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听看理想节目中《100个职业告白》的音频才知道这样的一部片子,以记录片的形式拍摄一些品牌创始人对梦想坚持做出的一些小成绩。最喜欢的一个案例是: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创始人Tina,她是一个敢于为梦想付出实际行动的人,从她的身上真切感受到她对于户外探险的热爱是发自内心,是一个有胆量和有魄力的女孩子。有弹幕说她好歹化一下妆,这么素颜出镜,她的长相和她的行动不相符,脸好小,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个户外探险爱好者。她的那种为梦想付出实际行动的行为使得身上自带魅力和自信,完全无需要化妆来修饰。她的孩子时刻在自己的身边,无论是去参加活动、还是与自己的团队在讨论方案时,孩子睡在婴儿车里面。还有她那种超强的行动执行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入工作状态,这也是那些把爱好当作自己事业的人需要的一点。我最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因为我突然来武汉支援,一下就打乱了我原本的生活节奏,而我就此丧,不想码字,码不出字,不想看剧,不想看书,只想坐着发呆。而我的理由就是:群里面消息太多、没有带电脑💻、手机码字很容易被信息干扰,所以干脆就此放弃。最近通过听《100个职业告白》的音频节目、通过节目了解到一些跟自己爱好相关的片子,然后去看片子从而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发现好多了,终于不再是写不出一个字的状态了。看来不快乐的时候,多点去看看剧,倾听一下别人的故事,确实可以激发自己的一些灵感,使自己达到一个好的状态。
有一些非常棒的鏡頭 配樂也不錯 情節之間的關係有點散 就像是過山車 水平忽上忽下 不知道是我最近看這種的比較多 還是慢慢發現了這一點—— 很多人說的比做的好聽 知道這個電影是看理想一百個職業告白有一期是“釀” 工作室 電臺里他們講對鏡頭的執著 以及创作过程中種種的磨難 還有名字 都讓我以為應該是一部可以打動我的紀錄片 事實是 它的確在後面有一些打動我 因為有些鏡頭太過真實 不是一般的紀錄片在拍類似題材會用的鏡頭 他不止表現主人公神聖的一面 他們的尷尬 疲憊 失望 甚至責備 都有 可能跟最近的方案有關 對碧山书局的事格外关注 去年暑假在先鋒書店打工時錢小華先生來過一次 是個精神矍鑠的小老頭 跟大家也沒有架子 我一直在想這樣的書店打進鄉村是不是一種破壞 但不可否認的是 無論是不是網紅 這樣的書店確實帶來了实体書店的復興 也許最開始只是文藝的象徵 但是這樣的地方多了 人們慢慢會開始真正坐下來看書
還有一點 就是創始人自己的出發點 它不是在消費鄉村 雖然肯定有消費的部分 但是出發點不是這樣的 錢小華先生說“希望以這些老房子作為載體 延續書院的傳統 恢復這種文化空間” 當出發點是良善的時候 他做的事情自然不一樣
一開始村民非常排斥外來人 錢小華先生主動幫村民幹活 開張前一家一家敲門 邀请他们第二天去喝免费咖啡 有個奶奶說 村子裏再沒人來就不行了 我相信錢小華先生是真的想為這個村子做事情的 我們不能因為覺得開發之後許多遊客進入會破壞這裏就因噎廢食 況且來的人既然是衝著書來的 本來已經是經過一次篩選了 當這樣的場所變多的時候 大家不再拿它們當作朋友圈炫耀的資本的時候 我相信自然會有越來越多人在這裏靜靜地真正的讀書
第一个出场:
印度尼西亚 爪哇
我能体会到 使用过的木头特别美的地方。分享在老木头里感受到的美的东西。
做久了就能对木头有感知力,能够跟树、木头有另一种层面的沟通——木头是有大自然的温度的。
创造力不一定是制造出新的东西,也可以是发现一些本来就有的美好,就像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里,在老的生命里不断生出新的生命。
SoLife家居生活体验馆位于滨盛路上中国美术学院滨江校区的旧址
四川 瓦屋山
把文翰 食材网店
中蜂 羌族 棒棒巢罐罐蜜
把简单的东西做的不简单,想过上以兴趣为工作的生活。我想坚持一种标准,一个关于食材的标准,一个相互信任的标准
浙江 杭州
江苏 南京 基督徒 钱老师 先锋书店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实体书店纷纷倒闭,书店成了一个时代没落的挽歌。我们选择那些有历史有故事的建筑作为书店的载体,慢慢探索出一条突破传统书店的发展之路,希望自己的每一家书店都是不一样的,多给这个世界带去新的面孔。
多年以来,在徽州这样一个地方,多有书院文化,但时至今日已消失殆尽,那些在历史中沉寂的老房子正在风雨中倒塌,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让人悲哀的一件事情。我想让碧山书院和牛圈咖啡馆共同构建出乡村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四川 瓦屋山 掏笋子
做生意不可能只挑好的吧?(为什么不能?)
