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我同桌

HD中字

主演:凯瑞·福克斯,Alexia Keogh,Karen Fergusson,Iris Churn,Kevin J. Wilso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1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2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3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4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5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6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13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14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15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16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17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18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19天使与我同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使与我同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作家珍妮特(凯瑞·福克斯 Kerry Fox饰)的一生因为苦难而坎坷,因为文字而闪光。自小,家境贫寒的她就敏感内敛,不懂与人沟通,即使学习优秀,仍然不能给她的童年灌入半点骄傲。只有一头扎紧文学的世界,珍妮特被压抑的身心才能彻底释放。命运屡屡给她打击,先是妹妹和母亲的不幸去世,随后珍妮特被误诊为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接受长达8年的治疗。  她用文字怀念失去的亲人,孤独的写作成为了她的精神狂欢。终于,作品发表后她得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成名,也遇见了一段短暂燃烧的爱情,然而,乱哄哄的命运过后,珍妮特回归凄清的人生,重返故土继续寂寞的写作。狄金森第二季红杏出墙我爱上的人是奇葩第二季美杜莎之筏贼巢.未分级三个战友机智医生生活 第二季神寻求回报盗门八将一路朝阳祝您好运(粤语版)战斗少女:血之铁面具传说阴阳美人棺龙三和他的七人党马赛城第一季紫藤恋偶像活动 第四年万紫千红总是春姐弟你将不再孤单2022我的爱1986科技新探铁达尼号波比的工厂监狱终极面试110米栏的天空汤姆·琼斯妻子不设防守护解放西2碧血兄弟情与魔共舞马达·莲娜国语版万里追踪雄狮2孔雀2015狂情错爱沙海漂流人仁慈降临爱情天梯不亲密朋友电锯少女血肉之华:红ITZY团综5Flix叛逆少女2017七十二家房客第十部

 长篇影评

 1 ) 她却捡起了月亮

我读高中时最爱的一部电影是《卡波特》。

那时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二流演员,却为这个天才的同性恋作家带来灵魂。卡波特曾经说 “没有人可以扮演我”,但他若见到霍夫曼想必也不会失望。

为了写《冷血》,卡波特花了几年时间接触和他一样敏感脆弱的杀人犯佩里。他几乎可以说是残忍地诱骗了这个和自己惺惺相惜的年轻人。而采访结束之后,他不再为佩里上诉,目送对方上了绞刑架。在《冷血》的盛名之后,他也终日酗酒,再没有写过一本书。

“我们就像是一对兄弟,只是佩里从后门离开,而我走了前门。”

对于卡波特来说,佩里就像一面镜子。他不知是爱上了佩里,还是爱上了自己。但是佩里的死,就像是他对自己宿命的判词。如果他不是一个作家,也许他本也会是个杀人犯。

我本来以为作家的人生都应该是这样,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但是简·坎皮恩显然不这样认为。

这部自传体式的作品,讲述了著名新西兰女作家珍妮特·弗雷姆的前半生。上世纪的新西兰,并不像我们如今心目中的“中土世界”那样,永远是蓝天白云,明湖如镜。它还残留着殖民时代的烙印,阴郁、压抑、精致,永远笼罩着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旧时伦敦的雾。

而珍妮特也确实经历了太多苦难。她目送家人相继去世,还被误诊为精神分裂,被仰慕的教授哄骗进精神病院,接受了长达八年的治疗,甚至差点就要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这个现在因《飞越疯人院》《禁闭岛》而臭名昭著的手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受追捧程度简直让人无法想象。日本许多小孩子被他们的家长送去做前脑叶切除术,原因仅仅是家长觉得他们“不乖”。著名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姐姐也接受了这个手术,后半生都变成整天只会发呆的“木头人”。更可怕的是,二战前后,美国政府曾对一批遭受战后精神创伤的退伍军人集体实施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遭受了伴随一生的严重后遗症。

但这也是为什么连珍妮特的母亲都同意了为女儿进行这项残酷无比的手术。她在疯人院里孤立无援,最终拯救她的还是她的小说。在手术进行前数日,她的作品获奖,才使得珍妮特被幸免于难。可惜,更为不幸的是,在整部电影的是,这似乎是文学唯一一次对她产生实质的“作用”。除此之外,在简·坎皮恩的镜头下,这个女孩子显得实在太过平凡。

