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游戏,一次意外,一段属于两个男孩的抗争,将无知和罪恶,谎言和真实都包裹在了这层层人性的困局里,生命诚可贵,人性价更高,愿我们永远不要把无知当无罪,把天真当无害,在懊恼后悔中惶惶度日。现实生活中,“狼来了”的故事也时常上演,有些人不计后果的说谎,最终只会坑害了自己,追悔莫及,而自然之力的强大是人类想象不到的,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赖的,我们在人与兽、人类与自然面前不要再自相残杀、互相伤害了,否则结局也是两败俱伤的!
看到这个,想到我小学时候的某个暑假,和同学在乡下。我们都不会游泳,就去她家里拿了救生圈,轮流换着在水里游会玩会,两个人都累了于是上岸坐着,她说她想自个学着游会,于是她就扶着岸下去了,扑腾了几下,人就看不见了。我也没慌什么的,喊了几声,没动静…我立马站起来准备跑的时候,她的手出来了,抓着什么立马上岸,一直颤抖。我SB的还问她水下什么样的,她说你下去试试,我还真是见了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下去了,一下去就沉,看着光越来越远。能有一秒?她立马把我拽上去了…两个人就坐在岸上颤抖…没有多恐惧的感觉,就怕被大人知道。然后浑身湿漉漉的也没擦干,踢踏踢踏走着去她家看电视了……
困兽,“困”体现了出来,“兽”怎么解释还没有悟出来,影片中最令人揪心的是当一个孩子陷入水泥浆里,慢慢被吞噬,另一个孩子就在旁边,却无法施救。眼睁睁地看到一个人死去是什么样的感觉?对死去的孩子我们感到震惊,对活着的孩子我们也深表同情,也许这是他一辈子也抹不去的恐怖记忆。
影片表面是讲述两个孩子的故事,其实在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人内心的困境。两个孩子之间有竞争、有互助,有谎言、有真诚,有生、有死,有利己、有付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立和选择,他们身上体现的问题也是人生活在世上所面临的问题。
影片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结尾却处理的诗意、唯美。最后一场戏,光着背的小孩透过车窗看到绿草地上有一只漂亮的狐狸,从叙事上告诉观众,原来死去的孩子之前说看到了一只狐狸,并不是说谎,光背男孩流出眼泪,他在悔恨、自责还是恐惧、悲痛,不得而知。而结尾的画面,那只漂亮的狐狸一步两回头地离开了有漂亮野花点缀的草地,走向画面深处,这样诗意的画面作为一个悲剧事件的结尾,可以说既突兀又大胆,它好像不能承载前面所营造的情绪,但又与前面的内容呼应,给人无限的遐想。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令人惊讶,难以琢磨、难辨真假。而人之外的自然却是那么恬静、诗意。
光背男孩当看到伙伴被水泥浆困住,寻求援助无果之后,就离开了出事地点,画面叠化他在荒芜的矿场上下行走,声音躁鸣刺耳,时间持续很久,和前面自然写实的叙事风格截然不同。也许导演并不追求风格的统一,也不确定这种恐惧、慌乱的情绪如何表达,就用这种抽象的方式来展现内心的受困。不断地行走在贫瘠的斜坡上,给观众一种茫然之感,刺耳的声音带来躁动的情绪,此时,情绪的体验替代了叙事的确定,也许故事的后半段就是在表达一种情绪。
当光背男孩走在马路上,一个不知名的好心大妈邀他上车,这样的情节很偶然也很随意,创作者不是用典型的戏剧模式来讲故事,很显然,这种意识流式的情节是为小孩后面看见狐狸而设定,这些情节有着不可名状的悬念感,其实这就够了,故事开始没有交代这两个孩子的背景信息,这个大妈的来头也不必交代,因为故事是以经历来震撼观众,能让观众从人物经历中有所领悟,目的就已经达到。
让我们再回到故事开始,两个孩子出现在废弃的车厢里,在很偏僻、很野性的地方玩闹,很随意的聊天,有点昆汀的话痨感,这些窸窸窣窣的平静在为后面的惨剧发生形成对比吗?也不一定,但至少能让我们感到两个人的状态很自然,能让我们入戏,觉得两个人关系很好、很融洽,这就像探洞,幽深的洞穴里有精彩的发现,但前提是要有一个进洞的过程,经过一段狭长且平淡的道路,才能发现后面的精彩。而在发生惨剧之前两个人在一起的闲聊和玩闹就是让我们沉浸在极具现实感的空间隧道入戏,沉浸其中,后面的惨剧才有震撼性。
