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的第二部作品《KJ音樂人生》在早幾年成為了港產紀錄片的一個驕傲,終於港產紀錄片能走進戲院,實在反映了當中是有市場的。香港紀錄片除了主流由媒體所拍以外,近年興起自發拍片。比如說從事文藝的老中青們都嘗試了拍片的路,這個現在在反高鐵運動開始,起初只是素材,後來有機會發表成作品。影行者所發行的《嘉咸女情》與《鐵怒沿線》都是有關市區重建與社會運動,近幾年多了年青人加入社會運動當中,拿起他們的攝影機就紀錄了事情的轉變,例如盧鎮業(小野)的《那年春夏.之交》,又例如麥海珊為了紀錄香港獨立音樂而拍的《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香港紀錄片在內容上其實是相當的百花齊放,但奈何在集資和出版上並未得到商業的青睞,致使紀錄片的拍攝在包裝與組織者身上都有著社運的一套火紅火熱的影子。
《歌舞昇平》才是張經緯第一部的紀錄片作品,除此之外其實他一直有關心港人非婚生子女的居港權事件,幾年前應港台的需要給予他們播映。而《歌舞昇平》談的是關於五個拿綜援的家庭,在煙火盛放之時,外界營造的歌舞昇平,是否在粉飾太平,在百多萬人活在貧窮線下的香港,我們可以聽聽窮人的故事嗎?拋開影片是否會有傾向,坊間的人常稱拿社會補助金的人為「蝗蟲」,其實有些人拿綜援是迫不得意,不排除有些人是懶惰,但我們都不應該用較差的說話標籤某些人。
二零一二年七月一日,四十萬港人上街。晚上八時,政府總部集結剛遊行到終點站的市民,恰巧是煙花璀璨發放之時。有人在政總舉起「中指」指向頭頂上的煙花,倒彩聲比比皆是。筆者在現場看到了這一幕,特別記憶猶新。為什麼香港人討厭煙花,原因很簡單。一來煙花相當浪費納稅人的金錢,政府好大喜功,忽略港人在生活的需要,強積金掠奪打工仔的金錢,變相九折支薪。老人福利又要經過重重的審查,年青人向上流動遇到阻撓。回歸多年,社會問題一直在糾纏,情況也每下愈況,當今日再看回張經緯在六年前拍下的片,確是心酸。
六年過去,比對昨日,工資增加了,但通脹卻避不了。六年前吃個中午飯要二十五、六元,今天要三十三至四十元不等。從前要租一個三、四百呎的單位要約五千元,今天卻要八千元。一家幾口為口奔馳要寄居劏房,不足二百呎的地方,住在工廈、唐樓等等。貧窮户在過去幾年也直線的增加,相信影片中的主人公們今日的生活也僅夠糊口。香港是個商業社會,有一種說法是綜援就是養懶人的說法,而事實上某些健全的人就是拿著福利金吃喝玩樂的,但不能指所有拿綜援的人都是壞人。讀中學時,有個同學的父母都是殘障人士,所以他家拿綜援都是人所皆知的事,大家都明白他的狀況所以不會歧視他。設立綜援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有些人因家境、意外而陷入財政的困境,社會補助金是保障這些人的生活不致缺乏。
片中的五個家庭都有著他們拿取社會補助的原因,在社會上一旦他們在社群上公佈自己的身份,就會帶來不是太好的語言。讀過陳惜之的《天水圍十二師奶》,其中一個師奶就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對身邊的鄰居說謊,我們觀賞影片的同時也應該想想要用怎樣的角度看待這個社群的人,是多一分的同情心還是想想這個補助制度的不足。有左翼人士希望社會擴大保障範圍,常被商家、中產批評會走向福利主義,且看歐債危機的原因就是國內長期傾向福利主義,國家財政出現資不抵債所致。而香港到底應不應該走同樣的路,在社會上各自表述。
同樣是天水圍,人稱的悲情城市。他們的故事在這裡開始,朱希在內地娶了老婆,曾有美好的日子,但當一個男人失業,失去依靠時,女人也可以很賤。那個女人看不起這個丈夫,當初的甜言蜜語,美好生活把這個家庭摧毀了。男人不幸患上精神病,要靠綜援渡日。曼玲的丈夫生病,躺足五年,還要照顧兩個仔女,大兒子讀書不成,中途輟學,而她只是一個讀書不多的女子。生活足襟見肘,不靠綜援,她可以靠誰?
