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感觉是讲情感的attachment, 这点从最后女作家margo 幻想自己缓缓上升,脱离地表,飘然远去,到最后最后还是死死抓住树枝,这个世间的联系,不肯孤独离去……
女主Lu是孤儿,从小被母亲抛弃,女作家丈夫是同性恋,她是同妻,结婚后没有得到丈夫的关爱,却已经深陷对丈夫的爱情无法断然脱身离婚,在七年的煎熬下,终于由丈夫出柜离婚而终止关系;婴儿的生母也是面临失婚,想通过生小孩挽留这段关系。
没有感受过母爱的女主在看到一个不被母亲爱护的孩子时想到的只是自己如何能够更加照顾好这个孩子. 这点让人看着真的很心疼. Lu用自己的方式让Margo看到了生活该有的样子. 让对孩子充满怨气的Carolyn意识到了作为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 从没有学到过如何成为一名母亲的Lu用自己不幸的成长经历成全了与之交集的所有人. 与前夫吃饭的那场戏里前夫问到Tallulah这个名字的来历时.前夫提到了Tallulah Bankhead说的一句话. “If I had to live my life again, I would make the same mistakes, only sooner.” 感觉这句话映射了很多东西. 就算人生再重来一次. 我也还是我. 还是会做同样的蠢事犯同样的傻. 只是希望做得更早一些. 在更有意义或还来得及的时候. 这句话几乎适用于剧中所有的角色. 虽然Lu后来解释了自己名字的真正出处其实是母亲打工的餐馆(好笑也心疼).
在观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可能和各位不一样,大多数人都注重三个女人之间的羁绊,我却把目光全部投在卢身上。这个中性化打扮的小女孩外边看似粗糙,实则细腻,就像甘美的荔枝。她在临走前实在不能忍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不忍心看到不负责任的母亲毁掉孩子的未来,出于无奈才带走了孩子,我觉得经历了这一番波折之后才会让母亲更加真爱孩子。她为玛格丽特原本古板的生活增添了亮色,让玛格丽特释放自我。总之我希望我的生活中出现卢这样的人,周围的暗淡只会成将她衬托的更加璀璨。
影片的结尾也并没有什么意外或者反转出现,中规中矩。只是想感叹现代社会人伦战胜不了法律。
影片中卢提出的问题,如果失去地心引力会怎么样,看似幼稚,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男主问出租车司机冬天来了湖里的鸭子都去哪里一样,似乎是只有青少年才关注的问题。玛格丽特没有不耐烦,反而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二人的感情就在彼此琐碎的日常中升温,似友情,更似亲情。卢的出现让玛格丽特更加珍惜现世生活,她以为没了地心引力,她会飘走,在影片的结尾,她却稳稳地抓住了一根树枝。
影片中也充满了讽刺,从历史与社会角度阐述婚姻的婚姻专家玛格丽特,实际上自己的婚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问题。最后打电话报警的是玛格丽特的前夫。大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虚伪与谎言。
一片浓荫遮挡下的蔚蓝苍穹,绿叶泛着光芒,这是珍惜生活的人才能欣赏的美好精致。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群山回唱》的结尾,一样的闲适。
心心念念地盯着进度条就为了等昆图出来结果只打了个酱油还是本色出演,但不得不说还是被这个有点散碎但是温暖现实的故事吸引了。
以上。
