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创研放映会 少见的连贯叙事跳跃剪辑转场,感觉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跳跃或连贯叙事连贯剪辑,然后今敏的是跳跃叙事跳跃剪辑。 很多人说这里面用了很多电影手法,我感受不是很强烈,或者说什么才叫电影手法,视听语言不是任何影像创作都能用的吗,以及它给我们带来不同观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那些转场剪辑和电影元素吗,那为什么别的动画作品不用?既然大家觉得这样是好的。 剧情理想化这一点我不想细说,大致的电影制作流程问题不大。 和白箱做比较的话两者优劣在哪呢。这个我还在想。
还有就是讲拍电影为什么一定要把背景设置成好莱坞工业,你既然选了neta好莱坞工业化制作流程,主角也都是外国人,为什么还要画亚洲脸,真的很违和,是为了表达什么而有意为之吗。说到好莱坞就会想到同样背景下的短篇golden hour,那这两者做比较又有哪些不同,这么想还挺有意思的。 以及我不是很认同傻瓜电影感动人更伟大,这种话说出来是挺酷的,实际上,假如说这里的傻瓜电影代指的是类型片,那类型片往往更容易调动人的情绪,那些带有私人化表达但又能引起人共鸣的片子才是真的不容易。虽然少之又少。 还有很多说有新意的地方,比如剧中剧啊,省略时间的转场手法,或许前几年还算有新意但最近真的越来越多了。动画作品确实少一些,但电影用的挺多的了。所谓那种“拍一个拍电影的故事”这样的套路。说白了,就是从生活中找素材啊。那一个导演拍一个拍电影的故事就是最没新意的创意了,这反而被说是新颖,还挺有意思。
转场吧,都不用往电影去找,今敏动画里就挺多的。
还有台词和画面效果匹配这个创意,相比之下确实更新颖一些,但我记得齐木里面就出现过,然后十冷还是哪个漫画里也出现过,当然这两个应用里他们都是作为一种自嘲性解构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庞波小姐确实创新一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那组补拍镜头里面,讲音乐家和妻子对峙的镜头,给到音乐家时音乐家背后有一架钢琴。感觉这种符号构图应用反而才是更具代表性的视听语言,所谓最重要的往往在画面远处。
那些你察觉不到的,甚至觉得没有解读空间的解读空间才是真的难得。就像越好的剪辑越是会让你觉得没有剪辑。 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特别是在实拍和动画的结合上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前我所想的仅仅是技术和画面层面,庞波小姐却是文本层面的结合,所以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实拍方式讲一个做动画的故事。
电影本身运用的拍摄手法以及人物设计都是很不错,剧情上面也颇具新意,各种画风切换我认为不是经费不足,而是为了突出角色。总之就是将一部动画排成一部真正的电影了,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后半段男主赛博朋克风的歌舞有点尬,但是不讨厌,不影响这是一部佳作可以的话我想给9.8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漫长的90分钟电影。全篇90分钟可真的是一分钟都不无聊,特别是中间土下座一段,10分钟甚至让我产生了看了半小时的错觉,平行剪辑做出了类似长镜头的感觉,印象深刻。前半部分剧中剧的拍摄和剪辑部分,让不了解电影制作的我也充分享受了这个过程,甚至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是个加分项。
开篇女二(即片中电影的女主)开口我就感觉棒读味严重,后来在庞波小姐的指导下似乎好了一点,一度让我觉得训练前后发声从外行到内行非常合理,就是剧本有意为之的。结果最后一段女二又开始棒读了,脑内过度洗白了属于是(笑)
庞波小姐是个非常讨喜的角色,但是她一度让我以为是一个工具人角色,甚至中途还在脑内吐槽这电影应该叫《酷爱电影的吉恩先生》才对吧。有趣的是结尾又再次以一种很浪漫的形式把焦点转回了庞波小姐身上,更有趣的是再看之前片段的时候会发现这是早就埋下的伏笔,让我非常感动。
这是我在影评区看到最多打低分的评价了。其实大可不必在本电影中寻求什么真实(阿虚.jpg),因为它本就没什么内涵也不需要过度解读。看完全片会知道其实就是一个男孩实现女孩愿望的故事。那么享受这个简单的单线故事就好了,不是吗?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扣分项应该在于剧本想讲的东西太多了,但也太少了。太少指的是单独作为一部浪漫系的电影看剧情量凑不到90分钟,所以杂糅了很多并不是很有趣并且引人误会的情节,说的就是梦想线。庞波小姐最喜欢的是90分钟长度的简洁电影,但是这个电影并没有做到很简洁,有些遗憾。
