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风传第一部

13集全

主演:潘兴源,马小雅,高泽群,蔺瑞雪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剧照

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1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2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3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4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5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6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13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14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15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16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17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18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19门风传第一部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预告分析贴

感觉剧情应该是稳的,不会特别崩。

先导预告里有句话这么说:小子殷寿,从未想过当大王。就冲这句话的信息量,我可能会去买票了。

历史上的‘殷寿’叫做子受,子是姓,受是名。子受是最小的王子,他有三个哥哥分别是:微子启,微仲和子期。

按照传统,为了防止王位之争,储君继位的时候,其他王子被封爵的同时需要前往封地。为了进一步减少争议,大多嫡子毋庸置疑地成为储君。

子受甚至可能只被封为小小的子爵,他从未想过成为大王,如果他父亲帝乙没有封他为储君的话,他会在自己的封地度过余生,或许他生下来注定只能做二把交椅,要尽心辅助国王的。

子受力大无比,有领袖的个人魅力,征战沙场时候说的致师词更是为将士们提高信仰加成。

是金子总会发光,子受最终被帝乙封为储君。

因为帝乙知道商国早已积弊难反,急需一个猛人来扭转乾坤!

子受也不负所望,登基后成为一个战功斐然的战神,在东境战场上大败东夷人。

至于子受如何有了反社会人格,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2 ) 观看花絮访谈后我的一点感想

刚刚浏览了一遍《封神三部曲》的先导预告、制作花絮和导演访谈,十分震撼,个人感觉一定会火,随性畅言些许硁硁之见。

以前电影要火基本是靠几个散点,演员、演技、剧本等,而这回的《封神三部曲》强大在一个体系。2300人,拍个电影简直建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公司,从道具制作、演员管理、拍摄到后期等等,都成建制在进行。食堂、安监、交通24小时待命,大部门底下分小部门,道具制作部门里面细分到皮革制作、金属雕刻、木柄装配、纹饰设计一直到自动化道具、特殊道具制作,可谓一应俱全包罗万象。这种情况下别说拍好电影,能有条不紊管理好所有部门就已经可以奠定一座丰碑。

这里不再全组眼盯着某一个名演员,不再仅靠导演一声令喝,现场极其庞大,导演身处一隅而无需联络,全盘自然而然在运行。其恐怕就是成熟的工业化电影,和国产电影历来的拍摄形式相比简直改天换地,对于国人来说如同天山雪莲,摇曳动人却凤毛麟角。

除了几个主要演员是老戏骨之外,群演都不是寻常混迹娱乐圈的路人甲乙,而是万人海选出来的“辛巴达三百勇士”,他们在两年的培训时间里学马术、练武技、探艺极、磨毅力,用导演乌尔善的话说,“我的演员,就要具备纯粹的男子汉气概。”这是成名演员永远不能做到的,从零开始的新演员不知而无畏,在时间的磨砺中,演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说《封神三部曲》这部恢宏巨制,不单纯成为他们上升的阶梯,更是其一生中难忘的回忆,在其他剧组囿于成本和时间难以体验到。

艺术方面,宣传片里所展示新制古典服饰就有几十种。每一块壁面的刻画,都有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毕业的工匠对老祖宗智慧的传承;每一支宝剑的纹路,均经历了难以胜数的流程工艺。堪说玲琅满目、美不自胜。

四年筹备、一年拍摄、三年后期,沉淀着昼夜经年对剧本的推敲、对人性的思索、对价值观的斟酌。如果说这样的作品不能成功,还有什么创意堪当“电影”二字?

 3 ) 电影工业化很重要吗?好处是什么?

上周因为工作关系,去青岛东方影都探班了《封神三部曲》剧组。整个参观和学习过程都令人受益匪浅,因此借这个机会,在这里也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因为保密协议的限制,我没有任何在现场拍摄的图片,因此全文无图)

当我们在说电影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如果要简单地总结,我认为工业化的最重要指标,一个是「标准」,一个是「流程」。只有建立起标准和流程的电影生产体系,才能被称为是「工业化」的。

当然,乌尔善导演之前在各种采访中,也提到了自己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认知标准。他的总结无疑是最全面和最官方的。

第一是类型化的创作,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创作标准,无论从剧本、制作都有一定的规范;

第二是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以保障一部电影的大规模生产;

