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history of spaceflight, only four entities have launched a space capsule into orbit and successfully brought it back to the Earth,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China, and Elon Mush.
在宇宙飞行的历史上,只有四个将太空舱送入轨道,并成功返回了地球,那就是美国、俄罗斯、中国和 埃隆马斯克!
有谁知道,这个在30岁就已经是亿万富翁的年轻人,凭借一己之力把所有的资产投入到Space X火箭研发上,告诉同事,我的钱够咱们发射三次!
没有人喜欢失败,尤其是太空火箭,每一次爆炸失败都是在燃烧巨额的金钱。但马斯克和他的公司几乎是在拥抱失败。
有些梦想,遥不可及!但做着做着,就真的很近了,回头一看,已经和巨人在一个高度了!
重回太空 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态,不同于我们是为集体争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纪律严明、兢兢业业、重任在肩。他们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欢这个东西,想做出很炫酷的东西,或者做出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理解并且顺从自己的人性,可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事业是举世瞩目的。而且个人和集体取得了一个平衡。而他们共同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认为好的事情,集体是保护他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战战兢兢,要被它管理的。 而重回太空这个过程,他们不是完成了就志得意满,一劳永逸,而是一条星辰大海的路,像路飞一样完成一次冒险后,后面还有更多挑战在后面。喜欢这个事,持续去做这个事,而非完成了,赚钱了,庆功了。他们享受整个过程。而这是20年,看到他们戴的口罩,有时候也会取下来。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马如龙在业余火箭爱好者活动上认识的,我觉得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爱好者发挥,而非隔绝在外。这就是创新的土壤吧。他们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标,更多是自己喜欢,并且认可这件事,而非外界给他们冠以的高帽。发射厅内,可以看到各种人,有长发的、大胡子、牛仔裤,也有spacex官方T恤,但没有那种严明的服装要求。这么多人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升空的宇航员孩子被家庭很重视,而非觉得他们这么小不懂事,或小家不重要,报效集体最重要。 所谓技术上的触动并不多。更多的是我看到这个社会的生态
片子其实早就看完了,有感而发把以前一篇没写完的随笔改一改就当影评了吧,其实和片子没多大关系。
说起与SpaceX结缘,还是在2019年的某一天。那时候的我忽然迷上了火箭发射的视频,于是在B站闲逛的时候,我一眼就盯上了当时如日中天的SpaceX,那时猎鹰重型的热度达到了航天届的顶峰,好像所有的人都在谈论SpaceX与马斯克。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猎鹰重型的发射:两发助推器的回收就好像从宇宙降临的礼物赠送给人类,以庆祝人类新的太空探索时代到来。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世界上现有的科技,但主推降落时不稳定的直播画质、箭身上烧黑的色块、以及马斯克以及全体SpaceX员工在指挥室的欢呼,这些不完美的小细节和研发者对于这一成功的激动,提醒着我这一起都是真切的科研成果,并不是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 从那时起,这位和我父母差不多大的中年人——马斯克,以及这家年轻火箭公司——SpaceX,就吸引着我燃起了这个对航天和火箭的“小爱好” 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去看一些有关航空航天的视频和文字:火箭发射锦集、每月发射报告、航天科普......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期间不断地自行百度和维基查找那些不懂的名词解释,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去了解这些知识,尽管我知道它们对我的应试毫无帮助,而且我并不能记住和理解那些复杂晦涩的参数和资料,因为我仅仅是一个成绩很拉跨高中文科生。 那一年年末,长征五号遥三发射成功,我国的重型航天任务便从2020年开始激增。