这个人是串联剧情的关键,回顾了一下发现真的到处都在暗示这个人是谁,我却看到结尾才明白,可说是榆木脑袋了。很简单的讲述一个浪漫的故事,仅此而已
影片台词如是:
“内容是不错,但太长了。”
“要求观众付出两小时以上的注意力,在当代的娱乐当中会提高门槛。”
“友情,剪了。家人,剪了。生活,剪了。”“为了不放弃的唯一,剪了。”
这部动画正如台词所讲,剪去现实,剪去苦难,乃至剪去影响事态发展的常识,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故事服务。最后呈现的如梦似幻、既幼稚又完美的作品便是这部九十分钟整的动画影片了。
-------------------------------------------------------
“比起用催泪电影让人流泪,还是用搞笑电影让人感动更酷吧。”
早在电影的开头它便告诉了我们它将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对话数不胜数。它不只是在和吉恩对话,亦是和戏中戏的达尔波特对话,更是在打破第四面墙和你对话。
-------------------------------------------------------
归根到底,这是部考验能否对上制作者的电波,一部偏执到极点的影片。
为了展现自己的故事,为了既定的想要的结局,哪怕阉割设定,机械降神也不为过。
这是吉恩、达尔波特和制作者的三重奏。
“电影不是为了观众”,剪去一切‘不必要’的其他,最后上映的那部、这部电影便是他们极端自我的答卷。
本片的名字是《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实际却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群像戏。整部电影最有趣的点在于其表现出的延展性。
事实上,片中的主要角色每一个在本电影的设计中都成为了具有独立视角与视野的角色,因而即便此片大部分时间是以片中导演 吉恩的视角夹杂制片人庞波与女主演娜塔莉的视角夹杂而成,但换片中任何一个角色作为主线的承担者都具有一定的潜力,这实际上很好的体现了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如何塑造群像而又足够节制的原则。
我们可以说,电影本身就是很好的90分钟原则的实践者。导演在面对一个故事时,如何在确定主旋律的时候配调出优秀的和弦,并给出足够的留白,往往需要一定的构思与功力。
庞波小姐,这一明星制片人在整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是对整个团队的拉起,制片人在具体的电影拍摄流程中,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位置变化,但本片中所展示的制片人位置是很明确的团队的塑造者的角色。用两个词汇来形容庞波小姐在本片中被塑造出的制片哲学,便是远见与开放性。
整部片子打动我的并非是以吉恩导演为视角的梦想照进现世的桥段,在节奏与旋律上,吉恩追梦都十分顺滑,但正因为过于顺滑,而导致了观影体验上情绪是跟随影片的旋律顺滑的上升下降,因而缺乏真正由猝然停滞与爆发而带来的燃点。以吉恩导演为视角的故事线具有极强的呼吸感,但如果想要打造一部带有燃点的作品,相比于由平顺的呼吸转入略显急促的呼吸,也许更被需要的是呼吸的骤停与随后而来的呼吸节奏的紊乱。
简单来说,整部片子的剧情具有很强的禅意,因而节制感带给人了一种温和的美学体验。但热血相较这样一种精致的美来讲,更多需要接近粗犷的崇高,热血恰恰是离禅意最远的东西。因此,电影看完,你会感到意犹未尽但同时不够过瘾。从某种意义上,这恰恰是现代电影工业所表现出的共性,被精心设计出的热血总是缺乏真正的灵魂。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依然打动了我,原因在于即便并不热血,但一份梦想所带来的共振却是极富有禅意的美学体验。热血意味着勇者的单打独斗,意味着坚韧而壮烈,但梦想的共振却暗示的是人类分享着的是共同的生存境遇,一个人平顺的呼吸无法打动人,但一群人,乃至所有人共同的呼吸,无论听上去多么单调乏味,却依然拥有动人的能力。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标题,因为相较于导演追梦的过程,真正打动我的,却是庞波小姐作为一个与中心离散的角色,将所有梦想串联在一起并对其释放出开放的善意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克制却精彩的群像戏无疑与电影的母题相契合。
综合来讲,主线剧情相对薄弱,但一切主线剧情外的角色设计和发散的东西却如同编织成了一张网,将精致脆弱的内核包裹了起来,只要盒子足够漂亮,买椟还珠又有何不可呢?
