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难道不是今天。今天何尝不是末世。
漫画看完了,动画正在补。讲真,原作黑白漫画有些地方真的没看太清楚,看了动画有些细节算是更加清晰了。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体观感。
个人而言十分钟爱末世题材,曾经也试图创作此题材的小说。不过终究没能写下去。因为当你去思考末世的时候就会发现,网络爽文和各种漫画描写的末世不能算末世,因为末世既是现实概念,更是哲学概念。
作为读者,从少旅来看,这个末世透露着无尽的衰败、绝望、终结,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在这里消失,而与之对抗的是两个小小的少女,她们也战斗到了可以战斗的最后一刻(漫画结局)。她们的战斗与结局透露着悲壮,然而,却又显得毫无意义——毫无意义也是作者的创作主题之一。
那么作者为何如此创作?或者说,真的没有意义么?许上帝视角来的确如此,但“旅途便是家”,“迈步向前就是意义”这其实就是千和优的意义。
所以,那个问题更加本质的问法是:为何人们喜欢在毫无意义的终末世界寻找生存的意义?
人们并不喜欢在那里寻找生存的意义,人们只是在寻找自身在今天的生存意义。
我们处于这个世界,末世也好,盛世也罢,所面对的绝望,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末世,剥离了光怪陆离的繁琐世界,生存,或者说活着,成为了最后的意义,成为了我们终于可以看清楚的生存的意义。而与此同时,对于人来来说,除了最终的灭亡,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是可以百分百确定的。如何生存,如何面对最后的终结,在时间尺度下自然而然地成为人追求的终极奥义。
作者在漫画最后写道:“这个世界太过巨大且复杂,很多事情都没弄明白的情况下就这么结束了。但不论在什么时候,活着的喜悦都是不会消失的,千户和尤莉对此深信不疑,我也想要相信这一点......”
嗯,这个被文明、规则、自由、束缚所粉饰的世界,迷惑了我们,以至于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甩脱这所有的一切,去末世寻找今天存在的意义,从野蛮中寻找文明的种子,从绝望寻找希望的原因。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故事到底是治愈还是致郁,恐怕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千和优是否真的快乐,我们不知道今天的自己是否快乐或者如何快乐。
而更可能的是,忧伤的是我们,而不是她们。虽然她们面对着终结,但一口军粮、一池热水就足以开心;作为最后生存的两个人,活着的喜悦让她们成为最幸福的两个人。
在看到她们在吃下最后的口粮时露出的幸福微笑,我问自己,为什么会落泪?怜悯她们迎来终结的命运?伤感这快乐的苍白?还是羡慕她们末世中依然拥有这样的幸福瞬间?看着千和优,你会发现,所谓末世,不是身处末世之人的末世,而是我们这些身处盛世之人的末世,只是它尚未到来。
千和优代表了一种伟大,在这种伟大面前,没有末世;而其他人,早已死在终结之前。 很不幸,现在的我,和概率意义上的大部分人,恐怕都是后者:迷惑的后者,懦弱的后者,愚蠢的后者,走投无路的后者。
且让我一杯敬千优,一杯洒坟头——埋葬着自己的坟头。
*搬运自b站自己的长评
文明几乎消失殆尽的末世里,两个开着履带式摩托车,穿着军服戴着头盔的少女在进行着她们的“旅行”,粮食作为“时间”,朝着螺旋式上升的城市的最高处进发。每一集都在用散文的形式讲述着平淡的日常,有好奇,有兴奋,有失落,有害怕,有相遇,也有分离。但更多的,是孤独。
理性和浪漫彼此缠绕着飘荡在破败的城市中,去除这层滤镜,其实只剩绝望:大量的用作战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随处可见、高度发达的机械智能和被称为“神”的生物、所有物种全部灭绝、人类的悲剧和希望都已不复存在。少女们慢慢的探索世界,感到有点忧伤,漫不经心却又深刻的思考着“生命”与“自然”的含义。最后,少女们知晓了这趟“旅途”的意义:两人不可磨灭的情感将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还有途中的人们、第一次吃到的料理和雨中的音乐,原来这趟旅途并不寂寞……
“就算世界终结也无所谓,只要和尤在,就够了”
“反正大家都会死 活着也没意义 就算没有意义 偶尔也会有好事发生的 在这种世界也?大概吧 你看景色多美啊”
“遇见你们真是太好了 我们听过好几遍了 不只是帮忙作业 让其他人见证这一时刻 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见证了 就一定能成为历史 ”
“这里是墓地 一定是留下名字和物品 是为了让别人不忘记这些人的标志 可是连我们这种路过的人都没有了 等世界上空无一人了 谁来记住他们呢 ”
“话说 要破坏那个大机器 就是说要杀了它吗 这取决于生命的定义 我们都是活着的 那条鱼也活着 虽然大机器不会说话 但是感觉能「共感」大概因为它活着”
