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别派对》是以色列与德国合拍电影,导演Tal Granit 和Sharon Maymon之前并不为人所熟知,于国内观众而言,2013年他两执导的同志短片《暑假》可能知名度大一些。新作《道别派对》获得了西班牙瓦拉多利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多伦多影展的Venice Days观众选择奖,同时在以色列本土获自动选择学院奖(Ophir Awards)四项大奖。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他俩导演功底老道,是影坛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后的作品值得关注。同时,几位年长演员在《道别派对》中贡献了非凡的演技,值得任何一个电影节给他们颁发演员奖。
导演用贴近好莱坞的剧情走向,却以异于传统生死题材的剧情片叙事风格,向所有观众抛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无法决定何时出生,那么是否可以决定何时死亡?这个在国际社会备受争议的话题,在这部电影中以诙谐黑色喜剧的方式被深度探讨:赫斯克发明了安乐死的机器,而她的妻子拉瓦娜却大大反对,仿佛是“安乐死法案”在现实社会中之正反力量的小小缩影。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何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老了,每个日子都矗立成一根巨大、锋利、随时会向我们倒下的秒针,工作、财富、知识、智慧、谋略、情操,那些我们素来以为可用来与之斗争的武器都成了一堆破铜烂铁。我们穷尽毕生之力积累意义并巩固自己对意义的信心,好让自己在死神敲门时显得从容而有尊严。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死亡和沉默拥有最后的话语权,而它们所说的我们一无所知。
生活本身就是稍纵即逝的和不确定的,充满了沮丧和失望。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或许我们自以为我们知道,毕竟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意义,我们还需要围着它取暖,或者用它将别人烧成灰烬。我们对意义太过执着,哪怕死里逃生天塌地陷,也会重新建立意义。人一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意义,那么他就一定不是全面开放和自由的了,他沉溺于某种确定的假象,而选择性忽视真正确定的事实。死亡是少数确定性之一。有死亡只是因为有生命,我们不会匆匆奔向死亡,我们逃避了生的灾难,幸存者竭力要忘记它。害怕死亡不过是对恐惧未来的投射,这种恐惧可以追溯到我们人生的最初时刻。
每个人都必须在无人指导下独自死去。我们审视将死之人,我们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某个时刻的恐惧而悲伤,但我们无法体会他在这个过程的感受,这让我们所有积累的意义迎来了片刻的失语状态。但是,我们仍然不去面对我们对死亡的无知,我们的意义会很快去寻找新的附着物,比如临终关怀,比如病中处置,比如怎样办一个体面的葬礼,这些交换叙述的方式试图将死亡的直观体验的力量中性化,从而将我们从无知的黑暗深渊中“解放”出来。
所以,死,永远是他人的事情,没有人能在自己身上经验到死亡,而只能在别人身上去体会。康德也只是猜测:“死是不是痛苦,这是不能从死者临终的喘息或抽搐中判断出来的,毋宁说,那更像是生命力的一种单纯机械性的反应,它或许是从一切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的一种平和的感觉。”由此,也许真正让人从容接受死亡的并不是什么神学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而只是迫切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意愿。
也正是因为如此,尼采才热情地宣称“死亡是生命的赏赐”。
《道别派对》是以色列与德国合拍电影,导演Tal Granit 和Sharon Maymon之前并不为人所熟知,于国内观众而言,2013年他两执导的同志短片《暑假》可能知名度大一些。新作《道别派对》获得了西班牙瓦拉多利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多伦多影展的Venice Days观众选择奖,同时在以色列本土获自动选择学院奖(Ophir Awards)四项大奖。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他俩导演功底老道,是影坛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后的作品值得关注。同时,几位年长演员在《道别派对》中贡献了非凡的演技,值得任何一个电影节给他们颁发演员奖。
出色的喜剧往往都是悲情内核,悲情电影也常常套用喜剧外壳,笑与泪的交织也许才是人生或者死亡的真谛。《道别派对》的主题并不新鲜,主要是探讨年老之人的死的权利,生死观念、伦理、法律、亲情都受到波及和考验,导演处理得很出色,整部作品看下来哀而不伤,鲜活有力道。
《我出生了,但…》让我重新认识了小津,一个终身以拍摄肃穆家庭主题电影而闻名的导演,原来也可以如卓别林、塔蒂般幽默。这部早期黑白作品的喜剧风格区别于他后来的《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麦秋》等作品,然而童趣的展现掩盖不住生活的辛酸,苦中作乐,笑中有泪,强烈的共鸣感冲击着观者,这就是伟大的喜剧。相反,悲情电影也往往套用喜剧的方式,用喜感减轻观众的负担,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方式,苦大仇深式的电影看着太累,美剧《昭雪》就给人异常沉重的感觉,导致观者心气不顺。与其相比,《道别派对》这方面的处理无疑是成功的。与病魔抗争,大限将至,生死抉择,这是这部电影要讲述的内容,而且每一个都如此沉重,导演另辟蹊径,在电影的某些情节用了喜剧方式来展现:年老游泳游不动被调侃“等他游完,我丈夫都死了”;祖辈都是78岁中风,选择78岁生日用毒药自杀,结果却早死于工作事故;不想引人注意,却偏偏踢倒垃圾桶;给丈夫安乐死后,开车被交警拦下开罚单,痛哭,被误解为逃单找借口,最后交警无奈妥协;安乐死期间机器导致停电;几位老人裸体畅谈;还有就是还在“柜中”的老gay等等小细节。观影过程中可以慢慢体会,导演的设置很有意思,不失分不丢份,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主题也同样深刻,何乐而不为?