那一年起,全球航天最闪亮的两颗星无疑是SpaceX和中国航天。有很多场发射都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印象:高考出分那天中午发射天问一号、半夜四点爬起来看发射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的飞速组装,当然还有影片中的龙飞船发射,简洁到极致的内舱和宇航服展示着世界上最新一代的载人飞船研制者spacex的高技术力与美学考量。 其实至今我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会对航空航天有这样“叶公好龙”一样的兴趣,我尝试着去解读自己:或许是人类基因中对太空的向往?或许是对终极科技机械的崇拜?或许只是纯粹的无聊,搞不明白……不过看着火箭升空喷吐的尾焰拉出一串漂亮的马赫环,一级一级解体的推进器,以及点火那一刹那的轰鸣和入轨时人们的欢呼,不知为什么都让处在学习焦虑和生活迷茫下的我感到一些治愈,对于成人世界不习惯和逃避的我,也许有一天也会像小王子那样“回到太空”吧。
影片金句: 🔑将承诺坚持到底时,能够做什么? 🔑失败也是发展的一部分 🔑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 🔑每次发射是每一次改进的机会 🔑我们对失败感到不快,但我们也对失败带来的结果感到高兴。 🔑你永远不了解你的系统,除非你把它推到极致让它崩溃 🔑我们切到广角镜头看着这一切发生,所以这取决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生? 观影感受🖥 看这部影片最大的被启示的一句话是“将承诺坚持到底时,能够做什么,”就是你有没有用最大的热情或热爱做的想要做的事。 还有是,“传统宇航局都是纸上解决问题,太空探索技术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这就是实践中去找到解决问题,探究本质,飞船是负载的是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巨大的。 马克斯在业余火箭项目中,发现埃隆,邀请他一起参加火箭项目,这也是在说明有一股热爱热情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有机会被发现,埃隆也毫不犹豫答应,虽然身边的人都是劝他。这点也很棒启示,也是喜欢的事被看见时就是同频共振的号召。 第一次发射火箭失败爆炸,就对第二次重新开始进行反思,第二次再学第三次进行反思失败原因,都是在失败中去迭代更新系统升级。我看到都是火箭的发射经验的总结反思,还有怎么里面有直播火箭发射场面“我们切到广角镜头看着这一切发生,所以这取决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生?”也是在对发生状况做第三者的眼光挖掘出对防止下次再次出现问题的反思研究。 他们对火箭爆炸的碎片回收复合建了火箭的展厅,在时间长度里,有它们的存在才有衍生迭代更新系统。同理跟对自身的失败库或失败经验的一个展示分析,失败也是发展一部分,也是成长的阶梯打底。也在让我领悟到,正因为有了过去失败经验体验才有改变才有更大空间看到有其他可能性的变化。 还有一幕是成功到达空间站后回来时,要进入大气层时,它要加大燃烧变成一个大火球才进入穿越过去进入地球。这是说明在逆行时会把自己燃烧掉,要去谨慎逆行带来的后果。 帆老师的在讲解中也补充了对天命的概念,更加深刻,在鲍勃的宇航员带小恐龙上飞船时,我真的是哄他孩子,在老师讲透它时,这是一份对孩子的牵挂或对家人一份爱的伴手礼,一份隐形的支持力量在那里。是啊,你做的每一件事离不开背后力量的支持去给予,有时一种给予是看不见的,保持一份谦卑的心,这点有点愧疚。承认这点还是做得不够好。在天命里是一起各就其位,做着一起相同的使命感导向。 只有带着爱稳定的频率,高质量去做,总比当个孤勇者的更加笃定完成。 做成一件事长期积累与失败发展都是成事的一部分,被质疑的,痛苦的也是启动保护机制测试你是否坚定,是否真心?是一次次的试金石历炼。能否沉得住心去等待去看见结果,不是着急看到结果交换利益。时间只是假命题,真正检验的是你的渴望你是否清楚要什么,才会有最后高光的收获。 跟帆老师观影就是挖宝过程,可以很过瘾叮叮叮,可以看见不曾看见的亮点。小恐龙,挑战号的女儿成为老师后启发的女孩。从外太空到孩子教育,到每个人创伤,每个人都有他独特性,没有完美人设只有把擅长做到极致完美。
看了SpaceX的纪录片《回到太空》🌟🌟🌟🌟🌟
之前一直觉得特斯拉作为马斯克的重要产业之一已经算电动车届的Apple了。这次看完SpaceX的发展史,甚至想要消费一些马斯克的产品(可能目前只有特斯拉了)或者贡献一点力量
和乔布斯一样,马斯克也是满腔热血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几点从纪录片里知道的:
1.这个旅程居然持续了18年(2002-2020)才终于有了期望的结果(演示任务二号实验成功)
2.作为私营企业与NASA合作,双方都克服了许多争议的声音
3.🇺🇸漂亮国在几次毁灭性的灾难后一直是通过俄罗斯送宇航员上太空的,所以SpaceX的成就意义非凡
4.马斯克从PayPal挣钱,在SpaceX花钱,尤其早期完全在为爱发电
