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何炅,汪涵,于朦胧,赖雨濛,周涛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剧照

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3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4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5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6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3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4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5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6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7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8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9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Today how should we judge the classical culture?

There are so many times that I have studied about the ancient culture about our nation, I am so much happy and excited every time when I met it.

but when I exactly to say something for it, actually I have no words.

I always doubt myself that I don’t have any abilities to discuss about the ancient culture, one important reason is I was born in a far away city from our capital and the center of our culture.

so I doubt myself when I need to say something academic enough for this huge topic. But, I know I cannot avoid it all the times.

in addition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why I choose to be a student of Mr.Yu, his ideas so much touched me, let me totally felt the beauty of the our ancient cultre.

nowadays to face this documentary I do believe there are a lot of words to say, but where should I start?

history is totally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just like a lot of thins in this world, it is not a very easy thing to find why today we are such a character and culture by some simple words, but it is quite worth try to get more details for history when we have conditioned, cause this really could help us to feel more about this world.

 2 ) 2000多年前,旷野中那群孤独又灿烂的人

正在看第1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多么惬意又浪漫,但是50多岁的老人,十几年的奔波跋涉,期间多少颠沛,多少艰辛!有时他们甚至形同乞丐,衣食无着。想象这样一群人,踽踽独行在旷野当中,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多么狼狈!是啊,这是一幅多么狼狈的图画,然而,这又是一幅多么浪漫的图景!

他们走出的是即将影响整个东亚的道路,他们正在创造的是历史,他们正在塑造的是一个民族的个性。

这是极致的浪漫,这是人性所能展现的极致的光芒,我,热泪盈眶。

普通人往往会匍匐在生活脚下,甚至将脸埋在尘埃之中,而心存浪漫又心怀坚定的人,才会高扬头颅。也许他们仍然走不出生活的困境,但是却能开拓出高标的精神。

中国人强调死的意义,因为死并不代表着完结,它有可能带来另一种形式的永生。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死,要看他如何生。而孔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生的高标,他的生命不随着他的肉体消亡而消逝,反而获得了永生,他和他的弟子们用自己看似狼狈的失败的身影铸就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光,直至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砥砺着这个民族,奋然前行。

哲学上经常说,我们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向何处去。在文化上,我们同样也需要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孔子,知道儒家文化的来源,这样才不会在西方文化大举侵扰之时产生文化自卑心理,也才会真正明白“文化自信”这个热词背后2000年的文化积淀,才会读懂这个词背后沉甸甸的分量,这个词汇也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

 3 ) 12个话题讲述半部中国史,你会怎么选?

近年来纪录片剧情化、视听美学化也逐渐成为一个潮流。对这种处理方式,豆瓣上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批评脑补了太多不一定存在的情节,也拉长了叙事节奏,特别是还经常使用慢镜头,有时真是让人看得着急。但肯定也有好处,确实加强了一种代入感。当然,这种方法对于有一定历史底子的观众而言,属于锦上添花,有人甚至视为鸡肋;但对于很多缺乏历史基础的观众而言,却能帮助抓住眼球,也有助于让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些历史人物的心境,更何况这些画面、音乐、角色扮演确实都很棒。这就像是前几年,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代表的一批新派历史作品,都是在史实基础上,加入作者对某些具体场景的合理想象,让人读起来也觉得绘声绘色,有亲临其境之感,虽然算不上严肃的学术作品,但就普及型历史作品而言,也还是颇受欢迎。

批评剧情想象与节奏拖沓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觉得本片的史料不够厚实,以致觉得这些剧情占用了本可以出现的史料的时间。这就要看是怎么定位这部纪录片了。毕竟,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话题,只用一季12集就从春秋拍到了盛唐,讲了半部中国史,怎么拍都会是挂一漏万的。所以,对这一点其实不用太过苛责,如果对个别历史问题想进一步深挖,可以直接去找那100集的纪录片《中国通史》,或者是聚焦特定历史时期、人物、事件的纪录片。更何况已有评论指出,这部纪录片有强烈的外宣特征,从这个角度想,就能理解片子的整体处理方式了。

