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农场女版吴谢宇,米娅·高斯的个人气质加成,美而吊诡,节奏感尤其好,抱着玩弄观众的悠游,不时让你以为珀尔只是个心怀芭蕾梦想、饱受母亲折磨的纯真苦命乖乖女,正要心生怜悯,结果她转手就是一个叉鹅喂鳄鱼,野战稻草人。
我比较关注的是珀尔的病态家庭结构——因疾病或死亡过早缺位的失语父亲+高要求冷酷不近人情的强势母亲=善伪装且情绪极度不稳定的反社会人格/偏执型人格障碍子女。
我认为,并非珀尔的病态导致了母亲的无情,而是母亲的无情导致了珀尔的病态。
不难看到,珀尔对母亲几乎百依百顺,任凭差遣,即便挨骂也不敢还口,她极力想做一个受到母亲认可的好女儿,可惜无论如何也不能换来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句满意。
平心而论,虽然情有可原,但这位母亲无疑是病态的。
她被瘫痪的丈夫捆绑在农场,失去青春和自由,满心怨尤,却又缺乏抛夫弃子的勇气,这一点参考她情绪激动时对女儿吐露的真心话:“我是他的妻子,不是他的老妈!”
并不是说抛夫弃子就是对的,坚守责任也是一种美德,而她守在丈夫身边却并非出于爱,是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自卑(担心被人戳脊梁骨,担心自己抛弃一切出去闯荡却最终一无所有)。或者即便一开始是出于爱,这种爱也在往后数年的操劳岁月中逐渐消磨了。
她一边守着农场,一边满怀幽怨,迁怒他人,无法坦然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让牢骚逐渐摧残了自己,也摧残了女儿。这是现实中很多女性的缩影,缺乏勇气、生活折磨、长年牢骚,三者往往共生,恶性循环,足以使一个原本健康的普通女性面目全非。
在不得不背负的苦难中,唯有不怨不尤的爱能打破循环,改变一切,可惜在那种情境下,再高尚的人类也很难做到。
这位母亲偏偏倔强自负,宁愿折磨自己和家人,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把受赠的乳猪丢在门口任由其腐烂,恰如对待珀尔的青春,宁可让女儿跟自己一起腐烂,也不愿放她追求理想的生活。
这位阴郁、愁苦、冷酷、病态的母亲,选择将无处发泄的痛苦宣泄在唯一的女儿身上。
或许在内心深处,她隐秘而疯狂地嫉妒着女儿的青春,嫉妒女儿尚有奔向自由的机会,于是她放纵自己侮辱女儿,价值贬低和道德绑架双管齐下,摧毁女儿的自信和逃生意志,让她只能陪自己终老农场——毕竟凭什么只有我下地狱呢?
外部世界的战争、疫情只是一种壁垒的隐喻,口罩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缺乏心灵的交流,这些背景设置凸显了珀尔的与世隔绝,营造了珀尔所处境地的不安与绝望。
固然,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同样是利益至上,其险恶丝毫不亚于这个病态的家庭,这一点从日后珀尔的落选便可知。然而,这种对外部世界的不安与绝望却是母亲刻意营造出来,用以捆绑珀尔的。片中,母亲反复提醒珀尔外部世界的危险,战争与疫情,从而阻止女儿与外界交流。