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以老年人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也越来越多,电影作为通俗的文化展现方式,这方面的尝试更趋频繁。张扬的《飞跃老人院》是近年来这类题材的国产代表,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年轻气盛》也是索伦蒂诺随着年纪渐长而引申出对青春的追忆,2012年金棕榈奖哈内克的《爱》对老年人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连神探夏洛克也来了个伊恩•麦克莱恩扮演的老年版《福尔摩斯先生》。作为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邻国日本,去年的《电影旬报》十佳第二名的电影《0.5毫米》也是展现一帮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独居守寡,留守,卧床,阿尔茨海默病,与下一代关系,甚至是性心理与性需求都事无巨细的展现出来,虽然原生态不加修饰的老人年生活,可能会引发观众的不适感,但是这是这个世界必须直面的问题,老有所养是全社会都应该解决的问题。
《道别派对》的主题更加简单明了,就是探讨苟延残喘老年人选择死亡的权利。安乐死在学界和伦常方面一直处在争论的风口浪尖,双方各执一词各有道理,电影中的角色也是持两种态度。老友麦克斯奄奄一息,厄斯金遵照他的遗愿,制造安乐死机器帮他解脱,和疗养院的另外三位老人(老友妻子、兽医、退休警察)联合“作案”,然而妻子拉瓦娜却说他是谋杀犯。但是,随着剧情慢慢发展,拉瓦娜的观念慢慢转变,一则老年丈夫枪杀病重妻子然后自杀的新闻,使大家深受触动,他们开始给有需求的人提供安乐死服务。拉瓦娜的阿尔茨海默病也愈加恶化,她考虑安乐死,与其痛苦的活着,她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原载于:奇遇电影(冷门佳作QY-003号)
个人都要经历,无一幸免。当我们还年轻,要直视这些问题很困难,因为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阳光灿烂。但直视这部戏却让我感到,如果年老和死亡是那样的,其实还不坏。影片将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投放在老耶和他妻子的身上——前者认同安乐死但后者却认为那与杀人无异。终有一日你我总会老去,暮色苍茫夕阳西下感受生命慢慢流逝的无可奈何。
这部电影虽然融入了喜剧元素,但它的本质上和【爱】一样,关于爱,关于有尊严的选择如何生死,还有友谊。一个人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死,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权利,自己的人生,自己自由的掌控,这时候无需悲伤,应该鼓掌,这群老年人年轻时的生活状态也应该很有趣,导演不愧是gay。★★★★
老人院连续杀人事件。将生与死的话题举重若轻,黑色幽默中又饱含伤感无助。人活了一辈子,到最后也想有尊严地离去。
又好笑又感人,对生死伦理的探讨与哈内克的《爱》内核相似,所不同的是加入了许多黑色幽默元素。关于生,关于死,关于爱,关于尊严,关于离别。
有尊严地衰老以及死亡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个电影针不戳,有欢笑有感动。
三星半。《爱》的复演,亮点在于轻巧,幽默段落和轻描淡写的转变很耐人寻味。
感觉一般,不如期待。“你总是说着要走,结果我们聊到了凌晨五点。”
由满足朋友的求死而开始,他们呆在一个接近死亡跟疼痛的地方但死不了,“如果这样做我会死,如果不这样做我会倍受折磨然后再死”,妻子开始就就显露的阿尔茨海默病,花园里一幕很感人,可惜最终发展还是无奈,最后丈夫选择救醒,却又自己亲自帮助其死亡,可谓伤心。