再换个角度问,如果让你选择12个话题讲述半部中国史,你会怎么选?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审视一下创作者的分集设置,就能感受到一些独特用心。个人感觉,本片整体上侧重于展示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制度的创新、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与事件,但并不拘泥于具体的王朝更迭、重大战事。所以,我们会看到——

属于先秦的第1集《春秋》讲孔子与老子的交流及儒道思想的开创;第2集《众声》以墨子、孟子、庄子为主线讲百家争鸣;但并不去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如何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3集《洪流》讲儒家的荀况发展出法家的韩非与李斯,为秦统一中国做好思想准备;第4集《一统》重点郡县制与文官体系、书同文、车同轨等开创性的大一统制度建设;但并不去讲秦国如何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国。

在秦之后,楚汉争霸这种剧情大IP池直接被略过,来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但第5集《天下》主要讲儒家思想如何一步步成为主流,替代了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其余大事基本被略过了,哪怕是卫青霍去病大胜匈奴、开疆扩土这样的事情。

考虑外宣诉求,张骞出使西域肯定是绕不过的,但没想到创作者选择了在第5集只是简单提及,更多放在第6集《视野》里,通过班超投笔从戎,三十年驻守西域来展示。这样也挺好,因为东汉相比西汉较为弱势,这些故事其实容易被忽视。而且班超的故事,不只是征服与出使,还切实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长期治理。

在汉之后,同样是剧情大IP池的三国也被略过,直接来到东晋的第7集《南渡》,既通过“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宗族门阀政治的极致形态,同样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向东南国土的延伸与渗透。而在与之相对的北朝,第8集《融合》所聚焦的魏孝文帝迁都与汉化改革,也是自西晋灭亡以来,中国北方各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一次看到梁武帝出现在序幕里时,我是有点意外的,因为这位和尚皇帝的历史口碑似乎并不那么好,甚至其后半生显得十分荒诞。但第9集《佛变》揭示了梁武帝在那时选择了佛教的特殊背景,继而反映了如何对其进行结合儒家思想、清规戒律的本土化改造,为之后佛教禅宗的形成打下基础。

魏孝文帝的早逝似乎让北方民族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有所放缓。第10集《关陇》说明了宇文泰是在西魏建立初期,由于相对东魏、南梁的弱势地位,才有动力进一步推进民族与文化融合及府兵制改革,从而实现了国力的逆转,也为后面统一中国的关陇集团打下基础。

隋朝的历史地位与秦朝有些相似,在片子的处理上也是相似,第11集《基业》的重点不是讲如何打败南陈统一中国,而是讲实行三省六部制、营建大兴城,首创科举制。这些都为此后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基业。

终于来到了大唐的第12集《盛世》,大概是光彩时刻实在太多,无论是讲贞观、武周、开元,都不足够,片子干脆另辟蹊径,选了长安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以及敦煌的离婚民女李巧儿这两个微观视角,展现大唐的多元文化、经济交流,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往后展望一下,如果第二季要从宋开始讲,那么大概率会有宋朝开始繁荣的市井经济、四川的交子、文官政治;北方的辽金夏重点要展示民族融合,而不是他们与南朝之间的战争;元朝很大可能会有马可波罗视角,以及泉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少不了郑和下西洋;清朝则是对蒙、疆、藏的巩固与整合。这样数下来,似乎撑不起12集的体量,到时候就看创作者又有什么冷门、但有趣的主题选择,就像是第一季里面的班超、王与马、梁武帝、宇文泰等安排。

我们翘首以待。

 4 ) 这部“耽美”历史纪录片,是“美学煽情”的典范了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播出时,央视纪录频道同期排播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喋血长平》。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主创用将近10集对长平之战前前后后进行了全方位的表现,占全剧四分之一的篇幅。

同题同台对垒,4集系列“剧情纪录片”《喋血长平》的口碑却逆袭了。这部预算低廉、群演最多时40人、3天完成外景拍摄的片子,在豆瓣上评分9.2。有一条短评点赞人数很多——“这才叫纪录片,《大秦帝国之崛起》还不如纪录片拍得好。”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在央八播出之时,湖南卫视在黄金档排播了一部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这个以人物串起来的中国思想文化简史,从春秋战国讲起,第四集《一统》正好覆盖了《大秦赋》的剧情。

相比起《喋血长平》的寒酸,纪录片《中国》的班底算得上豪华,不仅邀请了著名电影摄影师罗攀、日本配乐大师梅林茂加盟,还请来焦刚、于朦胧、汪涵、何炅等明星来演绎历史人物。

直接给电视剧和纪录片分高下,是网友在表达一种情绪,不能当真。然而,从技术指标与表现形态上来看,纪录片和电视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真要把纪录片当电视剧来看吗?

