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最可怕的不是对抗,而是厌倦。刚看到的鲁迅的这句话或许是本片的最好背景介绍了。 《爱,不爱》里这对结婚5年感情陷于停顿的夫妻,终于有一方要退出,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是女方有了外遇。一起工作的摄影师。 他们之间感情日渐淡漠的原因,是各忙各的,彼此没有交集的空间。而当男方决定将工作室搬回的时候,女方已经做了要离开的决定。 电影艺术的不同于文学,就在此片体现。没有什么跌宕的故事,也没有起伏的心理记叙,但是通过画面,一切都一丝丝地沁入了心里。 导演李润基是一位写小说出身的作家。李沧东也是一位作家。艺术是相通的。对于小说语言的驾驭应运自如之后,对电影语言的运用,两位导演同样不俗。 如何表达内心,小说是通过语言,而电影是通过画面。导演说过,雨声就是本片的音乐。丝丝缕缕缠绵不断的雨声,用来形容两位主人公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情正恰如其分。 而房子又格外大与空,在这样的别墅空间,要交集自然不易。但是导演在这空间里,还是安排了许多的物件,这些物件正充满了他们共同的回忆。 即将离去收拾行李,那些物件被一件件的捡翻出来,发现彼此在那些物件上的投影,也正是爱在点滴间的重现。一件一件这样的铺排,人物的心情,与人物的品质,就这样在与物的面对中,竟昭然若揭了。 于是一个一开始显得那么不起眼的男子,竟变得那么有光彩起来。他的举手投足仍是那样的缓慢,专注,却充满了魅力。 玄彬太帅么,于是导演给他一个遮去大半个脸的文艺男造型,还戴上一副眼镜,更加使人忽略他的光芒。他总是那么一幅温和、沉默的样子。而他对于女主角又总是有求必应。也许有时候你真想揍他一顿,看会怎么样。如女主角在整理旧物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的爱还在,于是在厨房间相对无言时,用力去打他的胸膛。没有反应。再去打,更用力。依然没有反应。于是只有无可奈何的哭泣了。 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呢。这一切都跟人们想象中的爱不同。听说妻子要离开,前一分钟还做着回家与她一起工作以免疏远感情的计划的他,却没有一丝的不满,仍然如常,沉默,专注,好脾气的做着一切,对她的所有要求还是来者不拒。 因为觉不到爱情了,才想要离开了。但是这最后一天,发现他表达爱情的方式原来就是这样的沉默,又该如何。他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经意,却充斥于细节与角落,当敏感内心的女主角发觉这些之后,她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因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于是一方以为不在,而另一方可能更加深沉。在一方是不爱?在另一方却是爱!爱,于是放手让她离开。 本来或许很难想象,这样一部讲述下午4点到7点的电影,内容仅是女方要收拾东西离开男方,这样一个故事会有什么看头。可是看着看着,被慢慢地被打动了。一部分是因为雨,那总是在窗外滴答,或是哗啦,连绵不断,并且不断试图引发人们的关注的雨。它通过阳台的拉门进来,它滴到房间里,它总是在提醒着人们,它的存在。正如女主角无法容忍男主角的平淡。不过雨它的存在乃是事实。是不需要提起也不会忘记的。这一点,对男主角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唯一不协和的,乃是女主角不明白这一点。 除了雨,还有那些在空旷的房间里布满角角落落的物品。精美的瓷杯,他做的小动物,那些书,他煮的咖啡,两个人为了她要出的一本美食书而尝遍菜式的做法……没有那些点滴,这部电影绝不会这么好看。一部电影仅用20天拍13次就拍完,可以说,是人与物共同完成的。而它的魅力,不仅在于男女主角——精灵般的林秀晶,只有表情就可说话;沉默的玄彬,只看背影就可读出无奈——更在于那些物件,仿佛他们的灵魂已经有一部分被分散其上。 这也是看了之后令人久久不能释怀的理由吧。不再需要炫目的情节,特技更无非是昙花一现的视觉快感,而要想深入内心的,却正是那些空间与片段,那些沉默的,与这个世界、与内心相处的片段。那时才令人感到存在。
“一个精心建构的首尾相顾、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是‘社会以一种异己的语言让恋人与社会妥协的方式。”
——《恋人絮语》
这片入围了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果不其然,导演全程试图将感情还原到两人真实而又模糊的状态,碎片的、絮语的,意识流的,是一部适合安静的人在安静的房间静静品味的片子。
片子很慢,但张力十足,片中有一段她给他敷药的戏,很明显到后面,他在倾向她,那个动作像要拥抱,也像要吻她。但当她有轻微察觉,也慢慢抬头附和的时候,他还是克制得戛然而止,你去找猫吧,我自己来。
