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就要完成洋洋洒洒的影评时,一个小失误全都没了。实在没有力气从头来过,泪奔啊,白浪费我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豆瓣没有保存草稿设置,真tmd不爽。强烈建议设置一个。 简单的说,本片较好的地方是 1 卡列宁选个年龄差距大的老头,对安娜残忍,把安娜赶出去,让人理解安娜悲惨的婚姻。 2 外景,建筑,服饰,接近小说的背景。而不是新版本没有俄国气质。 3 安娜走向毁灭之路,解释得很清楚。种种原因造就了她只能选择死亡。而Knightley版本更让人感觉安娜的无礼和自作自受。 4 列文的故事和心路讲得完整,和渥伦斯基的故事最后得到了联系和总结。新版本缺少两个故事的融合,好像是自说自话。 失望的地方: 1 苏菲玛索塑造的安娜,冷美人,第一次出场让人感到冷酷,丝毫引不起令人爱恋的地方。Knightley有说有笑,至少是活泼的,内心是火热的。 2 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相爱没有解释。上一幕安娜还避开渥伦斯基去跳舞,下一幕他们就跳到一起了,而且还谈笑风生。爱情的发生太简单化,不能令人相信,尤其是苏菲玛索这么个冷美人,是如何改变心意的,很费解。而Knightley版在舞会前,其实安娜已有情愫,两厢情愿铺垫的很顺其自然。 3 渥伦斯基的扮演者不适合扮演感情细腻、敏感的渥伦斯基。Knightley版的渥伦斯基对安娜的着迷是显而易见的。而Sean Bean版的渥伦斯基就是鲁莽冲动,不考虑后果,又不够聪明。Sean Bean比较适合扮演讲义气的勇夫。Aaron Johnson有一双蓝色迷人的好看眼睛,而Sean Bean显然不具备这个利器。 总之,俩人的爱情讲的很差,两位主演塑造的也不是很好,就好像是导演、剧本让他爱上她,她爱上他,就这样发生了,我看不到任何爱的火花,我感觉不到爱的共鸣。而Knightley版本我对主演也不是很满意,但是他们之间炙热的爱情我能感受到,我能强烈的感受到渥伦斯基对安娜的一往情深。 太累了,我刚才的文字足足几十倍这么多,一下子全没了,实在没有力气了。
转自本人的时光网日志,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177287/
如果看过原著的话,把《安娜卡列尼娜》一字不差地拍成电影会及其困难,主要是文本和电影呈现方式差异导致,文本着重形象的塑造,而电影着重故事性本身。本片绝非这个故事的最佳版本,不过和书比起来,本片在改编上做了大量简化处理有其独到之处。
原书900多页,作者托尔斯泰的野心是展现一幅完整的贵族群像,以及对贵族阶层命运的思考。书中列文和安娜两条主线平行叙事,两者只发生过一次会面的交集,同时书中人物繁多,但没有任何多余的角色。影片保留了原作品的基本框架,但以列文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其实作者本人把自己的一部分想法代入到列文身上,片中末尾有点明),来呈现整个故事,同时砍掉了了许多支线角色及相关的故事,比如对基蒂有重大影响的瓦伦卡以及安娜和沃伦斯基还有他们的私生女在乡下隐居的一段生活等等。
这样的的好处是电影的整个叙事会足够聚焦,观众集中于安娜的悲剧人生,非常精炼,可以1小时40分把故事讲完。当然这样的处理无法满足原著党的口味,该片明显不足是除安娜以外的所有角色都略显得苍白无力,而男主角沃伦斯基从头到尾一副苦大仇深历经沧桑又各种不在线的样子,沦为安娜的陪衬,是片子的一大败笔。原书里面每个角色都是鲜活生动的,托尔斯泰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列文和斯蒂瓦吃饭怎样点菜都可以写上两页纸)和各种如同角色附体般的心理旁白(比如突然给打猎的狗拉斯卡来一段独白嘲讽两个猎人心不在焉错过了猎物),对角色的塑造,远比影片丰富得多,给人相当真实的感觉,你会觉得这个角色就是身边的那个谁谁谁。如果有机会建议读原著,个人认为该书是写婚外情最棒的作品,没有之一。
该片最大的成功,是苏菲玛索演绎的安娜,保住了该片7分的水准。
书中描写安娜,反复提及的是一位“步态轻盈而优雅”并且穿黑色衣服显得很有气质的黑发女子,苏菲玛索在外型气质上已经非常契合。另外,苏菲玛索在片子中从贵妇到怨妇的转变,以及和恋人沃伦斯基吵架出走后的情绪崩溃,表演都拿捏十分到位。同时更重要的是,苏菲玛索充分展示的温暖的母性形象。书中提到吸引沃伦斯基的,正是安娜身上成熟的带有母性的亲和气质(不同于少女气质的基蒂),两人初次在车厢偶遇的时候,沃伦斯基禁不住多看了一眼(书中有暗示沃伦斯基在早期就和母亲关系疏离而缺乏母爱),沃伦斯基的整个迷恋本质上是为了弥补童年的不幸,就不做展开分析了。关于这种不幸带来的伤害,书中写到安娜的儿子谢廖沙在母亲出走后,试图从每一个路过的步态轻盈而优雅的妇女身上看到妈妈的影子。
即使没有看过其他版本,也可以大胆地说,苏菲玛索的演绎已经非常接近书中着力塑造的悲剧形象,充满着无可奈何的脆弱。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这里做一点解读(由于电影的简化处理,会更多参考原著的内容)。正像原著说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个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更多的是个案。先上结论,压垮安娜的是她本身的习得性无助,而环境的不宽容则加剧了安娜本身已有的悲剧倾向。
自杀和抑郁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指向内部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可以通过习得性无助的方式累积起来。当然习得性无助并不必然导致自杀和抑郁,只要周围的境况没有恶化,习得性无助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状态,只为维持现状。
