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

HD中字版

主演:艾丽·肯德里克,大卫·特洛夫顿,杰克·霍尔顿,乔·布莱克莫尔,安吉拉科伦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平衡 剧照 NO.1平衡 剧照 NO.2平衡 剧照 NO.3平衡 剧照 NO.4平衡 剧照 NO.5平衡 剧照 NO.6平衡 剧照 NO.13平衡 剧照 NO.14平衡 剧照 NO.15平衡 剧照 NO.16平衡 剧照 NO.17平衡 剧照 NO.18平衡 剧照 NO.19平衡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平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科洛弗(艾丽·肯德里克 Ellie Kendrick 饰)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自己在外打拼,留下弟弟查理兹和父亲奥伯利(大卫·特洛夫顿 David Troughton 饰)在故乡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查理兹的死讯打破了科洛弗平静的生活,为了处理弟弟的后事,她不得不再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并且见到了感情早已经十分疏远的父亲。  家乡的一切都已经变得和科洛弗记忆里不一样了,父亲也是一样,苍老的他俨然已经像是一个陌生人了。科洛弗此行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调查查理兹自杀的真相,因为她怎么都不愿意相信,一向乐观开朗的弟弟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的岳父会武术人生复本 第一季火城绝杀武当龙影断林镇谜案 第八季电子情书(粤语版)青春期非主角的夜晚 恋爱不会突然萌生最后通牒1929好戏一出万籁俱寂私教搜狗小分队寂静尖叫脑浆炸裂少女推手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孟买连环杀手过往2013云中行走夜魔人2016时间旅行者的妻子2022麻痹2022同学会魔力女战士透纳先生黄金小子复出还魂12023河北卫视元宵诗会渴水蝶之力学杀人分析班姊妹情殇猎豹行动2005当我们同在一起心心之火法语阿U第三季温柔的音乐~tearsinheaven致天国的你宇航员乳燕飞原始生活21天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追寻平衡

题记:由于自己也是一个环保组织的一员,从刚进校的那会便听说了索南达杰保护站,听说了杨欣,听说曾经的协会会长也曾作为一名志愿者前往可可西里从事志愿者工作。对于可可西里和藏羚羊感触自然要深一些。06年10月我第一次观看《平衡》,168分钟,在漆黑的学校小影院包的场,三张刻制的光盘,将近三小时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再一次观看《平衡》已经是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次是浓缩了的70分钟版本。结局早已了然,但是片子所给予的震撼与思考却仍在继续。