拉旺是個泰國華僑,意外懷上幾個孩子,與丈夫離婚,單靠一人之力怎能養大家中的子女。從前未離婚之前,他們一家尚算有鋪頭,但被迫遷後男人頓如失去雙臂,精神渙散,強迫家中的夫人留在家中,猶如囚烏,她可以怨誰?金水是個七十餘歲的老婦,面對窮困,面對兒子,她只好放棄領回兒子的屍首。而其他的子女連顧及自己也有問題,又如何照顧媽媽的生活,她與兒子一同生活,但兒子關心她嗎?
娣姐的故事還可以談一下,她是新移民,學歷不高,只好做些低下層的工作,兒子還在內地,在香港除了要應付沉重的生活負擔外更要理會內地的兒子,寄錢給他建房子。她在影片中講到「多謝香港政府的供養」,說實話筆者並不支持這類拿補助的例子,但也要知道的是這是政策錯配的問題。每天一百五十個單程證配額裡,多是農民與小學程度以下的人,佔整體移民的約三十多個巴仙。這個情況反映的是香港根本沒能力選擇移民的人,結果這些人一到香港便拿補助,拿公共房屋。事實上不值得可憐,這些的移民對香港沒有生產力,既然要離鄉別井,倒不如回家休養,種種田享受清福。不用到香港「捱苦」,但也反映了一些事實就是養兒收不到果效。
影片中的老人家多是遇上不孝子、壞老婆,這是他們不願面對的事實,而香港就是有這樣的一群人存活在我們當中。筆者欣賞的是有些比他們更困苦的人不願拿取這種的補助,希望讓孩子明白要靠雙手努力。然而,筆者也認為短期紓困還是可以的,長期依賴始終不太好。觀看電影總得要批判一下,並不是傾軋在同情的一面,要帶出為何會有這些的問題。而張經緯在這部紀錄片中側重在人物故事,而沒有談到政策帶來的問題,感覺上看來傾向「左翼」。作為了解貧窮人士的素材還尚算可以,但並不代表香港整體的貧窮問題,畢竟這是個人際遇的問題,而不是整體社會的。
其中有一幕令筆者最深刻的是沙田博康村的一幕,孩子在新年期間舞獅被阻撓,而勸阻的是領匯的保安員,她們指有人投訴所以就不讓孩子舞獅。然而,新年期間大家也樂一番,孩子為了紅包,鄰居為了意頭,有何不可。但這就是香港矛盾的所在,總是有人會阻礙他人的歡樂。就像煙花璀璨,映照在這一群窮人身上,特別的坎坷。大時大節就只餘下一個人,思念他們的親人。這就是影片所帶來的一份哀愁。所謂美好生活,俱往矣。未來,不知在何方。
文/Dorothy
粤语词汇中好贴切的把赚钱、工作称为的“揾食”,民以食为天,在货币化的今日,民以钱为天,有碗饭吃,需要钱;有瓦遮头,需要钱;生老病死,需要钱;飞黄腾达,更需要钱;黄金屋、颜如玉,还是钱;
香港人对揾食的理解和执着尤为深刻,正宗的港片,大部分都是关于揾食的故事,从升斗小民到富豪,赚钱永远是港人的主旋律,就连港人的成长都是跟钱有关的。
「细路祥」中9岁的祥仔,小小年纪就明白世上人人为钱:老爸开茶餐厅为钱,艾米做菲佣为钱,老妈打麻将为钱,连粤剧名伶祥哥经常被人请上电视唱歌赈灾也是为钱......,钱在所有人的心中是一个梦,是一个理想,甚至是一个将来,每个人都在搏命的赚钱。
「甜蜜蜜」中的那几段错失的爱情,错失是因为每个人需要在香港能立足,立足就需要钱,李翘希望回家盖房子需要钱,小军立足香港需要钱,豹哥要在江湖混世挨刀也是为了钱。
「夺命金」中的众生相,底层劳工为钱艰辛劳作;退休师奶为钱以换取下半生的衣食无忧;时髦的上班族换手机买化妆品需要钱;警界精英买房需要钱;帮派老大借寿敛财......;各等阶层各式人物,为钱施展浑身解数,最终人为财死,在金钱世界,无人可以幸免。
「歌舞升平」中的贫困香港人,领取政府综援的五个家庭,贫困的原因各不一样,但共有的特点就是没有钱,底层人的尊严跟钱息息相关。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毫无资源的弹丸之地的香港,贫者和富者之间的境遇有着比其他地区更深的彻悟。揾食在沉重的大环境面前变得尤为艰难,所有美好的愿景毫无回击之力。
香港,繁荣的辉煌已成昨日,港人的苦干、坚忍为之自豪的香港精神在经济没落的丧钟中变得脆弱,在这片物质与精神分裂的土地上,一个注定左支右绌的新世界即将上演,港片的没落,亦源于此。