5.SpaceX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过大量的试错、极限实验获取成功的宝贵经验
6.美国在上一次登月后未再次登月的原因之一是月球旅行的高额费用,同理火箭发射的费用也是航天领域的难题之一,SpaceX的目标是通过回收节省成本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人类征服火星 👀 摘抄片尾马斯克的这段话作为结尾:
“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像古埃及这样伟大的文明创造了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机会的大门正向我们敞开,但我们不能指望他能敞开很久。我们得趁它敞开的时候好好利用”
前几日“‘摘星星的妈妈’回家了”刷爆网络,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从古人的九天揽月、蟾宫折桂,到如今的神舟十三次迭代发展,从古至今,人们都始终怀揣着一颗太空梦。
太空旅行、星际运输、火星移民.....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词听起来是不是仍然如同“天方夜谭”。
但如果说有这样的一家民营公司,以此为经营项目,潜心20余年研发,如今可能真的离这样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你相信吗?
让我们走进奈飞最新的纪录片 《回到太空》,去看看这遥不可及的梦想,究竟是怎么一步一步的照进现实的。回到
马斯克,这个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
就在前段时间,福布斯发布《2022全球亿万富豪榜》,埃隆·马斯克以2190亿美元财富位列第1名。
1995年至2002年,马斯克与合伙人先后创办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线内容出版软件“Zip2”、电子支付“X.com”和“PayPal”。
2004年,加入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并担任董事长与产品设计师,随后成为首席执行官。
2016年,联合创办了神经科技公司Neuralink,该公司专注于开发脑机接口。
......
而在其中最瞩目的当属2002年成立的Space X,这家公司也估值超过了1000亿美元,是仅次于字节跳动和蚂蚁集团的全球第三大独角兽企业。
而它的目标就是降低太空运输的成本,并进行火星殖民。
是的,你没听错!
“地球上那小小的人类意识的火苗,它出现的时间不长,也很容易就消失不见。一颗彗星,极端气候,谁知道呢,第三次世界大战?都可以毁掉它。显然,我们需要通过成为多行星的物种,将生命延伸到地球之外,保护这点意识之光。”
这便是埃隆·马斯克对太空的执念,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太空梦并不来自于对太空的情怀,或是对技术的迷恋,他对于人类文明繁衍的危机感。
伴随着埃隆·马斯克这句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前瞻,仓库大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当之无愧的主角——猎鹰运载火箭。
众所周知,航天项目的科研堪称吞金巨兽,有能力有资金发展的国家寥寥无几,能够独立研发火箭已经是十分了不起了。
但是火箭发射可是一个一次性买卖,送上去可以,想要完整的收回来就很困难了,想要收回来,还收拾收拾下次接着用,干可循环买卖,那可就是难上加难!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降落伞回收,但主要是对发生目标的回收,比如说咱们的神舟飞船返回舱再回到地球时就是开伞降落的,至于送他上天的火箭助推器则是一次性消耗品,用完就没了,下次发射还得重新造。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简直就是为马斯克量身定制的。
21年前,2001年马斯克已经是一个创业两次,完成“一个小目标”,并且财富自由的高质量人类了,
换做常人,或许就此“金盆洗手”,提早退休,颐养天年,可他是为人类文明繁衍而操劳的马斯克啊!
他做了一个惊人而又伟大的决定,把自己手里这1.6亿美元全部花掉!
造火箭!
SpaceX就此诞生。
马斯克也深知宇宙运输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开始着手研究火箭的回收计划。
火箭不同部分的成本都是不同的,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本都来于发动机,如果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循环使用,那成本绝对可以大大降低。
其实火箭回收这个思路并不新鲜,几十年前就有了,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发展仍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为什么呢?
