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自由者的不自由
有关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的话题,或者以爱而冲破命数而臻于自由的传说,似乎并非新鲜话题。诗人,爱情,死亡这些字眼,也被频繁的演绎。西尔维娅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想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即休斯用情专一,对她恩爱有加,欣赏她的所有才华和美丽,那么西尔维娅的生命将是一番怎么样的情景。她是否还会写出那些诗篇,还是否会打开瓦斯。
我并非出于同情休斯而为他开脱,抑或因为同情西尔维娅而为她感伤。我不够资格。我只是知道,那种彻底的孤独感,是绝对真实的。而可悲的在于,或者说可笑的在于,如我上述设想中所言,在现实的美好中,西尔维娅依然会打开瓦斯。现实的爱,能够融化心中的坚冰吗?
有人会拿西尔维娅,亦或者卡夫卡等人的成长背景来解释他们作品里的挣扎和撕裂,美丽和悲凉,我看来这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胆小,给自己无法面对这些找个说辞。释迦摩尼是大圣人,当然我初始的意思是指他体悯并不在他生活中的悲苦,而后来我对他的徒劳的救赎也产生了敬意。他明知此举徒劳么?那他更是大圣人。所谓大爱。
挣扎而撕裂,因为坚守。
2 ) 不幸的爱情也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啊~~
很早就买了,买来的碟子上写个“瓶中美人”加上虚无飘渺的背景,还以为又是个“Possesion”类型的穿梭片,心想Paltrow怎么总好这口啊。后来某日因为Daniel Craig的原因终于翻出来看了。
一看到女人因猜忌而狂躁我就有点看不下去(是不是受台湾电视剧的影响?)。后来了解了那段真实往事,不禁唏嘘啊。我还是觉得普拉斯的性格很有缺陷,个人不太喜欢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事物也...
说到沉陷于由崇拜和迷恋组成的狂爱中缺乏安全感、因猜忌而狂躁、把想要留住的人越推越远这样的桥段,是不是真的很classic呢,不幸的爱情也往往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啊~~
3 ) 危险的诗情
昨晚看了《瓶中美人》,讲的是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之死,据说佩特洛和普拉斯长得像于是选定了她演,结果佩特洛的花瓶功力直接冲淡了影片该有的压抑,倒不如瞥一眼普拉斯生平简介更让人神伤:普拉斯是开煤气死的,过了几年,普拉斯的情敌,即普拉斯前夫的第二任妻子竟复制普拉斯的死法,同样开煤气死去,1998年,普拉斯前夫去世,2009年春天,普拉斯40岁的儿子自缢身亡。
大家都说普拉斯之所以自杀,是因为无法在完美妻子,完美母亲,天才诗人这种种角色间找到平衡。彻底神智失常之后,她将所有的愤怒倾泄为一本狂躁的内心独白:爱丽尔,它鲜血淋漓所以摄人心魄。普拉斯死后,爱丽尔不仅为她赢得普利策奖,更将其推上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舞台。普拉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诉说了女性群体那微妙的痛楚,那动人的绝症。为了讲清楚症候,从波伏瓦,伍尔夫,到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不知耗尽了多少代才女的心智,才光是为了描述它,还谈不上解决。我身边有好些个女权主义者,可我总觉得盲目的女权并不可取。一个矛盾的解决,必然是以另一个矛盾的诞生为代价。如果真的让男人分担一部分家居琐事,女人就不得不多放一些精力在工作,可是女人一工作起来总要出问题,投入的精力越多问题越大,同样的工作,女人似乎总比男人更容易感到压力。
D.H劳伦斯写过一个故事叫《母与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她得辛勤工作,并且要全力以赴。当她通过敏锐的直觉,并且没有负多大责任时,工作使她振奋。可她—旦认真着手工作,照他们所说的那样,处在一个真正负责的位置上,辛勤工作,并且全力以赴时,工作便把她弄得筋疲力尽。她得全神贯注,神经高度紧张地对付它。她不具有男人那样的战斗力。一个男人可以鼓起他内心的男性本能来对付工作,而一个女人得靠勇气,而且只有靠她的勇气。因为古老的夏娃本来与这样的工作毫无联系。因而,责任心、注意力、精神负担使一个女人疲惫,尤其是在她并不为某人工作,是个部门主任的时候。
问题在于,当你见到一个拼命三郎似的职场女性,她用来拼命的斗志很少源自生计压力,而必然是有关职业理想,有关一个美好的未来,或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就这样,下班后,她还要不断给自己鼓劲,重复着精神催眠的功课:今天不错,明天会更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边和闺蜜们又炫耀又抱怨,拐弯抹角地寻找成就感。而对男人来说,工作的意味就要简单得多: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工作,必须忍耐,必须继续。当一份工作理想成为工作,它就不再是理想,而只是工作,充其量只是理想的工作,主干关键词还是工作。工作,为了生存。而女人依然是为了理想,无论职业理想还是家庭理想,总之是一个理想。所以女的不倒霉谁倒霉?