   《平衡》是川台导演彭辉用了三年的时间进行拍摄制作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生命禁区"艰苦创作而成。用一些官方的评价来说就是该片运用了"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真实电影”是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自从格里尔逊开创了画面加解说的拍摄模式后,很长一段时间制作者们都秉承着这一风格,使得纪录片变得呆板说教意味浓重。真实电影一反格里尔逊模式,不仅通片不加一句解说,连记者对被访人的谈话实况都尽可能避免,以免除编导主观倾向直接或间接的流露。真实电影,以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中未经修饰的事件、场面为手段,来保证所谓“现场效果”的增强,它对现实的再现确有一种直接、坦率的风格。《平衡》便是这样一部影片。一方面,当地的客观条件无法让更多的创作者进行拍摄,另一方面,编导彭辉本身就一直信奉着:"我试图想把纪录片的创作看成是对生活的复制"。纪录片工作者就是有责任把你看到的最原生态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否则就不叫纪录片。这种"原生态"是最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的。” 整个拍摄组也就一架摄影机,一个脚架,连野外最起码的防风防雨的设备都没用,而这样一个“精装”队伍还恰恰是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腹地进行拍摄。
纵观整部影片,确实如真实电影所标榜的一样: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真实地讲述了一支活跃在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武装反盗猎队伍的命运。
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片中所有人物都是真实的,摄像机记录下的也就是他们平常的生活。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但《平衡》决不简单的是一部60年代概念下的“真实电影”。这位曾经是拍专题片出身的导演充分运用刻访问谈话式的手法讲片中的的主人公:扎巴多杰安排在一个自述者的位置,让其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直面镜头,由亲历者来述说更具备感染力,再加之片中没有一句解说词,观众对可可西里,对藏羚羊,对西部野牦牛队的感受完全来自于干净朴质的画面,以及扎巴多杰的叙述。一方面,观众不仅可以通过长达70分钟的画面叙事来了解中国危险的无人区的环保问题,另一方面,观众还可以通过扎巴多杰慷慨激昂或是痛彻心扉的讲述,从一个局内人的视角来审视这里的问题和故事。这种主客观的交替结合,让整个影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得到了更加多角度的保障,使观众的自我理解游刃有余。同时,也避免了整部影片大篇幅的原生态记录让观众感到乏味和沉闷,适当的加入富有感情的叙述能够更好的激发观众内心的冲动,促进影片的发展。
直面镜头的讲述
我们可以看到,在镜头面前,扎巴多杰那张红扑扑粗犷剽悍的脸,康巴汉子那种勇敢无畏的性格在数分钟的长镜头里淋漓尽致的表现着。按现在拍摄纪录片的方式来说,一般都会避免长时间的将镜头固定的给予某个讲话的人,这样是避免观众由视觉疲劳感,一个人噼里啪啦的说一大通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厌倦。可是,扎巴多杰不同,他是那种自我表述能力很强的人,也是内心澎湃的人。他的那张脸似乎看不厌,越看越有沧桑感,可以说,他的所发所感具有的吸引力除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外,还有更为直接的一点就是真实。真实,我们亲眼目睹一个藏族汉子在镜头面前苦诉“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野牦牛队的困难是一个贫困县的困难,县里面人都吃不饱饭,更拿不出钱来供给这些野牦牛队队员。似乎就印证了那句,中国没有环保的话。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巡逻,为的就是不让盗猎分子捕杀藏羚羊,生命只在一线之间,冻死、饿死随时可能发生。巡逻是为了驱逐盗猎分子,但是全部驱逐,收缴不到藏羚羊皮,他们也无法生存。保护生命和摧残生命之间竟然是如此矛盾但又如此相互依存。平衡,如何寻求?
扎巴多杰不失为一条真正的汉子。他敢于责骂那些政府官员,盗猎分子。也敢于将有损于自己正面形象的一面展现出来。当他哽咽的告诉观众,在看到队友们因为几天没有吃上一口粮,生命垂危的时候,他毅然痛心的做出一个决定——他亲自打一头藏羚羊给大家吃!打一种他们为之辛苦多年的藏羚羊!当他做出这个艰难的抉择后,唤来的是淳朴的野牦牛队队员们一阵欢呼。扎巴多杰说,打,是我来打,自己枪法准,要打也是一头公羊,出事负责也是找他。我觉得《平衡》的感人之处就在于真实的再现了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矛盾的组织。人正是因为又他的复杂性才能打动他人。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的命题在任何时候都有其深刻的思考性。不忍痛杀死一头藏羚羊,每天艰苦奋战的队友们便会失去生命,是眼睁睁的看着队友一个个倒下,还是亲手杀死一只一直以来需要保护的藏羚羊?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是你死还是我活?
如果这个问题落到双方都是人类的身上也许还不是那么难,条件相同,相互比斗,为了生存必须杀死对方。战争亦是如此。但是这一刻,对方是一群手无存铁的羊,不会说话表达自己的动物,一强一弱,两者对峙,从身体上来说死的肯定是弱者。但从精神上来说,人则更要痛苦的多。藏羚羊不会知道现在要杀它们的人曾经是一直以来保护他们的人,它们只是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可可西里腹地无人区生活着,那是自然赐予的地方,不,应该说是受人类逼迫最后的退缩地。可是,仍然是有人仗着一支支枪杆前来掠夺本不属于自己的宝藏。本能上,羊是对人不会有所感激,人类是再一次侵入它地盘的强大敌人。可是,只要有着一个悲天悯人之心的人都不会容忍盗猎分子残忍的行径。生命是值得热爱的与尊重的,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周围的。扎巴多杰站在这一个杀与不杀的支点上,内心的焦灼与斗争不是一只羊可以理解的,从这一点来说这只被“保护者”吃掉的羊似乎是为了拯救更多的同类牺牲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有那些盗猎者肆意残忍的杀戮,何来辛辛苦苦奋斗在无人区的野牦牛队?(无人区,本就不是人该来的地方)又何来几天吃不上粮需要一头藏羚羊来救济的人?恨只恨那些盗猎分子,怨却怨诺大中国竟没有一些经费可以支持反盗猎的人,让其经常站在这样的矛盾冲突点上。
跟踪拍摄的体验
由于创作人员一直以来都是跟踪拍摄,大量的镜头里不少是展现可可西里难耐的艰苦自然环境。贯穿在整个片中的风声,呼啸、狂躁,似乎一直在提醒人们,这里是禁区。大雪覆盖的草地,白茫茫不见人烟的高原。巡逻车时常陷在泥泞中,几天几夜没有食物没有水,风雪停后,扎巴多杰扑向泥泞里的水滩,去喝车辙里囤积的泥水。队员们也一一效仿。那些冻得发硬的火腿肠,逃匿时吃剩扔掉的糌粑和烟头就是维系队员们生命的粮食!导演也同样的经历了这些,镜头下的真实不仅在感动观众首先是感动了导演自身。也许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未知的感动,但首要的是导演自己的折服,而非故事片那样,编剧要想方设法的去打动观众,去煽情,去制造。真实的往往更容易打动人心,因为人们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编造出来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真实的残酷着。
 夜晚的可可西里是一个凛然的死神,在影片之外我所知的是曾经有名志愿者因为夜里被困在车子里,最后冻死的事情。严峻的,残酷的。