2016年8月27日下午去“小津概念书房”,参加一年一度的“半世纪电影编年展”,与大家分享了捷克“新浪潮”电影,后来说到了美国独立电影。观望世界影坛,独立电影虽然在各国存在的形式不同,但不容忽视。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希望也在于独立电影(或者称作者电影),他们年轻,视野宽泛,纵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应该有一种客观的包容心态,考虑到他们所处的环境,能在各种压强下拍出个人化的影片,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表达。经年之后,一旦闸门打开,说不定他们的努力,便成就了中国电影的“新浪潮”。
之前,观看了上海电影博物馆,虽然中国电影开始于1905年的《定军山》,但真正发轫并铸就辉煌还是老上海的二十年代直至四十年代末。多少令人慨叹的导演、演员与电影,群涌而起,璀灿夺目,置身于那长长环行的光影走廊,那些真诚、多元又质朴的影像,真正的直击人心,却特别可惜的嘎然而止,永远停格于那个泾渭分明的年份。
连日本知名影评人佐藤忠男在八十年初研究中国电影之后,感叹地说,真没想到,中国在五十年代之前,居然能拍出那么多优良的电影,这在世界影坛都是不多见的。
当我走在华山路、武康路,再穿过淮海路(原霞飞路),那绵长的百年老街,那静静矗立马路两边的梧桐树,从巴金到赵丹故居等一长溜名人故居,掩映了多少不息的光影,转过任一的街角,便是扑面而来的历史底色及文化沉淀,仿佛在诉说老上海曾有的五光十色,也只有在这样慧心不语的地方,才能创作出那么多生动开胃的经典影像。这散布又错落有致的历史参照物,以及沁人心脾的静谧之感,在中国其它城市恐怕很难体味。
五十年代之后,上海天马、海燕这两家电影厂一直也在延续拍摄,但渐行渐远,大多已远离了电影本身的内涵,或者说变了味,概念化,脸谱化及教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当然,《我这一辈子》《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李时珍》等片,现在看来仍堪称佳作,但还不能跟老上海的影片类比,更无法作等量齐观。
“文革”十年更是走到了一个愚不可及的蛮荒极端。才华横溢的谢晋拍摄的电影《春苗》,风头无二,但阶级斗争这根弦,总是主调。同时期的《决裂》《欢腾的小凉河》《第二个春天》等片,无不打上阶级斗争的烙印。
其实,中国电影人一旦给点阳光,便会灿烂,我始终相信这一点,他们有能力拍出更多的好电影。无奈规条束缚,总是让中国的电影裹足不前,甚至退化到一种极为低能的状态。
我一直关注各国小制作电影,主要是没有得奖的那些强烈个人化印记的光影。这里面有几种原因让人们容易疏忽她们的存在,一个是难以看到,受众很少,二是即便电影拍得相当不错,却因为这些导演或者说作者习惯性不愿参加影展,而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有的甚至拍出来都不怎么宣传,杜绝一切商业行为,似乎是他们的共识。因而,这些电影作为产品面世,只有赖于观者的发现与推介。
120年的光影,这种被影评人和观者发现的遗珠已屡见不鲜。想想,单美国一年就出品二、三百部独立电影,这些个人化风格的倾心创作,总是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有的甚至让我感觉,他们有的比欧洲那些小制作电影走得更远,更接地气。所谓接地气,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现实凛冽性的题材,先锋性的表达,在真实电影、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游走,极易让人混淆影片的类型和风格。
其实,这也是五十年代德国电影人克鲁格所推崇的个人化风格,他的《告别昨天》即混杂着多种成分,杂糅于一体,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其先锋性的艺术表达大大地解放观众的想象力。“奥伯豪森宣言”所阐述的也是同样的观点,如同他的一句名言“我们与昨日的分离,不是因为无法跨越的深渊,而是因为变迁了处境”。女孩阿妮塔从东德来到西德,境遇就不一样了。
