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看《深夜食堂》需要一个理由,那我每个阶段的理由都是不同的。
初看时,只是被精致的美食吸引而已,理由很纯粹。
再看时,发现里面的人都善良温暖,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便想看上一集。
而最近看《深夜食堂电影版2》,直到小田切让说出那句“这是无家可归之人的聚集之地”时,我会心一笑。。
在我看来,电影版2的主题是别离后的各自圆满。
电影开头,大家都在各个地方参加完丧礼后,穿着丧服来到深夜食堂。但只有一人例外,穿丧服不是为了参加丧礼,而是转换心情。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烤肉套餐——“那就给我上肉吧”
为了转换心情于是穿丧服出来转一转,把所有操蛋的事都抛诸脑后,随后痛苦地吃一顿肉。
这就是仪式感么?
抑或说,这是一种暂时麻醉自己的方式。
所以才有丧服小姐接下来问的:穿日常服装的自己,和穿工作服的自己,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呢?
丧服小姐也许认为那个穿着丧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于是,当她穿着丧服参加丧礼时,遇上一个从她后颈就能够看穿他的男人,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河了。谁知道对方只是一个“奔走于全国殡仪馆的奠仪小偷”罢了,专偷脆弱女人的心。
伤心欲绝的她离开了一段时间,归来时,身边多了一位身穿洁白西装的男人,而丧服小姐再也不穿丧服了,而是穿了一件白色衬衫搭配粉色外套和米白色百褶裙回到深夜食堂。
第一句话是“老板,我和他订婚了”。原来是在爷爷葬礼上遇到的,而对方是富山寺庙的僧人。
而从电影来看,对方明显不是由于她穿丧服而被吸引的,丧服小姐打破了宿命。
而对方愿意为她来到东京,只因为“我觉得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会闪闪发光”,看呀,这才真正的懂你啊。
愿你不需通过服装来伪装自己,找到一个陪你吃烤肉套餐的人。
荞麦面——“真难吃”
《四重奏》不是说过么: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
荞麦面妈妈吃过儿子做的荞麦面后哭着说“真难吃”,然后就放手了,让儿子跟大自己15岁的女朋友在一起。
《深夜食堂电影版2》讲了三个故事,而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荞麦面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讲了大龄未婚女生对于择偶和婚姻的看法。
【年龄】是一个障碍。正如茶泡饭小姐说的,对方比你年轻,你却因为年龄大要急着下定论。当然,小岛圣姐姐一语道破:说什么输一截,又不是在比赛。
是啊,不把爱情当比赛,是对爱情最起码的尊重啊。
这个故事还讲了对待相亲的正确姿势。
年纪稍大时,不少人会通过相亲的方式来快速进入婚姻,毕竟是亲朋好友介绍的对方,知根知底减少了熟悉的过程,加快了走进婚姻的速度。
【一击必杀】是不少人的真实想法。
但是,明明大家本来就是陌生人,一开始合不来不是很正常吗?
这个故事还讲了平凡爱情的模样。
一地鸡毛其实就是婚姻的常态,但幸运的是,临睡前他会靠过来悄悄说句谢谢你。然后两人带着微笑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又开始跟生活抗争。
但怕啥,哪怕生活兵荒马乱,也有一人陪你走。
这故事还讲了,哪有那么多的喜欢,还不是因为某个人而甘之如饴么。
爸爸原来也是个洒脱不羁的青年啊,但是得知你出生的那一刻,他把所有的铠甲都卸下了,为了你和妈妈的生活,他起早贪黑,慢慢变成了两鬓白发有着啤酒肚的中年人。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啊。
最后,还告诉你应该怎么活。