(下面介绍下习得性无助理论,熟悉的童鞋可以直接快进跳过哈)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是基于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狗跟人其实差别不大,无助对于所有动物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本质上都是一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无能为力感。
片中,安娜的这种无助状态如下(其实和现代人的体验没啥两样):
1.离婚会导致抚养权被剥夺,自己离不开儿子,无法离婚。
2.和老公没有感情,没有共同语言,过着扮演夫妻的假生活,坦白后连最后这一层窗户纸都糊不住,夫妻感情正式破裂,日子过不下去,只有和情人才是真爱。
3.没有独立财产,生活靠老公/情人供养。
4.周围社交圈子的拉黑。
5.靠鸦片续命。
安娜生孩子前,是真的无助,如同实验中关在笼子里被电击的狗;而生孩子后,获得了卡列宁的原谅,默许了她和情人公开一起,相当于笼子开了一扇门,后面的无助是习得的。
片中沃伦斯基有劝安娜和卡列宁一刀两断,安娜摇摆不定,下不了决心,一拖再拖,如同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安娜的动机是永远地维持当前的状态,既不离婚拥有儿子又可以和情人在一起。即使在卡列宁最后原谅了安娜,几乎要同意离婚(虽然卡列宁也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安娜依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书中,安娜的行动是和情人出国旅游,不断学习,做公益事业,让自己忘记烦恼,避免做重大决定。但问题是焦虑并没有随着转移注意力而消失,根本上是因为安娜和卡列宁以及沃伦斯基的关系是没有理顺的,比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说,按当时习俗和他生的女儿得姓卡列宁的姓(该情节电影省去)。
安娜的拖延做法,最终是让各方都精疲力竭,尽管沃伦斯基和卡列宁对安娜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让,安娜还是变成个怨妇,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真实状况并未恶化到真的毫无办法,在莉迪亚夫人介入之前,安娜能果断离婚的话,或者后面如果各方都肯放下架子一起坐下来谈的话,问题会很快解决,斯蒂瓦(安娜的哥哥)就是这方面的明白人,他游走双方劝说,只是未能成功。
在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下(怨妇),安娜和沃伦斯基开始互相伤害,双方在一起不再感到自由,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一次激烈的争吵,沃伦斯基出走,安娜卧轨自杀本质上是一时冲动(书中直到自杀的最后一刻安娜还在质疑自己的行为),但这种无助状态为其做好了长期铺垫。
安娜的悲剧作为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她的死最终对于各方来讲是个解脱,在原著安排安娜自杀以后,还有100多页的尾声,为其他主要角色的结局做了交代,而安娜自杀的影响轻描淡写,自杀的结局往往没有任何社会影响,只是手机APP里多了一则社会新闻贡献了一波流量而已。
不过,托尔斯泰关心的是整个贵族的命运,如果放在这个背景下再来看安娜的悲剧,就可以看到一个阶层的习得性无助式的挣扎。
托尔斯泰认为贵族生活已经糜烂而且不可救药,因此安排了列文这条主线,是对安娜这条故事线的补充和救济。本质上列文和安娜是同一类人,都是想过一种真诚生活的人,只是列文更加积极地去行动,抛弃成见果断地去过自己喜欢的朴实乡下生活,而最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这里,作者认为改变这种贵族命运的唯一办法是回归底层的农民那样传统朴实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劳作,对此书中对列文怎样经营农场和劳作,有大量的描写。事实上作者本人也身体力行这种信念,成名后反而过得和农民一样,干很多体力活而且热衷于公益事业。但最后结局是,作者本人晚年发生了困惑,离家出走,死在了火车站,几乎和小说里面安娜出走的情形一模一样,都是出于内心的空虚。
所以,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反,作者的解决方式也是一种无助的表现,这种无助源于对贵族生活的失望,而劳动恰好带来了一种踏实的感觉。但这种踏实并不等于真实,根本原因是作者本人不是农民阶层,他从小的成长环境都是贵族式的,作者无法脱离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其劳动的最终本意也是维持现状,即既能保持贵族身份但又能消除贵族身份的空虚无助感,而不是变成农民。就像城里人喜欢玩农家乐一样。
只是作者本人最后意识到他要解决这个阶层特有的问题的话,得先变成不是那个阶层的人才行,但他做不到,这一层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导致其最后出走。
但和自己创造的角色安娜一样,作者试图过一种真诚的生活的努力是值得钦佩的。因为前人的不断努力,让这个社会得以不断改造,如果是在当下的话,安娜婚姻依然会是破裂的,但不会那么无助,相反她会有更多机会去过一种真诚的生活。
P.S.