母亲这样做,并非为了防止女儿伤害他人,更不是担心别人发现女儿的真面目后会伤害女儿。一个真正爱女儿的母亲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不给饿肚子的女儿吃晚餐、在寒冷的雨天把女儿赶去工棚过夜吗?更别提那些语言上的伤害。
母亲这样做,纯粹是出于自私的隐欲,想把女儿永远捆绑在身边,不允许她得到那份自己得不到的幸福。
她用“一旦他们发现了你的真面目,就会惧怕你、厌恶你”来打击女儿的自信,让女儿以为没有人会爱真实的自己,从而只能留在母亲身边。
承认父母对子女的嫉妒和恶意是很难也很痛苦的事,但它们的确真实地存在于人性中。
这位母亲对亲生女儿的纯粹的恶意,才是最令我毛骨悚然的存在。
后来,当影院渣男发现珀尔不对劲,想要逃离珀尔时,仿佛印证了母亲的话,所以珀尔情绪失控杀了他,并且拥抱了已经死去的母亲。
母亲嫉妒珀尔的青春,于是摧残珀尔。珀尔嫉妒小姑子拥有父母的爱,于是杀死小姑子。母亲被生活折磨而痛苦,于是用珀尔发泄痛苦。珀尔被母亲折磨而痛苦,于是用虐杀动物发泄痛苦。
这其实是一条残酷的食物链,本质没有高低贵贱。
因未受到合适的教育,珀尔的行为完全受原始本能驱动,缺爱便求爱,痛苦便发泄,至于方式,则参考母亲。
珀尔并非生下来就是变态,也不是在杀死影院渣男的那一天突然变态的,珀尔是在母亲的牢骚与无情对待下,一天天被摧残、被腐蚀的。
在母亲的无情对待下,幼小的珀尔开始残忍嗜杀,当母亲发现她的这些行为后,做的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而是倒打一耙,指责这是珀尔天生使然,是珀尔的错。
原本在这场残忍的僵持中,珀尔一直处于母亲的下风,痛苦却无力反抗,直到触发转变的契机出现——那个男人告诉她,感到痛苦时,除了发泄,你还可以逃,青春只有一次,不可虚度。
于是她尝试去逃,去竞选舞者,为此不惜和母亲翻脸,失手错杀母亲,几乎毁掉了自己的生活,切断了自己的一切退路,然而最终也没选上——恰如母亲的诅咒应验。
逃亡之路失败,而后路已被斩断,她彻底崩溃了,一番自白宣泄之后,杀死了自己最嫉妒的、拥有正常家庭、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小姑子。
至于小姑子,她不算完全无辜,如果阅历足够,不难看出她出于虚荣的恶意——明知珀尔家境贫寒,前来施舍乳猪时还故意穿着狐皮炫耀,丝毫不体恤对方的自尊。明知珀尔不如自己美貌活泼,还故意邀请她陪自己去面试。
她和影院渣男一样,是生活中常见的人,有瑕疵,但不算什么大恶人,罪不至死,只是倒霉碰上了珀尔。
其实某种意义上,母亲的诅咒必然会应验。性格左右命运,珀尔病态的人格,注定她无法用正确的方式去获取外部世界的友情与爱情。
总而言之,母亲在死后终于成功了,她诅咒的应验,彻底摧毁了珀尔对外部世界与他人的好感和期待。从此,珀尔心甘情愿地守着农场,守着父亲和母亲,守着日复一日了无生趣的绝望生活。
看完电影,当我们重新代入珀尔的视角,感受她的整个生活,我们看到一个极度缺爱、每天都得看妈妈脸色度日的孩子,在小心翼翼的讨好和伪装中变得极度敏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没人好好教过她怎样友善待人),生怕别人不喜欢真正的自己。
她无时无刻不察觉着母亲的恶意,所以在鳄鱼池边,她忍不住问母亲:“妈妈,为什么恨我?”
