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优美的欧洲击剑。看的多的是《佐罗》式英雄主义的击剑电影。芬兰电影《击剑手》,一部平淡的电影,不平凡的心灵!真正的大师会推开那压迫的块垒,让众生见到一抹阳光。电影中的教师就是这样的大师。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一种运动可以承担更深的东西。电影剧情很平淡,若隐若现的另一条线却让人胆战心惊。因为爱沙尼亚作为一个小国家,无奈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背被蹂躏。二战后,苏维埃的秘密警察抓捕了几百万人。小镇上孩子的父亲大多都不在。母亲和家人毫无希望的等待是让人窒息的。男主人公作为逃犯,随时在死亡边缘徘徊。但是,为了让孩子们的心灵还有希望,他毅然甘冒风险教孩子练习击剑。在小男孩的爷爷被秘密警察抓走的时候,爷爷告诉孙子是要努力成为击剑手。这是生活是希望。击剑,是孩子们的希望。或者说通过击剑,孩子们知道还有希望。一个击剑运动,竟然可以承担如此深刻的意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击剑了。
泰国电影《最后的木琴师》同样是这样一部电影。在压抑与精神自由的对抗中,一种简单的乐器,竟然承担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电影要表达的东西。
相应地思考。李小龙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截拳道不是简单的武术,而是精神自由的修行艺术。60、70年代,全球都压抑。大陆文革。台湾白色恐怖。韩国军人专制。香港苦不堪言(看电影《雷洛传》《岁月神偷》就知道)。德国柏林墙。美国在政治上的是反赤的恐怖主义,社会上是种族歧视,社会阶层固化,年轻人的嬉皮士运动。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两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二战结束后是混乱与争端中重建。李小龙的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因为他找到的是那个时代释放精神的方法。李小龙最受欢迎的电影是《猛龙过江》,其中的精神是民族精神,打倒了外国高手。最深的是,无惧的勇者之心,这是那个时代普遍需要的正能量。
香港70到80年代的影视剧大多是对满清入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反思,其中有一条主线是民族觉醒,民族反抗。香港,有自由的民国文人继续保持对清朝以来汉民族衰落的反思,同时还有殖民地压抑的反抗,所以民族主义在香港的影视剧中很明显。这就是李小龙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也是李小龙精神产生的历史精神土壤。
李小龙有中国和美国的双重身份,生于洛杉矶,葬于洛杉矶,就读于华美国西雅图盛顿大学哲学系。17岁之前在香港长大,拜叶问为师。正是李小龙的双重身份决定他有世界心胸。如果李小龙不死,继续拍电影,将会是探讨人性的电影,而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死亡游戏》已经初步看出他的思路。
李小龙的精神在95后,00后身上不会看到了。他们不可能崇拜李小龙。时代精神变了。他们不会压抑,是精神空虚。他们的英雄是在虚幻世界里。
80年代开始,大陆改革开放,香港腾飞,台湾政治民主化改革,韩国开放政治进入现代化国家,亚洲四小龙崛起。欧美政治平稳经济腾飞。三十年过后,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引发的不但是经济萎缩,人类的精神也是萎缩的。这是精神虚脱的时代。灵魂虚无。虚无主义的另一面就是极度的物欲主义。在如此虚脱的时代,连挣扎都是无力。竭斯底里往往被当作爆发力。无意义的语词释放存在感。一切挣扎,搏击向虚空,无由实处。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拯救方式?!谁能解开这个谜,谁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师。
斯大林铁幕下爱沙尼亚去国别乡的悲情“小”故事。之所以小,是因为电影节制隐忍到死,所有的激荡和奔流全都掩埋在苏式美学苍茫窎远博大涳濛的冰原之下,场景服装影调光线包括每一个日耳曼斯拉夫少年少女都精挑细选小心翼翼,好像呼吸稍重点就会击破美的表皮一样,电影就在这层画皮上完成从讲述到控诉的全过程。生在天国,再熟悉不过《归来》那种从过去的血泪中榨取温情的把戏,爱沙尼亚既然出产过《金橘》这样金声铿锵的电影,宁可相信他们还是随了苏联老套路的惯性,太珍视银幕这块画布了吧。
小友的击剑教练推荐了这部冷门电影,说的是一名爱沙尼亚击剑运动员为了逃避苏联秘密警察的追捕,回到家乡,在红色恐怖中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一群孩子的击剑教练和精神导师的故事。
整部电影至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不管是对竞技体育的励志,还是对极权政治的压抑,都以一种克制甚至保守的态度在表达,期待中的冲突和高潮一直没有出现,男主角的情绪在巨大的压力下也没有太大起伏,确实让人有点意兴阑珊。倒是女孩几次挑战和逼迫教练,以及男孩的爷爷被秘密警察带走的戏份有些张力,在扭曲和恐慌中生活的孩子们,在击剑手的引领下,拿起藤蔓做的剑,穿起二手的护具,找到快乐和尊严。