片中关于火车的特写镜头很多,都是在为最后的悲剧做铺垫,另外配乐上大量引用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更加增添的片子的古典气息,是相当讲究的地方。
你能伤害我,因为我爱你
始乱终弃。
与原著相比,过于单薄,仅仅算是拍了个故事梗概,但是,以文学的尺度来衡量电影,多少都有些偏颇,电影有电影的法则;列文的部分在原书中体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理想,但在电影中则显得多余,没有充分展开还不如删去,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安娜的部分更为丰满。
那么长一本书用两个小时果然还是有点交代不清啊= =但是苏菲玛索太美了我简直觉得她就是安娜了。激情使他们相爱,但也导致其最终沉浸于自身的痛苦中忽略旁人。所以说,这种悲剧也是必然的吧。
<安娜. 卡列尼娜>我如影片男主角一样沉迷于苏菲玛索美好的容颜...虽然她选择了爱情,但她却因为背弃了婚姻而走到了悲剧的结尾....看到最后我不愿再为她感时伤悲,自己选择的生活就要自己去承受...她为了自己的心情放弃了一切、甚至放弃了她的儿子,这是我所厌烦的...
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曾经深爱过。时间长久,轻易便忘了珍重。
"没有爱过的人生比死亡更可怕。"苏菲的英文台词语调不行,倒是几段吵架的戏很有带入感。这朵美丽的法兰西玫瑰和嘉宝、费雯丽一比,是多么地逊色啊。在我看来,演安娜最合适的还是48年版的费雯丽。这版的沃伦斯基最弱,完全看不出两人如何擦出电光火石的爱的。
恋爱中的女人十分不可理喻,红杏出墙追究会罪恶缠身,苏菲玛索绮丽的刘海再美也只能增加我们对故事结局的怜悯!而无法弥补的是原作凝重而纠结的气势,和安娜黛玉一样的弱女子常常被命运捉弄,好在当爱情成为毒药,死亡可以用来代替解脱!
In a world of power and privelege,one woman dared to obey her heart.Anna was played by Sophie Marceau, who became a star when she was 14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妈妈15年前让我看这个!!不明白!!!!!!!
love is colder than dead.没有阳光,没有欢乐,没有颂歌。心痛若能轻易表达,也就不是真的痛吧。
本片就像是一连串从书中抽取的对话和情景录,表演还是很到位的,但铺垫和过渡因电影时长的限制而严重不足,忠于原著的同时只剩下皮包骨头
跟我妈专门去电影院看的 我妈这个文艺中年呦
看過薩莫伊洛娃的安娜再看蘇菲版,就像看過基尼斯的賊博士再看湯姆漢克斯版,看過62年的洛麗塔再看97版,看過冰海沉船再看泰坦尼克,各種不給力,雖然我很喜歡蘇菲,但這個渥沃倫斯基完全沒氣場
苏菲玛索是一个很奇特的演员。尽管有人会不同意 但我还是觉得她的表演和章子怡在某些程度上有着共通性 都是灵气很足 表达的东西很多 但是强烈的主观意识的制动感让人不太舒服 换言之 她们都是善于做加法的演员 但这部却是个例外 安娜卡列丽娜有着名著改编惯有的中规中矩 让人惊奇的确是苏菲玛索节制简
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人说人人都有个围城的故事,人说红玫瑰和白玫瑰总会在你生命中出现
cctv6国配,有删节导致节奏有些赶。而这大概是迄今诸多翻拍版本里最美的一部吧?只因有“法兰西玫瑰’的深情出演,苏菲·玛索的美在这部世界名著改编电影里显现的淋漓尽致惹人心碎,当然电影取景也是美轮美奂,俄国广袤的瑰丽土地让这个悲情故事更具可信度。电影的视角也是很独特的,从原著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视角回看这个故事,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与安娜的人生交错重合,并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思考开去直至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欣赏之余脑海就冒出一个问题——一个理想主义者配不配拥有真正的爱情?或者说在一个无比现实残酷的世界里,理想主义的爱情观究竟该如何自处?在安娜卧轨那一霎那,我恍然大悟,原来理想主义者的爱情就如同一次卧轨自杀。炙热如火又无法回头,义无反顾又荡气回肠。
喜欢开头,不得不说Kitty舞会迟到那场戏很灵动啊,剧情谈不上空洞但太突兀太跳跃,导演完全以男性视角来阐述的所以卡列宁和沃伦斯基明显一个比一个痴情(后者根本不像是始乱终弃啊,虽然我也不知道安娜是什么时候爱上他的),安娜则既喜怒无常又瘾君子,配乐很好,导演还是拍不朽真情这种男性题材去吧
还是很感人 虽然作为一部电影来说算不上巨作 但偏偏是这部影片的魅力就在于离不开文本的投影 正如列文第二次在桌上写下了他的求婚 越到后面越精彩 安娜和沃伦斯基两段对手戏相当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