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

HD

主演:科林·摩根,安娜·钱斯勒,菲尼克斯·布罗萨德,乔尔·弗莱,杰克·罗文,内森·斯图尔特-贾瑞特,艾丽·肯德里克,杰西·卡芙,Michèle Belgrand,James Lailey,乔安妮·豪沃思,亚历克斯·洛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本杰明 剧照 NO.1本杰明 剧照 NO.2本杰明 剧照 NO.3本杰明 剧照 NO.4本杰明 剧照 NO.5本杰明 剧照 NO.6本杰明 剧照 NO.13本杰明 剧照 NO.14本杰明 剧照 NO.15本杰明 剧照 NO.16本杰明 剧照 NO.17本杰明 剧照 NO.18本杰明 剧照 NO.19本杰明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难言推断,只谈感想

生命中如此纷繁复杂的交错只用一次逆行就被表现得一丝不挂般彻底,一览无余的同时也心悸于芬奇处理大时代跨度时的镜头张力:搏击俱乐部里的时间可以说是固定的,但本杰明巴顿则带着我们在时间之河里感受溺水之苦。鬼才超越了自我的极限,用阿甘和魂断巴黎、盲刺客同红与黑、大鱼跟各类家族史片之意象杂糅出的一部短篇小说改编来的剧本,营造出了思考密度极高的一系列冲击:有的人跳舞,有的人是母亲,有的人是艺术家,有的人游泳,有的人被雷电击中七次……有的人则是寻找自我的观察者,他的名字是本杰明巴顿,他最终迷失在支离破碎、以他婴儿般大脑不堪负荷的记忆里,忘却烦恼滋味,在交织的爱意和温暖中再入轮回。

灵与肉从没有被如此残酷地隔离开来讨论过,就算是罹患衰老症的那个Robin Williams,他的生命之钟也只是比别人走得快而已。却不似巴顿家受的逆行诅咒,和泛舟远去的钟表匠——这之间有什么联系不重要,想像可以做不同的赋格;重要的是这如看负片时很容易想到的一个感受、一点小冲击:相向而行时,相会就只有一瞬间。本杰明和黛西,灵魂的成长、老去是走在一条线上;但却只能心态平和地渡过年龄相仿的那段时光。他们对命运的嘲弄所进行的小小叛逆是什么呢?——他们卖了有数百年家族史的房子,抛弃了过去(这是个含着“时间”意味的概念),在新买的二层小屋里装修、拥抱、接吻、做爱……他们每天的作息时间全然混乱,罔顾一切外在的约束和压力:呵,这倒像是苔丝和她的爱人最后渡过的那一周,但却不是面临毁灭,而是察觉时间缓缓流动时抱持的无可奈何的虚弱争辩。

本杰明一生的女人只有两个,一生的挚爱只有黛西。一个给水手老汉开苞的妓女,代替了青涩的窥视,或者童年期的乱伦之心;发迹后一堆符号般的女人,一闪而过。在廊桥遗梦摄影师的年龄遇到了美丽佳人欧兰朵,从拘束到无话不谈,到每晚一个相同房间里的偷情缠绵——这样的爱是怎样的呢,除了外表像Clint Eastwood外,他的内心应该是于连,眼中应是Tilda Swinton饰演的德雷纳夫人——当然,和司汤达的嘲弄不同,Tilda没那么柔弱,而是和她男人的龙套命运及惨白的、被描述出的外貌及场景之俄罗斯背景贴合密实,再次找到了人生的航标,被看到终于成功渡过海峡,换来是旧情人的会心一笑。

有些人造纽扣,是啊——像劳拉的家族企业,因为战争中纽扣一箱箱地丢失,反而让工厂得招更多的人。本杰明的父亲像理查德么,他的遗弃应该得到宽恕么:其实根本无所谓宽恕,就是松手而已,看到蜂鸟,那个心跳到每分钟两千次的漂亮死神,看着湖畔的夕阳落下,或者心疼自己的纹身,或者听女儿读读爱人的日记,或者悄无声息地离去,像几拨钢琴声,或者有一条老狗在坟前守望一番,甚或是父亲母亲的死,总是事后才获知,错过一年、一周、一天,带来终生的缺憾:这些不都是寻常的人生片段么?