第三就是新技术的应用。

结合乌尔善导演的标准,以及我自己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的所见所闻,我们终于可以在中国电影的制作体系里,谈论一下「工业化」的问题了。

作为一部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三部曲》是中国电影甚至亚洲电影迄今最大规模的制作。而之所以要做如此规模的投入,是题材和类型以及市场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为了确保它在商业上的安全性,它在创作上必然是类型化的。而类型化的创作,其实就涉及到了类型的「标准」问题。

「类型」就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一个市场契约,是观众在花钱买票之前,就能确信自己得到相应标准的娱乐体验。创作的类型化是所有标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其他所有的技术环节都有相对成熟的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创作是必须要从本土经验逐步积累才能完成的标准体系。

标准的建立一般都要遵循如下过程:市场需求导致了应用,应用导致了体验,体验导致了要求,要求导致了标准。

对于国产神话/史诗电影来说,在经历了之前十年的摸索和积累,需求、应用、体验和要求都已经非常明确了。乌尔善导演作为这个类型中最重要的创作者之一,他凭借之前的《画皮2》和《寻龙诀》,已经为这个类型的中国电影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作标准。而《封神》则在继续这个循环,并开始重新建立标准。

从我在片场的体验来看,《封神三部曲》的拍摄无疑是重新定义了这个类型的标准。无论是从叙事、表演、角色造型、整体美学的建立,以及所有细节的落实,《封神三部曲》都超越了之前中国同类型电影的创作标准,并建立了一个达到甚至在部分环节超越了国际水准的创作标准体系。

电影的创作最后还是要依靠制作和生产环节的细节落实,最后才能把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呈现为一个个的画面和最终的电影。对于绝大部分中国电影来说,如何在制作和生产环节确保最初的创作意图不折损,其实是一个非常考验和折磨大部分中国电影人的痛点问题。

相信大部分电影创作环节的从业人员都听说过这个形象的比喻:拍电影就像是你捧着一碗水跑长跑,最后比的不是谁先到,而是到了终点后你手里的这碗水还能剩多少。

之所以会有这个比喻,就是因为中国电影在之前的手工作坊时代,很难在所有制作和生产环节都做到忠实执行创作意图,当每一个环节都在因为各种无法控制的变量而折损创作意图时,这些环节导致的误差就像工业生产中的「公差」一样,逐渐累积之后,最后组装起来的机器已经无法百分之百地实现最初的图纸设计功能了。而超大规模的电影制作,就像是组装航空发动机一样。成千上万的工序和数以百万级的零件,以及供应链管理,任何的误差最后都会积累到最终的成品上。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这些变量,除了无法按时交付产品外,这些误差积累也会导致原始设计无法百分百地发挥功效。

如果我们想让一部超大规模制作的电影,最终在银幕上实现最初的创作意图,就需要落实数以百万计的创作细节。而这个过程,依靠的就是工业化的生产体系。

有过制作经验的电影创作者,都会明白我上面说的那些痛点意味着什么。如果分析和拆解我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看到的拍摄过程,相信大家会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工业化」。

有一场特效水池的戏份拍摄,需要演员在造浪机制造的波涛中进行表演。我的感受就是整个剧组的拍摄效率非常高效,流程非常合理,可以做到准点出工准点收工。

在很多效果完全靠运气的特效水池中拍摄,能做到准点收工是非常难的,这意味着剧组已经把所有可能的变量都控制住了。这些变量包括但不限于演员的表演排练、安全训练、现场的安全管理、在狭窄空间内的机位设计、灯光控制、人造波浪的效果控制、现场特效和后期特效之间的衔接、现场镜头效果和动态预演的效果检查,等等。

只看这些文字,其实很难估计出这场戏的准备和拍摄工作量。但经过我和乌尔善导演以及制片团队的沟通,我确信这场戏拍摄时,所有的人员和效果,以及特殊设备,都是经过事先的缜密排练和预演的。

例如,在特效水池的人造波浪中进行表演,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演员在人造波浪中根本站不住,一个浪花过来演员就会被冲出画面。靠给演员身上加配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一是会影响演员的表演,二是会给演员带来安全隐患(你沉下去就浮不起来了)。

如果是到了现场才发现这个问题,光解决这个问题就能急死制片部门。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靠现场的器材就能实现的。而这种细节问题的暴露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一是依靠成熟的外包技术团队,二是依靠事先的缜密排练和预演。