她曾经拥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父母和活泼的三姐妹,她的童年并不是没有阳光。但是她在这些年轻美丽的女孩里总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因为她蓬松的红发、肥胖和笨拙。这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和无所适从。

她曾经有机会做一名教师,那样她想必就不会为生活担忧、可以轻易地找到一个愿意娶她的男人,更加不会被关进疯人院。但是她面对着黑板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最终脱下了那双漂亮的小皮鞋,逃离了讲台。

她曾经有机会嫁给一个敦厚却无趣的男人。对方虽然显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言谈粗鄙、也完全不理解她的创作,但至少他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是她并没有留在那个伦敦郊区的小房间里。

她曾经和一个平庸、自我、热衷于夸夸其谈却懂得调情的美国诗人在西班牙拥有一段露水情缘,虽然那时她已经年过三十。她快乐得甚至无心拿笔写作。假如他们真的结婚,或许她会愿意为对方洗手作羹汤,做一个平凡却幸福的家庭主妇。

爱情让她前所未有的自信。当她笨拙地在水里像人鱼一样诱惑自己的爱人时,或许她都不知道自己可以这样美丽,像提香笔下丰腴雪白的美人。但他最后还是回到美国。她和西班牙,都只是假期的消遣。

单单只看这部电影,我几乎不会意识到,一个像珍妮特一样羞涩和笨拙的女孩,对新西兰文学史产生过这样大的影响。她的自卑、脆弱、敏感、内向,让我仿佛透过电影荧幕看到另一个自己。面对所有人都紧张局促,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内心丰富却没有勇气表达,这样的笨拙和尴尬,本来就是个人面对世界时的永恒难题。

成濑巳喜男也曾经在《放浪记》中描述过一位同样自卑敏感的女作家。在影片中饰演林芙美子的高峰秀子,贡献出了非常惊人的表演。她永远佝偻着肩膀,嘴角下垂、法令纹深陷,眼神像怨妇一样惫懒而颓废。

林芙美子出生贫寒、一直生活在温饱线上,文学对于她来说,同样是天赐的财富。除此之外,她和成濑其他的女主角一样,是一朵不能离开男人的菟丝花。于是她流连于一个又一个负心的男人身边,因为不断地被背叛,而被迫独自生活。她人生的每一个转折,都源于身边男子的离去。不同于其他温婉内敛的日本女性,她的眼神中永远充满不甘的戾气。

在成濑的男权世界里,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者,但她同样是被天赋选中的人。有一把火在她的心中燃烧,但也仅此而已。

所幸我们有简·坎皮恩。虽然她曾经说过“女性主义是一个沉重的标签”,但她毫无疑问就是一个真正的女性导演。在她的故事里,年轻的女作家珍妮特所面临的每一个抉择,事业、爱情、稳妥、冒险,似乎都同样是我们现在同样时刻面临的困境。而她每一次都选择与传统背道而驰,就像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敏感、内向,却从不胆怯;不吝于反抗世界、追求自由,只是也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只能不断地逃离。

无论是《钢琴课》《明亮的星》还是这部《天使与我同桌》,她的女主角永远都是自我封闭的女人。无论她们来自怎样的背景、拥有怎样的生活,哪怕是有济慈那样温柔的爱人陪伴,她们永远都是孤身一人。

只是在所有这些孤独的女孩子里,珍妮特注定是最孤独的一个,或许也是最不幸的一个。因为她是真正的天才。

天赋就好像是一种无法剥夺的本能。即使她生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即使她从来没有获得任何人的鼓励和指导,即使被关在疯人院八年,创造的本能依然留在她的骨血里。

但是,这种天赋又何曾为她带来过什么呢?假如她不是这样敏感、自闭、醉心写作,也许她就可以像姐妹们一样,早早地和镇上的男孩子一起,然后生儿育女;当然也不会因此而被误认为患有精神分裂。如果她知道文学的天赋将为她带来怎样孤独的一生,她是否还会欣赏接受这份馈赠?