我个人认为成功是来自 自己对自己的定义。
云南 西双版纳
成都 方所
我喜欢拉斐尔的一幅画,叫雅典学院。拱形门楼下,历史上智者们在这里自由的思考,相互辩论、分享知识所带来的乐趣。我希望那个时代的氛围,延续到这里。人们在这里,可以进行交流、创作、沉思,甚至辩论,在空间设计上,我想保有那个时候的场所精神,巨型的,新歌特式的柱子形成一种似教堂般的、神圣的氛围,把电梯入口做成象征意义上的方舟,它是现实空间与魔幻空间的时空隧道,人们在这里,可以感觉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完成我对这个公共文化空间的诉求,还一个知识 文化 艺术的殿堂,给这个城市,让他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客厅。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做梦,我们让美梦成真,上不了方舟上方所。
毛继鸿
人的出现是自然界里的一个例外,我们用创作文化的方式区别于其他生命,让现代服装在一种旧的弄堂中,有种恍若时光穿越的感觉。
班夫中国
我觉得如果想做一个纯粹的东西,只有自己做,才能做的出来。探险不是在于谁第一个登上了某一座山峰,探险不是在于谁第一个跨越了某一片海域,探险是在于,你去了你平时去不了的地方,做了你平时做不了的事情,再回到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他们把他们自己喜欢的事做到了极致。人的一生就算你很长寿,你能够真的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如果你不喜欢,就不值得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上面,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你喜欢的地方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 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包括爱好、爱人也包括事业。去做一直想做但是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不再违背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创造力不一定是制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也可以是发现一些本来就有的美好,就像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里,在老的生命力不断生出新的生命。
雕刻时光
我们在城里安然享受着我们的每一杯咖啡,但背后的人其实蛮辛苦的。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原始、而且丰厚的力量。好的咖啡,有人情味。
听说这是一部上了院线的纪录片,兴冲冲地来看。题材很好,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
但最后总结下来,能上院线的理由可能主要来自MINI吧。
从叙事的过程中能看得出来,主创想要跳出这类故事谈情怀的怪圈,但最后的落脚点难免飘忽不定。
干净的镜头配合流畅的音乐能够把观者的情绪引导到合适的高度,但看完后呢,留不下更复杂的冲击和思考。
最后记得的,是张老大的教父,钱小华的牛圈咖啡馆,以及把文翰的淘宝店。
2017年跑很远,在电影院看了几部几乎没有排片的非常小众的纪录片,其中有一部是《内心引力》。讲了七个创业者的故事,他们创的业不大,也不可能做大,但做得非常投入。其中就有南京先锋书店的创始人钱小华。以下是当时的感慨,我偏爱书店,当时9张照片,我用了6张讲钱小华的: 把书店和咖啡馆开到安徽农村古建内的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说:“我猜想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这是我看得最投入的一个纪录片。来自不同业态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的七个创业者的真实故事。他们做的生意也许没法让他们大富大贵,还充满艰辛。他们也许不为人所知。但为了梦想,为了情怀,为了传承,他们开始创业,并坚持着……为了寻找最纯粹的食材,深入川西大山。为了寻找有温度的咖啡豆原料,用几年的时间与西双版纳种植户交朋友。为了寻找有生命的书桌,到印尼找当地人反复探讨。为了将自己喜欢的班夫山地电影节带到中国,边带孩子,边创业……follow up your heart……
名字起得不错,打着纪录片名义的小广告
命题其实很不错,往小了做,会是如今这些人物类的小视频,往大了做,其中几个人物对于纪录片艺术来说,就有些可惜了。尤其是自由执业医生可能面对的社会话题和冲突会最多,却也在其中最被轻描淡写了。
从纪录片的角度看,内容没力量、手法不成熟、编排老套、人物单薄,从品牌宣传片角度看,这就是一个三流文案笔下的品牌故事,品牌最动人的地方如果只是情怀,这个品牌就惨了。
缺乏力量的纪录片,选择的主角比较有局限性。
没有辩证的纪录片是不值得看的。
答应我,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内心引力》好么!6月10日全国公映。希望能尽可能有多一点排片吧。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七位独立品牌创始人的片段生活。致敬所有践行梦想的创业者。我想我们都需要从片子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品牌营销太明显,最让我感动的反而是种咖啡的张老大
我的内心竟然没有一丝波动甚至有点无聊
片中人物与事情,显然,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广告,有独白!
刚看完《内心引力》的亲友场,有笑有泪,更有情怀和感动。自多年前在豆瓣认识胡弦子 ,到看着她和秋荣成立酿影像工作室 ,再看到他们漫长孕育的纪录片终于上映。凭着才华、真诚与勇气,他们做了很多人想做然而不敢去做的事。真心推荐大家去影院看这部电影!
内心引力是什么?是爱一行干一行的执着,是专注于一件事的满足,会不自觉牵引。吴永红的成功是在创造美的同时,发现本就美好的事物;庄崧冽的成功是要达成自由自在地生活;张老大把“一片片咖啡豆”看作“一片片希望”。我们不能用成功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人,只能看到他们创业背后相似的执着。
这题材真的很好,因为这些人是这个社会革新的细胞,某种程度上甚至令人钦佩,比如碧山书局钱小华。只是手法上偏重采访而非纪实,所以显得刻意,人物也显得单薄。如果能拓展成每集每人的纪录长篇的话。7.4
我的关注点完全在秋荣和弦子夫妻俩一起做一件事特别动人。
今天参加了《内心引力》这部纪录片的点映。好朋友弦子和施老师的这部心血之作,已经快变成了一个传说。创业是个小众的事情,除了需要钱和机会,更重要是心灵和精神的支持。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些答案,但更重要是提了一个问题。你内心的引力到底在哪里?我现在不推荐人创业,但我推荐去看这部纪录片。
导演说到实际跟拍了10位 片长有限故去掉了其中3位 但还是让罗辑思维在片头了个脸方便营销LoL;印象最深的还是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在云南的一番挑战;希望6月院线公映顺利
“人的一生就算你很长寿,你能够真的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你喜欢的地方,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包括爱好,爱人,也包括事业。”这就是所谓的“内心引力”。
还挺喜欢看纪录片的,这个总感觉有些刻意,快变成品牌宣传片了。
比预想的好
挺好,事情当然一点也没有那么简单,成都方所要不要比广州华丽那么多手动捂脸表情。
人物纪录片只要不刻意卖惨就值得鼓励,但这最后几乎就是广告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