1、《中国》的审美超越电视剧了吗?

“历史类纪录片用再现表达,全世界都在这么干,但我认为依然没有解决一个问题,你要拍到什么程度?可能99%电视纪录片的再现追求,就是一个三流电视剧的审美。我始终认为,纪录片的再现美学要求是高于电视剧的,甚至要高于绝大多数的电影。
你现在看西方人的历史类纪录片,不管是BBC还是Discovery做,或是国家历史频道做,它的美学风格还是像电视剧,无非技术更好一点,钱花得更多一点,特效场景做得更壮观一点。我们讲的是‘中国’,那么用象征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更真实的状态,我觉得我们是做到了,它是高于电视剧的。”

在澎湃新闻一篇名为《纪录片的审美》的专访中,《中国》的总导演李东珅侃侃而谈。显然,他对这部作品的品质非常自信。

除了罗攀和梅林茂,纪录片《中国》还有一张王牌——李东珅。李东珅的团队曾经拍过两部高口碑的纪录片《河西走廊》《重生》。

在这两部作品中,李东珅都是制片人,这一次他联合《大国崛起》的撰稿人周艳一起做了导演。《河西走廊》与《重生》的联合导演王新建、赵启辰都没有参与《中国》。

看了4集《中国》,所谓“纪录片的审美”确实不是一句虚言,但也有些“孤芳自赏”了。尽管《中国》豆瓣尚未出分,然而我认为它很难超过《河西走廊》与《重生》。

“画面挺美的,拍摄手法不错,内容单薄无新意,适合小学生或者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人看。”在《中国》的豆瓣主页上,类似的评论比较集中。如果文本内容跟不上形式创新,那么难免会沦为一种“PPT美学”。

《中国》的视觉呈现,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实景拍摄,一般是人物在山林之中,摄影与打光都呈现一种油画的感觉;一种是搭景拍摄,布景与人物表演象征意味十足,更接近舞台剧风格。

总体来看,《中国》的历史再现,追求的是一种历史仪式感,更多表现的是当代人的一种浪漫情怀。在观看过程中,这个纪录片会让人联想起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尤其是那个人物版片头。

李东珅谈到这次创作,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去剧情化”和“假定性美学”。全片以50格拍摄,所有镜头全部放慢一倍速度;道具走极简主义风格,一座高墙就是一座城池,一扇大门意味着一座宫殿;在第4集中,秦始皇面前的LED屏上甚至出现了惊涛骇浪。

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不可谓大胆。它追求的是一种“间离”效果,使用了包括装置艺术、舞台剧等不少先锋艺术表现形态,但装进去的却是“平平无奇”的内容。难免给人以“牛刀杀鸡”的感喟。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都追求一种形式创新,在文本上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我把这种“用精致的画面闪瞎你”的视觉搭配文本瘸腿的现象称之为——美学煽情。美学煽情大行其道,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无疑这是一种能够以高效率“震慑”住观众,让其为“旷世奇作”打高分的一种手段。

从本质上来讲,“美学煽情”与“情感煽情”一样,都是一种营销思维,是一种追求破圈的爆款速成方法论。因而,在我看来,纪录片美学没有超越电视剧,反而沾染了不少影视剧的陋习。

耽美”一词源于日本,耽于美色,原指唯美主义。“耽”即沉溺、入迷的意思,指沉溺于唯美、浪漫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煽情的审美旨趣不过是原教旨主义上的“耽美”,也就是说——《中国》是一部“耽美”历史纪录片。

2、网红历史纪录片的“致富密码”

