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很悲凉很美,每个画面都精致唯美如同油画,平静的镜头语言将故事叙述的如同身临其境,如梦的一生,渺小的凄凉的人生,做人不要太贪心~~平静的震撼~库布里克很棒~!!
是的,它(《巴里·林登》)的确有些自命不凡,节奏也慢得要命,但仍不失为一部特立独行的影片。
——Filmcritic
《巴里·林登》并没有大获成功,它也不是一部娱乐大片而应该说是一部经典的导演范本:库布里克认为他的这部作品正好解释了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
——芝加哥太阳报
一部反英雄的史诗剧
虽然整部戏是按照史诗局的标准拍摄的,但剧情却是反英雄的:Barry与情敌的决斗赢了,但没有赢得爱情;Barry在战争中活下来了,可于名于利颗粒无收,失去最好的朋友也失去了人生自由;Barry最终不过是靠坑蒙拐骗获得了财富和地位;而对于Lady Lyndon的爱从他们接吻的那一刻开始也随之结束,因为他们之间的无言失语意味着两人并无可持续的爱情基础;Barry对儿子和母亲的爱是他剧中难得真情流露,最终这爱却使他走向了毁灭。
本片和20年后的《大开眼界》的在批判逻辑上是一致的:无论什么年代,阶级无处不在,中下层人士在往上层奋斗中所获得荣耀和财富不过是昙花一现,当他们处于高阶级的社交和生活环境中时,只会无所适从,可能会像Bill医生一样,连一个晚上的party都无法安全度过。所以可以认为《大开眼界》全片都是对《Barry Lyndon》结尾字幕中的 “they are all equal now”的回应: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末,阶级差异仍然是不可逾越的。
当然Barry 比Bill医生优秀的地方在于,他完全有正式晋升上流社会的机会,比如像所有宫斗剧一样,将长子Bryan提前除掉,或者至少在最后决斗时枪毙Bryan而非对地一枪。但他无法像其他上流阶层一样残酷无情,他还有内心的荣耀和对lady lydon的愧疚,这也是本片中闪耀人性光辉的地方。
一场反高潮的技术秀
平心而论,本片的剧情推动相对于库布里克其他作品而言略显平淡,整体情绪克制甚至有些冷漠。因此在长达3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配乐、服装和摄影这些电影基本技术手段成为了本片最大的看点。
摄影:
库布里克在本片中想要实现“the way we see things”,但由于18世纪没有电灯,只有昏暗的油灯和蜡烛,这对于影片的摄影就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为传统电影镜头的光圈不够大,曝光不够快,在纯自然光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清晰稳定的画面。
库布里克的解决方法是找个光圈更大的照相机镜头。蔡司公司原来为NASA的卫星设计过一套10枚的照相机大光圈镜头,库布里克把其中的50mm f0.7的镜头改造成了电影镜头,完美的解决了弱自然光下曝光的问题。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光圈开的太大,景深就很浅,演员稍微前后挪动一下,就可能发生脱焦的现象,所以摄影师Alcott只能通过监视器预先设定出演员的活动范围。
另外,玩摄影的都知道,光圈最大虽然曝光速度快适合弱光环境,但在清晰度方面却表现的差强人意,画质会有些肉,但这在室内烛光下却形成了奇妙的油画感。
服装:
所有服装的设计都是参考18世纪艺术作品中出现过的样式,这样既符合史实,也能够完全反映当时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也参考了博物馆中馆藏衣物的制作方法。因为“衣服要做的像画里面一样好看就必须按照当时的制作流程来”。
《巴里·林登》自从于1975年发行之后就被冠以史诗作品的荣誉,一些库布里克的影迷甚至认为该片是他作为导演和作者的巅峰之作。从很多地方来看,它都算得上是库布里克最后的杰作
《巴里·林登》不太像是那种一开始或者一直以来就能受人关注的电影,更多时候还需要有观众去发掘它。库布里克创作本片的剧本时,主要是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小说《巴里·林登的遭遇》重新发表的
将一个十八世纪的欧洲传奇人物故事搬上银幕。每个镜头都优雅得像幅古典油画,结局更有一种历尽人世沧桑的悲凉之感
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人称,冷静的叙述完全围绕着巴里,但是却几乎不用巴里的眼光去看。大库布里克是世界影坛的第一个全类型天才,李安是第二个。
【中国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展放映】第二遍看,依旧震撼。在资料馆大银幕上,那些用F0.7镜头拍摄的每一帧都古典精致得可以挂在美术馆的画面的美丽纤毫毕现。观感太好让人泪流满面。看到某让人略讨厌的角色死去的情节竟然湿了……现在我已被片中反复出现的震撼配乐《Sarabande》洗脑
三个小时?一点不长,这种典型的电视连续剧情节无论是墨西哥,韩国,中国哪个国家来拍都是几十集起,看完还浪费好多狗血。库布里克让你花三个小时看了一个人一生可能的起伏,在一个精美的风俗长卷中。
穷尽一生,也不过是从20基尼到500基尼的长度。
暗黑版阿甘。巴里并非品质坏,而是没有品质,见缝就钻,见洞就插,不讲原则,没有坚守,所以他像具行尸走肉。无根之人的奥德赛,生命的最后阶段才算收获了点道德感。精英挺好的,应该争当精英,不过当成精赵就不酷了。最不可能斗过命运的就是小聪明,命运终究会把一切都夺回去。真小人也好过伪君子。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彼浩劫,窅然空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在描述巴里儿子的死时,一直保持客观俯视态度的老库终于未能一直中立,以极其动情的方法渲染巴里丧子的悲痛(如那个从病床切到葬礼的蒙太奇),一下子击中了我。无可挑剔的华丽摄影和服饰曾被指摘为形式主义至上,但我以为这种形式恰好符合影片的内核,即璀璨外表下的空虚的灵魂。开篇的情欲戏太牛!