电影的时长是九十分钟,是吉恩的故事,是庞波小姐的故事,是米兰的故事,是娜塔莉的故事。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导演的自我,像吉恩在马丁身上看到自己。 电影的转场是我看到过最出彩的,包括通过场景去具象化角色的想法与感受,都是我所见过做的最好的。其中多次补叙,更像是角色的视角穿在了一起,一部电影是一个世界,导演是创世神,团队是主角,是救世主。《NEISTER》的创世神是吉恩,这部电影的创世神是平尾隆之,讲的不仅仅是追梦,也是导演眼中的演员,导演眼中的导演,是导演眼中的创作,甚至我对这部电影有一定的参与感,就是因为这部影片的自我性感动了我。 对于一个窘迫的创作者来说,他的主观一定是深刻的,电影里说,创造的敌人是幸福,那么梦想不代表着幸福和成功,而是自我,自我地拍电影,自我地要求追加镜头,最后自我地站在领奖台上,说我最喜欢的,电影的时长是九十分钟。
喵莱坞的庞波小姐作为电影制片人,让她的助手吉恩剪辑b级片的预告。虽然只有短短的15秒,但十分考验功夫。吉恩通过了考验,剪出了精彩了预告片。
同时,庞波也说出了选择吉恩做助手的原因,因为他有一双陷入绝望的不幸福的眼睛,眼中透露出创作的欲望和想象的深度。如果人生太幸福,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思考。而不幸正是创作的动力,难以融入社会,恰恰能够想象和创造出一个非凡的艺术世界。
和庞波小姐一样,我也不喜欢太长的电影。90分钟的电影就像沙漠里的绿洲般难能可贵。如果让观众盯着银屏2、3个小时,简直就是虐待观众。所以,导演要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表达自我。
电影是创造梦想的载体,也是塑造演员的平台。将一个普通的充满自我否定的人,变成一个认识自我重拾自尊的明星,电影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庞波为打工女孩娜塔莉精心写了《大师》这个剧本。
吉恩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充满绝望的制片助理,他一直在默默学习如何拍电影。娜塔莉是一个怀有电影梦的打工女孩。在艰辛的工作中,从不放弃成为演员的梦想。其实他们的眼中都有光,只不过不是那种自以为幸福的满足之光,而是如暗夜星空般对梦想执着的渴求之光。
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导演,一个是菜鸟女主角,两个新手就开始搭档拍戏了。当然,一开始不自信是正常的,一个怀疑自己没有才华,一个猜想自己没有魅力。当菜鸟导演坐到监视器前,老戏骨和新人却没有令他失望,拍摄渐入佳境。从表演方法,到摄影角度,再到场景设置,加演的桥段也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吉恩开始大展拳脚,逐渐显露出导演的才华。而娜塔莉也出色的扮演了莉莉。这部出道新手拍的戏有了冲击奖项的可能。
吉恩在拍戏时偶遇了高中同学阿伦,他虽然是高级白领,但却无法燃起对工作的热爱,虽然事事顺利,但缺乏梦想带来的进取精神。
拍摄虽然结束了,但那只是一大堆视听素材,关键的步骤才刚刚开始,精妙的剪辑能够为一部电影注入魔力和灵魂。剪辑者是电影第一个观众,拍摄要主观,剪辑要客观,更加考验一个导演的才华。独辟蹊径的剪辑几乎可以重构整部电影,令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瞬间变得神奇深刻起来。