黛西是玛蒂尔德么?年轻的时候是,但不带侯爵家的骄纵,不会去葬了恋人的头颅。她的放纵起初是对本杰明的报复,但23、4的年龄,收不住了,纵情声色是怎样的,好与坏,她自己也辨不清楚;相反是需要在海雾中费力辨认灯塔方位的本杰明看得更清晰些,他会等她,期待她回到那个屋子里,掌控生死、有人消失的地方……

只数得出六次雷声,有些人被雷打中,雷击的寓意是什么呢?生命中的意外——那在片中倒有七次,那个被雷击的人,正是本杰明的投影。被雷击的人住在养老院里,但他是不会死的,他的符号寓意,就是“七次雷击”,仅此而已:他教导了本杰明,永远都去勇敢尝试,去完成他被命运赋予的使命,寻求安身立命之平和、安心及归属感。

在老去时看到愈发年轻的爱人,是使黛西神伤的。她最后却要在那么老的时候来牵引主线,老到无需在乎衰老的程度了——阿特伍德的爱丽丝,在叙述那个故事时也是如此:衰老,衰老到自己不敢相信,却又习惯了的地步。这在本杰明那里倒是幸运的,因为他在懵懂中渡过了最难熬的濒死之境,又在遗忘中渡过了懵懂少年时——垂死和初生有什么区别呢?生命是一个环,我们看到,终究又回归原位了。

 2 ) 被雷劈了七次的男人

西澤保彥写过一本书,《七回死んだ男》,中文名是《死了七次的男人》。迷诡不便透露,单讲“死了7次”的确有够看头。而这边有个被雷劈过7次的男人,也是抓人眼球。

出自大卫·芬奇新片《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本杰明·巴顿奇事)》,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本杰明在片中时常遇到个老头,老头总会神神叨叨地说

Have I ever told you I've been struck by lightning 7 times?

我跟你说过我被雷劈过7次的事吗?

我们都知道,除了某些科学家年少玩电、晚上尿炕,大部分正常人类一辈子都不会被雷劈到。劈到一次大喊“我死啦!”那就真的向上帝报到了。被雷劈过两次,不是成闪电侠,就是上帝又TM打歪了。于是朝鲜国际主义战士罗永浩曾云“(赢钱的概率)比一辈子被雷劈中两次的几率高不了多少。”

那被雷劈过7次(而且还不死!)这是何等的幸运呢?

截取影片雷劈镜头

[图]

第1次说,影片40分钟,赶羊时被劈

[图]

第2次说,影片1小时24分钟,开车被劈

[图]

第3次说,影片1小时38分钟,溜狗时被劈

[图]

第4次,影片2小时51分钟,本杰明提起这位男子时镜头闪过

能看出什么?

影片只出现4次,说明事有蹊跷。

我查了下imdb发现,美国观众基本上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不过大部分能数出6次,

想了想,原来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utton.2008.DVDScr.X264.iNT-JionG的CD1有一段是马赛克,大概是片源导致,遗失了2次。这两次分别是

   1. 在房顶上被雷劈
   2. 在信箱附近被雷劈

虽然不影响剧情,但是还是要等完整的DVD出来后再看一遍才好。

而最后一次到哪里去了?

我们都知道大卫·芬奇是位鬼才导演,而美国人的算术水平经常被国人取笑。但是不用脚趾就能算清的数字,特别是对于拍过《se7en》的大卫·芬奇,7总不应该数错吧。

这一点上美国观众也很迷惑,一位叫camjs2001的网友宣称

There were 6 shown in the film.
And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guy was one of the only ones left alive until the end.

就是说老兄把最后一次留给自己死去那一回了。

影片不断用风声雨声提示故事发生在“卡特里娜”飓风来袭之时,会否其中的雷电完成了第7次的使命呢?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但是由于没有官方解释,我们无法断定。

但也许老人真的早已看透一生奇妙,亦或只是简单的老糊涂。但这都不妨碍其在影片中的点缀之妙。

本杰明一生从懵懂无知,到大彻大悟。其实只是前半生缺少老人的释然与乐观。

劈了就劈了,爬起来我继续过。

一无所有的来到这个世界,再孑身一身的离开。

生命的意义,就是如此的简单。

其中的过程,不管是疯狂、平淡、还是被雷劈过多少次,都是上帝的奖励。

孙燕姿唱道:“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人从呱呱落地,遇见护士、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爱人、自己的孩子。