雨,是全片的情境。关于雨,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一些戛然而止有头无尾的絮语断句,像在为大家期许的爆发作铺垫。潮湿玻璃窗上的成像,两人一前一后的身错,欲言又止的话头,黯然低落的眉眼,也像在为大家期许的缠绵作酝酿。
除了雨,还有那些在空旷的房间里布满角角落落的物品。精美的瓷杯,他为她做的小动物,那些书,他煮的咖啡,一起吃的蛋糕,两个人为了她要出的一本美食书而尝遍菜式的做法。
导演执迷于这种能指的狂欢,指向一种断裂、重叠、多义和延搁。爱情是失语的,恋人的心绪是凌乱的,阐释者是无能为力的。导演无心要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巴特的《恋人絮语》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对情话的感悟和灼见从根本上说是片断的、不连贯的”。
细腻的画面,延迟的所指,配合简单的叙事,精湛的表演。大概是太喜欢了,前前后后回放又暂停,却从未怀疑是不是不爱了。爱,不爱,这个命题就是以爱为存在。一方以为不在,而另一方却深沉。即便不阐释,但心底的呼唤从未缺席。
*电影改编自日本女作家井上荒野的短篇小说《不能回来的猫》,小说不过寥寥几百字,故事也非常的简单:妻子婚内出轨,准备搬出与丈夫一起生活了五年的家,两人在家里度过了最后一个雨天。
文|阿嬷
电影是导演李润基几年前的作品,主题依旧是男女关系,与《男与女》相比,这部作品看起来简单还有点闷,是一部非常挑观影契机的电影,环境特别闹或是心绪不定的时候,千万不要拿来看。 电影改编自日本女作家井上荒野的短篇小说《不能回来的猫》,小说不过寥寥几百字,故事也非常的简单:妻子在外面有了别人,准备搬出与丈夫一起生活了三年的家,两个人在家里度过了最后一个雨天。 影片里的场景设置与故事情节有着非常明晰的对应关系,一是前奏部分,他送她去机场,她提出离开他,整个场景发生在行驶的车内;二是主体部分,她收拾行李,他准备最后的晚餐,整个场景都发生在一栋公寓里。 看得出来,导演有心将外力降至最低,只剩下事件当事人的作用力,试图最纯粹地描摹出一份爱情结束时的模样。 相比于主体部分收拾残局的胶着,前奏部分是我最喜欢的,它用最短的时间给出了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所有的离开都是蓄谋已久,所有的失去也并非全无知觉。 从询问航班时间到午饭怎么解决,再到提出周六过来接机,从两个人的谈话里不难看出,丈夫智成一直扮演着推动话题的角色,妻子英申则以含混的 “嗯” “再说吧” 甚至 “真是,你这是干嘛啊” 消极回避的态度与丈夫互动。 当一方给予的时候,一方不再积极回应,这恐怕是一段情感关系结束的首要征兆。关切变成了多余,亲密成了负担。 所以,当智成提出在家里工作,两个人可以有更多共处时间的时候,英申终于说出了分手。他的未来生活里有她,而她已经放弃参与他的计划。 如果说冷淡敷衍是一段关系走向衰落的开始,那么,拒绝共同经历则彻底斩断了一切可能性。 而就像英申说的那样,智成对此也并非全然不知,要不然,他也不会在谈话里试探她,问她的行程计划,还提到另一个人的名字。 电影里用了两段隧道戏来处理丈夫智成的情感,一段是妻子提出分手后,两人的关系随着汽车一起驶入黑暗的地下通道,他也需要这样一段黑暗时光来消化不期而至的讯息吧。 另一段是他确定妻子的人生再与他无关联了,汽车再一次经过地下通道,黑暗带来的安全氛围让他可以掩盖以及整理自己的情绪。 看来导演偏爱塑造这样一类男性角色:温和的,宽容的,在情感关系里习惯包揽一切的。他们在爱情开始、进行、结束甚至是旧爱重逢的时候,都是最善解人意的。 他们就像一团棉花,相爱时是最柔软的所在,结束时你想一拳解气也使不上力。等到时过境迁再见面,他对你依旧温暖如昨日,可真是厉害角色。 他什么都知道,但他不追究。 他平静地接受了妻子外遇的事实,仍旧一如既往深情相待,甚至帮妻子整理离去的行李。 走廊的玻璃门她怎么用力都关不上,燃气灶总也点不着,他一边耐心地地教她,一边说着下次就会了,说完意识到恐怕没有下一次了便沉默不语。
家里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他永远比她清楚,她任性地要一起才吃蛋糕,他依着她一起。他为她煮咖啡做意面,听她和另一人打电话商量离开的时间。 对他来说,这一切真的都没关系吗? 妻子英申对丈夫智成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她还未完全从过去的关系里跳脱出来,她像往常一样,清洗摆放好丈夫的洗漱用品,不经意间对他自然流露出依赖和任性。 另一方面,她又有着犯事者的理亏和小心翼翼,丈夫一如既往的宽容宠溺让她感到不耐烦甚至挑衅、不甘心。 她试图搞清楚,这一段情感关系于丈夫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真的没事吗?
“这时候明明可以生气啊!”
“做一个宽容的好人,潇洒地帮妻子整理行李,你不觉得这样很自私吗?”