追捕盗猎分子那一段,镜头随着摄像者不停的摇晃着,画面也是抖动的。导演在跑动,这是最为主观的一次镜头。我们看到的就是导演所见。镜头忽左是野牦牛队队员在用对讲机传话,忽右是远处没油歇气的盗猎分子的卡车。这一场虽算不上惊心动魄却也是紧张万分。平静的镜头在这里变得跳动起来,那种缉获盗猎分子的喜悦、紧张之情不经意的由镜头传达出来。在那时候导演恐怕是没什么时间来考虑镜头到底该怎么设置,但也恰好是这没时间仔细思考让我们更透彻的了解到了当事人们的心情。这一次的主观,给予了客观的纪录片加了一分。“真实电影”也流露出创作者的心情。
导演出镜
在彭辉的“真实电影”手法中,导演自己出镜了,介入了最具震撼力的事件——扎巴多杰葬礼。
扎巴多杰是同年的10月1日晚在北京的一家招待所里说出的"平衡"两个字。那一幕,这个铁打的汉子情绪特别的激动,红了双眼,用那只粗糙的手抹去眼中愤恨无奈的泪水。最后那个镜头,他情绪激愤,甚至说到了"连死都不怕",这样视死如归的豪情让我们觉得这申请资金,将可可西里现状公布于社会仿佛触动了什么,第一次在镜头面前,他有所隐瞒,不肯说。但是抑止不住脱口而出的脏话分明是在指示着什么。一个月后,他在家里死亡。一颗疑点甚重的子弹结束了第2代藏羚羊守护者扎巴多杰的生命。
命运仿佛是一个连环扣,姐夫索南达杰为了保护藏羚羊也死在了枪口下。那一次是可恶的盗猎分子。扎巴多杰也死在了枪口下,这一次是谁,导演说他不敢去猜想。很多事情大家心里都明白。新一任书记也是他们家的人——梁银权,为了这片圣地,他的归宿也不敢再去猜想。
 灵堂里,是苦诉的女人撕心裂肺的声音,是沉重的气氛伴着挥不去的阴影。那个傻儿子呆呆的站在一旁,终于有了一些触动,爹走了,一个多面英雄倒下了。我们第一次在镜头面前看到了和野牦牛队打了3年交道的导演。泣不成声,所有的悲痛都写在了那张看似文弱书生的脸上。没有解说也不需要解说,漆黑的屏幕上打上一行字观众的心已经轰然下沉。在灵像前的拜祭,身后是泣不成声的亲友。大银幕前是泪流满面的观众。
这一次出镜是又一次真实的撞击。理论上说介入是一种干涉,但实际上这既是一种导演意图,增强这个银幕前有血有肉的汉子死的悲痛气氛,也是导演的情不自禁,熟识的朋友就这么突然离去……
导演说自己认为纪录片就是对生活的复制,那是对巴赞和克拉考尔的青睐。《平衡》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这一切的真实。我们的确看不到什么故作的镜头,看不到因为导演介入而促发的事件(没有基斯耶洛夫斯基在拍摄《初恋》里时对年轻夫妇生活的介入)。平淡的画面手法带来的是最真切的纪录。
“也许,《平衡》记录的就是人们寻找生态平衡,寻找心态平衡,寻找人文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敏感的神经和经历正视现实的阵痛。但我相信,阵痛总会过去,现实必须正视,历史将证明一切。”——彭辉

后记:
第二次看完《平衡》,结局了然心中,但仍然泪流满面。《平衡》不止关于环保,它的寻求的平衡更是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体制的平衡。同学说想不到扎巴多杰会死,这个震撼太大了。是啊,也许本来《平衡》给予我们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世界,矛盾但又充满激情,但是现实却都是残酷的,有一次扎巴多杰坐在雪地上,一支冲锋枪靠在他的肩膀上,对导演说:"我就不信中国没有环保,别人不做,我来做!" 。他做了但却死在了什么之下。但是天葬时飞来的众多雄鹰证明,他,是灵魂回归了苍天,肉体归属了大地,干干净净。中国的环保就是在理想主义者中渐渐燃起一点点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总会到来!