三井寿遇见安西教练

小王子遇见狐狸

哈利·波特遇见海格

大卫·芬奇遇见演员,遇见观众。

我,遇见看评论的你。

世界因为我们的相遇,而如此美妙。

这就够了。

问我电影好看不,为了研究雷劈我看了5遍,你觉得呢,看到我这篇评论的,遇见我的,亲爱的你。

 3 ) 奇事不奇 童话而已

 这部火热的电影被赞誉为“带有童话色彩的现实主义故事”。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全部内涵仅止于此。许多交口称赞的评论和影片本身一样地词藻华丽,却中规中矩。

结尾关于“有些人”的一分钟,的确让我眼前一亮。醒悟:原来影片除了和Button有缘无份的Daisy,还有这些人在。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关于人生的史实。回忆一下,悔恨的父亲、博爱的养母、梦想不灭的间谍夫人、战斗中牺牲的船长,这些人,哪个指引了Button不一样的人生?哪个受Button非凡的人生经历所影响?刻薄一点地说,他们只不过是那段爱情故事以外的漫长情节的苍白填充。
23岁的Button目睹船员们在战争的炮火中死去,战后回到家乡的他只是幸运的那一个。抛弃了他的父亲在Button的前半生中数次造访并讲述家族传奇,Button似乎只是一个父亲死后将他安葬的聆听者。离开怀孕的Daisy,直至十数年后以青年的面目再度出现,期间似乎只见女人的无奈老去,Button又去了哪里?Benjamin Button,七岁时从轮椅上颤颤立起,时日无多时变作一位失忆孩童。逆流人生的内心变奏又在哪里?于此我真是没有慧眼。
David Fincher花了那样巨大的篇幅极力雕琢Button与Daisy之间,与其不如说是Brad Pitt与Cate Blanchett之间不受超自然外力阻挠的不朽爱情。末了,他在结尾处用了一个看似妙笔的点缀,提醒观众不要忘记对于主题相当重要的另外一票人。不过对不起,这个举措没有改变我的看法,即这部电影的主题仅限为本杰明巴顿的生理奇事和爱情奇事。
“前面雍容芜杂,中间甜腻煽情,结尾匆促萧索。”摘自某篇评论,这番笔墨让我为之一振。然而这些所谓的“缺点”依然能够让该评论人对这部电影加以盛赞,对我来说真是有些匪夷所思。

我并无意以上面的话否定这部电影的一切,只是在我看来它实在不及如此盛赞。下面,我想借另外两部电影之名再言些其他。

其一自然是《阿甘正传》。在我看来这也是一部受誉过度的电影,却无疑比《奇事》言之有物。
只想比较一处,两部电影在一些角色设置上实在很像。《阿甘》里的中尉与《奇事》中的船长都有点睛之笔的作用,双腿截去的中尉一番行径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满是纹身的船长死后,我也就彻底忘了这个人物。母亲毫无疑问是《阿甘》的灵魂人物,而在《奇事》中,十七岁的Button独自闯世界之后,黑人养母便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阿甘》中与Forrest Gump青梅竹马的Jenny并未占去影片太大篇幅,儿时的一声“Run!Forrest!Run!”却常上心头。而为了让Daisy成为剧情的全部,安排年幼稚嫩的她与耋耄之容的Button超越年龄界限而“一见倾心”,实在是不怎么让人信服。以至于最终垂垂老矣的她抱着初生般的Button的画面,便让我难以为之动容。
我不记得《奇事》中究竟有何历史事件,战争似乎也只是可有可无的出现。在Fincher的导筒下,战士冲锋画面的慢镜倒退也许试图要让人唏嘘,似乎却不如热带的阵阵惊雷和一个穿梭其间的傻子。