她是一个困惑的孩子,问着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有人说珀尔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天生缺乏同理心,但我认为不是,因为她在感受到母亲恨她时,总是很痛苦,这恰恰说明她具有丰富的情感,只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当母亲烈焰焚身时,她急切地试图扑灭火焰来救母亲,杀死父亲后也会后悔流泪。真正的反社会人格不会这样做,具体可以参考《老无所依》。
如果母亲多给一点爱,珀尔的人生应该会变得很不一样吧。生活总免不了苦难,但爱可以温养出善良的心。
以及,最后的晚餐、自白、结尾长镜头三场戏精彩至极。再次赞美米娅·高斯,天真与邪恶完美兼容的气质,毫无痕迹又富有感染力的演技,新一代哥特女王当之无愧,这类电影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灵魂人物能否立住,换个人演大概率烂片或平庸。正如马丁斯科西斯的评价:“缇·威斯特的电影中有一种在现如今的影片中相当罕见的能量,它是被对电影艺术的纯粹的、未被稀释的热爱所驱动的,在每一帧都能感受到。缇·威斯特和他的缪斯米娅·高斯真的知道如何戏弄他们的观众。”
今天聊聊美国 / 加拿大电影《珀尔》。
片名Pearl (2022),别名“X”前传电影 / 欲珠。
电影《珀尔》为《X》的前传电影,讲述《X》里的老太太珀尔60年前的往事。
故事发生在1918年,珀尔还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小姑娘。
珀尔的丈夫霍华德应征入伍去前线打仗,珀尔和强势的母亲、患有美国大流感而瘫痪的父亲生活在一家农场,生活十分拮据,但她满怀明星梦想,总想着有朝一日成为电影里那些万众瞩目的大明星。
一天珀尔的妯娌米斯蒂告诉她,小镇来了星探,要选拔舞蹈演员参加巡回表演,珀尔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离开农场。
有人说导演缇·威斯特(Ti West)拍摄《珀尔》是为了蹭《X》的热度,才搞出了一部续集式的前传。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在缇·威斯特和米娅·高斯(Mia Goth)拍摄《X》之前,两人在新西兰被要求隔离两周时间,那时他们就合作编写了《珀尔》的剧本,并且希望A24会同意拍摄这部电影。幸运的是,在《X》开拍前,《珀尔》项目就已经获得批准了。
也就是说,在拍摄《X》的同时,大家在秘密拍摄《珀尔》。
《X》展现了导演缇·威斯特拍摄70年代恐怖血浆电影的能力,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展现太多内容。
《珀尔》的出现就不一样了,这证明了这个潜在的三部曲是一个比一次性故事强大太多的内容。
《珀尔》名义上只是嗜血杀手的起源故事,但两部电影都提供了令人满意的惊悚血腥效果,放在一起会得到1+1大于2 的效果,变得更加有趣。
《珀尔》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如何建立在前作的地基上,并让这个系列更加具有层次感。
《X》中,珀尔充满怨恨和嫉妒,怀念着她年轻的日子。经过《珀尔》一战,她的动机更加清晰,甚至会让观众对她产生同情。
我们还能看到珀尔的丈夫是如何被卷入整个故事的,还看到了鳄鱼的起源故事。
无论观众按照什么顺序观看两部电影,它们都会相互加强彼此。
《X》《珀尔》就像Netflix的《恐惧街》三部曲一样,每一部电影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等观众把所有故事拼凑起来后,就会惊喜地发现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在完成《X》和《珀尔》后,导演缇·威斯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探索这部电影的第三部作品《玛克辛》(MaXXXine ,2023)。
影片在一些地区播放时,影片最后打出了“MaXXXine”的标题。
