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片尾海滩,细思极恐,范兽医真的是最初的老流氓?还是蔡教练故意掩饰?最后海滩的人是范兽医吗?范兽医是蔡教练的儿子吗?
最后的结尾还是精彩的,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而每一个思路都是一种人性。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可能,这又代表着不同的人性,这是电影之外留给大家思考的,也是电影有限时间内未呈现出未表达出来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今年,国内有两部仿《杀人回忆》的电影:一部是《东北偏北》,来自老派的张秉坚。年纪上,他跟第五代导演都差不多了,但《东北偏北》才是他第二部作品。一部是刚入围了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的《黑处有什么》,王一淳的处女作,在此之前,她没有任何执导经验,影片却是不少影评人的年度选择。 两位导演的自身背景,相差很大。然而,他们却选择了近似的强奸犯罪题材。对创作者来说,被套上“仿《杀人回忆》”的断论,可能有些冒失和无奈。但对广大影迷来说,看到找凶手和强奸犯的故事,很难不会联想到这部近邻佳作。 《东北偏北》的一个本土化,当然是把强奸犯,就地译释成了(老)流氓。 它的原型故事是发生在北京东南边的“双桥老流氓”案件,大概是跟首都挨得太近,拍出来影响不好,所以,电影整个儿被挪到了东北偏远地带的林场,是比东北还要向北的地方,天高皇帝远,想抓个嫌犯,自然不容易。 作为中国特色词汇,“流氓”指向了恶劣下流的行为,但跟人民公安办案却没有必然联系。若是在现在,它还有些调侃的暧昧意味。在严打阶段,往往成为杀一儆百的冤案。以这样一个词来贯穿整部电影,《东北偏北》也多出了模糊不明的空间。
这本该是一部以惊悚或悬疑为主导的片子,《东北偏北》却拍得喜庆又文艺。譬如无人可用之际,电影就让一个老太太跑出来抓流氓了。大白天也就罢了,三更半夜,她跟着一堆人蹲点,还到处乱跑。要知道,李滨老太太今年都86岁了。或许你要说,这才是黑色讽刺,连老太太都跑出去抓流氓了,但用在电影里,它就是让人紧张不起来,整体氛围就像是在闹着玩,发动人民群众的背后,有一种斩不掉的革命主义浪漫情怀。 如此怪异荒诞的气质,也跟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有关。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记得少年那首歌1969》为例,电影经常会被认为,它们包含了对青春时代的自我反思。可是,在很多地方,你会看到创作者无比热爱那个时代,双眼一闭世界红,再来一次还是泪流满面。
同理,在《东北偏北》的制服或自行车身上,那些美术置景的时代还原,它们似乎并没有融合到故事当中。起到的作用,还没有一双回力鞋来得多,与强奸案关系不大。再者,回力鞋这种细节,怎么着都还是会让人想到《杀人回忆》的“NICE鞋”。 这些零零碎碎的内容还包括:老太太是个中医,冒出来了淫羊藿,队长那方面还不行。实际上,无论《东北偏北》还是《黑处有什么》,他们的根源都是五千年的性压抑。你也可以认为是体制之殇,但是,根源都在压抑上——体制或时局,压住了民众。《东北偏北》在最后倒打了一耙,把问题归于一代知青的伤痛。但所有原委,全部通过嫌犯自己讲出来,未免太过含糊草率。再者,就算是知青返城的问题,那也不能用来报复社会啊。这个可怜,不等于可以报复。 所以,找不到凶手是妙笔。找到了凶手,却没有给出足够合理的原因,就难免成为败笔,无可推诿。 当然,《东北偏北》的摄影不错,能把人引回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下雪的吊桥,漆黑的林地,东北的时代风貌,往好的地方想,怎么着也是老导演的个人情结。但是,这种自然美,无形中也削弱了电影的力度,也让观众的注意力失去了焦点。它到底想讲什么?是群众无意识的一拥而上,还是饱受巨兽蹂躏的无辜知青?是避开审查的另一种结局,还是自我阉割所导致的精气不足?《东北偏北》留下了太多问号,而观众期待的,本来应该是一连串的惊叹号。 可以想见,本该在9月初上映的电影,被不明因素推到了12月中,个中原由估计也在创作者的判断和预见当中。所以,它把结尾变成了妥协。为了审查,为了龙标,也为了市场。我无意去说这种选择有多不好,毕竟一部电影,有时候也不是导演一个人说了算。但顾此失彼的道理,大家都懂。更何况不只珠玉在前,还有追赶的后浪。 刊于《北京青年报》
