是:The story of Eddie Edwards, the notoriously tenacious British underdog ski jumper who charmed the world at the 1988 Winter Olympics. 在tenacious(顽强的)前面加上一个notoriously修饰实在值得玩味,notoriously既有“名声不佳”又有“众所周知”两个含义,如何解读,大概与在现实中充满争议的原型人物有一语双关的微妙联系。是的,现实中的艾迪以糟糕透顶的成绩反成了88年冬奥会大热点究竟是一次精神胜利还是媒体闹剧仁者见仁,但作为电影呈现,抛开原型人物的争议不谈,人物塑造其实是服务于主题表达的,于是影片的高明之处,便在于设计了狼叔饰演的这位虚构的教练Bronson Peary,他与艾迪的互动为影片增添了些许戏剧化的色彩之余,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通过两个人物的变化,夯实了故事的主题表达,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不得不说马修·沃恩真是会讲故事,不论《王牌特工》还是这部,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却总能把俗套讲的立意精奇,十分爽口。
说到主题,导演点题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从主人公身体力行,到让狼叔对着书亲口念出来,到片尾直接上字幕: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riumph but struggle. 真是生怕观众get不到——人生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胜利而是拼搏。因为“胜利”是被他人定义的,而“拼搏”才是发自本心的。正如艾迪最后一跳前,教练所说一样,为你自己飞翔,不是为观众。
是的,这不是一个讲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最终一定会实现梦想的故事,更不是一个天才得高人指点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不论电影里还是现实中,我们的主人公都不是一个天才,也永远没能能实现他儿时的梦想成为奥运冠军,尽管奥运会主席在闭幕式的时候都委婉地称赞了艾迪,但奥组委后来也确实因为艾迪事件立刻修订了选拔规则以避免太业余的选手再来添乱,而艾迪在88年冬奥会一战成名之后也一直奋斗到了1998年都再也没能再入选世界级赛事,他确实不是奥运这块料。但正因为他平凡如你我,才更让我们相信,从追求自我实现,到正视自我后依旧坚持初心,即使失败也不放弃拼搏,才是你真正起飞的时刻。
在艾迪的成长过程中,导演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变着花样告诉主人公“你不行”,以至于反作用对主人公实现梦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正如艾迪所说,“他们说我永远不会成为一名运动员,但我要向所有人证明他们错了。”这也在前半段让我们不禁怀疑,促使艾迪如此拼命就行是对奥林匹克的热爱本身还仅仅是为了争口气。
当艾迪与教练二人产生冲突时,好在影片没有走向如一般传奇类体育片一般,主人公放弃眼前机会,卧薪尝胆四年,刻苦练习,发挥天分,最终成功奥运夺冠的热血励志鸡汤故事。这样一个转折点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教练Peary的内心困境显露无疑,对艾迪成功的看重更像是对重新找回自己失掉的光荣的希望,Peary看重世俗的成败,如他的授业恩师所暗示的,这也许恰是他行为失控走向堕落的本源。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也期待艾迪是一个天才可以为他们二人都赢得荣誉,但结局告诉我们艾迪是平庸的,再反观此刻,我们才看到Peary因惧怕失败而变得盲目。但这时的艾迪与Peary无异,预选赛的失利让他轻言放弃跳台滑雪放弃对奥运赛场的执着,面对意外而来的转机他的偏执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也许不在乎Peary所在意的胜利,但他无比急迫地在乎证明自己,只要能站在奥运的赛场上就行,而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机会。
因此,当他完成70米跳台时,他以为自己胜利了,观众和媒体为他欢呼,但他并未赢得队友的尊重,在他们眼中艾迪更像是哗众取宠,艾迪骄傲地想分享成功的喜悦给自己的教练,但Peary却略带失望与讽刺地叫他好好享受这15-minute fame。这时艾迪才被促使去正视他的内心,短暂的虚荣不是他来到这赛场上的目的,“把每一跳都当做自己的最后一跳”,他比谁都知道自己努力一路走到这奥运赛场上是为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也许多年的冷眼旁观让他迷失,当他独自望着奥运赛道时,他才找回了真正的勇气之源。
所以,艾迪的自我实现不是在他完成70米跳台向所有看扁他的人证明他能行的时刻,而是在他决心参加90米跳台比赛的那一刻。影片一次次渲染90米跳台的危险性,也加强了他这一决定背后所暗示的转变,他喜悦,因为他发自内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他拼尽全力,因为他对自己梦想有着无关胜负与欢呼声的执着,这也是艾迪教会Peary的,所以影片的主题呈现不在主人公的抉择,教练Peary的转变才是对主题最佳的诠释,而这一刻才让人们对艾迪真正刮目相看,才真正为他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各种电影中对于体育精神的诠释有很多种,挑战自我是常见的主题,它可以停留在单纯地突破身体极限上,但更高级的不是对成功的渴望与坚持,而是不惧怕失败,追随内心所向拼尽全力甚至堵上性命的勇气。大概没有一种运动能更好地诠释飞翔与坠落了,而真正起飞的第一步,就是战胜对飞的越高摔得越狠的胆怯。正因为艾迪可以做到的,你我都可以做到,才是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奥运赛场上,艾迪每一跳之后,解说员一次次激动地说出“个人最好成绩”几个字,奥运精神和体育精神不在于排名,而正在于这几个字里,导演把影片立意一丝不苟地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
最后,关于跳台比赛的悖论我很喜欢,当人飞起来时,想要飞的更远落得更稳,不是挺起身张开双臂,而是要努力把身体放低。体育题材经久不衰的魅力也许便在于我们突破身体极限的过程本身恰是对人生哲学的最好诠释吧。
最最后我想说,Taron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先是把到了脸叔,又搞定了狼叔,跟大叔cp感百搭,简直是男神收割机。另外,为了看狼叔全片一米八的大长腿无底线耍帅,也得去看啊!