“我不该这样说你的……” 将断未断,怕是一段关系里是最耗心费力的部分。在这个连接点,你没法前进,又没了退路,几乎快要被虚空悬浮的胶着泡得虚脱。 我非常喜欢「搬家」这个设置,它给出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铺陈这样一种胶着。 两个人因为雨天被困在了家里,在共同生活了三年的空间里共度最后一个夜晚,房子里每一样事物和细节都在提醒着他们过去的生活。 在英申的书房里,她翻出了早些时候的菜谱图册,里面是他们一起做西餐的点滴记忆,他总是能摆盘摆得很好看,煮咖啡手艺一流,而她一直做不好。 在智成的地下室里,断掉尾巴的木雕和没有得奖的旧设计图,在英申眼里都是最棒的东西。 熟悉的空间提供了美好的时间记忆,可两个人又很难再心平气和地长时间共处一室了。一个小举动,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延伸出更多的意味。
“没用的东西还留着干嘛呢?”
“该扔掉的就该毫无眷恋地扔掉,可是做起来好难……” 可以看到,两个人共处的时间总是在短暂温情之后走向更深的沉默。 当沉默难以为继,一个酒店确认预约的电话,一只走丢的小猫,一对寻猫而来的夫妇便闯入进来,让眼前的一切得以继续。 屋外的雨一直下个不停,丈夫在切洋葱的时候终于辣出了眼泪,近乎失控地逃离了厨房……
对他来说,还是有关系的吧。
“但最终还是会没事的,会没事的……”
看着出来觅食的小猫,妻子也明白了这段感情的意义。 因为雨下个不停,你才会意识到屋子漏水了。洗衣服的时候才想起来,下次该换掉不好用的洗衣粉了。 成年人的爱情,没有撕心裂肺的拉扯,多的是对对方决定的沉默妥协。但是,如果结束的时候花了足够的时间,好像也没什么不好。
不同《男与女》里孔侑扮演的近乎完美爱人般第三者形象,在整个电影里,第三者的作用力被导演降到了最低,甚至都没有露面,他就像是妻子想要验证丈夫真实想法,让对方挽留自己随意找的一个由头。
于是,尽管角色身份同样是不道德情事的犯事者,观看者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矛盾情感。看《男与女》的时候,我们会为尚敏不顾一切私奔激动不已,换到《爱,不爱》的时候,我们又无比希望英申不要离开那间屋子。
如果不去计较时间前后的话,我愿意把这次的《爱,不爱》当作是是导演给《男与女》里眼看着妻子夜奔的迷茫丈夫的一次申诉机会。
没有足够的展示,角色关系就很难在观众心里产生情感认同。因为你在一段情感关系里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它才变得重要。
慢的好几次我都以为卡住了
默默承受,独自面对,伤心流泪,爱在不在
女观众心想:“走吧,让我来住。”
额 文艺片现在很无心情看。。。。只不过玄彬你那个F4头型是肿么回事
电影营造出了导演想表达的压抑感·· 再来··好佩服自己没睡着的看完了···
电影整个基调很平淡。人物很少,前面的一个小时,就只有两个人在对话,淡淡的,也很伤感。爱,或者不爱,生活还要继续。
为毛我讨厌百万富翁头再现!
其实我一再的分神辨认林秀晶在哪部片子里面见过.... 典型韩国文艺片。
细腻
其实很喜欢两个演员带来的那种非常细腻的感觉。。。。只是很遗憾这样的审美并不适合西方人, 也迎合不了商业片当道的市场。。。。(2月19日柏林电影节)
窗外的雨一直下,意面只剩最后一把,邻居的猫不知所踪,水龙头的水淹没了切洋葱的泪,地下室的物件包了又拆。一部由声音叙事的电影,建议佩戴耳机观看。(观感如同日本电影,果然原作者是日本的,我好像偏爱这种节奏慢的要死的电影,最好能听见呼吸声的那种。)【BBQDDQ/2.2GB】
很纠结的心情。
急死人不偿命
适合静下心来慢慢看
两個大愛的演員,一個滂沱的雨天,一幢冷清的房子,一堆感傷的旧物,一個絕好的男人,一個要走的女人,一些隐忍的細节,一顆流泪的洋葱,一只可愛的小猫。
只想说我爱文艺片~10分钟一个镜头!赞!
“没关系”,“我没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说,大部分人都会忽略冷静、淡然的背后所隐藏的是更深的爱和最大的包容
开头车上十分钟的长镜头就让人受不了。林秀晶演的很自然
构思不错,但过于匠气,节奏更非常人所忍。
说穿了,婚姻怎么都不好。吵架打闹伤元气,相敬如宾太生分又不像亲密无间真夫妻。玄彬不过是心思太细腻很多话不会说出口而已,女人又觉得冷冰冰。可再想想,都结婚5年了你难道还不了解他什么个性吗……非要这样折腾对方也折腾自己。离了好。各自再找个能哄自己开心的人。平静的流年可不等于死水一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