《玛克辛》将以1980年代为背景,从默片时代变到录像带时代,探索录像带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米娅·高斯将再次扮演她的另一个角色玛克辛,她也有机会来确立恐怖电影最有前途的新反派之一的地位。
缇·威斯特原本打算用黑白方式拍摄电影,但A24提出反对,最终影片采用了极其生动的色彩。
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部饱和度极高的血腥恐怖电影。
比如红色的仓库就极为浓艳,制作团队选用了大约50个红色样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谷仓的明亮颜色更加完美。
为了演好片中角色,米娅·高斯先观看了《兰闺惊变》(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1962)和《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1939)做准备。
在《珀尔》中,观众也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的很多影子。
不论大家对这部影片如何褒贬,大家对女主角米娅·高斯的表现都表示一致性的认可。
米娅·高斯在《X》中,一人分饰两角,表演得顺滑自然,很多人甚至都没看出来一老一少是由同一个人出演。
在《珀尔》中,米娅·高斯的高潮独白持续7分57秒,由17个镜头组成,最后一个镜头持续5分36秒。
在片尾滚动字幕时,珀尔的疯狂微笑即兴表演。
导演缇·威斯特拒绝喊停,就要让她把情绪都发泄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米娅·高斯的笑容有一个变化过程,苦笑变得更加紧张,还有一滴眼泪从她的脸上滑落,她甚至在等待导演叫cut时不耐烦地摇了摇头。
米娅·高斯最后的微笑持续1分51秒。最终这一幕成为电影中最令人不安的场景之一。
我愿意称这部电影是“一个明星的诞生”,米娅·高斯奉献了令人惊叹的表演。
尤其是最后一幕完全可以和《逃出绝命镇》里笑着流泪有一拼。她不仅贡献了年度恐怖表演,也是成为年度最佳表演的有力竞争者。
她在《X》中扮演了冉冉升起的色情明星玛克辛和年迈衰老的珀尔,完美演绎了一个有关欲望、凝视、嫉妒和转瞬即逝的青春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心中不稳定的性和暴力。《珀尔》避开《X》的领域,专注于年轻的珀尔,带来怀旧情绪。
她在《X》《珀尔》中大放异彩,她用一个漫长且令人不安的长篇独白表现了自己的完美和痛苦,她在真实黑暗自我和带上伪装面具之间切换自如,十分值得一看。可以预见她在未来《玛克辛》中将会带来全新体验。
几个小彩蛋。
1.珀尔倾向于“压制”那些被害者,就像她对待米奇和稻草人一样,她把稻草人视为放映员,最终杀死了他们。
在《X》中,玛克辛也采用了类似方式,用皮卡车碾过珀尔的头。同样的处理方式将两个角色联系在一起。
2.电影放映员给珀尔看的色情电影是一部真正的经典“雄鹿”电影《搭便车》(A Free Ride ,1915)。
3.珀尔上台试镜时,地板上有一个X标记。
这是小小地cue了一把《X》。
一个明星的诞生,
梦幻全面且有趣。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我不知道《Pearl》里女主的设定是几岁,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她很小因为和父母生活,还有打扮我还以为是个18岁的女生;后来知道她竟然结婚了(但是应该也不大)
我也不知道《X》里女主的老年又是多大年龄。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时候,凌乱的白发飘着,平日里似乎是不打理的,只是穿着白色睡裙,瘦瘦干瘪的样子,她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老太太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并不是因为足够老,她的神态中仍然有着年轻时候病态样子的存在。