黑社会小哥哥轻轻敲动风铃,转过头来问“好听吗”,你一脸诧异,心想这小哥是要干嘛,谁知道人家冷不丁地说出一句“得活得跟着音色一般啊”。
一身鸡皮疙瘩,顿时觉得黑社会小哥在整部电影最帅的角色(当然,小田切让的地位不可动摇)。
猪肉汤——“好吃”
老奶奶来到东京给儿子的同事送钱,拯救惹了一身债的儿子,遇上了好心的出租车小姐姐,从而把她送到警察局,才发现是遇到诈骗了。
小田切让带着老奶奶到深夜食堂,并给了所有观众一个答案:深夜食堂是无家可归之人的聚集之地。
后来发现老奶奶其实心里很清楚,打电话来求救的并不是儿子本人,她早就儿子并不会向她求救。
因为老奶奶年轻时为了心爱的男人抛夫弃子,但编剧没有为她洗白,最后也没有强行安排老奶奶被儿子无条件原谅从而一家人开开心心生活在一起的戏码。
因为,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原谅。
错的人就应该有不被原谅的觉悟啊,远远地看上一眼,然后驱车远去,其实就是对彼此最好的安排。
三个故事都讲完了,而我还想再提几小插曲。
第一个是大叔在电影开头默默地拿起本子记下每顿饭吃过什么,感觉就会珍惜每一顿饭。
但到电影结尾,他忽然不记了。然后说了一句很矫情的话。
第二个是,每集都出现的猪肉汤原来有故事。
到底第一个称赞猪肉汤好吃的人是老板的爸爸、老板的妻子还是前老板?众说纷纭,但其实无论是谁也不重要啦,重要的是,你做的饭有人珍惜,让你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对不对。
最后的最后,想跟深夜食堂的老板说一句。
“正是因为你,人们才会聚集在这家店里,我很高兴能成为其中一员”。
2017年上海电影节第2部日影,在上海影城1号放映厅,如大神所说,电影节一定要去一次影城一厅才有仪式感。这次也不例外。来说说《食堂2》,剧情从每个参加完葬礼后回到食堂吃宵夜的食客开始,人啊,就是这样,即使再悲伤,还是会饿!沮丧、失落、痛苦…亲人离世,天灾,高考落榜,失恋,失业…就连孙悟空九九八十一难,八戒永远陪伴左右找吃的。无论白天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晚上在你面前放上一碗热腾腾的猪肝面加块素鸡,顿时觉得自己短暂性失忆,化悲愤为食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故事从其中一个不参加葬礼,但喜欢穿丧服的女编辑说起…总体评价电影剧情衔接流畅,当中照例穿插笑点和梗,但不如电视剧来的精悍,master的存在感弱,也有可能是电影里人物和故事情节太多,略带喧宾夺主。即便如此,我还是看饿了,刚刚吃过晚饭也不管用,所以这一点上,加一颗星。
活着,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问世以来,《深夜食堂》拥有了一批不小的忠实拥趸。以美食暖胃,用故事暖心,在新宿这间小小的食肆中,一群无家可去的人用欢笑和眼泪,向全亚洲输送着一碗碗深夜鸡汤。2017年,电影版《深夜食堂2》如约而至,还是一如既往的暖心,但主题一改往常的明亮,转向了生活的阴暗。
电影由三个小故事组成。一个恋情屡屡受挫的高龄女编辑,常常换上丧服、吃一顿烤肉转换心情;一对开荞麦面的母子,儿子爱上了年纪大的女人,却不被母亲理解,常跑出来吃炒乌冬;一个曾经抛夫弃子的外地老婆婆,被骗子骗走了半生积蓄,留在东京只为盼着见儿子一面,所以每次只点廉价的猪肉汤套餐。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内里由一条线连起来。这条暗线便是「死亡」。
死是可亵玩的仪式。电影开头,深夜食堂聚集的食客不约而同穿上了丧服,有人是刚参加丧礼,有人是丈夫十七年祭,只有一位女客,是因为心情不好而穿上了丧服。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她穿丧服时特别有魅力。在日本这种特别重视仪式的国家,死尤其是重中之重,女编辑的行为显然不符仪轨,但也被周边人坦然接受。因为死终归是生活常见之事,而非不可亵渎的忌讳,丧服是仪式的一部分,也能移作他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普通日本人对待死亡的基本态度,重死,更重生。