这个答案我们永远都无从得知。就好像我也不会知道,如果平行世界真的存在,选择了结婚生子、在平凡琐碎的日子里消磨时光的她,是否又会转而渴望做一个自由的女作家。因为平行世界并不存在。这就像是站在天平的两端。艺术家必须是自私的,他们只有足够深地走入自己的内心,才能听清楚那里的声音。你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无暇再去听另一个人的声音,更加无法为了接纳他人而改变自己。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公平,人人都要做选择。她们失去的只是一种人生的可能,虽然这种可能恰巧代表着“普世的幸福”,代表着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它并不比其他可能更加重要。只是它确实曾经存在过,而她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我们可不可以孤独并且快乐呢?答案是可以,而且只能是可以。每个人的结局或许可能有千百种,但现在却都只有这一种。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办法再回头。

因为一个人不能同时侍奉两个上帝。

 2 ) 桌旁的天使



<AN ANGEL AT MY TABLE> 一部电影的名字 冲着JANE CAMPION 而买的片子 她执导过<THE PIANO>
安静 绵长的影片 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开始 独自行走的女孩 娓娓道来她敏感脆弱的半生经历

她 JANET FRAME 一个女作家 有一头象凡高向日葵那样暴烈色泽的头发
她 又胖 又笨拙 羞怯 容易紧张 不善于用语言表达
她的一生坎坷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她说 我已经尝尽了所有我知道的痛苦

影片的开始 有一幕不寻常的场景 一列火车飞一般穿行于明暗恍惚的迷离夜色中
她的小脸紧贴在窗玻璃上 因挤压而变形 她看到一些奇怪的人 观望到他们扭曲的形态
这似乎是一种预示 她的人生如同这般列车 会是暗无天日般的旅程

影片分为了三个部分 描述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经历的各种事情
从童年开始 她就充满着自卑 即使 她拿到了优生表彰
只有在文字中 她才没有紧张 不自卑 她是她文字世界里的公主

她没有什么朋友 唯一的一个朋友 也因为两家关系不合而只得离别
从此 她是一个孤独的人 她也害怕孤独 可是没有人帮助她

在她读中学的时候 她再次尝到了离别 她的姐姐被淹死了
她的表现最冷静 但悲伤也最沉重 她为她姐姐写字 写最美的文字

又一列火车驶过 把她带入了大学 她依然内敛而羞怯
她用文字书写对生活的认识和幻想 那种与生俱来的敏感脆弱的神经 把她推到天才与疯子的边缘

她被送进精神病院 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但是她仍然在写作
医院 有喧闹 有叫喊 有剧痛的电击治疗 她在这里8年 经受了200多次

但这里没有人们的鄙视 和 奇怪的眼神 她的心自由了 没有痛楚
只是也多了忧伤 常看到她噙着泪的蓝色眼睛 但是 她有笔 那是她的天堂 有天使眷顾

她的作品 得以出版 她小有名气 阴霾的天空 出现光明
出院后 她与另一位作家结为好友 他给她指引 给她以父亲般的照顾

她的文字 得到欣赏 她也开始游历世界 眼里却总带着些许的惶恐
她是个出版过书的作家 可她依然羞怯而自卑 她不善与人交往 总是过度紧张

在这一过程中 她经历了爱情 短暂的一个夏天 如昙花一现
她也再次经历了另一个妹妹的溺水而亡 然后是父母亲的相继去世

最后 她 结束了她的动荡生活 再一次回到了儿时的旧居 新西兰美丽的青青草地
在报刊记者的镜头前 她依然羞怯自卑 但是她知道 在自己的世界 她已经成长 并且会继续成长

文字是她的世界 所有的人离开了 她的文字仍然陪伴着她
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我们所有的梦想和美好 心是永远不会折断的翅膀 带我们飞翔

我把点滴记下来 与你分享 这是我在这个下午看的电影 只是简单的记述
我象她一样不善言语 我的文字 有时 也不能很好的表达 一种感觉 会有所偏差

可是 我还是想把他们写下来 没有再冠以 给你的 什么什么
你要知道 每当我写下什么 我就觉的你在我 敲击键盘的双手上方 和谐的凝视 无声安详
那时 你便在离我很近的地方 就象她桌旁的天使 你是看不见的 他只能感觉 只在个人的心里