最终现场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特效水池的底部铺满了钢板,上面有挂钩系统,让演员可以用脚部挂住这些挂钩,确保大浪涌来时,虽然身体会摇晃,但演员仍然能相对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表演区域。

这场特效水池戏份的其他细节还包括但不限于:

所有参与水戏拍摄的演员,不但事先都排练过所有戏份,同时也提前接受了专业培训,还考了专业潜水证。拍摄现场也有安全员随时在画面外候命,确保演员的安全。

人工造浪机的浪花效果也是经过之前的排练,确保所有的细节都能达到导演的要求。

现场的绿幕和遮光黑布都是固定在挖掘机的机械臂上的,随时可以根据画面需求以及太阳角度进行调整,非常高效快捷。

每一组镜头拍摄完成后,现场特效剪辑立刻就能将现场镜头和之前的动态预演进行检查,确保所有镜头没有遗漏,以及所有镜头的效果达到了之前的设计。

在另一场动作戏的拍摄中,整个剧组也呈现了同样的高标准和高效率。

这场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人打斗场景,而且前中后景都有主要演员在表演,调度复杂,同时还需要人工降雨,以及配合复杂光效变化。在拍摄难度上类似《一代宗师》的开场雨中打斗,但参与打斗的演员人数更多,而且彼此之间的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

这场戏大概花了一周左右就完成了拍摄,每天的拍摄时间从中午1 点开始,到夜里1 点结束,正好12 小时。按照剧组的管理流程,这是一个「中班」加一个「夜班」的工作量。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因为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有序,所以大家并不需要经常加班。所以在正常拍摄结束后,剧组工作人员还能够在晚饭后在驻地附近散步遛弯。当大家在楼下碰到后,相互打招呼时,都会问到,你明天是中班还是晚班啊?那种对话场景,相信在老式工厂家属区生活过的朋友都会非常熟悉。)

在城墙下的打斗戏份,有二十多个演员参与,因为之前经过了细致的动作排练和表演排练,所以在拍摄时,除了导演的表演调整外,几乎每一个镜头中的每一个演员走位都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

因为涉及到复杂的特殊效果和特效化妆,所以整个拍摄中不时需要暂停,以便特效化妆部门进行特殊效果准备和调整。而现场的第一副导演孙晔安排的拍摄流程非常科学,整个拍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无序停顿和盲目等待。

(很多剧组工作过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剧组拍摄忽然会停顿下来,然后包括导演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它就类似在自习室里大家都在闲聊时,忽然会出现一个安静瞬间。那是一种混乱偶然达到了某种同步后的偶发现象。)

这种复杂动作戏的跳跃拍摄,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漏拍镜头。但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的现场拍摄中就不会出现这种担忧。所有表演和动作都经过反复的排练,所有镜头都经过细致的前期规划,跨部门沟通会上也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目标,整个拍摄现场忙而不乱,真正做到了紧张有序。

现场剪辑随时把镜头加入预览时间线,导演随时可以检查最终效果,配合这些专业化流程和职业化工作人员,我们最后看到的就是一个职业化的剧组在一个工业化流程中的专业化表现。

顺便提一嘴。在我探班当天的拍摄中,城墙上有一个由著名演员扮演的角色,因为镜头设计关系,他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背景中的一个模糊身影。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全程都完成了表演,并一丝不苟地配合了所有准备工作。我一直觉得,这一点和「艺德」其实关系不大,这正是职业化的表现。因为这就是一个职业「演员」所应做到的职业化标准的体现。

就是依靠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准备工作,以及数千项琐碎细节的具体落实,《封神三部曲》剧组才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地完成了预定镜头的拍摄,并且达到或超过了预定效果。

而这个过程,就是创作标准和生产规范,以及乌尔善导演所说的「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

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化」。显然,电影工业化很重要,因为它能确保在一个复杂的大制作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可以忠实地呈现在最终的电影中,同时制片部门还能确保这一切都是在预算和周期内可控地有序进行。

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只有当我们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和成本内,按照预定的质量标准,生产出一部预定类型的电影,我们才能在后续的包括营销宣传发行影院市场资金回收再分配等等细分环节上,有序推进,并进一步完善整个中国电影体系的工业化。

那时的中国电影才是真正的工业化产品,才能够真正地成为更大的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自【 张小北】