“歌舞升平”本是意味着繁荣昌盛、团团圆圆、阖家欢乐,但在此片中展现出来的却是与此恰恰相反,破败、孤独以及压抑的难受之感。
意蕴性的构图,前景电视机前播放的是绚丽多彩的烟花,屋外也是鞭炮齐鸣,中景一根柱子把原本就狭小封闭的空间变得更加狭窄,整个房间被切割成三部分,每一隔都是那么的满,满的让人抑郁。后景中老人穿着单薄的衣服靠在窗前,凭窗而远眺着,风把她花白的头发轻轻吹起,那岁月留下的痕迹在她的脸上清晰可见。对比式的构图与剪切,电视机中绚丽绽放的烟火,然而这只是一层表象,表象的幕布之下掩盖的是现实的残酷,丈夫的遗照赫然的摆放在电视机桌旁,黑白照片的斑驳感、悲伤感与这浮华美好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孤独注视着窗外景象的老人又与往日家人齐聚一堂吃饭看电视的祥和欢乐的画面形成了巨大反差。暗灰的色调成功的将老人内心的孤寂外显于画面之上,破败清冷的天台,早已褪色生锈的扶梯,于风中摇曳的发黄松散的短袖,缓慢而踉跄的步伐,长长的走廊之中,周围的建筑都透露出历史的斑驳感、岁月感以及夹带的破碎飘零感。在这走廊上,只有老人在缓慢孤独的走着,明亮的灯光将原本昏暗漆黑的走廊照的通亮,但却到处弥漫散发着清冷的气息。
歌舞升平原是人间一大乐事,但对于他们,似乎还遥不可及、难以到达。
比起看过的几个大陆纪录片看起来正常许多,可能是剪辑技术上比较好…唯一不舒服的一处,是拍一个大陆过去的男人的房间,对着mao像横拍竖拍,本来房间就空得很,那么大一张谁都能看见,有必要各个角度死盯着拍一遍么,70多分钟的片,不至于要靠这个拖时间吧…
「那時我愛得很深。」/「孤獨咪仲好。」/「我無錢去買花,但我識摺花。」
现标题时那一段时舒伯特的重低音,鸡皮疙瘩瞬间起来。贫穷并不是悲剧,每一段贫穷的背后都有个让人痛心的故事
还是由衷的喜欢香港人的草根精神。一个师奶说:“我就喜欢去逛花市,即使我买不起花,但我可以一直走下去,因为面前的路没有尽头”
马屎皮面光,里边一包糠,,
通过电影名体现了褒义与贬义之间的生存状态,如今的贫民即过的不错但又好像不如曾经最辉煌的时候,导演最后通过青年女孩说出了窘境吧,采访套路很清晰 剪辑很下功夫 为了避免枯燥还做了别人的生活碎片,各种逆光背影很有格调
本片引发许鞍华创作了《天水围的日与月》,烟花之下,庶民的、贫脊的、斑驳的香港。
低调的镜头角度与音乐化的剪辑逻辑 没有《天水围》也就没有这部片了吧
張經緯的紀錄片永遠都帶著溫暖的感覺, 正面的意識。他們五人命運看似不一樣, 或多或少都是在報章耳熟能詳的故事, 但他們同樣在承受孤獨和貧窮; 你可以說他們沒本事, 要靠綜援過活, 但至少他們感恩, 接受命運, 謙卑地活著。他們不自覺在訴說自己往事時, 均帶有笑中有淚的表情, 這也是他們活著的痕跡。
香港也有这样的地方。叹气。
片子的剪辑挺棒的,把几家人很自然的穿插在一起,通过剪辑完成了创作者的悲悯和表达。
四把飞刀那里我不小心笑了。
好普通。
有梅姐才看的,不怎么出彩!
许鞍华就是按照这个素材带来拍的吧
我在意识到自己贫穷的时候,恰好看到此片。我的贫穷在于,在找到理想工作前不得不靠父母的钱来呼吸的自怜与惭愧。在这个城市,我学会等超市关门前去买打折的菜,学会每天记账,想着怎么节省。其实也大可不必,大可让我舒服地去享受,只是觉得这样才能减轻还没有独立的那份焦急和无奈。。。
冷静 冷静 冷静
貌似之前真的没有思考过香港也有贫穷。
几个家庭相互穿插,似乎已经分不清谁跟谁了,可是这又有什么所谓呢。
哪的穷人都一样,惊讶的是香港的穷人在那个环境下显得更凄苦。这片子音乐太少了,以至于最后婆婆看烟花的音乐出现的时候一下就滚泪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