 2 ) 一定要看完

高潮出现在了最后、扎巴多杰书记激动的表情 激动的话语感动了我 也激起了我对某些官员的再一次思考 拿着纳税人的钱还要去贪污受贿 良心何在 怪怪就怪孟子的性善论造出的官场中国害了2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性善论导致人们善良的认为领导会为民服务、可知人得本性就是自私
鄙人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了、、

 3 ) 看不见的又能比看见的平衡一点吗?!

再一次看《平衡》.. 再一次的被震慑..
这部名为平衡的纪录片, 以反衬的手法尽显巨大的张力和力量.. 这种张力叫“挣扎”,力量叫做“痛苦”..

影片开头青藏高原一望无垠壮阔, 这里白天艳阳高照,傍晚天边云霞绚烂, 湛蓝如明镜的湖, 鸟儿栖息,远处藏羚羊奔跑.. 片子要记录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可可西里..
我去过青海, 那是个去过就会让人想念的地方。进入高原空气稀薄,阳光猛烈,有风沙人烟少。 驱车所路过沿途的美景踏下你心扉的印迹是让人惊呼的。而这让人禁不住惊呼的美正是源于那儿自然天地间的平衡。
 然而就是为了这个平衡,索南达杰,扎巴多杰,“西部野牦牛队”,志愿者杨欣等他们做出的努力,付出的代价,以及这代价映射出的种种,都是那么的不平衡。 不平衡的让人心酸楚,喉头哽咽。让人愤愤让人恨恨,让人回味反思。


导演彭辉没有用一句解说词,很少的自然背景音乐,把三年记录的镜像浓缩在70分钟。结构故事及时间的把握功力很强。没有煽情没有渲染,令人信服给人以震撼。 这震撼来自与故事本身及人物的真实。
  当你看着镜头里扎巴多杰那张坚毅的脸,铿锵有力的手势,毫不掩饰自然朴实的讲述.. 你能感受到他内心对于盗猎分子的恨,对于自己从事这环保事业势单力薄的狠,对于官场上黑暗险恶不合理制度的恨,以及对于这一切的无奈,还有要坚持抗争下去的决心。。



什么是平衡?
这里没有。
这里只有每年走私进印度的羚羊皮要割下6000多只羚羊的皮;治多县贫困发不了工资;一场雨雪后巡山队员夏天被陷泥沼冬天被困雪暴,几天吃不上好饭趴在泥沼中喝水;遍地藏羚羊尸体,垂死的小羊趴在已被剥皮的母羊身下找奶吃;西工委所谓的工作就是巡山,与盗猎分子枪战,与大自然恶劣条件抗争,用的武器就是几支枪两辆吉普一些干粮。 索南达杰死时被人找到时,还趴在地上手握着枪与盗猎分子誓死抗争的样子;那些县领导说他们都还没坐过直升飞机;扎巴多杰去北京筹款大会上打瞌睡的人比在听的多;扎巴多杰被枪杀,他妻子对着镜头抽泣说着他本说等两年可可西里搞好了就带她去内地玩... ...
     这些就是赤裸裸的真相。真相总是那么残忍的几乎可怕,触目惊心的让人不知所措。
你想痛哭,但是情绪幽咽泉流冰下难;
你想咆哮,但是那么多酸楚忽涌心头;
你想说点什么,挡在面前的无奈感像一张网,那么别有幽愁暗恨生的。 你苦笑你冷笑你眼泪几近决堤,你咬牙切齿血脉喷张愤怒又心痛。 这些都是什么? 这是不平衡! 很不平衡!太不平衡!


       扎巴多杰红着眼眶说得那一大段话砸破这层不平衡还蒙着的那张窗户纸。
“治多县本身是贫困县啊,县政府一分钱拿不出,不是他们不拿,拿不出来,他实实在在拿不出来。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他怎么弄啊!还建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来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那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
“我们几个月的工资拿不出来,也就这样干下去,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哪!”