附上cp秀恩爱抱腿图一张
今天有两件很值得开心的事,一是我在办公室里放disco成功的扰乱了同事们的听歌品味,二是很高兴这个周五的晚上我没有用来干别的而是选择了一个人赶去看即将下线的《飞鹰艾迪》。
老实说,《飞鹰艾迪》中的桥段真是俗爆了,几乎总是能猜到电影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但是这种套路就是如此有效,让你随着电影的节奏高潮迭起。看电影前我没想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不少观众,在艾迪最后成功落地的那一刻影院里响起了阵阵掌声,我得说这是我经历过为数不多的很棒的观影氛围了。我确实不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但总会被运动电影打动,记得小时候,《烈火战车》的旋律就牢牢的印在了我的脑中,虽然那时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部电影。对我来说,《飞鹰艾迪》最棒的地方就是片中的配乐都是这类有着时代感令人激动的合成器风格,在艾迪最后平安落地时甚至响起了范海伦的《jump》!就冲这片子的配乐,就不枉我专程赶去电影院欣赏。
片中艾迪虽然有如开了挂一般的进步神速,但他一直专注于挑战自我,在比赛中排名垫底,却也为自己打破了个人记录而开心(同时也是英国最佳记录!)。这样的鸡汤我还是愿意接受的,相比之下我就不算很满意《奎迪》的方式,奎迪实在太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就击败了对手,似乎他生来就是为了赢得比赛。相比之下,艾迪乘坐电梯前往90米高台时,在开头本来很轻视他的天才选手说道,你进步了很多,你跟他们不一样像,像我们这样的人选择跳台是为了释放灵魂。艾迪看着天才纵身越下,轻而易举的打破了世界纪录,虽然艾迪应该永远比不上他,但这种脱离了胜负的惺惺相惜之情太浪漫了不是么。
电影中对我来说还有一个惊喜是克里斯托弗.沃肯的出现,老爷子好久不见,本来以为他可能就是在那本书的封面中亮相一下而已,结果终于在电影结尾时出现。他每一次在电影中的客串都叫我形象深刻,比如《致命浪漫》和《低俗小说》,希望老爷子保重身体,以后还能看到他的更多表演。休杰克曼还是一如既往的潇洒,那段从90高台飞出的镜头实在帅炸,不过在片中也做到了没有抢去主角的风头。主演塔伦·埃格顿我之前倒是没什么印象,看电影时就是觉得艾迪是残疾但又不傻,干嘛演的好像有点阿甘的感觉的,不过也许艾迪本人原型的确如此,毕竟在片尾时看到原型人物和电影中的扮相相比还原度还是很高的。
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在现实中,艾迪本人仅仅参加了1988年这一届冬奥会,因为从那以后出现了新的规则,即:只有世界排名前50或者排名前三成的运动员才能参加冬奥会。艾迪因此告别了奥运会的舞台,对于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的艾迪,这实在是显得有些讽刺,不过他的精神,至少会留在每一个有幸观看这部电影的人心中吧。
首映我们公司的几个设计去了,然后特有感觉,就做了几个蛋蛋和狼叔的表情包!
大家觉得怎么样?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想要动态的请关注微信号【电影咖】哈!这两日会发布~
成功的人都有着疯子一样的执着与行动力。
滑雪运动员Eddie Edward,凭着执着的信念,不畏惧的心,成功挑战了70米和90米的滑道,虽然他的成绩只是微弱到让人可笑的程度,但也诠释了奥运真正的精神——参与和拼搏!
“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he winning but the taking part .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Eddie 的精神也改变了布朗森·皮里,将他从颓废中解救出来。
Eddie 的成功还离不开他妈妈的爱,也许她也不曾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够成功,但她始终想尽办法让他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所以结尾特别让人掉眼泪!