“又剩我们两个人了呢 至今以后都只有我们两个人 寂寞吗 小千才寂寞吧 我是觉得尤会寂寞 你又来真不坦率 我不寂寞 有小千在”
人是栖息在连接中的猴子,以意义为食。
怎样理解:
社会的本质是连接。
人生没有意义,只有意义感。
我们从来只能“感到有意义”。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先验的被赋予的意义。
社会,宗教,资本,文化…
无时不刻不再试图赋予存在以意义。
我们生长在一定的语境中,于是就以为
先天的意义等于先验的意义。
我们生存在社会中,生存在与外界的连接中。
即无意识地放弃了自由赋予事物意义的权利,以此换取了存在意义的不焦虑。
有一些人破除了这一认知局限性,认识到意义的虚无。
人,因此痛苦,因此孤独,因此焦虑。
但是,我们要明白。
意义从来是被赋予的。
我们直面了人生的无意义,同时也取得了赋予事物意义的自由。
这是人生最大的自由。
所以,我们要活下去。
要利用好这一份自由。
好好活着,活得好好的。
不要再孤独了。
不要再抑郁了。
走出去吧。
看看外面踢足球的人,看看外面美丽的花。
走出去吧。
只要走出去,一切都变得美好了。
毕竟我们不能只靠自己啊。
我们是栖息在连接中的猴子,以意义为食。
其实两个少女攀登的人类的历史之塔吧?一部战争史,一部毁灭史。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人类必将毁灭,这也不是什么惊人之语了。比起一张二向箔毁灭人类来说,人类毁灭自己倒是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自称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啊,聪明的你们为什么会毁灭自己呢?明明已经不用为一根巧克力味的食物棒打生打死了,明明战争只能带来伤痛,无论是对胜者还是败者。
因为人类有一种特性,永远不懂得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价值,时间,健康,友情,亲情...所有的都是失去的才知道珍贵,在此之前人们眼里的只有别人的东西。
城市一层层上升,但是景色却似曾相识,就像那不断螺旋重复的楼梯,没有尽头。或许有一天,两个少女登上顶层,却发现那里空无一人却满园花香吧!
(作者写了两个少女,看来人类要灭绝无误了)
千或优并非自己的化身,只是让这两个人代替自己提出各种问题。——摘自作者访谈
《少女终末旅行》中提出了各种问题(语言和文化的消失,工业替代农业等等)。网上,讨论上述话题的人不少,唯独“蘑菇人”话题少人详述。
看番的时候,弹幕中有说蘑菇人是分解者的,也有说它是未来替代人类统领地位物种的。
我倒觉得这个像猫一样的小生命,就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有人像尤一样看见了它,亲近它,而有人如千一般随它去,甚至怀疑它是敌人。
蘑菇人自带能源的能力,以及吞食武器的能力,这些脑洞,并非空穴来风,现实中确有其事。
尤在临近水源的管道中发现了nuko,这像是在影射蘑菇可以清洁被污染的地下水。(随便在网上搜索蘑菇净化地下水,便能查到相关报道)
在尤抱怨超强武器操控室内昏暗的时候,nuko接通了电源,仿佛在暗示生质能(bio-mass),即以微生物(菌)发酵废弃物产生的热,作为能源。
有人说nuko在吃火药,可我觉得这更像是解读微生物(菌)吸收并转化重金属。
这里描述的不稳定状态转换成稳定状态,似乎就是微生物(菌)矿化作用,也就是微生物形成和分解矿物,例如溶磷菌将难以被植物吸收的磷,转化为利于植物吸收的磷。即将矿物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
呃~越说越高大上。其实你可以在日常中喂菌玩,就像尤用口径不同的子弹喂nuko一样。
以下是我在没有使用化学物质的情况下, 用粗细度、干湿度、新鲜度不同的草和叶子,在土壤里养出的菌根真菌。它和nuko一样万能,能增强土壤固氮解磷作用,还能产生维生素,激素和细胞分裂素,供应植物所需。真菌菌丝还能吸引球囊毒素,一种含碳超级胶,这种胶能将土壤与菌丝粘合,粘合部位内部保水,外部形成缝隙,这样土壤内部就变得通气、保水又排水——适合植物根系生长的环境。
这是在养出菌根真菌的地里,没用化肥农药,养大的胡萝卜。全靠真菌的万能,我种菜种的超轻松。(不翻耕,不除草,不用化肥农药,还少浇水),喂养真菌同样适用于花盆。
其实菌还能在生活中为你排忧解难,就像千和尤打不开仓盖时,nuko却“nununu......"的做到了。
以下图片摘自《Organic Mushroom Farming and Mycoremediation》(有机蘑菇种植和真菌修复)
这是将真菌接种到切菜砧板上,在菌丝钻入木板后,刮除表层菌层,制作的防霉砧板。
据说,保持菜板干净,偶尔水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几年(具体情况根据木板硬度和密度而定)。
用到的原理是菌类的相处模式——占领优势的菌群占据了木板中的养分及生存空间,从而排挤外来细菌和真菌入侵木板。
回到导言中的作者访谈,千和尤与蘑菇人的相遇,是作者提出的什么问题?