说完这话的扎巴多杰从北京回青海的第二天夜里在家就被枪杀了。
对比着片子里前一秒还能看到慷慨激昂愤恨斗志熊熊战士形象的扎巴多杰,这一刻长长的黑屏.. 这里的留白让人的情绪顿时劈裂,顿时崩溃不知所措,无处安放。 你也许会想扎巴多杰他怎么能不清楚,他知道体制有问题,官员有问题,清楚知道索南达杰的死,甚至知道等待着自己的会是什么。他比谁都看得清楚,但是他不要妥协,死都不要妥协。
   他死了。在这场保护藏羚羊的战斗中他甚至不是死在战场上的。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给这故事划上一个沉重刺眼的惊叹号!给他们一直追求平衡而严重的不平衡一记重重的耳光!


你看到了什么?种种不平衡!处处真相!
我想除却那些扎巴多杰一遍遍明说出来愤慨的不平衡外,他欲言又止的苦衷及难处背后的不平衡才是我们更应该深思的。 那些盗猎分子也只是一般农民,如果不是太贫困谁会冒险犯罪艰苦的去涉猎。
   那些官员,那些官员上面的官员,官员背后的制度呢?看不见的又能比看见的平衡一点吗?!

 4 ) 豆瓣9.5,这国产片能上映真是奇迹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了全网热议。

梵高的《向日葵》和莫奈的《干草堆》在博物馆内展览时,被一些环保激进分子泼上番茄酱、土豆泥等污渍。

他们宣称这么做是为了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引起大众对食物短缺、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

诚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行为却本末倒置。

以浪费粮食、破坏艺术品的方式来宣扬环保,本身就背离了环保的初衷,甚至还会让大众妖魔化对“环保人士”的看法。

真正的环保,绝不是哗众取宠的一句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地付诸实践。

有这样一群人,就默默地在环保事业上躬身笃行,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从海报就能看出,这是一部颇有年代感的电影。

它上映于2000年,不过当年上映的是69分钟的版本,更建议大家观看168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影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受当时的设备和技术限制,影片的画质不佳,拍摄的风格也十分粗粝。

但是在豆瓣上,它却获得了9.5的高分,堪称国产纪录片的巅峰之作。

之所以获得如此高分,在于它震撼人心的真实。

此片讲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驻守在青藏高原的西部野牦牛队、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的故事。

为了最大程度地呈现现实,导演彭辉历时4年跟踪拍摄,甚至还冒着随时可能被枪杀的生命危险。

影片中也记录下了最真实的执法场面——

一旦发现了猖獗的盗猎分子,巡逻的警察带头往前冲,导演就紧跟其后。

晃动的镜头,急促的步伐,骇人的枪声……拍摄工作的危险程度不言而喻。

当然,比摄影人员更危险的,是这群十年如一日驻守在高原的人们。

《平衡》的故事,就围绕着这群可可西里的守卫者展开。

在蒙语中,“可可西里”意为美丽的少女。它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人区之一。

因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它又被称为“生命禁区”

在少有人涉足的可可西里,却是很多野生动物的天堂。

其中不乏国家级的保护动物,比如大家熟知的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就只在青藏高原地区才有。

藏羚羊的皮毛可以织成围巾,在黑市上可以卖出5000美金一条的天价。

这吸引了不少盗猎分子冒死前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进入可可西里疯狂捕杀藏羚羊。

在10年的时间里,以藏羚羊为代表的野生动物数量,在可可西里减少了三分之二。

为了整治这个问题,1992年7月青海政府成立了治多县西部工委,来管理可可西里4.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野生动物和矿产资源。