普拉斯的死,本质说来压根和女性主义扯不上什么关系,事实上很多平凡的女性,都实现了集好母亲好妻子好职员于一身。普拉斯的死结在于“完美",作为一个幼年自杀n次未遂的诗人,她有着太强烈的极端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都擅长预感。当一件事,一个人,一段关系没有朝着她所预感的路线和平演变,她即视其为战争,遂采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极端办法来缓解内心的挣扎,或束手无策目光呆滞。她要的不是“好”,她要的是“正确”,是“对”,她必是偏执的。稍微出点岔子,就不“对”了,“对”的反面是错,而她简直不具备犯错的能力,她不知犯错为何物。一个完美主义极端分子,别说当妈妈,她是连自己都搞不定的。她不能接受虚伪和乏味,可是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逃脱虚伪和乏味呢?只要你活着。光辉、欢愉、优秀……这些美好的词语,其实和它们的反义词,黑暗、哀伤、拙劣一样,都是短暂的瞬间,生活的99%是灰不溜丢的无聊乏味,想要鲜艳而饱和的高浓度纯粹,去天堂找找看吧?
可天堂是怎样一个世界,谁都不知道。所以有时候想到顾城把谢烨捅死了这件事,真觉得顾城既自私又无耻。诚然,他追求纯洁的童话世界,因为他走极端呀!可是谢烨呢?谢烨凭什么也要冒险呢?因为爱情么,可是在死前的家信中,顾城明明撂狠话说谢烨在和某位陈先生搞婚外恋呀,那还谈什么爱情的力量?既然爱情已经不再纯粹,就应该消亡了吧,真搞不懂顾城是什么逻辑,我很替谢烨郁闷。唉,总之啊,诗人都是疯子,这话一点不假,想和诗人谈恋爱,最好选个三流诗人,三流诗人都是装疯卖傻,不仅没有危险系数,还很好笑呢。
4 ) Truth
因为是悲剧,所以一直没有去看它,直到这个周末,郁闷中,翻出来看了
Gwyneth Paltrow 的演技一向出色, 似乎,对此,我也并无什么要写的. 也许,只有在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时候,人的话语才是最多的吧.而当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赞美之词总会觉得苍白.
突然想到了,每次有畅销书,那么什么纽约时报之类的,就会评价.往往那样的评价让我会汗毛直竖---太夸张了吧~虽然,那确实是种习惯做法吧. 这里不妨归纳为文化差异~CULTURE SHOCK.
扯远了~
其实,整部片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最后一刻
从SLYVIA自杀前的准备工作---为孩子做最后的早餐,打开孩子房间的窗户,关上门;将门窗的缝隙用胶布封好...到最后,救援人员冲入公寓,抱起床上的孩子,然后尸体被抬出公寓
而尸体被抬出公寓那个镜头是最令人伤感
茫茫白雪,只有覆盖着尸体的布是血红的,那种色彩的反差让人倍觉...
而在救援人员冲入房间的那瞬间,当粘在门上的胶布纷飞起来的刹那,我落泪了~
是SLYVIA的偏执,对感情的束缚造成这样的结果吗?还是TADD的花心造成这样的后果呢?
也许都有吧~环境,关系,性格,境遇造成了这一切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SLYVIA的逆境,就不会有她如此伟大的诗~
荒谬,残酷,但却是真实的.痛苦孕育伟大?!