影片的中心事件——一个男孩溺死在水泥浆里,设计的很有层次。开始是光背男孩陷入水泥浆里,他想让伙伴救他,然而伙伴没有去救,反而嬉戏地嘲笑他,当他奋力脱离危险之后,又骗伙伴靠近他,把伙伴推到暗藏杀机的水泥浆里,然后还击嘲笑伙伴,过了一段时间后,去救伙伴,却没有能力救他上来。这里光背男孩是故意为之还是没有料到严重后果?也许两种情况都有。这样的惨剧发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似乎没有雕琢的痕迹,跌宕又真实,偶然又复杂,模糊又深刻,是叙事的精彩之处。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深陷泥潭,是拼命挣扎还是静侯时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寻求那貌似亲近的人来拯救自己,要平静心态,静等转机,因为越挣扎越快速地走向死亡。
在一个荒郊野外的露天矿上,两个男孩嬉戏打闹着。当他们陷入一个谁比谁更强大的争论中时,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其中一个男孩意外陷入流沙中,他们开始由同彼此的抗争上升到与自然之力谈判——这场游戏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复杂,最后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一幕小男孩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女人,女人说了一句“你知道你走错路了吗”这句话其实暗示了人性的黑暗所对人们自身造成的伤害,这句话其实也是一句警醒之语,提醒人们不要再沿着错误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这样只会然自己越陷越深最终毁灭自己。
讲述了两个小男孩在外一起玩耍,却因骗取对方信任的玩笑最终使其中一个小男孩永远陷入泥潭之中。影片中的背景环境 画面的组接将人物内心的黑暗面和恐惧感展现出来。影片也揭露出人一旦走错一步就会像深陷泥潭一般,再也无法逃脱,一步错,步步错,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将永远成为泥潭之中的困兽,被黑暗吞噬,被自然吞噬。
我倒是认为孩子误入了虚无的陷阱,看见朋友也被代入其中,却无法施以援手。在最后的狐狸出现时,我仿佛听到了《大象席地而坐》里的象鸣。胡波,我很想念你。希望你在那一头,吃点好的,简简单单,就跟这个开车的女司机一样。
看似是其好友被流沙困住,实则自己的过错更是被困中之困。说不出话来,只有眼泪与无穷无尽的狐狸可以表达。
要是以前我可能会生光头小孩儿的气,会觉得是他害死了别人。但是现在看完了只感觉浓浓的悲哀,那种生命渺小的感觉。 影像风格有点像《焦土之城》那种真实感,拍法上热拍居多手持和跟镜占了绝大部分,代入感是很强的。大景别用在了事发之后的抒情剪辑,淡入淡出叠画能很好的把内心的纠结和困惑呈现在画面上反倒是比快切空镜要好。 片子的内核是狼来了的故事,信任都是相互的,在说谎比赛里也是如此。整个短片的点睛之笔我觉的是那只狐狸,给有头发的小男孩的死蒙上或者说是强化了了一种悲伤和冤枉感,完善了光头的人物完成度(最后的泪眼镜头)。片子的结构是一条线的分总,前头没有过多的交代,更多地是呈现出那种亲如兄弟的生活状态,在游戏中一直在铺垫那种情感,最后谎言被现实给揭穿才有了力度。 片名《困兽》我觉得也可以叫《狐狸》,看完结局我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两个小孩分别陷入泥潭像困兽一般。另一种解读是一个没了,另一个心里就下了疤,内心逃不出去这道坎,是精神上的困兽。其中有个在坡上的主观镜头,我感觉很像司机的,有可能有头发的被救了,但不管怎样,这个隐形的“笼子”会因为这次事件一直笼罩他们。
依据地貌的推断应该是斯拉夫民族的孩子,在这个年纪很正常的嬉皮打闹,巴尔干半岛常年战乱,所以会有凋敝破败的铁路车厢无照照看,自然成了孩子嬉戏的地方,只是万不该去到在湖边,被岩泥生吞了,他们在沼泽环境下也完全没有基本求生技巧,可见也没有发达的信息渠道,野外生存知识匮乏。
隐形摸蛤,最为致命……
所以.......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不站在一旁看着,必须要分享一下求生小知识了!
————————我是分界线————————
作为一个救生小知识,倒是应该讲一下,现实里面陷入淤泥是非常危险的,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往往可能引发更大的悲剧。
所以.....