西部工委的第一任书记叫杰桑·索南达杰,他上任后先后深入可可西里12次,严厉打击了一批又一批盗猎分子。

1994年1月,索南达杰最后一次出巡时与2个大的盗猎团伙相遇。

在押解犯罪分子途中,发生了枪战。

索南达杰一个人对付18名盗猎分子,身上负弹无数,最后壮烈牺牲。

当他的遗体第二天被发现时,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身边洒满了鲜血。

但他依旧保持着握手枪上膛的姿势,与犯罪分子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秒。

很多人都看过《可可西里》这部电影,其实影片中的主角日泰的原型就是索南达杰。

《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也是在看了《平衡》之后,才有灵感拍出了这部电影。

可以说这两部影片颇有渊源,且没有《平衡》就不会有《可可西里》。

在索南达杰死后,他的妹夫奇卡·扎巴多杰受其感染,也成为了一名环保卫士。

他主动请缨,从原来的工作地降职来到可可西里,成为了西部工委的下一任书记。

在藏族的传说里,野牦牛是温顺有灵性的动物,吃苦耐劳,不畏严寒。但是野牦牛也有自己的脾气,一旦利益或领地被侵犯,就会誓死反抗。

索南达杰秉持着这份精神,成立了一个“西部野牦牛”队,立志保护这片土地上的野生动物。

都说高原上的天气就像姑娘的心,始终变化无常。

要想在高原上展开工作,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恶劣的环境问题。

这里海拔高达五千多米,冬季室外温度低至零下四十多度。没有食物来源,没水没电。

他们搭了一个简易的住所,但依旧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

到了风雪天气,就连通讯都成问题,出去巡逻一不小心就会和大部队失联,甚至在冰雪覆盖的环境里丢掉生命。

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

一顿饭当两顿吃,把剩菜剩饭放到第二天已是常事。

没有水的时候,就去喝泥坑里的积水。

有一次,一行人被困在烂泥潭里,想尽了办法车辆也无法往前行驶。

连续被困几天后,食物彻底断了,有人已经被饿得倒下。

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索南达杰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他亲自去打了一只藏羚羊作为补给,而他也一个人担下了这份责任。

食物和水源的匮乏尚且可以将就,但资金上的短缺却难以凑活。

为了更好地展开工作,必须得解决住宿、用电、通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才能解决。

但是他们所在的是一个贫困县,就连大家的工资都发不起,更别提花钱来保护野生动物。

在得知这样的情况后,一些民间环保人士和环保组织也加入其中,想办法为他们给予各种帮助。

在大家的努力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终于建了起来,守护着这一方土地上的生灵。

有了社会各界的援助,以扎巴多杰为首的守护者更加卖命,与可可西里的盗猎分子顽强斗争。

1996年,他们破获一起大案,共查获了540多只被猎杀的藏羚羊。

这些被残忍杀害的尸体大多都是母羊,周围还环绕着刚生下来的小羊羔。

有些盗猎分子为了剥皮甚至直接把母羊的肚子划开,小羊羔就直接从肚子里露出来了。

这样的场景让扎巴多杰十分愤怒,他当场掏出枪把一名盗猎分子的腿打断。

说起来,扎巴多杰也是一名十分有血性的藏族汉子。

在藏族以放牧、狩猎为生的传统之下,他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打猎。

在他还没有枪高的时候,就已经在拿着枪打猎了。

他曾经有一次在野外遇到危险,一次打死了四只狗熊,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长大成人后,知道这是一种对生态的伤害,就立刻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他坚定地成为了一名环保卫士,在可可西里这片土地上矢志不渝地奉献着自己。

在扎巴多杰的领导下,西部工委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盗猎现象也越来越少。

他还四处去发表演讲,宣扬环保意识,同时为西部工委争取更多的利益。

他憧憬着能够把环保事业做得越来越好,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但现实却无比残酷——在扎巴多杰不计报酬地投身环保事业时,也为自己招来了一些灾祸。

1998年11月,在扎巴多杰去北京演讲回青海的第二天,他被枪击中头部身亡,死因成谜。

他和自己的姐夫索南达杰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环保事业,奉献给了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片名《平衡》,乍一看不明就里,其实有着很多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对纪录片《失衡生活》的致敬。

《失衡生活》是导演高佛雷·雷吉奥的“生命三部曲”之一,全片没有一个主角,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

但它却十分赤裸地展示了在岁月长河里,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

《平衡》中也出现了《失衡生活》中极具灵性的背景音乐,配以可可西里悠远辽阔的自然风光,让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

《平衡》的第二层涵义,是扎巴多杰对环保事业的美好憧憬。

片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和扎巴多杰一样,是有着崇高理想的环保卫士。

保护生态环境是他们的毕生追求,为此他们可以克服物质和生理上的一切困难,像一株坚韧的野草扎根于此,不断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这让扎巴多杰十分愤懑。

他想要的“平衡”,在他倒下的那一刻依旧没有到来。

《平衡》的第三层涵义,是影片对每一个观众敲响的警钟。

日出日落,潮涨潮退,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有其保持平衡的运转方式。

但随着人类行为的不断深入和扩张,对自然的不断索取和掠夺,把这份平衡逐渐打破。

越来越多的生物灭绝,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出现,这些都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平衡》这部影片的出现,既是为了纪念逝去的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也是为了提醒每一个观众保护自然环境。