其实让火箭回收大概有两种思路,一种就是学飞机横着降落,第二种就是像火箭起飞一样,竖着在降回来。
第一种横着降这种思路其实就是航天飞机,但最终证明这个思路并不便宜,成本甚至比一次性的还要高。
以美国举例,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整体耗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平均每趟旅程的运费高达16亿美元。
第二种竖着降落的思路,学名叫液体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路径。它的风险极高,但回报又偏低,普遍被业界不看好,那他究竟有多困难呢?
这就需要火箭上天后,尾部完成助推使命开始分离,方向上就需要旋转180度,掉头朝向地面展开深隔壁不断调整飞行姿态,期间还要发动机的点火来减速,各个方面精准配合,才能保证最后着陆成功,准确降落到目标回收点,整个过程也就短短几分钟,这么仓促的时间里,哪一点上出了偏差,火箭都可能会被炸毁,变成一场烟花。
而我们的狠人马斯克,就是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为一个已经拥有大量成功商业经验的马斯克,最初几年靠刷脸在硅谷投资人那里东拼西凑出来了1亿美元,再加上自己小金库里的1亿多,研发就此开始。
古往今来,没有哪项傲人的科技成就是可以一次成功的,马斯克的火箭也不例外。
研发之路十分坎坷,最初六年就烧光了2亿美元,只换来了炸机三次。
当然,失败乃成功之母。虽然在外界看来,这不过是一场不自量力的梦的破碎,但是在Space X团队看来,这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接近真相的扎实的脚印。
第一次事故,2006年发动机自燃导致坠毁,这次事故调查发现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有缺陷;
第二次2007年第二次试飞的事故原因是,起飞七分钟之后发动机停火导致了火箭坠毁,经调查发现,原来是飞控系统的参数出现了错误;
而第三次2008年的8月试飞,一级火箭推力过剩,撞到了二级火箭,导致双双坠毁。
成功可能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这时候马斯克没钱了。
肖特维尔是将SpaceX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的关键人物。
2008年8月,SpaceX经历“猎鹰1号”运载火箭第三次试飞失败后,马斯克面临崩溃。
当时,肖特维尔向客户说明他们的发射是成功的,要做的只是修复一台“猎鹰1号”以及在一二级火箭分离方面花些时间。
在接下来的9月,试验成功了,12月,徘徊在生死边缘的SpaceX获得NASA的合同。
之后,马斯克提拔肖特维尔为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没有她,我们根本做不到现在这样。”马斯克曾这样评价。
2015年12月21号晚上,SpaceX公司成功发射猎鹰九号火箭,
发射十分钟后,火箭的第一级部分将会地面,并且保持树立的姿态平稳落地,这开创了火箭从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历史。
自此火箭“回到太空”,不再是梦。这也让人不禁遐想,遨游甚至移民太空的那一天好像不远了。
其实我们国家也一直不甘于人后,在发展火箭回收事业上,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争取到2035年左右完全实现运载火箭的重复使用,现在国内的一些航天企业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9年国内某航天公司推出一款RLV-T5小型火箭,高度8.1m,起飞重量1.5t,在回收实验中他的表现非常不错,可以飞到300m高度下落回收,回收的精度达到了7cm。
另一家公司的星云—M火箭甚至能连续回收使用二十多次,此前也在陕西完成了一百米级的垂直起飞和降落回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当然目前的我们和SpaceX的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后来也还有很多技术难题等着我们去攻克,但不能否认咱们已经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本文作者:浅浅
“SpaceX正在寻找全世界的人才,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最终实现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我们是一个机会平等的雇佣关系,我们提供基础工资、全面的医疗和股份福利”
以上这段话出自SpaceX官网招聘页面头部
2002年3月14日,SpaceX在加州霍桑出生,目标是降低太空运输成本,进行火星移民,使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
2002年2月,伊隆·马斯克与吉姆,阿德奥3人去俄罗斯,尝试购买3枚由SS-18洲际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第聂伯运载火箭末果