其二是Fincher本人上一部已见转型锋芒的作品《十二宫》。和童话般的《奇事》比起来,似乎鲜有人提及它的低调和从容。大概是它没有解疑的结局让很多人大失所望。
两者都是流水账式的电影,这个形容不带贬义。我记得《十二宫》平静外表下的层层深入和抽丝剥茧始终让我保持期待,而未明示的结局并没有破坏此前的累积,反而耐人寻味。而影片中有两处不同寻常的情节设置,可以称之为高潮。一次是扮演小报记者的Robert Downey得到前往案发现场与杀手交锋的机会,在观众的紧张感骤升之后,影片竟在Downey前往的路上戛然而止,想来有些反高潮的意味,却也符合Fincher的独特作风。还有片末对十二宫案兴趣未终的Jake Gyllenhaal前往放映员的小屋一段,Fincher在这里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假高潮”,令人不快却也拍案叫绝。
而反观《奇事》,观影过程对我来说几乎比实际片长还要漫长,难免拖沓。当然,Pitt久久不露其壮年面目也是原因之一。据说,菲茨杰拉德的原著小说根本没有所谓的高潮,因此难倒Ron Howard、Spike Jones等一票导演。但成功执起导筒的David Fincher却没能制造高潮。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可以说根本没有高潮。
平缓的叙事以外,看得出Fincher的确不忘展现其叙事技巧。“被闪电劈过七次的人”增加了影片的趣味度和人生无常之感,无可厚非。然而Daisy在巴黎遭遇车祸的一段时空巧合,徒显刻意,实在不知有何必要。仅在这一点上,也输给了《十二宫》暗藏玄机的笔墨。

最后,依然以《看电影》形容的“难以置信的芬奇”来反驳。对我来说,Fincher的难以置信在于《Fight Club》,在于《十二宫》,甚至说在于《七宗罪》。《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又一个尝试突破的David Fincher,然而却未有超越,于是不知何致如此盛赞。

 4 ) “返老还童”意味何在?

《本》一片的意义与启示就不多说了,相信每个人都能看出独特的动人之处。影片的细节安排与场景镜头也均美仑美奂。对于在新奥尔良生活了六年的我来说,很多片段在哪一条街哪一个路口拍摄我都能叫出名子,由场景带来的一种近似乡愁的惆怅,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

而造成细节超越故事整体性的最大原因,同时也正是剧本存在的最重大缺陷,在我看来,便是这个“返老还童”的安排缺乏根本必要性。

故事中的本杰明除了身体上返老还童之外,心理上与常人完全相似。他在童年所感受到的疏离与孤寂,完全可以因为某种疾病或先天不足,造成了他的与众不同,故不被社区接受;或者犹如《壁花之颠》的主人公一样,即使没有身体上的疾病,但天生“旁观者”,从小心灵封闭,又长在养老院耳濡目染生命消亡,练就敏感忧郁的清冷性格。

后来的故事发展按照奇难杂症的路数来也都能讲通:本杰明以为自己无药可医,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尽死亡与生命的挣扎,终于抛开一切出走游历世界;得到爱情后因为旧病复发,像《过把瘾》中的方言一样,不愿连累配偶家庭,不要听“悲伤大合唱”,于是再次出走……

当然,即使同样的精神启示,通过不同的角度与手法来讲述也都有独特魅力,这个奇难杂症刚好就是“返老还童”的确也无不可;但若从故事创意的角度出发,“返老还童”的独特性便没有体现出来。对比同样展现生活生命启示的《阿甘正传》:阿甘的傻人性格在推动各个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就绝对是必要的,换成另外一种性格,这些偶然的事件便无法全部合理的串联到一起。

《本》一片中最重要的“返老还童”正因为缺乏了心理上的时光倒流,创意只用在了身体上,所以并没能充分发挥出如此安排的全部潜力,倒更像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噱头,最重要的作用似乎就是给观众看他们化妆跟PS有多牛呢。

 5 ) 本杰明·巴顿未曾说出的秘密

向我推荐这部电影的朋友说这电影实在奇怪,平淡的情节会让人无法抑制地落泪,尽管不明白是为什么。果然如此,第一滴眼泪如毛毛虫一样爬到我的脸颊,竟然是在电影镜头打转到1962年的新奥尔良那一刻。当时放下固执的黛西终于回到本杰明的身边,两人正在享受人生中最幸福的片晌,或许是因为宣传片让我预知了后来的哀愁,无论是蓝天白云间的行走,灿烂阳光的问候,还是浪漫海潮声中的亲吻,明亮延绵的配乐协奏,甚至是黛西甜蜜的笑容,一切过于美好的画面反倒让我感到莫名悲伤,眼泪默默酝酿着让人如此猝不及防。