死是生的重担。每樁死亡事件中,当事人生命终结固然无可挽回,但对他的羁绊而言,无异一场灭顶之灾。荞麦店女店主的丈夫盛年过世,至今已一十六年整。电影没有直接描绘他的死亡事件以及后续影响,而是讲述了十六年后的轻喜剧故事,用它遥远的余波,让观众推测当初死亡事件造成的惊涛骇浪。女店主以一己之力撑起丈夫继承的家业,并抚养了婆婆和孩子,这同时让她养成了强势母亲的个性,试图掌控儿子的全面生活。儿子恋上年长的女性,或许也有父亲缺失造成依恋母性的原因。和解一幕,依然发生在深夜食堂内。女店主尝到了儿子亲手做的荞麦面,一面说着难吃,一面大口地吃下,脸上悲欣交集,终于越过自己,放手让儿子生活。这是一樁遽然死亡事件造成的长达十六年的涟漪。
死是不可避免的告别。最后一个故事,终于以最接近死亡的老年人为主角。虽说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人们可以逃避,可以暂时忘记,唯有老年人在日常的生活里,直接面对时日无多的现实。人老易贪,寿多则辱,因为老去之后,才知死亡是人生的大恐惧。不知那位和老婆婆同床共枕的少女是否也体味到些许死亡的惊悚?这个故事里,老婆婆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却有一件心事未了:想知道当年被她抛弃的儿子的近况。老太太年轻时和情人私奔,抛夫弃子,道德显然有瑕疵,甚至可被归入某种“变老的坏人”。现在死已没顶,所谓道德对错不再必要,她依然挥舞着一颗求救的树枝,故而深夜食堂的一班人马集体出动,帮助老婆婆再看一眼儿子,是出于热心,出于恻隐之心,更出于人皆有之对死亡的敬畏之心。
电影以店主扫墓告终,亦是与生死有关。话说回来,这三个小故事,其实情节联系并不紧密,情绪也多不连贯。看得出来,编导在努力地权衡生命与死亡、明亮与阴暗、轻快和沉重,想必其中既有商业和艺术的考量,也有晓畅和深刻的考虑。死去元知万事空,日本浸润佛禅思想千年,日常之中皆有佛禅的余韵,《深夜食堂2》商业电影中探讨死与生的重大议题,是绝大的勇气,亦是因为有日本肃重、超然的文化作底子。“生死去来,落落磊磊”,有这种淡泊超然的生死观,才有电影那久久弥漫的人情味。
没有睡意也没有宵夜,企图望梅止渴,凌晨一点刷了小林薰的深夜食堂。
事实证明,望梅只能更渴。模拟着电影模式意淫了一下楼下唯一的小脏馆。
索性,伴着圆月来上一份自我毁灭式的卡路里。
明月皎洁,美食不美。
老板不是一条老腊肉,但你还是能从他的憨笑里感受出麻辣烫、串串香至少没添加黄连素和大烟壳,还算安心。
煎蛋卷被替换成了冒菜,来往的食客忙忙匆匆。
情景和味道都不对,感情虽没被满足,至少满足了胃。
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伊始,夜晚就被笼上一层寂凉的误解。
孤单的人最怕清醒的夜半,想自愈的人却期待这样一家深夜食堂。
一间在你需要它的时候,永远张开臂膀拥你入怀的夜半小店。
你红着眼睛跑进店里,他暖着笑脸奉上温情铁板烧。
吃,本来就是一种歇憩。
正如电影中所演,夜很短,故事太多。
被包养的情妇死了唯一的靠山;走投无路的单亲家庭女孩;苦苦追求唯一明亮的出狱犯。
生活处处是不安,哪有心境淡如水。
妄想过很多自由职业,现在还放在心里惦记的是做一个小老板。
青旅老板,酒馆老板,书店老板,深夜食堂老板。
以一家固定店铺为坐标点,静谧但有魅力。它吸引着来往过客带来或带走万万千人生的苦辣酸辛。
即使空白了自己的人生,却剖白了更多的三界五常。
这样的职业适合一个对独善其身抱着敬畏、喜爱、恐惧等复杂态度的敏感人类。
迷茫,是因为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能充当主角,看不破。
客人们交换着彼此的心绪。有些时候有些话,应该说给不亲密的人听。
在别人的世界里做一做听众,更能足智多谋。
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也许就能在推杯换盏间解结或者释然。
暂且让我们称这种安静温暖的小聚场所为家外家吧。
家,是个复杂名词。
凡事有两面,有近有约束,有远有宽松。
它带给我们亲密关系与坚实倚靠的同时,也会让我们迷失自我畏手畏脚。
屋檐在为你挡风遮雨的同时,晴天里也盖住了你头顶的光。
但家外家不同,你跟它持有距离。