可是电影中有一段仅仅几秒钟的美好,是最后丈夫回来的路上,在快要到家的时候,他是小跑着呼唤着妻子名字进门的。他希望第一时间看见她拥抱她亲吻她,我相信他是很爱她的,以至于看见她杀害父母后仍愿意陪她到老,女主不喜欢孩子甚至他们没有孩子。
老年的Howard走两步路就很喘喘,头发稀疏,有心脏病,其实他们已经到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但他们却只有彼此。我记得老年的Howard对Pearl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尽力满足你”,“我从第一眼见到你就觉得你是最美的”
当年Howard奔跑进的门还是那扇;房间里的镜子依旧是那面;地下室曾经躺着被烧焦了身体母亲的影子也许印在了地板里;谷仓里最终凌乱不堪;就连小湖也从清澈变成了杂草丛生;现在这一切都随着他们的老去也变得古老而破败不堪。
电影Pearl的整体色彩更鲜艳,而X则是灰暗的,对比天空的颜色就明显不一样。
Pearl的家庭是不幸的,因为父亲需要长期靠母女照顾生活,所以母亲一方面是坚强的,一方面对Pearl也是特别严格的,需要他们一起扶持这个家庭,而不是为了母亲觉得不切实际的梦想去成就的,当然这个母亲从小对她估计也是很严苛的,不准她穿她的衣服,不准她跳舞,不准她花太多钱哪怕买点糖果吃,但是母亲在花园里给父亲摘花。
疫情是可怕的(我们现在深有体会)那个年代还有战争,还要每天担心在前线的亲人是否安全,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生活失去了丈夫的爱让Pearl缺乏安全感,而母亲因为父亲也怕Pearl出去会把病毒带回来给家里造成二次伤害,被关久了谁会不疯呢。总有一天她压抑着的病态就被刺激了出来。
《Pearl》里母亲拖着父亲艰难的维持生活,哪怕猪肉生蛆都宁可不低头,活着总能有点希望。当她母亲不小心被烧着后被拖入地下室(都不是让她待在卧室里或者躺在床上还能好受些),父亲眼里满是惊恐是害怕是绝望。在已经困苦的日子变得极端痛苦,她让母亲就这样活着待在地下室一整晚,女主的狠心变态真是细思极恐。
《X》里我觉得性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是有正常需求和欲望的。Howard对她的爱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满足她的欲望和杀人,也许也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只是他们最终以这种方式终老格外的悲悯和凄惨。
上映时没看后来补的。有的人问为何她如此疯狂杀人,其实就是嫉妒导致。而且也有精神病。《Pearl》里的女主人公看似疯狂,但其实是对于因为嫉妒而向所有周围人发飙的人的一种隐喻。
最近对于北大校友全嘻嘻的网暴让我又想起了去年的《Pearl》这部电影。当时看完就觉得Pearl代表的就是目前的极端 -女性主义者。我加了极端,所以不是说所有。她们的极端在于根本已经是因为自身生活不幸福、出身不好,从而对其他女性嫉妒到了疯狂的地步,对谁都乱喷,失去了理智、丧心病狂。全嘻嘻就算有一些问题,也不值得这么多女性对她围攻、网暴、用恶毒的语言去对待她。她不是一个罪人啊,也没有做什么伤害到你们的事情,这么强的恨从哪里来?
where this hate comes from? seriously ladies? why you hate a stranger so much?
《Pearl》片中,有一个金发的有钱小姐,叫Mitsy。她其实挺单纯善良的,对在农场工作、出身贫寒的Pearl很关心、友好,而且去面试电影还叫Pearl一起去。结果,Mitsy被选上了,而Pearl却没有。但Mitsy看到Pearl很伤心就好心送她回家,还坐下来听Pearl阐述心声。而接下来的事你们可以预想到:Pearl直接把Mitsy残忍地杀害了。而且完全没有一点犹豫。像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当时她拿着榔头追着走向Mitsy的样子,以及不断砸Mitsy,而导致血溅到她脸上的样子,像极了目前不断用恶毒言语骂全嘻嘻的女性。而这些女性居然有脸说她们是女性主义者?
她们的话,与Pearl的大斧头一样,毫不留情。而全嘻嘻原本只是希望为女性读者提供一个采访,给大家听一下各种不同的声音,本意也是好的。她该被这样对待吗?