起用明星来“出演”纪录片,早已蔚然成风。

2019年12月,金铁木导演的“剧情式历史纪录片”《战国风云之列国》在腾讯上线。该片的演员阵容有海一天、于荣光、郑则仕、林永健、王劲松、李立群、喻恩泰,基本上每一集都请了一个明星。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出演张仪的喻恩泰,在这部纪录片中饰演了商鞅。

金铁木是中国历史纪录片领域的金字招牌,他的代表作有《复活的军团》《圆明园》《大明宫》《玄奘之路》《佛国记》《神秘的西夏》……某种程度上来讲,《圆明园》《大明宫》通过特效对于历史建筑群的还原,是超越了绝大部分影视剧的。

近年来,金铁木也在探索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历史纪录片的发展路径。他与B站合作过两季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这两部纪录片更加符合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希望“让纪录片更小一些、更鲜活一些、更生动一些、更自由一些。”

《战国风云之列国》也是一种新的探索。相比起之前的作品,该片的“剧情演绎”多了起来,旁白最大限度进行了压缩。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是很成功,有豆瓣网友评论道,“可惜了这个阵容,这种尝试想要结合纪录片与影视剧二者之长,却既失去了纪录片的厚重感,也没有电视剧那么强的代入感。”

要说近年来最成功的历史纪录片,那自然是《河西走廊》。在豆瓣上,3.8万人参与给出9.7的分数,与历史剧最佳《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打平。

不管是《河西走廊》,还是之后的《重生》,这个团队应该是历史纪录片中最重视形式创新的。

《河西走廊》从美国请来了专门的“风光摄影”,并且邀请希腊著名音乐人雅尼创作主题音乐,这大大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视听指数。该片在文本上也非常走心,加上“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河西走廊旅游热,这部纪录片被不断安利,名声大噪。

《重生》则是一部“理论文献片”,讲述了1921年到1949年28年的党史,创作时间只有6个月。“如果说《河西走廊》是在大海中学游泳,那么《重生》就是在温泉池里跳水上芭蕾。”导演赵启辰在创作手记中写到。《重生》向几部知名美剧的摄影指导发了一封公开信,最终与《纸牌屋》第三季的摄影指导Martin达成了合作。

作为一部理论文献片,《重生》并没有比重大革命历史剧有更多史料上的突破,但影像确实做得漂亮。豆瓣评分9.0,应该是同类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片尾曲独辟蹊径,竟然选了罗大佑创作的一首流行歌——《闪亮的日子》。

9.2分的《喋血长平》走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喋血长平》的创作初衷,既不是要给长平之战盖棺定论,也不是要发掘出什么历史研究新观点。我们并不是要写一篇史学论文,而是要跟普通观众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长平之战。”导演刘元在豆瓣发文写到。

《喋血长平》没有明星,摄影、美术平平无奇,但它真正意义抓住了电视剧的“美学”诀窍——叙事。刘元认为,历史就是最好的编剧,创作者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将历史变成“故事”的方法而已,只要讲故事的人用心去讲,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真实历史的魅力。

除了《喋血长平》,刘元的《生死连》《激变玄武门》口碑都不错。“‘像拍故事片那样拍纪录片’是我现阶段能做的,将来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像拍纪录片那样拍故事片’。”刘元写到。

事实上,《河西走廊》《重生》的导演赵启辰已经开始逐梦影视圈,他是正在爱奇艺播出的悬疑剧《侦探语录》的编剧之一,也参与了IP剧《赘婿》的改编工作。

再往前追溯,万茜的代表作《柳如是》正是出于一部纪录片导演吴琦之手,这也是一部很有特点的历史传记片。

3、历史剧的参照系绝非“纪录片”

有意思的是,在纪录片越来越像电视剧的同时,电视剧也越来越像纪录片了。

与经典历史剧相比,今年播出的《清平乐》《大秦赋》在视觉上足够“美学煽情”了,但是在戏剧性上却都差几口气。它们绝非粗制滥造,但与好剧依然有距离。

这种“重术轻道”的审美,既与创作环境收紧有关,也与古装剧的评价体系“民粹化”不无关系。不久前,刘和平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从历史剧的诗性品格出发谈一个真问题:正在忽视的历史剧的本质特征》谈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当舆情倾向于用“历史真实”去否定“艺术真实”,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古装剧可不变得越来越像纪录片了?当“历史真实”成为衡量古装剧的绝对尺度,那么就连“纪录片”质感的电视剧也是漏洞百出的。

当纪录片越来越像电视剧,电视剧何为?