 4 ) 画皮2真的是烂片么?中国电影工业的里程碑尝试

我们知道,乌尔善没拍过几部长片,除了风格化极强的处女座《刀见笑》,被低估的好莱坞游戏电影风格的《画皮2》,还有就是观众勉强接受的《寻龙诀》。其实,《画皮2》对于第一次做商业电影的年轻导演来说已经很合格了,赶上好莱坞商业片中等水平的制作效果。

中国不缺好题材,不缺好创意,也不缺买账的热情观众,中国的影视从来都没有过工业化,美剧可以连续十几季,同一批演员一直延续下去,就算角色可以领便当,核心还是稳定的。。。一部日本动漫可以连续七八年用稳定的声优,绝不换人,哪怕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配角。。。再看看大陆的IP混乱成什么样子,一个系列小说可以拆成N个版权卖给N个公司,剧组走马观灯换了一个又一个,还TM重复的翻拍,连《画江湖》都要翻拍,更别说金庸剧都拍烂了。资本不用到正地方,胡乱堆砌,扎堆,赌博,把观众当2B。。。哪有什么做事儿的坚持和决心,看看人家漫威,看看凯文费奇。

中国永远不会有经典IP和纯正的影视文化,更加不会完成影视工业化。如果《封神》尝试成功了,乌尔善按照电影工业化的流程做出了精品,那就是里程碑意义的尝试,北京文化投的这十八个亿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奠基石。

 5 ) 对乌尔善即将开拍的《封神三部曲》的七点猜想

《封神演义》是我小学时代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当时看了好几遍,觉得里面既有英雄,又有妖魔,既有战争,又有魔法,故事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现在再次回顾这部小说,不知为何竟然没有了当初的快感,只感觉小说的叙事模式和《西游记》有些雷同,情节编排不够跌宕起伏,人物刻画不够细腻生动,主题挖掘不够深刻。听闻导演乌尔善要花三十亿执导《封神三部曲》,真心希望其在原来小说的基础上能有突破,能有开创,要不然这三十亿可就花得太不值得了。为了当初最喜欢的东方魔幻小说给导演提几点建议:

猜想一:没有人物是完美的。神仙也有耍小脾气、使小性子的时候,妖魔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人性的,纣王开始也不是完全的暴虐残忍,他也有亲情,有爱情,在爱情里迷失了自我,慢慢的从人变成了魔鬼,姜子牙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人,他有很多事都做不好,也不善于处理家庭关系,一直在追求存在的价值却总是四处碰壁。这样的人物刻画才真实立体,有血有肉。

猜想二:主题除了善恶和正邪之争以外还能有什么?有友情、有爱情、有亲情,有梦想、追寻存在的价值,这些都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更容易让人共鸣的。

猜想三:神力越少使用越好,人力越多使用越好。这就是《指环王三部曲》、《蜘蛛侠三部曲》与《雷神三部曲》、《复仇者联盟四部曲》的区别。炫目的法术和法物使用得过多,虽然视觉效果上夺人眼球,但是一定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破坏故事情节和叙事节奏,很容易拉远与观众的距离。还是应该尽量使用人类的武力,过于强大的法术和宝贝只有在决定胜负之时才可使用,应该有次数限制。

猜想四:遇到困难时主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避免中国神话故事普遍的叙事模式,就是剧中主人公一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一定是去求助神仙,或者主要人物遇到困难时,神仙一定知道,于是立刻派人去解围,这种遇到困难就去求助的叙事模式很让人反感,神仙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教你如何去克服困难,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持,实际上还要靠你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让观众与剧中人物有更大的成就感,而不是直接插手解决困难,这也许就是东西方魔幻电影的思维方式不同。

猜想五:武王姬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封神演义》里的涉及姬发的故事少只又少,给读者感觉姬发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英雄们费尽千辛万苦推翻商朝竟然为了一个在故事里可有可无的人物,这个主题听着就让人泄气。我觉得在电影里必须弥补这个缺乏,否则伐纣兴周就没有了一个重大的意义。

猜想六:封神故事最吸引人的元素应该是团队精神。这个团队的主要人物是姜子牙、姬发、杨戬、次要人物有哪吒、雷震子、土行孙,这个团队每个人作用都不相同,性格各异,因为相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一起,这种团队精神也许才是封神应该弘扬的精神内涵。