2002年5月,马斯克与火箭发动机天才汤姆·穆勒(前TRW Automotive火箭发动机设计工程师,SpaceX第0001号员工)在加利福尼亚州埃尔贡多的一间仓库创建了SpaceX公司,准备自研火箭。
接下来就如影片所呈现的那样,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猎鹰一号的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当同处管理层的员工都为公司捏一把汗,觉得要“就地解散”的时候
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能力就开始体现了,马斯克并没有层层问责,而是找出纰漏,尽快安排下一次发射
同年9月28日,在第三次发射失败仅仅两个月后,第四支猎鹰一号便被架到发射台上,这一次,SpaceX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发射约3分钟后,一二级成功分离,发射约六分钟后,成功入轨
12月,获得NASA高达16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巨额货运合同,这对处于start up的SpaceX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之后SX像开挂般发展
2010年6月,猎鹰九号首飞成功,
2010年12月,龙飞船首飞成功(早期的货运版,影片中为迭代后能兼顾运货和载人任务的龙二版)
2011年,宣布开发可重复使用火箭,同时启动蚱蜢试验。
2013年12月,成功从NASA手中租下人类航天圣地,卡纳维拉尔角39A发射场,把该发射场从被拆除的命运中解救出来(2011年7月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39A发射场就闲置了,而作为博物馆,则维护成本过高)
本片中的Demo-2载人任务便是从该发射场发射的
2014年9月,获得NASA的载人飞船26亿美元巨额补贴,与波音在运载火箭、载人飞船领域开启全面竞争
2015年12月22日,在一箭11星入轨后,猎鹰9号芯一级成功返回陆地,人类从此掌握了量产型运载火箭的可回收技术!
2016年4月8日,猎鹰9号运载火箭芯一级成功实现海上回收。
2016年,成功与美国空军签署军星发射合同,打破 波音和洛马联合而成的ULA长达十年的垄断。全球太空发射正式进入低成本高性能时代。
2018年2月6日,重型猎鹰运载火箭首发即成功,成为人类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火箭。
此时SpaceX员工数已从最初的三人增长到约七千人,公司估值迅速超过300亿美元,累计订单收入超过120亿美元
七千人对一些老牌航天企业和举国体制的航天大国来说,确实有些“寒碜”,而根据马斯克本人的说法是:雇佣很多人去做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是不明智的。数量永远难以弥补质量上的差距。人多了还会降低效率,增加任务成本。
2020年,星链计划低轨巨型星座进入快速建设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运营商。一同竞争的还有英国的OneWeb公司,其公司的卫星组网任务由俄罗斯火箭发射完成,3月份后由于东欧战争和政治因素,与俄罗斯撕破脸皮,后续发射任务交由SpaceX完成
同年4月30日,NASA选择了SpaceX参与其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SpaceX将会为NASA建造一款可重复使用的月球着陆器。
在这里补一个小常识,阿尔忒弥斯计划(英语:Artemis program)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进行中的一项国际合作太空探索计划,目标是重返月球并建立长期科研点,并且最终登陆火星。该计划以希腊神话女神阿尔忒弥斯命名,她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此前美国的登月计划叫阿波罗计划。
接下来再把时间调回到2019年,SpaceX的重头戏:星舰(StarShip)发布会
这个似乎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Starship Troopers》保罗·范霍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马斯克带到了现实之中
自从猎鹰九号横空出世后,SpaceX实现了火箭一级和整流罩以及飞船回收循环利用,而二级火箭无法回收一直是SX的痛点,拿到NASA巨额飞船研发费用后,SX依旧延续自己的大胆风,设计了一二级均可回收的星舰发射系统,支持后续的返月和登陆火星的任务
两年间,秉持互联网快速迭代思维的SpaceX持续“炸机”,收获数据后更新实验机,再炸。截止到今年年初的星舰更新发布会,已建造了20只星舰实验机
因为FAA环评结果迟迟不出和发动机技术原因,星舰的轨道首飞被拖到了今年五月底,到那时,大家可以共同见证,承载人类登陆火星愿望的是一枚如何特殊的火箭!
又水了一篇影评,谢谢各位,晚安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片尾曲赞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