它保留它的属性,你保留你的个性。你们既不用为了对方改变自己,也不用强调唯一。
这样,便多了一分自在随意,不用担心失去。但你需要的时候,它在那里。
这就像亲情VS爱情,爱情VS友情,友情VS陌生人。
依次排序,亲密逐级递减,自在感直线上升。
不评论哪种更好,因为互相拥有也不冲突。
我希望你也能遇到这样一间深夜食堂,生活里有属于你的亲密,也有属于你的距离。
印象中,有两次被文字或者电影治愈到。第一次接触到治愈系,是在大学读到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简单的文字,有趣但又真挚满满的故事,让文字也有了温度,都有了想和作者谈恋爱的冲动。那时候治愈的是人生某个阶段的迷茫和不知所措。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治愈经历,是六年前父亲去世的那段时间。在家陪着母亲,两人沉浸在无比的伤痛中,麻木的面对匆匆流逝的日子。在网上下载了《深夜食堂》的漫画,第一则故事就深深吸引了我,精神好似进入另一个时空,伤痛有了片刻的缓解。
日本是个包容多元的社会,不同的故事展示着人生百态,但却又和我所在的世界截然不同,很多故事的走向都出乎意料,但唯一不变的都是故事里人物间处处蕴含着的温情,就连黑社会的大佬那个角色也变得着实可爱。深夜食堂是故事的核心,那一份份在日本普通不过的菜肴,让社会上不同身份但又各怀故事的人聚集到一起,人生百态和世事无常在这里不断上演,又有了适当的归属和结局。
看到把漫画翻拍成电视剧和电影的时候还是有点吃惊的,片头音乐配着画面一切入,一下子就有了氛围。样貌与气质极其统一的选角让漫画里的那些人物鲜活了起来,细致又不浮夸的表演很难让自己抽离,认定了这个人就是漫画里的那个角色,带着一身故事来到深夜食堂,又变成食堂的常客,成为必须出场的众角色之一,无法让人质疑。
电影版的拍摄手法也别无二致,借用的优势,剧版的众主角都有了出场的机会,原班人马的出演也让剧集的粉丝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新角色带着新故事登场,老角色也一个没落下的继续着原有的人设。电影版第二部里,上一部新故事的主角,也成了这部里重要的串联角色。编剧下了功夫,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剧集粉丝对老角色的喜爱,其中暗含着剧集一直想要传递的一种思想,在这部电影里借着最后一个故事点了出来,便是把这份温情传递给进入深夜食堂的人,传递给周围的人,把“深夜食堂”这个家庭慢慢变大,治愈更多的人。
看漫画的那段治丧期间,心里有一种冲动,希望能经营一家深夜食堂,当时还下载了很多学习料理和各式餐饮的书籍学习。不知道这样的食堂是否真的存在,那时原著给予我心中的慰藉,能深深地意识到,很多人在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时,特别需要这样打动人心的温情空间。看到剧集和电影的时候,内心便认定,它确实存在。
学生党,下午两点到四点的场,一场电影就被我和其他两个同学一共三人包了场。没了打电话聊微信声音很大的大人和过一会儿就不是吵就是哭就是闹的小孩子,我觉得我大概是理解了作者的意思的。 下面简述我对三个故事的理解。
第一个以为跳出了欺骗和隐瞒的圈子,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新生,结果不过是跳进了另一个更大的欺骗和隐瞒的圈子里,被一个葬礼礼品小偷欺骗了感情。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女主人公和一个还俗的和尚在一起了。这是绝望中的挣扎,单纯的滥情还是真正的雨后天晴的幸福?这个结局仿佛是给黑暗中的人一束光,光会熄灭,还是更加明亮?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在这生活的漆黑终于还有点生存下去的盼头。电影还给了那个小偷在监狱里的场景,他依旧很自在,还不忘调侃监狱人员。可能是坐牢做惯了吧,小偷并不觉得坐牢有多艰辛。这算是讽刺有的人欺骗别人的同时也欺骗着自己?我倒是更偏向另一种,他或许还是相信生活总会给人一点活头的,不然还会淡定到调侃监狱人员?