 3 ) 天使与我同桌

作为作家珍妮特·弗雷姆的自传类影片,足够丰富而坎坷的经历已经足够撑起起苦难的一生,八年在精神病院的痛苦治疗、短暂数月的爱恋与亲人的接连过世……很遗憾的是导演对整体叙事缺乏控制,对细节的注意超过了叙事的连贯表达,接近割裂拼凑的剪辑以及缺少经历对其作品的作用力的描写而一笔带过是非常令人遗憾而失望的。

 4 ) 《天使与我同桌》:起落无常,人生如大海

激起我写作的那份冲动,是我的一位同学即将要离开他工作的岗位,回到阔别多年的河南老家去。我在感慨,人生变幻无常,如同大海,刹那风平浪静、刹那惊涛骇浪,无法揣度,让人心生敬畏之意。

人生就是如此起落无常,得意与失意之间只差一个正负号。当我抱以足够的耐心终于下了这部《天使与我同桌》,当我毫不疲倦地看完这158分钟的传记,我内心早已掀起大浪,一波接一波,汹涌澎湃,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朝我大脑直卷过来。巨浪震摄我的,是我早已萎缩疲乏的人生信念,人能有多少年岁可以做到无风无浪,我们不都要面对一切切的得失成败,甚至是生老病死吗?

笑了,哭了,泪水肆意地飞洒……

珍妮特的一生充满坎坷,透过她的三个特殊的时期——胖胖糟糟的童年时期,懵懂单调的青春时期和悲喜交合的青年时期,我们看见了一个传奇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人生。电影如行云流水般描绘着珍妮特的成长故事,三段互相呼应而相得益彰的转折使人们印象深刻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心理跌宕,潮起潮落。彷如一位见证人,见证着珍妮特那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孤独人生。

细细道来,她传奇的确让人感叹。简导演的功力是相当了得的,她对女性的荧幕形象的刻画尤其地细致熟练,美妙得不可言喻。

我内心中游离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是带着淡淡忧伤的,特别是它的插曲。忧伤来自于孤独的共鸣,孤单的同行者总是不由自主地产生出这些思绪,或者那是对同类人生的干杯,快意,却无法随意。

口风琴的吹起,结束了《An angle at my table》,它冷冷地来,缓缓地去,带不走孤单和哀思,带不走写意和美妙,因为这些,统统都留给了观众……

面对大海,珍妮特再次放飞翅膀,她不再惧怕,她有天使作伴……

 5 ) “苦难的经历是成长的财富”,质疑这句话的人会有多痛苦?

有一句话这样说,“苦难的经历是我们成长的财富”这样说话的人一般都是经历过苦难,且从中走了出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苦难在如今的回忆中是可以一直当作一种磨砺来对待的。苦难对于这些人来说可以是被当作炫耀的资本,因为后期他们成功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苦难都是会转化为成功的基础,那些经历了苦难但是没有能获得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苦难是不是财富,这个因人而异,然然苦难就是苦难,没有人愿意去感谢它,因为亲历者却是在当时痛苦不堪,偶尔获得成功的人可以去感谢苦难,那些失败了的人呢,被苦难所击倒的人呢?我愿意相信他们并不是怯弱的,他们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

《天使与我同桌》是一部讲述苦难让人有所成就的故事,然而本片的主人公珍妮特最终获得的成功如果仅仅是苦难的使然的话,或许她并不愿意让这些成功傍身。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叫作珍妮特的内向的女孩曲折的成长故事。童年时候的她有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然而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珍妮特都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个,同学们并不喜欢她,因为她的一头卷曲蓬松的头发,珍妮特在家里也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关注,因为家里的小孩还有三个。没有人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麻烦的珍妮特只能自己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期待着长大成人。

然而在成年后,甚至于找到了工作之后,珍妮特孤独的性格并没有丝毫的改观,悲剧依旧在她的成长道路中不断延续。珍妮特原本是一个教师,但却被误诊为精神分裂而被关进了精神病院长达八年。在八年的时间内,普通人可能会真的发疯,然而对于珍妮特来说安静的环境却有助于自己获得另一种方式的成长,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写作并成功地成为了一名作家。

从精神病院出来后的珍妮特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之旅,然而一切并没有因为她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珍妮特的写作之旅就如同她的坎坷命运一样,不断的经历着波折,不断地朝前走着,期间,她邂逅了短暂的爱情,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是过客,在珍妮特的生活中并没有谁能留下痕迹。然而即使这样,珍妮特的写作事业却越发地进步了。但这真的是她所追求的吗?