Truth loves me! 当SLYVIA发现丈夫外遇的对象竟是自己的朋友时,她这么说~
而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5 ) 这是个悲剧
有些人是想让你找到他的 但SYLVIA不同 她居然用胶带把门缝粘起来
生活糟到不能再糟的时候 而且还在继续糟下去
还有别的办法吗
我想跳过那个男人
不管他之后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段感情和SYLVIA
他都做得太迟了
这是一个悲剧
在这个世上真真实实地发生过.
6 ) Sylvia
这部电影很难找,我是偶尔在一个网络的角落处发现的,想看的留言。很好看,看电影像在读诗,开头那棵随风飘落叶子的树印象很深。四年前在某个电视镜头里看过,今天又看了一次。好像英国人很擅长这类题材,画面像蒙上了布,不是秋天就是冬天,剑桥,河,婴儿,灯,诗里的意象变成影像也不错。
7 ) 完美主义的女性之爱
永远的西尔维亚.普拉斯
大月亮/文
有没有一种爱情,可以让人放弃绝望。在直抵心房的时候,让追逐的步伐放缓,生命的新绿抽丝。爱情,呈现在外的是缤纷妩媚,它搅动着风,一卷就钻进了女人的心里,横扫她的世界,当这股力量衍生的温存来不及消化之际,它们转眼就变成利刃,然后,毫不留情地,恶狠狠摧毁着感情的堡垒。是的,爱情走了,只留下了身体的废墟,那是一座会呼吸的空城,眼睛是捕捉信息的媒介,脑子只是用来陈设的装饰。这样的痛,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西尔维亚的身上。她敏感、焦躁、抑郁寡欢,她成了一只多疑不安的母猫,在休斯的面前,她试图打开一个出口。只是,徒劳。一次又一次地徒劳,她崩溃了,在看不到天空的天花板底下,她睁大双眼,祈祷死神的降临。
西尔维亚也曾青春过,她披着黑色的巨大斗篷,骑着自由的单车,在老旧的青石板路上飞舞,她的热爱,是单纯的。厚重的红唇和摇曳的文字。她爱它们,胜过一个女人对男人的仰慕。直到遇到他,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男人-休斯。
她坐在浓夜笼罩下的台阶上,一遍一遍地念着,她成为休斯太太的名字。是的,她对他一见钟情。倘若,这世界上能有个与她相匹配的男子,那么,休斯就是这样的男子。她认定了他,她倾倒在他的才华之下。而她的美貌和灵气,同样也赢得了这个男人的眷恋。
他们闪电般地结合到一处。
她曾对他说过:死去,是一种艺术的事情,而我,尤善于此道。
她对死亡,有天生的直觉。她是不幸的,在八岁那年,她敬爱的父母,上吊自杀。这让她对死亡,有了不同常人的认知。死亡,成为她短暂一生最无法逃脱的劫难。虽然,这种劫难之上,闪耀着无数光环,可是,死亡终究是死亡。
她愿意为他而死,为了爱情而死。
从开始到结束,她的确那样做了。
随着他们的孩子出生,西尔维亚觉得生活的夹缝越缩越紧迫,紧迫得让她窒息。休斯的事业陷入停滞,而她,逐渐被世人认可。休斯的爱,好像也随着这种转变,日渐单薄。
她要留住她的爱情,他本来就是她生命的另一半,无法分割,无法分离的另一半。她若失去,她的生命,也将无法善终。
在她强烈的要求下,西尔维亚和休斯,搬到了安静的乡下。在那里,他们度过了幸福地,不被打扰的短暂时光。
如果不是阿西亚夫妇的来访,他们的安宁恐怕会延续得更长一些。
西尔维亚捕捉到了他跃跃欲试的偷腥行为,而休斯,这个花花公子,他让她“如愿以偿”,在阿西亚离开的第二天,不管不顾地奔向风骚的她。
西尔维亚的爱情,狼狈落幕。
她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她一个人盯着空空荡荡的天花板发呆,她一个人跑到电话亭前,胡言乱语。她一个人哄着孩子睡觉,在寂静的,失眠的夜里,她癫狂地写着关于死亡的诗。她把孤独的灵魂,融进了作品,把死亡的气息,铺满了整座房间。
在保姆来来临的几个小时前,她安顿好孩子,把自己关进厨房,尔后,泰然地拧开煤气,这是她第几次自杀了。她闭上眼睛,倾听上帝的召唤。第一次,她把大量的安眠药吞进弱小的身体,她想和父亲一起走,一起去体验升上天国的神秘,那一次,她的母亲发现救了她。第二次呢,她扑进了大海,大海却没有收留她。她想,可能是上帝想要成全她和休斯的相遇与相爱吧!