我想或许是“人类应该用什么态度面对微生物(菌)?微生物如此万能,是否是人类生存的希望?”
毕竟最后的最后,蘑菇人上天了,仅存的千与尤也去了上层。上层的蘑菇人歌声是否依旧凄美?
Ps:我发起了一个与蘑菇人做伙伴的项目:【共享微生物观察室】让你换双眼睛遇见未来。
如果你也想像尤一样拥有一个万能的蘑菇人宠物,欢迎以项目作为入口,项目大门关闭倒计时ing。
参考文献:
Organic Mushroom Farming and Mycoremediation(《有机蘑菇种植与真菌修复》)
Teaming with Microbes(《与微生物合作:有机园丁的优化土壤微生物网指南》)
工作大未来(环保工作)
访谈地址:http://nlab.itmedia.co.jp/nl/articles/1507/24/news016.html
去掉各种废话简单概括一下
▲从高三开始画画,大二开始画漫画,大学毕业加入一个同人志社团,开始往网上发图,被新潮社发掘,本作是最初的原创作品
▲从小就喜欢看小说,但最终选择了画画,大学时曾以美术教师为志向
▲对《少女终末旅行》影响最大的小说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舞舞舞》、江国香织的《那一年我们爱得闪闪发亮》
▲世界观不用说,是受《BLAME!》影响
▲载具是Sdkfz 2是因为当时正好热衷于战争电影,在《拯救大兵瑞恩》里看到了这个
▲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及构思《少女终末旅行》,原点是第3话《洗澡》,这一话浓缩了整部作品的魅力
▲自己最喜欢的是第13话《雨声》
▲大部分时候是全部想好再画,不过也有的时候是边画边想
▲一话的草稿要花10天左右,画建筑的时候会尽量不与现实中或其他作品中的建筑物相似,第16话的跨页都市废墟花了20个小时
▲否认千或者优是自己的化身,只是让这两个人代替自己提出各种问题
▲金泽和石井还要更像自己一点,因为这两个人的行动有明确目的,而千和优是在漫无目的地旅行
▲千和优会做一些记录,但并不是想让她们成为世界的记录者,整个作品直到最后的基调都是没有任何意义
▲喜欢做GIF动画,作画方式是铅笔稿扫描之后用CLIP STUDIO PAINT,正在往纯纸上作画努力
▲作画的时候会有意识地画出线在抖的效果,这是受动画师大平晋也的影响
大概是十月新番里面唯一觉得能追下去的,制作质量不错,简约而不简单
最彻底的绝望来自最简单的希望。最骇人的恐惧来自最熟悉的撕裂。最深邃的思考来自最浅显的描述。“活着就是螺旋啊~”人类是这样,生命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
看似世界末日,但其实也就是两个废萌的公路片而已。稍微看看还可以,就是怀疑往后是不是都有情节,纯粹卖萌就没意思了。
从第一集抢巧克力追索战争本质,到第二集芥川龙之介讽刺人类社会的小说《河童》就已经很自然的透露出想表达的思想了吧?说废萌贫乏看不下去的,我只能说,思想是由人而生的。
片中有时会描绘一段千潜意识中对优作为他者的恐惧,让二人最后作为“最后两个活人”关于“寂寞”的对话,有了微弱的连接感,不再指向无。她们和人们相遇,目睹文明最后的遗迹,虽然最后再没有别人,她们关于他人或自己的记忆都无法作为历史向下传承或扩散,但却在这种彻底的“属己”里找到庄严。
就很莫名,觉得剧情节奏慢的,画面内容上要带给人足够的享受才行,结果就一片黑蒙蒙。剧情节奏往往和剧情密度相关,对毫无进展的片子没好感。而且也不觉得废萌哪里可爱了。
追了!感觉会是这一季的神片。
(9/10)两部旅行番基本是这一时期的最爱了。
咱别脑补了行不?就是废土卖萌片而已。你不能说它谈了一两嘴战争一两嘴宗教就说它有深度有内涵。你只能说它卖萌中有着一丝认真和凄凉,是个特点,也仅此而已。台词信息量低,画面信息量低。信息都没有,瞎探讨什么呢?
虽然是末世题材,可是这个画风真可爱呀。
一部成人童话,一部现代寓言。对卖萌和哲学高度进行调和的一次尝试。节奏虽然偏慢,但揭露和启示许多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没有人类的世界,却又如此美丽。
末世仿佛又回到那个物质爆炸之前的真诚、有耐心和容易满足的时代。
想起看过的小说里一句话“我们在废墟上寻找花束”。太温暖也太蕴藉哀伤了,我心都化。
冷冰冰 暖融融
四星半吧,哲学动画基本入门级别
让人脸扁
就像行进在川陀的废墟
末世里,万籁俱寂,她们简单随性、幸福相依。盛世里,繁华喧闹,人们制造黑暗、互相倾轧。到底谁在末世谁在盛世?
只要有你在,世界末日又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