我的小友是个有点娇气又有点胆小的孩子,有一次上完钢琴课路过击剑俱乐部,看到几个大孩子在训练,她站在那里看了很久,我问她是不是想学,她说是。在那之前,小友从来没有对任何运动表现出过兴趣,于是我说:如果你真的想学,妈妈帮你报名,但你得答应我至少坚持一年,你考虑一下我们再报名。小友很坚定的回答我:我要学!我想也好,那就来治治你的公主病。
学习开始了,原来并不像小友想象的那样可以立马穿上帅气的装备,拿起潇洒的剑,而是首先要经历漫长而枯燥的协调性和基本功训练。为了早日拿剑,天资并不算出众的小友,在教练们的悉心指导下,训练非常认真。这个夏天酷暑难当,教练们和孩子们依然能坚持训练,我很感动。如果说小友学击剑以来学到了什么,我想就是坚韧。训练本身不一定快乐,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让人快乐;坚持本身不是礼物,在坚持的过程中收获的耐心和恒心才是礼物。
突然就理解了电影的平静,当勇气在血液里流动,当热爱在胸膛里燃烧,那些困难就变得无关紧要,那些危险就变得微不足道。娇气的小友在训练时不怕出汗了,胆小的小友敢和男孩们一起游戏了。我的小友,愿你成为最坚韧的那根藤蔓,像剑一样勇敢,像柳一样柔软,从容的长大,优雅的生活。
1,爱沙尼亚🇪🇪及波罗的海诸国因为语言、人种、文化、宗教的关系,与波兰一样惧怕厌恶俄国。所以在二战初期出于心理本能和文化偏爱,站在了纳粹一边。
2,主人公的设定有点刻意。他是德军的逃兵,也是苏维埃的自我放逐者。传递出的讯息很明确,爱沙尼亚人不想掺合大国政治,只想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
3,杨的爷爷被政治警察带走,他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博士,考虑到德国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很可能是因为他在德占期间充当了某种配合管理者的角色有关。当然片中的爱沙尼亚人没把他看成“爱奸”叛国者,所以这里传递出的立场是很清晰的。
4,爸爸去哪里啦?作为德军战死,或被苏军俘虏后送上战场做炮灰,或者作为政治犯被处决流放,只有帮苏维埃办事的校长之流才能狐假虎威,但是在胜利之时依然有民族自豪感的流露。爱沙尼亚人有包容善良之心。
5,保留击剑课的举手表决场景意味深长,在政治高压之下仍能保持民主程序,40年后终于有了全国手拉手的人链壮举。
6,男主一行全苏锦标赛借电剑,愿意救人于急难的老师来自埃里温,亚美尼亚的首都。🇦🇲民族和宗教同样古老且相异于俄罗斯。所以在总决赛最后一剑,金发少女马尔塔击败莫斯科的对手时,只有亚美尼亚队欣喜若狂。
7,最后说一句关于击剑运动的话,编导是很懂这门运动的精髓的,“🤺是掌控距离”的艺术。虽然锦标赛折桂过于戏剧化,但是“以弱胜强”并非不可想象。决赛的镜头调度并没按照好莱坞的套路来拍摄,起承转合还是蛮有章法的。
很规矩的电影,渲染的一个时代
喜欢导演的基调和内敛的表达方式。平凡的故事在不同政治背景下尤其发光。男主女主和孩子们都很出彩。没错击剑是我认为最酷的体育运动!
影片拍的过于保守,没有体现出政治背景对人的影响,也未能展现击剑运动的精髓所在。简单平淡的北欧主旋律小片~
確實很美國片的風格,但我不覺得電影歪曲事實,斯大林和蘇聯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套路,节奏平缓,趋于平庸。
关于击剑的电影感觉拍得都挺好的
太过工整的体育励志题材电影,用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和前极权社会、民族迫害的吸引点。
击剑有意思 进击的萝莉好燃 虽然牵扯到铁幕统治和教育鸡汤 但煽情还算自然真诚 基里尔叔叔出场略少 后悔没去siff看
前面稍稍墨迹,最后开始比赛了,还是有泪点
其实是个普通的故事,但是有有点儿不普通,因为时间跟地点。
好喜欢的一部爱沙尼亚电影 小人物的生活反应历史大背景。在爱语课上看更有感叹 个人的无奈和历史的无情交错在影片中 成为明暗两线。最后居然因为斯大林死了变成HE hhh 车站那一场拍得很温情~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击剑比赛那场 很有紧张感和节奏感。
3.5吧
借成立儿童击剑俱乐部,争民主讲志气,对抗铁幕白色恐怖。过于夸大英雄主义了,但人心惶惶的历史感何其熟悉……
看到最后胜利了还是很感动。
真實往往比故事精彩。為了孩子們能站在冠軍領獎台上,他寧願放棄自由,放棄彼此深愛的人,那段壓抑而黑暗的歷史。幸好大ducai者的死去成就了不錯的結局。電影鏡頭挺乾淨。花劍的規則不大懂,否則真不敢相信小女孩能贏下來。
编剧上情节点都蛮准,但推到每个点的戏都差那么一丢丢,整体观感还是好的,趣味和煽情都有抵达观众,人性光辉也是闪啊闪的。制作用了心,迷雾中车站雪后泥泞校园斑驳墙皮各种表意不松劲儿。要说唯一让我出戏的,就是爱沙尼亚美队和猩红女巫这一对儿男女主,总觉得他们在反抗被九头蛇侵蚀的斯大林政权…
这海报可以打0分
始终沉浸在平静的氛围中,不管是对竞技体育的励志,还是对极权政治的压抑,都以一种克制甚至保守的态度在表达,期待中的冲突和高潮一直没有出现,情绪在巨大的压力下也没有太大起伏。 但我能理解这种平静,当勇气在血液里流动,当热爱在胸膛里燃烧,那些困难就变得无关紧要,那些危险就变得微不足道。
3.5 美好得有如Marta 最后一击,近乎梦幻。演员都选得养眼。事实上,就算斯大林去世了,事情也不是立马就好转了。
夹在漩涡中间的欧洲弱小国家真是造孽!影片一切平淡如水,情绪心思又真实地融于其中,光影运用很出色,爱情桥段更是大量使用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