首先,在美术、摄影这些视觉指标上应该更加精进。“服化道升级”已经不是古装剧的加分项,而是保分项。既然如此,那么影视创作者对此多花一些心思也无可厚非。不要为了所谓的接地气、找网感而走稀奇古怪的“后现代主义”混搭风。

其次,发挥电视剧长篇叙事的艺术魅力,不要舍本求末,在戏剧性、思想性上好好发力。正如刘和平所言,历史剧的本质属性是诗性,历史剧理应追求一种诗性品格。

好的历史剧不能没有精神高度。精神高度有赖于发光的主人公,比如《大秦帝国之裂变》里的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为民请命直斥皇帝之非。

好的历史剧得有稠密而高质量的戏剧冲突。比如八爷党和雍正从头斗到尾的《雍正王朝》,比如宫廷朝堂、内外征伐的危机一浪高过一浪的《汉武大帝》。

好的历史剧还可以用文学性来加持。比如刘恒创作的《少年天子》,主人公福临没有雄才大略,也不是精神高标,但他的个体自由被职业身份圈禁的困境,却纵贯千古,普适人间。

总之,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历史剧,形式还是为内容服务的。品质的确立、提升和突破,首先要从立意和剧本抓起,然后是精美的视听语言和生动鲜活的表演。

对观众和创作者而言,当下可能尤其要防范“买椟还珠”的倾向。把视觉系统的美当作美的全部,那绝对是审美方面天大的误会。

文/杨文山


看完12集,找补几句。

还是很有特色,之前小小吐槽过一次,主要是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割裂,但我强烈推荐《中国》最后一集「盛唐」。

这个纪录片从头看到尾,可以确信:典型的以国师为师,这是浓郁的「奥运会开幕式」美学——化繁为简,浓墨重彩,侧重展示与陈列。外宣思维明显,一看就是唬老外的。

如果说前前面篇章大体上都是用「赋」写就的说明文,那么「盛唐」就是一篇多线叙事、借鉴「华尔街日报体」的非虚构特稿。

本集没有挑政治人物与文化名人,而是选了大唐帝国境内三个普通人:长安鸿胪寺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敦煌翟氏夫妇(放妻书)、长安西市粟特商人夫妇,勾勒了唐朝开元十四年的普通一天。

素材的选择与表现方式,基本上是魏泓《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与石田千之助《长安之春》的结合体,这反映出海外汉学研究对中国历史叙事的影响。

本集最后,是一场穿越时空的role play时装秀。前十一集中出现的演员,分别扮演一位唐朝人,出现在一场热闹的夜宴上,收得十分漂亮。

前面的文本这么讲究就好了。

12月26日“续貂”。

 5 ) 不可多得,很有韵味

这个纪录片,实质讲述的是中国文化的变迁,从“变”和“迁”两方面交替相进。

“变”的方面来说,几个时间节点都把握到了。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司马迁说周公五百年后是孔子,孔子五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王者是谁,肯定是我啊。事实证明,司马迁想多了。

孔子之后五百年是董仲舒。记录片从洛阳城外孔子问道老子开始,掀开了诸子百家的篇章。儒家在这个时期仓惶狼狈,孔子,孟子,荀子三代大儒想入世不可得。直到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开端,创立了一种以儒学为核心的全新思想体系,解答了儒家五百年来入世艰难的问题。

董仲舒之后五百年是达摩,中国文化的儒释道格局就此奠定。达摩之后五百年是周敦颐,奠定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范畴,中国文化的内核迎来一次巨大改变。周敦颐之后五百年是王阳明,阳明心学是再一次的文化巨变。嗯,到新中国建立的现代,差不多又是五百年。

除了儒释道这个意识形态,另一条“变”的路线,是大一统思想,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是怎么形成的,主讲的是法家与秦皇,儒术与汉武。这里要注意的是,董仲舒的儒术,和孔孟的儒家,其实已经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意识形态了,包括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也同样是不同的意识形态,相同的是都托庇在儒家的皮下。