1,摄影不错,色彩也算精致,然而这种好看与精致挺尴尬的,与影片题材相衬处处透露着“不合时宜”。刻意。太过刻意的时候反而就会削弱表现力,要么失当,要么流于一场哄哄闹剧。
2,细节的处理太多欠妥,而涉及刑侦的题材,每一次细节上与现实的疏离,都会让观者与影片的距离越来越远。目前我国的从业者,大多处于两个极端:一者拥有创作能力和技术,但缺乏对于现实的触碰。二者对于现实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在影像表现手段上相当无措。因而现下仍然是一个需要天才的时代——创作者碌碌无为,观影者庸俗不堪,市场需要英雄式的人物领导,虽然将市场寄望于个人英雄主义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目前在其他地方就更看不到希望了。
3,音乐的处理非常低级,令人厌恶。剧作的处理更是平庸,很遗憾,最终我连跳着看完他的兴趣都失去了。
感谢高纬度,东北林区的光线和水色就是比其他地方都要通透。片子有着还不错的质感、合理的情节,却也生硬带来了尴尬的风格和混乱的情绪。一组组人物关系,尤其是胖队长和中医奶奶的欢喜冤家完全没能建立,彼此的语言风格和幽默也完全搁不到一块。案件原型的“双桥飞毛腿”也没被活灵活现体现出来。
可惜了这么美的景色和摄影
还好,欢乐(?)的乡村探案电视剧
挺好一个故事,编排得乱七八糟没有一点节奏感,本以情节取胜的影片却总让人看不下去。
想法挺好,可惜给拍简单了,感觉每个人物都浮在面上……还有,不是每个胖子都是宋康昊啊喂……
片子借鉴<<杀人的回忆>>,虽有不足但挑战经典勇气可嘉。
为什么从《西北偏北》改到这名字,档次瞬间低了这么多?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摄影不错风光美。国产片里少有的能让人感兴趣的题材——哪怕你说它是又抄又学。说不是学《杀人回忆》,你敢信么?那个回力鞋,不也是《杀人回忆》NICE鞋么。但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演员问题很大。老太太半夜三更也去潜伏抓流氓,实在是硬朗得可以。凶手暴露后,一句我等你很久引发全场爆笑
“其实我已经无数次梦到,你站到我门口” 全片营造着一股疲软感的荷尔蒙气息,那种想抓抓不到反被调戏的感觉,真的就像是中国版《杀人回忆》。据说最开始片名叫“捉鬼记”,因国情改成现在这个。片尾抓到罪犯采用场记板形式,耳目一新,国片应对广电的手法越来越会玩了。
闹剧心态与现实题材的处理失当。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闹哄哄的文革性冲冲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举国抓流氓,毛主席保佑吃饱饭的人民。李滨、吕中、金雅琴…岁月增戏人增寿
不足的地方不少,有点被浪费的感觉。
张艺谋、陈凯歌的同龄人拍出来的影片,果然有第五代的影子,讲性压抑的方式与张艺谋不同,但动机类似。这部影片如果在八十年代,应该是颇有意思的,但在今天,有点过时了。男主角班赞憨萌,女主角李滨是老戏骨,浑身是戏。
一个连东北话说得极其敷衍的东北电影,可见导演有多么敷衍,没有才华可以理解,但不真诚是道德的败坏。《杀人回忆》你学不来,出门看看左转也可以学习学习隔壁的《轻松+愉快》。
后文革时代的背景设定很好,但故事就像是片中人物一样硬不起来。
一直看好的导演,从《窒息》开始就印象深刻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从头到尾都想抄杀人回忆,却连表皮都学不好。
7/10。叙事实际是正面角色之间的冲突纠葛、潜默互渗关系,两人年龄背景的悬殊造成破案方式的二元对立(诱供取证/身体特征分析)。笑料、惊险元素均有,细节更加丰富显露了公安队长的脑力不足,比如传讯致使受害人遭退婚、召集各路不熟的民兵捉鬼让疑犯趁机溜走,民众争执早被蹲守警察听见等玩味处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