艾迪的奥运梦得以成功实现,最大的原因在于有一位爱他,支持他实现梦想的伟大的母亲。
看完电影《飞鹰艾迪》,相信很多人的目光放在了一个没有运动天赋的小人物经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个主题上。也会刚知道,原来冬奥会有一项体育项目是跳台滑雪,而在英国有一位著名的跳台滑雪运动员,他就是艾迪.爱德华兹。虽然他仅仅参加了1988年这一届奥运会,而且还是成绩最差的那一个,但是他那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一根筋的参与拼搏精神令所有观影人为之佩服与尊敬,这部可以算得上奥运会宣传片的电影感动了所有的观影人。正如影片结尾所说的,奥运会最重要不是胜利得奖,而是参与,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拼搏。
艾迪的成功不是偶然,看似是他不再乎别人的看法,以钻牛角尖撞南墙的精神一路向前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际上,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位“放任”儿子实现梦想的母亲在支持。那个晚上,幼小的艾迪背着书包告诉妈妈要去参加奥运会,表面上,妈妈没有阻止他,而是以“给一个饼干盒子装奖牌”的鼓励方式和他告别,在小艾迪出门后,却让爸爸去车站接他。性格耿直的爸爸也没有用直截了当否定的话语刺激孩子,却以因为艾迪要参加奥运会,耽误了他看电视节目为由加以劝说。艾迪爱爸爸,所以和爸爸回了家。这个小小的事件中没有看到我们中国家庭常见的孩子的哭喊,大人的打闹。接下来,艾迪一根筋的练习各项体育运动,妈妈永远是最支持他的那一个,这给了艾迪十足的信心来相信自己,这就是自信,要知道,成功绝对是建立在自信之上的啊。
电影里,艾迪的父母面对孩子难以实现的理想,没有阻挠,而是引导和放任,引起了我的深思。同样做为一名母亲,我为小艾迪父母的做法深表赞同并鼓掌叫好,同时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深刻检讨。对于孩子来说,哪有比父母的认同与鼓励更重要呢?
另:蛋蛋塔伦的表演可圈可点,从昨日绅士风范的英伦特工到今日很轴的艾迪,没有违合感,绝对是超有实力的小鲜肉。还有狼叔,好瘦好高哦,褪去了金钢狼无坚不摧的威猛,剩下的就是帅了。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没有最终获得第一,没有美女投怀送抱,却一样证明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宁泽涛让人流口水,而艾迪这样的运动员是让人流泪水的……
虽然是个很套路的运动励志片,不过几场高潮戏还是非常感人。尤其埃迪展示出的运动精神,他永远拿不了冠军甚至拿不到奖牌,但他对运动本身的热爱以及向往,以及乐观精神,才更感人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你终究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点体育界艾德·伍德的感觉。金刚狼仍然只是金刚狼
第一次看传记片笑吐。长腿休美得合不拢腿感觉是铁甲钢拳后最可爱一次。Make love的比喻那里简直是福利我无法自持可能旁边的大叔觉得我有毛病
beautiful beautiful loser
“你去哪里了,年轻人?”“我参加了奥运会,妈。”
特别喜欢芬兰冠军对艾迪说的话:你和我就像是1点和11点,很接近,但距离很远【天啊,太好了吧这句话
一个人学武并不在于他的天份,而在于他是否有一个退隐江湖的传奇师父。
咦?小鲜肉变小肥肉?
电影开场不到一分钟,就笑的哭出来了,是真哭,好爱艾迪妈妈的金牌饼干盒!艾迪爸爸开场还蛮温馨,后来居然就变了。狼叔这次的角色就是英国版少林扫地僧,英国佬的音乐永远做的这么好听,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看的体育/传记/励志片了。这么牛逼的电影有机会能在国内上映第一天包场看掉,也真是没谁了。
走心的傻白甜励志
体育励志片套路不过如此,前面大半部分都比较平淡流俗,最后10分钟的爆发,配上高速蒙太奇、激昂的音乐,还是心甘情愿干了这碗鸡汤……反导师、鼓励变数,是小区别于其他励志片的惊喜地方。“人再高也高不过山,但人可越山”
全程都在好蠢哦好蠢哦好蠢哦哦哦哦好帅哦哦哦哦好帅好帅哦怎么这么蠢哦妈的智障!
岂止是励志,对我来说简直是奔涌的鸡血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运动+励志永远会让那些还有梦想的人热泪盈眶。
俗套有两种,一种是俗不可耐,一种是俗到可爱,本片属于后者,简单老套但热血沸腾,标准的竞技励志,模式让我想起当年的《铁甲钢拳》,二流教练、末流选手并没有逆袭但令人感动。搞笑是最大的亮点,倒数第一片段笑掉大牙又十分感动,四星,塔伦全程绷着演好心疼,嘴撇得跟八万一样,笑死加一星
不到2%的票房占比,对这样一部非商业化的体育励志片,是有些亏欠的。杰克曼继续走《铁甲钢拳》式的落寞教练+心灵导师套路,并无突出,倒是特工小哥转型成功,用一脸憨笑的愣头青代替了之前的腹肌型男。
1988年英国男版傅园慧
梦想这东西永远值得热泪盈眶,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