夏安·海德的《塔卢拉》(2015),便是美国一部不错的小制作电影,她涉及一个流浪女偷娃的主题,看似被迫,却也弄假成真,让失去宝宝的那位母亲声嘶力竭。佩吉出演的流浪女塔卢拉,本来与男友尼可四处流浪,在田纳西的月光下,奈何尼可不想跟着她去印度去攀登喜玛拉雅山,他只想回纽约曼哈顿母亲的家,便偷偷地开溜。
塔卢拉只得驾着破房车来到纽约找尼可。尼可的母亲玛歌说他不在,的确他没回来,去哪不知道。此时的玛歌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期,夫妻感情早已破裂,老公逼她离婚,身为婚姻教育专家的她,对自己的触礁的婚姻与家庭却无能为力,多少带点讽刺意味。影片善于营造有限度的比照,也是让观者多一分联想。
这时,生活已进入极度困境的塔卢拉在偷吃剩饭时,无意之中被正开门的糊涂女人福特当作酒店管理人员,被带进屋,请她帮下忙。虚荣又酗酒的福特,说躲了丈夫来到这,准备去见一个大款,而这孩子是她的累赘,因为她不会带,所以,让塔卢拉带下孩子。正走投无路的塔卢拉,虽不情愿,但只得接受。
改不了偷窃毛病的她,见了可心的东西就拿,但宝宝是要带的。等福特沮丧地回来时,已醉得一塌糊涂,倒床就睡,塔卢便想着离开,但看到小可怜哭天喊地,不忍心丢下她,只得抱起小宝宝一同离开。等福特醒来时,才发现自己的宝宝不见了,接着警方介入寻找。
这时的塔卢拉抱着孩子找到尼可的母亲玛歌,玛歌从一开始的拒绝,到慢慢的接纳,当然,这得益于塔卢拉谎称这宝宝是尼可与她所生。一起生活,难免起些小摩擦小纷争,比如塔卢拉的恶习不少,偷盗不说,竟私自把玛歌丈夫的油画一一撕下来重新妆容,还在楼下货车旁吆喝着叫卖果汁,种种习性格格不入,玛歌却不得不忍,因为麦迪是她的外孙子啊。
两个不同背景的女人一起生活,本身就是让人极为开胃的事,一个野性粗俗,一个高知孤傲,相同的是都处于人生肿胀的困顿期,虽然境遇不同,却也不得不相互取暖。纵然吵得鸡飞狗跳,却也乐在其中。还有一个逗比的小宝宝凑热闹中和一下,矛盾总是能在激越中和缓下来。看着丫丫叫的小家伙,心即刻被融化。这涉及人性,一个爱的变奏主题。
这里有一个插曲,玛歌老公史蒂芬邀请玛歌及塔卢拉前去家宴,这时的玛歌的老公已与来自不丹的同性恋人同居,史蒂芬问塔卢拉,你的名字是因为塔卢拉·班克赫德(好莱坞著名女演员,曾出演过希区柯克的《救生艇》,其个人表现力独树一帜)而来的吗,塔卢拉说是,又说不是,是因为父母亲当时在一家塔卢拉度俱乐部怀上她的。
史蒂芬说,塔卢拉·班克赫德说过一句名言“如果生活真的重来,我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史蒂芬不经意地问玛歌,我们的马可是在哪怀上的,玛歌说我当时正在阅读,没想到,这一说引来争论,相互指责,还未离婚的夫妻又吵闹起来,不欢而散。
这段时间,电视和《纽约时报》都有麦迪小宝宝失踪的报道,这让塔卢拉惶恐不安,偏这时在公路边,被麦迪那位糊涂的母亲看到,追寻未果,警方得知这一消息,加之史蒂芬报告了警方,警方找到了玛歌。福特对玛歌说了实话,的确跟塔卢拉说过,觉得小家伙是她的精神负担,她无法安然地带着小宝宝,常想着不要她,那天也是故意地让塔卢拉带,可一旦麦迪真的不在,人就不行了。
这时的塔卢拉却早已抱着小宝宝来到海边,也是马可当初决定跟随她远走天涯的地方,她祈求苍天保佑小宝宝,她感觉到了小宝宝的不对劲,怕是生病了。这时马可意外出现了,询问事情原委,遂一起来到医院,无法顺利登记就医,只能急诊,马可让她赶紧离开,一切由他揽下。的确,她离开了,下到地铁站,面对急驰而来的地铁,她犹豫,她不舍,她焦虑,她还是回来了。
小宝宝哭泣不止,她一抱,小家伙就不哭了。当然,警方、福特及福特的老公罗素急切赶来,塔卢拉对福特说,你根本就不爱麦迪……
但麦迪是她的女儿,警方令她把小宝宝给福特,她不给还能有别的选择吗。警方带走了她。车上,警长笑着问她,你总是这样养成保护婴儿的习惯吗。她微微地笑。是啊,谁能像她那样爱着麦迪小宝宝呢。