在一个完全没有牵扯到男人,也没有人是受害者的情况下,就一个采访,居然可以如此攻击一个女博主。。。It's really horrified. 我看到的对全嘻嘻的网暴一点不亚于《Pearl》恐怖片给人带来的感受,就是毛骨悚然
Pearl代表了很多原生家庭和遭遇不幸的女性,无法达成她们内心向往的生活,觉得自己被环境所禁锢,但没有选择去努力改善,反而选择了血腥屠杀来发泄愤怒。即使网暴不见血,但其实也是键盘后的人的一种宣泄。而如今女性对女性的攻击更多是因为嫉妒。特别体现在单身、生活不幸或出生不好的女性对已婚已育女性的攻击。明明后者中很多是自由、自愿选择结婚和生孩子的,是真的找到了合适的结婚对象,也认为适合养育孩子,却被前者说成是对婚姻、对父权的妥协。生了多个孩子或生了男孩就更被攻击了。这是不合理的,也是嫉妒的表现。
改名字的事也一样,美国冠夫姓的人是大多数,你觉得人家都是向婚姻妥协吗?这只是人家的习惯而已,而且也都是自愿的。人家根本没多想,就觉得这样别人一起称呼一家人方便,比如卡戴珊一家,辛普森一家, 奥巴马一家。你觉得奥巴马的夫人有被逼着改姓吗?当然没有,但是总统夫人如果没有改姓,平时露面被称呼时就很不方便,也会引发不必要的讨论,所以人家觉得就是一个名字而已,方便就好,你爱叫啥都无所谓。
嫉妒体现在这些网暴者往往会抓住对方的婚姻、家庭、背景不放,控诉全嘻嘻的北大背景,还有针对她的婚姻和生孩子这些。而忘记了原本她们究竟是要批评她什么。
采访的问题问的不好?不专业?不代表女性主义?也许这些都可以说得通,但最终看到的却都是对她本人和她家庭、背景的攻击,这就是赤裸裸的嫉妒的表现。
至于原生家庭,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可以问的。因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自身经历确实影响了她的选择。何况那位日本女作家自己也说了她母亲不幸的婚姻让她对婚姻没兴趣。这不就是她选择单身的原因吗?如果她有幸福的家庭,父母婚姻幸福,她可能就不会是你们崇拜的单身主义者了呢。所以请不要忽略或刻意避开对原生家庭的调查。就跟你去看病,别人也会问你家人的病史一样。基因、家庭影响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就是决定了我们人生中大部分的选择。所以即使换成专业记者,我相信也会问这个日本作家父母的婚姻是否有影响到她这个问题。这个是很合理的。
这件事也让我看到“原生家庭影响你的选择和人生”在国内依然不被很多人接受,即使日本作家承认她母亲的不幸婚姻让她对结婚不感兴趣,但网友还是忽视这点,一直骂全嘻嘻问题问的不好,在刻意掩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她们认为原生家庭不重要,是个人选择。但其实父母的婚姻对子女的影响是很大的,基因对个性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美国的电影目前也都非常强调基因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杀人者、精神病人的家庭和童年都是不幸的。而家庭幸福的人的后代几乎很少会出现杀人者、精神病人。每一个人的行为和决定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不要刻意去避讳不谈。不谈只会害了更多女性。
有多少女性博主本来是希望可以提供女性发声机会,却最终在红了之后被女性网暴而消失?太多了吧。当然,我理解已婚生活幸福的女性在单身不幸女性眼中永远都是没资格谈女性主义。所以我也劝生活本来很幸福(不管已婚未婚,只要自己开心)的人,不要去刻意地表达对不幸的人的共情,因为你的共情,她们不一定心领,不然就会像《Pearl》里的Mitsy一样,即使什么也没做错,还是因为被嫉妒而遭到不幸。
幸福的就继续自己幸福吧。结婚和生孩子,特别是生男孩让一些人弄得像犯罪一样抬不起头,这是毫无必要的。这是个人选择。
不幸的,你有两条路,努力提高自己,改善现状;拿起斧头,冲所有让你嫉妒的、造成你不幸的人发飙。你觉得这两条路,哪个会让你走上幸福之路?