第二个故事。很明显母亲是想回到年轻的时候的,也希望轰轰烈烈,“年龄差什么的都无所谓,只要有爱就好了”,“你除非娶她这样的女孩子,不然我是不会允许的”算是酒后吐真言,心底是承认这样的婚事的,之所以坚决反对,一方面是迟疑,年龄差过大是否会导致感情问题?能否像孩子的父亲对母亲每天睡前在耳边说一声“很高兴遇见你”那样真挚地相爱?另一方面,她也是不舍,毕竟母亲看到了儿子就像是看到他的父亲一样。然而当店老板给她盛了一碗儿子学习了两个月练习捞的荞麦面的时候,她还是被儿子的努力打动了,承认了这桩婚事。母亲稍有落寞的感伤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让我感觉到了时间既残酷又充满了希望。
第三个故事。老奶奶来到东京找儿子却被骗钱,受到了当地人的款待,最后看到了儿子。社会上既有骗她巨款的骗子,也有热心帮助她、开导她的店老板、警官和小女孩(大概是吧,就是那个曾经住宿店老板家的女孩)。暮年对儿子的思念,人心的险恶(被骗钱),人情的冷暖(胶囊旅馆一段,很令人动情),明知儿子难找却仍要寻找并且只为见一面的老奶奶的执着,女孩的猜忌(她对警官说老奶奶精神可能有问题),店老板对警官提建议时的动情(让他们见面,但也别让他们见面),老奶奶后来见到儿子因不想打扰其生活而不相认选择离开的心酸,老奶奶事后在老板店里真情的倾诉,以及最后老板在墓碑旁的独白,都让我感到一种真实感,还有,对社会的积极的态度,以及明天会更好的殷切期待。
然而之所以给四分,是因为结构,故事连接我觉得突兀了。不过除此外其他都是不错的,不是平常那些甜到掉牙恋爱修成正果、家庭矛盾重重最后大好合欢大团圆以一张全家福结尾的辣鸡影视剧可以相比的。
最后,很喜欢店老板和小暮警官。我也很喜欢店门外卖杂货的伙计说的话:“(这风铃)声音好听么?就要活得像这声音一样!”
我妈一直很爱看《深夜食堂》,对同样作为“日本吃饭节目”的《孤独的美食家》就不是那么感冒,她的理由是,《深夜食堂》有故事情节,而不是一味狂吃。拍了这么多季,深夜食堂的故事情节倒是越来越多,可是对吃这码事,说得越发少了,别说“一味狂吃”,连“吃”都淡薄了。深夜食堂从一个充满油烟味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理智上我无从辨别两者孰优孰劣,或许两者都有可取之处,只不过难以比较。 前期的深夜食堂,剧情一般是做饭吃饭听故事,在尚且不那么套路的剧情当中穿插了各色美食。来路不明的老板顶着一张饱经沧桑的刀疤脸沉默地操持着饭菜;前来吃饭的三教九流在进食的过程中互相日渐熟识,至于感情流露,再至于向饭友伸出援手。深夜食堂将这些孤独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用食物将他们松散地粘合起来。到了后期,便渐渐地不同了。深夜食堂,似乎将存在的意义由“吃饭”转为了“满足心愿”,这一爿狭小的店面,仿佛成为了一个神圣的所在,成为了食客的万事屋,所有失散的亲人与恋人都在这里久别重逢,万水千山来相见;所有为感情困扰的人在这里走出了困境,迎接新的人生;所有龃龉在这里和好,一切痛苦与不堪的情绪在这里烟消云散,这里是全世界的秘密神社,门口挂起的短帘是变了形的鸟居,门里是一方奇异神秘的乌托邦,从每天深夜十二点起,大密度地上演着悲欢离合,直到早上七点钟食堂打烊为止,程式化的温情洋溢其中,旋转升华,不断拔高;而关于吃喝二字的空间,则被挤占了大半,吃食越来越简单,逐渐进化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而老板“什么都能做”的特质也遭到了弱化,弱化到让人都快要忘记他这个本领了。 比起影版深夜食堂1让人有些莫名其妙的“救助少女”的突兀剧情,这次的影版深夜食堂2,故事上基本沿用了剧版惯用的传统模式,采取了“死亡”作为电影的主题,串联起了三个基本无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以女主角常点的烤肉套餐作为主题食物,这位女主是个热爱穿着丧服的年轻女编辑,工作磕磕绊绊,生活乏善可陈,在一次葬礼上偶遇白马王子,最终却发现对方是个香典小偷,并以在葬礼上勾引女生为乐。