直到影片接近尾声,多年以后终与挚爱再会的本杰明已经变成一个身高勉强只到黛西腰际的孩子,昔日恋人的面孔让他感到既陌生又分外惊恐,“我们认识吗?我现在觉得,就像我曾有过一生,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它的样子了”——直到这个时刻我才顿悟,原来面对着之前那些波澜不惊的镜头,我们的眼泪不只为本杰明和黛西而流,也是为自己而流,我们哭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惊人的秘密而感到惘然若失,因为在本如此不可思议的奇幻人生中,我们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本杰明巴顿的故事未曾说出口的秘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罹患“衰老病”这样一种绝症,只不过由于和本杰明症状不同而难以察觉罢了。

流泪,大概是因为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些深藏着的细枝末节。从我们离开母体那一刻起,就已懂得用啼哭向世界昭告自己的降临,我们咿呀学语、含混不清地叫第一声“妈妈”;我们按捺不住好奇指着各种会蹦会跳、四处撒尿的小动物向世界探寻它们的名字,学会形容、描述和记录它们的故事;我们与小伙伴嬉戏打闹因为抢一个玩具学会争吵,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会省略号、句号、惊叹号;我们在课本里读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什么是“闻弦歌而知雅意”,我们发现羞涩可以是一种矜持,暧昧的讯号也可用秋波传递;我们明白世界虽大却不为自己一个人所有,凡事必得在心中掌握分寸,不露声色地在彼进我退之中腾挪揣摩;我们谙熟因人而异地隐藏错误和没有意义的言语,用诗句和典故代替冗长的章句,我们学会听言中言、意中意,看戏中戏、局外局......年龄在增长,肌肤开始松弛,鬓额生出细纹,我们修炼各种语法和表达技巧,但我们可以流畅自如运用的词汇却越来越少,到最后我们的语言能力甚至连一个初生婴儿都不如,至少他们还能无畏地啼哭,而我们只得沉默。

不止如此,时间带着伤痕、血迹、爱情、眷恋,当我们经历的事越来越多,记忆却随着年龄而衰退,以为我们记得一切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忘了。我们不得不去逃避,只能潜其情隐其遭遇让大脑成为一轨打不开的中毒磁区,因为记忆是比遗忘更悲伤的事;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事物的意义却被稀释得越来越模糊,久而久之自己甚至也不在乎了,那是由于我们懂得了人最大的悲哀也莫过如此——勉强用几个抽象的符号和词句来传达那些只可心领神会的东西,世界还很新,很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我们只能像刚出生、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那样,伸手去指;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一生的挚爱,我们期望着在对的时间爱上对的人,但大多时候对方都不合时宜,你已年老他正年轻,你还年轻他已老去;你已嫁人,他还未娶 ,叫小倩的女子仍旧在世间寻觅爱情的终极,宁采臣却已有今世的爱人为妻。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否则我们不会知道他们对我们多么的重要。时光的流逝并未让我们比初来乍到时拥有更多的爱,至少那时还有父母带着笑容和期盼迎接我们的怀抱,末了,所有人却不得不孑然一身离去。

本以为本杰明和黛西的故事是时光的妒忌,把这样美好的爱情幻成一汪泪水,本以为自己的悲悯是为了黛西,看她的恋人竟化作怀抱着的婴儿死去,看她拥抱着本杰明就像是拥抱一个雪人消融的身体,可事实上我能感受到的悲伤还有更多。就像本的爸爸当初把他当作怪物一样丢弃一样,人活着就在不停地因为各种正常的标准的原则做出取舍,我们选择了一种正确的人生,然而这样的人生很正确,也很孤单。

衰老症其实所有人都罹患的绝症,这是善良如本杰明•巴顿未曾说出口的秘密。人为了拥有一种正常的,标准的或者优于这些原则的生活,都在追逐中失去着枯竭着消耗新生命的热情,最后心力交瘁为了得到的竟是变得如母体腹中的胎儿:眼睛是别人的,嘴巴是别人的,身体也是别人的,没有头脑,没有灵魂,没有好恶,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大概只有对于标准答案永远执着的追求。