《Pearl》还是很推荐的看的。
这个片子是《X》里面的老太太的前传,专门为珀尔量身定造的,想看的话,先看前传,随时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女主真的压抑太久了,再加上母亲的不理解和打击,一个正值青春期的18岁少女,内心也是幻想了许多许多,在一个流感的年代,一个女孩在农场除了喂牛和伺候瘫痪父亲;就连跳个舞也会被母亲控制;浑身变得不自在;不知道怎么表达内心,就只能用杀人来发泄自己那压抑和变态的内心。长满蛆虫的烤乳猪,就像珀尔腐烂的内心。完美演译了邪恶老太太年轻时的心理扭曲。演员选得好。值得观看
倒没感觉有什么恐怖的,血腥和恶心挺足,很猎奇很恶趣味很满足。不过影片的设定,瘟疫什么的,还没看太懂,可能是因为开场不久就睡着了一阵吧。
这场之前银护马拉松抽奖上丧失的运气,在奇奇怪怪的地方还回来了:再次遭遇设备故障,我在北影节官方微博发通知之前就已经到了北京剧院,先去随便解决了晚餐,一家牌匾写着杭州小吃,味道不太行,然后漫步到剧院门口发现聚着一大堆人,心下顿感不妙,不知道是有组织活动准备一起进场的还是不让进场。我从旁边的门进去后就看到了通知,不过我没有掉头就走,有了上一场4.20的故障后从别人豆瓣影评学到的经验,在目睹前面已经有一个人索要海报却被告知没有了之后,我踌躇了一阵还是又去交涉一番,结果要到了作为赔偿的柯南海报,并且还多要了一张。
然后我又多赖了一会拍拍照,居然就又有了意外收获。这场是在剧院,人太多了,好多大晚上大老远花车费跑过来的不接受只有全额退款,压力之下最终不仅先退款光速到账还强行放映,就是拖延了一些时间但刚好还能赶上地铁。结果看了才发现其实没有多大问题,似乎还是只是中文字幕显示屏幕故障,而且只有开始的一段不显示。开场的一段对话不知道是什么语言,有自带的英语字幕,所以还没察觉出不对劲。然后开始说英语了没字幕了,直接秒变英语听力练习,剧院里有了些骚动,过了一会就看到有几个估计是听凌乱了的人直接走了哈哈哈哈
但是到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又是完好的字幕了(不知道是因为刚开始不久后就又睡着了一阵) 所以其实这次故障跟4.20的那次是差不多的,但这次获得了全额退款以及海报。
和《X》一起为迷娅高斯量身定做的片子(米娅本人也是编剧之一),大量长镜头情绪宣泄,虽然完全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恐怖,但确实将一种病态解构做的淋漓尽致。PS哪有这么hot的放映员啊喂
7.2/10 米娅那段独白和假笑可以直接封神了
迪士尼公主/绿野仙踪/希区柯克 x系列这个按城市背景设定的玩转类型片拍法 结合不同时代的美术真的绝妙 哥特妹妹太牛逼了 是我们这个时代冉冉升起的female anti-hero! Female rage &female empowerment经典三部曲!
想润又润不去的人肯定会很爱这片子
绕了一大圈告诉观众Howard对Pearl是真爱,但那到底是爱还是迫于恐怖的臣服呢?不是X镜像前史,而是以Pearl之名给Mia再度定制大放异彩的银幕形象,尤其是片尾一反血浆砍杀片高潮节奏令人屏息的长段独白更是字面意义双关的slay。然而相比前作,一切都一眼到头,没有新的刺激。承接色情影史命题和胶片时代的技术美学致敬镶嵌在血腥即景的田园风情画上,童话般绚烂色彩铺陈的天真口吻和回应当下的战争和疫病肆虐绝望年代剖开与世无争的核心家庭隔离生活底下压抑和奴役的潜流——如同光鲜浓艳的丰腴乳猪爬满虫豸,无论母女间的隐秘战争还是管控下集体焦灼的病态蔓延,高压何曾中止?放映随着一派祥和的礼赞乐章收束仿佛宗教图式圣母垂泪的扭曲笑容,那传统叙事里夸赞的乡下姑娘守贞等待丈夫还乡标准道德画卷,其实是地狱之门的洞开。
A24你看着办吧,Mia这表演不去拿个奖你觉得说得过去吗?长达近6分钟的长镜头独白(其实加起来有10分钟吧)以及最后看到Howard回来的“The End”那段表情的情绪推进太到位了,好棒。所以没被选上那些人简直眼瞎(现实/电影都是)。
好纯粹的疯批电影😅 影院发了女主的人头大扇,看完后想了想还是没带走😅 (以及看完了很想吃玉米是怎么回事
既call me by your name 之后最强的怼脸无台词长镜头! 又名«妈妈再爱我一次之舞出我人生»
Mia Goth will be a big star!!