每一个镜头都可以装上画框,挂到美术馆里去。
Lyndon爵士病重身亡,一年后,Barry和Lady Lyndon结婚,也成了一名贵族,改名为Barry Lyndon。但Lyndon爵士和Lady Lyndon的儿子Bullingdon却十分不喜欢Barry,Barry也预感到自己的未来将会毁于Bullingdon手中...
3个小时流畅,沉着,写实的叙事风格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摄影更是极致,连一丝光线都扑捉得如此完美,配乐是继2001后把古典音乐用得最好的一次,逼逼西的各种只能称为古装片,库布里克一部巴里·林登才真正成就了古典。
重看@新衡山,四星半;库布里克真乃技术狂人,画面如此讲究,看这光线和色彩流动的油画不过誉,每处的构图和站姿坐相都绝对精心排练过,非强迫症不能也;《红与黑》于连同类,《漂亮朋友》杜洛瓦共好。
传奇的f0.7镜头,传奇的全自然光烛光,从头到尾一丝不苟极趋沉闷的中心构图、调度、剪接、推进,一直到配乐的发挥和标准的两段结构。库老的古典主义传奇。
“世界真是烂透了,所以库布里克主人公通常标准很低无甚奢求,就像片中的林登:从一个情景跳到另一个情景,头脑里没有特别的目标,这会儿他挺战事的其中一方,下次又会跑到另一方;此刻他富有,下一刻就穷困。不管世界如何运转,他总在随波逐流。如果找到幸福,一把抓住毫不迟疑;如果麻烦来临,迅速逃离绝无犹豫。如果有人死去或者痛苦,他也总会默默念叨还好不是自己。这就是库布里克电影中身处最糟糕的世界时,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好。”
库布里克代表作,一部恢弘的文艺片。库导的作品大多具有惊悚和疯狂的主题,这部却是例外。3小时的片长和缓慢的节奏吓跑了大批观众,但不得不承认:该片技术上趋于完美,f0.7镜头和美如油画的全自然光与烛光摄影、给力的服装和道具配上巴赫舒伯特莫扎特等人的古典乐共同造就了这部古典力作。(8.5/10)
有没有人觉得这是部神作啊?????怎么每一方面都表现得这么好啦??战争、爱情、堕落、从天堂到地狱、甚至到了结尾我都要哭了。看了整整一个晚上 倒回去三次
萨克雷的小说、亨德尔的音乐,18世纪的油画、家庭成员睡前阅读般的叙事,忘记了编年,也忘记了幕次,这是南柯一梦,综合古典艺术的形式之美。
Bloody hell!库神把科幻片、战争片、恐怖片、悬疑片、剧情片、cult片统统拍到极致也就罢了,我勒个去连英伦古典文艺片都拍成这样,你个天才老混蛋让BBC情何以堪啊!
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无所事事。一个人的逃避,或为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努力,不过是命运借以最终达成的工具。放弃心灵真实以求获得社会地位,最终却是在浮华社会中逐步失去所有的真实,成为一个脂粉锦缎包裹下的空无。
第三遍看的感觉仍然是:视觉,听觉,气氛,对白,节奏,行止,于那个时代电影能复制的东西库布里克基本都复制了,可这乱世浮生流水账故事实在有点闷。3.5
在《乱世儿女》均衡的田园构图、复古的情调与极浅极柔和景深之下,库布里克讲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从生到灭,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