第二个故事,主角吃的则是荞麦面,这次的主角是为去世的丈夫和父亲过完十七周年的一对母子,他们共同操持着一家荞麦面店铺,然而因为儿子想要与大他十五岁的姐姐型女性结婚,母子之间产生了矛盾:母亲想要继续管制儿子,儿子想要独当一面成为真正的大人。第三个故事,主角点了猪肉汤套餐,这位主角是一位丈夫离世七年的老夫人,遭遇电话诈骗赶来东京,她相信电话诈骗的原因竟然是她早年间抛弃过的儿子拒绝与她相认。三个故事都或多或少与“死亡”有关,情节上算勉强立住了脚,但如此一来,结构却难免显得松垮,失却重心。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三集情景连续剧拼接在一起做成的。但要是将三个故事单独拆开来看,不论哪个故事,单独拉伸成一部电影又都略显单薄。较之其他两个故事,或许稍微复杂一些的第二个故事是有一定延伸空间的,但是仅凭现有的简单情节,单独支撑起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长还是太难。不明来历的食堂老板,到这里也基本被揭露了身份,是“从前叛逆的坏小子最终浪子回头继承父亲的店铺”。这样看来,老板似乎也变得不那么神秘莫测,就像金庸新修的射雕中把邪性神秘的黄药师改作了根正苗红的“忠良之后”,虽然有了来历出处,却剥落了世外高人的外衣。老板的外貌几乎没有过变化,然而渐渐地他不再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反而更像一个表面略显沉默、内里热心的佟掌柜型的人物了。在这次电影当中,食堂老板竟然发扬了乐于助人的精神,与警官一起带着遭遇了电话诈骗的老奶奶去看她的儿子,这在之前早期的剧情中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貌似质朴的他几乎成为了这个深夜神社里的神明,赐给前来吃饭的食客好运和温暖,戏剧化地满足着食客的心,而不是食客的胃。
(老板的形象。顺序是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电影版1、第四季东京故事、电影版2) 每一次深夜食堂的故事告一段落,都选取在过年的时候。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家人团聚庆祝的时刻,然而深夜食堂的常客们却选择在这里欢聚,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没有了家人,还有的家人在遥远的故乡。他们中有孤身一人的艺术家,有无所事事的老人,有沉默严肃的黑社会大哥,有脱衣舞女郎、小姐、妈妈桑和av演员,这些在社会边缘苦苦求生的小人物,早就把深夜食堂当成家一样的存在,而因为吃饭而被联结在一起的饭友们就成为了息息相关的家人。这种温热的场景,很难让人不产生心动的情绪。也恰恰就是这种场景提醒人们,深夜食堂,不是一间冰冷的饭店,也不是一座庄严的神社,而是一个温暖的家庭。从不同地方聚集来的食客,在这里填饱空乏的胃,顺便捂一捂自己凉津津的心,才有勇气走出食堂的门,回到外面茫茫人海的大千世界。 深夜食堂,毕竟不是哆啦A梦的口袋。因为人世间真正的故事,从来不能像童话故事一样简单幸福,不是能在夜晚开放的饭堂里吃几次饭,就能峰回路转。人们会寄希望于这个神社一般的小饭馆的存在,但是很遗憾,在这个世界里,它永远都不会出现。它只存在于影视剧中深夜里街边小小的角落,让你在看过之后,流几滴感慨的眼泪,又继续辛苦地在人世间徘徊挣扎。 就像一座真正的神社。
他脸上长长的刀疤,跳脱尘世的心境,最拿手第一道菜是猪肉汤饭,老太太吃饭时他颤抖的肩膀,都暗示他才是老太太的儿子!被妈妈抛弃的人生,就是刀疤鬼的人生啊,怎么可能让妈妈看到自己这样的生活,既然见不了面,就让有别墅的有老婆有儿子的人生给妈妈安心吧!
百度了下,居然都没人看懂,导演哭瞎了!我好着急!