至于重点提到的墨子,还不太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单独提出来,如果最后把兼爱的思想,和新时代为什么会接受马列联系到一起,那就超神了。

从目前来看讲的很宏观,细节的交锋着墨不多,汉初的黄老之治兴盛,两晋的清谈思潮泛滥,儒家思想发展的同时,道家思想也在发展。从秦朝最严苛的法家,到汉初最宽松的道家,再到最中庸的儒家,这个变化讲的不够清晰。

“迁”的方面来说,时间节点也把握的不错。班超制霸西域,导致的文化西扩;王导衣冠南渡,导致的文化南移,拓跋宏移风易俗,导致的文化北复;阿倍仲麻吕遣唐留学,导致的文化东传……虽然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文化上的结果,都属于“迁”的范畴。依然讲的宏观,不够透彻。

整个看下来,可以说基情满满。老子和孔子思辨,墨子和鲁班谈兵,庄子和惠子相爱相杀,李斯和韩非同门恩仇,班超三十七人男团,王与司马共天下……,甚至作为同一时代的庄子和孟子,没有发现他俩的基情,解说的口气遗憾满满,颇为搞笑。其实孔子五百年前的周公,他和姜子牙也值得一讲,姜子牙被诸子百家认为本家人物,号称百家宗师。姜子牙的齐,周公的鲁,齐鲁大地的源头呢。

总之故事性极佳,值得一看。

 6 ) 六星双雄——生日记

中国,胜在脉络清晰,河西走廊,胜在格局弘大。二者,是我心目中的纪录片双雄。

1-6集,讲春秋战国、秦和西汉。慢条斯理地展开了,国术从百家争鸣、法家、黄老、到儒家的切换,制度从分封、郡县、半分封半郡县、回到郡县的更迭。

而伴随思想和制度的曲折前行,是基建和版图的不逆扩张。秦花了六世、一举歼灭六国,汉也差不多花了六世、一举囊括河西、南越、古滇。真正懂了“厚积薄发”的力道轨迹。

7-10用了五集,摊开了魏晋南北朝的气象:东晋的司马和王导(南方开化),北魏的拓拔宏(胡汗融合),南梁的萧衍(佛教改造和均势南北),西魏的宇文泰(关陇八柱国),在历史上应该拥有姓名。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才是中国的佛教,纵使低谷,也带着旁若无人的刚,强者恒强的强。魏晋的风骨,不能只看风,不看骨。

没有这纷乱的三百年里,北方的融合、南方的开化、强人集团的崛起,又哪里来的隋唐的三百年。这三百年里,水落石出,图穷匕见,才让人真正看清历史的真相。

 短评

拍的像《三字经》,有点低幼。。但无法不爱中华文明。。或许是为了面向广一些吧,文案用的是文艺体,不是学术体。(另作为娱乐界的翘楚,卫视里的先锋,芒果似乎也总是在娱乐里藏了些情怀。比较厉害的是时代情绪踩点大都快而准)

2分钟前
  • 狐狐_狸狸
  • 还行

画面很好看,有美感有质感。配音有些意外,之前没看过女声配音的纪录片,周涛的这种配音风格意料之外的喜欢,有讲述者的感情和旁观者的冷静,期待下一集。

7分钟前
  • 西北孤狼
  • 力荐

我觉得文本挺好的,适合休闲娱乐听一下。

8分钟前
  • Ada
  • 推荐

现在湖南卫视是走精品路线了吗?这个纪录片,好听的配音,好看的风景,最让我惊讶的是,还有意象的表达。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竹简的掉落,表述当时孔丘的震惊。看了第一集,有张有弛,值得推荐

12分钟前
  • 无恙&好眠
  • 力荐

孔子 孟子 墨子 荀子生不逢时还偏偏一腔热血在我看来都是理想主义者(没有贬义)相反老子 庄子就洒脱些 过得也自在话说我万万没想到 秦国篇竟然提到喜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时候我太爱"云梦睡虎地秦简"了班超一家子都好厉害👏🏻司马睿还是不够睿智与其在意眼前的这点无权无势困境不如养精蓄锐 等待实机王导是个好知己好臣子我一直以为佛教与生俱来的戒律就是荤酒不食结果是引入我国后被萧衍用皇权强制执行的😦苏绰发明的"朱出墨入"记录方式沿用至今👏🏻杨坚推创的"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杨坚独孤伽罗是不是史上最恩爱的帝后如果要穿越 必选大唐盛世

13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纪录片《中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质感也很不错,静下心来观看,仿佛自己就是处于那个环境之中!