在《失衡生活》的片尾,有一支来自古老种族霍皮人的歌谣:

“如果我们从土地中挖出珍宝,我们迎来的将是灾难。”

“净化日临近时,蛛网将在天空中来回飘荡。”

“一个盛着灰烬的容器可能会在某日从天而降,它能烧尽土地,蒸干海洋。”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预言。

但如果我们不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也可能成为人类毁灭的悼词。

 5 ) 我们是太糟糕的一群

激流中国-富人与农民工的记录真是太让人心痛,可接着又看了记录片《平衡》,才知道什么叫痛心。
可可西里的真实故事远比文字的记叙和电影的演绎更震撼更沉重,这个片子又是每个人尤其是手掌权钱的人必须找来看的。
人的冲动会受到惩罚,可为什么这些将热血和生命全部抛洒在可可西里几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上的英雄也要带着满腔不平西去?
你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我们也只是无谓的动动感情而已,我们一点儿也不关心生活在完全不同层面的人们,我们没有同情心,我们自私,我们和那些笑着的学生和爬着的官员是同类。
我们是太糟糕的一群,但愿这样的影像能让我们改变一下。

 6 ) 不平衡的平衡。

在公司的电脑里放了几天了,不是忘了拷,就是忘了拔U盘。差点就忘了看。

看之前知道是讲可可西里的纪录片。之前也看过一些类似题材的片子,都是电影。场景大多熟悉了,事件也差不多。保护站的和盗猎分子的斗争,而保护站的没好车,没好枪,甚至挨饿受冻,上面又不给经费。但是依然出色地战斗。

也许我们都听说过索南达杰,走过青藏线的也都会到他的墓去看一看,瞻仰英雄。
但是我们可能没有听说过扎巴多杰,索南达杰的妹夫。在索南达杰走了之后,毅然辞掉玉树州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开始保护站的工作。

影片的很多时间里面,是“西部野牦牛队”的生活。中间穿插着,扎巴多杰坐在卓乃湖边讲述。一开始看得我有些瞌睡,如同青藏线两边节奏起伏不大的风景。

断断续续拖了拖进度条。扎巴多杰到了北京,在林业大学,在天安门,在旅馆里…一直温文平和的他,开始激烈:

”建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弄那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几个月工资拿不出来,一个月工资拿不出来,出差费拿不出来的情况下,就这样工作…干下来。将来多人类,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

”但是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我辞职总可以,甚至开除以后我还是干这个环保事业。我绝对要看下去了。

”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哪。“

扎巴多杰露出愁苦的面容,憔悴,衬衣领子没有理好,头发也有翘起来的地方,眼睛红肿。这是片子前面所没有出现过的。

...

画面黯淡下来。当完全黯淡下去的时候,屏幕浮现出一段白字,刺目。

”1998年11月8日,扎巴多杰从北京辗转回到青海玉树州的第二天晚上,在家中被一颗七七式手枪子弹近距离击穿头部身亡。“

完全的不知所措,完全地被击中。如果这是一部电影,我想我还能接受。可是这是现实,现实。
你无法抗拒,无法走出,无法逃避的现实。唯一做的,只能接受。

小羚羊在被剥了皮的妈妈怀里,找奶吃。它太饿了。
扎巴多杰的妻子在失去哥哥、丈夫之后,依然让她的儿子到保护站的工作。

这世界如何会达到绝对的平衡?当人类的傲慢、贪婪、欲望持续膨胀的时候,用来平衡这些的,只有耗尽大自然本身。当然,也包括人类的自身。

当一切皆无的时候,大约便是真正的平衡了。

但我们依然可以相信着,一些光亮、平和、和希望,去相对地平衡一下,傲慢、贪婪和欲望。

 短评

很杯具的发现豆瓣这段所谓的“剧情介绍”出自我大学时候的一篇作业的节选。请问这个有版权么?