先看一段视频,让贝爷教你如何脱困。
————————我是分界线————————
第一个,是掉进流沙里,
1。停止挣扎。(因为会减小沙子的摩擦力,身体越陷越深)
我们可以看到小男主人公为我们展现了一种错误的方法。切记,停止剧烈挣扎。
2。开始尝试抬高身体,再来蠕动到流沙表面,然后改变身体角度(改变身体的重心),拿出胳膊,向一侧趴下去,试着拔出一条腿,学者像猴子一样爬离流沙(注意整个过程速度不要过快,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的)
可以看到,在这里,贝爷很好的展示了面对流沙时的正确方法:不动如山,待机行事。
————————我是分界线————————
第二个,是掉进沼泽里, 如果受上游木棍,就用它来制造更大的表面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然后经胸部靠在木棍上扭动,爬出之后,要匍匐前进,直到感觉坚硬的地面。 其实两个过程都很相似,首先都是停止挣扎,避免继续下沉(侧身改变重心,让一条腿不受力,以便拔出),增大上面的受力面积(用木棍或张开双臂最为支撑),开始慢慢的拔出一条腿,拔除后要向外伸出,以便获得更大的支撑面积,只要一条腿拔出了,剩下的就好办了,再慢慢拔出另一条腿。最后就是爬出危险区域,直到找到坚实的区域。
好了,我出来了。你呢?
沉稳而有力量,色调和节奏都掌控得恰到好处。导演可期。3.5
今年的奥斯卡短片类让我对小孩子加深了一层恐惧。外国哪找的这么多比大人还会演戏的小孩子?相对于困于大自然,我更偏向于困于人类无知的胜负欲。现实中大多数人困于此。
小男孩a先陷入泥沼,b以为开玩笑没帮忙,a靠自己的力量挣脱,后b看出a是真的陷入困境前来安慰被a推了一下,跌入更加稀软无法自行挣脱的地方,而a多次尝试帮忙已无能为力。。不得不说两个小孩都太可怜,逝者已矣活着的更加自责,其实谁都不是故意,希望孩子不要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 未出鏡的狐狸遮天蔽日, 被看見的狐狸雲開月明. 死困泥潭, 生困心魔.
看完这短片很难受啊,独自活下去的孩子也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切。
专为动物和生态代言的《困兽》最终将生存的绝境掷给了人类自己。少年悔恨的眼泪换来了这部警示寓言里的道理,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像狐狸一样狡诈,也像野兽一样愚蠢。
魁北克狼来了
熊孩子作死短片,可以拍一个系列
戏剧张力,空间&声音不错。看到结尾处刚想说和某年拿下first创投会第一名的剧本是同样的主题大概讲的也就是这么个事就发现这片也得过first短片奖啊还是同届(懂了
从流沙中拼命挣脱却反手把朋友推向流沙,明知道流沙险恶却迟迟不肯施救。人比动物更残酷,猎杀松鼠不是为了吃,好胜心足以令肉食者对素食者产生杀意,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胜利。
这片输skin就离谱,镜头语言和流畅度完胜
构图,声音设计。
狼来了。短小精悍,但其实也比较浅显。镜头下的自然让人生畏,有一段龟裂沙地大全景切大特写的剪辑很好看
短片该有的样子
影片的场面调度、声画运用和节奏感完成度很高。画面的倾斜与构图始终保持着两个男孩的对峙关系,画中画的运用暗示着困境的产生。赤膊肉食男孩代表着相对野性与自然的一面,他肯单纯只为兴趣而猎杀松鼠;素食的来自于有信仰家庭的男孩代表着相对文明与理性的一面。远景镜头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广袤而凶险难测的自然面前,理性在与兽性的对峙中败下阵来,原始的求胜欲占据了上风。在事态失控后,远景俯拍镜头展现了赤膊男孩在荒原中渺小、孤独、无望地行走,不知去路。偶遇草丛里的狐狸,证明此前另一个小男孩并不是出于求胜心态而谎骗他有狐狸,这唤醒了他理性的一面也留下了懊悔的泪水。迷幻配乐预示着他的心境,将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地受困而不得出路。
寸头耳钉的小男孩简直是这座露天矿的拟人形象,他绝望的呼吸声都是水泥的颜色;个人心目中的IFC 2018 Sundance Short Film Tour最佳作品。
远景镜头意味深长,人的争斗在大自然面前,荒诞而悲哀。
悲伤始于最后6分钟,内疚逐渐替代绝望。
不知天高地厚,因而善恶生死都能用作玩笑的道具。不敬,走向了不经,有的人被困住了一瞬,有人被困住了一生,就像那随意切换成沙盘般的沙丘,上帝视角下谁都没有出路。小演员很会演,狐狸前的眼泪,很动情。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