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疏离与冷漠,孤独与寂寞,雨水与烈酒,混合着人心难以解开的结,《塔卢拉》看似围绕着小宝宝失踪展开,其实乃有关人与人如何眷顾生命的本身,玛歌跟素不相识的塔卢拉,有了母女般的交集,而二人因为小宝宝麦迪作为爱的纽带,从怀疑中走到了各自的内心,但这种信任又是极为脆弱的,因为她们本就不是一个阶层,想法随着境遇的不同,而骤生矛盾。
片尾,玛歌来到之前跟塔卢拉带着小宝宝一起来的公园,她躺下,一片绿叶飘落,她慢慢升起,失去地球引力,她拽住了树枝,如同塔卢拉所说的,总是常做这样的梦,感觉身体失去了重心,飘起上升之时,她就拼命地抓住树枝。没想到,这个焦虑的梦境延续到了玛歌的手心。这是人与人爱的密码,经过时间的凝情作用,有了弥合的作用。想必,玛歌在静静地等着塔卢拉吧。
2016、8、28
有点各演各的,并没有太多化学作用。不过我也明白佩吉吉和小北鼻对戏其实不容易。
基于导演自己在洛杉矶五星酒店做兼职保姆时遭遇的续写,关于怎样的人才真正有资格做母亲的讨论。一个并不轻浮的故事看起来却毫不压抑,角色互动碰撞出的笑点极为自然,和戏外导演本人说话风格一样。
剧情简介其实写得不太好 这是关于三位母亲的故事 EllenPage虽然是主角 但却是三位女演员表演里最单薄的一个
“Juno”母女再次合体,可这剧本也太没说服力了啊。Ellen Page偷了这么大个小孩,居然还能在纽约悠哉游哉,一点紧迫感都没有... Zachary Quinto打了个酱油基。
无因的母爱。开场艾伦佩吉的全裸上半身真的是太倒胃口了。
3.5/5 一个女人和偷来婴儿的自我成长之旅和情感羁绊。拍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喜欢女主和男主妈妈还有婴儿一个屋檐下同住的戏份。连着看了两部Ellen Page的戏,演技愈发细腻了。
所有人都是在一片 messed up 中寻找一点点前进的动力
stress了一周不需要再看stress的电影
只是随意看预告发现的电影,然而,电影最神奇的地方就是,你永远想不到导演会是一个潜力股。本片导演只指导过两部电影,一部是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健听女孩》,另一部就是这部《塔卢拉》。 就剧情而言,塔卢拉跟普通的奶爸奶妈电影没有太大区别,本质上是一个生疏母亲成长的故事,碰巧的是2016的艾伦佩吉还是女孩,她的成名作《朱诺》的主题也跟这部电影很像。片中出现了两次失重飞起的镜头,一次是女主角,一次是眼镜女,开放式的隐喻。
打开以后看到Ellen和男人啪啪啪我内心极度崩溃。。重新打开后,仔细看了看她的小胸,觉得真是可爱啊。
Margo最后还是想生活下去啊。太喜欢了,Margaret可真是个悲情的名字。
故事性很强。三个女性主演都相当不错。
我认为这片子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艾妹子对小孩的情感变化没有明显的交代,两者之间的互动没有留下一段足以引起观众共鸣的回忆,观者的情感没有宣泄点,或者说根本没有调动起观者的情感。这可能要归咎于导演将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都讲得苍白无力、散漫无序,根本没有把握住该击中的那个点。
独立电影越来越少了啊…
篇幅太短 很多能够讲故事的地方没有讲透
3.5
艾伦佩吉是不是就长了一张失足少女的脸 看上去好像就只有damsel in distress这一条戏路了
2022年第94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健听女孩》→导演:夏安·海德→观看《塔卢拉》纪念一下。---- 1.一般情况下,相较于晦涩的文艺片,我还是更青睐易懂的剧情片;2.曾经的艾伦·佩吉与艾莉森·珍妮继《朱诺》后再次合作;3.故事通俗,看得挺入戏,但部分抓马的情节编排还是难免让我怀疑其合理性?4.没想到扎克瑞·昆图和约翰·本杰明·西基还在片中客串出演了一对同性情侣;……
妹纸演得真棒。一个关于「欺骗」与「需要」的故事。
NETFLIX不错的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