《天使与我同桌》这是一部非常打动人的温馨故事,同时也是彰显出来了另一种冰冷的故事,珍妮特的故事之所以被人所记住的原因在于她获得了成功,珍妮特将苦难书写进了自己的文章里并最终成为了一个作家,然而那些没有办法书写自己的苦难的人呢?作家毕竟是少数,而那些多数的人依旧能获得关注吗?这是一个问题。

珍妮特如果不能获得成功,那么她的写作还有意义吗,那么她的人生还会被人铭记吗?我们所宣扬的苦难给予人成长,或者说成长中应该感谢苦难。这些话可以从任何成功人士的嘴里说出,然而这个世界上成功人士是大多数吗?当然不是,那些失败了的人,那些没有经历过成功的人,他们应该怎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呢?

苦难并不是成功之后可以拿来炫耀的资本,也不是在失败时候催人奋进的动力源泉,苦难就是苦难,苦难需要的是安慰,苦难需要的是理解,苦难并不需要将他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将苦难转化为动力而去美化任何一个人的苦难经历,苦难就是苦难,如果有的选,没有人愿意去经历苦难。

珍妮特想要的是一个被人关注且被人需要的生活,然而她处处碰壁,她总是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交给那些对自己施舍一丁点善意的人,即使这种善意却总是匆匆。然而珍妮特依旧是用自己最大的爱去回馈这些善意。究其原因,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总是那个被忽视了的人。

或许珍妮特的故事给予我们的是一个努力生活者的形象,但是个人都会有痛处,当这些努力幻化为一种成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然而珍妮特的故事如果不是一个安慰奖作为结尾,那么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太需要对于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但却经历了苦难的人们予以同情了,因为成功者已然用成功来获得了瞩目,而那些失败者却不曾拥有。

如果珍妮特真的患上了精神疾病,如果她在医院并没有学会写作,如果写作屡试屡败,如果……珍妮特依旧是珍妮特,如果有的选择,她一定会选择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被很多人关注,一定会选择在自己的成长中做一个普通人,作家并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她要的只是爱和关怀,如果有的选,没人会拒绝?

……

你好,再见

 6 ) 在世界的荒谬妳终究是找回了天使

珍的外貌平庸,一头醒目的红色蓬松卷发和一口烂牙是她的成长标志,内心极敏感,对语言极有感受力,幼年多波折的环境使她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对于表达自己和追求自己所想要的总是畏缩。在她一出生,与她血脉相连的双胞胎天折,是亲密感被剥夺的开始。之后两位姊妹的意外死亡,都令他的精神状态遭受打击。

外表上的缺陷,在她面对渴望被爱与异性的认同时深深退缩。即便如此,她仍希望自己的外表能受到肯定,就像是她的书第一次出版时,她十分在意书中没有她的照片,希望能藉此让自己的外表得到一些肯定与接纳。

总是在压抑自我需求,她在动作上的表现是拘促不安的,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境下(收到出版商愿意帮他出书的通知),情绪已经提到最高点,若是真情流露,她可对眼前的异性有一些身体接触,如拥抱,但这时她却有种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摆的窘态。

在死亡的剥夺,和性与爱的渴求中徘徊,写作成了她与外界沟通唯一的通路。他在幼年时期写作能力受到肯定之后,便因此有机会接触到这方面的资源(如得到图书馆的免费证),这是她在家族中出众的开始。 接触了美丽而富想象的文学世界,是她失落现实生活的救赎,就如同她第一次意外失去姊姊之时,她体会到了朦胧中有她的情境。文学灌溉了她的人生观,却让她不同于当代或是周遭的人,如她听到二次大战结束的代价是几十万的日本人的生命时,旁人欣喜若狂举杯庆祝,她却有近似于歇斯底里的伤感。当她在英国受到一位当地男子的照顾,拘谨的他告诉她小心黑人,她回答她不赞成以肤色来判定人的好坏。想要撤去标签与界限是她与当时环境明显的差异性, 总是希望能在狭隘的现实中寻找另一条出路,这令她在文学上有杰出的表现,但也是造成她内心矛盾痛苦的原因,能学会真实地肯定自我,才是她解救自己的完成。