A gentle, witty, sensitive and never the less courageous depiction of elderly life and euthanasia, with a devastatingly beautiful end theme song as the icing on the cake (Eretz Lahadam by Avi Baleli)
明明是那么悲伤地离去,却蕴含了信息丰富的幽默元素,这真是一群可爱而勇敢的老人!人类是否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否能挣脱道德捆绑抵达真正的自由,仍是一个灰色地带区域;向着那永恒的国度出发,不留遗憾,没有愧疚,让你们永远记得我美好的样貌,几段录像被煽到;摄影好赞。
《道别派对》 “快乐告别的方法”—— 有一种死是有尊严的告别,和我们在临终告别医院不一样,和我们的ICU那种插管延缓生命不一样,一群老朋友和生命开起了“玩笑”。喜欢各种各样发明的老耶装扮“上帝”的语气給癌症患者打电话告诉她:天堂没有空位置,妳需要继续接受治疗;他就是这样乐于助人,包括同样患病的妻子开着善意的玩笑一天,老朋友实在是忍不住治疗的痛苦,妻子也告诉老耶,想让他安乐死,但是,当地安乐死非法,老耶和几个老伙伴从网上发现了一架安乐死注射仪,于是喜欢发明创造的他自己动手制造了一架静脉注射计时仪,而且非常迷你关键是让病患自己操作,之前录下遗言和保证。几个人在不断的加盟中开始了这项“业务”,而且很多人慕名前来咨询和要求尽快实施这项服务。面对死亡,我们某一时刻是挣扎、抵触和不甘心;而在这些耄耋老
我不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并不是他维护和推崇安乐死,而是在态度上近乎儿戏,在适应人群范围上很模糊。老年人很多时候都像孩子,如果任由情绪相互传染,非死才是解脱,态度上没中立,特别是生死问题上的偏袒,不能被推崇。
直面衰老本身就是乐观。以色列老人院的硬件条件真好啊,室内颜色、家具、灯具都很顺眼。
略显“老气”的剧情,确实最细腻情感的突显。一边悲伤一边快乐着看下来。我相信里面的爱情,相信里面的友谊,我相信有天堂,我也相信奇迹。或许在那可以预见我们也能有完全的自由选择权。
焊接一台机器注射死亡的解药,刻录一段视频诠释生存的尊严。衰朽的病体怎能任由死神蹂躏,按下按钮俨然上帝;退化的记忆如何听凭病魔差遣,露出胴体已是赢家。人至暮年,岁月残忍剥除你脆薄的羞耻心和廉价的求生欲,病痛无情赋予你周遭的鄙夷和子女的嫌弃。在忧伤里还涌动着细密的狡黠和童稚,散不去。
如果活的够长,终要回归到伊始,步履不齐,依依不舍地独自走进那扇门。几十年的光阴将牌匾上的“幼儿”染成了“养老”。记忆呈抛物线对仗着衰减,身体同样跟着衰变。有人苟延残喘,拖着残骸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多活一天赚一天。而我们这类人却觉得人固有一死,与其整日被镰斧悬在脖颈边,交给不知何时戛然而临的死神,还不如自己手握着引线,决定生死的边缘。趁着还没忘记一切,趁着脑海的沟壑还深藏着Ta的名字,在平静的水面放一把烟花,在绚烂中沉寂。
女演员们都好有爱!最后要把妻子安乐死的时候我简直就是一边飙泪一边心里喊着不要!!看得挺有感触的
几个关于老年病人安乐死的故事。有伴侣,有亲人,有子女,都无法消解躺在床上求死不能的痛苦。
描写老年人生活的影片,看过不少,拍得都很感人。这些影片成功的原因皆在于细节,在于有着有趣且感人的桥段。这些细节支撑起一部电影。此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老年人如何有尊严地死去,来探讨老年问题,拍得很有新意。
总会到那一天的,厄斯金组装的机器送走了马克斯,又送走了克拉拉,毫无意外地轮到了妻子拉瓦娜,按下开关,会无痛苦地死去,不按开关,会饱受折磨后死去,病魔的掏空让妻子对丈夫的所为慢慢理解,处在一个老人堆里,他人的遭遇迟早会发生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