猜想七: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和基调应该有层次感。就像人民解放战争还分为防御阶段、反攻阶段、决战阶段,《封神三部曲》的叙事和基调也应该有层次感,第一部故事核心是对立,分两个层次,一是讲述纣王的恶与文王的善的对比,二是兴周伐纣团队的形成,高潮应该放在亡命天涯式的逃亡。第二部故事核心是防守,也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纣王的讨伐,武王的防御成功,第二个层次是闻太师进攻,武王防御失败撤退,高潮就是武王与闻太师的攻防战。第三部故事核心就是决战和反攻,也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王反攻,闻太师防御失败,第二个层次武王与纣王的决战。也许这样的叙事结构才能既有层次递进又有转折变换。

 6 ) 虽然但是…

今天微博热搜#失败了要用十年还债你还敢做吗#下第一条微博就是采访乌尔善说到封神…但是看了一眼先导预告,充满了封神传奇既视感……前有tvb版经典封神榜,后有动漫哪吒魔童降世大火,作为家喻户晓的封神故事,如何让故事更出彩情节更吸引人,电影要做的可能要更多。希望后面的预告片和成片会成功吧。

 短评

封神榜里所有的人物选角都不难,唯独妲己,别再是范爷了,虽然她真的像狐狸,可也只是长得像而已

4分钟前
  • 还行

哇塞。。。真心期待冉氏父女编剧能编出豆瓣过6分的魔幻电影,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很期待,剧情别再把观众当弱智了好吗?

9分钟前
  • 游鲤先生
  • 还行

发布会很酷,制作团队很豪华,态度也很用心,野心非常大。但是从头到尾都没听到最核心的故事,持保留态度的期待

10分钟前
  • Tadashi
  • 还行

国产奇幻片我只盲信乌尔善

11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2012年我就评论过这个电影条目,没想到一晃眼5年过去了!还以为这片子泡汤了,乌尔善竟然真的还在拍着,等到上映八年都要过去了,这样的坚持,是现在中国电影缺少的精神。

14分钟前
  • 你月经姥姥
  • 还行

北京文化主投,乌尔善导演,我预测此片将会填补中国魔幻大片的空白,必将留名中国电影史,2020年将会是中国大片元年。

15分钟前
  • 是梦
  • 还行

中国的类型片指你了

20分钟前
  • Ted 浙一
  • 还行

值得期待他开创出一个属于中国的《指环王》系列。

22分钟前
  • MTalk1206
  • 还行

省钱出名的乌尔善联姻最烧钱的IP,祝福他吧

27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乌尔善算是最近几年最靠谱的魔幻题材导演了,期待三年后的成片!

31分钟前
  • 玉玉的注水阿龙
  • 还行

讲道理,我不希望这部电影仅仅只是“中国的《指环王》”而已,我真正希望的是,在以后人们谈到它时,可以大大方方的称呼它为“封神”。

34分钟前
  • 思路乐
  • 还行

只希望一点,千万不要拍成《指环王》。别搞那些中国没有的神魔,矮人,精灵什么的,否则肯定扑街。尽量按老版《封神榜》拍就好。

35分钟前
  • 不禁女色
  • 还行

黄渤演的我一下子期待着,希望妲己不要让fbb演了

38分钟前
  • 劉胖胖
  • 还行

看到李云中做人物设定,冉平写剧本,感觉找的人靠谱,应该不至于弄成捉妖记或者说中国话的指环王那种东西。期待

39分钟前
  • 比多
  • 还行

什么鬼“中国的《指环王》”,老子有老子的名字,老子叫封神……2019.12.30更新一下:看了预告想说上来标记一下,发现原来一年多前出概念海报的时候已经标记过了,还写了这么中二的留言,明年见啊!要对得起我当年的这份中二哇!

43分钟前
  • 黄百万水果店
  • 还行

不求媲美指环王三部曲,但求无小鲜肉当主角

44分钟前
  • 打工仔
  • 还行

希望能拍出中国的指环王

48分钟前
  • 无锋1977
  • 还行

看到网上一些阴阳怪气的嘲讽声音很不开心,如果我们都期待更丰富更多元的东西,那就应该积极肯定所有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仅仅因为无知和偏见冷嘲热讽、置身事外的全盘否认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才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最大的障碍,我非常期待《封神》系列

52分钟前
  • 西奥
  • 还行

乌尔善不会让人失望。

55分钟前
  • 萧一意
  • 还行

整体阵容:高水平导演、有远见的投资人,看看了。

58分钟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