遇到困难的时候,吉恩遇见了名导演彼得森先生。明白了,作为一名导演,他不仅是剧本的执行者,场景的调度者,拍摄的统筹者,剪辑的策划者,更是电影的灵魂和统帅,决定一部电影最终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一部电影的制作是技术层面,而一部电影的表达则是心灵层面。电影其实就是导演在找寻自我,形成自己对世界独辟蹊径的理解,然后表达的载体。从进入电影行业,到成为制片助理,再到成为导演,在梦想成真的过程中,也是那个模糊而朦胧的自我渐渐变得清晰鲜明的过程。找到“我的咏叹调”,用电影在这个世界中留下自己鲜明的烙印,大概就是一个成功导演的座右铭吧。
吉恩就是这样代入自己,通过电影发出寻找自我表达自我的追问,而这也契合了这部描写音乐家电影的主题。由此他觉得素材并不完美,还缺少了情感核心的部分。
为了补齐缺憾,吉恩和高中同学阿伦拼命努力,筹集资金继续拍摄。而将银行和电影公司以及普罗大众结合到一起的,不就是梦想的魅力吗?
许多电影讲述的都是得到,只有这部电影讲述放弃。通过剪辑,吉恩意识到,音乐和电影一样,艺术和生活,只能二者择一。纯粹的艺术容不下生活的琐碎,好的电影也无需多余的材料。为了在短暂的时间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只有大胆放弃。为了艺术能够真正地纯粹地表达自我,必须返璞归真,删繁就简,这样,电影才空灵且真挚,变得一击入魂,过目难忘。
此片获第49届动画安妮奖最佳长片提名。
剪辑转场很酷炫,也有很燃很热血的地方,整个片子看起来还蛮轻松的,但是把拍电影的过程似乎还是讲述得过于轻而易举了。事实上,创作的过程并不会有这么多理想主义和一帆风顺,更多时候都是一筹莫展和不停妥协吧。好在也就是部动画片,勉强能喝得下这口鸡汤,但“逃避现实”可不能作为“酷爱电影”的理由。
看到片中对于电影剪辑应该怎么操作的理解,就不奇怪这片为啥会被处理成这么难看了
来做梦吧!
「我最满意的,就是把时长剪到了90分钟。」
非常精彩。哪怕太理想主义了又怎样,这种让人心情愉悦的热血与感动就已经让我情不自禁地鼓掌了。
爱电影人的一次倾诉……不知道最后成片剪辑是不是 都这么辛苦,以后要更加看重导演剪辑版了呢。
前半段只是单纯的好看感动,主角获得关注、支持甚至包容,才华得到机会释放,但直到后半段的“舍弃”才是对“梦想”这个词最终的诠释。当漫长的压抑和沉默中积蓄的感情、成长得到展现和爆发,能不能在此刻冷却自己,重拾初心,直面自我否定并吞下从头再来的痛苦,可能才是实现梦想的最后一步。这个作品对梦想的诠释深入到令人意外,但似乎又是那么理所当然的浅显热血。人生不也是这样一个努力获取愈发丰裕,然后自我淬炼舍弃,为着追求真意的独属于勇敢者的旅程吗。PS:剧情唯一败笔,银行,从来,以后也不会为梦想买单。再PS:这片子让我想到了某个同学,从银行客户经理离职去做导演,后来作品登上了FIRST影展。致敬所有迷茫挣扎后选择勇敢的人。希望我的努力能更靠近他们。
画面衔接很巧妙,故事为拍摄电影的心路历程,相对平淡,主要讲述了酷爱电影的制片人庞波小姐,对电影怀抱热爱的新人导演吉恩,追求梦想的少女演员娜塔莉,名气大燥的演员马丁,以及热爱电影的剧组人员,一起协力制作电影《大师》,实现拍摄理想电影的美好故事。「最喜欢的是电影时长九十分整」
哈哈哈,剪片子的部分搞得好热血。不得不说,关于拍电影的理想主义,还是挺让人有触动的。不过,戏中戏的那个故事,终究还是个挺俗套的设定,很难相信那种片会获得很高的评价。
庞波酱和蜜丝缇雅都好可爱啊,确实电影主要拍出女主角的魅力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另外我其实不太想看meister,更想看水着美少女大战触手的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迷影在电影院的最佳
超棒!