4分钟前
  • 白略
  • 力荐

电影取名叫做平衡其实是反讽,在电影中随处充斥的都是不平衡,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极度的失衡,所以,平衡也成为了导演的追求和向往

7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細節:1.索南達傑死時的姿勢是射擊狀;2.在被困可可西裏腹地,隊員瀕死下,扎巴多杰親自射殺了一隻藏羚羊;3.扎巴多杰在北京做報告時,在場的某個官員在打瞌睡;4.農大的講座中,梁從誡暗示西部野牦牛隊因為缺少經費來源,出賣繳獲的藏羚羊皮;5.在京城某旅館,扎巴多杰對於官場與利益分配的欲言又止。

10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不管多艰难,从来没有丧失勇气、乐观和热爱,墙面涂成红色,绘上五角星,国家没有给一分钱,建好了保护站第一时间是升旗,车队陷在无人区三天两夜,队员渴到喝泥水,当汽车终于从泥淖里出来的时候,还是像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玩起了泥巴。为了追捕凶残的盗猎者,十几个人带着简陋的武器装备深入无人区几百公里。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却可以时刻面带微笑,高唱着熟悉的歌谣,他们在高原挨饿受冻,饱经风霜,却没有一句怨言,可可西里啊,你养育了忠诚勇敢的儿子,现在他们舍命来保护你。斑头雁在苍蓝的天空自由翱翔,万年积雪覆盖了千层峰峦,冷冽的寒风肆虐着高原,但是罪恶终有一天会得到惩戒,而你,奇卡·扎巴多杰,可可西里的英雄,回到母亲的怀抱,愿你的灵魂得到安息。

15分钟前
  • 大千世界
  • 力荐

北京座谈会上那个说“由于咱们这种体制的很多特点,大家不说都明白” 的环保学者是梁从诫,确实没给他们老梁家丢脸

18分钟前
  • The 星星
  • 力荐

群众一旦被发动起来 也許會有英雄 但更可能是暴民

23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一部极具品格和悲剧力量的纪录片,直接影响了陆川的《可可西里》。这独家的影像、独特的题材、独到的价值,触目惊心地呈现出来,而那些捍卫者的命运遭际,时时刻刻拷问着现实中的道德和法律。

25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可可西里神圣的人们,为了生态的平衡,他们的生活无法平衡,心理无法平衡

30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推荐

五星表示敬意。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还能够存活只能说明问题还没严重到让它消失的程度。最早看关于反盗猎的相关作品是《可可西里》 而这部更具有现实意义—个人的努力 良心与无良心无下限的禽兽 中央官僚机构的无能 腐败足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地方与中央的不协调关系。从非洲的血钻到青海高原的藏羚羊毛皮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荒谬绝伦的混账在欲望的驱使下消费这个它们不用为之负责的世界 在流动着肮脏血液的资本主义市场下 又有多少无辜的人在凭着一腔热血与良知在守卫着我们生态环境的最后的底线而牺牲?

33分钟前
  • 東郷柏
  • 力荐

【70分钟版本】体制不完善,问题始终不能解决。是谁说的好人一生平安

38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如果你之前没看过,第一次看完后你会震惊我的震惊,如果你看过却不忍心再看第二遍,你会愤怒我的愤怒,如果你反复看了三四遍,你只会心凉我的心凉/

40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我亲手打断了盗猎分子的腿”,“我亲手打了一只藏羚羊吃”。真实到可贵的纪录片。

45分钟前
  • 小神客的九叔
  • 力荐

影片的拍摄环境极度恶劣,能够呈现出来的也就非常有限,但已经足以让我感到震撼和愤怒。影片远不如《可可西里》那么好看,但真实的冲击力却远胜之。影片的后半段,杨欣、梁从诫先后介入,揭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许多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个官员瞌睡的镜头,让人无语并出离愤怒。向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致敬!

47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你爱这个国家有多深,你就恨这个国家有多深,至于理由,有的是不方便说,不敢说,甚至不用说你也知道。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有的人在流油,有的人在流血,有的人在流泪。

52分钟前
  • 董咚咚咚
  • 力荐

治多县的付出和得益是整个中国的,不能因此却吧义务简单附加于他们。政府责无旁贷。

53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自私图乐的腐心鬼

57分钟前
  • bird
  • 力荐

由于咱们这种体制的很多特点,这个大家不说都明白!

1小时前
  • youngman
  • 力荐

强烈推荐!看完对自己的生活开始了新的审视,不公和不平衡处处都有,我们的只是皮毛。http://tv.sohu.com/20101028/n276677376.shtml

1小时前
  • 陈大五
  • 力荐

“就个人和我的兄弟们来讲绝对是称职的!对得起后代子孙,对得起人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生存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国界之分、党派之分,地区之分,更没有你我之分!”

1小时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是大学时候在宿舍坐床上拿本本看的。看到最后已经基本裹着被子全身颤抖了。怎么说。这是一部写实的片子,比可可西里更直接真是的反映了藏羚羊以及那些保护藏羚羊的人们的生活和处境。触及心灵,震颤灵魂。必须看!

1小时前
  • 郭小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