吃的人生百态,调味的是喜怒哀乐,果然深夜安慰的不仅是味蕾,还有寂寞的心
制作者熟谙这样的套路,简直煽得炉火纯青,该停的地方戛然而止。你即便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完全猜个八九不离十,但依然能被崩一脸泪。只有他们做得好才能放心跟着走啊。演员同样也是在演,甚至有点夸张,但就让人感觉非常由衷,也充满细节,哪怕是吃都吃得很有感染力。镜头不花哨但交代清楚。
与其把几个故事拼起来强行凑成一部电影,还不如剧版一集一个故事来的温情动人,这个道理就像三天一碗鸡汤和一天三碗鸡汤的区别。(当然,怎样都强过隔壁黄磊的馊鸡汤)
进来看池松壮亮。台词、剧情、人设都一如既往的“编”。浓浓的“台词味儿”,刻意、造作,硬上鸡汤。只能当“成人童话”看看了。想想若是仓本聪先生执笔的脚本该多好,没准就是一部时代白描的群像大戏。这么好的题材、切入角度,搭配这样演技精湛的卡司班底,基本都可惜了。
这次故事觉得不是小确幸,有点小难受。日本人真的很有分寸,那个年轻时抛夫弃子的老太太想见儿子而儿子不愿意见他,周围人想办法让老太太坐在出租车里远远的看到儿子和孙子。如果中国人拍这个桥段,肯定是柏万青那种把儿子批评到痛哭流涕再母子抱头痛哭的恶俗吧。
好好吃饭,好好珍惜,一辈子没有多少顿
你问有没有客人,其实还不少呢
三个故事虽然全是看两眼就见到底的套路,但温情点还是抓的很足(尤其第三个),也都存在互文关系,生老病死里的温情脉脉。在电影院看最大感受是:即便拿日剧番外水平凑几个片段(或者可以叫三集日剧联播?),都比每年大概95%以上华语院线片舒服靠谱。差距之鸿沟啊...
人世风尘虽恶,毕竟无法绝尘而去,最爱的、最忧烦的、最苦的,都在这碗深夜的食物里了。三个故事3>1>2
这么晚吃这么多,胖死你…但还是干了这碗深夜鸡汤。
喜欢深夜食堂,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老了。喜欢这样适合在自己家里抱着抱枕靠着沙发吃着零食听着窗外的风雨安静看完的电影,一些寻常人,一些寻常吃食,一些寻常故事。不会心潮澎湃,也不会低落难过,却反而走心走肺。半夜看饿了,为了片头去买了味曾……笑。突然好想吃
泪奔的故事……一边是真诚 一边是虚伪。 诚意是学不来的 黄小厨你拍拍沙县故事or徽州咸肉菜饭店 我说不定还会看一下 ps第三幕个老阿姨90岁了……
深夜看完《深夜食堂》,还是原来的的味道,还是那样的大叔在深夜伴你。如果你看过这样的《深夜食堂》,你一定不会对黄磊的“改编”再有任何的幻想。
《深夜食堂2》:料理成了點綴,甚至可以忽略。死亡成了主題,先是幽默了一把死亡的緣分,接著講起故去的人對存世關系的影響,最後讓人們放下「已死的盼望」,斷了無望的執著。片尾,老板對著墓碑感念妻子對他料理的稱贊,起身繼續打理這深夜食堂,回環往復,生死相連。原來,死亡,也可以如此入味。#電
穿丧服的女人,女大男15岁的情侣,寻找儿子的老太。就像剧集版的一个番外篇,风格都一脉相承,难得的还是那股中国版学不来的人情味。
看“孤食家”是不太会关注剧情的,一心跟着五郎吃。而在食堂,食物却变成了点缀,人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到来,或许有些伤痛并不能被治愈,但那一碗食物却可带去片刻的慰藉和温暖。
真的有這麼一個地方嗎?三個小故事,濃烈的情感糅合在平淡的敘事中,讓人動容。中途感覺拖遝。那一碗豚肉定食讓我哭得無法自己,更多的是與現實處境產生的共鳴,內疚無奈的情感迴歸到生命那沉重的本質。外面淋雪的她都那麼讓人心疼。片尾配樂響起,又控制不住。這一份平凡的溫暖,最溫暖。
关于死亡,关于衰老,可是又很好笑,好喜欢啊。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主题歌响起,也觉得被治愈了,好像生活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河流。怎样平淡的生活,都总是有人陪伴。雪又下起来了。
已经跟吃没什么关系了。
小田切让实力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