珍是两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家中子女数众多经济拮据,父母对子女时有疏忽照顾的情况,如一次出游,一直到回家看照片时才发现 其中一位姊妹失踪,后得知其溺死的消息。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感,总有突如其来的死亡阴影。因此他们只能在幻想与现实中挣扎,小时候会在午夜森林中学着格林童话中『飞舞的十二公主』,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然而挣扎的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渐转向现实的一方——除了珍以外。

在整个家庭的结构上,家人间的界线纠缠不明,其中成员因着过分强调归属感而必须放弃自主性,阻碍了自发探索和对问题主宰的能力。在如此环境中长大的珍,一再面临自我选择的痛苦。家人对于她放弃教书感到十分不谅解,直问那妳生活怎么办?那爸妈怎么办? 以及当患有癫痫的哥哥可以去从军时,父母兴高采烈地欢呼,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光荣,却无视于在一旁的哥哥脸上的不安与惶恐。而后他因此疾而找不到工作时,姊妹语带嘲讽地隐喻他赚不到钱。这些都让一旁的珍感受到痛苦失落与无奈。

整个家庭是表面上是连结紧密的,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去了解彼此内在的需要。 其封闭的状态有如当时社会的缩影。如对性的态度完全回避与忽视或者是严厉的惩罚。童年时代,珍从好友波比口中初闻性事,之后两人在丛林中偷窥双方兄姐做爱。不知问题严重性的她居然直接在餐桌上说出来,换来暴跳如雷的父亲及一顿毒打,并且严厉禁止她与波比来往。珍形容自己母亲是一位基督迷,在她面对珍第一次月事来时,匆匆的教她怎么做然后说你15岁才来必须感恩随即离开,完全无视珍的不安与疑问。母亲在家中如牛马般不停付出,连喘息一刻都觉得罪恶,整个家庭在僵化的框框中打转。

在得知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家人第一次去查书当发现不会好了(当时书上是这么写),只能勉强挤出笑容而无言以对。当她住院的八年中,最后会一度决定进行大脑前额叶切除的手术,是因为有母亲签下的同意书。 整个家庭对珍的病情与需要无知的状态下,只能任由她受折磨。出院后她仍持续写作,当她的书被出版,那位老作家便为他申请国外留学补助金。当全家来接她回家时,全身正装的父亲对于上半生裸露的作家(他一直都是如此)表现出强烈不友善的态度,气氛一片尴尬。这些片段都充分表现了家庭气氛与珍内心的冲突,因此她压抑内心的真实的需要而无法表达。如对性与爱的需求,片中她有一段自述“我希望如她般神秘,促使男人来探索,但我已阻绝出入口,自觉冷感如木块”。

总括而言,珍的家庭的确与她后来一连串的行为因应与失落相关, 因她与家人有着差异而成了家庭中的代罪羔羊,她在家族中是与众不同的,不论在外表上或者是能力与思考上。其他姊妹都是像这家庭模塑出来的产物——保守而现实。她的身上带着家庭的影子和她的理想世界, 两者的冲突令她感到不知所措。整个家庭的互动过程,胁迫比沟通来的多,发展出刻板角色的个体和僵硬的认同,因此在压抑当中使人际关系渐渐退缩,显现出某程度的社会隔离和自我忽略。

本片的背景是一次大战后的纽西兰,仍在英国的势力范围中,承袭其保守又拘谨的风气。自童年时代即被标签为问题家庭儿童的珍, 在学校常是公然在同学面前被师长羞辱的,她甚至为了讨好偷爸爸的钱买糖分送给同学,被发现后不仅受罚,更遭到同侪歧视的眼光。然而她也遇到愿与她分享的好朋友,也让她第一次听到关于性的事情,当被发现后被禁止来往,再一次强迫分离。而她的写作才华也在这时候被一位异性的老师发现,并且鼓励她,这令她开启了文学之门-她心中最美好的一片园地,也是她能够肯定自我的唯一管道。