如果这是一部真人电影,你当然可以吐槽它影中影的部分有多普通,结尾的HE又有多爆米花合家欢。但它是动画电影哎!动画原本就应该走到极致,世界上最美好无垢的平行世界,梦想会实现努力能成功。此时此刻的我选择看这部电影是因为需要感受这样的情绪,而更棒的是它只有90分钟,于是我顺利的拥有了90分钟的逃离。电影果然是未来的艺术,一定是有人穿越回去发明的艺术。
我更爱《福尔摩斯二世》,而且它只有44分钟。
电影届的乌托邦?如果这不是一部动画电影,这样的拍法可能是对电影业的亵渎,但做成动画,这种热血夸张和理想主义就非常合理。谁又不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呢。本片90分钟的市场也非常合理。Hollywood,你懂了吗 :)
“为什我挑选你做我的助手,是因为你的眼睛里没有光。在现实世界里太熠熠生辉的人是无法进行创作的,而只有看上去黯淡的人才有自己的脑内世界。”对,说的就是我们。本来以为是轻松搞笑B级片的故事,其实是正经热血的迷影故事,感人励志但是,制作电影那么严谨的事情不该是这种多写剧本又重拍这样的节奏吧。重于煽情,剧情本身的必要性有疑问。但最大诚意是:它只有90分钟!“观众看电影注意力放太久是不会轻松的!”所以谢谢灌输这个概念!太久会睡着的!
《小妈妈》→《驾驶我的车》→《援助》→《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看片名还以为这是部关于“影迷” 的电影,结果讲述的却是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因为个人对电影行业有些了解,不免觉得片中关于“制作电影”的剧情存在虚假成分,好在这是动画片而非真人电影,片中某些夸张热血的桥段于我就不那么违和了,整体观感也还可以。—— 我很久以前就喜欢看电影。虽然一个朋友也没有,但是没关系,因为全世界到处都是还没看过的电影。有个女孩也在,不管是哪家电影院,都会遇到她。但每次一放片尾字幕,她就不见了,所以我没记住她的长相。但我总是在想,那个人是为了什么来看电影的?直到片尾字幕放完,都忘记起身离席,沉醉在电影的世界中,这种感觉她有过吗?这么一想,我就想要自己制作电影。就像我被电影拯救了一样,希望有人看过我的电影能够获得拯救……
热血是真的挺热血的,困也是真的挺困的。/开篇一度认为是拍了一部美少女战士版的Lala Land。/作为半个剪辑人,无法共情这种莫名其妙的热血。/被片名骗了,以为是大女主戏呢,结果来个大男主。/嗯,导演在转场上有花心思,但是凭什么90分钟的电影就是沙漠里的绿洲啊,90分钟的电影也能很拢长,这部就做到了。#SIFF24 (心中其实是2.5星电影,但画面以及色彩做的很好看,鼓励3星)
3.5 “电影傻瓜电影”容易显得傻瓜,这部也不例外,过于明确的理想主义光环下的励志童话,戏中戏甚至还有点“金酸莓相”。幸而动画形式上让靠不住脚的内容靠住了,监督在作画分镜的想象力上是有东西的,并没有脱离主流,又展露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最后有一场视觉呈现,影院电影在固定时空中控制观众意识流,而观众反向以自身记忆获取主体性,处理得也不错。最棒的当然是,这是一部刚好90分钟的电影。
很难打低分却又感觉欠那么点意思的电影?也许这就是“吉恩”无法追加拍摄而向现实妥协的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