有评论说导演大卫•芬奇对这部电影处理的手段非常“冷”,认为全片不过是以一种倒带人生的视角阐述爱情问题,与《阿甘正传》相比更是缺少了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性其他元素作为宏大的命题。事实上,结合影片最初创作构想的起源、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如果我们能够出生的时候80岁,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更美好” ,我们可以知道仅仅把这部电影作为爱情片来理解就太局限了。而冷处理也不啻为一种十分合适的方法,本杰明•巴顿生理上的倒置如此明显才足以让他领悟到“其实大家都在过一种倒置的人生”这个现实的缺陷,因此我们看到的本杰明恬淡、纯净,面对父亲的忏悔也不会歇斯底里,恰恰是怪异荒诞的生理缺陷让他有了锐利的目光,拥有了一份平和的心态。如果联想到历史的浩瀚长卷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沧桑容颜,再审视如童颜一般多情善变的后现代,是否可以说,其实人类的历史也被这个世界和时代悬置了呢?

至于其他宏大的命题元素,我想更是看完这部影片我们致力要抛弃的。不管是阶级、种族、性别还是其他任意的自我身份,之于本杰明这样被颠覆的人生范式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太过肤浅了,它们很难展现出人们自我身份的一致性——所谓人生之道,无非是尽人事之外,还要领悟有天意,得失之间方能天宽地阔。


http://www.mtime.com/my/jiabuxu/blog/1687016/

 6 ) 《本杰明·巴顿奇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1.我永远忘不了她那双蓝眼睛

2.不顺心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发狂

你可以破口大骂,诅咒命运

但到头来

还是得放手

3.做你想做的人

这件事,没有时间的限制

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

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也可以一成不变

这件事,没有规矩可言

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也可能搞得一团糟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

我希望,你有勇气

重头再来

重头再来

4.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可以悠闲地坐在河边

有些人,会被闪电击中

有些人,会音乐

有些人,是艺术家

有些人,是游泳健将

有些人,懂纽扣

有些人,懂莎士比亚

有些人,是妈妈

有些人,是舞者

 短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杰明梦寐以求的能力:和爱的人一起变老。

4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最喜欢黑人妈妈了,她是天生的母亲。T T

8分钟前
  • 红豆♥
  • 推荐

我好像曾经有过一生 可我忘记它到底是怎样的了

1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哇被两个女王睡过的男人,简直可以说是Holy cock了

16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时间的玩笑,时间的重量,这惊天动地的化妆...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种莫名的伤感。我们总会失去所爱之人,要不,怎么会感到他们有多重要呢。

2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细节无比丰满,视觉效果,被雷劈了七次的人,水手,妓女,团聚,分开,年轻,衰老,在路上。两个方向并行前进的中心点,时长结构叙事两段人物线索一整个故事所共同构筑的四平八稳。

25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阿甘正传+大鱼+摩托日记+罗拉快跑+千岁情人+第六感生死恋

27分钟前
  • 莫沂
  • 力荐

虽然明星众多,也有装逼文艺片的嫌疑,但这部片子实际有点混乱,而且似乎什么都没有说。

28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细节成功,但缺乏整体性。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于时间的长廊上你再也不等我”

34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前半部太冗长了,我现在对这些都市童话不大有耐心了。也许我老了

35分钟前
  • 衣莎贝
  • 还行

我心目中最优秀的电影,至今无法超越。满满的都是时光的隽永、寂寞的主角和奇特的故事。影片的质感丝丝入扣,如同醇酒回味无穷。这是一个温柔的童话,黛西的女儿在母亲的病房里,读到本杰明写给她的那些不会被寄出的明信片“我想成为你的父亲,我这一生做过的所有事都没有这件有意义。”真是无比心碎。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当他变成一个孩子,他开始迷惑,“我好似已经经历了一生。”他曾经的衰老,曾经的爱恋,曾经的年华,到了某一刻,只能轻轻放手,顺服地走向死亡。

4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其实也是有感动,感动的点很奇妙。

43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看了第二遍后,觉得是杰作。好电影就是每次看都会觉得心醉神迷。

44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我们像婴儿一般来到这个世上,又像婴儿般安详的离去.留下的,也许都在最后与心爱的人眼神交汇那一个瞬间,从眼前飞逝而过的所有故事吧.

48分钟前
  • 晨雾鹤影
  • 推荐

关于时间关于爱……后40分钟忧伤到令人窒息。

5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 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到来之时, 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我们最后都会去往同一个地方。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你也有属于你的道路。

53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你前进,我倒退,我们爱对方整整一个曾经。

54分钟前
  • minh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