而在青春期,她开始对性与异性产生好奇与向往,然而她的外表以及退缩的性格令她只能安于总是讨论思想及文学等团体之中。在她出外求学时期,一方面必须独立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这令她感到挫折和无力,只能在一旁看着众人欢愉的气氛。 总在寻求让自己支持下去的答案的她,觉得生命有太多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她只能佯装自己不孤独,佯装教学是她毕生的愿望,直到所有的压抑与无解在她试教时爆发,几乎濒临死亡的她,终于有了追求自己梦想的勇气——当个作家。

另一方面,长年渴望爱而得不到慰藉满足的她,对于心理学讲师情有独钟,甚至因为他认为她需要住院,她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病人, 一直到进了医院的门才发现是精神科,但她了选择默默的接受。在医院中,其他精神病患的举止令她感到惊慌失措,更是怀疑自己是否属于这个世界。直到她另外一位姊妹再度意外死亡,那位心理学讲师建议他去看另一位医生,说是有新式疗法,而她也依从了。展开她八年漫长的住院生涯,接受将近八百次的电击疗法,最后还差一点被施以大脑前额叶切除的手术,直到她写的书出版且得了奖,才有了出院的机会。

在异国的生活之中,新的经历与爱情让她开始得以释放自己,与原来的环境分离,真正尝到性与被爱的美好,也尝受并认清之后分离的巨大失落与苦痛。 流产后,她开始想再扮演求救者,自愿住进当地的精神病院,某种程度上她竟觉得那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直至当地的医生告诉她,她没有精神病,之前完全是误判。起初听到自己不是精神病患的事实,竟觉得比误判更可怕。 在傍徨不安的过程中,她寻求深层的心理治疗,在此,她仍希望医生能告诉她怎么做,而医师则告诉她“当你不要,就说不”。并且拒绝对她的作品作肯定,认为那是出版商和作者的职责而非他。

成名之后,接到了父亲意外死亡的恶讯,自觉在外已无任何目标可追求的她,决定返家。

当她重新整理一切,渐渐寻回从前失落的自我以及自己的答案后。 从山坡下来了陌生记者,希望能为她拍照,而她开始接受这样的陌生,虽然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 但, 终究是开始了——她的另一段旅程。

 短评

前钢琴课时代的坎皮恩,还挺刻意的。女主角(们)选得好。

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一天看两个好看的片在运气上有点过于奢侈。。这个也说不上哪里特别好看特别有共鸣,但就158分钟都看得很顺,每个姑娘都很美。。喜欢她裸在水里对一个渣男傻乎乎地卖弄风情,特别美的肉体。。

8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打动我的不是灰暗中的成长过程,也不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描绘了一个「害羞」的人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并从始至终保有那份与生俱来的「害羞」的图景。感谢有导演能拍我们这一挂的人。

9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如此孤独的局外人,始终以热切的目光注视着无力融入的世界,渴望与痛苦燃烧成文字与诗章,那是宣泄的出口,唯一的浪漫。她似乎从来不懂得拒绝,无论伤害还是鲜花,只沉默地任由生活的浪潮裹挟向前。时间最终战胜了风暴,还她以内心如海般的宁静,hush-hush-hush...

14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细密绵长,困苦疼痛,女作家传记,简·坎皮恩的女性诗情。那一头火红的蓬松短发。

15分钟前
  • ofelia11
  • 还行

简·坎皮恩擅长拍摄温柔、细腻、百转千回的故事,即使西部片《犬之力》也拍出了亨利·詹姆斯式的优雅精致。《明亮的星星》是关于济慈的传记,而《天使与我同桌》则是澳大利亚作家、诗人珍妮特·弗雷姆的三部自传的改编,其中引用了叶芝、奥登、莎士比亚、丁尼生、雪莱等人的诗句,可见导演的趣味也许受到浪漫主义至现代主义的英语诗歌传统的影响。检索发现简·坎皮恩曾经是在大学学习文学的。但是《狗的力量》这部电影却是修正主义西部片,可见作家的趣味是广泛的。不过《狗的力量》也是根据知名同性恋小说改编的。一位女士的肖像是 1996 年的电影改编自亨利·詹姆斯 1881 年的小说《一位女士的肖像》,由简·坎皮恩执导。