果然还是精神病更吓人
Pearl的心理状态跟其他人不太一样,这很明显,深层原因可能来自家庭和整个大环境。影片对于这个家庭的着墨大部分都是透过一些小细节:母亲的过去、父亲的疾病、缺席的丈夫与性...把Pearl最后的长段独白,放回到她与母亲饭桌上的决裂,可以发现她的母亲对她其实也有着某种不正常的嫉妒和比较。从她藏在衣柜深处几条艳丽的裙子可以知道,她也曾有过鲜活的生命力,像Pearl一样。她大概也由衷地厌恶那个寄生在她身上的东西,她让她的身体染上了腐败的气息。Pearl问为什么那么讨厌她,母亲没有回答,因为真实的答案会让人害怕以至Pearl在畸形的家庭环境下长成了畸形的性格,学会压抑欲望、过度偏执地追求爱和安全感及同理心丧失。
转:恐怖电影有一个好处,不仅各式各样的角色都能在恐怖电影世界观里成为主角和关键人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的。更棒的是,当你在恐怖电影中看到这类角色,想起自己不好的曾经,糟糕的过去,这本身就是一种修复,恐怖电影会治愈伤口。
三星半。跟《X》完全不一样,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带有心里惊悚气质的人物肖像片,基本上所有符合“类型满足”的血浆元素全都被剪进了预告片里,所以观影前校正期待方向是很必要的。其实就最终呈现结果来看,真正的主导者应该是身兼制片人、编剧和主演的Mia Goth而非导演Ti West,结合她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大概她也投射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在这个敏感而受到压迫,却又没有得到真正释放的角色身上吧
非常合我的口味,透露出古怪而真实的心理写照。 犯罪简直就像做上帝,不爽就杀。
剧情不吓人,但疯姑娘你吓到我了。美式隔离都能把人逼疯?我不信...
珍珠姐见人杀人见鬼杀鬼,上头后谁说都不好使。这部和X相比起来比较像文艺惊悚片,Mia Goth十分钟的独白足见演技,如果能多挖掘一下她杀欲的来源就好了。
女主太他吗强悍了........片尾超长独白和最后3分钟撑着笑的特写,omg!近三年看过不少恐影佳作,Pearl是唯一我觉得未来多年之后依然能活跃在恐影榜的黑马杀人魔。草!我觉得最渗人的是Mitzy视角,并且每次她快要发飙之前我就感觉自己像小动物预知到危险,赶紧去把房间灯调亮orz,屏住呼吸,全神贯注感受她的变化。还有我太喜欢这种面孔了!(比如说Shelley Duvall和Sissy Spacek...)哎,这就是战争和瘟疫及衍生的次生灾害之下普通人的生活现状,每个人都在经历失去和变故,唯一不变的是历史永远会循环往复,而该改变的是,个人与阶层与环境之间无法相容、越来越深的隔阂。无创造,无改变,无人性,无信任,便无爱。
在隔离酒店住21天就让我快疯了,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更乘以千倍,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创造了「X」……Mia Goth的演技可真是对其他90后女演员形成了降维打击
没看过第一部,光看第二部故事过于单薄。本来以为是坏种里奶奶那种天生杀手传,结果也是环境逼迫那套。感受到强烈的自恋气息,果然主演也深度参与了制作,不过自恋得倒是不让人反感。总体来说略无聊,是短片的话可能更好。收获大概是看到了胶片时代的A片……
《X》描述的是杀戮和欲望本身,《珀尔》则是杀戮和欲望的根源:瘟疫、战争、压抑的破灭的理想和败落的生活,既绝望又癫狂。米娅.高斯贡献了不亚于华金版小丑的顶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