现在,休斯离开了她。投进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西尔维亚,无法这样无生气地活着。
当保姆来到的时候,她已经被上帝接纳了。
终于,她如偿所愿,在爱情逝去,无法挽回的无奈中,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一代传奇的故事。
六年后,阿西亚用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渗透着每一种灵魂。
她以为他们是完美的一对,但他还是决绝地离开她去爱别人,那么她以为的不可替代的爱就是伪命题。她幸运的是,他至少还承认过她的地位。前世今生和未来,我都在她身上看见了自己。
故事不错 说的是一个外表偏执不羁内心脆弱阴郁的女诗人的悲催的感情故事 但格温妮丝那理智冷感的眼神里看不到诗人应有感性的张扬。
对于创作者来说,家庭生活的确非常绊人,而痛苦又常常赐予灵感。视角太浅显了,精神状态的影响表现得也不够到位,Gwyneth Paltrow不是没有努力,但她是端庄完满的大小姐,始终不够破碎感。
Sylvia Plath only wrote one novel“the bell jar”. The box is locked, it is dangerous. There are no windows so I can’t see what is in there. There is only a little grid. No exit. 她活着的时候,痛苦、孤独、几乎无人知晓。死了以后成了畅销书作家,多么讽刺。Sometimes I feel like I’m not solid. I’m hollow. There’s nothing behind my eyes. As if I never felt anything, all I want is blackness.
In the last few minutes, I really hate Ted, since he is her last straw. His betrayal and leaving is the devastating blow to Sylvia. Without love, she failed to find the exit in her life; the closing of her life is inevitable.
错误的开始注定了错误的结局 ~也许死是一种解脱 虽然sylvia plath的遗作成为几代人传颂的佳作 虽然sylvia plath是个天才诗人 但是她确是一个不责任的母亲。。。
God is speaking through me.
還滿喜歡這部電影的性愛鏡頭。/少有看到以藍綠色為基調的電影。並且點綴鮮明而刺眼的紅。/131002 with 士庭/若榆/常婷/正筠 @小河&小跳家。
被窒息了才能,被窒息了独放异彩的机会,被家庭拖累,被埋没,被压抑。
真正那些触动人心的言语是那些真正经历过伤痛的人才能写得出来的,想起了最近那首someone like you,adele的感情经历同样令人唏嘘。难道真的女人的一世情殇真不过是男人眼中泪而已吗?
这片子的遗憾和缺陷在于格温妮丝.帕特洛的个人张力不足以填满女诗人希尔维亚的生命空间与痛苦黑洞。
自白派诗歌女杰Sylvia Plath之死。Dying / Is an art, like everything else. / 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
她演得不好,他的脸从来没有表情。还有还有,需要那样的床戏麽?太噱头。
Stunningly beautiful cinematography and heartbreakingly sad story.
希尔维亚一生只写一部小说,零星诗句,用淡漠的口吻谈及自身的裂缝,爱过、忍耐过、不堪过,终自绝于三十岁薄明。Erase everything by death.
我原想归咎到所谓“男才子”的不可接近,但那大概是不公平的,因这世上从不缺人自动契合“文章憎命达”的古训,而世代自私的旁观者一向珍惜他们的作品比珍惜他们的命更多.....当然,若我的partner烤面包比写诗出色,我会比较开心....
这片子的遗憾和缺陷在于格温妮丝.帕特洛的个人张力不足以填满女诗人希尔维亚的生命空间与痛苦黑洞
深情是场劫难.造就你,毁灭你.
诗歌狂人~苦逼女纸~ Daniel Craig发型太挫~格温妮丝麻麻好美!
过分侧重情感。到底是无法呈现其内心的钟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