20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克制而写意的传记片,没有渲染,没有煽情,仿佛传主年迈之际的娓娓道来,期间当然难免有所跳跃。

21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从头到尾我只能看到她的苦难和笨拙。世界将她看做异类来排斥打压,竟然没有过一个人真正珍惜她的天赋。或许这正是导演所试图说的,才华并不能带给一个人任何东西。甚至说正因为拥有这样的才华,她才不得不将一切其他生活的可能都拒之门外。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上帝。

23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劇情大致依照史實,把細節拍得很好。我們一樣是透過窺看別人的人生來面對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前半的成長感情豐滿(Jane Campion感覺是具有此能力的天才),後半稍平淡,是否也反映了人生的普遍軌跡?

27分钟前
  • hsein
  • 推荐

烂字幕……看得我晕不愣登、死去活来

29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重看#@百丽宫;三幕结构写尽孤独卑微敏感的灵魂声色,在我们还没建构好自己的世界之前,都曾体味到那些无法言说的心动、幻灭、绝望与新生,生命长河里的明浪暗涌,都无法阻止微缈而倔强的希望,因为每层地狱里都住了一个天使,感谢这些曾与我们同桌的天使,稀释些许现实灰暗。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字幕烂对这片有多伤 坎皮耶拍部儿童为主角的电影一定美爆

33分钟前
  • 葱的
  • 还行

她羞于启齿,她不善于谈吐。她可以选择疯癫,她可以选择结束。可她选择了她唯有的生活继续,哪怕只是平凡和孤独。文字是她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她喜欢低头浅笑,她喜欢会心不语,她喜欢将一切都放入自己那颗纯粹,干净,美丽而敏感的心。然后无声的承受。最后将这一切化为纯黑色的字符谱写于大地!

35分钟前
  • L.L
  • 力荐

除《钢琴别恋》之外坎皮恩最好的片子...

40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歡樂易逝,須臾;哀愁難防,亙古。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或者說,孤獨是每一個人的永恆處境與存在狀態,那種落寞的姿態,像天使羽翅輕展,優雅地暈染開,氤氳著敏感的苦澀。那生活緩緩鋪展開,邂逅的人事零星綴點,像煙火一瞬絢爛,憂愁侵入,滲入肌膚。我愛那燃燒後的冰冷灰燼,我在那寂寞里恣睢狂歡。

41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拍的不错的流水账。对应的自传有台版译本《島國天使》《伏案天使》《鏡幻天使》,从摘抄看文笔确实很诗意,倒不如直接看书

43分钟前
  • 且歌且走
  • 还行

158分钟没有一分钟觉得无聊,摄影太美

45分钟前
  • lapetitelune
  • 推荐

我真庆幸我直到现在才看了这部作品//杜昳雯在《导演之维》第五章《简·坎皮恩电影的女性主义创作观》中写道:“简·坎皮恩通过将自身经验投映到弗兰身上塑造了这个理想女性的形象并完成了电影中女性和自身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但这还不是结束,她试图通过这个理想女性的角色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坎皮恩试图表现弗兰饱受折磨的人生渐进式的升华,从一个‘正常状态的女孩’到一种‘真诚痴狂的他者’再到‘宽广坚定的自我’的三级转变。”//应该可以理解到 拍摄电影是坎皮恩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摄影机她观察世界寻找自我树立风格 以哲理性的审美的表达将电影胶片转变为一面朝向自己的镜子一副描摹自身形象的自画像一台投射自我影像的投影仪

48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贫困、疾病、丧亲、无友、不算美、不被爱、孤苦伶仃,除了写作才华,活生生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8年精神病院生涯,差点要做lobotomy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幸亏手术前文章获奖了。小时候太可爱,橘子味棉花糖一样的大蓬蓬脑袋。以为是学校励志片,没想到竟然这么沉重……有点怪的英语口音+法语字幕

52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敏感而美丽的灵魂,往往过于孤独,文字是心灵绽放的出口。

57分钟前
  • 有风吹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