18分钟前
  • 吃个桃桃好凉凉
  • 力荐

看了第一集,蛮不错的。制作精美,有电影的质感。扣一星给内容,作为一个普及的纪录片,门槛蛮低的。很多地方没有深入,导致我边看看,就边去搜搜资料。而且虽然叫春秋战国,但其实只讲了孔子而已。不如叫人物志,估计就边也差不多吧。本来以为起码也会讲讲春秋各国啥的。对于真的想学到什么一些东西的人而言,内容有些空洞啦。就只是大致上的介绍,也没有对孔子思想上的一些理解层面的东西。

22分钟前
  • 维洛烈嘉
  • 推荐

1.看过第一版ppt,看过最后一版成片。2.成片是在电影屏幕,8K电视,苹果电脑三个屏幕上同时观看的,体验差别极大。3.树很漂亮,景很大气,6.5K和全画幅很震撼,值得换个电视。

26分钟前
  • 沛沛
  • 力荐

看了一集,孔子是很伟大,但如何能代表整个春秋?单一的儒家,如何撑得起“中国”二字?

29分钟前
  • 杨大侠
  • 还行

摄影是罗攀,按电影来拍的,画面极其考究。全程搬演,感觉叫专题片更合适。从思想文化切入,细数风流人物,讲述中国何以为中国,挺好。

33分钟前
  • 蚊子凌
  • 推荐

太吃升格这一套了,画面好美好仙,喜欢

3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从屏幕上看就能感觉到满满的制作诚意,每一处都能截图当背景的画质、周涛老师深邃而又有力的旁白等等,可以让人更深处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40分钟前
  • 黑糖乔一
  • 力荐

导演:周艳,撰稿:邓建永,顾问:沙武田,摄影:罗攀,旁白:周涛,配乐:梅林茂、徐鲤,实地取景,名角客串…………芒果高层大概是看了《河西走廊》觉得太好,这次干脆无限钞能力,这配置堪称纪录片顶配。就是吧,这主题太宏大了,单讲思想史恐怕不太够。

42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娱乐至死玩不过湖南台,严肃文学也玩不过湖南台

43分钟前
  • 九个王
  • 力荐

画面和配音都很喜欢,但是为什么演员表的人就几个比较有名的,其他演技好的戏骨演员不配有名字吗??周涛主配音还是放在最后……

47分钟前
  • xw
  • 推荐

热评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国的大一统王朝无一例外采用外儒内法的策略,没有这个外儒,还早结束封建王朝?你现在估么着和欧洲一样,小国邦联好吗,你所说的所谓思想固化之类的东西那都是朱熹的东西了,而强调思想解放天理即人欲的王阳明,恰恰也一样是儒家的圣贤,真就一点哲学不读就开始装杯呗?也是豆瓣饭圈母🐶化了,也不能指望母🐶们能耐心读读书

48分钟前
  • zafg
  • 推荐

意象美得空洞,文本膚淺得可怕

50分钟前
  • matsuo-m
  • 较差

估计这纪录片是准备从春秋讲到大唐,不错,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出现,文化自信就是大国自信。解说词、情景化表演、摄影等,都很好。不愧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芒果台,很棒!

51分钟前
  • 钱自由
  • 力荐

芒果这次真的可以,演员、摄影和服装质感都不错,比黄金档播的什么震撼大剧史诗大剧良心多了

56分钟前
  • F
  • 力荐

不好看,历史是要有观点的,如果仅仅是“美”,观众看了以后不能引发思考和共鸣,而是沉醉在“大国自信”中无法自拔的话,和市面上的恋爱脑国产剧比也不能高出许多

57分钟前
  • 马尔克莱尔·安
  • 还行